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论文优秀12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

基因论文 1

一、不同转基因产品贸易法律体系比较

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宽松到严苛的过程,1994年欧盟委员会把转基因技术视为自己将来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欧盟还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不断扫除障碍,然而,随着疯牛病在欧洲的肆虐,欧盟开始对转基因产品采取谨慎的态度,以至于目前,可以说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限制是最为严格的,在欧盟的法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转基因产品所持的甚至是抵制的态度,欧盟希望通过谈判将预防性原则引入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两大国际法论坛。欧盟所提出的上述原则的目的在于在国际法原则中增加标签等一系列制度,以便分割转基因产品市场和非转基因产品市场,这样的原则必然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欧盟在此后的法规中,对转基因产品的来源和标签作了非常苛刻的规定。与欧盟截然相反,美国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制宽松,这源于美国的“科学依据”原则,美国政府认为,评估转基因产品安全与否的标准是严格依照科学依据,如果无法证明转基因产品是有害的,那么他就是安全的,也就不应该限制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基因产品的跨境转移、标签和知识产权问题上,相关的多边法律体系有《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以及WTO框架协议相关规定,包括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专门规定转基因产品跨境转移的重要国际协议,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体和动植物健康以及环境安全为宗旨,它的争端解决机制就是其母文件《生物多样性》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谈判、斡旋、调停等。

二、我国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法律现状

随着我国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与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规定,以便管理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我国有关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规制法律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方面,而且所谓管理规定也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并无法律。根据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可知,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成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我国法规对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规定,相比国家而言是存在差距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法层次较低,如前所述,我国有关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主要是表现为行政法规和规章,其效力必然是不及于法律的,并且行政法规和规章容易变动,将会造成立法的不稳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逐渐增多,其与我国国民的切身利益也日益密切,那么就会对政府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立法经验来看,我国需要将与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制定出不同的规制法律,然而为了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争端解决更加方便可行,各国也在试图寻去一种各国都能接受的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规制方案,以统一与转基因产品的贸易相关的过程和争端解决方式,因此,我国也可以为这一举措贡献自己的智慧,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另外,我国对有关转基因产品的“标识”制度规定不够明确,转基因产品的'标识作为对其进行检测、监控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及时发现与转基因产品相关的疾病,并长期跟踪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标识的作用非常大,而国务院所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仅笼统规定我国对转基因产品标识采用的是“强制性标识制度”,而没有具体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具有难度。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产品贸易的构想

首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领土面积大,但是耕地面积确实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是极为有限的,而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可以很好的化解我国的这一矛盾。同时,我们需要看到,我国的与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立法应当以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宗旨,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技术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在立法上应当以促进生物技术发展为目标,在生物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推动转基因产品的工业发展。其次,我国应当通过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管理,充分利用《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文件中所确立的原则,提升我国转基因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为了保护我国的产业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就需坚持贸易保护原则,通过加大外国转基因产品进入我国的成本,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安全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因此,需要在立法上确立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借鉴《生物安全议定书》所确立的原则,将预防原则与适度控制原则相结合,预防原则是指如果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存在危害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在该后果发生前不太迟的时候采取行动,而不需要等到证据确凿后再采取行动,预防原则存在的必要性在于,转基因产品的推广和贸易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它所造成的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转的。适度控制原则是指不能过高地要求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否则,将会妨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不能过低地要求转基因产品的生物安全,否则将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四、总结

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制问题,各国都会基于自身需求而制定不同的规范,我国也制定了一些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管理规范,但现行的法规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完善现有的安全评价等制度,还需要制定一部针对转基因产品及其贸易的专门系统的法律规范,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正确的立法原则,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原则和做法。

基因论文 2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信息和基础,每个基因所代表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而转基因就是指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但是,其实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收到人们的排斥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非自然的,是不应该的,而且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1983年的一种烟草,又过了十年,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而由它制造的食物是不允许的出售的。

而之所以那么多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是转基因当初研制的基础想法,也是转基因的最大优势,转基因是取优秀基因进行优化的。

第二。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取了其他基因的优点,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染环境。

第三。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 转基因食品因为成本低,所以它的售价也相对要低,这是人吗最看重的优点之一。

第四。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附加值是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食品营养。

第五。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转基因从一定程度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物种,自然也就能增加食物种类。

第六。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 ,转基因食品体验很大的促进生产效率,带动产业的发展。

第七。从某一方面对健康有保障。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这就减少了微生物侵害的几率,对我们的健康是一个保障。

转基因的缺点

第一,转基因违反自然,因而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它所提供的食物有许多的潜在威胁,这是很大的危害。

第三,这么轻率的推广转基因植物太不成熟,可能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比如推广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农民过量使用除草剂,从而使一些非主要作物受到伤害甚至灭绝。

第四,转基因技术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特别是大量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销售的转基因种子作了“绝育”处理,这是很严重的一种问题。

结言: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到底怎样?目前各种说法都有,没有一个定论,我们只需要知道转基因食品最为一种新型发展起来的食品,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潜在的威胁也很多,我们希望社会能为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保障。

基因论文 3

[论文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论文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objects,GMO)中的一类,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GMF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GMF。现阶段的GMF主要以GMC为食品(比如转基因番茄)或以GMC作为原料而加工的食品(比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奶)。转基因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一、GMF发展概况

1994年,第一例进入市场的GMF(转基因番茄)在美国诞生。现在至少有13个国家种植了GMF,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030万公顷,68%;其次是阿根廷1000万公顷,23%;加拿大300万公顷,7%;我国50万公顷,占1%。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确定的GMF品种达43个,有60%以上的加工食品有转基因成分,GMF的销售额达百亿美圆;有调查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接受了GMF,仅有27%的消费者我食用GMF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已批准了6种GMF的商品化,其中食品3种: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延迟成熟番茄。随着我国对GMF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的GMF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研究重点是开发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鱼等食品。

根据GMF的来源可以将GMF分为植物源GMF、动物源GMFH和微生物源GMF。现阶段的主要是植物源GMF,涉及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番茄、转基因油菜、转基因马铃薯等。全球转基因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最大2580亿公顷,占全球GMF的58%。

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

GMF与传统的食品比较:传统食品是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杂交育种来进行。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以及新近发展的亚种间杂交技术相比,在基本原则是并无实质差别,但生产GMF的转基因技术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通过重组DNA技术做基因的修饰或转移),因而更加精致、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并且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比如,可以杀死害虫的食品植物,抗除草剂的食品植物,可以产生人体疫苗的食品植物等。其具有如下特点:

(1)成本低、产量高。成本是传统产品的40%60%,产量至少增加20%,有的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

(2)具有抗草、抗虫、抗逆境等特征。其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20xx年的GMC达4420万公顷,其中抗除草剂的有3280万公顷,占74%;抗虫性状的有830万公顷,占19%;抗虫肩抗除草剂的占7%。

(3)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谷物食品赖氨酸含量以增加其营养价值,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中谷蛋白的含量比以提高烘焙(bei)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4)保鲜性能增强。例如,利用反义DNA技术抑制酶活力来延迟成熟和软化的反义RAN转基因番茄,延长贮zhu藏和保鲜时间。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Pusztiai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1998年秋在电视上宣布大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损。此事引起国际轰动。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的,有所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马铃薯有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8年3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农业部和DPL(DeltaandPineLand)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terminatortechnology)专利,“终结者”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该技术不是一般性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自动死亡。“终结者”技术是将一种终止子基因插入到作物基因组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种子,种子公司在种子出售前,在种子表面喷上一种诱导剂,农民播种后,种子可以长成正常的植株,结出成熟的种子。但是在诱导剂的作用下,插入的终止子基因会在种子成熟时激活启动,产生毒素杀死种子胚胎,因此收获的种子在第二年再种植不能正常发芽,但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方面完全正常。

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权。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禁止“终结者”技术,理由主要有:外观上不能辨认终结者技术生产的种子,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花粉非故意传播造成生物安全风险。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一个斑蝶食用了转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bt)玉米花粉后44%死亡,表明GMF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事引起科学家对GMF的广泛争论。Bt玉米中的杀虫晶体蛋白CryLA是特异毒杀鳞翘目害虫,斑蝶属于鳞翘目昆虫,自然会受到bt蛋白的影响。事实上,Science、Nature拒绝发斑蝶的文章,审稿人认为,这并不反映田间的情况,最后在Nature上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但该事件却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报刊的头版消息。最后,该事件被科学界否定。

20xx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GMF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它们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产生超级杂草,也可能会对其他植物或动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有关GMF和GMC的潜在危险和安全性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下结论。因此,对GMC和GMF的种植于市场化要慎重,否则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虽然目前没有发现GMF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案例,并不表明没有危害,因为它进入人类的时间还太短,其潜在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直到目前为止,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目前大量的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仍可以看出,转基因食品目前还没有可以评估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时间上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徐宗良,刘学礼,翟晓梅。生命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2]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基因论文 4

【摘要】我国基因制药产业虽起步较晚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现已初具规模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介绍了基因工程制药的特点及目前国内该产业的现状,分析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因工程 制药产业 现状 思考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DNA 重组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基因工程技术( Genetic engineering) 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其快速发展, 使得融入了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生物制药也已成为近些年来发展虽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不断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药品和诊断试剂在为人们诊病、治病的同时, 更给人们带来了攻克和治愈各种疑难疾病的希望。基因工程制药已� 从1982 年第一个新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上市至今, 生物制药产业只有20 余年历史, 约有100 余种产品, 但这些产品在治疗肾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癌症、器官移植排斥、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矮小症、心肌梗死、乙肝、丙肝、多发性硬皮病、不孕症、粘多糖病、法布莱氏病、囊性纤维化、血友病、银屑病和脓毒症等, 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 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以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为主的基因工程制药的概况。

1 基因工程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复投资,缺乏创新

90 年代以来涉及基因工程药物的企业大量涌起,但大多是仿制,很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药品。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往往是多家生产一种产品,造成不良竞争,企业也得不到合理的利润,故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更不上,很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2 开发能力落后

我国在生物技术“上游”已与国外差距缩小,但“下游”技术仍有很大差距,如工艺设备、分析仪器主要依赖进口。又如高产率的分离纯化处理工艺,蛋白产品的稳定性及制剂的配方,高质量的控制鉴别和测试,执行GMP 的操作规范等方法,都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

1.3 融资困难,资金不足

基因工程制药产业是 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目前其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使的企业资金不足,很难拥有竞争力。

2 增强生物基因制药产业价值的发展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基因制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化水平较低。基于网络效应与互补性理论对生物基因制药产业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增强生物基因制药产业价值的发展思路。

2.1 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互补提高产业化水平

由于一种生物基因药物的从研发到上市一般情况下需要5-10 年的时间,而药品的专利期为20 年, 在基因药物的研发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且成功率较小,风险较大,因此制药公司都努力使企业的研发成本降到最低,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制药公司可以和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技术互补,联合协作,形成战略联盟,加快药物的开发进程,使药物尽快上市,实现产品价值。

2.2 采取多种互补营销形式,做大企业规模

目前生物基因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 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无法与国内外大公司抗衡, 面对这种现状, 要采取一定措施, 进行优势资源互补,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采取市场互补性营销方案, 通过重点医药企业相互合作,实现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 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研发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2]。利用资源互补,加大对医药工业园的支持力度, 吸引产业链中各环节强势企业进驻医药产业, 调整生物基因制药产业结构, 发挥医药工业园的聚集作用和集群效应, 加速基因制药产业链的孵化与构建, 以增强生物基因制药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2.3 加大R& D 的投入, 建立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

是否具有研究、开发能力是衡量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 鼓励技术创新, 加大R& D 的投入, 提高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药物创新、研发队伍显得非常紧迫。在研发方面, 应注重与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的合作, 借助外脑, 进行虚拟研发; 在政府的支持与投入下, 与科研机构合作, 扩大资金、技术实力, 集中优势资源, 建立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合作的创新体系;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缩短药品开发周期, 提高开发效率, 形成一种集产、学、研、商和风险投资为一体多赢的研究与开发局面。美国、德国政府立法规定企业每年R& D 投入不能低于年销售额的3%, 且用于R& D的费用均免征税收[3]。我国也应颁布类似的法令和优惠政策, 强制并鼓励企业创新。

2.4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

利用力度能否吸收和培养科技人才, 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据报道, 我国加入WTO 后的第一个星期里, 国外大型公司在北京中关村就挖走了大量国内企业优秀人才。现代市场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4]。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观念,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广招贤才, 引进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人才和系列项目,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5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国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风险投资是解决高技术产品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当前, 我国应营造良好的国际风险投资环境, 鼓励风险投资, 吸收国外风险投资家进入我国市场, 利用风险投资促进基因工程产业化发展, 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 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融资体制, 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6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利用税收、信贷、土地资源等政策性优惠,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国家一类新药的市场保护机制, 将国家一类新药自动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 优先考虑国家一类新药的各地招标和进入地方/ 医保用药目录, 为我国创新药品的市场发展提供较好的生存条件, 鼓励企业的产品创新。

近两年, 我国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组织力量对全国400 多家单位和几十家生物技术企业做过一次调查, 在咨询了300 多位海内外专家的基础上, 置定了21 世纪初的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向导和重点突破的战略[5]。集成应用一方面集成现有成熟技术, 另一方面是多学科、多领域的集成。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 除制定具体对策外, 要走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道路。先建小企业, 慢慢发展壮大。力争在今后10 到15 年之内,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整体水平, 尤其是基因制药水平能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而且生物技术产业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 刻苦工作, 迎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张木; 魏于全;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展[J]. 生物工程进展 20xx年01期。

[2] 黄早生; 陈家琪; 基因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J]. 天津药学 20xx年05期。

[3] 李哲; 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xx年06期。

[4] 陈光明; 周长林; 魏元刚; 赵明龙; 发酵液中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纯化[J]. 药物生物技术 20xx年01期。

[5] 张明华; 郅立平; HGP与药物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xx年07期。

基因论文 5

1 引言

Geim 和Novoselov在20xx 年发现了石墨烯,石墨烯是一种由sp2 杂化的碳原子连接的单原子层的新型二维原子晶体。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良好的电导性和热传导等优点,已报道了石墨烯氧化物和石墨烯在物理、化学、生物和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石墨烯的功能化包括共价键功能化和非共价键功能化,其中石墨烯的共价功能化有石墨烯的聚合物功能化和石墨烯的小分子功能化,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包含有π-π 堆垛相互作用,疏水作用,静电作用等非共价键作用,使修饰分子对石墨烯进行表面功能化,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研究表明石墨烯是一种有前景的材料,有潜力应用于药物传递、骨组织工程支架、移植、生物传感器等。本文探讨了石墨烯基材料在药物释放和基因传递领域的应用。

2 药物释放

利用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π-π 堆积、静电作用以及疏水作用来实现难溶性药物的高负载量,Liu 等[2]是最早在这领域进行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们合成负载了喜树碱( CPT) 衍生物SN38 的聚乙二醇( PEG) -功能化的纳米石墨烯氧化物( NGO) ,NGO-PEG-SN38 复合物既保持了SN38 优良性能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水溶性。在HCT-116 细胞中,该复合物也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比CPT 强1000 倍,这导致了许多研究组对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也探索了含有共轭结构PEG-NGO 的rituxan( 抗体CD20 + ) 的靶向给药,也对体外非共价π-π 堆积负载阿霉素( DOX) 的PEG-NGO共轭型和pH 值依赖型的药物释放进行了研究。一般情况下,纳米载体是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的。石墨烯功能化已成功地用于开发释放药物在细胞质内的刺激响应性纳米载体。例如Kim 等利用谷胱甘肽( GSH) 的近红外( NIR) 、酸性pH 值和高细胞内水平来进行DOX 中的包质交付。经PEG 和支链聚乙烯亚胺( BPEI) 功能化的还原氧化石墨烯( PEG-BPEI-rGO) 纳米载体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近红外中辐射,以便诱导内涵体破裂以及DOX 释放。在经近红外辐射后的PEG-BPEI-rGO/DOX 复合物处理过的细胞中,谷胱甘肽胞质存在所导致的癌细胞死亡率要比在没经过辐射的细胞中的高。在另一项研究中,开发了DOX 负载的PEG-GO 纳米复合材料,并且利用无标记荧光技术实时监测活细胞体内以及体外DOX 释放所引起的微量变化。

Wu 等通过采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在石墨烯氧化物表面负载DOX 方式在DOX-耐药MCF-7 /ADR 细胞中注射了抗耐癌药。在体外观测到高药物负载量与DOX 释放时的pH 值有关。GO 增加了MCF-7 /ADR细胞中DOX 的累积量,从而导致了MCF-7 /ADR 细胞的细胞毒性比游离DOX 的要高。众所周知的是,肿瘤微环境中的pH 值,细胞内的溶酶体与内涵体都是酸性的。许多研究者已利用这一现象通过石墨烯改性的方法来实现肿瘤组织或细胞中活性药物的释放[6-7]。Depan 等[8]已对DOX 释放实验中DOX-GO-壳聚糖-叶酸( DOX-GO-CHI-FA) 纳米杂化合物形态的改变进行了研究。在DOX 释放之前,载体表面几乎没有孔隙,而DOX 药物释放之后,孔隙度和表面富集现象明显增加。DOX-GO 和DOX-GO-CHI-FA 复合物在pH 值=5. 3 时DOX 的释放速度要比pH 值= 7. 4 时的释放速度快得多。另一方面,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 官能化的石墨烯复合材料( PNIPAM-GS) 中的药物释放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9],Pan 等采用PNIPAM-GS 负载了不溶于于水的抗癌药物CPT,并对37 ℃下PNIPAMGS-CPT 复合物在水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 中CPT 的释放进行了究。在33 ℃下,PNIPAM 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亲水相转变为疏水相,其低临界溶解温度( LCST) 要比PNIPAM 均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 37. 8℃) 低。由于π-π 键堆积、石墨烯的疏水作用,所获得的优良的负载型CPT 的抗癌活性要比CPT 的高。所报道的研究已经改善了水溶性、药物负载量以及石墨烯基药物偶联物的团聚现象。但是,聚合物功能化的石墨烯可 Wen 等采用二硫键合成了聚乙二醇纳米石墨烯氧化物( NGOSS-mPEG) ,该氧化物含有氧化还原的PEG 外壳,这种复合物能够快速地释放包裹在肿瘤细胞中的谷胱甘肽( GSH) ,由于二硫键的存在,PEG 外壳能选择性地分离细胞内谷胱甘肽刺激信号,并且DOX 的释放速度要比没有GSH 存在时的释放速度快1. 55 倍。Yang 等也通过金刚烷基卟啉,采用叶酸修饰的β-环糊精键连GO 载体,合成了纳米超分子组装复合物。小鼠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聚乙二醇纳米石墨烯氧化物积累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包括静脉注射后的肝脏和脾。在剂量为20 mg /kg 的情况下,采用聚乙二醇纳米石墨烯氧化物进行了为期3 个月的检查,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分析以及组织学检查表明没有明显的毒性。

许多研究使用石墨烯基材料和许多天然生物聚合物如硅胶、壳聚糖共轭形成石墨烯基偶联物,可 天然生物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低免疫原性,可以大大减少石墨烯的毒性作用。明胶可以用来还原和官能化负载有DOX 的纳米石墨烯( gelatin-GS。由于比表面积大和π-π 键的相互作用,gelatin-GS 具有较高的药物负载能力。gelatin-GS-DOX 复合物通过内吞作用在MCF-7细胞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毒性。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阳离子多糖,已被用于石墨烯负载各种药物的领域中,如布洛芬、5-氟脲嘧啶和喜树碱,Rana 等将壳聚糖官能化的GO 用于布洛芬( IBU) 和5-氟脲嘧啶( 5-FU) 传递中,由于其亲水性特征,弱π-π 键相互作用以及二酰胺基团的存在,5-FU具有较低的药物负载能力。Bao 等合成了壳聚糖-GO-CPT 复合物,与CPT 相比,该复合物在HepG2 和HeLa 细胞中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

氧化铁纳米颗粒共轭的石墨烯纳米材料具有超顺磁性,也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的应用中。Yang 等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氧化铁( Fe3O4) 纳米粒子共轭的GO复合材料,并负载了DOX。负载DOX 之前或之后,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的磁性混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会团聚,而在碱性介质中仍是分散的。GO-Fe3O4复合材料的pH 值触发性磁性行为可以用来控制药物传递。也报道了类似的pH 值依赖性药物释,即5-FU-负载纳米杂化系统,该杂化系统包括石墨烯片( GN) 、碳纳米管( comT) 、Fe3O4,甚至是在高浓度80 μg /mL 的。情况下,GN-comT-Fe3O4复合材料也能够内吞HepG2 细胞,仍没有显示毒性,而5-FU-负载的复合物对HepG2 细胞有着显著的细胞毒性。Li 等制备了负载罗丹明B 的Fe3O4 /石墨烯复合材料,除了能够高效的负载罗丹明B 以外,这种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那是由于石墨烯的导电性能增加以及Fe3O4包裹的石墨烯片比表面积增加。在酸性pH 值下,pH 值依赖型罗丹明B 的释放是最快的。

研究者也对石墨烯基材料用于多种药物共传递的化疗应用中进行了研究。Zang 等采用磺酸基共价键连叶酸分子来修饰GO,并将其用于靶向给药系统中。在相同的靶向给药系统中控制DOX 和CPT 的负载量,与仅负载了DOX 或CPT 的GO 相比,该复合材料在MCF-7 细胞中表现出了更高的毒性。

3 基因传递

成功的基因疗法需要高效的和安全的载体,以保护DNA 被核酸酶降解,也更有利于DNA 的提取。有文献报道石墨烯已被应用于基因传递、基因药物共同传递和蛋白质传递。石墨烯应用于基因传递的方法包括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乙烯亚胺( PEI ) 官能化GO。PEI 已被广泛地研究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由于它与RNA 和DNA 的带负电荷的磷酸盐有强静电相互作用,它还提供了方便的化学修饰,以达到增加转染效率和减少细胞毒性; 然而低生物相容性和PEI 的高毒性限制了其用于生物医学的应用。Feng和Chen 等用不同分子质量的PEI 研究PEI 官能化GO在基因传递的应用,这两项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独的PEI,PEI-GO 复合物具有显著的低毒性,并且将石墨烯成功地用于转染效率高的新型纳米基因传递载体。应用PEI 官能团GO 进行Bcl-2-靶向-siRNA 和抗癌物质阿霉素的连续传递表现相互协同作用,从而导致更高的转染效率和较低细胞毒性的PEI 并且增强抗癌功效。

壳聚糖-GO 复合物也已开发用于药物和基因传递,壳聚糖-GO 与质粒DNA 凝聚成稳定的纳米复合物。胺基封端的聚乙二醇化的GO 被成功地用于提供高蛋白质的有效载荷,由于其与PEG-GO 表面非共价相互作用,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即核糖核酸酶和蛋白激酶,被运送到细胞质中且在细胞内不会发生酶水解和生物活性损失。在另一项研究中,带- 2 价的蛋白质( BMP-2) 负载到钛载体上,涂覆有正( GO-NH3 + )和负( GO-COO - ) 交替电荷的GO 纳米片且具有较高的负载率并保持的生物活性,在活体小鼠中的研究显示,植入TI-GO-BMP2 与Ti 或Ti-GO 或Ti-BMP2 基因相比,可形成更强大的新骨,形成了一个新型复合非常有效输送治疗药物的载体。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强调石墨烯基材料作为药物和基因传递载体的体外潜力; 然而,有必要证明在体内尤其侧重于安全性,生物分布和功效的潜力。

4 结语

近10 年来,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地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石墨烯和GO 表面各种功能基团和自由电子为不同化学小分子和蛋白质类物质间的共价键联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在外部刺激( pH 值、磁场、近红外辐射) 下,使用官能化石墨烯是新兴起的一种药物/基因传递平台。但是从目前看来,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

( 1) 全身/局部用药后,这些石墨烯载体的体外去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2) 不同石墨烯族材料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表面官能团,这些特性可能对这些材料的安全性、毒性以及清除率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不同石墨烯族材料体内行为将会为发展其在药物和基因传递方面的应用提供保障。

( 3) 大部分的应用仍局限于癌症的治疗,还需扩展到其它方面的治疗。

基因论文 6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xx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发布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xx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必须慎之又慎。加强审批程序,要求特定品种转基因作物上市前必须做好必要的科学研究,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

基因论文 7

转基因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但是每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它的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食品的安全和食品伦理问题上带来了很大的争议。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1.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延续的威胁。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渐渐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充斥着转基因的食品。转基因的食品与传统的食品相比的话,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现今的科学技术并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危害,但是相关的`报道表明,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毒素、病毒的基因。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过敏原,使人们吃了之后,会产生过敏等,转基因食品也可能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 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自然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生存法则。转基因的生物是人们自己所创造的物种,让这些物种生活在自然界,会对自然及产生破快,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生物原有的物种,导致自然界的物种失衡。

3. 转基因食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谋取利益,大力制造转基因的食品。发达国家和某些公司掌握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和研究资源,控制和垄断着大部分的转基因技术。这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竞争的劣势,并且影响社会的稳定。

基因论文 8

由三位博士科学家在六年前成立的公司 Bolt Threads 堪称是一项长期的科学实验。这家公司在发酵桶中制造基因工程面料。但现在,该公司需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商业运营。

近期,这家位于加州埃默里维尔的初创公司宣布获得了 323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这轮融资对Bolt Threads 的投资后估值为 1.0012 亿美元。

Bolt Threads 制造的面料被其称为“可编程纤维”,这项技术能够随心所欲地让面料具有某些特性。例如,该公司可以制造出更加耐用、在普通洗衣机和甩干机中不会受损的丝绸,或者制造出更加透气、更不易褪色的棉料。

这种面料的制造过程分为三步。BoltThreads 的科学家们先是改变一种微生物的基因,并用酵母在发酵桶中进行培育,和生产啤酒的方法一样。由此产生的蛋白质被该公司收集和清理,最后纺织成一卷卷的面料。这家公司还研究了蜘蛛丝,以便弄清楚蜘蛛网特性和蜘蛛 DNA之间的关联。依靠这些知识,该公司可以改变微生物的基因,通过发酵过程制造出想要的蛋白质。Bolt 生产的丝织品不仅拥有与传统丝织品类似的特征,比如保暖、质感柔软,而且更便于清洗和穿着。

比如说,你不必使用干洗,因为它的坚韧度足以经受洗衣机。该公司正与北卡罗莱纳州的纺织品厂商合作,以大批量生产这种面料。

Bolt Threads 计划把最近一轮融资资金用于大规模生产和产品商业化。该公司有两个不同的途径将其面料推向市场。首先,该公司可以使用其面料自己生产服装,然后直接卖给消费者。其次,该公司可以和服装品牌合作,把技术卖给他们。目前,该公司采取双管齐下的`做法,声称正在与大大小小的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Bolt Threads 在 20xx 年 由 三 位研究蜘蛛丝的博士科学家创立,他们分别 是 首 席 执 行 官 丹· 韦 德 迈 尔(DanWidmaier)、首席科学官大卫·布雷斯劳尔(David Breslauer)和运营副总裁伊桑·米尔斯基(Ethan Mirsky)。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生物化学和工程博士学位时,三个人就对使用结网蜘蛛的蛋白纤维(即所谓的蜘蛛丝)制造人造丝的想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际上,蜘蛛丝的强度是钢筋的 5 倍,比人造纤维Kevlar 还要更加坚韧。

“在过去 100 年里,衣料的技术进步速度放缓了很多。”韦德迈尔说。尼龙在上世纪 30 年代诞生,戈尔特斯在上世纪60 年代末出现。“我们把 Bolt Threads视为平台技术,我们能够利用它制造出无限多样性的蛋白质。它能够为新一轮的创新热潮开启大门。”

制造蜘蛛丝的项目以前曾有过不少,但大多数都局限于学术实验室。Bolt 也并不是唯一一家试图大批量生产人造蜘蛛丝的公司。日本初创公司 Spiber 也在营销一种类似的纤维。此外,德国公司Amsilk 正在开发一种商用蜘蛛丝。

基因论文 9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概况,并对其主要分布的区域进行调查,进而对其收集和保存;讨论了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存在的问题,并对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青杨派,基因资源,辽宁省

育种工作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掌握的基因资源以及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利用这些资源。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主要以青杨派和白杨派为主。这些资源在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杨树遗传改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长期以来,杨树育种由于盲目的追求速生,使这些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价值一直未被广泛的认识,对其保护和利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没有有效的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近两年,笔者等人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基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目的是对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进行保护、保存,扩大杨树育种群体,更好地发挥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现有的和潜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

1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辽宁省的原产杨树乡土树种资源主要是青杨派树种和少量的白杨派树种,其中青杨派基因资源主要有小叶杨(P.simonii)、小青杨(P.pseudo-simonii)、青杨(P.cathayana)、香杨(P.koreana)、大青杨(P.ussuriensis)和马氏杨(P.maximowiczii)。白杨派有山杨(P.davidiana)。这些树种能够很好适应辽宁省的气候类型,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小叶杨、小青杨多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和北部平原地区,其它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青杨和香杨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沟谷底部,成条、片状分布,大青杨多生长在山坡上,在阳坡有小块分布,在阴坡成零星分布,马氏杨与大青杨和香杨等混生。青杨派各树种基因资源概况见表1。

表1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

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分布用途

喜光树种,适应性强,对气在中国分部广泛,东护堤固土、绿化

候和土壤要求不严,耐旱、北、华北、华中、西观赏、北方防护

小叶杨抗寒、耐瘠薄或轻碱性土北及西南各省均产,林和用材林的主

P.simonii壤、根系发达,抗风力强,垂直分布一般多生在要树种之一、供

生长较快。海拔20xxm以下,最建筑、家具、火

高可达2500m柴杆和造纸等用

产于黑龙江、吉林、护堤固土、绿化

辽宁、河北、陕西、观赏、北方防护

小青杨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抗寒山西、内蒙古、甘肃、林和用材林的主

P.pseudo-simonii耐瘠薄青海及四川等省,生要树种之一、供

于海拔2300m以下建筑、家具、火

的山坡、山沟和河流柴杆和造纸等用。

两岸

喜生于温带、寒温带及海拔产辽宁、华北、西北、家具、箱板及建

青杨较高的温凉气候和肥沃湿四川等省区。生于海筑用材,为四旁

P.cathayana润土壤拔800-3000m的沟谷、绿化及防护林树

河岸等种

产黑龙江(大兴安

岭)、吉林(长白山

香杨喜温凉湿润土层深厚的环区)、辽宁东部。垂供建筑、造纸及

P.koreana境直分布在海拔400~胶合板、火柴杆

1600m山地缓坡中下用

部、沟谷或河岸

速生、耐寒、喜光、中生偏产于东北东部山地,建筑、造船、造纸

大青杨湿树种,适于微酸性棕色分布在海拔300~及火柴杆等用,是东

P.ussuriensis森林土或山地棕壤1400m北东部山地森林更

新主要树种之一

产于黑龙江、辽宁、供建筑、造纸、造

马氏杨速生,稍耐荫、耐寒冷,适吉林、河北、陕西、船及制火柴杆等用,

P.maximowiczii于溪谷林内肥沃土壤内蒙古及甘肃等省也是森林更新的主

区,垂直分布多在海要树种之一

拔500~20xxm

2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当地林业部门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基因资源的天然分布进行了解,并实地调查。在确定的采集点进行优树选择,然后对其枝条进行采集;待大树种子成熟后,进行采种,并详细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海拔,种质起源,生长状况(胸径、树高、年龄),适应状况等。另外,对收集的枝条和种子进行扦插和播种繁殖,统计繁殖成活率,为下一步研究和利用打下基础。

3结果与分析

通过采集枝条和种子两次调查,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收集。结果表明:辽宁省西部和北部地区乡土野生杨树主要是小青杨和小叶杨,主要分布在锦州、阜新、朝阳、康平和铁岭一带。中部鞍山和南部大连区域偶有几株,分布很少。小青杨和小叶杨多生长在河流两岸,生长较慢,其中小青杨有一定分化,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小青杨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十分美观。小叶杨虽大多生长较慢,但抗性和适应性非常强,尤其对西部干旱、风沙的条件显示明显的优势。但在调查中发现,野生乡土杨树种群分布非常少和小,部分人工栽培的乡土树种也只有数量不多的大树和老树,生长良好,以道路绿化和四旁栽植为主。而青杨、香杨、大青杨和马氏杨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丹东宽甸和本溪桓仁生长较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沟谷底部,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生长十分良好。具体调查和收集结果见表2。树种产地来源东经北纬海拔年均温降雨量

(E)(N)(m)(℃)(mm)

大连瓦房店种条121°4579′40°2157′209.3℃656

阜新化石戈种条121°0507′42°0651′1897.2℃484

阜新彰武种条121°4900′42°3094′2167.2℃500

小叶杨沈阳康平种子122°8408′42°6481′1256.9℃524

朝阳北票种子120°9742′41°8771′1459.2℃499

铁岭调兵山种子123°5421′42°4138′1016.5℃640

铁岭昌图种子123°7202′43°4135′1526.7℃646

大连瓦房店种条122°0390′39°3379′379.3℃656

阜新蜘蛛山种条121°2559′41°49371307.2℃484

阜新彰武种条122°0904′42°4064′2287.2℃500

小青杨阜新彰武种子122°5334′42°3704′807.2℃500

锦州凌海种条121°3897′41°2273′288.6℃600

朝阳北票种子120°5464′41°6707′1839.2℃499

锦州黑山种子122°3850′41°6471′299.0℃568

鞍山台安种子122°4373′41°4417′258.2℃645

青杨丹东宽甸种条124°4766′40°4977′3346.5℃1000

本溪桓仁种子125°1346′41°1997′3066.3℃870

香杨丹东宽甸种条124°4487′40°4960′3406.5℃1000

本溪桓仁种子124°5528′41°20xx′5396.3℃870

马氏杨丹东宽甸种子124°4325′40°5068′3786.5℃1000

丹东宽甸种子124°4465′40°5126′3676.5℃1000

大青杨本溪桓仁种条124°5345′41°1850′9496.3℃870

注:本表所列为收集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资源收集后,将采集的枝条和种子分别进行扦插和播种繁殖,扦插地点选在锦州凌海市圃地。播种采用穴盘播种法,以提高出苗率,待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移到锦州凌海市圃地。收集资源的目的在于对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进行保护、保存。辽宁省杨树研究所已开始着手建立辽宁省西部乡土杨树品种基因库,并对东部乡土杨树品种采取措施进行就地保护。

4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辽宁省乡土青杨派基因资源的实地调查发现,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现存的数量很少,除了在河道两侧还能发现小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外,其它地方很难找到成片的树林,多呈几株或单株状态,有的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得到保护的地方还能找到,而且仅存的这些数量也在慢慢减少,东部山区现存状态相对好一些。

4.1认识方面

我国具有丰富的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一个非常庞大的育种群体。然而,这育种潜力很大的青杨派树种资源目前多处于野生状态,基因资源保存力度不够;这些乡土杨树资源的价值没有被政府、杨树研究者和公众所普遍认识和接受,再加上研究树种较少,有些优良基因资源未能被发现和利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大对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收集、研究和保护,为杨树育种储备材料和提供遗传信息。

前些年,杨树科研方向主要关注于提高杨树的速生性方面,多采用黑杨派种内杂交来提高速生性和材质等方面。而对生长缓慢的乡土资源不够重视。近几年来,由于盲目的追求速生,而忽略了抗逆性,杨树人工林出现了很多抗性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抗寒方面,再加上近几年气候的异常变化,20xx年和20xx年辽宁省杨树人工林出现了大面积的冻害,最后导致树木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目前,已对乡土杨树资源已开始重视,对乡土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

4.2人工栽培使野生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在辽宁西、北部地区,杨树主要生长在平原地区,大多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林业生产上主要发展以人工杂交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也多采用栽培品种,杨树人工林栽培加速了对天然次生林的采伐,使野生种群越来越少,如我们到阜新县化石戈乡,有一大片小叶杨正在砍伐。

5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建议

5.1建立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保存圃

由于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就地保存有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在异地建立完善的杨树野生资源保存圃,使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得到保存,将来可以做为人工杂交的亲本,用于选育当地适合的品种。调查和收集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通过无性扦插和播种等方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繁殖,着手建立辽宁省乡土青杨派杨树基因库。

5.2加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步伐

增加项目和投资,对辽宁省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建立原地保护、异地保存相结合的资源保护体系。由于这些乡土基因资源是将来杨树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对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乡土杨树资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乡土杨树特性和遗传特点,加快优良乡土树种培育步伐,建设抗逆性强的优良乡土树种繁育基地,增强乡土树种良种供应能力。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保存基因资源的目的,将野生资源材料通过扦插繁殖建立无性系,在其分布区和非分布区内经评价后用于绿化、行道树、四旁树等种植,进而达到基因资源的保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明庥。林木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2 王胜东,杨志岩。辽宁杨树[M].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3 何承忠,张有慧,冯夏莲等。我国青杨派杨树基因资源及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xx,20(2)124-129.

4 万雪琴,张帆,钟宇等。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林业科学,20xx,45(4).

基因论文 10

摘要: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上已经被十分广泛地应用。基因技术的突破,使科学家们得以传统育种专家难以想象的方式,改良动植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基因;应用

基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其中的道理未必� 那么所谓基因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记录着生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并且通过修改基因能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它的作用主要是以转基因技术和基因克隆技为核心。通过它们改良动植物的品种,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谈它们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呢?

一、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生物蓝图,把所需要的基因从一种生物的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外科手术”,然后把所需要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转基因技术能培养出多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转基因羊、产奶量高的转基因牛等,还能培育出抗旱、抗涝、抗盐碱、抗枯萎病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还培育出抗虫作物,科学家将杀虫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后,植物体内就能合成霉素蛋白,产生这种霉素蛋白基因的作物有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和水稻等,其中效益最大的是抗虫棉。

二、基因克隆技术

“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像翻录磁带或复印文件一样,大量生产出相同的生命体。利用它可以拯救濒临灭迹的物种,或是复制一些优良品种等等。然而在进一步细想克隆,却也着实让人深虑。首先,若是无节制地“复制”某种物种,就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给自然界带来了混乱。其次,从理论上说“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即为“克隆”人类准备了前提条件,再经过技术的不断改善,毫无疑问,不久以后就能“克隆”出人。对此杭州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黄纯农教授认为,不必过分担心。他说,当前“克隆”技术还有完善的过程,暂时达不到大量“复制”人的地步。再者各地已相继制定了法令,为“克隆”人进行限制。当然,“克隆”技术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利大于弊,它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前景灿烂,方兴未艾。科学的进步和人的观念的变化,是无法阻止的。

三、应用基因技术的优点

从前面可以看出,基因技术的突破,是科学家得以用传统育种专家难以想象的方式改良动植物品种,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降低生产成本。一个品种的基因加入另一种基因,会使该品种特性发生变化,具备原品种所不具备的因子,从而增强了抗病、抗杂草或抗虫害能力。由此可减少植物农药和除草剂的用量,降低种植成本。并且动物死亡率明显降低,从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可提高动植物产量。一种动植物的基因改良后,更容易适应环境,能更有效抵御各种灾害的袭击,并使产量更高。第三,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开发动植物的时间大为缩短。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动植物品种,时间可缩短一半。因此,有专家认为,不出多少年,转基因技术将改变世界。第四,转基因技术还可根据人们的需要,赋予农作物新的特性。例如可以使农作物自己释放出杀虫剂,可以使农作物在旱地或盐碱地上生长,或者生产出营养更为丰富的食品。科学家还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能够生产防病的疫苗和食品的农作物。:

总之,基因技术虽然说是有利,也有弊,但是毕竟利大于弊,因此被广泛应用。并且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深入研究它,努力更好地、更多地、更快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大家也要争取加入其中啊。

基因论文 11

一、引言

就基因治疗而言,其主要的原理是将健康的或制作的基因直接注入靶细胞中,从而避免一些变异、危害的基因被表现,而且它还能够对单一基因的缺失蛋白表现进行增强,进而保证对某些先天基因类疾病能够得到治愈。而目前临床医学运用基因治疗已经较为广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很多病人在通过基因治疗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诸如伦理问题、隐私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因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保护机制,从而保证基因治疗的安全性。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从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法律思考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二、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隐私问题

隐私问题是基因治疗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无论国内外,病患的个人资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而基因信息恰恰是反应个人更多隐私的问题,甚至会体现后代的隐私问题,因而基因治疗需要考虑隐私问题,主要是包含一些几方面,即保密权利、知情权利、使用权利、运用权利及保密维护权利。而且无论是针对何种权利,都需要进行明确立法。就以运用权利为例,未经基因供给人的认同,将其基因资料运用于商业运作时,基因供给人则具备通过法律诉讼获得相关赔偿的权利。

(二)知情问题

知情权是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都具备的权利,特别是针对多数医疗过程,风险在所难免,而要进行医疗过程中,则需要病患签署手术同意书方能进行。而且基因治疗由于其创新性、不定性也带来更多的风险问题,所以签署的手术同意书则需要添加以下内容,即开展基因治疗的机构及个人的资质情况、风险效益比、可取代的保守治疗方法、保密流程、治疗事故的补偿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落实机构提供相应的基因治疗产品的详细说明书,主要说明基因产品本身具备的毒性、药效以及治疗效率等等。此外,基因治疗较为复杂难懂,则需要医院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解答病患和家属的疑问,同保证病患和家属能够通过利用知情权维护自身利益。

(三)安全及效果问题

安全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基因治疗的限制问题,同时可能会导致的伦理问题,而且治疗在开展前应当遵循怎样的法律规则,都需要相关立法部门进行制定与管控。此外,治疗效果的立法,则主要是由于基因治疗持续效果不长,而且治疗达到效果往往需要治疗DNA的靶细胞能够在输入后体现出具体的效果,而且发挥稳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外源DNA段则

三、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立法提议

(一)完善治疗立法

对于基因治疗而言,主要贯穿了有方案挑选到治疗运用等多个阶段,而相应的立法也要进行完善,即立法需要根据多个阶段进行立法,同时明确各阶段立法的保护核心点。即如在美国,基因制度伦理问题方面已经实行立法审查,而且人體研究保护机构主要针对参与治理的人员进行立法保护,而且所有进行基因治疗的人员在每次临床治疗过程中都需要通过地区伦理机构的审查与认同,方能开展治疗研究。

(二)加大侵权立法

对于基因治疗流程,往往会涉及到病患的多个权利,而治疗过程中是否对病患的权利造成侵权,则需要通过相关立法进行判定。以隐私权为例,国内已经在《侵权责任法》的第63条款中明确了对病患隐私权利的保护,而对于基因治疗而言,则可以在以上立法保护基础上加入一些相应的填补,以保证立法的晚上。当然,还有手术同意书的立法,因为手术同意书本身除了包含进行基因治疗的机构、医疗人员、治疗花费以及可能存在风险,同时还包含病患的大量个人信息和家庭病史情况,因而则需要针对手术同意书的保密工作进行立法,以保证病患的权益不会受到侵害。

(三)增强保护立法

保护立法主要是针对基因治疗的运用进行保护,简单而言,基因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治疗方式,而且基因治疗本身涉及到相关科研成果,因而存在专利方面的保护问题,而增强专利保护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即如针对基因治疗运用的物质或化学品,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些物质用于治疗和诊断的`方式则是首先发现,所以仍旧收到专利法的保护。此外,专利法可以保证医学研发者的成果不被窃取和滥用,从而增加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因而至关重要。

四、结语

总体来说,基因治疗属于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治疗一些当前医疗技术无法治愈的先天基因类疾病,但是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也决定了病患应当具备选择治疗方式的权利与知情权利,而且相关实施机构也具有对病患及其家属普及相关治疗流程与基础知识点的义务和责任,当然考虑到基因治疗的特殊性,所以治疗过程难免出出现一些侵权、违法问题,为了能够保护病患的权利,则需要通过科学的立法进行限制和约束,进而保证基因治疗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香芳。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法律思考[J].科技与法律,20xx,01:15-19.

[2]杨灿,郭鑫,谢军。基因治疗技术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03:331-333.

[3]林辉。基因检测与治疗中若干问题的伦理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20xx,05:10-13.

[4]危敏,周珏宇,马文丽,郑文岭,石嵘。PBL教学法在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xx,12:1022-1025.

[5]安娜,王忠彦。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xx,03:23-24+58.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xx年40期

基因论文 1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很多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也逐渐的呈现产业化发展,但是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对于转基因技术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议。转基因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本文将会从多方面的介绍转基因技术,并对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论文

1、转基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转基因的产品,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转移到到其他的生物上,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例如一种植物上有抗虫特性,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该植物的抗虫特性的基因剪切移到我们的农作物上,那么之前没有抗虫特性的植物就拥有了抗虫性。应用这种技术生产的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因此人们就开始担忧转移的基因会不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外来基因的引入会不会对植物本身产生突变等诸多的问题。

2、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仅有的耕地面积的条件下需要养育众多的人口,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许多的人还没有解决温饱的问题,我国现在的粮食产量还远远的不足,像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大量的依赖进口。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些发达的国家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的很成熟,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了粮食急缺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的可以发现转基因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大的提高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成本,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正是转基因能很好的`解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逐渐的国际化全球化,转基因作物也逐渐产业化。我国的转基因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杂交水稻,抗虫棉等。但是我国的技术缺乏科技创新,已有的技术水平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我国粮食急缺的问题,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还主要依赖进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转基因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但是现有的基础条件仍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我国指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道路以及发展策略。

3、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较大,把转基因作物发展成产业化是必然的的趋势,也是适应全球的发展的重要之举,在我国基础的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我国发展产业化的转基因作物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否拥有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和转基因品种;是否对转基因的发展拥有有效的监管制度;是否拥有适宜转基因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等主要的问题,这些都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选择的发展路径必须适应全球生物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否则就会与全球脱轨。我国发展转基因作物要根据我国的具体的国情综合的考虑,可持续的技术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的监管,市场体制的适应度等等都离不开全面理性的思考。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有重点的推进,以研发技术为工具,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作为动力,以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管作为保障,有效的推进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几种转基因作物的专利,但是对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的发展还很不足,还需要研发更多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对研发的转基因新品种做好安全问题的监管,生产让人民放心的产品,大大的推进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4、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的创新,没有有效的监管体制,要想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要注重科技创新,很明显我国现有的转基因品种还不能解决我国粮食紧缺的问题,还需要转基因工作人员不断的研发新的优良品种,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转基因技术的创新提供资金的支持;完善市场制度,加大对转基因的监管力度,逐渐的把我的转基因作物推向产业化减少我国对进口的依赖,推进我国的综合发展。

5、结束语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拥有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不仅能带动本国的发展,还能帮助其他国家的解决粮食紧缺问题,对于全球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要走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世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肖琴,周振亚,等。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xx(1):23-28.

[2]谭涛,陈超。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经营环节监管:政策影响与战略取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