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优秀11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1篇教学研究论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育教研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力;竞争力;战略

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化人”,大学就是高层次的“化人”之所,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本质上也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优秀的大学文化就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是有精神品位的,精神品位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品位是大学的制高点,是大学的气和神,是大学生命的微量元素,它对所培养的大学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大学长盛不衰的原动力。而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讲怎么“做人”。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从素质概念出发,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

大学作为高层次的“化人”场所,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加强对他们进行文、史、哲、艺术、科技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和左右着他的“为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大学的内在精神,有理由这样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品位体现在她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上。因此,大学对人的教育不单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构建学校的“文化力”,让学生接受文化作用力的过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必修课”。大学也在这一互动的影响过程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载体,创新自身的校园文化,使自身精神品位得以升华,从而保证学校的长久兴旺。

一、文化素质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的必修课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校容校貌、教研设备、道路设施、景观建筑、纪念标识等校园物质产品和自然条件,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它们对身居其间的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现代文明强调“生态平衡”,我校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就充分体现了上述思想。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参天大树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强调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融校园、家园于一体。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使功能配套合理;既注意保留建筑红楼、原中山大学法学院、原中山大学文学院等传统建筑风格,又在新舍楼群建设中结合岭南特色赋予创新理念;既按照前人的意愿给校园道路命名,扩充道路的文化涵义,又积极开发和挖掘校门牌坊、校训石、刘义亭、中山先生塑像、日晷台等一批校园历史人文景观,增强校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州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上特别注意南北校区校园规划、建筑风格、校门广场的和谐统一和南北呼应,也将充满神韵诗意的“金银岛”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百步梯”等人文景观再现新校区,使整个新校区既赋予人文色彩,又体现文化传承。如今,整所大学成了一座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校区呼应、和谐流畅、建筑如诗、环境如画的现代化人本校园。学校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等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道德,使学生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起到了深刻、直观的教育作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化的标本,它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它通常包括学校的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无形的行为规范,譬如人才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组织机构。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科学地制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允许学生辅修、修读双学位、转专业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选修包括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系列化的通识课程(131门),实施双语教学(150多门),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计划,推出系列名师讲座等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工具性能力的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注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修改和完善,努力突出制度的时代性,增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为此,加大“名牌专业”(19个省级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7个部级,17个省级)的建设力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与质量评估等工作,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每年投入300万元作为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包括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项目计划。在指导教师的带队下,本科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可参加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可得相当的项目经费。通过制度的激励,使学校的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了最大的育人功能。

3、开展精品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将制度文化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间得到全方位渗透,发挥文化活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的作用。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以承办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生文化科技活动,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赛”),“科技文化节”(“一节”),“百步梯攀登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两计划”)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模式,并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如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塑造,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一种浓郁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艺术团走出校门,深入南粤城乡弘扬先进文化,已打造成“华工学子与南粤人民心连心”的品牌,曾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的充分肯定。学校力抓特色活动,坚持精品战略,“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研究生文化节”在南粤高校中颇具影响,“木棉论坛”、“名师面对面”、“政管大讲堂”、“麟鸿论坛”、“华工管理论坛”、“联塑杯大专辩论赛”、“名人进华园”等各类文化活动深受学生青睐。华南理工大学因势利导。利用100多个的社团组织和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让学生在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注入不竭的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并外化出来弥散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总和,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求知风气、理想氛围、道德关系、艺术情趣、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等复合因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进而激发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经过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和社会的广泛收集意见,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启用了对最能体现学校精神的新校徽、新校训,也对“华工精神”做了初步的概括。目前,新校徽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基调,以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和广州市市花“红木棉”为设计主题;新校训则是从《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炼出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我们认为,校徽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缩。我校的新校徽、新校训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蕴含了学校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承袭,表明了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容易激起广大学生浓浓的母校情结与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大学文化力,一所大学的最终竞争力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战略,把其中的“文化兴校战略”作为学校构建长远发展和最终的竞争力的根本战略,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战略举措。对一所大学而言,从长远来看决定最后的兴衰和最终的竞争力在于大学的文化,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是很肤浅的,缺乏文化的大学就没法做到持久兴旺。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深厚的、永葆生机活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可以这样讲,实施“文化兴校”战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的整体文化品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大学的“文化力”是一所大学的“软实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因。它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它是学校多年来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在存在方式上,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又物化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在其建设方式上,它强调的是精神的激励、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的传承,在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上,表现为精神的教化、行为的规范和传统的引导,同时它又注� 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学文化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抓住抓好了大学文化建设,并一以贯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来推进的话,那就抓住了一所大学实现长期兴旺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动力。

大学文化也是一种大学“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表现为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外交、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所形成的软实力,硬实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软实力则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支撑。对大学来说同样如此,大学的软实力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文化力”,大学文化力与大学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不同,它是大学特有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反映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后劲和社会影响力上的内在实力,它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的无限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大学文化力就是打造大学竞争力。

实施“文化兴校”战略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就是通过全面整理、总结学校50多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深入地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校园环境、景观建筑、杰出人物以及校风学风、校训校徽、师风师德乃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等等进行挖掘、研究、提升,提炼出我们的大学文化和“华工精神”,形成共有的价值理念,深刻地融入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中,在此基础之上,对一切文化载体进行系统的规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各类文化建设活动,使我校的物质文化有新面貌、制度文化有新建树、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有新突破,全校师生员工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2、大学“文化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之所 又是大学文化力作用的客体。大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大学生传承大学文化的唯一形式就是体现于学生身心的科学文化素质,离开了大学生及其文化素质,大学文化力也就失去了基石。文化力是一种建立在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的隐性力量,必须依靠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彰显才能体现大学的价值,才能使大学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力发挥作用的起点就在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力是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文化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改变和造就学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方向,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难以估量的。

大学文化是发展的概念,大学文化力也是动态发展的,大学文化力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的积累,绝对不像教学、科研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文化力的形成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模仿也无法依靠外界力量,因此,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进而形成大学文化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长期总结、升华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的长期的踏踏实实的培育。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将隐含在大学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科技文化活动等等文化载体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养分、积极因素发挥出来,融入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成就了大学文化力的形成。

大学文化力发挥作用,并不是强制大学生一定要如何或一定不能如何,而是在大学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应该如何,使传承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一旦大学文化的吸收和建设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那么文化力就发挥出了它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

3、大学“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弘扬“大学精神”

如果说文化力发挥作用的起点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那么落脚点就在于文化力所转化为的大学竞争力。文化力是一种行为与精神的力量,文化比较成熟的大学,其综合实力才会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大学文化力既源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又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是大学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最终的竞争力,文化力折射出大学的发展潜能与方向,缺乏文化力的大学就会缺少发展的底气,就会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层面,大学精神深藏于大学文化之中,它给大学注入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建筑群落,不仅仅是人才聚集地,而是办学思想、创新精神、自由独立、博大智慧与胸怀的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当大学精�

文化力是大学制胜之道,大学精神是大学制胜之源。世界大学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力远胜于社会、物质、权力所催化出的竞争力,一流大学总是那种既具有超强文化力,又有深厚大学精神的且对世界具有强烈辐射的大学。文化力是有能级的,文化力的能级不同在于大学精神的深厚与优秀程度,处于不同能级上的大学竞争力显然是不一样的。大学精神可以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核心竞争优势离不开大学精神。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依靠自己的文化力建设而发展壮大,也依靠大学精神去赢得世界的声誉,事实上能够影响世界并让世人记住它们的也大都是它们的大学精神。德国柏林大学是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的校训,体现了崇尚真理、平等、自由、科学的大学精神;普林斯顿大学在“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精神影响下。学生在世界各地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耶鲁大学在“真理与光明”的精神鼓舞下,许多真理卫士,光明斗士应运而生。文化力强大到一定时候,就

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华工人的不懈奋斗,为国家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十几万的人才。岁月的积淀,在华工这片土地上逐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华工精神”。

校园内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陶冶了华工人朴实无华、勤劳率直、甘于奉献的性情;中山先生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错落山水之间,增添了华工人的历史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工科见长的学科氛围,培养了华工人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刻苦钻研、不尚空谈的品格;受岭南文化的熏陶,赋予了华工人兼容宽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华工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学子。如今不

三、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内物质文化,特别是人文景观和美丽校园,可以让学生在如诗如画般的校园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思想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足以让学生的天赋智力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精神文化更是给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的领导者,更需要具有文化的自觉,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一并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发挥校园文化对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

2、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坚持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大学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负有重任。文化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先进的文化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是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当前,以娱乐文化、商业文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中的低俗内容日益侵害着我们的学生,对大学校园产生极大的冲击,因此,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对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校园文化。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接受熏陶,使学生在是非鉴别判断中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受到自身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重视“硬实力”建设、忽视“软实力”建设,重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忽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忽视教育教学活动,重视教书、忽视育人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大学是常为新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常为新的,创新是大学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要通过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载体、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4、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竞争力”的各个环节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2

论文摘要: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一、护理专业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

护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特点在于护理专业知识、自主性和对护理的承诺及责任感。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寓于各教学学科中,从入学第一天起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病人的深厚感情,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结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专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护理学科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护理专家。

为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教学中要克服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教师根据护生的有效思维,结合临床系统讲解。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除设立护理示教室外,还需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病房内配备有模拟病人和病床、各种仪器及器械,同时配有各种用物和各种护理表格,如病人入院评估表、住院评估表、护理计划表以及健康教育表、出院评估表、出院指导表等等。另外,教师还准备有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扮演,让护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病人家属。

改进护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几年一贯制”,每个学期的教案讲义内容要不断补充大量新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应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改变单一的以体现语言为主的"逻辑-演绎式"教学线索,发展为讨论式、指导式,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整合过程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外,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教学方法;不仅研究自己讲什么内容,还要研究学生知道些什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使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我教的学生将� 教学中既有民主风范,又有严格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理教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知识创新的艺术家。

(二)模拟临床教学

模拟临床教学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工作

课程准备

根据学生实习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准备教学课程,包括护理操作、查体、沟通、病历书写等。

教学资料的准备

尽量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包括以往学生书写的护理病历,练习护理操作的用物,查体的录像带等。

教学环境的准备

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设备齐全、与临床实际距离为零的模拟实践场所。

2、带教形式

讲授技巧:讲授中要做到语言精练、口齿清楚,条理性及逻辑性强,能运用各种声调,语言幽默,态度和蔼,并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反应。

演示:有些知识光靠讲授仍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还需进行演示,如护理操作的过程、体格检查的手法、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在演示时教师要做到动作熟练、手法准确、表情自然。在学生演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手法错误,但在学生练习与病人沟通时出现的错误,在交谈之后,回到示教室再给予纠正。

讨论:讨论护理病历、护理诊断的书写是否正确;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制订是否恰当,是否适合病人;护理评价是否及时等问题。师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毕业生产实习

带教过程及安排: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求熟练掌握16项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全身体格检查、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病人护理病历的书写。课堂教学教师应与临床带教教师及时沟通,统一观点和思想认识,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处于课堂和临床实际相统一的教学环境中,这是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护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写作分析

写作分析要求学生具备定义、描述、概括、资料分类、综合及评价等能力,通过写作分析作业的评估反馈,判断其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首先,写作的内容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临床日志、护理计划、典型案例、社会问题、卫生保健及伦理问题等。要选择具有明确观点或就某一问题有相互对立或道德两难观点的文章及病案,以便能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或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就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阐述理由,体现其认知结构和内在价值观。其次,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写作时要求主次分明,具有整体性、概括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更具情境化的观点或见解,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应太看重学生的写作结论,而应注重他们得出结论的分析、推理、判断过程以及所持的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护理知识的传授与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从而实现认识层次的飞跃。护理教育过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获得确定健康和疾病之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特定的健康、疾病问题情景中进行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在解决病人各种潜在生理、心理、社会等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评价其是否有效。

(三)口头表达

研究表明,临床护士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护理决策时的口头表达过程涉及到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护理认知过程,专业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和源自于经验的方法;护理认知过程表现为假设产生和假设评估两个过程。由于口头表达过程使个体具体的思维过程能被“听见”,因此它能让学生彼此了解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认知能力。此外,口头表达过程能展示知识面、知识容量、多种多样的认知过程以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可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的冲突,有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和学科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理论

1.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在理解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于同一个观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对于写作,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加突出。对于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理解出的内涵角度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不同思路去理解学生对同一段文字的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能够区分多元的思维与偏离主题的区别。由于某些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对文字的理解过于偏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

2.语文作为对母语的研究学习,需要语文教师从“听、说、读、写”多个度角度进行多元化教学,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锻炼学生的听力;可开展辩论赛,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可通过对佳作的赏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作文能力。

3.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学生按照对语文的内在修养分成小组,要求在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可以称为“学生结构多元化教学”。课堂上,以此种小组展开讨论,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成绩较差的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询问,解答的学生在向其讲解过程中又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发现新的问题,以此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多元化教学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面对没有生机的文字,而是更加注重文字的多元性,学生的多元性,让文字变活,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语文,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27).

教育教研论文 篇4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 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教学教研论文 篇5

一、本期主要教研活动小结:

1、教学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

为了促进全体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教学政策法规的了解,本期我校收集、整理、装订了两本教育学习资料,分别是《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篇》和《社会思想与教育名词篇》,对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热点思想、名词和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汇编,以供教师学习之用。

2、制定了教研奖惩细则

奖惩是否分明是教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促使我校教研工作有序而良性的发展,本期我校制定了《唐家中学教研奖惩细则(试行)》,其中奖励方面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论文类、讲课类、课题类和活动类。教研奖惩细则较为完善的制定,标志着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组织上好常规教研课

一所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我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坚持做到了“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有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了教师的听课节数(新教师不少于12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同时要求听了课的必需参与评课。

(2)、用表格的形式安排好了本期所有的教研活动内容,使教研活动能够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3)、为每一位教师装订了一份教师听课集。使每一位教师听课后的记录更加规范具体,在长期的教研活动记录和反思中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参与习惯。(相当一部分教师记录得很好,在本期教学六认真检查小结中有评述。)

(4)、为每一位教师制定了一份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分析总结表。使得教师在半期总结会上的发言更加详实具体,收到了较好的总结效果。

4、举行了一次校内讲课大赛

把每年的4月份确定为了我校的校内赛课活动月。本次校内讲课大赛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赛课活动实施方案,拟定了《中学赛课评价量表》。共有8名教师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白老师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陈老师和谢老师。本次讲课大赛激发了我校教师的教研参与热情。

5、承办了一次区年“明日之星”初中物理优质赛课活动,无论是活动的承办,还是赛课的结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校杨老师参加了区“明日之星”政治赛课,刘老师到区参加了区“明日之星”数学赛课,都收获不菲。`

6、积极组织初三教师参加区组织,遂宁六中承办的初三教师联教活动。(共有7人次分三天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徐老师到六中献上了一堂高质量的数学优质课,赢得了兄弟学校的好评。)

7、课题研究活动继续有效开展。一是继续卓有成效的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个案和课题论文,二是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统计了村留守学生的名册和总结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具体措施。

8、激励教师攥写教学论文

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宣传我校教研成果,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攒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等。本期我校发表部级论文1篇,论文获奖区一等奖4篇,三等奖1篇。

9、督促教师撰写教学反思

我校在教学六认真检查时常常督促教师坚持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教师既要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也要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今后教师们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本期“教学反思”作得比较好的是白老师、陈老师、谢老师、唐老师等)

二、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很抓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我校的教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足。

1、教研工作的开展不够深入,个别教师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校内讲课大赛,相当一部份年轻教师未参与进来。)

2、部分教师的教研听课节数够了,但评课和总结反思的力度不够。

3、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的教研总结仍然显得很不够,经验无法上升为理论,或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教研参与走形式,不深入。

教学研究论文 篇6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此可见,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大力展开课外阅读,增强感悟,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课外阅读的这扇窗该如何打开?怎样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良好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以下的四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知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同学们深深地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这时,我拿出了《三国演义》,对同学们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请一睹为快吧!”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可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阅读课外书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指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阅读的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不少于30篇;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不少于40篇。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好好自行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同学们表现出很浓的参与意识,热情很高,也发挥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竞答、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教学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听读训练;说写训练;综合训练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语言材料,培养思维能力;巩固语言材料,培养记忆能力;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很难分开。从教的角度上看,前两个阶段合为一起,称为讲解语言材料;后三个阶段合为一起。称为练习。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由讲和练两个大部分组成。为克服哑巴英语,学习英语要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当然,这里的“练”是科学的练,是巧练,而非题海战术。

一、加强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听读训练

敏锐的外语语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在语言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建立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基础上的。所以从起始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听练读,培养外语语感。

练听,具体可分四个步骤:(1)模仿跟读阶段。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或听老师读,模仿正确的语音或语调,适当讲解意群、连续、弱读、清辅音浊化等语言特征和现象;②辨音会意阶段。可以是一组组的单词(如ship/sheep;it/eat;Miss/Mrs;T/G等)。也可以是一组组的句子(如:isthisabox?/isthisabus?/Aretheystudents?/Aretherestudents?/theglassissmall/Theclassissmall等)。在此阶段教师除加工语言材料之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识别数字、时间、日期等方面作专项训练:③技能训练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以情景会话和短文理解作为听力材料。以上三个阶段应为教师控制下的听力训练:④智能培养阶段。即指导学生独自去听录音、广播。

练读。语言材料要多读,尤其是课文——规范化的阅读材料,既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出声地朗读。也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进行思考。精妙之处要圈圈点点。一方面注意句子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语词激发唤起有关表象、再造想象以及各种联想;或者在情感上引起强烈共鸣,或者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人们常说:熟读成诵。诵,我想就是能够背诵。旧时私塾先生常常强迫学童背《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以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我想背外文也同样如此。只要长期坚持背诵大量语篇(包括对话),就基本上能掌握英语的“语序”和“一般结构”。在接受外界语言刺激时就有较高的“预期能力”,即只听清对方的个别词语就能感悟一句话,甚至下面要说的内容。有了这种“预期能力”,语感也就形成了。

二、突出培养表达能力的说写训练

美国著名语言专家Robinnet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分成两大类:理解能力(receptiveability)和表达能力(productiveability)。听和写是将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重复使用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前提和条件,而表达能力的优劣又对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正或副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培养语感为目的的听读训练的同时,还必须突出提高表达能力的说写训练。

练说。能够说出几句英语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成功感,会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然而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学了三、四年英语不一定用英语说过三、四十句话,总是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把说当成了一种望尘莫及的事。而至少学生又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缺少交际环境。其实我们是可以创造语言环境的。①从复述课义开始:对照课文以词类转换的方式进行复述:改变人称进行复述;抓住大意,简要复述。②把单词或短语放在熟悉的句型中造句。学生一般都觉得生词难记,死记硬背效果不佳且枯燥无味。若使用这种方法把每个生词造三到五个句子。那将是一举两得:既训练了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又训练了说英语的语流。③练习会话。教师应主动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兴趣。如在教第二册第三课对话时,教师可以有意把铅笔放在地上。然后装出找东西的样子问学生:“Whereismypen-cil?”在教I''''msorry时,可以有意把学生的东西碰落在地上。又如教初中第一册第十课时。让学生们戴上画有猪、母牛、山羊、马等动物的头饰,问学生:“假如你们来到动物园,看到这些动物,你们想问哪些问题?”学生们会兴奋地很快地说出:Whatarethese?Arethesepigsorgoats?Aretheyfat?等句子。这种情景教学能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生活的片段,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因而学起来特别顺利。他们既学到了课本中的语言,又知道如何将学到的语言再用于生活。从而大大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除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多说英语的语境外,更要注意随时诱导学生讲英语。只要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回答,目的也就达到了。经常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如果全班的学生都能这样做。那么学生之间就可以创造情景练习会话。④每周或每月定期开展英语角或英语活动日,扩大言语实践量。练写。用英语练写。不但能巩固学生英语词汇、句型、习惯用法、语法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达到用词准确、句型恰当、语法正确的境界:其次,学生经常通过写的训练可以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以及完整表达思想的能力。再次,在写的训练中,学生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活用语言,发展其创造能力。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在听和读的训练中捕捉主要的语音信息,从而正确理解语言材料。就写的方法而言,①最好是抓住课文这个语言材料不放,笔头、口头复述并举,缩写或改写。②提供语言点,让学生连句成文。③要注重对英文书信日记通知、看图说话、故事、人物简介等分类进行系统训练,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体写作知识及技巧。当然,在写的过程中要把握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有针对性地训练。我的做法是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好胜”的特点,任何带有竞赛性质的语言游戏都能使他们精神振奋。因此,我鼓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发扬进取精神,把学生从考试分数上的竞赛引向追求知识,提高智能的竞赛。如引导学生对新的语言各抒己见展开争论,还常常利用课堂上的最后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学生做二分钟快速笔头造句比赛或默单词比赛,看谁在二分钟内造的句子多,造的句子正确,或默的单词多,默的正确。然后让同座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批改,报出最高成绩。让同学们鼓掌表示祝贺。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的综合训练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自学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教学不仅是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爱学”,把独立的学习能力交给学生。因此,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进行综合训练:①学会怎样使用词典,训练查词典时的迅速、准确。②教会学生抓住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和总结这五个学习环节,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③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英语读物,多方面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语、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激发求知欲。

此外,练习中要重视情感交流,培养自信心。

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习意志。还可以在学生中设立“互帮互学”小组,开展学习竞赛。这些活动都能为锻炼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当学生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时,会感到愉快,进而产生了要继续战胜困难学好英语的内部动力。

教学教研论文 篇8

一.坚持理论学习,积极撰写心得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好的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白机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3-4次参加区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似的、撰血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组老师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基本技能,。获学校课件制做评比二等奖,赵立新、王淑敏老师获三等到奖。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从2003年到2004年。连续参加市数学水平测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及格率达到到99%以上,

教育教研论文 篇9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教学研究论文 篇10

一、剖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情况

(一)忽略了对于音乐展现力的训练

如今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形式忽略了对于音乐展现力和渲染力的训练而过于关注技能化的训练。许多学前教育学生在入学以后才着手进行学习专业,在以前完全缺乏对于音乐的功底和思维想法,此时教师又为了能够达到效果显著的目的,运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形式,这样只是进行了技能化的训练,忽略了对于歌唱的根本概念的系统和正规的专业培训,也缺乏了对于音乐演唱的展现力和表演能力的训练。

(二)注重学科教育

通常情况下,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在课程安排方面,分为有声乐课、键盘课和乐理课。测验学生的准则就是通过声音技巧和弹奏技巧,忽略了训练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训练出色的教师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当把所学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不是训练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不是只注重声乐的学习。大多数中职学习仍然不具备包含自身特点的教学机制、教学纲领和教学资料等。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迎合学生的现实需要,造成学生出现厌学思绪,有害于中职学前教育的进步。

二、有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研究创新的教学形式

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重点,不但需要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以鼓励学生歌唱兴致为核心。教学的职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采取理论常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往的主导教学就变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不但使课堂氛围协调融洽,还有益于学生实现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情形就需要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老师不但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根基,还需要具备变通、诙谐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例如,教师可以特意设计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想,运用指引、研讨的形式处理问题。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水准可以干涉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影响学生潜能的基本因素就是教师教学的水平。所以,需要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便于推进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手段。例如,首先,学校需要在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情况下,找到中职声乐教学中具有的缺陷。其次,依据以上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实行学校的有关处理措施。最后,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良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依据学生的特征来进行教育。

(三)改良管理和测试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这句话来形容关于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表现的缺陷,学校需要设立标准的测试体系来进行处理。例如如果老师逃避备课或偷懒,就实行相应的惩戒,当学生测试不及格的时候,学校就要对其实行批评指导,从而规范他的学 同样,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品德标兵、三好学生给予嘉奖,用这样的形式来动员教师和学生投身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四)构造情感理念教学,推进学生情感的进步

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所激发出的内心情感,应当在进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强化和进步,重点应当在声乐教学程序方面逐渐进行。我们可以运用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聆听、彼此信任、进行体验三个程序来做到较为合理的沟通与互动,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形成与学校场景有关的积极思绪。而且,身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倾听学生的演唱,在倾听中找寻学生的疑惑与差错,进而与学生实行讨论和沟通。

三、总结

总之,有关于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通常出现的现象,身为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就需要实行有效的探究、处理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标准更为妥当地得到渗透,也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成果,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行业的进步。

作者:赖桂玲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麦克菲尔逊教授曾给出这样的解释:第一,对于世界上不同种类的音乐都具有它无可替代的风格和曲目,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值得去研究和学习,这些都应得到尊重。第二,音乐是社会和文化中诞生的产物,想要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其音乐,同理了解音乐也需要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三)高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已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中显示,近75%的学生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胜任程度一般,而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有许多未能学习到的课程。由此可见,现今的高师声乐教学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专业的培养上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也是我国高师院校中的普遍现象,这需要高师声乐教学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来改变这一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基础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教育也有颇多益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编写适合的教材

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樊祖荫教授曾说过:“在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对开拓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乐感和听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促使各国的关系在音乐的桥梁作用下更加融洽,建造属于人类的地球村。由此可见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和益处。因此,要重视多元文化声乐教学工作,将其当成一项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对待,决不能将其单纯地看成声乐技巧的传授课。在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需要教师去研究和发掘由此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21世纪已有成熟的通信设备,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意识与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研究得出,在实行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来说首要问题是改变现有教材。我国现行的音乐教材存在三方面的缺陷,首先,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种类繁多但挖掘深度不够。其次,教材中的作品特色不明确,民族声乐陷入了一个模板化的制作“死胡同”中。最后,教材中的作品难度过高,不易普及。在国外作品中,现行的教材为《声乐曲选集》,其中包揽了225首国外的声乐作品,但都侧重于欧洲作品的罗列。曲风较为单调,同时演唱难度过大,大多都是咏叹调,不仅是学生难以学习,而且老师在这类曲目上犯难。因此,编写一套风格特点明确,涵盖了广泛的多元文化声乐教材是对于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改革是极有必要的。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就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可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建立。声乐技能是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侧重的是对技能的讲解和演示,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学生为客体,虽然能快速地发掘出学生的音乐潜能以及主动性的发挥,可是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老师的辅助,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本土特色声乐资源,注重与辅助专业相结合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声乐教学资源,在现阶段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等有了极大的转变,一些由生产方式而衍生来的音乐也在无形中消失殆尽。一些的古老的民歌也随着逝世的老歌师消失在这个世界。一些择偶的情歌 因此,在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区域音乐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可优化音乐教学优秀资源的引入而且可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避免了高校之间重复化的教学也保护了我国悠久的音乐艺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声乐课程似乎独立于音乐教育中。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其促进和补充的效果。在高校的连年扩招中学生的基础不一,一些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节奏感也不够,声乐课的设置就变成了视唱、练耳的课程,严重地拖垮了声学教学的进度甚至其教学质量还无法保证。因此,要重视学生视唱、听力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这能保证高校的声乐课程的进行。除此之外,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在高年级才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据本人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是要上钢琴即兴伴奏才开始钢琴的训练,在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在他们的工作中,钢琴伴奏是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乐器。

(四)提高声乐教师师资力量

在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中,部分民族地区的高师师资力量不足。多元文化声乐主要包括本土音乐和国外音乐两部分。本土音乐将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重点,国外音乐以其他国家的音乐为重点。而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声乐教师都是本校的留校学生或国内音乐学院毕业生。以本土音乐来说当然是本民族音 同时国内音乐毕业生对工作点当地的地方音乐特色也未必了解。拿国外作品来说,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意大利音乐作品为主,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实施多元文化声乐教学不仅需要对本民族音乐有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音乐也应该相应地做一些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在职的声乐教师都没有受到过世界民族音乐的熏陶和教育。因此,提高我国声乐教师综合素质是多元文化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条与时展相符合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来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学习到更广的知识,打下殷实的音乐基础。从而引导他 由此可见,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发展必然需要走创新型教学模式之路。

作者:张娓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绝非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和教学思路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的过程,互助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合作起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思考解决问题,互相的质疑和帮助,最终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练声——唱歌——教师纠正——再唱歌,每一节声乐课就这样不断被重复。老师有时候讲解的感觉是其自己的知识经验,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经验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前高师声乐课堂最多两个人一节课,近几年发展成为三个人一节课或者四个人一节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极其有限,有的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下课时间就到了。这样的上课现状造成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变得比较盲目,不明白老师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即使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找到了一丝感觉,但没有过多时间加以巩固,课后非常容易遗忘。然而,这种三个人或者四个人一节课的模式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个人唱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就是观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学生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当局者在演唱过程中,旁观者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里,能够很清楚地了解演唱者所要追求的声音效果及在演唱中要注意把握的问题,同时反思自己的演唱,提高自己对歌唱中声音的认识和审美。

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间互相唱给对方听,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唱,互助组的同学及时加以纠正,这个帮助和纠正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寻找一些途径和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学生A在唱歌的过程中常常有“漏气”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声带碰撞发出声音的那个着力点,在唱歌的时候声带不能完全闭合,声带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做示范让A的把声带碰响,但是介于各种心理因素,A还是不明白声带怎么碰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同一节课声带闭合较好的学生B在课后对其进行指导,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来延续老师的教学要求,对A的这一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最直接最明显的结果是同学“漏气”的毛病改掉了。但是我们看不见的是B对于怎么解决漏气问题已经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唱歌过程中“漏气”这个问题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找到了“漏气”的根源和症结,就能够避免自己在以后的演唱中出现这一问题。通过互助这种方式对A和B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应该是什么?怎么做?在合作的学习中每个人既是A又是B。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构起自己声乐学习经验的过程。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高师声乐学生生源较差,大多数学生都只是高考前声乐培训了几个月,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演唱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又不是太好,觉得自己唱得很差,课后根本就不敢在琴房练习,害怕别的同学嘲笑。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嗓子条件比较好,但是每一节声乐课所教授的内容,要求变化不大,进程比较缓慢,从心理上来说就会有所松懈,学习动力不足,课后的练习就比较马虎。众所周知,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要掌握好演唱技巧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仅凭一副好嗓子,是不能把歌唱得很好的。合作学习以交际理论为理论依据,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一种交际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考进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声乐较差,那他的钢琴或者视唱练耳一定是比较好的。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也可以对于歌曲的音准节奏很好的进行把握。通过合作这一交际,同学之间形成彼此值得信赖的关系。互助组里的同学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加以帮助解决。互助组同学间的相互鼓励能够打破学生的害羞心理,勇于张嘴唱歌,这就走出了声乐学习的第一步。随着合作的增多,逐渐建立起自信。同样,对于学习动力缺乏的同学来说,随着课后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多,自己练习演唱的次数增多,再加上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学习进步得较快,对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能够更快地掌握,越学就会越有动力,越有动力就越想学,学习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三、有利于创设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

虽然中国的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师生间的平等、信任、对话局面有所改变,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老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演唱情况来决定该堂声乐课的教学内容,老师讲得很卖劲可是学生不一定很明白。这也是声乐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也造成了有的学生在声乐课堂非常紧张,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能一味地迎合老师,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就算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了,也不明白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技术很难得到巩固。声乐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一味灌输知识的方式,建立起师生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学应该是对话形式的,他说:“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用心灵在和自己沟通,从心理上希望提高自己的演唱技术和音乐表现力,高师声乐的小课教学形式是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教学中,教师要改“教”的方式为“帮”的方式,教师要多多敞开自己的心怀听听学生在演唱中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和学生进行交流,怎样才叫真假声的混合,要怎样咬字吐字才不会漏气,等等。刚开始学生会有一丝不好意思,不敢畅所欲言,甚至开始揣摩老师想知道的答案,对待他们的回答我都会详细地进行讲解和示范,慢慢地学生就从心里开始信任老师。以前只是我问他们答,慢慢地他们也开始试着给我提问题,如:老师你刚才让我这样唱我会感觉喉咙好像有点撑,这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呢?能够提出这些问题那说明学生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逐步解决问题。有时候老师也要把问题抛给听的同学。三个人一节课的情况下,一个同学在唱的时候,其他两个同学也要认真听,让他们听后说说,这个声音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甚至让他们具体指导唱的同学。这样,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注意力也要集中,积极思考。要具体指导就是让学生想办法把同学说明白,学生讲得好的老师就鼓励,学生如果没有讲明白的地方,老师再加以补充。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也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了,老师的地位不再强势了,学生上课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声乐演唱中强调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理放松了,声乐学习就更轻松了。

四、有利于培养高师学生音乐专业基本功

高师音乐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高师音乐专业除了开设声乐课、钢琴课,还开设了键盘与和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就是为了把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培养成又能唱又能弹的人才。在高师声乐的合作学习中,这些弹唱的技法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互相要讲声乐技法上的问题,还要互为伴奏。有的同学钢琴底子比较差,刚开始弹伴奏磕磕巴巴的,而有的同学虽然钢琴技术好,但是为歌曲伴奏弹得比较少,不了解歌唱中的呼吸和连贯,在弹伴奏时像弹钢琴练习曲一样,对歌唱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随着时间的积累,歌曲难度由易到难,所弹歌谱增多,这样学生的钢琴伴奏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不仅能帮别人伴奏还能做到自弹自唱。就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报考公招能到中小学当音乐老师,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培训学校当专职的声乐教师。高师声乐合作学习中,学生间会互相弹伴奏,互相听,唱,讲解,交流,让学生掌握了既能够弹又能唱,既能唱又能教的音乐专业基本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聆听、辨析、交流、合作和互动来加强对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能够通过聆听来提高自己对声乐的辨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从同学演唱中的声音变化和老师的讲解来掌握怎么样唱的声音才是美丽的声音,以此从思想意识上来指导自己的演唱,从而避免在声乐学习中走弯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自己的认识和一些经验分享给别的同学,达到相互指导,互助咨询和评价,达到好的经验共享,摒弃不好的歌唱方法和习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效率,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有效方式。

作者:吕芬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四篇

一、青少年声乐的特点

少年时期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仔细观察,小孩子在哭泣发声时肚子一起一落,这是腹式呼吸状态。这样的发声可以说是“建立在气息上的发声状态”,所以,小孩子哭泣时间长但嗓子却不哑。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的支点上移至胸,成了胸式呼吸。在这个阶段,一些少儿爱大声说话或喊叫打闹,迫使喉部过分用力,加大了声带负荷。另外,一些少儿在模唱社会上流行的通俗劲歌时,或为追求高亢而唱高调。或为宣泄情绪追求大音量。或为显示自己所谓的高水平而盲目习唱成人作品。凡此种种行为最终会导致他们歌唱时呼吸方式浅(胸式呼吸),喉部发生挤卡,声音失去亮声光泽,有的甚至声音散而嘶哑。实际上,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状态的歌唱,就是不停地用气息冲击声带,恰如不断的咳嗽,从而使声带发红,水肿,进而嘶哑,失去声带的弹性、韧性和闭合度,美妙的童声嗓音最终也会在诸多错误观念、错误习惯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坏。

二、青少年声乐必须依据科学方法,系统规范地训练

刚开始学声乐最关键、最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除在了聆听音乐、欣赏和参与音乐表演之外,从学术或技术层面更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训练。

1.建立管体歌唱的习惯

虽然声乐学习离不开嗓子(即声带)的运用,但是,我们强烈反对把童声的“纯嗓音”当作歌唱的声音。童声嗓音的确是美妙的,但在方法训练上绝对不可以用嗓子发声,直接从口腔唱出。不然,不仅这样的声音单薄苍白,音域不宽,而且长时间歌唱声带容易疲劳,嗓子容易嘶哑。实际上,有经验的教师会以童声“嗓音”为基础,训练少儿学生运用胸腔和头腔这些歌唱管体进行“共鸣”歌唱。

2.打开喉的习惯

开喉歌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打开“口腔”歌唱。发声通道中从鼻腔、鼻咽腔、口咽腔到胸腔中主气管所构成的“?”型管体,其连接枢纽就是口腔。我们在歌唱状态上要通过口腔的打开实现“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连接,从而实现混声歌唱。打开口腔的练习主要为三点:(1)喉头下落发声;(2)后咽壁展开绷紧发声;(3)抬起小舌根进入鼻咽腔发声。有很多孩子在歌唱时忽略打开口腔,也就是不能完成开喉歌唱。这样的歌唱会找错声音形象,也会加重声带负荷,连续几年这样不开喉的歌唱,形成习惯,在变声后几乎等于没学,甚至错误的闭喉动作直接影响其后续发展。

3.建立在气息上发声的习惯

由于少儿生理发育所致,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所以说话歌唱大都有“短、平、快”的特点,即发声短促、平直、快速。无论从保护嗓子的角度,还是提高声音的歌唱性角度,都需要加强气息的训练。建立在气息上的说话与歌唱将有益终生。人的声音是气息流动与闭合的声带相作用而发出的,如何让声音圆润、透亮、灵巧?如何让管体共鸣通达、流畅、生动?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气”与“声”的结合。气是声的动力,没气,声带就不可能发声;有气但方法不对,则无好听的声音。如果说歌唱最重要的是声音,那么声音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训练。“硬”起声和“缓”起声、渐强和减弱、顿音和长音等发声练习,就是要建立在方法上学会运气,建立在气息上学会发声歌唱。

4.建立耳朵听“亮“”暗”的习惯

管体的声音主要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少儿学生的“内耳听觉”。要引导学生在开喉状态下,识别头腔的“亮”色彩,并养成高位置、头外唱遥远的听觉习惯。同时,识别胸腔的“暗”色彩,并养成从上而下唱到胸腔深处或者肚子里甚至大地上的听觉习惯。混声歌唱通俗点说就是“亮”“暗”结合的歌唱,也就是头、胸管体互动配合的歌唱。只要技术上会发“亮”声,也会发“暗”声,通过听觉来协调机理完成“亮”“暗”的组合,从而形成管体好的共鸣,也就是歌唱的好声音。因此,耳朵听力的培养不仅是节奏、音高的培养,很重要的是音色听觉的培养。

5.建立少儿真假混声歌唱

通过一到两年的训练后,少儿学生可在状态基本稳定下,进行真假混声的训练。真声与假声虽然在听觉上不一样,但歌唱方法与技巧依然不变,依然要放下喉头,完成胸腔共鸣;依然要运用抬小舌根完成头腔共鸣;依然要搭住气息去发声歌唱。因为一个健康人的声带天生就能发出真声(重机能)和假声(轻机能),千万不要被听觉的表象迷惑,而错误认为声音变了,那么歌唱方法就变了。实际上真声与假声的发出是气息与声带的作用关系有一定的结构变化而已。少年儿童在真声基础上加入假声的训练,在真假混声的能力逐步加强之后,声音的色彩明亮中变得更柔和,出现一种刚柔相济的灿烂音质。音域上很多孩子由原来的两个八度达到了三个八度。当然在少儿阶段学唱真假混声,由于生理发育歌唱器官尚未成熟,所发的声音爆发力和灿烂度比不上成人。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显得稚嫩有余,结实不足,但方法的科学性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完成了少儿声音与成人声音的过渡。

三、总结

以上是我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观点、认识和积累,希望对关爱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教师及家长朋友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也真心希望在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下,每一位少年儿童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好嗓子。

作者:马印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第四中学校

第五篇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专业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很专业的声乐基础,与专业声乐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在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就很难理解教学的内容。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理解教学的内容是,就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会再用心的去学习声乐知识,声乐教学也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因此声乐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学校对于声乐教学也并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校就没有聘请专业的声乐老师,声乐教学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其他的专业老师来完成的。然而由于这些老师并没有必要的声乐技能以及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教学就很难使教学的水平得到保证。除此之外,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新升上来的许多学生没有必要的声乐基础,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良好地师资力量,又缺乏拥有专业声乐知识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就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想要改善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声乐知识的传播者声乐老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就一定要引进专业知识丰富的老师,把教学还给老师,让他们自由发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声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水平。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需要老师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擅长的一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及时的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老师也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声乐老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声乐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的目的

(二)选择合适的、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声乐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声乐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当教学的内容充满乐趣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就能够极大地调动起来。而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主要教授一些容易理解并且易掌握的内容,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就应该教授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也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声乐教学的效果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加强声乐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对于声乐老师的选择,高职院校的要求普遍较低,因此,想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声乐教师的准入门槛。对于已有的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自身能够满足声乐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可以采取邀请专家开办讲座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聘请的音乐专家应该充分利用,可以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对学校的声乐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通过交流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

三、结论

对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只有真正了解了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想出应对的策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首先要做的,同时还要改变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爱上声乐。只有当学生们真正地喜欢上声乐的时候,声乐老师才能更加轻松的进行声乐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声乐教学才能取得良好地声乐教学效果。

作者:赵玉华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六篇

1声乐教学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基本内涵及体现

现阶段,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上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我国由于长期的沿用传统的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使得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能够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高师中的学生也对此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偏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保持本土化的优势,也不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唱法领域,我国要寻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的衡平,达到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跨越,通知能够充分的保持民族性和本土性。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需要教学工作者去延续的传统是多方面的,民族的就是特有的,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可以说在教学方法上,民族性和本土性对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声乐教学的作品的基本内容上,可以说,我国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民族声乐作品上的基本优势。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学的众多作品都是一种旋律线条式的民族风格,在盐城的过程中,有可能不用听基本的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够变现出一定的民族特征,可以说这种特征是民族化的基本表现,也是最为实质性的表现,对于本土音乐文化是一种最好的诠释。此外在艺术的审美方面同样存在于文化教育的密切联系,我国自始至终都有着民族发展的母语教育的特点,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是十分明显的,如苗族的众多歌曲,其基本内容上都是存在其苗寨的基本元素的。最后,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可以说,民族声乐中如果缺乏了基本的民族性特征,就无法实现本土性的转变,也就失去了声乐教学的基本目的性,可以说,民族声乐在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国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北极光你和民族精神,歌曲《精忠报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特征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声乐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声乐所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以经过总结可以看出,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性。可以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该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精神,是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土壤。而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则是对民族的最本质的教育,最本源的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意义。高师的声乐教学要注重罪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要注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知道,高师声乐教学是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我国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果同样也是不同凡响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该专业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我国民族声乐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弘扬。

其次,声乐教学必然具备一定的文化包容性。声乐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对各国的文化模式进行一定的接触,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作为我国一个音乐传统拜年历史的大国而言,这种接纳必然要有一定的容纳程度和理念上的创新,要有海纳百川的能力和态度。在文化研究过程中的文化包容是指一个相对动态的研究范畴,是一种传播并且得到接纳的一个过程。从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国外优秀声乐只是理论和实践的吸收是对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如意大利、北美民歌的音律,对我国声乐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很多因素可以在其中进行吸收,为我所用。

再次,声乐教学具有世界的多元性。现在世界已� 多元性的世界声乐教学是一种声乐教学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如在对非洲的音乐模式和音律进行吸收的问题上我们发现,非洲的多声部合唱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音乐在同一个节奏中有序进行,而另一种则是各声部的旋律线之间相互独立的进行,但是其中的长度却有多不同,这种典型的代表性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多方面的吸收基本的发音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对此进行必要的吸收,同样能够创造出具有我国本土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3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思路,就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则进行充分的分析。首先,综合培养原则的贯彻。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其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将学生� 在综合性技能的教学方式下,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相结合,声乐教师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其他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综合提升,这既是教师作为基本准则,同时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标。其次,坚持民族本土发展原则。虽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综合性培养的原则,但是也要在民族本土上下一定的力度,要鼓励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民族本土的原则,这是传承本民族特色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的民族本土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现了我们文化体制建设过程中的现代性特征。最后,坚持风格多样的教学原则。高师声乐教学中,作品的演唱和内容应该遵循风格多元化的原则。我们要仔细研究,认真整合,使风格多元性的演唱方法和作品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再如新疆的民族声乐文化———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我国56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风格多元化的声乐文化,所以高师声乐教学应站在民族性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体现风格多元化的特点,这是民族声乐文化完好传承和发展的保证。

4结束语

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本土化、民族化趋势越发明显,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发展模式,而声乐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必要对其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做系统的研究,对其基本内涵,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原则问题进行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师声乐发展路径,对学生的培养也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作者:杨尚翡 单位:滁州学院

第七篇

一、新课标的声乐教学要求

(一)重视审美

从审美上来看,人们从来没有对其进行忽视,反而越来越有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趋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如那种课外活动,通过演唱、比赛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对每一个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美感进行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二)重视创造

俗话说:生活离不开创造。也就是说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东西都是人类所创造的,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也曾经规定,对那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进行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的,是无法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教科书的讲授,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开发对其的创新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精神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创新人才。

(三)重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正所谓: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了音乐。在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词在对其作曲家的情感进行表达时,还夹杂着不少的自然风景,这样的教材来自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切身的体会。从而将这首歌曲唱起来的时候,不仅能够对它产生兴趣,还能够真正做到对其情感的感受,真正地体现出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歌颂生活。正因为这样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将其传承了下来,再一次得到肯定,并成了将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审视时,应该格外注意那种可以对教学起到良好影响的教学方法,将其传承下来,并加以创新,使其更�

(四)重视教学趣味

身 对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和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相关确立,都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出音乐所具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是音乐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趣味的改造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对声乐的相关思考

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内容的体现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其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1)理论:加强对声乐的发展史、声乐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解和认知;(2)师范教育:和中小学的教学方法相一致,比如,童声声乐训练、课堂声乐组织等;(3)技能技巧:加强对其的相关训练,并掌握基本的常识和相关的方法;(4)结合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比如在声乐艺术实践中要结合相应的演唱组织管理和舞台表演,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学课程见习和课堂教学实习等。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模式才是完整的,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正所谓:新时代,新教育,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除了要具备那种普通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与现代教学理念和科学研究相适应的素质,同时,还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所运用的基本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声乐意识,并对其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进行关注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尽早体验教师的角色,可以创设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格外注意音乐所表现出的象征性和表情性,给观者以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现在,高中声乐教学能否赶上时代的列车,成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上述对教学现状、教学要求和教学中的相关思考进行的简要阐述,主要是想说明一个观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其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旧思想都需要摒弃,而是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陈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第一中学音乐组

第八篇

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声乐教学?老年人声乐教学内容及要求有哪些。老年人是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的特殊人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老年教育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针对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来安排课程,老年人—学的慢,忘得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浮躁,为了使学员更形象的明白歌唱方法,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快乐教学法,让老年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至于感到枯燥和乏味,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我们需要到的饱满的歌唱情绪和歌唱状态。

一、要做好歌唱之前的热身准备工作,调整情绪以及嗓音的保健

对于老年人来说,嗓音的保健至关重要,随着身体的老化,各个发声器官机能会有所下降,所以在唱歌之前为大家做做适当的热身运动时非常必要的,比如用扩胸、伸展、绕肩、转体等动作使之增加肺活量促进声带苏醒,并运用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富有动感的节奏,让身体的律动感染快乐的情绪,使学员们在快乐的律动中获得自然的愉悦的心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教学要以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的训练以及歌曲演唱练习等为主要的内容,通过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各种声乐的技

1、歌唱的呼吸训练包括各呼吸器官肌肉的锻炼和建立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所谓“歌唱的呼吸就是呼的肌肉和吸的肌肉的对抗平衡”,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从简单的学习打哈欠、喊声、哼鸣、共鸣、气息的练习,从而帮助学员们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发声中得到启示,逐渐找到自己明亮的有气息支持的声音,为唱歌做好准备。

2、歌唱的发声训练包括起音、打开喉咙、口形变化、稳定喉头、真假声等内容。针对于老年人口腔打不开、不会运用气息的诸多问题,我们主要运用a、ai、i、o、u来训练发声,让学员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建立正确的打开口腔的状态,并且在字母的转换当中,找到统一的声音。用喊声引领歌唱发声,使学员轻松的找到发声的位置,在不断的强调、提醒中保持这种状态。在短音的练习中,让学员用手掐住自己的腰部,让其呼吸、发声,让学员感受声音的来源和弹性,找到气息的支持点。

3、歌唱的共鸣训练主要包括混合共鸣、可调节共鸣腔、声音位置等训练内容。面罩共鸣是现代美声学派的主要特征,追求在中声区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鸣,也就是母音和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形成。老年人的共鸣训练着重于放在哼鸣的训练,以闭口的哼鸣和开口的哼鸣的区别和共同点来找到共鸣的位置,易反复的练习来寻找歌唱的正确方法。

4、歌唱的吐字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年大学的学员有的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又不同程度的方言或多的或少的影响到了有的学员的歌唱效果,比如n、l混淆,前后鼻音不分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吐字训练中,将母音作为重点,作为字的发声引长部分,母音要发得圆润丰满、音韵准确、有明确的支点和稳定状态。在现在的老年声乐教学当中应当时时注意到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每次的练习都不宜过长,尤其是在练习呼吸训练的时候,多注意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年人的练习强度,在专业的音乐院校有条件的让学员去多多听一些音乐会,可以不同角度的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自己有更好的歌唱,作为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师,我经常给学员们举例几个典型的歌唱家,譬如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可以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可以驾驭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等等。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听听国内以及国外的最专业的声音所带给他们的感觉,多听会给学员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三、总结

通过两年内在老年大学的实践中,让我渐渐的感受到对于老年大学的教学应该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教学理念和流程,对于声乐的教学,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面对老年人,一定要有耐心,保持一定愉悦的心情给老年人上课,提高亲和力是上好声乐课的关键。就是让老年朋友在声乐课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享受快乐的教学过程。

作者:刘芳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九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龙江歌坛的发展情况

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198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思想解放的春风吹遍中国,龙江歌坛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老歌唱家有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担任男中音演唱的魏启贤、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拥有《新货郎》等佳作的男高音歌唱家郭颂、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因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而家喻户晓的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等,同时这些老一辈的歌唱家也是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多任职于高校,对新一代声乐学习者进行交流指导。从他们所演唱歌曲中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歌曲内容上多为叙述生活、赞美家乡等;情感上偏向赞美与歌颂;唱法上大多数是民族唱法,但此时的民族唱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以《我爱你塞北的雪》为例,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声唱法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备了颂歌赞美性的特质。

第二个时期是1988年——1998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前进,各地区之间不同形式的音乐传播越来越快,流行音乐从港台地区涌入大陆,黑龙江省的声乐发展深受影响。这一时期的龙江歌坛的代表人物有出演《原野》的“双料歌后”万山红;1990年获得青歌赛冠军,演唱过《奉献》等歌曲的歌手张咪;1992年获得青歌赛季军,以一首《祝你平安》轰动全国的流行歌手孙悦等。以孙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年龙江歌坛发展中流行音乐的元素分量逐渐加大,迎合了大众音乐审美。另外,与上一时期相比,此时歌曲的内容更加侧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演唱更加注重个性展现和情感表达。

第三个时期是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歌手,他们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为龙江歌坛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代表人物有因为一首《父亲》而妇孺皆知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凭借《不要再来伤害我》获2007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网络最佳歌曲奖金奖的流行歌手张振宇;多次获奖,赢得大家好评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青年独唱演员周虹池。此时龙江歌坛的歌曲演唱方法多以通俗唱法,除此之外,音乐的传播平台与上两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不同,科技的发展使网�

二、改革开放以来龙江歌坛发展背景下,新时期声乐教学发展方向

龙江歌坛三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众多优秀歌唱家,其中一定有优秀声乐教育家的功劳。老一辈的歌唱家在后期都承担起了声乐教育家的角色,为龙江歌坛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从他们的演唱生涯与教学生涯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新时期声乐教学发展之用。

第一,声乐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当在关心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良师益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感情是教师以对学生坦诚负责的态度而收获的。杨博亚老师是所有教师的好榜样,牟玄普、刘和刚都曾是他的学生,杨老师用父亲般的关怀关心他们的生活,用爱关注他们的成长,正是这位伯乐,才成就了龙江歌坛中不同时期的黑马。

第二,声乐教师要锻炼敏感地洞察音乐发展动向的能力,并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掌握音乐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对学生学习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深远的影响,当今文化呈多元化发展,演唱方法与技巧都不再受严重的束缚,鼓励学生多发现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与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与风格。

第三,声乐艺术的发展要与科技、网络紧密结合,创造出一部分与时代接轨的新作品。新时期出现了许多网络歌手,他们以网�

三、总结

30年间龙江歌坛的声乐无论在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技巧,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进步与创新。黑龙江地区的声乐演唱与教学乘着发展的势头,在老一辈声乐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的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出富有朝气与活力的龙江歌坛继承人,将他们打造为具有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青年歌手。

作者:曲凯 钟英奎 曲茹 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长春电视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第十篇

一、中俄音乐教育背景对比

建国以后,声乐教育逐渐普及。由于当时与前苏联的国际关系密切,所以一些经典的前苏联歌曲随着前苏联声乐学家在我国的讲学而� 但是,当时还远远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直到结束后,改革开放的中国才接受了世界顶级声乐艺术的洗礼,帕瓦罗蒂、基诺•贝基、多明戈等著名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在中国举办的演出和音乐讲座,激发了中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声乐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学术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继续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推进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中俄声乐教学理念对比分析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都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知识灌输和�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接触声乐时间较短、音乐修养较浅的学生来说,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但长久来看,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事必躬亲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使其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的能力。此外,由于教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演唱方法,学生就不会再对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在没有充分认识作品的基础上演唱,很难完全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更难以表现出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另外,教师的保护式教学方法也很容易抑制学生的自信,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有的学生平时唱得挺好的歌曲却不知道怎么唱了,这就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俄罗斯的声乐教学理念与我国大相径庭,他们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重点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培养歌唱的基本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学生通过反复学唱这些古典艺术歌曲、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不仅加强了基本功练习,而且提高了艺术审美素养。教学的曲目在限定大致范围的基础上,一般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我国的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扶着学生走完全程的理念,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观点,了解自己的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以声情并茂地演唱,尽展才华。

三、中俄声乐教学特色对比分析

(一)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对比

在俄罗斯的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基本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练声曲目的选择上,每个俄罗斯声乐教师都有一套专属的练声曲目,为了达到训练目的,他们还要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将练声曲目做适当的调整。在演唱练声曲目时,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讲解练声曲目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师交换意见,探讨如何更好地演唱这首曲目。比较而言,练声曲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则很容易被忽视。虽然练声曲也在声乐教学科目之列,但受重视的程度则明显不够。在练声曲目的选择上,也不够严谨和重视。我国的声乐教学有必要加大练声科目的教育力量。

(二)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对比

我国的声乐教学课程中没有设立专门的钢琴伴奏课。而俄罗斯的音乐学院里,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修钢琴伴奏课。在我国,钢琴伴奏不是主修声乐学生的必修课。在俄罗斯的声乐教学里,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同属一个艺术整体,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的每次课,都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伴奏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握好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非常有助于将来登台演唱时的完美发挥。

(三)声乐教学中的课型设置对比

在课型设置方面,中俄两国的声乐教学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一般而言,两国都是以“一对一”小课形式作为主要授课方式,以大课教学为辅助。不同的是,俄罗斯更多的是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小课形式。在俄罗斯的高等音乐学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直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小课教学形式。同时,“同声部”的声乐教学方式在俄罗斯的高等音乐学院更受重视,是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我国的高等音乐学院,也比较重视“一对一”的小课教学,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一些公共课程则采取了大课的形式。不同的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年级,大课和小课的分配比例也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大课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年级越高小课所占的比例越高。这种课型设置比较适合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目前中国的高等音乐学院普遍存在教师数量较少,而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方式是很难普及的,适当变通教学方式也是无妨的。

(四)声乐教学中演唱作品的选择对比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演唱作品,是专科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来看,一般情况下能够攻克难题的学生都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声乐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这种难题情结,一些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演唱作品时,很喜欢选择那些难度较高的作品,认为学生如果能够完美表现这些高难度的大作,就代表着其声乐水平已经提得很高。这种对难度的过度重视,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完整技能的训练。学生演唱的作品虽然够大、难度也够高,但是缺乏音乐技能的完整展现。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多数会选择能够完整展现学生演唱技能的作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从易到难逐步训练。

(五)声乐教学中演唱要求的对比

声乐演唱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对学生声乐演唱的要求,中国与俄罗斯的音乐学院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对演唱技能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声乐教师更注重在演唱中表现演唱技能,而不是发挥演唱技能唱好作品。这一点与俄罗斯明显不同,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为学生充分准备了练习技能的机会,所以俄罗斯的声乐专业学生基本上都具备了完整的声乐演唱技能,他们在演唱时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些技能,而不是刻意表现演唱技能。而我国很多的声乐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练声训练,所以对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纯熟,他们一般都是在演唱作品时,临时学习这部作品所需要的演唱技能,这种情况下,演唱就会本末倒置,将演唱作为技能表现的机会来把握,而忽视了演唱本身。正是由于对演唱技能的要求不同,中俄在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情感的投入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差异。俄罗斯的声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情感,用浸染着情感的歌声去感染人、影响人。我国的声乐教师因为过于注重讲授、示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完全将情感融入演唱。不过对于演唱情感的重视,双方还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教学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略有差异。

四、结语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11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SHAPE\*MERGEFORMAT到SHAPE\*MERGEFORMAT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 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