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 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 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论文关键词: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迁地保护
我国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但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表明,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通过20余年的继续研究新增药用植物2000余种,使我国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种类达到13000余种[1],分属藻类42科、菌类41科、地衣类9科、苔藓类21科、蕨类49科及种子植物类223科[2],植物类群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种数的87%。其中我国常见的木本药用植物约190余种,涵盖了约69个科[3]。但是,由于中药业长期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加之近10 年来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导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4]。迄今为止,我国目前共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5]。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五百多种药材有近一半来自野生迁地保护,中药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药业,乃至全世界植物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占60-70%[6] [7]核心期刊目录。
为了满足药用植物持续利用,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药用植物收集保护并取得一定成效。李西文等[8]提出了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的概念,把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的手段引入到保护区建设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受到保护的药用植物有900多种, 峨眉山国家公园受保护的药用植物有1655 种[9];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护南药资源近2000种[10];中国医学科学院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药用植物活体标本保存体系,并于2008年启动运行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该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建立了包括4个保育中心的药用植物就地保护网络,以及9个药用植物园,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迁地保护药用植物达280科5282种,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11]迁地保护,[12]。随着中国科学院战略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全院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药用植物迁地保育体系。
1 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迁地保育进展
中国科学院一直把植物园作为国家战略植物资源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加以建设,目前所属15个植物园(包括双管)迁地保育植物已超过20000种。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植物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各植物园相继建立了药用植物专类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生态类型,系统收集我国以及部分国外药用植物种类。
1.1 药用植物迁地保育类型
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属及与地方共建的双管植物园15个,包括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沈阳树木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昆明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桂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深圳仙湖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各园收集保护药用植物类型见表1。
表1.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药用植物收集保护体系
植物园体系
药用植物专类园名称
收集保护重点
武汉植物园
药用植物专类园(百草园)
以华中地区药用植物为主,辐射全国
华南植物园
药用植物专类园
以南药为主,包括部分其他类型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南药园
重点保存南药植物,同时包括民族药、中华药、原料药等
北京植物园
本草园
收集北方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为主,并引种展示国外著名的药用植物
沈阳树木园
药用植物区
收集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本草药用植物为主,兼顾其它民族药用植物
吐鲁番植物园
民族药用植物园
主要收集西北荒漠区所分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荒漠药用植物
秦岭国家植物园
药用植物区
以秦岭地区药用植物为主,包括观花、中药处方、野果野菜食用、药性、百味等类型
华西亚高山植物园
亚高山药用植物专类园
重点收集保护亚高山药用植物
昆明植物园
百草园
重点收集展示云南高原地区重要药用植物
深圳仙湖植物园
药用植物区
收集被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为主
桂林植物园
民族药园
以广西名贵中草药及少数民族用药为主
庐山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
收集保护山地药用植物为主
南京中山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
华东地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
华东地区道地药材为主
鼎湖山树木园
珍稀药用植物引种回归中转
上海辰山植物园
教师平时应注意教学素材的搜集与积累,而不应课前临时准备,否则教学材料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将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实物照片、电镜照片、图片、视频、动画、标本、挂图、教学背景资料、新闻报道、科研论文成果、最新学科前沿信息等。课前备课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积累的教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解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时相当抽象,而有效应用多媒体图片,直接展示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或杂草的标本、动画等,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科研、实践和教学互促共进
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剂,优秀的教学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发展动态,适时介绍有关植物保护学的小故事和研究经历,将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当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简略介绍,课外可再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来详细的跟踪植物保护学新热点与新趋势等,进一步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科前沿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外,可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在科研中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生产实践活动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肥料新产品的研发等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3推广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用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知识渊博、谦逊、有激情、有亲和力、把学生当朋友、对学生亦爱亦尊重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老师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驾驭课堂,让学生与授课教师达到思想上的共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课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视频、小新闻等,以缓解课堂沉闷的气氛。课间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师一上完课就匆忙离开,和学生零沟通,以至于一门课讲完,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名字。课间其实是和学生培养感情的大好时机,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思考、所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使其课堂上认真听课,并积极活跃的参与其中。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包括邮件、电话、网络等形式。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应将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根据学生的意见逐步形成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课程结束时可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学重难点、讲课方法、课程讨论、作业布置、实验准备与安排、教学效果等情况。
5重视绪论课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晰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6尝试研究参与式教学
大学授课有3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界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第三种境界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7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8应用案例教学法
很多老师教学时注意到了“照本宣科”这个问题,他 教一门课分为教什么、怎么教两部分内容,后者更重要,讲完课后学生会应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案例式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介绍农作物重要病、虫、草害时,因各种作物上病虫草种类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地区区域特点选取重点案例进行讲解,能让学生掌握要领,理解针对一种病害、虫害或草害应该如何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如何结合新技术对其加以控制,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再遇到未讲解的或新发现的病虫草问题时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决,这样就大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证,巧用、会多媒体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轻教师存在“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就不能讲课,但完全用多媒体讲课很难控制幻灯片的放映速度,导致学生既顾不上听课又没记好笔记,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将完全不同。多媒体应主要用来给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图片、动画、前沿知识等内容,变静为动、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真实直观,画面设计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过多、简明概括要义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书本搬家”。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则可通过板书来呈现。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图文并茂,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0加强实践教学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晰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11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一卷定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因此应让学生学在平时,轻松考试,而不是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考完全部返还老师。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形成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种,形成式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程度(10%)、作业情况(10%)、课程学习笔记(10%)、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课当场打分,当面指出问题、及时反馈)(10%)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则有闭卷考试(40%)、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感兴趣或关心的植保问题,查阅文献完成)(10%)、标本采集与鉴定(10%)等内容。若将学习笔记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学生听课时便会狂抄记笔记而忽略了听课,因此可将教学幻灯片拷贝给学生(在完整幻灯片的基础上有意缺失一些关键内容,让学生课后补充完善,避免死背PPT)或者将自编讲义、提纲发给学生。同时说明学习笔记可在课下进行记录和整理,但需手写(不接受打印件和复印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上课做笔记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课下复习。总之,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吸引力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植物保护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引言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一、植保工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旨在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损坏环境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纯收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的要求,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加密切相联。当农田水利逐步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完成,优质、高产、良种的广泛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灾害因素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异常气候是第一位的灾害因素,但它是偶发性和局部性的;而有害生物是具有长期性、适应性、反复性、动态性、变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灾害正是灾害性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常发因素。因此,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二、农业污染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农药流失
农药对治理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仅20%一30%,因此农药的大部分漂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一小部分则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我国在1983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大量使用毒性大、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农畜产品污染十分普遍,不少烟草、茶叶、鸡蛋、冻鸡、蜂蜜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被退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各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农药用量不得不成倍增加。但这又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大量天敌的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二)农用地膜
农膜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废膜不能自行分解。滞留于田间既不利于中耕,又会对深层土壤造成污染危害。土壤中废膜多时,由于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水分、空气、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与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农膜对土壤质量、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物理方面的;而对农产品质量和天空的污染由自身成分和焚烧产生的物质造成,属化学性质污染,危害相当严重。
(三)生产残留
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9亿t)。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未经处理或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排泄物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造成了危险或潜在威胁。
三、实施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尽管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确认,但其理论体系、防治技术和实践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利用电视、广播、 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技术,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提高植保水平,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提高; 与此同时,切实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有农民参与的应用技术研究,让农民成为防治实践的决策者。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列到宪法、环保法及其他有关法规中,将农药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家应对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重新审核,明文禁用高残留、 污染较为严重的农药,制定限制使用农药的法规或逐步减少的系统计划。任何违反规定、滥用农药的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经济杠杆,根据农药毒性、用量和作用方法对生态环境 、公众健康和使用农药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对农药制造商和经营者征收污染费的标准。根据农药对环境危害程度向农药使用者征税,并将新征得的税收,对生物农药的使用者和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经济补贴。
(三)重点扶持,奖励创新
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用政策导向与项目倾斜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基础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重点扶持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天敌昆虫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对新产品新技术给予重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新技术新产品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抗性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
(四)健全体系,适时监控
在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真实、全面、功能齐全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适时进行监控,使一切植保活动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植物保护或农田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曾晓光。可持续农业导论,1997
[2]张芝利。可持续的植物保护-21世纪的必然选择[期刊论文],2008
[3]马忠玉,吴永常。可持续农业:未来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
关键词:植被调查;植被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模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在一起,而且重申和强调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规划议程当中,风景名胜区已经是兼备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以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功能的重要区域,风景名胜区事业己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事业。
1研究背景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在世界的经济份额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已� 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传统、粗放的观光旅行,缺乏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植被资源过度、超负荷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执法不力、管理不严,风景区开发者、管理者及游人的环境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风景区旅游在创造繁荣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利于旅游地及附近地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抚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区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往来等等。植物的景观效果与植物本身的客观现状、立地条件以及人们的认知开发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联。
3 植被恢复概念的提出
植被(vegetation)是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土壤来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恢复第一步是要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木林、草地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植被合理稳定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关系[2]。生态恢复是指运用适当措施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利于利用并恢复其原有的潜力[3]。
4 植被恢复的发展阶段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以恢复生态学为基础,但是恢复生态学本身还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4],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属于恢复生态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生态恢复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成果。
钟祥浩等指出在封禁条件下,遵循环境生态系统演替原理,让退化的生态系统自然地恢复或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恢复,经过一系列的演替变化,最终达到其初始状态或者进入最优化的生态系统状态[5]。黄春晖,高峻指出把生态构建作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6]。何跃军,叶小齐等认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生态演替理论为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先排除干扰,再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环境系统,从而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7]。岑慧贤,王树功指出干扰与演替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8]。
何正盛认为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也就是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限制因子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以及二效益相统一的原理[8]。宋乃平等指出植被重建的理论基础应归结为顶级群落理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与循环理论、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以及地域分异理论[9]。肖天贵等认为生态重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生态重建的复杂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协调重构上,可持续发展是生态重建的基本理论基础[10]。目前,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是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该理论是Vander Valk提出的[11]。
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重建的第一步,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步骤,也是现代生态学中重要研究内容 [12]。
5 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
5.1 保健型植被恢复模式
孙爽[13]提出构建养生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来改善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利用群落植物空间层次的错位关系,营造出关系协调、功能显著的复层混交林。养生保健型群落的园林意境能达到自然美和功能实用的统一和谐,使园林比自然更典型,使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居民能在视觉、听觉、嗅觉乃至体疗方面均受益。建立人工植物群落的要求,也就是提高绿化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景观质量,提高植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即提高循环能力[14]。
5.2 近自然型植被恢复模式
陈存根[15]提出“近自然林(near-natural forest)”是根据顶极群落理论,选择地带性树种,培育成近自然林应有的健康、稳定、多样的混交林。既具有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生长迅速的特点,又满足天然林稳定、持续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风景区营造近自然林,首先要判断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特征,通过生态型绿化建设“近自然”群落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它以生态学的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乡土树种,即当地自然植被的主要乔木、灌木,运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方法,经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从而超常速、低造价地营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实现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16]。 在风景区进行生态型植被恢复,营造“近自然”群落,就是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确定该目标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5.3 野生常绿阔叶型植被恢复模式
吴征镒 . 1998, (6):165一168.
作者简介:
先进科学的农业耕作方法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轮耕轮作、间作套种能够增加农田生物的多样性,合理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拮抗微生物活动,切断病虫的食物来源,避免长期单一植物种植导致的特有的病、虫、草害的问题。轮耕轮作要求耕作者结合土壤和地域的气候环境,利用季节的差异,依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选择相对于某一作物病虫发生少的季节播种。间作套种要求耕作者全面了解不同植物和害虫的特性,通过将敏感植物和抗性植物相间种植的方式阻止病菌的生长与扩散,减少有机农业植物的病害,将不同植物种植于相间种植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气味以及破坏小气候等干扰寄生性害虫寻找到寄主植物,从而大大降低了害虫的繁殖率,有效减少有机农业植物的虫害。
2选择优良的品种,科学处理种子
要选取抗逆性强的品种,在此基础上,选则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这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基本措施。优化选种步骤可保证种子早出苗、出壮苗,同时保证幼苗自身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病、虫、杂草的侵害。播种之前耕作者需及时清除不健康的种子和杂草种子。然后要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晒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同时促进种子草出苗。晒种时,要将种子摊放于干燥的空地上,连续暴晒,使种子充分干燥,注意晚上要及时收储,防止受潮,同时注意不要将种子放在铁器或水泥地上进行晒种,避免高温烫伤种子。另外,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如在晒种之后,还可通过浸种进一步杀菌,还可促进种子新陈代谢,起到增产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某些作物,还可干热消毒法降低病毒的活性,起到杀菌的作用,提高植物抗逆能力。
3采用农业培肥技术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与活性,改善土壤生态,对有机农业植物保护作用。然而,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必须统筹规划,建立“平衡施肥”的观念,才能保持土壤肥力的持久性。首先,要充分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依据不同的土壤特性,如酸碱度等对土壤进行适度调节,以提高土壤对作物的供肥能力。其次,在添加有机肥时注意要根据需要对有机肥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施肥,同时要根据作物的情况对有机肥进行选择性和混合性的使用,保证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的同时,防止土壤污染。
关键词:高速公路,岩质坡面,挖沟挂网,生物防护工程
一、传统的岩质坡面绿化方法
岩质坡面传统的绿化方法是在坡脚栽植攀缘植物、坡顶栽垂吊植物或在岩面上挖种植槽或鱼鳞坑栽植攀缘、垂吊植物及花灌木等实现绿化。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施工速度慢,养护困难,成活率低,重要的是岩面达到完全覆盖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应用
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是指在坡面上按一定的行距人工开挖楔形沟,在沟内回填适宜于草种生长的土壤、养料、土壤改良剂等种植基质材料,然后挂三维植被网,再覆盖基质材料喷播植草。
2.1适用范围
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要充分了解该施工区域内岩质边坡的结构,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合理选择。其适应范围为:
(1)硬岩边坡。如花岗岩、闪长岩、中生代砂岩,表面坚硬、不易风化、龟裂少且稳定性好时,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考虑采用挖沟植草护坡方法。
(2)软岩边坡。如岩浆、凝灰岩、页岩、第3纪泥岩、粉砂岩等,根据其是否易风化、是否会砂土化及龟裂的多少可采用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
(3)易风化硬岩。如蛇纹岩、粘板岩等开挖后在短时间内风化为砂土或沿裂隙分解为细片的岩石,按软岩边坡处理。
2.2材料的选择
(1)基质材料
种植基质材料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化肥、保水剂、接合剂、pH缓冲剂、水及草种。
土壤:土壤可因地制宜,选择就近的沙壤、壤土或黄土。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要保持干燥、过筛,去掉粗的颗粒物及杂物。
有机质:常采用的有机质有泥炭土,泥炭土有机物持水量很高,通气性良好,其独特的轻质、持水、透气和富含有机质特点,可蓄水、保水,防止板结,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并保持肥效的持久力。
化学肥料:加入一定量的缓释全价肥有利于植物生长后期肥料的持续供应。
保水剂:岩体面基本上为不透水层面,易反射辐射热。因此,岩面上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对气候相当敏感,稍一干旱植物凋败枯萎。此时加入保水剂是岩面上植物得以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保水剂可吸收自身数百倍至数千倍的水分。这些水分不易被一般物理方法挤排出来,而植物根系却能吸收贮存在保水剂中的水分。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保水剂可将偶尔的降雨迅速而膨胀成凝胶将水分贮存起来,干旱时便慢慢地释放给根系。
接合剂与pH缓冲剂:为了避免雨、风、雪等因素对种植基质造成侵蚀、冲刷,必须在种植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接合剂,以促使基质与岩面粘结和基质硬化。常用的接合剂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呈碱性,一般来说对种子的生根、发芽是有害的,因此其用量必须控制得当。掺入水泥的同时,可加入一定量的碱性中和因子,如磷酸作为缓冲剂以调节基质pH值。
用水:就近利用,用水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植物种子选择及配比:岩体坡面上种植基质厚度薄,环境恶劣,植物除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种类外,还要特别注意选择抗旱性、抗逆性强的品种。实际应用中多以一种植物为主,多种草籽混播,以便增强适应性。常选用的草种主要有高羊茅、白三叶等。为了丰富景观,可加入一定比例的草花种子,如波斯菊、金鸡菊等。由于风化岩上常有灌木和乔木自然侵人岩体,还可在喷播时加入少量银合欢、丁香、胡枝子等灌木种子。
(2)辅助材料
三维植被网:采用约15mm的三维三层植被网,底网为两层,网包一层或约18mm的三维四层植被网,其底网为两层,网包两层,原材料为聚乙烯,质控抗拉强度分别为≥1.6±0.2KN/M,≥2.4±0.4KN/M,单位重量分别为300g/m2和350g/m2,幅度可选定。
U型J型钢钉:起固定作用,用直径6mm钢筋预制。
无纺布:无纺布作为植物养生网能防止种子和土壤受暴雨冲刷造成流失,也可适当遮阴,防止土壤干燥,使种子更容易发芽,无纺布可选16-20g/m2热合或热粘型无纺布。
2.3施工工艺
(1)坡面修整
高速公路路堑坡面因山势和征地等原因,一般都较陡急,修整前边坡因暴露风化,碎落,形式凹凸不平。在进行绿化前应按设计要求,对边坡不平整处进行人工修坡,清坡平整度宜控制好,并把坡顶和可视断面一并修整,保持坡体线条流畅。
(2)开挖楔形沟
在岩石坡面上人工开挖楔形沟,楔形沟竖向保持直立,横向设置5%的倒坡以保证填土的稳定,沟间距离为300-400mm。
(3)回填基质材料
沟内回填富含有机肥料的基质材料,土壤和基材必须事先混合均匀,并保持一定的湿度。适当洒水以确保坡面潮湿,再挂三维网并用U形J形钉固定,网上撒细粒土经多次喷水沉降以覆盖三维网网包。也可采用灌浆法对三维网灌浆,还可通过喷混机,将表土均匀喷到三维网上,直到全面覆盖三维网。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
(4)喷种
采用液压喷播机,将种子、保水剂、肥料、纤维混合料均匀喷播在坡面上,喷播完成后,视情况可撒少许细土覆盖表面。
(5)覆盖
喷种后可在坡面覆盖无纺布以防止雨水冲刷,并可在干热季节适度遮阴,利于种子萌发。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
(6)养护
喷播后应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免费论文,生物防护工程。在春天5-10天左右发芽,一个月成坪,成坪后进入正常养护。
三、存在的问题
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岩质坡面,其硬度大、土壤少甚至无,植物生根、发育非常困难,因开挖后的岩质边坡大多较陡,在坡面上回填的种植基质往往难以固定,即使一时附着,还会因降雨、流水及大风等遭到流失,使种植基质连同生长的植物一起滑落、崩塌。因此,岩质边坡绿化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坡面上必须有植物能赖以持续生长的种植基质,二是种植基质能永久固定在岩面上。
四、结论
过去对护坡常采用浆砌条石或水泥喷浆等构造物进行护坡处理,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裸露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恢复自然植被,在绿化的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以求达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意境。经在多条高速公路通过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传统的绿化效果更明鲜,建议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三十年来一直沿用农业、林业的方针“治早、治小、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由于“治了”和“消灭”,使人们认为“治虫就必需打药““无虫也得打预防药”等,因此,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建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适合于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互相协调,以达到控制病虫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生态角度出发,科学种植、养护、管理,选栽抗病品种,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植物检疫,开展人工防治,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
一、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
2、采用单一化学防治,不注重综合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尽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甚至能扼制病虫害的流行。但化学防治能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以及影响人类健康。论文写作,病虫害。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论文写作,病虫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论文写作,病虫害。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论文写作,病虫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论文写作,病虫害。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论文写作,病虫害。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千分之三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要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在城市园林养护过程中,使栽培环境尽量符合园林植物生长的要求,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病虫害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一旦发生病虫危害,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治早、治少、治了”,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允许的范围之内,杜绝扩大蔓延。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2-02
随着我国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国家和人们的迫切愿望。随之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园林行业对园林绿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园林绿化相关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绿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是园林绿化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园林绿化养护产业应用型人才呈现紧缺的现状,其中《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园林绿化养护方面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培养园林绿化养护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从提出至今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在我们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离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差距。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大纲守旧或简单的多媒体播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老师在讲台上缺乏讲授技巧,简单的交流互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跟不上老师的教授,出现思想不集中,尤其是下午上课课堂上易出现学生打瞌睡现象,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又具有文字偏多、内容枯燥的特点,因此更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因此,长时间的满堂灌教学,由于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久而久之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来就难教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更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再加上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充足,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及学校制度管理不甚完善,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低下的趋势,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实用性极强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面对上述这种情况就谈不上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了。
此外,有部分大学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化程度整体不高,对学科教学整体度把握不够,再加上不能及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扩大视野,很容易造成讲授知识面狭窄的现象,不能从扩散思维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另外,部分年轻教师科研压力大,对课堂教学投入精力不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1 课程体系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习项目,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布置、理论实践相结合等行动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每个学习章节都按照“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实践应用――技能体现――检查评价”的步骤进行设计,其内容的选排是依据生产任务的操作过程所特有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应用和技能体现方面。这样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从而打破传统的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从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集“素质、能力、应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以培养园林植物病虫草害防治能力和相关的养护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首先应紧紧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工作任务和知识联系,使学生掌握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可行性的工作能力;以操作性强的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放在相关知识中讲解,把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培养可持续能力的部分作为拓展知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重新界定理论与技能的内容和范围,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病虫害种类进行教学,归类相似的病虫害种类,通过学习,系统掌握相应的知识、病虫害技能识别方法,使学生很好地解决实际生产中复杂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最后,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问题,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各有区别的现象,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传统讲授顺序,灵活讲授教学内容,使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安排与病虫害发生规律这种动态变化密切对应起来。《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一般的授课方法是先讲总论部分,再讲各论部分,那就表示一些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由于进入冬季而休眠,将无法观察到,所以,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将总论部分与各论部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根据季节和可观察到的植物病虫害种类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及时观察到园林植物所发生的病虫害,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3 课程实践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直观性强,因此,课程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增加实验实训内容和时间。具体方法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校内设施和课余时间分组分片承包实训基地绿化养护工程,制定其一段时期内的养护任务,尤其是病虫害甄别与防治,使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二是适时安排学生到园林苗圃、绿化企业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及宣传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强化各项技能、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与园林绿化公司协商,选取学校周边的园林绿化地带进行区域划分,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绿化内容进行分组,各小组了解所属区域内的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任务后,根据实地调查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每种防治方案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后开始实施,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考核,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总之,使学生通过从整个防治方案的全程参与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4 学生考核设置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最终掌握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在传统的考核设置中,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的考核模式,三者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0%、20%和10%。由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高,容易� 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出发,在考核中要充分体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提出“平时成绩+知识综合论文”等模式,即以平时成绩为主要考核内容,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为主要成绩依据,占据70%,主要是对每一个实践环节技能的肯定,而在期末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选择撰写一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学术论文,可以综合体现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通过这种考核模式一方面可以鞭策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教学,真实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能够真实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3 结论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学科,对应用型园林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改革设置措施,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切合实际,教学效果更好,从而达到真正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英,耿晓东,吴雪芬。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l7):334-335.
[2] 徐国柱,刘新晶。基于项目与任务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85-86.
[3] 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00-101.
1.1病虫综合治理理念
初期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农业措施对有机农业植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预防、治理、保护,最终依据《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规定,使用收录在其中的产品。
1.2善待环境的理念
在有机农业植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天然的、无残留的、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从而避免使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者肥料,例如:植物生长剂、农药等。
1.3规范操作理念
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里收录的可以安全使用的农药等产品,同时需要准确按照上面内容进行操作使用。
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2.1病害防治技术
2.1.1控制病害及其流行的一般方法(1)逃避病原菌。在种植和栽培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选择远离病原菌的地区进行种植,还需要在播种时间方面进行合理选择;(2)控制病原菌传播。在种质材料的选取和处理过程中要依赖检疫对病原菌进行消除;(3)根除病原菌。对病原菌生物进行严格监控,对染病的植被进行彻底销毁,消灭其相关寄生源,不仅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清理,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有病植物和栽培环境不断改善。2.1.2病害防治物质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这一规范对植物的保护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介绍了病虫草害防治措施,还表明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化学合成的农药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对可以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科学的使用方法进行阐述,严格控制基因工程产品的使用。在不经机构认证情况下可以使用的物质有:高锰酸钾、乙醇、醋等。在机构认证同意的基础上可以限制使用的物质有:波尔多液、石灰、不含禁用物质的病毒等。与此同时,阿维菌素制剂及其相关复配剂是被欧盟有机生产机构所明令禁止使用的物质。
2.2虫害防治技术
2.2.1提倡生物防治充分利用虫害天敌来实现有机植物的保护。捕食性天敌包括:小黑隐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点蓟马等,寄生性天敌包括平腹小蜂、茧蜂、赤眼蜂等。2.2.2虫害防治物质虫害防治物质包括植物性杀虫剂、软皂、植物提取剂等,提倡运用物理性捕虫设施、可使用性诱剂等来驱除害虫。对鱼藤酮、乳化植物油、植物来源的除虫菊、硅藻土进行限制性使用,对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进行部分有限制性的使用,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包括Bt制剂、杀螟杆菌等物质。
2.3草害防治技术
草害防治技术采用的是物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借助绿肥种植、合理轮作等栽培技术可以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禁止秸秆焚烧还田,提倡机械除草、热法除草、秸秆覆盖除草。
2.4农业耕作技术
2.4.1科学的种植制度一种作物长期种植会对作物的抗逆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病虫而言,在同一片土地上长期种植某种作物必将为病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适宜环境和食物供应。同时,长期存在的寄主植物,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传病原物的不断繁殖,从而导致病原物数量增加。害虫情况严重,因此,采取科学的种植制度,能为有机农业植物提供切实保护。2.4.2轮作轮作充分利用了时空差异,对农田生态、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多样性等有所改善,从而实现植物的自我保护。轮作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病虫生存条件的恶化。科学合理的轮作可以对单一植物病虫进行有效控制,具备迁移能力小、寄主单一、寄生性强特点的病虫,在经历寄主和食物减少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甚至全部死亡的现象;其次是分泌抑制物质。像马铃薯这样寄生性不强的植物 像胡萝卜、大蒜、甜菜等植物分泌的物质对后茬作物具备抑制病毒发生的作用。再次,调节土壤生态。科学合理的轮作对病源物的滋生产生抑制作用。2.4.3间(混)作和套种科学合理的间(混)作和套种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多样化,从而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出现。例如,粮棉套种对棉蚜的危害产生抑制作用:在棉田里同时种植诱集棉铃虫产卵的作物玉米、高粱等,实现产卵的集中化,从而起到保护天敌和集中诱杀虫害的目的。
2.5农业培肥技术
依赖有机农业的植物培肥及营养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对土壤生态和土壤生物活性产生积极效果,不仅仅可以提升植物的抗逆能力,还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药行业 专业改革 就业 人才培养
随着农药行业的高速发展,植物保护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该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进而制约了农药行业的发展。
一、农药行业概况
1.我国农药行业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的更新换代不断进行。农药行业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本身,还有它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如化工行业等。
农药行业具有市场潜力。众所周知,粮食生产与植物保护是不可分离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人口现状对粮食的产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涉及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和产业。而对于农药企业来讲,现在国家正在推动兼并组合,设定成为大企业目标。因此,广东省的农药行业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2.我国农药行业未来的发展特点
(1)国内行业市场趋饱和,国际化发展是趋势。对一个世界性的农药公司来说,与国际接轨是现时的一种行业趋势,也能从中互相交流、学习技术。
(2)规范化(产品和资源)。从整个大行业来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政府对行业的调整,会逐步淘汰部分企业,使得资源更加集中合理,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市场扩大。行业市场不断扩大,种植户也进入规范化时代,并且市场要求附加值研发,这是具有行业商机和竞争力的体现。
二、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基本结论
(1)植保R翟谛I的专业与就业认知。从专业知识来看,该专业学生出现对专业了解程度不够,对于就业前景的预期处于迷茫状态的现象。
从就业认知来看,该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比较担忧。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加赞成该专业就业难的说法。
从就业劣势来看,占比最高的是高等教育毕业生太多,竞争压力大和所读专业偏冷两项。
(2)植保专业在校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现实。在择业方向上,主要有选择本专业就业的比例较低,创业、出国的比例较往年实际增加。
从在校生的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流向来看,两者趋势一致。但就业现实普遍低于就业预期值。这在就业行业流向、就业地区流向和起薪水平上表现都较为明显。
从毕业生的预期就业流向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来看,各类企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从在校生的就业地域流向来看,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2.存在的就业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本项目组总结出华南农业大学2015届在校生存在以下就业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供需错位。调查发现: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供需双方不对接,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应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毕业生盲目把时间精力花在各种备考上,而错过最佳的应聘时机。职业选择应与毕业生自身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结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增加就业难度和盲目程度。
(4)期望过高,差异明显。在校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一定落差,起薪水平的期望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尤为明显。
三、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现状与改革
1.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国内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概况。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以及业务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全国各类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但对于一个具体的院校来说,人才培养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任良玉教授曾对国内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查。从结果来看,其培养目标几乎一致,仅在个别方面有较小的差异。其核心内容是: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国内农业类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优势竞争分析
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在所属院校的学术地位、学科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4所高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作为典型的竞争对手。
(1)数据来源与统计。统计数据来源于各高校主页、图书馆网站、国家部委公开网站和相关权威数据库等,以下为典型竞争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相关对比数据。
中国农业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全国第4;学术地位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师资力量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24人;科学研究方面,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8个,其中2个重点开放实验室,近五年科研项目533个,科研经费约35000万元,925~;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国内外交流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招生规模每年大约120人。
南京农业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全国第24;学术地位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包括973首席专家1人;师资力量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22人;科学研究方面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7个,其中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近五年科研项目500多个,科研经费约27500万元,755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采用专一体制,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招生规模每年大约120人。
华中农业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全国第24;学术地位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师资力量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22人;科学研究方面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近五年科研项目331个,科研经费约15800万元,821篇;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开展三农讲坛,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招生规模每年大约180人。
华南农业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全国第70;学术地位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包括珠江学者2人;师资力量包括教授28人,副教授34人;科学研究方面包括各级重c实验室7个,其中2个重点开放实验室;近五年科研项目479个,科研经费约14700万元,758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招生规模每年大约180人。
(2)对比分析。除了学术水平的一级指标外,从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4个一级指标的对比分析可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平分秋色。
由于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华南地区,病、虫、害周年发生,� 其次,广东省以丘陵为主,病、虫、害问题多,周期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到广东进行药性试验,为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大量有利的机会。
四、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设和发展SWOT分析
根据以上对植物保护专业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华南农业大学与其他四个典型竞争院校的情况分析,现将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植物保护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SWOT分析如下。
1.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所面临外部环境力量的影响,面临的机遇包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华南地区病害周年发生;植物保护专业归属优势专业,国家支持其发展;植物保护专业学费减半。
另外,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也存在着一定威胁,包括:竞争对手实力雄厚;竞争对手有较高的学科水平排名;学生对专业热度低;传统的社会观念问题。
2.植物保护专业SWOT分析
对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进行SWOT分析,存在的优势(s)包括: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强、科研平台多、校内条件好、人才培养基地多等。同时存在的劣势(w)为:学科带头人较少、人才机制缺乏创新、招生热度低、科研成果不突出、学分要求高,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少。
(1)对存在的优势进行分析。S-O策略分析如下:响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经费;利用地域优势,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投入科研项目;利用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S-T策略分析为:与涉农其他专业相融合,在学科交叉处打造特色方向,增强创新能力;与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保持合作,取长补短;学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涉农专业。
(2)对存在的劣势进行分析。W-O策略分析为:引进本学科领军人物作为兼职教授,指导学术建设;设置学术成果奖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减少课程学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W-T策略分析为:积极申请各项课题,参与到适量雄厚的竞争对手的横向课题中,提升整体科研能力;转送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术梯队;实施国际学术训练计划,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度;加强招新宣传,深层次吸引学生。
[关键词] 植物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79-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2.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植物保护的对策
1. 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3.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4.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4]安长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园艺,2012,(20):148.
[5]陈贞艳。小议园林植物保护[J].科技致富向导,2012,(9):362.
关键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Web of Science;SCIE;论文产出;被引频次;学科分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具有较强实力和地方特色的社会公益类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历经几代农科人的艰苦创业,天津市农科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已成为天津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为天津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天津农科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全院协同创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和市级专家、高中级研究员为主体的500余人规模的科技创新队伍,各研究机构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经建成了14个研究机构,分别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简称黄瓜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简称蔬菜所)、天津市农作物(水稻)研究所(简称作物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简称畜牧所)、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简称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植保所)、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简称园艺所)、天津市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称资环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简称保鲜中心)、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简称区划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生物中心)、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简称设施所)等。
科研论文是体现科研单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单位、一个学科和一名科技人员产出科研论文是体现该部门、领域或该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参考。Web of Science是一个基于Web而构建的动态的数字研究环境,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分析、评价、管理与发表等多项功能。在内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学术期刊等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将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我国,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收录及引用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成为评价学术单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天津农科院科研水平不断进步、重视国际间合作,陆续有优秀论文被SCIE收录。分析天津农科院科研论文的SCIE收录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客观地评价该单位的科研现状和水平。
1 数据收集
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于2014年11月对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功能结合手工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农科院论文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共有76篇论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为33篇,如图1所示。11年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其中2003―2005年无,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发文量中,如图2所示,保鲜中心发文量最多。保鲜中心、植保所、畜牧所发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黄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发文量小于5篇。质标所、园艺所、资环所、信息所、区划所、设施所无。
2.2 天津农科院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为反映天津农科院的发文质量,分别统计了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以后简写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潜在被引指数和H指数,从而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
表1显示,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潜在被引指数为-3.03,H指数为7。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论文,占发文总量的24.24%。TC≥20、10≤TC<20的论文分别只占6.06%和9.09%。
农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鲜中心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潜在被引指数统计的为各单位零引用发文占比与最近一年(2013年)发文量占比例之间的差,差值越小,被关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潜在被引指数,黄瓜所最低为-66.67,畜牧所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数方面,保鲜中心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数为3。
2.3 天津农科院论文施引文献的国家分布
施引文献是指引用天津农科院发文的SCI文章。通过分析2014年11月统计的引用了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发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献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天津农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国家所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反映天津农科院科研的影响力。
从图3中可以看到,天津农科院的研究论文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关注度(引用次数)最高的为中国,引用次数占所有国家的42.44%。对天津农科院论文关注度最高的前5个国家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美国、巴西、伊朗、韩国,5个国家的引用次数超过了总引用次数的70%。
2.4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产出量分析
天津农科院整合院内科技力量,促进软硬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该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业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观赏园艺等11个学科大类。
如图4所示,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集中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6个学科,其中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两个学科的论文最多,分别为8篇。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
表2显示,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中,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植物保护、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作物、植物保护。作物学科的总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较高,排名第2。
各学科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林业果树、作物、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4个学科均超过了学科论文总量的50%。畜牧兽医学科1≤TC<9,TC=0的论文分别占50%。植物保护学科TC=0的论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学科的潜在被引指数,作物最低为-33.33,畜牧兽医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作物、蔬菜、植物保护。
各学科的H指数方面,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物保护、蔬菜的H指数为3。
3 结 论
2003年以来,天津农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体呈上涨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尽管论文数量还不算多,但表现出了较好的增长趋势。这是天津农科院近年来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结果。
天津农科院下设14个研究机构,分为11个学科大类。2003―2013年发表的SCI论文集中在8个研究所、6个学科。这说明天津农科院学科优势明显,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等学科论文产出量较多。而在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农科院在学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农科院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更强、更高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的均衡发展,通过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年轻力量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突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天津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TC≥ 10的论文只占15.15%,高质量论文较少,在提高论文质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天津农科院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鼓励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婷,刘敏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评价:基于论文、专利产出的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婷,颜蕴,续玉红,孟宪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产出及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2):54-63.
[3] 马桂莲,张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4(2):115-119.
[4] 马超,董巧连。 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116-119.
[5] 吴先福,李冬梅,郭蕴丽,等。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学科论文统计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63-66.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市场化机制;国际制度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状与品质,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和环境等21世纪重大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作为技术、生态和伦理问题而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经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探讨则至今仍相当滞后。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人类自然遗产”的植物遗传资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与此同时,由于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国际差异,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市场化机制以及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种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遗传资源,而植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却受技术、资金等制约大都仍处于植物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为目标,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已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现有国际多�
2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2.1经济价值概念与市场化界限
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与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具有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代际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 但人们在认识与确定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时,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遗传信息的功能很少体现在某一单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现为含有多基因组合的遗传功能,所以“遗传编码功能"(geneticallycodedfunction)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评价植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和研究其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对当今药业工业和从长远来看对农业更有实际意义的将是“遗传编码信息"(geneticallycodedinformation,下简称GCI)[2]。虽然植物遗传资源对解决农业、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目前认识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现有的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一种植物物种及其遗传编码信息的经济价值又是很难明确量化的。根据Munasinghe[3]和Von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理论经济价值可借助下图(资料来源:文献2和3)所示来分类与评价。
图1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分类
Fig.1Economicvalueofplant-geneticresourcesanditsclass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图1在构划出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细分的同时,也显示出植物遗传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可能与界限。如果将市场化机制作为植物遗传资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与意义在图中将从左到右递减(参见文献2)。同时,植物遗传资源的缩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在上图中所示的“可利用价值”与“不可利用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植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后者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关系到遗传编码信息市场化交换方案的设计,而且涉及到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后将可能对资源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因遗传资源市场化对保护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不利影响,将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供求趋势与保护效应内部化
从全球范围内看,植物遗传资源与遗传编码信息的供给,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国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研究机构的基因库里的“离位”样本材料(ex-situaccessions);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产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缘,即所谓的“原位”样本材料(in-situaccessions)。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6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库内的植物遗传资源共达200多万样本材料,其中大约有60万样本材料属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管之下[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物遗传资源和GCI“原位”样本材料的供给因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破坏而明显减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除了自然力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期以来植物遗传资源被视为可自由获取、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保护制度与组织的失效,从而造成植物遗传资源利用上的掠夺和保护上的积极性下降[5]。
在植物遗传资源供给减少的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信息体系的日趋完善,将使GCI获取与保存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其结果是部分地减轻了因物种多样性破坏而引起的GCI供给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换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预计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遗传资源的需求却因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将呈急增的趋势。可以预见,在短期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因多样化需求而提高。但从长远看,尤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种对植物与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世界各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与保护程度以及生物技术水平的不同,以致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成本和效用也具有明显的国际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或破坏而产生的外部效应[6]。如果从一个国家范围内考察,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会形成社会(或私人)成本和与此相应的社会(或私人)效用。如果该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被其它国家的科研机构或生物技术企业无偿地获得并用于农业、药业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那么这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还具有国际效用。在一个国家内,私人投资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而产生的效用与该国的社会效用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私人投资的目标大多并不在于促进植物遗传资源在非直接利用价值方面的保护。因此,如果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用来看,私人投资则是次优化的。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具有国际效用,并且其保护行为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诱发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的下降。对此,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立了一些在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委员会(CGIAR)监管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植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若一个国家的植物遗传资源同时具有国内效用和国际效用,则在该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之间将可能出现3种不同的理论均衡:国内私人均衡、国内社会均衡和国际均衡(参见图2,作者根据文献2更改)。这3种不同的均衡状态反映了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程度的差异性。
图2不同均衡状态下植物遗传资源的优化保护水平
Fig.2Optimalprotectionlevelsofplant-geneticresourcesunderdifferentequilibriumsituations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国家对植物遗传资源采取有关保护政策与措施,在以期实现资源保护量为Qns的同时,还要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则需要国际社会或有关资源受益机构采取相应的经济支持行动,因为在大于资源保护量Qns点时,该国资源保护的边际社会成本已超过边际社会效用。为了使该国的资源保护量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国际社会或资源受益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要么使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者或机构有权参与其资源利用效益的分配,向该国转移一部分因利用其遗传资源产生的国际效用,实现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要么向该国提供至少相当于图中面积为BCE的补偿资金,在经济上对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行为进行补偿。只有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实现内部化或得到补偿的情况下,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达到Qg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并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因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或“补偿”机制应�
3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创新
3.1完善国际多边体系——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上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形成两种基本制度:一是对基因尚未改良的植物物种资源如野生品种和农民种植的原生植物作为可自由获取物品来处理;二是对作物新品种承认育种者权利的“知识产权制度”。例如,1961年制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协定》(UPOV)就是以保护植物育种者权利为目标,规范新品种交易行为的国际性文件。此后,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制度得到确立并逐步扩大品种范围。这种专利权制度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文件之一《知识产权贸易》(TRIPs)中也可找到有关条文。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至今已有175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部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性文件,它在主张各国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义务的同时,强调了所谓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
原则[7]。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承诺》提出的“农民权”概念[8],则在肯定农民对“保护、改善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所作贡献的同时,主张农民也应该有权利获得一部分的“资源保护效益”。1996年在德国莱比锡有150多个国家参与、以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已视为各国承认原产植物品种价值和承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义务的开始。为全面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有关法律的文字与精神,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有数十个国家参加的有关植物遗传资源共享的国际会议。该次会议制定的《关于遗传资源取得和利益分享的植物园共同政策准则》,提出尊重各国对其遗传资源的,维护资源原产国和其他各级各类资源托管者的利益,并强调建立和完善遗传资源效益的分享机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提供鼓励和帮助[9]。在这些国际多边协议与文件中,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①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②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与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效益在“遗传资源所有者”与“遗传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公平分享;④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提供国际资金支持。
如何完善已有、但在内容上又未能充分体现经济激励机制和在法律上还未具有真正约束力的国际多边协议,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种挑战,也是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在未来的国际多边体系中,必须明确地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关注各资源所有国和有关机构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尤其是按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处理好资源所有国与资源利用者之间的资源效益分配问题。在此,要充分体现出全部参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家或机构都应是受益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是均等的。所以,以何种方式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将是完善国际多边体系的中心议题。如果在协议中未对利益分配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则会容易导致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或解体。此外,在制定与实施国际多边协议时,应考虑植物遗传资源利用部门如农业与医药工业之间存在的产业差异性,尤其是植物育种企业从事其产业活动的特殊性。植物育种企业应该与生物技术工业企业有不同的制度性环境,生物技术企业可以在竞争条件下与资源拥有国政府或机构达成获取、利用与开发植物遗传资源的双边协议。
3.2制度创新的可能选择
在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 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应设计为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实现资源交换的中介机构,它提供有关来自原产地国家的特殊植物遗传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需求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易所”的服务要以植物遗传资源供求双方在资金补偿、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达成双边协议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以不同资源开发为目标的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与效益,以降低正处于培育中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以资源所有权得到充分保护、以GCI为基础的遗传资源功能价值得到明确确认为基本条件,同时又有赖于资源使用者的生物技术进步和最终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必须避免因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易使物种资源的长期、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短期的商业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尚缺乏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金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基金”,不仅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提供特别项目资助,在经济上对遗传资源保护国进行一定的补偿,而且还可以起到“风险资本金”的作用,促进有关机构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投资。因此,“生物多样性基金”的这种基本功能最终将有助于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但是,考虑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基金机制应该有一明确、公开的评价方法和控制计划,以便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国际基金的使用效果。
对在经济利用价值上尚未明确的植物遗传资源,可通过“生物多样性合作社”的方式,以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补偿机制。与农业合作社类似,“生物多样性合作社”可以设想为植物遗传资源效益与谈判主体相结合的一种垂直型联合组织。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资源所有者向资源利用者提供遗传材料,并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收入拥有一定的比例,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补偿。补偿标准可根据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意义、濒临灭绝程度和保存与开发价值,以及原产国的经济收入水平等方面协商加以确定。随着这种合作方式的逐步制度化,将可使之逐步培育发展成为“低级的遗传资源市场”。
4结束语
随着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植物遗传资源正由以往的公共物品转变为私有物品,它预示着以“遗传编码信息"为基础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逐步形成。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坚持资源保护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不应再把自己置于遗传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上,而是应在做好本国植物遗传资源及其分布的确认等技术性工作、关注国际生物技术与市场信息、加强遗传资源出口管制、完善国家关于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条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积极开展以“参与”或“补偿”方式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本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本国的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PrivatizationasaConservationPolic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VonBraunJ,VirchowD.PflanzengenetischeRessourcenzwischenAngebotundNachfrage:EntwicklunginstitutionellerRahmmenbedingungenfuerKonservierungundNutzung[J].BerichteueberLandwirtschaft,1998,B(76):74~86.
3MunasingheM,[C].EnvironmentWorkingPaperNo.51,WorldBank,Washington,D.C.,1993.
4FAO.TheStateoftheWorld''''sPlant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R].Rome,1996.
5CowenT.TheTheoryofMarketFailure:ACriticalExamination[M].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Virginia,1988.
6CervigniR.TheEconomicsofBiologicalResourcesandofTheirDiversity[M].BtasenoseCollege,UniversityofOxford,1992.
[R].InterimSecretariatfor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Geneva,Switzerland,1994.
关键词:农业生产;植物保护;现状与前景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30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还是种植质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调查发现,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政策,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病虫害严重,只治不防的问题,以下就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与我国从今往后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对植物的保护力度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论述。
1 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保护现状
1.1 传统观念制约
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产量大,农作物适应性好,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农业传统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还在使用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大多数地方工作的中心都是放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上,忽视了植物保护的情况,导致一些植物患病或者遭受灾害还全然不知,等到疫情扩大甚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才有所反应,已经为时过晚。
1.2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尽管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植物保护现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依然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植物保护的现状也基本限于在经验的区间内进行保护,而对于高质量、高效率的科学植物保护却没有很好的手段与策略,这也是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1.3 重视眼前利益
实际上,许多地区为了提高产量不择手段,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完全儆诩窳酥ヂ椤⒍了西瓜。如果周边的生态环境与植被类型遭到破坏,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本可能作为农作物的保护伞的植被却早已失去了作用,结果就只能是损失惨重。从生态食物链的长远角度来看,生态中的物种越多就越稳定,植物保护工作做不好就会造成农业单一化,而单一化的农田生态环境必将不稳定,为未来甚至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埋下了隐患。
2 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物保护态度。将危险和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农业理念,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部分人把农业生产中的损失归结于老天爷的错误想法,蒙受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其实,只要运用科学的预防方法,在发生小规模植物被破坏损伤的时候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隔离或者处理工作,对植物进行药物治疗,就可以防止疫情扩大,造成进一步的财产经济损失。
2.2 加强部门领导,建立统一防治战线
在实际的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沟通,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不同农户的产量都会存在很大的区别,更不用说植物的保护方面的技巧与方法了。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将地方的农户联合起来,一旦发现疫情或者植物被破坏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要集体应对。建立这个战线,需要农户主动配合,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帮助与支持。
2.3 借助科技手段搞好植物保护工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无论是在种植栽培还是在生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影响,如何通过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指导更多的农户科学种植,是今后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无论是新型农药的使用,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处理办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化学方法必须慎重使用,防止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土地板结,保证产量,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总结
农业生产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植物保护作为农业生产产量与质量的一个基础和保障,无论农业生产中的个人、集体或者是国家相关部门都必须高度重视,在实际生产中要加大技术和人员投入,以政策导向,提高植物保护水平,解决农民的生产困惑,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生物潜在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2]另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3]因此,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生物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于2004年申报了生物安全专业,并获得教育部的批准,率先在全国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植物保护学院设立生物安全系加强生物安全新专业建设,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届4年制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来,按照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和福建省重点学科(昆虫学),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益虫研究所”为依托平台,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专业办学的实际,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独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规律[4]。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和探索,确定生物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毕业后能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并开展终身学习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素质”的人才培养目要求,结合“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实际,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生物安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流培养,并根据培养类型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研究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基础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通过提供良好科研平台,争取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推免考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续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检测技能、外来入侵生物的检疫处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评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争取获得国家或行业相关技能认证,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经验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实验和加大实验教学的学分比例,设立创新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培养阶段和实验性质的不同培养锻炼相应的实践技能。
1.基础培养阶段的基本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培养阶段,以通识教育为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开设网络教学、自学课程、讨论课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设《学科文化》课程,组织师生交流、读书报告(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校、院的各类学术报告活动),通过总结、提炼、挖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深厚的学科文化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这部分实践教学多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上机实习(24学时)、《文献检索》上机实习(14学时)、《大学物理III》实验(15学时)、《植物学》实验(15学时)、《动物学》(12学时)、《微生物学》实验(30学时)、《学科文化》讨论教学(15学时)等。
2.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进行,主要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进行,将专业课的实验课独立开课,并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执行,在三年级下学期即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实验》(80学时)、《生化实验》(45学时)、《分子生物学实验》(15学时)、《农业昆虫学实验》(36学时)、《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36学时)、《植物检疫学实验》(45学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45学时)等。同时,为开展科研素质和科研文化的培养,学校、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校级各类创新项目,学生双向选择导师,自主选择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组成的评估专家进行评分,合格者计入学分。
3.综合培养阶段的综合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综合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是培养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毕业实习。在大四开设《科研实践》(3周2学时)、《综合实践》(3周2学时)、《工作实习》(4周3学时)等综合性实践教学。本阶段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于“研究型”,进入导师实验室,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持各类创新项目,开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创新项目的基础上,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准备。对于“应用型”,进入校实验中心、动检局、检测中心和相关企业,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诊断和鉴定、生物安全检测,服务社会,鼓励取得相关技能认证证书,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提前做好报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准备;对于“复合型”,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单位联系,指导学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工作,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一步探讨,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综合以上安排,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生物安全专业已建成“生物安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4间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符合现代教学的多媒体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诸如人工气候箱、超低温冰箱、基因扩增仪、酶标仪、电泳图象分析系统等高精教学设备。依托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生态研究所,益虫引进与利用研究所等,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了生物安全综合性实践基地并且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残留)检测、转基因生物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检疫性有物预防与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表3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①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分别按照实验报告、考察报告、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的质量和水平,参考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来分三类综合评定:对于研究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关规律、机理,具体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技术集成等为主,重点评价其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水平;对于应用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关的检测、检疫等为主应用性研究,重点评价其以其设备使用和实验技能水平。对于实践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为主,重点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水平。②采取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合作单位开展合作研究,采用双导师制,促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论文工作与岗位衔接,在场地与时间上实行弹性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积极性高,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塑造高尚品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等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明显,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显著[4]。在后续的培养中,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继续按照人才分流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型”培养对象,创造条件让学生主持或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同学在毕业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或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对于“应用型”培养对象,指导学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检疫员、检验员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让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获得能够发挥其技能优势和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对于“复合型”培养对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使毕业生具有继续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今后,我们根据社会经济与生物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考核,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来物种进入与生态环境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11-14.
[3]陆群峰,肖显静。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68-78.
[4]侯有明,艾洪木,杨广,黄居昌,等。生物安全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增刊):15-19.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规划课题(CI09-011)和福建省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闽教高[2007]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