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的教学实录及课文原文(精选12篇)

《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欣赏。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李汉荣的脚步,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三、精读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与古桥的对话。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古桥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

生:作者说古桥“德高望重”,“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从这里我感受到古桥历史悠久,为人们默默奉献。

师:理解得很到位。那作者为什么称古桥为“老朋友”呢?

生:因为古桥一直为人们服务,作者对它很有感情。

师:说得好。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与树林的交流。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树林融为一体,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非常好。我们继续看,作者在山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的声音。

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声音的?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让人感觉很亲切。

师:对,这样的描写让山林充满了生机。

四、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进行讨论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小组1:我们组喜欢第5自然段,作者把溪流比作“吟诵着一首首小诗”,很有诗意。

小组2:我们喜欢第6自然段,瀑布的气势描写得很壮观。

五、总结升华

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热爱。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师:课后,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你与大自然中某个事物交流的短文。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2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散文家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生:访问的意思。

师:作者访问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假如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依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访问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访问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访问人,默读才知道是访问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访问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论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溢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访问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访问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身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震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抚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六年级课文《山中访友》学案 3

教学目的: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大诗人李白的长眠地太白镇。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选青山作为长眠地吗?(示大青山图)因为青山风景秀丽,大山深处有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图示标题)我们看看山中究竟有哪些好朋友。(出示图片)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可配乐)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  憔(qiáo)悴(cuì)   湛(zhàn)蓝    携(xié)来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逝川(流淌的河流)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归纳(图示):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图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 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4

一、温情地觅友

(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

(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

(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

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

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 “……我也该回家了……”)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

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

(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

(一)找出不解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

(生:赞同)

(二)小组交流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师巡视,及时了解各小组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啦?

生6:有的问题我们能解决,意见一致,有些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作者明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插朵花做一回女性?

师:问得好!请其余同学在书中相应处做上记号。

生7: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一棵树?

生8:请大家帮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呼大自然的景物?

生9:我们觉得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中的“又感动人又吓人”应改为“又吓人又感动人”这样与前面的两个比喻句才对应。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既出乎老师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四个问题提得有质量,好!那么我们该循着一条怎样的路径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生10: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吧,也许答案就在文中。

师:我赞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生边思考边读书)

(三)全班解决典型问题

生10:我想说说第三个问题。

(师微笑点头)

生10:作者用姐姐称呼山泉,用妹妹称呼溪流,用爷爷称呼悬崖,用弟弟称呼云雀,让我们读来觉得倍感亲切。

师:这种亲切感与我们生活中哪种感情相似?

生10:与我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感觉有点相同。我想,在这儿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作了家人来写了。

(师板书:家人)

师:自然界的景物成了家人,那么这山林就成了——

(生齐答:家园)(师板书:家园)

师:请这位同学试读这节的前六句,让我们感受家的温馨。

(生11读书)

师:读得如何?

生12:读得比较流利,感情丰富。

生13:我觉得感情不够丰富。

师:那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感情不够丰富?

生13:对山泉、溪流、瀑布的喜爱和赞美。

师:你能给我们示范一下吗?

(生13读)

师:同学们觉得如何?

生14:把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了,听起来觉得很温暖。

师:评得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我建议分角色,你们看女生读到哪?

(生齐说:读到白云大嫂,剩下的男生读。)?

师:诶?这是为何?

(生七嘴八舌:前面的景物被作者比作了女性,后面的景物比作了男性。)

(生分角色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入境啊。现在请一个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对第3个问题进行小结。

生8: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大自然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我想这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吧?

师:小结得准确、到位补充得有水平。有同学来谈谈其它的问题吗?

生15: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做一回女性。

(师微笑点头)

生15:因为作者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而大自然的美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所以作者悄悄做了回女性。

师:女性的`美是什么风格的?

生15:柔和的。

师:讲得好。那么站在我们教室外走廊上即可远眺的凤凰山也属柔和美吗?

(生七嘴八舌:刚强的美、刚性的美、阳刚之美)

师:用哪个词恰当?

(生齐声:阳刚之美)

师:看来大自然的美并不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大自然也有男性美的一面。只不过在本段中作者所描绘的是她柔美的一面。下面就请女同学来读这一段,试读出大自然的柔美。

(女生齐读)

师:请男同学说说女同学的柔美表现到位了吗?

生9:温柔是蛮温柔的,要是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

(一生:请刘老师读。同学们笑。)

(师范读,生点评。)

生17:刘老师读得柔柔的,轻轻的,挺能打动人的。

(师生笑。)

师:同学们,在风光无限的玄武湖我们也能欣赏到争奇斗艳的鲜花,在座的男同学有没有人摘花自戴的?

(生笑:没有。)

师:作者身处大自然时为何作出了与处尘世时不同的举动?

生16:有人的时候作者不好意思戴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没有别人了,他放松了,就敢按着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了。

师:你的回答不禁使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叫做“游山,为寻真。”这其中的“真”也许就是真实的自我状态吧。嗯,同学们体会得可真透彻。其余的问题还有人想谈吗?

(师板书:游山,为寻真。)

生18:我想想说说,作者为何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树。

(师微笑赞许的点头)

生18:当作者进入大山的时候,被树林中的小鸟,露珠感染了,将自己融入了自然,分不清自己是树还是人了。

师:正是“神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啊,也就是说作者的身体与自然相融合,心也像大自然一样——

(生七嘴八舌:清新、开阔、旷达。)

师:看来,大自然不仅可以让我们寻到真我,还可以使我们心胸旷达。咱们给刚才的上联对个下联吧。

(师板书:玩水, 以旷怀。)

(生齐读:游山,为寻真。玩水, 以旷怀。)

师:既可寻真,又能旷怀,大自然可真了不起啊。同学们也不简单,不知不觉已解决了三道难题,这第四道难题就真把我们所有人都难住了?

(生迟疑,不语。)

师:别怕,咱们还是试着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吧。来读“赶快跑到……患难兄弟。”

师:遇到这样的雷阵雨“我”沮丧吗?

生18:我因为能看到雨又有地方躲雨,不沮丧。

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的说这样的享受是大自然给予他的——

(生:恩泽)

师:在这里作者对自然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

生18:对自然的感谢。

师:能不能换一个情感色彩再浓些的词呢?

生18:感恩。

师:真好。

(板书:感恩)

师:那么与蚂蚁兄弟的邂逅,作者说是——

(生15:缘分)

师:表达了自已对这份情的——

(生9:珍惜)

师12:这所有的感恩,珍惜之情都是由谁带来的?

(生1:雷阵雨)

师:由此可见这场不期而至的雷阵雨带给作者的是感动居多还是吓人居多?

(生6:感动)

师:现在能否告诉我,作者为何不考虑句式的工整相对,而把“感人”放在前把“吓人”放在后?

生19:作者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感人而不是吓人,所以把“感人”放在前面。

师:你的回答真好,你也有着如作者一样纯净敏感的心灵啊。同学们刚才所提的四个问题涉及到了本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内容中心。这不正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金钥匙吗。带着这把钥匙建议同学们再回到小组中去,把一开始虽讨论但还未透彻的问题再明确一下。

(生回到小组再次商讨所提问题。)

三、深情地诵友

师:感受着同学们讨论的认真劲,接触到同学们纯净如水的目光,我仿佛与同学们一同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了啊。让我们伴着音乐尽情的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

(生:敬佩、感恩、珍惜……)

师:选你最能入境的一段摇头晃脑的读。

(生伴乐自由读)

(指名读)(生读第3自然段)(师指名评点)

生20:读得挺好的。读出了作者对老桥的敬佩。

(分角色读第七自然段,男生读出雷阵雨的阳刚之美,女生读出无比的感恩之情。)

师: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如何?

生21:蛮动情的。

师:想想为什么我们的朗读能如此感动自己?

生22:我们读得流利。

生23:我们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24:有轻柔的音乐伴奏,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同学们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真好。

(出示朗读要求:语音准确 语速适中 感情充沛)

四、尽情地咏友

师:看着同学们能这样真诚的走进大山,走进作者的心灵,老师也怡然啊,愿这堂纯净的语文课能时常浮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在你们迎着晨风来校求学的时候,在你们披着夕阳满载而归的时候,或者在你们于小河边淘米洗菜之时,在不经意间能与大自然撞个满怀,永远保持心灵深处的那份清朗与感恩。

(出示小练笔: 沐浴朝阳,你一定有过被抚爱的感动;凝望日落你的心中一定有过刹那的灵动……请用你的笔记下这心灵瞬间的感动 ,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泽。)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5

(一)、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大诗人李白的长眠地太白镇。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选青山作为长眠地吗?(示大青山图)因为青山风景秀丽,大山深处有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图示标题)我们看看山中究竟有哪些好朋友。(出示图片)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可配乐)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 憔(qiáo)悴(cuì) 湛(zhàn)蓝 携(xié)来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逝川(流淌的河流)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归纳(图示):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图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 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6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如果能走进大自然,与山川、树木、花鸟为伴,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李汉荣,一起走进他的《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那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当作朋友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三、精读课文,感悟友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拜访古桥这位朋友的?

(学生默读思考)

生:作者把古桥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古桥的古老和无私奉献。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那作者对古桥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对古桥充满了敬佩和赞美之情。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与树林交流的。谁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一名学生朗读)

师:在作者的眼中,树林变成了什么?

生:作者把树林想象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大帐篷。

师:作者在树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生机。

师: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这片树林中,感受它的美好。(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作者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等朋友又是如何交流的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圈画出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交流)

四、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1代表:我们组选择的是第5自然段,作者把山泉比作一面明镜,形象地写出了山泉的清澈,从“要我重新梳妆”可以看出作者与山泉的亲密无间。

小组2代表:我们组讨论的。是第6自然段,作者把溪流比作吟诵着一首首小诗的诗人,表现了溪流的活泼和灵动,作者对溪流充满了喜爱之情。

……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与山中的朋友亲切交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拜访。课后,请大家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与大自然中某个“朋友”的故事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7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七、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八、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九、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十、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一、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二、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 》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情)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8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最近忙吗?想轻松轻松吗?今天老师要到大山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顺便去拜访我的几个老朋友,你们想跟着我去吗?出发之前,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引导学生第一次质疑)我先不告诉你,随我到了那儿你就知道了。

二、师生互动:

1、现在就请同学们走进大山,去会一会我的朋友吧!并用你手中的笔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请学生快速读课文,并且把这些朋友一一找出来,作上记号)

2、现在请你说一说你都见到了我的哪几位朋友?(师相机板书)

3、请同学们在用心的与这些朋友交流一下,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个?(找一个或几个知心朋友)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4、想必同学们和你的知心朋友交流好了吧。现在就把你的知心朋友介绍给大家吧!(同学们一一介绍)

5、同学们,今天我们与这些朋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你们觉得这些“朋友”可爱吗?为什么?那我们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欢聚一堂,你们高兴吗?(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三、课后拓展:

1、师述:同学们,你们别只顾着自己玩了,可别忘了我们的客人!我想坐在旁边的老师们一定也想想我们一样到山中去玩一玩,去领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你们说了?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充当某一处景物,老师们到山中游玩,当游客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用心向他们做自我介绍,看谁把游客牢牢的'吸引住。(事先准备几个写有景物名称的卡片,如古桥、瀑布、小溪、菊花……还准备几个空白卡片,让学生自选景物)

2、小组长选卡片——景物。

3、小组内商量讨论,打好腹稿,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4、“游客”开始游览,走到哪儿,就请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扮演的景物都太好了,不仅向游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同时也让游客感到了快乐。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流,你将会从中感受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不信的话,就试一试吧!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9

[内容] 精讲第五自然段。

[过程] 分四个环节:感情朗读、品析句子、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一、 感情朗读:

要求: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象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争取当堂会背诵)

朗读方式:自由读、比赛读、单人读、齐读。

气氛高涨,效果不错。

二、品析语言: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说说你喜欢哪一� ”这一句,抓住了云雀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云雀很单纯。

学生B:我补充,还写出了云雀的乐观。

老师:很棒,见解独到。

学生C:我喜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瀑布、男高音,多有气势呀!也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生D:我喜欢“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学生E:“挺拔的身躯”还写出了悬崖很高。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几乎没有我说的机会)

学生F:老师,这一段的每一种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写法上的特征。

三、体会写法:

老师: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看这一段在写法上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齐答):排比。

学生G:还有,是第二人称的写法。

老师:你真会读书。

老师:有什么好处?

学生A:读起来有气势。

学生H :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仿照本段的写法写出你走进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仿写片段:

前三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到了仿写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开始交头接耳。正在这时飞进来两只麻雀,在教室里东飞西撞,怎么也出不去,学生倒显得很活跃,我当时看着学生的表情是又好笑又好气,我想不能急,看情况再说,大约有五分中,我走上了讲台,这时的学生猛醒过来,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了看同学们,然后看着小麻雀,笑着说:“你好,淘气的小麻雀,你盘旋低飞,是留恋我们六一班学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哇”了一声,然后又不约而同的说:“就是。”便动笔写起来。这时的教室很静,我巡视着,看写的差不多了,便让小组交流推荐,然后在班上朗读。

听着学生的习作,我很激动,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位同学写到:

静静的夜空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你好,圆圆的月亮,你捧一个圆盘,是设宴招待我吗?你好,调皮的小星星,你眨着眼睛,是与我逗乐吗?你好,北斗七星,你拿一把大勺,是要把银河水洒向大地吗?

(在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10

一、导入新课

师: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山中看个究竟吧。(板书——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气氛)师:请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小声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划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小声朗读课文)

师: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纷纷作答)师整理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

师:读了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初看文章题目以为作者去拜访的是人,没想到作者拜访的却是自然界的这些朋友,读后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非常亲切,好像这些朋友也是自己的。

师:大家谈了自己阅读课文的初步感受,看得出同学们已被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染。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作者那样的好心情,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去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三、研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认真看课文,圈点勾画)

生:我喜欢这一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一句用“德高望重”形容老桥,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同时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并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生:我喜欢“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这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师:请展开想象,这该是怎样的手势?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你能描述出来吗?(生描述,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用语)

生:“我闭上眼睛,我真得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这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仿佛自己与树融为了一体。

师:融为一体是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一下。——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句。(学生推荐一女生)——树木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朗读时声音要轻一点,语速要慢一些。现在,这位同学开始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感觉自己也是树林中的一棵树,用心去体验一下树的成长。

(学生举起双手认真体验)

生:我喜欢“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这句,这里把“山泉”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泉清澈、宁静的特点。

师:说得好,这一段除了写“山泉”,还写了许多景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白云”,突出了白云的洁白。

生:把“瀑布”比作“歌唱家”,写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了瀑布的奉献精神。

师:对,你真得很善于阅读。瀑布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那些漫天要价,要“天价”的明星们了。——这一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生(齐声):以第二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师引导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作者如此亲切地称呼山里的众朋友,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是“山中访友”呢?

生:以大自然为友,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新奇。

生:说明作者具有童心、童趣。

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以这样的方式叙述,我们感觉很亲切。

师:本文中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对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用心去留意,用满怀的真情谱写了心中的赞歌,正是: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板书)

四、拓展训练

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改变角色,假设你就是那棵树,那片云、那座古桥、那山中的一景,你将向人类朋友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生:我是一棵大树,由于人类的肆意砍伐,我的族类朋友日渐减少,为此,我常常掩面叹息。亲爱的人类朋友,停一停你们手中的。锯斧吧,想一想,是谁给你们送来清凉的慰藉?是谁为你们阻挡风沙?是谁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那都是我们,是我们大树,求你们不要再乱砍乱伐了,如果等到青山泛黄,洪水泛滥的那一天,就后悔不及了。(同学们都为他声情并茂的发言鼓掌)

师:精彩!真是精彩!——还有谁要诉说?

生:朋友,我是你脚下那无名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我们一样都有生命。请高抬贵脚吧!难道你们就没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吗?——“小草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

师:同学们,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大树”和“小草”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16:我们要劝那些滥砍滥伐者放下斧头。

生17: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18:一定要保护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可看出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这很好,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景,你又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19:你好,亲爱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气朋友,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聆听鸟儿的歌唱,欣赏这山中的美景……

生20: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边来坐坐……

(下课钤声响了,许多同学还高高举着手)

师:今天,通过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课文,欣赏品味了文中优美的语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才有了舒适、温馨的家园。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珍惜、爱护大自然的这些朋友,他们就会给人们最美的笑脸,人类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11

师: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

师:首先搞个小调查吧,读懂了吗?我们举个手吧!(大都举手)

师:有的没敢举,是没读懂?还是……?

师: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说为什么没读懂?

生:有些段落,她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地方,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

师:我提个问题,究竟一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文章写了什么,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

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师:作者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还有什么标准呢?

师:怎么才算读懂呢?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比如写作上的技巧、方法等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第三,怎么写的。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词要读懂吧?

生:有一个“犬吠”。

师:你原来不大认识,是不是?

生:我查了一下它的注音和意思。

师:注音和意思是什么呀?

生:读fèi,狗叫声。

师: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师:还有没有?

生:“波光明灭”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位同学帮忙解答一下?

生:是波光忽明忽暗的意思。

师:我也查了一些字词,考考大家。文中有一词“逝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时间的流失。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全程伴读》上有解释。

师:真会学习!他通过查找资料也能获得答案,老师要查词典才知道。这个同学真聪明!你说说资料上对“逝川”还有那些补充解释?

生:这个词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逝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东流去。

师:我们读一篇文章前就是要把字词弄懂。查生难字词的时候,既要弄清楚它本来的意思,还要看这个词在语言运用当中,它又是什么意思。就词解词很难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应该把我刚才补充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弄懂生难字词。以后我们读文章就这样读,然后再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这样,基本上就算读懂了。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基本上”,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怎么才算读懂了?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意思、内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我教给同学们什么呢?教给同学们一种阅读态度,一种体验。那么,我们怎么读一篇文章才能读进去?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弄懂它的意思写法之外,真正读进去还有一点就是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还要“读出问题”,一篇文章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这是“研究”,是“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我们今天就要以这种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了,我说得够多了,现在该同学们说了。

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现在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与大家交流一下,注意要“读出自己”。

生:我喜欢文中对景物的称呼如:(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刚才我们说读懂的一个标准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亲戚,还有他没提到的石头、落叶、小花就是我们的朋友,你们说是吗?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生:我喜欢“我靠在一棵树上……我真的变成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我喜欢的原因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由此我还想到,老师和我们的关系,老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化在我们身上,根植于学生中间,把每一位学生当自己的儿女,倾注了所有的'情和爱。”

(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师:(点一名学生问)为什么鼓掌?

生:读的有感情,说的也挺美。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段话,好!同学们再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他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师:这位同学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把握的都很好,声音洪亮、音色纯美。并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谈感悟,他读出了自己,把自己放进去了,进行了联想,想象。

生:我喜欢课文开头“不骑车,不邀伙伴,也不带什么礼物……”作者去访问他的朋友,带着他愉快的心情去的,不像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才去。

师:这位同学也读出了他自己。也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悟,给他鼓掌。

师:文章开头说带着好心情去的,文末说带着好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杂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

生:我喜欢第三段“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段用第二人称写出了古桥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从这段我还读出我们这些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写的是时间过的很快。

(又是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鼓掌?点评一下!

生:他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时间的宝贵和古桥的坚韧。

师:你的点评很好,简明扼要。现在我提个问题:刚才大家提到人称是第二人称,如果换为第三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我们一起用第三人称读一遍。

生(齐读):“德高望重的古桥,他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他累了吗?……。”

师: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如果改为第三人称,读起来就没有第二人称亲切,好象在向他人介绍古桥一样,距离远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给这段加个小标题怎么加?

生:古桥。

生:德高望重的古桥。

生:珍惜时间。

师:哪一个好?

生(齐)德高望重的古桥。

师:就拟德高望重的古桥吧!

生:老师,我提个问题:课文在写老柏树时,提到雷阵雨,如果打雷,还能到树下避雨吗?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他读出了问题,指出了作者的不足,这就叫“读出问题”,如果不仔细研究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大家要向他学习!请给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一阵激烈的掌声)

师:这篇文章的比喻非常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你喜欢哪一句,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 “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精彩。我要提醒你们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要注意:

(1)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

(2)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师:(看表,时间要到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怎样写没有?

生:通过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师:写文章,首要的是人的思想,也就是心里想写,其次才是如何写,怎样写的问题。

结束语: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今天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读书要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学习欣赏联想。一篇文章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研究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欢喜,读出眼泪,读出爱恨。在弄懂字词后思考这篇文章谈了几个问题,或说了件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2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李汉荣的脚步,走进山林,去拜访他那些特殊的朋友。(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感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与古桥的对话。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古桥的?

(学生默读)

生:作者说古桥“德高望重”,把古桥当作一位老人来写。

师:那从哪些词句能看出古桥的“德高望重”呢?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师:是啊,古桥默� 那作者对古桥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对古桥充满了敬佩和赞美之情。

师: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作者与树林的交流。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树林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树林的喜爱。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作者与其他朋友的交流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研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研读的是与山泉的。交流,作者把山泉比作姐姐,写出了山泉的清凉,表达了对山泉的喜爱。

小组2:我们组喜欢与溪流的对话,作者用“溪流妹妹”称呼溪流,感觉很亲切,表现出他对溪流的喜爱。

小组3:我们觉得作者把白云当成了朋友,从“云雀弟弟”这个称呼能看出他的快乐。

……

五、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也体会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去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自己与大自然中某一景物交流的短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