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优秀24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1

1、临床实践在药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药学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高素质的药学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传统的药学教育大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药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药学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药学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药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药学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药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临床实践通过带领药学学生深入实践中去,通过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病例进行分析,对于药性、药量以及药物构成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也能充分调动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对于药学创新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代药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需要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要具有创新的思维。

1.2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医药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药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药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临床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药学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和药物,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触,这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药学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刻苦钻研的学问。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对今后学生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学知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时就需要他们发挥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责任感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我们说临床实践对于药学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有益。

2、药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主动性不足,临床实践效果差在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中,出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导致临床实践效果较差。从表面上看,这源于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兴趣的不足。其实当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老师在实际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获得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实际动手锻炼的情况下,临床实践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了。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老师布置的药学报告 在同学们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实践报告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既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知识,又没有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情况下,临床实践报告自然难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学不善表达,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造成临床实践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同时这些问题也将不利于今后学习和发展。

2.2缺乏老师悉心的指导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当药学临床实践环节缺乏教师应有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我们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学生和临床实践老师在平常的学习中沟通较少,在很多情况下,临床实践老师并不能很好的在临床实践环节给与我们悉心的指导。同时,通过调查显示,临床实践中分组问题也成为阻碍临床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每一个行政班级来说,分组过少导致每组人数早已超国临床实践负荷。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抱着侥幸的态度,不能很认真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没有从客观上激发学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此外,老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与课本教学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从而导致临床实践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并没有实现,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临床实践环节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这一方面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2.3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令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临床实践设备就是我们临床实践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帮助,临床实践工作当然无法做好,我校进行临床实践历史悠久,很多临床实践设备都是开始进行临床实践投入运行的,无论从设备的新旧程度还是从设备的时效性来说都是较差的。陈旧的设备一直被老师和学生所抱怨。有了这种抱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兴趣自然被抹杀了。因此临床实践设备陈旧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以及日常维护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有些项目上需要轮流进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次序进行协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利于临床实践效率的提高。

2.4临床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老师专业临床实践老师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灵魂,对于药学临床实践也是如此,在进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临床实践老师往往是由学生的授课教师兼任,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并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课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他们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会忽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专业的临床实践老师

2.5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影响学生素质发展我们的临床实践学习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走到哪里都需要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因此,也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对药学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在药学教育中实施临床实践的建议

3.1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很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了教室学习的氛围,对于临床实践学习不太适应,这就在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那么在此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给学生制定一些临床实践目标,当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目标后,学校给与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奖励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奖,也可以是机会上的奖励。

3.2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的药学临床研究大多重视实践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繁杂的实践报告成为压在学生心头的包袱,带着这种包袱进行临床实践显然是不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通过减轻学生思想包袱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质量。

3.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临床实践中,导师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实践,在创新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4、总结

临床实践作为药学教育学习中重要的方法一直被各大药学院所亲赖。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这些方面。正因为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才使得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入。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药学临床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通过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的方式为学生减轻负担,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本文对于临床实践在药学研究中作用的分析不尽完整,文中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2

【摘要】

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分析工作质量,为患者疾病诊断和治愈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发挥临床医护人员作用、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按照正确方法采集标本,并严格标本的接收和保存、健全检验科室工作制度。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3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客观上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人们对优质护理的需求最主要的便是提升护士的护理能力。就高等护理教育过程中护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 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二、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 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 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三、巩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7):55-56.

[2]陈典明。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卫校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探讨[J].护理学,2016(9):77-78.

医学检验论文 4

[摘 要]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在基层法医临床检验工作较为常见,由于颅内出血损伤程度与损伤位置、损伤方式、出血位置、出血量、时间、基础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出血损伤程度判定较难,而外伤出血则无法准确判定。对外伤是否会产生出血是当前医学鉴定的重心与难点。

[关键词]公安 法医 临床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xx)27-0267-01

1 前言

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属于法医临床学鉴定的常见案例之一,引起颅内出血的因素主要为脑外伤。在对脑外伤后颅内出血进行法医临床学鉴定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给法医检验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颅内出血的概述

颅内出血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而引发的出血症状,脑部细胞受到破坏从而使得神经组织出现功能性障碍,临床上该疾病的症状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昏迷、腹泻、呼吸不均等,若是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就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中,常见的有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或二者兼有。硬膜下出血是蛛网膜和硬脑膜间的出血,通常是颅骨和脑组织的运动没有同步,导致大脑上静脉分支桥静脉断裂,最终造成出血,硬膜外出血是硬脑膜和颅骨间的出血,通常是由于血管和颅骨骨折交叉,使得血管发生破裂出血。自身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中,主要有高血压和血管畸形,血管畸形属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在胚胎期脑血管胚芽演变的异常血管丛,临床上脑血管畸形可以分为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畸形的人群,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的症状,但是受到轻微的外力,或者过度疲劳等剧烈体力运动时,甚至情绪剧烈波动时,都可能引发脑出血,有时没有明显的诱因也会导致脑出血。

3 颅内出血的特点

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中,脑外伤所占比例最大,可以解释为:颅内出血是脑外伤继发颅脑损伤后常见的一种临床最危险的病理生理改变,而且该病的病情发展速度非常的快,能够够在患者的颅内产生病变,因此常常伴随着严重后果,时常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脑外伤后常出现的颅内出血形式主要有: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硬膜下出血往往存在于患者的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由于脑组织与颅骨发生运动不同步现象,引发患者的静脉断裂而导致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往往存在于患者的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是由于颅骨骨折引发患者的血管破裂而导致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是由于患者的脑沟以及蛛网膜中的血管破裂,使得血液进入到蛛网膜下腔引发脑挫伤而导致出血。引发颅内出血除了脑外伤之外,自身疾病也能引发颅内出血,而且临床常见的能够引发颅内出血的疾病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变。患有脑血管畸变疾病的患者,多数为无症状状态,不易被察觉,但是一旦受外部力量的干扰或者做剧烈的运动、或者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等均可诱发脑出血。另外高血压患者往往由于血压骤变,容易引起脑血管破裂,继而引发颅内出血。无论是脑血管畸变还是高血压均部署有脑外伤后颅内出血,但是后果与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后果相差无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综上所述,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后果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避免颅内出血,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要尽可能的肩带脑外伤率,还要注重自身疾病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病发率。

4 颅内出血法医检验鉴定注意要点

颅内出血产生的原因是脑部受到创伤并导致的脑损伤,该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起病急、病情严重、发展快,出血现象可能会产生在人体脑颅各处,若是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中外伤所引发的颅内出血包含有硬膜外出血、脑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而这些出血症状所形成的原理与机制各不相同,硬脑膜外出血主要发生于患者的硬脑膜和颅骨之间,当颅骨骨折损伤血管就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硬脑膜下出血主要发生于患者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因为颅骨和脑组织运动规律不同步,所以可能会导致大脑分支桥静脉断裂;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的位置在脑沟、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等,主要是脑部组织发生挫伤从而引发血管破裂。根据临床医学鉴定显示颅内损伤主要是因外伤引起的,如果忽略了对人体年龄、过往病例的考虑,伴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血管以及其他的身体组织器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或者萎缩,而最明显的则表现在脑部组织器官中。高龄人群颅骨与脑组织级间隔较大,使得运动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当脑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就有可能会致使血管发生破裂,从而导致人体颅内出现大出血症状,轻微的外力作用也可能会对高龄人群产生影响。

5 结语

颅内出血与外部和内部因素都有著密切的关联,而实际上对损伤程度进行鉴定时,外部损伤的鉴定没有明确的界限。通过影像学能够对人体头部的外伤史进行判断,因此一般认为是外伤性颅内出血,对于患者的内在因素以及其他外力作用都没有进行考虑。因此,当对外伤颅脑出血症状进行鉴定时应当先对案情进行了解并对外力作用强度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对患者的基础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再对患者进行全身检验,根据相关的医学资料进行专业性和准确性的判断和评估。

参考文献

[1] 闫丽芳。62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J].医学与法学,20xx,6(4):42

[2] 许华杏,唐秀娇。微创引流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伴颅内血肿80例护理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xx(6):39-40.

[3] 曾雪昂。脑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楚天法治,20xx(8):288-289.

作者简介

胡雪峰,男,河北人,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刑侦大队,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检验工作。

张为国,男,河南人,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公安局物证鉴定室,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检验工作。

医学检验论文 5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产业的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高。临床医学的检验标本是以临床诊断为基础标准,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分析,不断提升采集的整体过程,确保临床医学检验标本符合实际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需求,确保实际过程的合理性,对相关问题给予有效的纠正和解决。本文将针对医学检验标本实际的采集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判断实际医学检验过程中,标本采集的重点和要点,分析判断实际各类注意事项,对采集过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高对医学检验标本采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医学检验;标本;采集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xx-6681.20xx.23..02

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标准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疾病治愈的过程,对疾病进行标本的采集,防止因为患者病情的诊断错误,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因此,需要认真的对待疾病的标本采集治疗过程,准确的分析实际治疗方式和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医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分析过程,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判断,明确实际医学检验标本的分析采集方案,提高医学检验分析的合理判断水平。

1 临床医学标本检验采集的基本过程

临床医学标本的采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通过分析实际的情况,对采集的过程进行判断,明确实际相关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根据实际临床检验的采集过程,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实际采集的目标和目的,对采集过程,患者患病的致病因素等各类事项进行分析。患者需要对自己的各类采集内容进行判断,从饮食上进行合理的调整,采集前禁止服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禁止喝水。根据实际标本采集的相关要点,准确的分析其适合使用的器皿。一些检验需要使用干净的消毒后的试管,器皿进行采集。一些则需要使用细菌培养过程中才能进行采集。有一些需要使用抗凝标本。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的情况,有的需要空腹采集,有的是急诊采集,有的是血液疾病的采集,有的是尿液样本的采集。通过对不同的采集标本的区分,在检验标本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区分判断[1]。

(1)标本采集的过程

标本的采集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血气、PH试纸检测方法。通过抽取动脉血,防止空气进入,在抽血后,尽快将针头密封好。如果接触外界空气的时间过长就会改变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际含量水平。粪便常规检测中,需要对粪便进行采集,通过多方位的采集,保证实际各类病理采集的全面性。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以将尿液与粪便混合起来,防止检测结构的不准确性。对于一些特殊性的采集,需要在3天内禁止食用动物类食品。尿液的标本数据采集,尿液采集中需要选取晨尿的中段标准,装入干净的器皿内部,对尿液的细菌培养进行采集,采集前需要停止服用抗生素各类药物。见表1。

表1 样本在采集前、中、后三個阶段的处理要素分析表

时间样本质量患者状态运输样本

采集前24小时内采集完整空腹无

采集中几个小时运输稳定情绪稳定稳定快速

采集后无合理处理止血恢复合理处理

(2)控制采集样本的量

采集标本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量,如果样本量不足,就会造成标本一部分数据的遗失,还需要再次采集更多的标本进行检测。

2 医学检验标本过程中相关的因素和对策实施方案

医学临床标本检测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较多的内容和因素,需要根据实际标本的采集样品的准确性,分析实际采集的过程各类因素,确定符合实际的各类对策实施办法

(1)检测前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2]

检测前,需要对饮食和空腹有一定的要求。血液的生化检验需要更加的准确,需要严格的遵守采集的时间限制和饮食需求。对于甘油三酯的采集过程中,是不允许食用高脂肪的食物,高脂肪的食物较难消化。如果吃入高脂肪类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标本都是不准确的。但是不可以空腹时间较长,从而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另外,长时间的空腹,容易造成血糖元素的减少,影响实际标本的检测质量。需要控制患者的实际情绪变化和运动影响水平。患者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这对于采集标本上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别。如,血糖、血清、固醇等含量会与检测者的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情绪不稳定,检测的血糖、血清固醇会出现增加的现象。为了保证检测标本的准确性,需要保证患者在情绪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分析,明确实际运动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最佳时间,尽可能的调整实际运动量,对可能存在的脂肪酸下降、白细胞增加等情况进行调整。患者在检测前,服用的药物也会对检测造成影响,服用的药物进入血液、尿液中,检测中这些药物可能对患者的各类数据造成检测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样本的检测前,需要服用清淡的食物,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应当保证空腹12小时以上,需要在清晨提取样本数据。

(2)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采集过程中,需要将血液检测码粘贴在化验单上,要对照患者准确粘贴,粘牢,防止采集中脱落,影响患者的检测数据分析。化验单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填写患者的各类数据。抽血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姿势,抽取的血液有所不同,对于实际的检验结果也有所不同[3]。例如,坐着、站着实际的血液数据不同。为了控制检测的准确性,需要保证止血带的扎紧时间控制在30 min内,防止因为扎血的问题,影响实际抽血检测的质量。抗凝血剂的使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采集量需要有不同的使用标准。采血量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标准值内,避免抗凝血剂与血液量的不平衡,造成血液样本的作废现象。为了避免样本溶血的问题,需要在静脉穿刺干燥后,再次进行穿刺,保证密封性,防止与空气接触,保证样本静止在容器内部。抽血的部位需要尽可能的远离伤口的位置,输液的患者,抽血的位置需要远离输液的位置。如果在输液的位置进行样本的采集,就会失去标本的本身价值意义。对于一些疾病而言,采集时间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发病的几个小时内完成采集,采集的时间需要准确的填写在化验单上。标本采集后,需要及时送检,送检过程中,需要保证样本的稳定,不可以摇晃,防止样本结果出现偏差。受一些元素的影响,样本离开人体后,一定的时间内就会开始分解,就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因此,需要尽可能的保护样本的准确性,保证温度、稳定性、湿度等各类因素的合理。

3 结 语

综上所述,样本检测采集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工作步骤认真细致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实际采集的整个过程,明确采集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以正确的方式进行采集,确保结论的准确性,保证医学检验标本的临床参考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建云。探讨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若干因素与质量控制[J].全文版:医药卫生,20xx,(2):14.

[2]于静珍。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中国伤残医学,20xx,22(5):251-252.

[3]安仕刚,鲁力。浅谈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xx,2(18):3629-3629.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论文 6

3.1加强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

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危急值项目及其范围,了解其临床意义,一旦出现危急值,首先在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室内质控项目在控的情况下立即复检,复检无误后,立即和相关人员沟通,询问检验结果是否和实际病情情况相符,是否重新留取标本复检,标本采集时是否符合要求,若无异议做好危急值报告记录及相关人员的签字,做到责任到人。

3.2建立完善的医学检验危急值文件

危急值程序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检验人员发现危急数据情况、是否进行核实、是否及时报告给医生。②将危急值实验纳入操作手册中去。③训练危急值检验人员对数据熟悉度和敏感度。④定期回顾和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⑤做出相关项目表开展危急值检验,详细记录检验中表现。⑥记录并保存危急值处理结果。

3.3根据病种病因不同界定不同危急值范围

危急值实验会针对不同病患进行研究,实验检测项目不同出现危急值范围就不同,且检测项目不一定都会出现危急值。往往有些检测结果(如肿瘤标志物)已明显超出危急值范围,但不一定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医学检验实践中应用危急值时,要考虑到病种不同危急值亦不同,要制定出每个病种不同项目的危急值界限,必须根据各科相对权威医师的实践经验和所得实验数据共同做出讨论,此危急值才具有实际意义。

3.4加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

这是防范假阳性危急值发生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往往不甚了解医学检验工作,但是送检标本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能得到保证,标本在未送实验室前可能发生了质变,检验所用仪器和方法再好,检测结果也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被检验人员的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情况。所以,加强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沟通是预防假阳性危急值出现,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3.5加强护士培训和教育

护士尤其是新上岗低年资护士,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转变理念,正确认识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意义。护士要加强与检验科沟通和联系,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检验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正确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检验科应制定被检验者准备以及标本采集、储存、运送的检验手册给各相关科室参考。

3.6加强危急值的监督管理

应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危急值登记报告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和科室要给予通报批评。

3.7医学检验危急值的发现、核实及其处理

3.7.1医学检验危急值的发现检验医学的发展,所用检验设备大多全自动化,拥有完善的`LIS系统,可以在既定项目表中直接设定危急值。在程序中比较患者前后检验结果,若出现危急值,仪器会自动发出警告。若仪器出现问题或出现缺乏此系统及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时,只能靠检验人员拿到检验报告后认真审核来发现问题,需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并具备丰富经验,在没有科学系统情况下会导致所得报告结果不能进行前后对比。检验科对原标本妥善处理后冷藏保存1~7d,以便复查。3.7.2医学检验危急值的核实和处理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应首先确认仪器和检验过程是否正常,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试剂无质量问题情况下,若出现危急值,应立刻进行复查,确保不是假阳性结果。在复查结果确定与之前检测情况一致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情,核实结果可靠性,若与临床症状不符,则应分析假危急值,是否是在检验前或在检验过程中对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不佳所致。这是危急值报告程序最为重要的环节。要求检验人员要熟练掌握医学检验危急值理论知识,能迅速判断不同患者不同症状的危急值。在核对无误后,记录于“医学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将报告单发送到工作单元电脑上登记确认,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接到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后,如认为检验结果有问题,应重新采集标本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检验科应再次报告危急值,并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4讨论

危急值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危急值的质量控制除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外,更要管理和控制好危急值操作规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和关键人。可以说,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对于医疗条件有限,医护人员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的单位更应重视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不断促进检验人员分析和检查异常结果,有效增强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增加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强化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接到危急值报告能及时了解被检验者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其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学习,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医学服务,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危急值正确报告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增强检验和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还能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室临床经验,不断提高临床服务意识和能力。检验人员应根据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以及病情来客观分析危急值,只有提高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浩,付靖瑜,汪宏良。JCI标准下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实践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13(16):2400-2402.

[2]杨塔娜,李启亮,王艳,等。儿童凝血项目危急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20):59-61.

[3]李云凤,张淑华,张海涛,等。检验危急值项目的选择与确定[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3):348-351.

[4]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组。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规范化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7):484-486.

[5]仲腊春。临床生化检验假性危急值产生的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1):3080-3081.

[6]袁平宗,汪永强,李勇。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与持续改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1002-1004.

[7]潘建华,罗丹。检验危急值的回顾分析与评估[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58-161.

[8]张莉,王悦宁,李明江,等。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3(3):263-264,267.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7

护理专业是应用性专业,要求培养的护士学生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的高质量护理服务。护士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临床实习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并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长期以来,护士学生的临床教育问题以及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如何紧密结合是学校老师和临床护理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护士条例》开始实施,对护士的执业注册要求、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以及机构和护士的法律责任等均有了明确的界定。在护理教育中如何贯彻和执行《护士条例》的精神,将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培养的护士学生逐步拥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环境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中临床实习的比重、临床实习的安排、学生临床实习指导、护患比例差异的影响等方面比较内地和澳门护理教育的现况,并提出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对策建议。

1、现况比较分析

1.1课程设置中临床实习的比重目前内地护理起始教育有3个层次,即中等专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职高专)、学士学位教育,分别为3?5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此基础上,还有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教育。根据《护士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所有护理学生均须“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若以每个月4周、每周实习40小时计算,则内地任何层次护理起始教育的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时数最少应为1280小时。

澳门目前的护理起始教育均为4年制的学士学位教育;另外还有学士学位后专科护理教育,以及与外地合办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澳门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强调临床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临床实习的学时安排较多,学士学位教育的临床实习时数为1656?2440学时;而专科护理教育也要求不少于24周的专科临床实习,其中包括4周外地实习,以拓宽学生的专科知识领域和视野。

1.2临床实习安排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护士学生必须通过临床实习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可以说,临床实习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惟一途径,是塑造学生正确专业态度的最佳方式,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社会化方式之一。目前内地各层次的护理院校在护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基本上都是将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即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护理操作练习,直至学习的最后一年才进入临床基地开始实习。这样的实习安排不能让学生有效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于实践中,也很难将各护理专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为病人提供的护理服务中。当然,也有个别的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教学模式的尝试,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等,将护士学生的临床实习分阶段安排,使得学生有机会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期即有机会到临床实习,接触护理实践。

澳门两所护理院校对临床实习的安排均是从学生一年级学习了必要的护理理论知识后,即开始进入临床实习,也就是在学习的全阶段均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临床实践的时间逐渐增多。通过“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一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的不断反复,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面对陌生的临床情境和问题,有充足的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护理实践,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的学习机会,也让学生有机会对护理专业的内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1.3学生临床实习指导

由于绝大多数内地护理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分散在多个医疗机构进行,并基本采用聘请临床护士担任学生实习带教老师的方法。而护理院校的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大多只起联系作用,更多的任务仅为定期前往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进行一些协调工作;护理院校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临床教学的时间,因而使得院校的老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间接地带来了对临床护理工作了解不深入的弊端。而学生临床实习的带教任务主要由临床的护士承担,他们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情况缺乏充分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带教的质量。另外,临床护理老师由于自身还承担一部分临床工作,往往很难真正胜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任务。传授护理理论知识的老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衔接不上的问题,更加大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澳门护理院校在学生的临床实习指导方面,采用“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学校老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临床老师熟悉临床环境和病人的情况,这样就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也使得学校和临床的沟通很及时。通过这种方式的临床实习指导,建立了和谐有效的支持系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增强对临床工作压力的适应,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另外,学校的老师也通过直接参与临床带教的工作而对临床护理工作的现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较有效地避免了学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

1.4护患比例差异的影响

内地护理教育经过近30年的努力,在规模与质量上有了长足发展,注册护士人数从2006年142.6万人增加到2007年154.3万人,仅一年就增长了11.7万注册护士,但相对于人民大众迅速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显不足。根据《2007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内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2006年1.10人增加到1.17人,但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目前内地护理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过重的工作压力使临床护士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忽略了护理作为一门“专业”发展的许多重要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临床带教的过程和质量。这与护理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理论教育的理念“重视理论推理的严谨性、重视操作的规范性”是相违背的,因此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最后一年到临床实习时所常见的“落差感”。

澳门在政府和护理界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护患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每千人口护士为2.50人。较为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是推动护理工作真正突出其学科特点一一“人、环境、健康、护理”4个基本概念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学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差异的重要步骤。

2、对策建议

比较中国内地和澳门护理起始教育的`基本情况后,就如何将护理院校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提出以下建议。

2.1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教育的改革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各护理院校都在尝试用更好的培养模式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内地从1996年由教育部组织、启动护理本科教育改革项目以来,已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院校联合进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阶段,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在护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院校注意到了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结合欠紧密的问题,但由于招生数量大、资源和实习基地不足,短期内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地进行护理课程设置改革,有效地利用临床资源,才能推动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议在保证执行《护士条例》的前提下,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增加临床实习比重,为护士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索、承担责任以及学会如何成长为一名好护士和负责任的公民。

2.2合理安排临床实习时间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很好应用的学科,护士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学生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后,如果不通过临床实践的运用,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以及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就是弘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一理论学习一临床实践”的不断循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的知识点。另外,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环境,形成从“社会”的角度理解“人”和“疾病”的思维模式,有效地增强与病人、家属以及其他医务人员沟通的能力。

建议各护理院校参考澳门护理院校或协和护理学院等院校对学生临床实习安排的模式,创造条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逻辑顺序,合理安排临床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尽可能地避免仅仅将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护理知识。

2.3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特殊的要求,护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如何通过临床实践中的磨练,协助学生掌握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直是各护理院校以及临床单位探讨的问题。而在护理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对学生正确的专业态度及专业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护理院校应该建立老师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包括安排老师亲临临床教学第一线参与带教工作,而不只是发挥联系实习的作用。学校老师和临床老师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能让学生通过临床实习和对临床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校老师参与临床护理工作,这样老师能够真正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的现况和发展,不断更新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得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能够更好地结合临床实践。而临床老师也需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相互配合,共同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2.4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和临床带教工作就尤为重要。

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不但需要考虑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还应该重视社区服务中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增加护理人员。同时,护理院校和临床单位需有效沟通、相互体谅,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也必须保证实习的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

如何将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不但是教育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要使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好,需要学校与临床携手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合格护士。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8

妇产科学是与内科学、外科学及儿科学并驾齐驱的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是一门独立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女性病人生殖系统疾病学习的特殊性,患者不大愿意配合临床教学。如何改革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妇产科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一个重要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作了一些偿试得岀几点体会。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试验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教学观念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一般的来讲,以往的教学模式很直白,很少缺乏临床与实践结合的部分,在很多医学院中,医学教师大多数都比较更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使用知识与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我们就要积极的转变了教育观念,首先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进行合理的转变。教师将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医学院的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病情,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所以对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教学,对学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型教学2,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动机与主动行动,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很少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在临床教师的安排下每天重复的开“化验单”,粘贴“化验单”,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提倡教师把实习同学真正当成“准住院医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临床工作中,认为自己也是临床工作的主体,自己已经是“准医生”了,这样学生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更主动的参与到临床实践中。这一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内部各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2、消除性别顾虑,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但由于妇产科学内容多而复杂,又具有特殊性,以及扩招后学生总体素质下降,不愿意学习妇产科学的男生越来越多。如何让男生学好妇产科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强调学好妇产科学的重要性,男生之所以不屑于学好妇产科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男生认为自己是专科生,而且又是男性,以后到医院从事妇产科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可能,认为即使学好了也无用武之地,还不如多看看其他书籍或千别的事情,他们将精力多放在内科、外科的学习上,对西医妇产科学不屑一顾,持这种态度者占绝大多数;

(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妇产科患者拒绝男医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屡见不鲜,故男生在妇产科临床实践阶段易陷入尴尬境地;

(3)个人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性别差异使得男生对妇产科学有一种本能的心理抵触,而且社会上对男医生做妇产科检查存在着偏见,认为男生从事妇产科工作就“不正经”,男生在正常教学中看录像片也觉得难为情等;

(4)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自行创业,但也不会从事妇产科学方面的工作。

3、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是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教研室规范教学查房制度、教学病例收治制度,学生实习转科等制度,严格实习生的管理与监督。此外,我教研室还定期开展专业、课程、临床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同时听取专家组和学生的意见,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合理采纳和改革教学方法。除此,我们还设立了严格的出科考核制度,包括出科理论和技能的考核,并对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教研室主任、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4、开展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

对于医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直观的了解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临床指导下也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定的压缩性指导,在讲解每个教学内容时候都有一定的多样化,把临床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线,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教师最好留有一定的医学作业,例如在结束一节医学临床教学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心得,自己拟定一些学习报告来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临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技术,妇产科是所有医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们只有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才能更好的学会知识。为了培养更多的妇产科人才教师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论文 9

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摘要:目的运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发布系统(ID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构建医学检验危急值的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力。方法通过对LIS、IDS和HIS进行功能整合,形成检验危急值甄别、确认、发布、接收和反馈流程,并就相关节点进行监控。结果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提升了发布和接收危急值的质量和效率。结论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危急值的临床价值,解决了危急值的管理流程,有利于缺陷分析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检验危急值;发布;接收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急值的快速甄别、正确确认、迅捷发布、及时接收以及对该流程进行监控、分析等是进行系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与方向[1-2]。我们将现有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发布系统(ID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进行功能整合后,实现了系统信息化管理检验危急值的目的,提升了发布与接收检验危急值的质量和时效性,更有助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医院的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软件系统

LIS:植入检验危急值的甄别、确认、靶向性发布、接收监控反馈、时点控制、操作流程记录与分析等模块。IDS:植入与LIS直接相连的。短信发送模块。HIS:植入发布及接收反馈监控模块。

1.2系统信息化管理医学检验危急值路线和参数

(1)危急值发布与反馈路线见图1。(2)检验危急值参考范围设置见表1。(3)检验危急值发布和接收监控见表2。

1.3危急值报告评价回顾分析

年2月—2月门诊、急诊和住院检验危急值报告,选择7项常见重要检验危急值项目各600例,其中LIS-HIS平台建立前的电话报告危急值300例(门诊、急诊和住院各100例),LIS-HIS建立后危急值报告300例(门诊、急诊和住院各100例),统计两种报告方式的时效性、检测结果和临床记录之间的一致性。

1.4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LIS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

系统甄别出危急值后,LIS以声光报警的方式对检验人员进行提醒并要求确认。为确保危急值的准确性,必须依照确认原则进行复核才能予以确认发布。

2.2HIS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

危急值以“靶向性”的方式发布后,相关HIS工作站采用以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危急值的接收。相关人员若未予及时接收,接收监控以声光报警的方式反馈到检验人员,要求以电话方式督促相关人员予以接收。

2.3LIS-HIS平台建立前后危急值的报告执行情况评价

对4200个检验危急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LIS-HIS的建立明显缩短了危急值的报告时间,与建立前的电话报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LIS-HIS平台所记录的病人信息、报告项目、结果和工作人员信息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而建立前的电话报告方式所做的手工记录,内容存在错误和缺失,有潜在的医疗隐患以及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对住院、门诊和急诊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分析发现,LIS-HIS平台对住院危急值的报告效率最高,而对门诊危急值的报告处理效率最低,其原因可能由于门诊患者以及医生均存在“流动性”,相关人员未及时收取。

3讨论

3.1系统信息化管理医学检验危急值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危急值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不断提高临床的诊疗效果以及对管理流程进行持续改进[2]。检验危急值管理的科学、高效、便捷、防差错以及相关时点控制、关键信息的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3]。多数医院检验危机值的处理通常是由检验部门通过人工辨识、电话报告的方式通知临床。在这整个流程中,由于没有采用系统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存在效率低、不便捷、易出错以及缺乏实时、有效的时点控制和不易追踪等状况,相关管理部门不能以便捷、高效的手段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缺陷以进行持续改进[4-5]。检验科室在各项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结合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依托LIS、IDS和HIS等系统经过整合建立了一套检验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为保证医学检验危急值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为便于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发现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流程中存在的缺陷,该系统对流程中的相关节点进行了时点控制,有利于持续改进。

3.2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检验危急的时效性

结合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诊疗特点和患者自身个体的动态变化,设置了检验结果动态变化对应的危急值,如相邻两次检测结果变化程度超出设定范围则视为危急值,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置。系统实现了检验危急值的自动甄别、实时提醒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危急值被甄别出的时间点、检验人员进行确认处置的时间点和报告发布的时间点,并实现了以“靶向性发布”的方式将危急值实时、准确发布给相关对象。危急值的发布与接收之间的“接收监控反馈回路”有效地对危急值的接收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刘灿,王炳龙,林寿榕,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6):565-568.

[2]徐茂云,张新国,魏巍,等。我院优化住院患者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22-23.

[3]李江,张铁,肖诚,等。医学检验服务支撑平台在区域医联体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35(6):77-78.

[4]贾农,孙文敏,钱净,等。临床检验危急值运行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7):41-43.

[5]徐炜新,孙杰。信息化技术平台在检验危急值报告中应用价值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634-2635.

医学检验论文 10

1、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内容较多,难度大,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分折化学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即在讲解分析化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穿插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例如:在讲配位滴定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临床检验血清钙含量测定方法,即在碱性条件下以EDTA作滴定液,用钙指示剂来指示终点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讲毛细管电泳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与临床血清蛋白质电泳分析相结合进行知识拓展,介绍临床利用血清蛋白电泳区带出现特征性改变从而诊断疾病,以及对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临床价值,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新、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其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针对检验专业的特点以及检验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对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做部分的删减、补充。化学分析部分删除了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弱化四大滴定分析滴定过程的详细讨论,重点在于结果、计算及其应用。加强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只有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认真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仪器分析部分将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因这些知识在医院检验科的应用比较普及,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并且从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形势看,经典化学分析为主,仪器分析为辅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加大仪器分析的力度。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浓,如果教学中采取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节职业学校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中仪器分析内容主要讲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且很多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学生在没有见过仪器的情况下学习,会感觉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仪器的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即在课堂上,教师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通过拍摄、查找仪器图片,收集实验视频及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使复杂的仪器、实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时,仪器的结构包括真空泵、色谱柱、检测器、色谱图等主要部件,教师可在课前将这些主要部件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分别展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并分别讲解各个部件,再照取整个仪器,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讲解,有了仪器的整体性,再讲解仪器的应用。因此采取给仪器实物照相和利用多媒体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课本上仪器的内容模块分别给仪器的不同部件照相,结合理论知识实图讲解。学生通过观看仪器外观来学习其结构和功能,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在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总评成绩,且考试内容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疏于综合能力。为此,我校化学教研室对分析化学的考核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在考核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比例,加大实验考核的比例,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加入实验操作的内容,转变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这样就可以较全面地考核和评价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考核改革发现,考核中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能客观衡量各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情况,有利于教师分别侧重加大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实验操作辅导。

5、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我校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或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贯穿到医学知识体系中去,这就影响了他们讲授分析化学时联系医学和临床检验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能体现专业特点,长此以往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善目前状况,我校要求化学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听取一些医学检验专业课,如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生物化学等,掌握一些与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师的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多读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医学基础书籍,加强与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分析化学教学服务于医学检验专业。总之,分析化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合理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做贡献。

医学检验论文 11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采取立体式教学法的临床效果与价值,将接受传统授课教学方式的学生作为参照组,将采用立体式教学法授课的学生为实验组,观察两组学生的考试情况以及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出立体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作用显著,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立体式教学法;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依据医学和化学知识,同时结合计算机电子科学、仪器学、药理学、生物学的一门实践性强和理论性强的边缘性学科。本文将研究78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目的是研究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采取立体式教学法的临床效果与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此次分析的78名样本均选自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期间在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依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分为两组,每组39名,参照组女性20名,男性19名,年龄在15~19岁之间,中位年龄(16.57±0.54)岁;实验组女性18名,男性21名,年龄在16~19岁之间,中位年龄(17.98±0.54)岁。依据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资料,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2.方法参照组学生予以传统授课教学方式,实验组学生采取立体式教学法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理论讲解、技能训练、教学评估。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提出合理问题让学生回答,如糖代谢紊乱,从各大医院收集临床典型案例,且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之后设计疾病类型、疾病分型方式、疾病特点、诊断标准等问题。教师为学生进行可操作内容的现场示范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也可组织学生到定点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回校后组织学生模拟训练。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采取闭卷限时的方式,选择涉及面广、难度适中的问题进行理论考试,依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技能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4.统计学方法本次我院统计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录入处理诊治的78名学生的所有数据,对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率(%)的形式表示,采取X2检验,对两组学生的技能考试以及理论考试成绩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1.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学生的技能考试及理论考试成绩参照组学生的技能考试成绩为(71.23±5.21)分、理论考试成绩为(62.32±4.21)分,实验组学生的技能考试成绩为(80.57±4.02)分、理论考试成绩为(83.57±5.21)分,t分别为8.8636、19.8117,P<0.05,统计学差异比较显著。2.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情况实验组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占94.87%(37/39)、自学能力占97.34%(38/39)、对教学模式表示满意100%(39/39)、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占92.30%(36/39)。参照组学习兴趣占76.92%(30/39)、自学能力占79.48%(31/39)、对教学模式表示满意82.05%6(32/39)、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占74.35%(29/39)。经检验卡方为5.1859/6.1546/7.6901/4.5231,P<0.05,统计学差异比较显著。

三、讨论

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填鸭式、灌输式方式,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立体式教学法是结合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形成的一种容易被教授、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简单化繁琐的问题,也能够详细化简单问题,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安排,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课后让学生进行总结。立体式教学法是临床医师依据患者的化验单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如糖尿病患者是怎样测定血糖的,采取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明白糖尿病的有关知识。综上,立体式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金霞,李启松,马桂芳,等。项目化教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生化检验课程的应用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xx(32).

[2]黄川锋,张冬。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xx,30(3).

[3]黄川锋,尚喜雨,刘庆春,等。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xx(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32例分析 12

【摘要】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超声诊断8例, 诊断符合率为89%;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15例, 超声诊断15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 超声诊断6例, 诊断符合率为7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有方便、无创、效果好、诊断率高等优点, 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急性阑尾炎;临床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 但有时阑尾症状表现不典型和阑尾位置变异后容易误诊, 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不仅增加患者的病痛, 还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 可以直观显示病变阑尾的位置及病变程度, 因此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2015年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 男14例, 女18例, 年龄7~60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 恶心呕吐, 多数患者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1、 2 仪器 使用LOGIQ E9和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12.0 MHz, 患者取仰卧位, 先用低频探头从侧腹部逐渐向回盲区缓慢加压扫查, 确定阑尾位置、走向、大小、管腔及管径情况, 观察阑尾周围有无积液、脓肿形成, 再用高频探头观察阑尾壁的厚度, 有无血流、穿孔, 管腔内有无粪石等。

2 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 超声诊断8例, 诊断符合率为89%;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15例, 超声诊断15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 超声诊断6例, 诊断符合率为75%。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于术后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时右下腹回盲区条状低回声、张力大、不可压缩、无蠕动、腔内粪石强回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声像图表现为一低回声的管状结构, 阑尾的短轴切面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此结构的根部和盲肠相连, 远端呈游离状, 直径>7 mm, 壁厚>3 mm, 黏膜因炎症回声增强, 高频探头能清晰的显示肠壁呈强、弱、强三层结构, 仔细观察, 阑尾腔内气体消失, 无蠕动, 局部加压不变形。

2、 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声像图表现为管状低回声, 肿胀明显, 腔扩张,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以末端扩张为主, 直径>10 mm, 壁明显增厚, 多>6 mm, 内透声差, 可见细密的点状回声及粪石样强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壁上可见增多的血流信号, 阑尾周围及盆腔可见不规则无回声。

2、 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正常结构消失, 阑尾区见不规则低回声, 壁明显增厚, 张力大, 无压缩性, 周围可见液性暗区。

2、 4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化脓穿孔后脓液外溢, 被大网膜或周围脏器粘连包裹形成炎性包块及阑尾周围脓肿, 呼吸时活动消失。阑尾区可见回声不均的低回声团块,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CDFI显示:可见增多的血流信号。该团块周围肠壁增厚, 肠腔僵硬, 部分患者周围可见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征象。

3 讨论

阑尾位于右侧髂窝, 管壁构造如大肠, 由浆膜、肌层、黏膜下组织及黏膜4层构成, 外形似蚯蚓状[2], 正常阑尾为细小管状结构、盲端、可压缩性、无多普勒信号、周围无炎性脂肪包绕。正常时不宜显示, 囊腔扩张积液、阑尾结石、阑尾周围炎性渗出甚至脓肿形成、大网膜包绕时更有利于诊断, 使用高频探头在压痛点处重点扫查, 边检查边询问病史, 患者白细胞是否增高, 有无发热等, 同时还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尿路结石。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 转移性下腹痛, 向大腿根部放射, 白细胞不高, 无发热症状。②卵巢囊肿蒂扭转。下腹部突然地剧烈疼痛, 破裂出血时可伴腹腔积液, 血红蛋白下降, 多无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现象。③宫外孕及黄体破裂。多伴有盆腹腔积液, 血红蛋白下降, 白细胞不高。④胃十二指肠穿孔。盆腹腔积液, 伴有膈下游离气体, 随体位改变可移动, 临床表现板状腹, 腹膜炎症状较重。⑤肠系膜缺血。餐后剧烈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或脐周围疼痛, 超声典型征象是肠壁缺血水肿增厚, 该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一旦延误, 肠道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并发腹膜炎, 后果较为严重。此外还要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回盲部肿瘤、局限性回肠炎、肠套叠等鉴别[3]。如果急性阑尾炎未能及时诊断并治疗, 发生阑尾穿孔、化脓, 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较高, 即便侥幸存活者因肠道粘连经常发生肠梗阻, 患者十分痛苦。阑尾炎程度越重超声越容易诊断, 急性阑尾炎病情较轻, 症状不明显时超声不易确诊, 最近几年随着超声技术和设备的提高, 超声诊断阑尾炎为临床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阑尾炎常用的手段, 方法简便、无创、便于重复, 是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医学检验论文 13

医学检验是临床治疗中医生常用的检验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现代的化学以及物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诊断的学科。[1]医学检验处于医疗活动的最基础链条,为医生的医疗医疗判断和检查提供诊疗依据,直接服务于病人,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伴随着医疗事业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医学检验伦理作为医学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检验伦理主要是指在医学检验中医学检验科学应该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操守,是医学检验事业发展的基本人文价值取向,也是医学检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医学检验伦理作为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历史、认识及工作性质等各种原因,伦理问题也未引起在职检验人员的足够重视。[2]首先,医院及医学检验机构作为医学检验的平台,重视医学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缺少对医学检验伦理的关注,在宏观层面缺少检验医学伦理框架制定、章程规则等文本文件,也缺乏检验医学伦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机制探讨;其次,医学检验工作者缺少医学伦理意识,在检验标本采集前缺少与患者的沟通,片面强调检验结果的告知,忽略受检者及家属的心理焦灼感和不适感的排解;再次,受检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忽略自身权益和权利受检前的维护和提出,往往依赖于事后的权利救济,这种权利和权益的告知也是医学检验伦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破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步骤;最后,检验医学研究发展在科研层面比较重视伦理审查,但是在具体的检验实践中伦理意识和伦理精神相对缺乏,学科研究伦理范式与医学实践伦理范式脱节,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一、 医学检验的伦理审视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3]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同样面对这样的哲学诘问。医学检验作为医学技术的一种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同时,又与受检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社会服务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医学伦理为医学检验中的这一诘问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审视路径,可以为各个主体提供基本的思維和实践路径。医学伦理是指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遵守的主要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因受不同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而有不同的叙述。1998年,比彻姆·查尔瑞斯在《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不伤害、有利、公正和自主性四原则,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并遵循。[4]检验医学以这个四个伦理原则为维度进行审视,可以较好地呈现检验医学的医学整体图景。

(一) 不伤害原则

比彻姆·查尔瑞斯认为,不伤害是指在医学诊治和实验过程中,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过程中,应从动机和结果上对患者和实验对象造成实际或潜在的感情、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包括不可杀害在内。检验医学坚持不伤害原则,首先医务人员要做好与受检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系统而准确的告知检验的流程与潜在风险,并将检验前的沟通作为一项基本的义务与责任;其次,在检验过程中,严格监控检验流程规范程序,保证检验质量,例如,检验科应制定原始标本采集手册,其中包括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患者恰当的准备等,使负责采集原始标本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再次,检验医务人员要做到经济性原则,合理安排检验项目,避免有损患者经济利益的检查项目。

(二) 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为行善原则,是一个基于患者的主观原则,主要是指医疗活动要给患者带来最大收益,将患者健康放在首位。“妙手仁心,医者大爱”便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和表述。首先,检验医学要做到合理确定采集标本量,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标准周转周期,实现标本数量与标本质量的动态平衡;其次,建立检验废弃物的合规处置程序,按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最大限度保证检验环境有利于受检者的健康权益保护;再次,保护受检者的隐私,规范检验通知单的告知管理程序,检验科应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报告单,并按唯一识别码发放。

(三) 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一种基于检验医学宏观上的权力配置能力的标准,强调应坚持普惠性的检验体系,保证患者平等的检验权利的实现。首先,检验医学作为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治疗预备环节,在医改中要坚持普惠性标准,降低检验费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使患者更好、更便利、更经济进行检验;其次,医学检验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服务提供者,需要客观准确的提供检验数据,坚决杜绝检验数据弄虚作假;再次,医学检验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需要坚持平等的服务理念,公平对待每位受检者,维护医疗检验的秩序性和权威性。

(四)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检者及其家属的自主决定权。首先,医学检验要做好与受检者的告知工作,保证患者的知情权,详细告知受检者检验项目的基本信息及其应用范围,确保受检者有自主的决定权;其次,医学检验过程要充分公开透明,利用互联网保证患者对检验过程的了解,克服检验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检验者自主权提供技术支撑。

二、 医学检验的伦理体系构建

医学检验医学伦理是医学检验哲学诘问的一个回答路径,也是检验医学发展的道德保障,使检验医学在技术发展与道德自律中间实现均衡发展,避免技术所带来的“异化”。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亟待建立医学伦理体系的构建,为医学检验的合规性和合道德性提供制度性支撑。

(一) 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

现阶段,医学检验伦理建设最优化的选择就是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在医院伦理办公室指导下工作,具体负责医学检验的检验、科研等医疗活动的伦理审查工作。医学检验在医院工作中分布广泛,且人员众多,承担者日常检验任务和为科研等医疗创新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必要建立单独的伦理办公室。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医学检验伦理体系的构建、培训和指导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具体的伦理操作规程,负责医学检验科研工作的伦理审查准备和审查前置环节。同时,针对加强对医学检验新技术及科研课题的管理,维护受试者权益,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制定《临床新技术及科研课题伦理审查暂行规定》,规范医学检验新技术、新科研的建章立制工作。

(二) 构建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培训

医院和检验科要重视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的培训,建立完善规范的医学伦理培训体系和内容。根据医学检验的技术特点和医疗特性,制定弹性的医学伦理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安排,无缝嵌入医学检验工作之中,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同时,瞄准医学检验伦理学前沿,聘请相关专家,系统讲述医学检验伦理的沿革、重要事项及未来发展发现,增强医学检验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积极而主动地关注医学伦理发展。医院还要坚持“走出去”的培训战略,除了业务培训之外,要分批将医学检验工作者送出去进行相关医学伦理培训,借鉴先进经验,以促进本院医学检验伦理学发展。

(三) 营造医院医学检验伦理文化氛围

医学检验伦理是制度,也是一种文化,需要外化于行与内化于心的结合。就本质而言,医学检验伦理是一种医学检验从业者所秉承的一种“仁心仁爱”的医德医风,是一种“ 医院要将医学检验伦理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其视为医院窗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医学检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指向,开展“医学检验伦理之星”评选活动,将检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化成各项評选标准,尤其是在“医患沟通和患者知情”上设置高等级的权重,通过评选活动营造一种重伦理、重医德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指向。

(四) 借助“互联网+”宣传检验医学知识

针对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工作节奏快及工作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医学检验受检者众多,医院要借助互联网进行医学检验的伦理的宣传工作,借助多种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及受检者普及相关伦理知识。同时,在医院相关网站和APP设置医学检验宣传专题,保证从业者和受检者能够及时了解医学伦理的发展动态,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再者,医院要建立医学检验数据库,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研究提供检验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更能客观准确和便捷地发挥医学检验的作用。(通讯作者:冉文侠)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 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xx,(10).

[2] 严能兵, 吕辉。医学检验中的若干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4):511-512.

[3] 田海平。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及其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29.

[4] 应可满。医学伦理原则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20xx,(12):1127-1128.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14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和治疗受到广泛的关注,医学检验结果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以期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的相关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指利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检验,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主要有血清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通过采集人体的血液、组织、分泌物等作为标本,对标本中的活性物质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1]。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不仅需要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还需借助医学检验结果进行客观判断,可以说,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断的客观依据,同时,也为病情预后观察提供了参考依据[2]。近几年的临床医学检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的相关措施进行阐述。

1、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医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医学检验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促使医学检验在设备方面从以往的简单的手动仪器发展为先进的自动化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手工操作检验逐渐被自动化机器检验所取代,在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同时,还有效减少了检验的人力成本,加快了检验结果的生成,有利于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3]。

②医学检验中采取的技术和方法也出现增多,技术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如免疫标记技术、自动化细菌鉴定技术等,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

③医学检验的工作内容从单一的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逐渐转变为在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

④医学检验过程中,更加注重循证理论,能够有效保证医学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医学检验成本,不断优化检验操作。

⑤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也从以往的临床医师制定,转变为临床医师与医学检验人员共同制定[5]。

2、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医学检验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以下内容分别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应用价值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是通过生物或化学技术对收集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主要包括血清学检验、免疫化学检验等,具体作用如下:

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的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项目可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通过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可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结果,对疾病作出诊断的同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通过对某些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对某些疾病早期或疾病隐患进行有效筛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如通过对孕产妇血清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可在孕前及时发现出生缺陷风险,实施干预措施后,可有效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6]。

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可对病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如通过肝肾功能检查,可对肝肾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判断患者的肝肾功能处于何种状态,以更好的指导于临床治疗。

⑤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通过对血液、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可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并根据药物治疗效果对药物的剂量、用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药物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药效,并降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7]。

2.2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学检验属于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抗生素药物、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体作用如下[8-9]:

①微生物学检验致力于研究感染性疾病致病菌的特征,对引发感染的病菌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②微生物学检验可对病原学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在医院感染的判断中应用效果显著。

③微生物学检验通过对病原体的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根据耐药性和敏感性,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更好的发挥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④微生物学检验还能够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和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消毒水平和灭菌达标率。

3、如何有效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沟通的相关措施

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是医学检验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医学检验作为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判断依据,如检验人员缺乏基本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往往会导致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欠佳,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临床实践方面也需与医学检验之间维持紧密的沟通,如临床医师仅在自身专科方面精通而欠缺医学检验知识,对相关检测项目不够了解,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相同意义的项目多次检验情况,造成人力、无力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及时对疾病作出诊断[10]。因此,有必要对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沟通性进行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其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10]:

①加强医学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医学检验和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学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应共同参与,并进行友好的交流和沟通;

②加强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检验科应积极参与到临床各科室的疾病诊断研讨会中,对临床诊断知识进行更新和补充,对检验科工作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积极听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客观评价和合理意见,并就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③编写临床检验手册:在与临床各科室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检验科还可与临床各科室合作编写临床检验手册,在手册中,将医学检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相关要求等各方面内容详细记录和标注,人手一份,可供检验科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查阅,有利于规范医学检验工作,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实践的沟通。

4、结语

目前,医学检验的发展较为迅速,医学检验逐渐从以往的单一化、手工化转变为标准化、自动化,其精密度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医学检验的误差不断被减小,但在临床上还应对医学检验技术和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医学检验设备不断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与医学检验的沟通,以更好的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使医学检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试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7(3):131-133.

[2]李滨。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及临床研究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132-133.

[3]王兰兰,欧启水。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13-16.

[4]王清华。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7):86.

[5]常永红,王峰,陈志霞,等。浅谈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5,28(9):173.

[6]香忠成,苗生虎。医学检验在临床中的地位及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17.

[7]叶长城。浅谈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和发展[J].医药前沿,2014,4(10):379-380.

[8]张丽,蔡金良。临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173.

[9]张捷,杨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热点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9-12.

[10]王燕敏。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98,797.

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对肝脾破裂的治疗价值评析 15

【摘要】

探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对肝脾破裂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65例肝脾破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全部患者均实施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 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61例(93.85%)患者一次栓塞成功, 4例(6.15%)二次栓塞成功, 无一例栓塞失败的患者, 导管造影成功率是100.00%;平均手术时间(58.9±20.7)min, 患者存活率是100.0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15%。结论 肝脾破裂患者采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价值, 能在有效保留肝脏与脾脏的基础上控制出血, 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脾破裂;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价值

肝脾破裂属于腹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脏器损伤, 罗光辉等[1]研究显示约有40%的腹腔内脏器损伤均属于肝脾破裂。其不但会导致患者大出血, 患者腹腔还可能 传统治疗脾破裂的方法是实施脾切除术, 因为脾脏属于人体免疫器官之一, 近些年有众多临床研究开始探讨尽量保存脾脏的手术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对肝脾破裂的治疗价值,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65例肝脾破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65例肝脾破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中华外科学会诊断标准[2]予以确诊。其中女20例, 男45例;患者年龄18~66岁, 平均年龄(30.2±12.2)岁;脾破裂患者33例, 肝破裂患者23例, 肝脾破裂患者9例。肝损伤程度分级:Ⅰ级脾损伤患者25例, Ⅱ级脾损伤患者7例;肝破裂程度分级:Ⅱ级伤患者11例, Ⅲ级伤患者10例, Ⅳ级伤患者11例。

1、 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实施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 具体方法: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引导下予以局部麻醉, 于右股动脉通过Seldinger法穿刺插管至脾动脉, 注入造影剂后予以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和脾动脉全貌后予以密切观察, 若出现造影剂漏出, 腹腔中某处出现局部云雾状或棉絮状影像, 则能判断此处为出血部位;选择剂量适中的明胶海绵颗粒混合造影剂、庆大霉素24万U以及弹簧钢圈, 经导管于靶动脉注入混合物;注入期间仍然要进行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情况, 观察有无动脉栓塞, 若出血部位的血供停止, 腹腔局部未见漏出造影剂时, 则可判定动脉栓塞成功;随后再进行血管造影, 观察出血部位的止血情况, 再拔除导管, 对手术切口予以加压包扎;经济学论文按照腹部超声等有关检查结果, 对腹腔积血状况予以分析, 若积血量>1 L时, 于患者左下腹壁行小孔留置腹腔引流管, 引出腹腔内积血, 若积血量<1 L, 可不置引流管, 对腹腔积血吸收情况予以动态观察。患者术后要绝对卧床修养1 周,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进行补液支持、抗感染以及维持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还要强化手术切口的护理, 以免发生感染。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的手术时间、血管栓塞情况、导管造影诊断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存活情况。

2 结果

65例患者通过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后, 一次栓塞成功的患者有61例, 栓塞成功率是93.85%;二次栓塞成功的患者有4例, 占6.15%, 无一例栓塞失败的患者, 导管造影成功率是100.00%。手术时间是38~120 min, 平均手术时间(58.9±20.7)min。65例患者通过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止血成功, 病情趋向平稳, 无一例患者发生死亡, 术后患者存活率是100.00%。65例患者中, 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有3例(4.62%), 并发脾脓肿的患者有1例(1.5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15%,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抗感染、补液支持以及腹腔引流等对应处理后, 患者并发症逐渐恢复。

3 讨论

因为受到暴力打击与交通意外等发生的腹部损伤中, 最为多见的是肝脾损伤。临床治疗肝脾破裂的常用方法是手术治疗, 近些年刘永利等[3]研究开始探讨能尽量保留肝脏与脾脏的有效手术方法。由于介入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 临床开始应用其治疗脑栓塞、心肌梗死以及肿瘤等疾病, 获得良好的疗效。此次研究对本院肝脾破裂患者实施了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古仲相等[4]研究表示, 经急诊绿色通道让肝脾破裂患者及时得到诊治, 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61例(93.85%)患者一次栓塞成功, 4例(6.15%)二次栓塞成功, 无一例栓塞失败的患者, 导管造影成功率是100.00%;平均手术时间(58.9±20.7)min, 患者存活率是100.0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15%。

综上所述, 肝脾破裂患者采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价值, 能在有效保留肝脏与脾脏的基础上控制出血, 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光辉, 宋涛, 苏兴桂, 等。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在肝脾破裂救治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1, 32(11):1424-1426.

[2] 杨建科, 金平, 楼卫英, 等。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在肝脾破裂救治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9(22):3406-3407.

[3] 刘永利, 吕碧锋, 林春旺, 等。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肝脾破裂患者体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16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由McMaster大学护理系的AlbaDicenso教授提出后,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其内涵和临床实践也得到不断发展。有文献报道,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比传统的护理方法更能够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水平。但护士在将循证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时却遇到了很多障碍,使循证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有较多学者对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综述如下。

1、循证护理的概念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运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患者的愿望,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过程。循证护理的概念包括了3个基本要素:

①科学可靠的研究证据;

②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

③患者的价值观、主观意愿和实际情况。循证护理的概念虽然已经被� 在进行循证护理研究和实践过程中,3个基本要素要完美地结合,缺—不可,任何一要素没把握好,都

2、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的原因

2.1临床护士方面

2.1.1缺乏正确的认识研究表明:部分护士认为很多护理新理论与日常护理工作关联较少,而且也不可能时刻与最新理论保持步调一致;部分护士尽管已经认识到科研对学科的作用,但真正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的却很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一些已经被证实不正确的传统习惯,却仍在按传统习惯执行,如吸痰前向气管插管滴注生理盐水稀释痰液,不但不能起到稀释痰液作用,还有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但临床上还在实行8。另外,很多人将证据等同于循证护理,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认为这就是循证护理实践,而不清楚临床研究可

2.1.2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认识到信息需求并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Toups强调信息素养应该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的必备技能。大量研究表明临床护士的信息素养能力不高,尤其表现在文献检索能力及评鉴能力上。皿等在新加坡调查研究了1486名注册护士,发现大部分护士不知道怎样选择检索语言,大部分护士只会用逻辑与(AND),而逻辑或(OR)和逻辑非(NOT)用得很少,而其他如MeSH词、索引浏览(indexbrowsing)、截词(truncation)、通配符(wildcard)等也用得不多,护士查阅文献的来源也多是一些公用网站,而医学专业网站、循证护理相关的网站使用较少。Brancato[12]研究发现,由于研究文献质量参差不齐,护士对于检索到的文献缺乏评鉴能力和技巧,因而不能获得相关研究最可靠的证据。

2.1.3缺乏足够的时间Mclnerney等研究认为,缺乏时间是临床护士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最显著的障碍。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关于健康照顾的信息涌现在不同的媒体报刊,研究发现,仅仅关于家庭照顾方面的文献平均每月有8000篇,护士要做到保持信息及时更新,平均每天要花20h查阅文献。而当今很多医院护士资源短缺,护士编制配备不足,临床护士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去用心发现问题,并花大量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护士表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还是愿思在临床工作中充分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2.2研究证据方面

2.2.1研究证据质量不高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是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后进行的系统评价(SR)和单个大样本RCT。但此部分证据缺乏比较。尽管近年来我国护理科研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但总体质量不高,表现为护理研究内容较零散、规模小、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特色的专科护理文章较少;经验总结性文章居多,实验性研究论文较少,而实验性研究又有很多科研设计不够严密。如应燕萍等在分析2003?2009年循证护理教育文献时发现,在纳入文献中,随机对照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样本量的估算、结果测量标准等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护理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不够。

2.2.2研究证据时效性差循证护理实践就是将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强调研究证据的时效性。但研究表明,一方面,临床护士在查阅资料时往往首选教科书,但教科书更新很慢,一般需要3年或更长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会有大量相关的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因而临床护士查阅的教科书资料不能反映护理研究的最新观点;另一方面,护理研究者与临床护士的沟通较少,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传递给临床护士,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能为临床实践所借鉴和推广。

2.2.3研究证据与实践脱节我国护理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规模较为零散,可重复性较差,缺乏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研究表明,约1/3的护士认为现有的护理研究证据与护理临床实践关系不紧密,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不大,很多护理问题的研究进度与临床实践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研究证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2.3患者方面循证护理的三要素之一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自身价值和愿望,患者需要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对自己疾病的护理做出选择,参与临床决策。在发达国家,患者的价值观及意愿已纳入循证实践首先应该考虑的范畴。只有患者才能充分了解疾病对自身的影响,患者才是疾病过程的真实体验者,因此,在临床实践的决策中,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这样才能保证所做的临床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每例患者的价值取向及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每例患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很难找到能应用于每一例患者的临床决策,患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意愿与临床决策的融合难度很大。另外,在我国医疗护理的临床决策方面,长期以来都是以医护人员的决策为主,忽视了患者的主观愿望。国内循证护理病案报告中的多数报告较少甚至未提及向患者或家属讲解将要采用的循证护理方案、争取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或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应用临床证据等,未能详述向患者征求意见的过程和患者或家属的理解、支持程度。由此可见,患者的价值观、意愿和实际情况在临床循证护理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2.4护理管理者方面Hannes等调查发现,医院管理部门支持的缺乏是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一重要障碍。Brown等认为医院的的支持包括两部分:

①医院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的提供,网络信息的提供,临床图书馆员的协助等;

②医院的管理支持,包括领导对循证护理的重视,医院对临床护士的培训,有经验和循证能力的指导者提供给临床护士的指导等。但目前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些病区还没有网络,很多临床护士还没有受到良好的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应对策略

3.1制定并应用影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障碍量表明确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障碍有助于我们掌握阻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制约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早在1991年,Funk等根据循证护理的概念,从循证护理临床实践者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主观意愿,护理研究证据的质量及护理管理者的循证支持等方面出发,设计了影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障碍量表;2008年我国研究者对量表进行翻译、评估和修正,制定了中文版影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量表,并调查分析了120名护理人员,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应用该量表能够帮助有效发现影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的因素。影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量表的应用,为我们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指明了方向。

3.2提高临床护士的循证护理实践水平

3.2.1改革学校循证护理教育要提高临床护士的循证护理实践水平,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首先,要将循证医学的课程加入护理教育计划,在本专科及研究生教育中普及,研究并制定适合护理专业的循证护理教材,为循证护理教育提供较好的蓝本;其次,要加强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再次,在循证护理教育中,注重学生循证意识和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循证思想养成一种工作习惯,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加强临床护士的培训临床护士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护理实践者,是将理论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人员,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因素,所以直接对临床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培训是解决理论难以应用到临床的良好策略。Grant等采用结构-过程-结果的连续模型,对临床护士进行1d的理论培训,然后进行12个月的指导支持和评估;StaffUeno等应用模拟试验的方法,使临床护士获得对临床实践进行评判性思考的平台,这些方法都能提高临床护士的循证水平。由于我国还缺乏具备扎实护理专业知识和循证技能的临床护理专家,因此,我国护士循证护理的培训应该梯度化,即首先培养一批临床循证护理专家,然后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再加强临床护士的循证技能培训,逐步过渡,而不可盲目的一蹴而就。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护士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办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学习班或开展相关的业务学习等在职教育,提高护士查找文献的能力及评鉴能力。

3.3提高研究证据的有效性有效的研究证据是循证护理实践的关键因素,提高研究证据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①提高研究证据的质量:广泛开展实验性研究,提高研究工具的信度、效度和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在科研设计方面要保证样本量,正确设立对照组,采用合理的随机分组方法,实施正确的盲法试验,对退出与失访的病例数和退出的理由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保证研究证据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②保证研究证据的时效性:扩大临床护士检索资料的范围,检索范围不能限于教科书,而要扩展到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循证护理信息网站,如澳大利亚TBI循证护理中心的“最佳实践信息报道”等,以及时查阅最新的研究证据;

③加强护理研究者和临床护士的沟通:护理研究者应及时了解临床护士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确保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关,能够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3.4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医学服务核心是患者,临床决策必须通过患者的接受与合作,才能取得相应效果,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关心及期望等都将直接影响临床决策。因此,我们在循证护理实践时要做到:

①让患者充分知情: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关于疾病的各种信息,如治疗费用,针对该患者可以采取哪些临床决策及每种临床决策的利弊等,正确引导患者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临床决策;

②让患者主动参与决策过程:研究表明,患者越是主动参与临床决策,对所获得的证据越是理解,就越能做出体现其价值观和主观愿望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尊重患者知情同意和治疗隐私,帮助患者选择最佳证据;

③加强护患沟通: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外,我们还需掌握较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懂得如何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患者的疾苦,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深入理解患者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

3.5提高护理管理者的循证支持李幼平等认为实施循证医学,医院应为医护人员提供以下必需的条件:

①有效的政策支持;

②快捷的网络系统和高配置的计算机;

③多层次的循证医学电子资源;

④拥有—批懂得检索循证医学证据,能够准确判断研究证据质量,接受过循证医学培训的图书馆专职信息专家为临床医生提供检索支持;

⑤持续开展针对循证实践中实际问题的专题培训或继续教育,经常组织相关研讨会。这些也是护理管理者应该提供给临床护士的支持,为临床护士实施循证护理提供条件。另外护理管理者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同时注意人员的分级管理,保证具备循证护理技能的护士拥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循证工作。

3.6重视临床图书馆员的作用临床图书馆员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从众多可用文献中辨别文献质量,筛选出切题的文献,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医护人员的循证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aatta等发现让临床图书馆员每周下病房1?2次,参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通过此平台使临床图书馆员能够对临床护士的信息需求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可以预见临床护士的信息需求,能够对临床护士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医院要重视临床图书馆员的作用,将临床图书馆员的办公室移到病房,加强临床图书馆员和临床护士的合作,为临床护士的循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障碍并积极米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能够提高临床护士的循证护理水平,帮助临床护士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医学检验假危急值报告研究论文 17

[摘要]用以界定试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名词有正常值、参考值、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等。

“正常值”一词已很少应用,目前多用“参考值”。

“医学决定水平”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

“危急值”实际上具有医学决定水平的意义。

医学决定水平值看似一个有用的数值,但对众多的试验,以及复杂的疾病情况,要想制定出每个试验的“医学决定水平”,难度很大。

本文仅着重讨论有关危急值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 18

1改革之见

1.1五段教学法

本校对实践技能中的基本操作技能采用经典的五阶段教学法,即准备→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总结。学生规模为30人以下。

(1)准备阶段:教师首先介绍此次实验课所要学习的操作方法及其应用;展示本次实验所需的工具及其用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示范阶段:教师首先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整示范整个操作过程,然后将操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边示范边解释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

(3)学生模仿阶段:随机指定几名学生或某些学生自愿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规范地操作,待学生操作结束后,首先肯定其在尝试中的成绩,然后指出其在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解释,教师再次完整规范地示范操作过程。

(4)练习与总结阶段: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实验过程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过程相互观摩,相互指正。教师巡回观察结果,待学生操作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逐个评价,肯定其成绩,指出不足。操作情况作为技能操作的平时成绩进行记录。最后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实验的成果。

1.2讲学练同步法

微生物学各论内容,如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等内容采取讲学练同步教学法,收到很好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实验融为一体,教师讲授的同时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标本并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时间充足,保证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结果的时间。讲学练同步教学避免了理论实验分离、实验课重复理论知识、学生动手时间少、时间仓促结果观察不仔细、一些学生放弃结果观察等诸多弊端。

1.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属于综合能力培养方法,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课程组结合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的实际,制订项目教学方案,学生规模为30人以下,每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此教学法一般要求:制订项目任务→确定学习时间→制订该项目教学目标→指出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制订完成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评估反馈。

1.4实际操作法

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细菌革兰染色、细菌接种技术、培养基制备等,由教师演示操作步骤,讲授注意事项,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时间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耐心解答,并进行阶段性考核。

1.5案例教学法

由于微生物学检验,尤其是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的内容多而杂,并且每种细菌形态特点、生化反应、生长特性等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还有不同及特殊之处,虽然理解容易,但却不容易记忆,而且枯燥无味。引入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分析,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患者及病例,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教师预设几个问题,给学生以悬念,再将学生每4~6人分为小组,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可使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

1.6问题讨论法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的实验课常常需要做许多鉴定试验,如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进行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记录结果,每组1名同学将结果和结论写在黑板上,发现错误,可随时进行更正。教师评价各组结果时,对该组的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情况与参与程度记入平时成绩。

1.7临床见习法

临床见习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同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计划12学时的时间,按照教学进程,分3次让学生利用3个上午的时间在医院微生物室集中进行临床见习,感受岗位氛围和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程序。

2意义

2.1避免了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授理论,实验课上将实验内容讲的面面俱到,实验用品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只需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得出结果,容易养成不预习,不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弥补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采取灵活编排,并非按照常规以2~3个学时为教学单位安排课程,而是将课程安排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全部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可先讲理论,再做实验,或先做实验,再归纳理论,也可边讲理论边做实验,也可利用一个上午到医院微生物检验室临床见习。

2.3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表扬、鼓励,同时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赏,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使之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4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革新后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实验技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熟悉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带着问题,耳、口、眼、手、心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5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操作技能练习时间充足,与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联系紧密,在讨论中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发现自己知识的不全面之处,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实践证明,通过对《微生物学检验》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的积极有效途径。改革后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深感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不断努力与创新,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还应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将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本校将继续深化临床微生物学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临床微生学检验人才而不断努力。

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论文 19

摘要:目的探讨路径化管理模式在新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将我院20xx年144名新护士(对照组)采取传统管理模式,2012年124名新护士(观察组)采取路径化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新护士在技能、理论成绩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路径化管理模式进行培训的新护士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临床路径化管理模式引入新护士培训中,可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具体化,可有效提高新护士培训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关键词:教育培训;新护士培训;路径化管理

根据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开展的要求以及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以我院为例,20xx年新入护士144人,20xx年新入护士124人,占全院护士的30%。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但思想不稳定、角色适应不良、沟通能力欠缺、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匮乏、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也成了临床上最具安全隐患的人群,使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深受影响。对新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不仅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也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和舒适的保证[1]。为使新护士尽快转换角色,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院护理部从2012年4月起优化新护士培训工作,开展新护士培训路径化管理模式,使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逐步得到完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新入护士144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1.3岁,本科10人,大专117人,中专17人,2012年新入护士124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8岁,本科14人,大专95人,中专15人,两组新护士年龄、学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我院护理部将路径化管理模式运用于各科室对新护士的培训上,制定了新护士培训路径统一模板,设有全院统一的公共项目;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在护理部总体思路的引导下,增添专科项目,成为具有各专科特色的专科培训路径。共分为三个月完成,具体内容如下。

1.2.1第一个月:科室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的重要阶段。培训内容包括

(1)科室培训:病区环境、科室基本概况、科室规章制度。

(2)理论考核:护士职责、护士条例、主要核心制度、护士消毒隔离考核标准、护士行为仪表规范、服务规范、技能操作注意事项等。(3)技能考核:十项基本技能、各科室专科技能。

1.2.2第二个月:专科理论技能和临床实践培训

在巩固第一阶段理论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培训内容包括:

(1)理论培训:各班工作职责、流程、公共、专科应急预案、专科常见疾病健康宣教、急救物品、常规器械、仪器设备、药品管理制度、专科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处理、专科基础理论、常用仪器设备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护理核心制度等。

(2)技能考核:十项基本技能、各科室专科技能考核巩固。

(3)护理文书:体温记录单绘制、患者出入院处置单、填写危重患者转科交接单、护理交班报告单、各种物品交接记录本。

1.2.3第三个月:临床实践能力培训

综合前两个月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包括:护患沟通的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能力、护理技能操作现场考核评价。

1.2.4培训考核方法

采用科室分带教老师培训考核新护士;护士长、总带教老师审核培训效果;护理部检验考核科室培训效果的层级培训管理模式。由分带教老师根据路径在规定时间内对新护士进行培训,按照每名新护士的学习能力安排培训考核时间;科室护士长、总带教老师根据分带教老师培训考核完成时间进行审核考核;通过院级的各项考核来检验科室的实际培训效果。在新护士轮转期间能够接受不同科室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使科室对新护士培训有章可循,达到指导与规范作用。

1.3观察指标

在实施路径化管理模式的培训方法前后对护士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护理能力技能进行考核,技能考核成绩≥90分为合格,理论考核成绩≥85分为合格,同时调查新护士不良事件及服务投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两个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治愈天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护士理论、技能考核成绩较前有明显提高

20xx年护理部对新护士岗前培训考核汇总:(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合格率40.28%,平均分数:82.81分;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57%,平均分数:86.94分。2012年护理部对新护士岗前培训考核汇总:(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合格率67.2%,平均分:88.2分;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73.7%,平均分数:93.7分。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技能及理论考核成绩对比(例,%)分组例数技能考核平均分理论考核平均分技能考核合格率xx%理论考核合格率(%)对照组14486.94分82.81分57%40.28%观察组12493.7分88.2分73.7%67.2%

2.2不良事件及服务投诉发生率明显下降

20xx年(对照组):全院服务投诉及不良事件报告31例,其中一年内新护士发生11例,占全院比例的35%;20xx年新护士144人,发生人数11人,占总数的的8%。2012年(观察组):全院服务投诉及不良事件报告14例,其中一年内新护士发生0例;2012年新护士122人,发生不良事件0人。2012年新护士(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20xx年新护士(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路径理念是一种高效、低耗、程序化、标准化,有时间性、有计划性的先进管理模式[2]。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护理继续教育的前提,是护士从事护理职业第一阶段的培训,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所接受的继续护理学教育,影响护理学科的发展[3]。临床路径教学法强调了时间性、计划性和目标性,从而保证了培训的质量[4],我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开放床位1400余张,通过新护士培训路径化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无论是从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还是从病人满意度、培训考核成绩、不良事件发生率、液体出错率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高。使新护士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带教老师责任心增强、带教较前更具体、全面;使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实行培训路径前后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均能体现此项管理创新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朱小平,姜广荣,耿东霞,等.新护士阶梯式培训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3,28(4):62-64.

[2]王雅杰,戴正银,谢晓峰,等.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综合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39(17):2099-2100.

[3]刘乾惠,刁晓兰,顾琼.浅析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实践效果[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6):673-675.

[4]祝宪庭,杨瑞贞,朱凤祥,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1):3068-3069.

医学检验假危急值报告研究论文 20

[摘要]不同医务人员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准确判定是否为假阳性危急值,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管理缺失之处,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立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以,要加强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医学检验危急值文件,根据病种病因不同界定不同危急值范围,加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加强护士培训和教育,加强危急值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核实和处理医学检验危急值,提高报告的准确性,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关键词]危急值;医学检验;报告制度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指当检验数据出现异常时,病患生命可能已处在危险边缘,为及时挽救生命或有效改善加重病情而制定的一系列报告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要求检验科在发现危急值后要及时核实具体情况并记录好相关信息,立即通知值班医生,通过细致分析产生危急值的原因,争取最佳抢救时机,制定并执行正确治疗方案和措施。为降低患者生命安全隐患,必须加强管理规范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

医学检验论文 21

论文摘要情境教学标志着教师教学意识的新觉醒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情境创设的主要方式有创设语言情境、问题情境、探索情境和模拟情境几种。

论文关键词:检验医学课堂;情境教学;情境创设方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将改变以往长期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基础性、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去情境的教育模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主要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将教学情境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工作的情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性学习能力。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下称“微检”)是检验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获取有关微生物检验方面的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获得。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一、情境教学:教师教学意识的新觉醒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开展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处于一定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总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最有力的情境认同,并采取最符合当时情境的行为方式,从总体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定的“知识建构”。

基于此,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世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反观我们现有的教学,多是一种“去情境”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促使学生产生激动、惊奇、困惑的情境;学生被禁锢在教材这一狭小的天地里,其经验世界日趋萎缩,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则可使学生的学习经历类似专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关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情境创设:机械学习向意义学习转型

在“微检”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语言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情境化”。首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其次,注意教学语言所蕴涵的情感,讲究语音、语调和语速,力求抑扬顿挫、张驰得当、快慢适宜、富于美感。如舒缓柔情的语气,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高亢激昂的语调,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憾。第三,寓讲解于幽默之中。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恰当的类比常常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笑声中理解和掌握。

[案例1]关于细菌的大小形态:一千个球菌彼此肩并肩排列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导致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支原体培养后的菌落如“油煎蛋”状;引起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后的菌落如“花菜心”状;常引起咽喉部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链球菌培养后的细菌菌落如“露珠”状。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同学们理解了书本上那些枯燥、抽象的描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认为,多数学习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在与问题的对话中建构知识。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即教师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通过言语或其他形式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即教师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运用教学策略和手段在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才能解决的、而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感知、体验有关现象、事例、事实或其他学习材料,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类学习强调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一种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的智力探险活动”,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高级阶段。

[案例2]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平板分区划线法的学习是关键。不少同学经实验发现:自己的划线结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分区,或根本没有细菌生长,甚至有其他杂菌的污染?通过认真查找原因,再次实验时便会改进,反复实践后基本上都能划出满意的四区平板。在掌握了细菌接种及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一份疑似细菌性痢疾病人的粪便标本,你通过哪些实验和方法来肯定或否定它? 通过学生间的争执、讨论以及师生间的“多向交流”,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3.创设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尽管“微检”实验课的内容较多,却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结合临床需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并依靠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可能的答案提出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轻易给实验课题下结论。若鉴定的细菌与教师给定的(因是模拟临床标本)不相符,或未能培养出相关细菌,或出现污染等,学生便会积极地去寻找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是否还有比此检验方式更简便快捷的手段。通过如此多次反复的试验,学生不仅学会了细菌检验的基本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案例3]脓汁、粪便等标本的鉴定,以往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操作程序,学生按部就班进行。现在我们采取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实验假设,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培养基,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根据报告单上的提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鉴定出的病原菌的种类。我们鼓励学生针对实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找出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4.创设模拟情境

由于教学实验室实验单一,而临床细菌室是为病人作细菌检查的,其对象是各种临床标本,它们是由医务人员使用某种技术和方法从病人身体上采集到的如血、尿、痰、粪便等标本。临床标本来自患病的人体,因而带有不可预见的传染性病原菌,而且,从临床标本中检出的细菌,其生物学性状不典型,不易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临床标本,这些因素使临床标本用于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局限性。而采用模拟临床标本进行教学,加入要检验的目的菌和干扰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标本因为有干扰菌的存在,提高了检出目的菌的难度;同时,采用模拟临床标本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而且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解决实验所用标本的种类及细菌类别。

通过在课堂上接触大量逼真的模拟标本,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了然在胸,获得了极大自信,为他们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4]模拟临床标本是人工制作的、与常见的临床标本(血、尿、便、脓汁等)物理性状相似的“标本”。如脓液标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就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加蛋清混合制成脓汁标本;痰液标本的结核杆菌检验,就用卡介苗混合蛋清制成痰标本;要求学生用模拟标本按医院临床细菌检验程序做出完整的微检报告,使学生体会医院细菌检验程序。

总之,变换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把情境中的问题融合到社会的真实情况中,易于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15.

[2]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81.

[3]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JohnD.Bransford.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医学检验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论文 22

[摘要] 目的 研究本科假危急值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减少危急值误报率,避免因假危急值产生的医疗过错。

方法 对本科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共报告危急值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值,假危急值比例为13.27%。

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2.56%。

结论 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

因此应加强对临床医护标本采集的培训指导,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及理论水平,规范危急值范围的设定。

[关键词] 假危急值;标本采集;理论水平;危急值范围

医学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试验结果,该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险或不可逆的后果。

危急值的及时报告以及有效的临床治疗,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1]。

本科根据医院情况结合临床要求,于建立了检验医学危急值的项目及范围,并制定了危急值的报告制度。

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真性危急值能有效地给予临床医师提示,同时也会发现一些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的假危急值产生,笔者对20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现将统计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年1~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检测结果以及危急值登记资料。

1.2 仪器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BC5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OPTICC-TS血气分析仪。

1.3 危急值检测方法

每天先处理室内质控,待完全在控时再行标本处理,危急值范围提前输入LIS系统,发现危急值自动提醒。

1.4 调查方法

对本科2011年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011年1~6月共报告危急值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值,假危急值比例为13.27%。

各危急项目出现假危急值的比例见表2;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2.56%,见表3。

3 讨论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到上机检测再到报告发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

分析前过程中,有研究报道,检验误差有45%~70%是来自于检验前质量的不合格[2],标本采集过程不符合要求是假危急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本院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92.31%,常见原因有:输液时采血致标本稀释或带入误差、抗凝标本未按要求混匀或抗凝不充分导致标本凝固、标本采集后剧烈晃动标本致标本溶血、幼儿采血多采用空针采集后打入抗凝管导致溶血发生、透析患者透析后采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久导致血GLU降低等。

患者是否遵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对结果影响也很大,进食、进饮、药物、情绪不稳定以及剧烈运动后采血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影响GLU的测定,住院患者多数能按照要求准备,门诊患者则由于不清楚具体准备要求而常导致假危急值出现。

分析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5.13%,在做到仪器按规定校准,并且每日质控在控后,仍然可能出现假危急值,例如大型生化仪的电解质模块都是成批量的测定标本,如果某一个标本未处理好有小凝块,就会出现携带污染,影响后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发现有2例危急值的出现与临床反馈的情况并不相符。

在确定校准曲线及室内质控都没有问题后,笔者重新处理标本并在独立的电解质分析仪上复查,并打电话请临床相关人员重新采血复查,结果均为正常,这2例危急值皆为生化仪携带污染造成的假危急值。

分析后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2.56%,国外已经有危急值的项目表,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项目表,但是没有任何一套危急值项目表可用于所有实验室[3],本院报告了1例GLU为2.4 mmol/L的危急值,该患者为新生儿,临床反馈证明该患儿并未出现低血糖表现,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儿科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比成年人强,如果对新生儿采用成人的血糖危急值界限就会有过多的低危急值报告和达到高危急值时不发出警报的现象。

成人血糖2.2 mmol/L被定为危急值,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优于成人,对该值不一定产生生命危险,同样,新生儿血糖上限为16.5 mmol/L,比成人低,假如采用成人危急值高值来判断新生儿是否高血糖,则很容易误判为正常,本科采用了成年人危急值标准,没有单独给新生儿列出危急值标准,所以会报出假危急值。

另外,危急值不能与参考范围混淆,参考范围只能说明检验结果处于正常或异常范围,不一定是危急值,但危急值检验结果一定是异常的[4]。

为了提高危急值的检出率,降低假危急值的出现频率,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定期培训临床各相关人员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下发到临床各科室,增强标本采集人员和运送人员的责任心,规范采血过程,减少检验与临床之间的矛盾[5-6]。

(2)提前告知患者标本采集要求,尤其是门诊患者,打印标本采集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张贴告知或者散发给门诊患者。

(3)增强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检测前做好仪器的清洗维护,标本前处理一定要做好,发现危急值及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主动与临床沟通,对危急值的处理不但要做到快而且必须准确,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增强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理解和信任。

(4)规范危急值范围设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要分别设置。

危急值工作需要各个科室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不断完善,只有做到检验前、中、后整个过程的规范化,减少假危急值出现的频率,危急值才能更�

[参考文献]

[1] 寇丽筠。 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值的应用[J]. 实验与临床,,2(1):32-34.

[2] 申子瑜,李萍。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0-111.

[3] 张真路,刘泽金,赵耿生,等。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8(4):452-453.

[4] 秦晓光。 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5] 齐子芳,任更朴,刘淑会。 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原因分析[J]. 检验医学,,25(9):711,714.

[6] 李冬云,陈裴斐,解敏君。 临床科室与实验室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建设与管理[J]. 护理与康复,,11(10):982-983.

医学检验论文 23

1当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由于质量管理意识的缺乏,从而在日常临床检验中就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检验质量隐患。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的表现主要为:第一,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上层管理者主要是负责安排规划工作,一旦忽略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就会导致日常检验管理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第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一些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其在日常工作中抱有应付的态度,并且对于涉及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工作更加不负责任,这些都不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升。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医学检验科较为严重的额问题之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与检验人员关注的都是临床检验技术,而忽视了对这方面工作的考核。而且有的大型医院即使存在考核制度,但考核结果不直接和技术工作人员的职称与奖金挂钩,从而造成检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1.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在部分医院的检验科都创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的存在对于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管理制度真正落实,从而影响到检验技术工作的质量。例如,技术人员对于血液化验报告需要进行记录,但一些技术人员在记录时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偏差,还有部分工作人员进实验室时,没有依据相关要求穿工作服,这些都是因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而导致的。

1.4临床医师与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

检验科的分工有很多种,有的分工需要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以检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来说,其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检验设备仪器的鉴定、调试、维修养护等,有的甚至需要对血液质量进行检验与储备,并且参与实验检测、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等问题。这些不同种类的工作都需要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这样的一些状况,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希望医师能够始终保持检验科技术的进度,而有些医生并不愿意去尝试,从而就影响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诱发一系列医疗事故。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2.1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意识

在当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只有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才能使工作人员从主观方面意识到质检工作的重要性,也才能充分做好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医学管理人员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从医学检验工作的基本出发,进一步强化急救知识与急救医学等方面的培训。要重点对一些新仪器操作原理、新测定方法的步骤进行培训,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的基本医学素养。

②作为一名检验技术人员,只有充分提升检验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切实做好自身的检验工作,所以应当将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内容,时刻重视对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2.2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

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与质检人员的职称、待遇挂钩,使其充分意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科管理力度,对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质量监督与考核,尤其是做好检验技术质量方面的考核工作。

2.3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的执行力度

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只有检验工作者严格依据相关标准章程办事,管理人员严格医学医学制定的相关管理机制对技术人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例如,在使用与维护仪器设备时要严格依据制度标准进行,仪器事前前要认真检查仪器各部件,确保使用时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在使用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维修与保养,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因仪器设备而导致的误差。

2.4加强临床医生与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

由于临床科室与医学检验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应当尽可能加强与各个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各个科室进行疾病诊断的标准与依据,了解临床上一些多发病与常见病的基础医学知识, 就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状况而言,检验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数据,从而帮助其进一步诊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尽早查明致病原因,最终制定出科学的诊疗方案。因此,临床各科室医生的看法与意见就成为改进检验科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临床检验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对医院诊断与治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完善监督考核体系与质量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科室医师的沟通,

医学检验论文 24

0引言

医学检验的患者准备、采集标本、收集标本、运送标本等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护理人员的参与。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1],检验科由于分析前标本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不合规的情况占到70%左右,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处理操作失误造成的比重占到60%左右。由此可见,想要确保医学检验管理质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为此,本文针对以往医学检验中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临床护理人员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前,首先应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因为检验项目不同的话,对于患者的状态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应该仔细核对、检查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清单上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验项目以及送检标本等。其次,采集标本之前,应该指导并且协助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做一些宣传性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标本采集工作。

1.2采集标本。

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具体的检验项目,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一些器材,确定合适的采集剂量,并且将条形码贴在容器上。为了防止由于采血顺序错误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顺序,整个正确的采血流程步骤应该是血培养瓶,然后是绿、蓝、黑、紫、红头管,然后再是其他,如果采血对象是婴幼儿,应该选择颈静脉或者股静脉。如果是成人,应该选择静脉。

1.3收集标本。

采集完血液后,应该及时贴好条形码,并且进行分类存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通知标本运送人员进行送检,最好是尽快检测,认真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而且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应该特别留意一些具有特定的检测要求的标本,比如有的标本对于时间会有固定的要求,这就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要求送往检验。

1.4运送样本。

在样本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每一种类型样本对于避湿、避光等自然条件的一些基本要求,确保能够安全、顺利运送样本。而且应该明确标本对于水分的蒸发或者环境污染等情况,做好相应的生物防护措施,如果运送距离比较长的话,在运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冷藏准备,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同时应该和实验室的检验人员认真、仔细核对样本。

1.5妥善处理危机情况。

实验室接收标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标本有问题或者不合格的话,首先一定要和临床护士联系,临床护士也会积极配合进行相关的调查,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处理意见,如果是关于检验方面的问题,临床护士应该和实验室积极、主动沟通,并且一起探讨。

2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临床护士自身的能力。

应该定期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医学检验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培训,并且制定一个关于检验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手册,具体包括采集标本的流程、采集方法、采集前准备等,不同的采集标本方法对于标本收集、样本量、标本运送、送检时间、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检验结果的主要意义。这样的话便于临床护士随时随地阅读,多学习、积累医学检验方面的知识。

2.2加强各科室沟通交流。

各科室之间应该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加强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护士的沟通和交流,每一个科室人员也可以讲解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还有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等。检验科人员也应该和临床护士经常交流收集样本以及样本送检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安排检验科人员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而且应该严格监控检验质量,使医学检验工作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医师以及临床护士也应该了解一些高难度的专业检验技术,并且能够跟上检验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3讨论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检验工作从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机械操作模式。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大部分医学检验的标本采集工作都是临床护士负责的,因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临床护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检验主要以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技术等作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检验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求检验师具有相应的临床医学检验资格。在医学检验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临床护士的参与,为了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以及仪器的灵敏度,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质量意识,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规定及要求执行,尽可能避免由于样本因素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医学检验之前,也要充分考虑到检验申请的合理性,样本采集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全面性,采集标本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运送标本的及时性,检验科内部传递标本的正确性,一定要对每一份标本负责。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对于医学检验质量管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医学检验质量,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一定要充分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临床护士采集标本等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