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优秀12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本文是爱岗的小编燕子帮大家整编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优秀12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教研论文 篇1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赵立新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闫秀芹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次参加市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怀柔、密云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赵立新。闫秀芹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2

论文摘要:护理教育是以培养、积累、利用、整合、创新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为目的的,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有很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学相长的刺激和社会服务的助动,因此护理教育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培养。

一、护理专业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

护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特点在于护理专业知识、自主性和对护理的承诺及责任感。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寓于各教学学科中,从入学第一天起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热爱病人的深厚感情,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结合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专题教育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护理学科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护理专家。

为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教学中要克服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教师根据护生的有效思维,结合临床系统讲解。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除设立护理示教室外,还需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病房内配备有模拟病人和病床、各种仪器及器械,同时配有各种用物和各种护理表格,如病人入院评估表、住院评估表、护理计划表以及健康教育表、出院评估表、出院指导表等等。另外,教师还准备有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扮演,让护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病人家属。

改进护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课程都不可能“几年一贯制”,每个学期的教案讲义内容要不断补充大量新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技术应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改变单一的以体现语言为主的"逻辑-演绎式"教学线索,发展为讨论式、指导式,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整合过程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外,还要下大力气研究教学方法;不仅研究自己讲什么内容,还要研究学生知道些什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使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我教的学生将� 教学中既有民主风范,又有严格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理教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知识创新的艺术家。

(二)模拟临床教学

模拟临床教学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工作

课程准备

根据学生实习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准备教学课程,包括护理操作、查体、沟通、病历书写等。

教学资料的准备

尽量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包括以往学生书写的护理病历,练习护理操作的用物,查体的录像带等。

教学环境的准备

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设备齐全、与临床实际距离为零的模拟实践场所。

2、带教形式

讲授技巧:讲授中要做到语言精练、口齿清楚,条理性及逻辑性强,能运用各种声调,语言幽默,态度和蔼,并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反应。

演示:有些知识光靠讲授仍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还需进行演示,如护理操作的过程、体格检查的手法、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在演示时教师要做到动作熟练、手法准确、表情自然。在学生演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手法错误,但在学生练习与病人沟通时出现的错误,在交谈之后,回到示教室再给予纠正。

讨论:讨论护理病历、护理诊断的书写是否正确;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制订是否恰当,是否适合病人;护理评价是否及时等问题。师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毕业生产实习

带教过程及安排: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求熟练掌握16项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全身体格检查、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病人护理病历的书写。课堂教学教师应与临床带教教师及时沟通,统一观点和思想认识,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处于课堂和临床实际相统一的教学环境中,这是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护理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写作分析

写作分析要求学生具备定义、描述、概括、资料分类、综合及评价等能力,通过写作分析作业的评估反馈,判断其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首先,写作的内容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临床日志、护理计划、典型案例、社会问题、卫生保健及伦理问题等。要选择具有明确观点或就某一问题有相互对立或道德两难观点的文章及病案,以便能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或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促使他们就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阐述理由,体现其认知结构和内在价值观。其次,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写作时要求主次分明,具有整体性、概括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更具情境化的观点或见解,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应太看重学生的写作结论,而应注重他们得出结论的分析、推理、判断过程以及所持的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护理人才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护理知识的传授与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从而实现认识层次的飞跃。护理教育过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获得确定健康和疾病之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特定的健康、疾病问题情景中进行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在解决病人各种潜在生理、心理、社会等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佳途径,并评价其是否有效。

(三)口头表达

研究表明,临床护士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护理决策时的口头表达过程涉及到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护理认知过程,专业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和源自于经验的方法;护理认知过程表现为假设产生和假设评估两个过程。由于口头表达过程使个体具体的思维过程能被“听见”,因此它能让学生彼此了解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认知能力。此外,口头表达过程能展示知识面、知识容量、多种多样的认知过程以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可引起学生间价值判断的冲突,有助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和学科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研究无论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其不适应性也日渐明显。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等。”但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按照“讲词、分段、概括段议、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程序教,学生沿着上述程序学习并背诵现成标准答案,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使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阅读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培养它们并对之进行测量和评价,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在阅读上的某些障碍是由哪一方面阅读能力的缺陷造成,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对策等并不了解,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在三十所小学调查了300名语文教师,请他们写出至少五十条描述阅读能力的项目以及学生相应能力欠缺在学习中表现的障碍,大部分被调查教师的问卷表明他们对阅读能力及其在学习中的表现并不十分了解。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得不到实现,将影响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造成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花费两千多学时学习本国语言而不能学好的局面。

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词、句、段、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按照词、句、段、篇的序列与阅读过程中理解、概括、推论、评价等认知因素结合分解为(1)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认读词语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的能力、鉴赏词语的能力;(2)理解句子的能力:建立句子概念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复句成份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结构的能力、鉴赏句子的能力;(3)概括段义的能力:概括自然概括逻辑段义的能力;(4)理解篇的能力: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理解逻辑关系的能力、鉴赏文章思想感情和文艺形象的能力;(5)推论能力: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得出某种论断的能力;(6)评价能力: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个人看法的能力。

在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系统培养学生的上述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测量量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测量评价,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障碍进行诊断,提出教学对策,针对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发展状况和障碍,实施不同步的教学和补救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与对照班学生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异。

教学教研论文 篇4

一.坚持理论学习,积极撰写心得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好的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白机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3-4次参加区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似的、撰血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组老师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基本技能,。获学校课件制做评比二等奖,赵立新、王淑敏老师获三等到奖。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从2003年到2004年。连续参加市数学水平测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及格率达到到99%以上,

教学教研论文 篇5

一、本期主要教研活动小结:

1、教学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

为了促进全体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教学政策法规的了解,本期我校收集、整理、装订了两本教育学习资料,分别是《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篇》和《社会思想与教育名词篇》,对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热点思想、名词和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汇编,以供教师学习之用。

2、制定了教研奖惩细则

奖惩是否分明是教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促使我校教研工作有序而良性的发展,本期我校制定了《唐家中学教研奖惩细则(试行)》,其中奖励方面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论文类、讲课类、课题类和活动类。教研奖惩细则较为完善的制定,标志着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组织上好常规教研课

一所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我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坚持做到了“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有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了教师的听课节数(新教师不少于12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同时要求听了课的必需参与评课。

(2)、用表格的形式安排好了本期所有的教研活动内容,使教研活动能够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3)、为每一位教师装订了一份教师听课集。使每一位教师听课后的记录更加规范具体,在长期的教研活动记录和反思中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参与习惯。(相当一部分教师记录得很好,在本期教学六认真检查小结中有评述。)

(4)、为每一位教师制定了一份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分析总结表。使得教师在半期总结会上的发言更加详实具体,收到了较好的总结效果。

4、举行了一次校内讲课大赛

把每年的4月份确定为了我校的校内赛课活动月。本次校内讲课大赛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赛课活动实施方案,拟定了《中学赛课评价量表》。共有8名教师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白老师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陈老师和谢老师。本次讲课大赛激发了我校教师的教研参与热情。

5、承办了一次区年“明日之星”初中物理优质赛课活动,无论是活动的承办,还是赛课的结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校杨老师参加了区“明日之星”政治赛课,刘老师到区参加了区“明日之星”数学赛课,都收获不菲。`

6、积极组织初三教师参加区组织,遂宁六中承办的初三教师联教活动。(共有7人次分三天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徐老师到六中献上了一堂高质量的数学优质课,赢得了兄弟学校的好评。)

7、课题研究活动继续有效开展。一是继续卓有成效的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个案和课题论文,二是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统计了村留守学生的名册和总结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具体措施。

8、激励教师攥写教学论文

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宣传我校教研成果,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攒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等。本期我校发表部级论文1篇,论文获奖区一等奖4篇,三等奖1篇。

9、督促教师撰写教学反思

我校在教学六认真检查时常常督促教师坚持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教师既要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也要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今后教师们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本期“教学反思”作得比较好的是白老师、陈老师、谢老师、唐老师等)

二、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很抓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我校的教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足。

1、教研工作的开展不够深入,个别教师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校内讲课大赛,相当一部份年轻教师未参与进来。)

2、部分教师的教研听课节数够了,但评课和总结反思的力度不够。

3、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的教研总结仍然显得很不够,经验无法上升为理论,或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教研参与走形式,不深入。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6

随着开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视角也越来越开放了——我没有停留在“完成对整合的论证”上,我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一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着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将作文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教学”的理论问题。在华东师大的图书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两人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教学策略》一书,如获至宝一般。书中介绍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观点,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启示。

该书介绍说: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这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

第四,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决定;

第五,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给与必要的支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大致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是促进者,是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有一些言语到现在也没弄懂——“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在笔记中加了重号,但现在也没悟得其中的意思。不过,“情景”、“问题”、“计划”、“帮助”这些关键词,是我深入地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了研究性学习。同时,“非指导”一次,是我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作文,一定要教师来指导如何写吗?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隐隐约约地想到了“学习情境”的问题。任何学习,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来主动学习?

整合以后,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情境,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个标大的情境,是这样吗?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7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

六、结语

教育教研论文 篇8

(一)“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1.“一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改革之根本。

着眼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

2.“三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课外活动多样化。

教育模式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法,要用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课外活动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同学,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性”:方向性、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

“五性”:评价“一本、三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第一,把握方向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坚持全面性,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注重基础性,必须做到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体现全体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实施“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要由身体发展教育转向身心素质教育,由重技能传授向培养体育能力转变,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加强健身、健心等理论的传授,突出体育的愉悦身心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激励。

2.转变教育目标、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转变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改变,选择以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为中心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为中心”转移,将“技能论”、“体质论”、“娱乐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全面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表及教学内容、环节,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体与育心共同发展;重视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体育美,在体育美的熏陶下,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学素质。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吸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合作学习,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近年来,围绕“一本、三化、五性”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弘扬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摘要]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束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8,(9):45~47.

[2]钱春旭.论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1999,(2):30~31.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9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 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 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10

[关键词]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实践;方法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学术刊物上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以来,学术界便对教学主客体问题展开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论争。在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中,其观点大体可归纳为5种类型: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1]、师生双主体论、否定主客体论[2]、教学交往论[3]。各种观点内部又可区分出许多观点相类但不相同的亚种,以师生双主体论为例,其内部就包括潜在主体说、轮流主客体说、互为主客体说、复合主客体说、双主体主从说、主体滑移位错说、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说、三体论——双中心人物说等近十个变种[4]99-100。

上述众说各执其词,相互立异。教学活动中孰为主体,其说不一;孰为客体,观点更众。面对这林林总总的学术观点,我们不禁发问:关于教学主客体问题,为什么学术界探讨了20多年仍达不成共识?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和我们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论有无关系呢?

二、方法论的偏差

笔者认为,上述林林总总学术观点的出现,并不能被乐观地看做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而是研究者们在方法论运用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谬误才有多种,正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在方法论运用上的错误,才导致以往的各种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步入歧途,从而产生出五花八门的学术观点。那么,以往的研究在方法论运用上又错在何处呢?试归纳如下:

(一)对教学主客体的分析脱离哲学范畴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主体”指参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指被主体纳入认识和实践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的客观事物。因此主体成其为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必须具备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即具备主体性;其二,必须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出这一能力,即确证主体性。而客体成其为客体,要看其是否被主体纳入认识和实践范围并与其发生功能性关系。显然,“主体”与“客体”首先是也只能是一对哲学范畴,对教学主客体的分析只有在这一范畴内进行才有绝对意义。

但在实际研究中,某些学者常常脱离这一范畴对教学主客体进行分析。例如,有人在论证“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一命题时,总是说什么“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代表国家、社会向学生传道授业”等等,进而得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论断。“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了教学能力,即具备了主体性,但如果他在教学中松松垮垮、无视学生、照本宣科,主体性得不到确证的话,那这样的教师能算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么?同样,学生从未被教师纳入过教学视野,能算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么?这些如果不从哲学的范畴进行分析而单靠表层现象的描述,能窥及教学主客体的真谛么?

(二)将哲学内部的不同范畴相混淆

本体论、矛盾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三个不同的范畴,教学主客体问题是一个哲学范畴,确切地说是哲学中认识论的范畴。有些学者没有对上述三个范畴加以区分,在分析教学主客体问题时把本体论和矛盾论范畴中的概念、原理套用到认识论中,从而使方法论又出现了偏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将哲学中的本体论范畴同认识论范畴相混淆

这主要体现在对“主体”概念的理解上。“主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运动”或“属性”的物质载体,如奔驰的火车、坚硬的岩石等,类似于“实体”,属本体论范畴;二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属认识论范畴。在本体论范畴内没有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因此,“主体”、“客体”都是在认识论范畴内使用的。有的学者没有对这两个范畴的“主体”概念加以区分,而是混为一谈,结果将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放到认识论中来谈,从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2.将哲学中的矛盾论范畴同认识论范畴相混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套用到教学主客体的分析中,将矛盾论范畴中的内因、外因混同于认识论范畴中主体、客体。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内因的地位,而教师则始终处于客体——外因的地位。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必须提出学生主体论即学生是唯一主体论。”[1]

二是将矛盾分析的方法套用到教学主客体的分析中,将矛盾论范畴中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混同于认识论范畴中的主体、客体。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主要矛盾,……当教师的教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当学生的学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客体。”[5]

(三)对教学主客体做了形而上学的分析

还有些学者虽然认识到教学主客体问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坚持在认识论范围内对问题进行探讨,但同时又对其做了形而上学的分析,从而使方法论再度出现偏差:

1.以孤立考察割裂有机联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和“学”是它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但有些学者常常把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割裂为“教”与“学”两个过程,然后分别确定各个过程的主客体。见表1[6]:

这种割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揖而别的做法,有悖于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对教学主客体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解析。

2.以静态考察代替动态分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不同发展环节和阶段,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不同的。例如,在教学准备阶段,主体是教师,客体是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阶段,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在辅导答疑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在复习巩固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学习内容。因此,我们在对教学主客体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该从发展中考察,从动态中把握。

然而,“考察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教学主客体关系当成一种凝固不变的存在,师生双方何者为主何者为客一经确立就成为永恒,研究者的任务只顾于孜孜不倦地去寻找这种关系,一旦找到了,研究的任务就算完成。”[4]111例如,有些学者在通过分析得出了“学为主体”的结论后,

3.以局部考察代替整体研究

教学活动中包含了众多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与改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改造、教师或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与改造、师生共同体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改造、师生共同体对学生素质结构和发展水平的认识与改造等等。可见,教学活动是一个由众多的认识和实践关系组成的实践系统,而绝非单一主体对单一客体的认识与改造。因此,对教学主客体的判定只能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而不能局限于“一巷一隅”。有些学者没有看到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往往只抓住了局部的某一对认识和实践关系,便对教学活动的主客体进行判定,如有人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便判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看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便判定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是客体。这实际上犯了以局部考察代替整体分析的错误。

三、重申教学主客体

正是由于我们研究者在上述方法论运用上的种种偏差和失误,才导致我们对教学主客体的探讨五花八门,久而不一。那么正确的方法论何在呢?笔者认为,既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那么用唯物辩证法中“实践”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方是研究之正途,必须按照这一观点对教学主客体进行重新审视,在此方面,笔者目前的研究观点主要有二:

1.实践具有层次性

众所周� 实践主体分为三种形态:人类形态、群体形态和个人形态;实践客体涵盖不同范围:大到整个客观世界,小到某一事物。不同形态的主体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实践着它的客体,从而使实践活动体现出层次性。

教学活动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有层次性的。从最高层次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优化学生素质结构、提升学生发展水� 从次级层次讲,教学活动则表现为教师或学生或师生共同体对某一客观存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的单一对象性活动。

2.教学主客体的分析必须与教学实践的层次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

从总体来讲,师生共同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素质结构和发展水平(不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次级层次的主客体关系则由具体的实践关系确定,所有次级主客体关系总是包含在并且服务于总层主客体关系中,并为之服务。如图1: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只有抓住了“实践”这把利器,用实践的观点对教学主客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最终解悟教学主客体的真谛,期待更多的学界同仁能将此问题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再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J].少先队研究,1993,(5):24.

[2]陈信泰,孙振东.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J].齐鲁学刊,1992,(3):63.

[3]田汉族.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54.

[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11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文学理论教改 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讲授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为主的文学理论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中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应的文学现象和规律应用到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活动中去。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材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理论要义,而且历来沿袭讲―听的陈旧死板模式,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者与受学者双重厌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及学科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学这一理论由是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针对性提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一开创性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迅速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①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探究教学理论至今已经基本全面推广应用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更多的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对人文理论类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②

文学理论是中文系一门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其自身学科也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隔阂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以鲜活的实例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学现象,这种新的“探究”具体体现在教材、教学、检测的改革中。

1调整教学主题与内容

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存在着诸如理论刻板古旧难以与现今文学氛围、文学创作及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弊端,同时由于在上世纪我国引进了大量外国文论教材,其中的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阐释学等等文学理论思想充斥文学及文学教育领域,人们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文化背景进行理论转化的情况下盲目传播,不免使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时传统文学理论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操作和应用性,固持知识的静态平面呈现而忽视知识的动态变化和多方位立体延伸。单纯按照教材授课不免显得空洞、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如果在课程设计及备课中将现有的教材编排结构打破,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现象牵引不同环节、方面的知识点,重新对课程进行专题化,并在课程的设计中针对性地加入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将文学现象及知识引入现实层面上的板块设计,以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将呈现出的文学理论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构造中,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③例如,在常规文学理论教材所设计的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这几个理论板块内容基础上,将具理论性的板块(文学本质、作品构成、文学发展)与具实践性的板块(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交叉渗透,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出发,利用文学的理论对文学活动中的创作、鉴赏、批评进行分析,以对理论应用的分析来检验并稳固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乐于参与到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及批评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实践意识和文学素养。这种板块交叉设计可以有效矫正知识点灌输式的课程设计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领悟能力和知识接收效果及现场反响临时增减教学环节和内容深度及广度。④

2创新教学过程与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重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向以学生学为主体并增强师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互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想、说等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为。具体的实施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情景教学,重视问答

相比于传统理论性学科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探究式教学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而“问题”也就成了探究教学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文学现象或主题板块设置贴切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接近主题内容,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诱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堂课中,这种持续性的问题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引出荒诞夸张的文学创作形式其独特的对比和讽刺效果。

2.2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认识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发言权充分释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勇敢的拿出来。同时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上时又会引起学生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审美泛化’对文学带来的威胁?”“大话文化之于经典”之类的命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组成正方反方对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辩论中可以自述观点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这种观点交锋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现场思维和清晰条理的思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当然辩论的形式比较耗费时间,平常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发言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总结,以此来具体操作课程的传授过程。⑥

学生都是需要肯定与赞扬作为动力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中正确的或新颖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多多思考,积极献言

2.3 拓展教学,延伸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针对争议性或较为开放的话题时,需要足够的资料、论据来支撑完善自己的论点,同时也为了对论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一定量的知识延伸,此时需要教师对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对议题进行纵向深入探究的同时在横向多学科领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去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可适当拓展文学理论的外延,注意文学与历史、社会现象、哲学、人文学科领域等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呈现出来。⑦如,引导学生探究“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流派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利用多媒体电影展现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美学对视觉美学的改造以及两者的交叉渗透影响。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创新,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产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创办文学刊物和文学研究社团等课堂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

3 丰富教学监测与考核

作为一门高校理论课程,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与最终成绩考核必不可少,而传统的知识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综合的监测效果,不能准确考察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则针对学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学考核应该是灵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学的考核应该包含课堂实时测验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部分。

(1)学生的成绩应该是有即时效应的,实时监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课堂积极性的反映同时也能作为成绩评估及指导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励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时刻。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问题回答情况等情况设置平时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讨论性、思考性任务,并将这些作业、任务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2)期末考试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监测方法,应用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在设计考试题目时要注意题型与题目内容的多样性及实践性,增设一些情景分析和论述题,以此检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维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我国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理论给许多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希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能对文学理论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引发更大层面上的变革,当然这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释

① 胡泽球。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改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4-17.

② 吕佳。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1:138-140.

④ 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⑤ 胡岭。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教学研究论文 篇12

目前,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读也不同。虽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4]我们从“学”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学研究”方面三个视角进一步细化,探析其内涵,见图1。

二、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沿革

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脉络,追溯探究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比较不同时期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如图2。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它是基于教学的可操作性而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显著特征是构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探共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过程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从情景、协作、会话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和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问题体现教学的精髓。

实施模式:见图3

2.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吸纳“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之长,避其所短。双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环教学模式和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1)5E循环教学模式。

奥德瑞、乔潘等人的5E循环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学课程发展研究计划》──70年代早期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科学计划,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课程计划模式。[6]它包括五个阶段:吸引阶段(engagement)、探索阶段(exploration)、解释阶段(explanation)、融合阶段(elaboration)、评价阶段(evaluation)。5E循环教学就是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课题。该模式从学生“做”科学,对学习的渴望,寻找机会协作并实现合作;通过做科学,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担危险以及展现正确的怀疑、批判等意愿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知识、理论。

实施模式:见图4

(2)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是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Suchman)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之后,结合教学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由事实到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6]

萨其曼探究教学训练模式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具体实施如图5。

四、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将概念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师生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我们开展“抽水马桶节水研究”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如今进入楼房居住的人愈来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大量的自来水被用作冲洗马桶而流失掉了,怎样用适当的水完成冲洗工作,既对家庭经济实惠,又为国家节省更多资源呢?

探究问题:冲水马桶节水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内容、探究步骤、时间进程、人员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及方案用宏观概念图全部拟订出来,形成完备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组织研究活动:按图7进行分工实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五、结语

概念图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用它来解读探究式教学,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理解其内涵、历史发展及实践模式。将概念图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确,轻松地把握探究过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终达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Joseph.D.Novak&D.B.Gowin(1984),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lein,S.P.,Kuh,G.D.,Chun,M.,Hamilton,L.,&Shavelson,R.(2005).Anapproachtomeasuringcognitiveoutcomesacros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6,(3):251~276.

[3]Yin,Y.,Vanides,J.,Ruiz-Primo,M.A.,Ayala,C.C.,&Shavelson,R.J.(2005).ComparisonofTwoConcept-MappingTechniques:ImplicationsforScoring,InterpretationandUse.?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42,(2):166~184.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6]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98~99.

[7]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4):25~28.

论文关键词:概念图探究式教学解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