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优秀8篇】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高职 德育 幸福感教育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会科学。2008(1)

[5]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一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2

1、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当代大学生都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家庭中作为中心,习惯了家庭中所有成员满足其要求,当家庭成员不能满足其要求或者是不愿意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动辄用哭闹的方式,甚或是以伤害自己来要挟家庭成员满足自我的要求。同时在学生时代,他们的全部的任务又是学习,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和家庭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健全,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定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当自己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就突然被陌生的环境所包围,其价值期盼和社会现实严重不符。首先,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他们的个人感受,别人并不能同其家庭成员一样满足其要求,大家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生存,个人都有个人的运行轨迹。其次,在社会中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长期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的大学生在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完全使用社会法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心理落差,不愿正视社会现实,长期下去就会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游离于社会和人群之外。

2、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和饱满。与以往大学单纯的学习不同,当代的大学生生活也注入了功利的色彩。首先,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比如会比较那个同学的衣服更漂亮,包更名贵,更加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给朋友送生日礼物,全然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在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同学开始更多的向家庭索取。其次,实用至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通过贿赂等方式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一方面为了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分量,另一方面,为了在班级和同学生活中增加话语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讲究回报,甚至假借为集体服务,为自己谋利,集体责任感不强。再次,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总是认为读书是一张文凭,大学毕业只要有文凭在手就行,毕业就希望找关系,靠门路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扎扎实实去争取。

3、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大学生在诚信观念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问题。首先是学术作弊。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但同样在考试中希望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于是开始谋求走捷径,通过找人替考或者考试作弊等方式取得考试成就,骗得入学资格或学位学历成绩。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地方还专门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至于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次是经历造假。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们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开始丰富自己的个人履历。经过包装,一个普通的学生就转变成了三好学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秀学生干部。并且其个人履历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变化。再次,骗贷逃贷的行为严重。由于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收费相应的增加,虽然国家采取了奖学金制度,但是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仍然需要一笔费用,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困难家庭依然无法承受学习的各种费用。于是国家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设立了贷款、困难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却不能主动偿还,甚至是故意逃避。还有一些家庭好的同学,出于个人的享受的目的,通过一些不正当途径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或获取补助,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失去了救助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衡。在家庭中,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长期生活在过分溺爱中的学生对整个道德体系缺少足够的感知。有的家长把教育责任更多的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也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全然看不到家庭的第一位教育作用,意识不到言传身教的重大意义。也有的家长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只要成绩好,其他的方面马马虎虎就可以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严重误区,使学生缺少道德信念支撑。在学校中,受考试指挥棒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更倾向于把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投入到这些显性的因素上,对于学生的个性教育、心理教育较少涉及。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和解释,对于错误倾向缺少纠正和疏导,于此,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困惑不解时,遇到一些障碍需要破解时,往往手足无措,无以求援。当内心的纠结长期交织,苦闷无法排解,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具有严重个人倾向的独立判断,而很多情况这个判断是负面的。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日常生活更加多彩。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直接导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一些腐朽的思想伴随着先进文化也一同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泛滥,人们的道德思想被“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不劳而获的价值心理以及社会上的贫富差别现象,都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失衡。受这些思想的形象不少大学生在大学的大好年华不是用在读书学习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声色犬马、个人享乐上,思想道德滑坡,个人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迷失,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受当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对于自身的发展前途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缺乏关注,对政治冷漠,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弱化,更多的把自我满足当作是人生的全部目标。生活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精神生活空虚。思想上放松自己,在物质上耽于享乐,过分陶醉于自身的享乐中,贪图安逸,把享乐当做日常生活的全部,呼朋引伴,醉生梦死;热衷网络,逃避现实,在不切实际的虚幻世界中寻找精神慰藉。虚幻的世界中游离过久,就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现象,一些大学生变得冷漠和与他人生活的隔绝,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切以自我的得失作为评价事情的标准,过度关注自我利益的得失和满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则置若罔闻、全然不顾。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意见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①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哲学,蕴藏着大量健康的伦理道德观,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入新鲜的营养,为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会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留存后世,如《论语》等,认真学习和熟读这些国学经典,把这些著作同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结合起来,广泛结合并加以恰当的衔接,不仅有助于文化素养的积累,也同样有利于道德修养的培育。同样,在大学教育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搬上荧屏,增加大学生教育的生动性,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球化时代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向世界文化开放。”②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信息不断的交流和碰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融合。在这个多元化时代,如果不能适时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容易产生价值迷失。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建设,使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远大志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为未来美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在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建立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作用。

3、采用正面典型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采取正面典型引导的方式直接教育。“一个好的典型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它如同一面旗帜昭示着学生的努力方向”。③首先,可以借助于历史上的名人,用他们的鲜活的事例来做正面的宣传。其次,在当代有很多正面的典型,他们所处的是这个时代,离当代大学生更近,除了对他们进行宣传外,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请他们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让大学上近距离感受。再次,在大学生中间也要广泛的挖掘典型,正面弘扬,可以经常采用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不断交流中自觉接受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漫长而又艰苦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也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勇于担当,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者、开拓者,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前行。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3

(3)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

(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5)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6)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7)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8)替家长分忧──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宣传,本学期还将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利用校园网、红领巾电视台,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五是加大检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树立师表形象。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师表形象设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1、深化爱国教育。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充分发挥少年城管学校的作用,继续建好国旗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本学期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朱柏庐先生的思想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从今年起,将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尝试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期末将评选出一批行为规范示范之星。3、渗透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加强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时开展有关活动,进一步感受校园文化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年内,力争成为首批昆山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4、加强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月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法制讲座、组织竞赛、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落实帮教责任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以确保帮教工作不留死角,消灭在校生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继续办好少年城管学校,加强国防教育。

5、开展心理教育。今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好“快乐小屋”的心理咨询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洁齐美"教室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广播、电视节目多样化。红领巾广播每周播放,各个板块安排合理,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继续起用校园电视台,使之逐渐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四)深化雏鹰行动,锻炼学生才干。

1、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抓好少先队工作这个主方向,深入开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本学期配合主题月活动,将争达以下章:二月份:行为规范月行为规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奉献章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五月份:传统教育月红读章六月份:诚信教育月诚信章2、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要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二月份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

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

四月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五月份“传统教育月”活动,六月份“诚信教育月”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学生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

3、开展“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教育活动。为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继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以“祖国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要结合宣传昆山改革开放25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激发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于五月份“传统教育月”为开端,组织开展“13”活动,即读好《祖国明天更美好》一书,举办演讲比赛(五月份)、知识竞赛(六月份)、摄影比赛(十月份)三次活动。

(五)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1、提高家教水平。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保质保量用好家校联系册,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名家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任课老师也要随同进行家访,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之中。

2、开放教学活动。开放教学,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学期将继续对五、六年级进行向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并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3、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共建活动。还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优化学科教学。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高校德育 有效性 制度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毒杀室友;时隔不到1年,2014年1月广西某艺术学院再次出现舍友投毒案。以此为代表的大学生所为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频频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中。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得不令人反思,这些成绩优秀大学生怎么能够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这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德育有效性的质疑,高校的德育去哪里了?高校德育突破口在哪里?

一、制度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资源

(一)制度的概念

何谓制度?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内涵非常丰富,仅就字面上理解:“‘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①

制度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如美国约翰?罗尔斯指出:“现在我要把一个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利、豁免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行为类型为能允许的,另一些则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②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这样定义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他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可以是正规的,以书面的形式存在,比如法律、法规等,这些规范是由社会的强制力为后盾,但也可以不是,如那些非正式的规范、价值观念也被普遍认为是制度,例如家庭、握手、求学、教学、校长等;斯科特(Scott, 2001:48)的解释为:“制度的构成包括文化――认知的、规范的以及制度的要素,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活动与资源,它使社会生活趋于稳固并富有意义”。

本文所谓的高校制度指的是为了指导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和高校相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正式规则体系和那些非正式的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

(二)制度蕴涵着重要的道德教化价值

教育作为制度化的事实以来,高校就表现为制度性的存在。高校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德育已经具体化为高校运行的实际内容,当然必须置于高校各项制度规范与约束之中。德育与高校制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统一性。

首先,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所规约的一部分,学校的组织目标与德育目标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为学校组织目标而形成的学校成员互动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其次,“德育是一系列的互动过程,要充分有效地互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③,从其内容看,制度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观、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内含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在其规范下的德育互动必定影响到学生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的养成,内含一定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支持着德育的价值实现,关照着大学生的道德生成与发展。制度所蕴涵的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德教化价值,决定了制度能够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现行制度建设不足导致的德育有效性不高

近年来,尽管人们对于高校德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仍处于低效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探索摆脱德育低效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制度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效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就是源于制度供给的错位和缺位导致了高校德育低效。

(一)制度设计理念错位导致高校德育低效

目前,在国内高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重要性的制度设计不在少数,就连高校的德育学科课程也强调知识的传授,德育知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了,好像完成了道德教育任务,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就实现了德育目标,学生成绩的核定也是以学生能够记住多少道德知识为标准,至于学生在课下实际生活中的德育表现不予考察,德育教育更多是身教。但反观高校当下,德育教育往往成为一种简单说教,不为学生接受。

(二)保障监督缺位导致的高校德育低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诉求,按照康德的解释就是福德要一致,教育家杜威指出:“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④大学生也不例外,每个大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所在的高校里都应该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道德判断人人不得有特殊。但由于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而导致的“恶行善报”在高校时有发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所说:“当人们处于从恶者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从善是徒劳的。”⑤显然,在高校道德范畴内,好学生与坏学生是相对的,光有好的制度不一定能造就好人,好的制度需要人严格贯彻执行,只有让“以身试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推动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

(三)外部制度安排缺位导致高校德育以“保底”为限度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获得知识,接受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故一旦高校出现“不同寻常”事件,整个舆论惊奇的一致:因为学校没有尽到教育责任造成的。比如大学生自杀行为、退学行为,此类情况往往是家长及其亲属一帮人会到校,与校方纠缠不清,非要讨个说法,个别家长寻死觅活,多者要闹上数月,少者也要十天半月,学校上上下下有专人放下手中的事情,科研、教学工作暂停,全天候陪同,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另外,为不影响学校声誉,往往对网络舆论也是三缄其口,尽量少说,最好是不说。因为整个舆论环境一般对学校也不利,首先被谴责的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责任往往不被搁置在一旁,舆论力量基本上会一边倒,指责高校的德育工作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某某部门失责,介入不及时,如果及时介入的话,也许会次悲剧的发生等等,扑面而来,整个高校毫无招架之力。由于高校外部制度供给不足,客观上助长了道德失范行为,久而久之,高校德育趋于保守,以“不出事”为德育底限。道德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德育为先”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保底”的高校德育现状反映了高校面对日益涌现的道德新问题有心无力,这种低效的高校德育倒逼人们反思制度的不足,应该出台相关制度来改变学校德育“孤军奋战”局面,促进我国德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制度建设

杜时忠教授认为,要尽快摆脱当下学校德育的低效困境,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从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做起并指出:“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不可回避制度德性。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应该倡导通过道德的制度来教育人,鼓舞人,探索通过制度德性培养个人德性的学校德育新模式”⑥。

(一)健全监督的制度

高校在实际道德教育过程,制度也是作为重要的资源和手段在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由于违反制度的没有得到惩戒,制度中渗透的善恶评判标准无法发挥作用,其对非道德行为的制约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导致制度逐渐丧失了权威,失去了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无形障碍,严重地腐蚀着高校的道德教育。

要维护高校制度的权威,必须规范制度的运行,构建已有制度的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能得到贯彻执行,对一些非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坚决制止,决不能姑息迁就,营造良好了制度执行氛围,促成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纠正错位的制度

道德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有助于德性的生成,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未必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实践检验德育之“知”,也只有通过德行来内化道德知识。然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太偏重道德知识的教育,忽视德行的训练。这一点必须改变,否则,高校德育低效现象很难改善。必要在制度设计思路上由重知识向知识和生活实践并重转变,彻底改变“重成绩,轻做人”考核制度,学生的德育考核从单纯知识性考核向学生实际德行考核倾斜,既要“知识上的巨人”,又要“行动上巨人”。通过制度规范作用,可以把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有机地整合起来,培养出自觉自愿行善的当代大学生。

(三)补足缺位的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落实的相关配套制度还没有跟上,在道德领域还存在许多制度空白。“即我们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中很多教育关系和教育行为没有法律规范予以调节,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从而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生成许多离散的教育失范行为。”⑦比如我国还缺少专门保障高校德育优先发展的《德育优先投资法》《德育投入保障法》《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法》等。以立法的方式确保高校加大德育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资金不被其他事项所挤占、挪用,将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法保障高校德育秩序,促使高校德育主体之间形成积极有为的合作关系,预防、减少和消除德育过程中的摩擦和失调,为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秩序,激发高校道德教育活力,破解高校德育保底困境。

注释:

①董建新。制度和制度文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②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4.

③鲁洁。德育现代性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3.

④(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德育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4.

⑤霍兰・萨拜因著,盛葵阳等译。政治学说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33.

⑥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2(1).

⑦高金玲。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杜威著,王承绪等译。德育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霍兰・萨拜因著,盛葵阳等译。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冯永刚。制度道德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董建新。制度和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11]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2(1).

[12]傅红。高校德育低效的内因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13]高金玲。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作者简介:

刘国贤(1972- ),女,安徽霍邱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群(1972- ),男,安徽霍邱人,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5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入教学科研资金、组织专家以及一线任课老师编写专门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

人的天性是放任自流、不受约束的,人的天性是散漫的、有惰性的,所谓的教育总是一种约束。我们的教育者就是要不断教育、引导并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成为优秀农村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将来更好地为农村小学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道德内化内心信念显性德育隐性德育道德修养

高校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人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

个人的内心信念是指个人的良心、是非善恶观念、光荣和耻辱观念等等,它是一个人内心所认定的较为牢固的理念,是个人处世、交往的准则,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存在和发挥社会作用的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的调节来发挥作用的。在这3种调节方式中,最根本的方式是个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调节最终都要与个人内心所认定的理念相一致才能起作用,一个无视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但是,当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要求与个人的内心信念相共鸣时,就会产生极好的效果。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记述了当时还保留着原始风俗的火地岛人的公正观念,即使在饥荒严重的时候,年轻的火地岛人跑到海边寻找食物,如果他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会忍着饥饿回去报告,由年长者将鲸鱼均分,而决不会由他个人独吞。公平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原始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道德要求已经牢固地内化为原始人的内心信念,支配着原始人的行动。现代社会虽然比原始社会有着更加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但是,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道德内化的理论分析

从人的生理基础看,人有智商和情商。智商使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人能够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形成一定的见解,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一定的活动。情商是人的一种性格和素质,它使人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

从社会学方面看,社会学认为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的过程。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主我”是自我的自然方面,即感到饥饿、痛苦、压抑、快活、陶醉、感到需要满足种种欲望的那部分;“宾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非社会化的自我;“宾我”则是意识到了社会的规范、价值和要求并使之内化,实现了社会化的自我。当“主我”想要按自然本性行事时,“宾我”会按社会的要求抑制住“主我”的行动。

社会道德规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才能逐渐地学会,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一经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三、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

1、显性德育是主渠道

高校德育由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组成。显性德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开展的、有特定内容的德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它通过两种教育形式表现出来:一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二是按照德育目标有意识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显性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历来倍受重视,但是,显性德育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中,表现为灌输式教育,存在着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学生只求通过考试,而不与自己的思想、品行相联系。其效果令人担忧。改革显性德育的教育方式和考核方式,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已成为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客观要求。

2、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

隐性德育是指隐含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等中的育德因素。它存在于校园环境、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和实践活动中蕴涵的德育素材之中。隐性德育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品行得到端正、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道德家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大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重视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他在其道德名著《品格的力量》一书中,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与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嚎叫。”用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作用。

与显性德育的灌输性、强制性、目的性,易产生抵触情绪相比,隐性德育有辐射性、渗透性、影响性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为有效地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应对隐性德育给予更多关注。

发挥隐性德育的育人功能,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包括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人文景观、校园绿化、体育场馆、教室布置、寝室文化等方面。优美、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使大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大学生具有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

(2)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以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德育功效。制定并执行制度,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期性。但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与制度要求相悖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应易于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易于大学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就是指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文化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特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4)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决定了教师实际上肩负着双重使命:传授就业之道,示范做人之德。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风格塑造人”,教师高尚的品德,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受益终身。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公正执教,热爱学生,注重自律,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2002年全国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与维护,优化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造就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6)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按照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及基本素质培养等就业与创业教育内容,无不发挥着隐性德育教育的功能。利用就业与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调整认知结构、鼓励创新行为,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合作精神的创新人才。

3、自身道德修养是必要条件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首先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应当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社会公德、恋爱道德、职业道德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和修养的重要性,坚持知行统一,做一个自觉的道德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冀学锋。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J].道德与文明,2002,(1):56-58.

[3]李改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42-46.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7

从高校德育课程安排上看,各地高校都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条战线上进行着出色的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等学校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特别对青年大学生,认知是行为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需要实践的价值体系。要将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灌输式传播的思想道德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并成为个人道德行为习惯,必须通过道德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其次,重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占一定比例,但主要以课程形式呈现的。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教师讲台上倡导道德风尚、学生台下听道德风尚的故事,至于是否真正进入学生大脑,是否落实于行动,无人关心。再次是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教育需要传授与接受的完美结合,成功的教育必须有教育者启发和受教育者的回应,双方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我们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居高临下,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没有认真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将他们放到一个完全被动的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必然影响教育效果,难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最后,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的统一,缺一不可,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但是,在相当数量的人们观念中,仍然以业务素质、特别是成绩优劣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标准,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再次是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凭评价者个人的主观印象和臆断来判断和评价,所以,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找熟人找关系要高分的现象。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误导对于德育教育,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级教育机构都一贯非常重视。从德育教育的外在形式上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德育课程一直都在开设,但以实际效果上,又非真正重视。在小学里,德育课是被当成副科目来开设的,而往往是由非对口专业的教师开设,课时及内容安排较随意,内容组织也不严密。最具有德育教育针对性的课程是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初中政治课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本课程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高中政治课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列为它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了本课程的总目标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为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力、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规定的教学总目标上看,初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惯性控制下,政治课完全体现为考试“分数”,即以对政治课中所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来评价学生,而对该课程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却无法从中、高考中得到验证。而从政治课课程标准上看:德育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体验式”的接受教育,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却是只“知”不“行”。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无法检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政治课的理解出现偏差,只要一提起政治课,学生们就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内心产生了抵触情绪。进入大学阶段,一旦接触政治课,中学的阴影立即浮现,进而对它产生排斥情绪。

(二)德育教育目标远大宽泛,内容略显空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德育教育不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跟不上形势,存在着目标远大、内容空泛、道德理想和社会现实相矛盾、道德认知和日常行为脱节等问题。“我们目前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无疑是正确的,超前的,先进的,但关键是‘太高、太远’,令人可望而不可即。”就德育教育的目的而言,学生最为本质的需求是通过学习这门课来提升个人生存价值和生命的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可是由于教学目标过于高远,教学内容过于空泛,加之忽略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使得教育过程与社会的实际相脱节。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不强,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这种道德愿望与行为的脱节,使得学生很难将书本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这样就无法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反而产生了“我厌学”的消极心理情绪,以致排斥和抵触这门课。

(三)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从目前高校在德育理论课安排上看,各个学校对德育教育都很重视。从抓德育教育工作的机构上看,校党委书记主抓德育,班主任、辅导员直接参与学生日常德育工作;党委宣传部、校、系团委、学生处、科等处室也参与并负责部分德育工作;马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等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德育课教学。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与德育教育有关的活动,但不是每一次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其真正愿意参与其中。因为活动的安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布局,各部门自行其是,合作较少,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很多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各部门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的目的仅是完成某部门的一项政治任务,至于要达到何种效果无人去关注,结果造成一种形式上很重视,事实上重视不够的局面。

三、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中存在“虚化”、“弱化”、“大化”等现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它所肩负的职责、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鉴于此探寻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显得非常重要。

(一)转变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学校德育基本属强迫教育,将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而当今遍布高校的90后大学生,是在日益多元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思想独立,思维方式开阔,创造能力较强,强迫教育只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德育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德行形成与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逐渐经由自身构建出来的,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自身的有效吸收,从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灵并表现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树立主体德育教育观念,就是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只有当学生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德育观念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道德观念的涵化与内化。德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学生无条件服从,接受现成的道德规范原则灌输,而是应在顺应学生主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了解学生道德需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应对学生宣布教条式的道德戒律,提出超越个体承受能力道德要求,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恰恰相反,应该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要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使其在探索与反思中形成道德认知,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实现自主的道德践履。

(二)教育目标具体化,内容实际化在新的德育形势下,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的目标,将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内容实效化,以此来强化德育的效用。首先,“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行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礼记•大学》中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想。古人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先“正心”,然后“修身”,再“齐家”,这应该是我们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和人生的指导,也就是说,思想道德教育要着力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方面做文章,从最基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容一貌来规范;从如何做好一个大学生抓起,然后,扩大到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大学德育是要达到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自律,唯有在生活中把我们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诉求,大学生才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道德品质才能生成。离开生活,大学生就无需求可言,道德品质的生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生活者,而生活正是道德教育赖以发展的真正平台。”其次,德育应该把人引入未来可能的生活世界,给学生以一种预知的指导。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他们都要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通过他们的付出获取生存资源,体现个人的价值。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状态下,道德价值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是道德价值的最佳选择,却是一元的。作为针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将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道德价值体系中作出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价值选择。德育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将正确的道德观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理应在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上高人一筹。

(三)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德育的践行工作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它还体现在与德育教育工作相联系的高校其他部门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中。高校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应该将道德教育放在一个“大道德”的视野下。高校应该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队伍,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及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实现了道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结合,解决了思想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建立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检验机制,做好道德践行的劝勉机制。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的“德行”无法体现,也不去评定,这就导致大学生看中的是自己专业的成绩,而对自己的“德行”却放任自流。其实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结果到头来“事”和“人”做不好。因此,应该建立学生德行的评价体制,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参照具体的德育目标体系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思想走向行动,达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篇8

>> 新形势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新形势下高校创先争优活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进高校学生公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年轻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略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旅游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信息化新形势下检察举报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议新形势下创先争优活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东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寻找症结、积极探索,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利用各类资源,切实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灵活高效的思政教育之路。 【关键词】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57-03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托于青年一代,未来世界的竞争其实就是青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教育担负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重任,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面向本专科生均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且安排了大量的学时,内容也相当丰富、全面。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不断探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培养大批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了有益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极大挑战,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不能不引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由闭塞走向开放,经济由迟滞走向蒸蒸日上,文化由沉闷走向繁盛,生活方式由单调走向多样,与此同时,新观念悄然而生,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出现贫富距离拉大、道德滑坡、社会矛盾突出等现象,这一切,不断折射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上,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挑战。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动摇

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随着国门洞开,各种思潮不断袭来,各种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相互交流、交融、碰撞。多元文化为青年学生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但多元文化也必然带来多样的价值观念。青年学生的思维尚显稚嫩,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并不明确,对世事万物的理解还很不充分,面对由多元文化带来的内容各异、表现纷繁的多样性选择,他们时常难以把握,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同时,在西方“淡薄意识形态”思潮影响下,他们的信仰发生动摇,对未来充满迷茫,内心备受煎熬。

2.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革命化飞跃,使新媒体时代向我们扑面而来。当代大学生已普遍使用和接触手机博客、微信、QQ群、虚拟社区、人人网等,这些新型媒体工具在为青年学生提供即时的新闻资讯、便捷的通信联络手段的同时,也将各类或优或劣、混淆杂乱的东西带入校园学子的视野。大学生们的交流日益社会化,社会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在学生们的思想上得到即时反应。学生的控制力较弱,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很容易接受负面影响。

3.学生思想道德出现滑坡

过去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跟上,社会道德出现滑坡,校园早已不是一块净土,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深受社会影响。不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淡化,其行为功利色彩浓厚;一些学生不讲诚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一些学生不尚俭朴,消费过度,甚至以奢侈为荣;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负责、不健康的内容,甚至涉嫌网络欺诈,不以为是反觉自鸣得意;有的学生效仿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热衷于搞小圈子,拉关系、走后门,对圈内人不讲原则,不讲正义,对对手则睚眦必报,不讲团结……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严重下滑。

4.思政课教改进展不大,教学效果不佳

尽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呼喊多年,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

思政教改之路并不顺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较好体现,学生参与面较窄,参与激情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业压力大,职场上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因而学生比较重视“更实惠”的专业课学习,对思政课则视为累赘,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同时,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性课程也因种种原因流于形式,难副其实。

5.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创新能力偏弱,人文素养缺乏

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课外活动极少,阅读面非常有限,习惯于从书本中寻觅“答案”,创新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手足无措,言行常显幼稚、偏激,缺乏理性思考。十多年来,高校门槛日益降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倾向,因此,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大学生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大多匮乏,人文素养亟须提升。

二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上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唯有知难而上,认真剖析问题,深入思考,寻找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去疴治病;唯有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才能摸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青年成长特点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新途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前进的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拨云去雾、守卫蓝天的勇气与责任,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坚定性的应有表现。

2.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创新思政工作平台

新媒体由于多元性、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而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占领这些新领域、新阵地。要善于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政教育平台,积极宣传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这一平台阅读、收集和传播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了解社会舆情,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预见性;通过这一平台,更便利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师生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探讨,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使思政教育从有限的课内延伸至无限的课外,使思政教育工作根植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3.加强对思政课师资的培训

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曾说:“高校的文化品位应体现在教师和教学科研中。”搞好思政课教学,师资是关键。对思政课师资的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既要注重培养提高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要注重对形式政策的学习。教师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创新的思维,要培养一批既善于理论教学,又善于解答学生实际问题、思想困惑的师资队伍。思政教师要善于从理论高度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善于剖析新现象、新事物、新矛盾,善于阐述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其二,进行人文知识培训。思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思政教师进行人文知识的培养,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话中寻找到更多的情感切入点,这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大有益处的。其三,除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技术、常规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运用培训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提高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水平,使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切实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若要打破思政课沉闷的教学氛围,必须在两方面下功夫:一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学结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讲授史纲课时,加入了一个环节:课前5分钟的“热点解读”,让学生担任主讲,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由于这些问题多为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气氛也很容易就活跃起来了。二要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地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应该且有必要引入思政课堂,这些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感到亲切,更乐于接受。譬如笔者在讲授史纲课关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时,引入“大蜀山抗战”,70年前惨烈的大蜀山抗战,就发生在本校对面一座小山上,遗址仍存,学生听课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5.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

高校思政教研室和各相关部门、处室应进行密切合作,制定符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明确步骤,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使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了解经

济、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思政部应与校内外的社团进行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比赛,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长见识,提高技艺,锻炼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深信,只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审视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寻找症结,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善于充分调动、利用各种有益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就一定能够探寻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实际、灵活高效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