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荐(优秀1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农村环境整治】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围绕我镇“*”发展目标,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一批重点工程实施为载体,以强化管理为依托,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环境就是生产力”为理念。结合我镇新的总体规划思路、农民公寓建设、国家卫生镇的创建等,积极、有序、高效地开展整治工作,使全镇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整治目标
农村环境“五整治”的目标:一年见成效,三年全面改善,五年基本完成。今年内(*年6月-12月)全面完成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一年内(*年6月-*年6月)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整治工作;三年内(*年6月-2009年6月),完成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五年内(*年-2011年6月)基本完成旧村的改造。
三、组织领导以及职责分工
为加强对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指导,经镇委、镇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
“五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调查研究、综合协调和信息报送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党政办温泉华兼任。
同时,按照“五整治”相关职责,分别成立镇整治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整治旧村工作领导小组、整治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整治农贸市场工作领导小组。
(一)整治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陈志满任组长,刘吉林任副组长,规划所、农业办、环保局、*医院、水管所、财政局、重点工程办等单位领导任成员,办公室设在规划所。由规划所负责牵头统筹,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出整治标准、建设要求和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协调各部门、各村开展整治工作。
(二)整治旧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袁俊森为组长,李国强任副组长,城建办、规划所、国土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办、宣传科教办、文化广电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城建办。由城建办负责牵头统筹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出整治标准、建设要求和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协调各部门、各村开展整治工作。
(三)整治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程军任组长,罗自明任副组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城建办、工商分局、*医院、环保分局、宣传科教办、文化广电中心等单位领导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由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负责牵头统筹,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出整治标准、建设要求和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协调各部门、各村开展整治工作。
(四)整治农贸市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利沛钦任组长,温林就任副组长,经贸办、工商局、城建办、*医院、公安分局、消防队等单位领导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经贸办。由经贸办负责牵头统筹,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提出整治标准、建设要求和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协调各部门、各村开展整治工作。
四、整治重点
(一)整治生态环境。一是按照“建成区内土壤不”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农村绿化工作,整治和绿化两条市主干道、主要街景和镇主要路段。其中,重点对莞樟路富丽广场、田美生产队、裕元卡拉OK三个路段;公常路高速公路出口、裕元工业园对面、信宜村、高速公路口至物流园路段;东环路田美、*大道东段、鸡啼岗、合路路段等进行重点整治和绿化,争取在国庆节前完成拆迁、整治和绿化工作,道路有明显改观。同时,将镇区、村内非建设用地的闲置土地,统一收编,实行大面积的植树绿化。二是加强护林防火和林政管理力度,积极搞好绿化造林,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规划建设好三个文化主题公园;三是加快全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大对*河清淤疏浚的整治力度;四是加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境安全监督管理,推广有机化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整治土壤生态。
(二)整治旧村工作。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将旧村改造与新城市中心区、农民公寓建设相结合。规划用2-3年时间完成*村、板湖村、梅塘片三个示范点的旧村改造,然后向其他村推进。通过采取“先拆后建”、“先建再拆”两种方式,规划中的旧村能拆得拆、违章的要拆、不能拆的要改造。同时,将逐步禁止居民兴建单家独户私人住宅,将旧围村固化,对暂时不具备条件拆旧建新的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环境卫生整治,进行统一改造,使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对于部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如位于鸡啼岗村的黄氏宗祠等有特色的文物建筑,要重点进行保护、复建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整治环境卫生。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契机,实现环境整治全覆盖。建立“大城管”制度,实现环卫清扫保洁、绿化养护、“除四害”等统一由镇公用事业中心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统一垃圾的处理办法,全面实施生活垃圾袋(桶)装化,做到村内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建立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系统,实现保洁范围全覆盖,保洁率达100%;继续深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提升村级环卫设施,合理规划至少建造一座二类标准以上的公共厕所,一座符合标准要求的垃圾转运站或固定垃圾收集站;加强“城中村”预留地、插花地、交叉地、代建地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家禽、牲畜实行圈养,村内无散放牲畜、家禽;做好“除四害”防病工作。
(四)整治农贸市场。要按照“谁开办、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改造和完善农贸市场供水、排水、排污等硬件配套设施;以江海城市场为示范点,在全镇农贸市场中推广食品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市场室内干净,地面整洁,划行归市,高台摆卖,无占道经营和地摊市场,日常保洁措施落实;确保经营者证照齐全,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市场内农产品、肉食品的检测检疫,确保无疫病感染和农药超量残留等。要通过整治与改造,实现市场设施完整统一,环境卫生整洁美观,日常管理规范有序。
五、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按标准做好规划,根据各村的经济实力,分步实施,既要有宏观整体把握,又要有切实可行方案,避免“五整治”工作走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
(二)制定方案。制定《*镇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各村、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四个整治领导工作小组要制定四项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村、各单位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村、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全面开展整治,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年度检查。对照整治标准查漏补缺,完善提高,接受市考核组对我镇整治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列入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管领导要亲临整治一线,指导和督促整治工作同时,要建立举报制度和具体责任制,实行属地管理,使责任层层落实。各村、各职能部门要建立由村书记、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村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专人专管、权责到位。“五整治”领导工作小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各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服务指导,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高标准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二)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镇每年将拨出专款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各村(居)委会也要根据“量力而行,积极有为”的原则,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各项整治项目的投入。二是要实施优惠减免措施,尤其是旧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农民公寓建设等各项收费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三要转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可建立政府“一站式”服务机制,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进“五整治”工作。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五整治”工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宣传“五整治”的好处和美好前景,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突出重点。重点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使整治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宣传典型。对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对一些反面典型,要予以曝光。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全力推进“五整治”工作。
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坚持主干道两侧和旅游景区周边村优先,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中心村、基层村优先,镇驻地及周边环境脏乱差的村优先,规模较大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优先,村“两委”班子强、群众要求整治愿望强烈的村优先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列出整治时间表,分年度组织实施,三年内完成全区城市规划区外需要整治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内容
坚持选准点,拉好线,拓宽面,以点促线,以线带面,“点线面”齐发力,全力打好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点,即突出初村镇19个市级重点村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9个尚未整治村的整治工作,分批次纳入市级重点村。列入2014年整治计划的远庄、靠山、西车门、长夼店子、小河北5个村,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整治任务,2014年力争全部完成市级整治村任务,在全市率先完成整治目标。要重点做好“三清三化”工作,进一步加大自来水和进村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要结合清理“三大堆”,在所有的村全面实行垃圾“村收集、镇调度、区清运”。要结合清理漫流污水,对村庄河流进行清淤治理,提高景观效果,保护、利用好水资源。要结合村庄绿化美化,多栽经济树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要按照“环境+社区+产业”的整治模式,做好“结合”文章,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自来水修复改造、健身文化广场建设、沼气建设等改善民生相结合,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组织开展“回头看”,对已整治过的等10个市级重点村,重点解决自来水、进村路失修问题。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将整治村卫生日常清扫、垃圾收集清运纳入镇环卫部门管理与承担,从根本上防止“脏乱差”现象反弹。
线,即抓好初村镇驻地、交通干线的环境整治。镇驻地区域,主要包括初5个村居,扎实开展五个专项治理活动:一是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对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和消除卫生死角,升级和改造相关设备设施;二是车辆停放专项治理,禁止违章占道停车、非法营运、客运车辆赖站争客抢道等行为,加快规划建设停车场,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三是经营秩序专项治理,要规范设置固定摊点群和排档群,疏导流动摊点到指定地点经营,实行归类、归群、定点、定位、定时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对乱摆摊点、占道经营的予以取缔;四是沿街构筑物专项治理,对墙体破旧、墙皮脱落的办公、生产、居住房屋外墙进行统一粉刷,对有碍镇容镇貌的残墙断壁及各类破旧危房进行整修或拆除;五是门头广告及墙体立面专项治理,整治规范街道店面外立面及广告招牌,统一设计更换店面门头,严禁乱牵乱挂、乱涂乱画等行为。凤凰山路、山海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要加强全日清扫保洁,及时清除两侧可视范围内的“三大堆”、白色垃圾,清除乱堆乱放的一切杂物;加强道路两侧绿地养护管理,修补破损的路面,施划道路标线;302省道、山海路两侧路灯统一设计安装广告牌。
面,即带动镇容村貌全面提升的环境整治。根据镇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项目区内的东石岭、辇子、北宅库等10个规模较大、短期内难以实施改造的村,要参照市级整治标准,因村制宜,合理规划,稳步推进,杜绝乱堆乱放、残墙断壁、污水漫流等现象,确保街道干净整洁;要抓好初村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防汛清淤、卫生保洁、排污整治等工作,确保河道畅通整洁。
总体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周密组织,强力推进。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各成员要各司其职,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镇、村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圆满完成整治任务。
二是凝聚整治合力。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带动等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群众自愿、共同受益、民主决策、量力而行、上限控制”的原则,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结对帮扶的单位要立足大局,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周调度、月通报”的督导机制,对整治情况实行打分评比,通报整改。年终根据验收结果、投资总额和综合考评等进行分类考核,分档补助。要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帮扶村居工作目标考核,对结对帮扶村居的单位考核结果要与评先选优挂钩,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农村环境治理意义简述
对农村进行环境治理,不仅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关注广大农村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农村环境治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可以说三农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前提就是要治理好农村环境。所有的政策优惠都必须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生态和谐程度都与其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以人为主”或者“以物为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已经不再适用,人与物和谐并进才是发展的主调。而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则恰好是人与物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最后,农村环境治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结果。我国巨大地城乡二元差距并不能仅仅归因于城市经济发达而农村经济落后,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这就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工业服务区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如果,农村环境治理得不好,肯定会对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困境
1.相关行政法规的体系不够完善。在农村,各种有关环境治理的行政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又是制定各种行政法规的和落实政策方针的主体。由于我国对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起步相对较晚,各项有关环境治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纲领性和指导性较强,而全面性和具体性这两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也无法根据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作出强有力的执行活动。
2.技术及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要想对农村进行强有力的环境治理,首先必须要使其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一支撑就是技术和基础设施。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用于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技术也较为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水平。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生产废物等随处可见,并且,很多城市中的工业和生活废物都是在农村进行焚烧和填埋处理,这就使得农村呈现出一片脏乱差的状况。另外,农村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科研部门、高校人才等支持,对环境治理的技术也不如城市先进。
3.资金不充足。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观念等的限制,不少地方政府都更倾向于实施一些见效快、上级认可度高的工程。地方政府将本来就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政绩工程的建设当中,以谋求更高的职位,而环境的治理在这一过程当中就被其理所当然地忽略掉。因为地方政府的资金不充足,其对环境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就不强,在环境治理方面,政府就表现出一种失灵现象。并且,农村也极度缺乏愿意提供环境治理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压力。
4.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不够科学。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动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其的绩效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因为,对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都体现出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单一性特征,各地官员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最看重的因素也恰好是经济发展。并不是说经济发展不重要,对农村而言,经济发展仍旧是重中之重,但是,也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三、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强化
1.建立健全相关行政法规体系。对农村的环境治理是一项目标性、规范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行政测量指标。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开展调研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到农民的农业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地听取农民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收集各种有关环境治理的各种第一手资料。再向高校或专家咨询意见,争取在多方利益共同体的协商下,建立和完善其法律法规体系。
2.加大科研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就永远只会停留下理论之中,很难奏效。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其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职能,为农村环境治理量变的实现提供较为充足的条件。只有这物质条件满足了,农村环境治理才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财政转移和补贴、服务购买等都是极为不错的选择方式。同时,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污水净化处、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3.扩宽筹资渠道。农村环境治理未能很好奏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失灵。而由上文可知,造成这一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资金不足。所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以保障环境治理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 当地政府必须做出合理的财政预算方案,合理地收取税务,适当地引进企业和外资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资金筹集渠道的扩宽提供一定的现实条件。
4.改善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由于绩效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地方政府太过看重经济的增长,进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而政府对各中小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其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便可。所以,农村中的环境治理便走入了“先污染、再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这样一个怪圈。如果不对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农村的环境治理将为沿着这个怪圈越走越远。所以,必须对其加以改善或改革,积极引进现代的绩效考核于目标管理思想,综合考评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建立起相应的多元评估机制,加大农民群众对官员的评估比重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当地政府官员治理环境的动力和积极性。
5.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力度。农民既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然而在现实中,农民却没有真正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最终导致了环境治理成效不明显的后果,无法收益。要让农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要改变农民原有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环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份子。改变农民的观念可以从宣传教育开始,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发放环保宣传单,也可以是开办与环保相关的讲座和小课堂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农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做到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排、废弃物不乱扔等。同时,还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环境治理常识和技能,政府部门还要畅通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以使农村环境治理的群众基础更为夯实。
四、结语
由此可见,对农村进行环境治理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还面临不少困境。不过,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扩宽筹资渠道和加大科研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措施,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强化职能,尽快走出这些困境,加快农村发展。
一、总体要求
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我镇品位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对全镇路域及村庄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全镇形象。
二、目标任务
此次路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针对全镇省道、县道、乡道、村公路两侧路肩、边沟、边坡、行道树涂白进行综合治理和村内按“四无”、“五净”标准进行彻底清扫。
三、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标准
(一)庆淄路治理标准
1、清理路肩及绿化平台、内外坡杂草,绿化平台宽2米,内边坡为1:1.5,外边坡为1:1,内外边坡坡面平顺密实,路树及两侧林带涂白。
2、路肩平台新上土方要密实,边缘线顺直。路肩平台外边坡及坡角线均撒白石灰,绿化平台低于路肩30厘米。
3、穿村路段彻底清理“脏乱差”。重点治理乱植树木、蔬菜及各类垃圾等。
4、规范坡庄、孙镇及王伍西集市。
(二)乡村公路治理标准
1、公路两侧各留0.75至1米路肩,1.5米宽绿化平台,边坡率为1:1.5,边沟底宽1米,上口宽不低于5米;两侧树木涂白1.2米高,路肩平台外边坡及边角线均撒白石灰。
2、其他乡村路清理路肩及绿化平台、内外坡杂草,边坡率为1:1.5,边沟底宽1米,两侧树木涂白1.2米高,路肩平台外边坡及边角线均撒白石灰。
3、县公路两侧各留1米的路肩,1米宽绿化平台,边坡率为1:1.5,边沟底宽不低于1米,上口宽不低于5米;绿化平台植乔木胸径不低于6厘米;树木及桥涵护栏涂白。
(三)涂白要求
孙九路、庆淄路及镇府驻地树木涂白由镇负责,其他树木涂白由各村负责,每棵树涂白高度1.2米。镇财政向每责任区拨款500元用于购买石灰。
四、村内环境卫生标准
村内以清理“三大堆”为主,确保达到“四无”、“五净”。
(一)“四无”:无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砖块、沙石,无纸屑、塑模、瓜果皮,无积泥、灰。
(二)“五净”:路面净,人行道净,下水口净,树坑净,花带净。
五、检查验收
本次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自2014年11月10日开始至16日结束。完成任务的村首先对照标准进行自检,经过责任段技术人员初检,然后向镇指挥部提出验收申请,由镇指挥部会同有关施工技术人员逐段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返工,直至符合标准。村内卫生由城管大队进行验收,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等。
六、奖惩措施
为充分调动各责任区、村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高标准、按时完成路域综合治理任务,经研究设立如下奖项:一等奖6个,各奖励1500元;二等奖6个,各奖励1000元;三等奖6个,各奖励800元;四等奖6个,各奖励500元;五等奖6个,各奖励300元。对不能按时开工、不如期竣工、验收不合格的责任区和村,将对有关责任区书记、包村干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完成。对进入奖励范围的村,村内环境卫生必须由城管大队考核合格,才能获奖,否则不予奖励。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专门班子
今年,我镇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小组,组长:;指导员:;副组长:;组员:;组成单位:镇政府、城建站、环卫清洁有限公司。
二、强化督导,严格考核
1、日常检查与督导由专人分片包干负责
农村片由包村镇干部负责。
城镇片及城乡结合部由四个人分块包干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①从工业园区、商贸城到车站街由曾攀负责。
②从三医院到有限公司、街、路、镇政府后面的码头及周围由负责。
③市场及市场周围、老街到状元桥由负责。
④路、路(从营业所开始,市场除外)到由负责。
2、严格考核,实行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定期通报。
(1)对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的考核与要求
①环卫工人必须按时上班,不得缺勤。有特殊情况要请假的,必须请人代班。
②夏季和天气干燥的日子,每天洒水不少于2次,每天清扫垃圾不少于2次(早上和下午)
③清扫必须彻底,不能留有死角,各路段都必须配备环卫工人,不得缺岗。垃圾桶必须定时清洗,每个月清洗2次以上。
④平时抽查,发现哪个路段有成片垃圾未清扫的,罚哪个路段的环卫工人50元/次。垃圾未及时拖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的,罚拖运垃圾的环卫工人50元/次。
⑤市县检查,镇排名前三名,奖每个环卫工人50元/次,奖亮洁公司500元/次;如果镇在市、县检查排名最后五名,罚亮洁公司1000元/次。
(2)对农村片清洁工程的考核与要求
农村清洁工程考核总分为100分。
①村(居)领导重视,专题研究并确定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记5分。
②村有清扫工具(四件)和配备保洁员的记10分。
③村院内整洁,无垃圾、无乱扔乱丢、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乱排乱放现象记20分,发现一处扣1分。
④公路沿线两侧没有垃圾杂物,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翻晒谷物等行为记20分,平时督查每发现1处扣1分。
⑤村内外路边、水边、屋场边“三边”卫生状况良好,无垃圾、无漂浮物、无杂物堆放、无露天粪坑记45分,抽查一个村民小组,每发现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⑥被市、县通报批评一次或者在市县检查中名列最后五名的,是哪个村的卫生没搞好,扣该村保洁员工资50元/次,扣该村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分1分/次。月考核中,每扣一分扣保洁员10元工资。
⑦考核采取月考核、季度考核与半年、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乡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会议要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按照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全村干部群众认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建设幸福新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属地负责。充分发挥两委班子主导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合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推进落实,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科学编制环境整治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集中解决区域的突出问题,培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意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冶标与治本同时推进,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久、深入开展。
二、总体目标
在全村集中展开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以“五清四化六改”(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河道、清圈舍周边废弃物,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牌、改垃圾处理)活动为载体,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对生活垃圾逐步达到“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和处理”,建立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村民卫生意识、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目标。
三、工作任务
此次行动重点抓好“六大”工程建设:
(一)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全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在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河道两侧栽植适宜生长的速生林、经济林达到净化、美化的目的。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全面清理村庄四周、街道、房前屋后及连村公路两侧的各类积存垃圾;清理村内的粪堆、肥堆,严格控制畜禽乱跑、乱排,实行舍饲圈养,引导规模养殖,实施集中治污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改能步伐,彻底拆除家庭户外露天厕所,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强化村所在地、学校、卫生所、交通干线、渠道两侧等重点部位的生活垃圾清理;垃圾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倾倒,防止造成新的污染,达到村庄内外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无杂草杂物、河道无垃圾沉淀物“五无”标准。
(三)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集中清理村庄、交通干路沿线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拆除、清理沿路的违章建筑,对残垣断壁、破旧房屋、废弃圈舍进行拆除、修复,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进行清理;清理水沟内的污水、淤泥、生活垃圾和圈舍周边废弃物,村庄主街道修建排水、保证生活污水排放畅通;加大对农村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等整治力度,尽量将柴草统一规范堆放到村外,确需堆放在村内的,在村内适宜位置确定柴草固定堆放点并码放整齐,杜绝柴草乱堆现象的发生。
(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以创建绿色家园为目标,加大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力度,实施公路、水渠两侧栽植整齐美观的行道树,在村级小广场周围栽植部分绿地;积极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栽植花草树木、育养盆景,全面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远看是林、近看是村、林中有园、村中有景的绿化效果;村庄街道两侧墙体粉刷防水涂料,要按照连片、连线,统一色调的要求,进行整体美化,体现生态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
(五)幸福新村环境整治工程。结合新民居和幸福新村建设,打造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样板,通过幸福新村率先垂范、以点带面,推动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发展。以“四化一处理”(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新民居建设以“三新六有”为基本内容,做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结合旧房、危房改造项目,以“五改”(改房、改厨、改厕、改水、改能)为重点,加大旧房、危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宜居水平。
(六)长效机制建设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栏,广播、进组入户讲解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工作运行机制和健康环境理念,让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增强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逐步改变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达到“三有”标准,即有必要的环卫设施,建垃圾池或垃圾屋,配备必要的垃圾清运车和清洁工具,统一清运到垃圾填埋场;负责本村卫生清扫和垃圾清运工作;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或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管理规章,建立健全村庄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等管理制度。明确村民的环境卫生责任义务,落实好“门前三包”,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吸纳村民代表参与监督,确保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不反弹。三是提高全村环境管理水平,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四、整治步骤
(一)认真宣传发动 成立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4月6日召开有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宣传发动,为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下基础。
(二)全面整治阶段 村两委组织好本村的垃圾清理、转运工作,率先实施“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处理”模式;院外柴草、木块、砖头及其它堆放物均由各户按照要求统一堆放,严禁乱占乱堆。院外露天旱厕一律拆除,建立环保卫生厕所。做到管理办法制度化、措施活动经常化、治理成效长期化,为今后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三)检查验收阶段 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加大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率先完成治理任务。
(四)巩固提升阶段 严格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环境卫生整治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细化工作任务,查漏补缺,进一步落实绿化美化净化措施,巩固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使环境综合整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赛力江、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哈斯铁尔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塔勒达吾任指挥长,其他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安排部署、协调调度、督导检查。抽调部分群众代表和党员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督导组,负责检查督导做好本辖区内生活垃圾清理、村容村貌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工作等各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二)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小组长包组、党员和群众代表包户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到责任不留空白、清理不留死角。主动接受开展综合整治活动的指导,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完成各项综合整治工作任务。
(三)坚持典型带动。按照“五清四化六改”要求,重点抓规划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厨卫改造和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工作,培树一批环境综合整治样板组和户,实现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本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4)加强督导考核。环境整治执法队负责日常督导检查,建立工作台账。对在工作中推脱、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
XXXX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村党支部书记
XXX 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指挥长:XXX 村委会主任
成 员:XXX 村委会治保主任
XXX 工作队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整治督导队。
队 长:XXX 村委会治保主任
[关键词]农村生活环境 环境治理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40-01
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鉴于此,笔者拟根据相关资料,对农村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状况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1 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的现状
1.1 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的政策分析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标准委组织相关方面围绕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制修订、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等工作,并先期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农业标准化正在从规范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拓展方向转变,将逐步形成标准化全面服务、整体支撑三农工作的全新农村标准化工作局面。
1.2 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技术组织及标准归口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标准涉及的领域还是标准的数量都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制定了200多项。这些标准成功研制的背后,是各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积极努力,如:负责农村绿化、亮化相关标准研制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9);负责村庄大气环境治理相关标准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负责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相关标准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全国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5);负责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相关标准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全国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4);负责卫生厕所改造相关标准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1)。
1.3 我国各地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实践
随着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很多地区都在陆续探索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的工作实践,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陕西、宁夏等地区制定了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的地方标准,为各地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方法和依据。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化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显著,对于加强农村环境治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安全的作用。
我国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认识不断提高,各地方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力度,并不断认识到标准化对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批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充分发挥了试点的辐射效应,加快带动其他地区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
2 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环境的治理主体是由政府担任的,由于地域具有局限性,农村具有地域辽阔、分散广以及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政府无法对农村环境进行集中管理,这就导致了行政力度不够的情况出现。
2.2 缺乏治理创新理念
村民的自主意识尚未发展全面,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如何治理好环境成为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做好城镇乡村的建设,抓住重点,做好村镇的环保建设,改善重点实施建设。
2.3 治理手段比较传统
政府是治理的主体,其他的公共组织参与较少,因此治理手段相对比较传统。在解决实际问题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缺少各方面的自愿和平等合作。与之对应的就是传统企业的运行方式也相对比较传统,缺点是在应对政府的检查时,存在侥幸心理,使用的设备老化,不能实时对废水进行排放。
3 推进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相关标准化法规体系
在现有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法规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明确该体系中各层次法规的缺失情况,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优化法规制定流程,缩短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相关法规制定的周期,加快法规的研究和实施,完善当前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准化法规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加快对现有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法规的修订完善,确保各项法规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使其更有针对性。
3.2 明确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发展路径
在明确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特点的标准体系,依据现实情况和未来预期,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标准制修订的目标和任务,绘制标准化路线图,提出具体的标准研制、标准宣贯培训、标准化试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等各项标准化工作具体任务,确定各项任务的具体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明确分工,按时推进,严格监督考核,指导各项实际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完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保障体系
(1)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联动,促进各部门政策、措施的有效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建议由县市一级人民政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实施领导小组”,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实施,负责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政府是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主体,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环保、质监等多部门联动,整合各方面资金,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3)加大标准化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充分调动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标准化科研机构、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标准化专家库,参与到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各项工作中。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形成科研成果不断引领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建设的良好工作局面。标准化科研项目要重点将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所涉及的建设、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科研项目范围内。
4 结论
建设新农村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有效帮助于农村环境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来用于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多样化资金投入方式,帮助解决重点问题。在财政安排、资金补助用采取适宜的方式,只有这样农村生活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胡久生,邢晓燕,汪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6.
[2].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64:3-57.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努力实现农村整体面貌有大的改观。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针对目前我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普遍不理想、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等现象,在五月份围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和创建“洁净家园”的要求,将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掀起全镇环境卫生宣传月活动。具体做法有:1、在墟镇综合宣传栏中出一期关于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在环镇路的灯杆上悬挂23幅彩色喷画的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标语;2、在镇广播站播出两个星期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口号或图片;3、在各村委会、社区宣传栏张贴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4、向广大农民群众派发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资料;5、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传,发动学校学生清洗墟镇乱张贴的广告,营造爱国卫生的氛围;6、发放致居民商户的一封信,宣传环境卫生和健康方面知识;7、组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干部到市先进村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工作机构。
1、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梁伟业
副组长:李志良、李敏英、罗柱荣
成员:李月送、麦文生、梁衍恒、梁洪盛、李炳培、梁海波、胡志灵、文晓青、各村(社区)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办公室主任由麦文生同志兼任。
(三)加大投入,以点带面,力促全镇环境卫生整治有大改观。
1、经过实地的考察,我镇确定本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分别是靖村的羊眠山村;堂马的塔岗村;上沙的欧村;下沙的榄根村;漱云的塘湖村;泗云的云独村;荷村的荷南村;双龙的隆田村;选田的贵子村;白水带的红环村。其中双龙的隆田村是镇的示范村。
2、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整治墟镇的环境卫生,特别要对“一河两岸”区域进行大整治,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镇环卫所今年新增加环卫工人,对墟镇实行12小时保洁制。原有环卫工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
3、镇政府今年将安排专项的启动资金,用于各村委会(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环境的整治(例如:建垃圾池、买垃圾桶、垃圾斗车、垃圾清扫工具、修建公厕、修理污水排放设施等等)。
具体要求如下:
(1)各示范村要求建垃圾池1个以上或设置垃圾桶若干个,对有条件的自然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
(2)各示范村配保洁员一名,负责对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场所、道路实行12小时保洁,并负责清理垃圾池(垃圾桶)周边的垃圾,及时处理填埋本村的垃圾;
(3)经费来源:以各家各户和在本村所办企业收取清洁费为主,镇府作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个保洁员每月150元(补两年)。镇府补助的条件为:已建垃圾池、设置垃圾桶并已落实保洁员和垃圾处理的自然村。
4、进一步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的力度,今年将大力开展建公厕、户厕活动,对农村新建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继续实施市、镇二级补贴的办法。通过各种形式筹集资金对农村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协同有关部门对农村“人畜没有分离,家禽没有圈养”的情况进行整治,实施死亡禽畜无害化处理制度,坚持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
5、各自然村要做好村庄整治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宅基地、电网、电视线路、供排水设施等要统一规划,对违反规划乱建乱搭的建筑物,镇政府将依法进行拆除。
6、检查验收。各示范村确定后,以环境整治、村容整洁为重点进行新农村建设,年底镇政府进行检查验收。
全民参与共创美好家园——宅梧镇双龙隆田村环境卫生整治主要做法
宅梧镇双龙隆田村有180户600多人。近年以“洁净家园”为主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着手对村容村貌进行新一轮的整治,创建美好家园。
一、强化领导班子,树立实干作风
隆田村借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之机,对村干部进行调整,选出了一批年青、有能力的村民当村干部。新当选的村干部以务实、实干的精神迅速投入村的各项工作中,主动配合镇委镇政府工作,积极带动村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将本村需要建设的项目及规划及时向镇的新农村办、村建办汇报,听取镇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力求尽善尽美。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隆田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一是对牌坊前1500多平方米的沼泽地进行填土工程,铺设石粉,并在村前公路旁建花圃,种上花草树木,绿化美化环境。二是兴建文化室及篮球场。在村内的空地上填土800多平方米,建一幢占地160平方米文化室和篮球场。三是巷道、下水道全面水泥硬底化。以上几项建设共投入30多万元。
三、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一、整治目标
实施农村面上环境改观行动,分步骤对全所有村庄进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重点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着力提升村庄洁化绿化水平。其中,实现所有中心村和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所有村庄(含自然村庄)“两无两化”全覆盖:即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洁化、绿化;实现50%自然村“一无一化”:即无乱堆乱放,洁化。
二、整治原则
(一)与美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实现所有中心村和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所有村庄 “两无两化”,其他自然村“一无一化”目标,提升风情小镇建设水平,在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垃圾处理水平。突出抓好河道沿线、公路沿线以及城区周边、际周边、景区周边、乡(镇)际周边的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确保重点地带环境率先出亮点、树形象。
(二)突出重点。严格按照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实施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总体整治质量。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做到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边整治边完善管护机制,制定具体措施,强化村民自治,明确管护内容,提升管护水平,使村庄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村旁屋边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三、整治标准
清理乱堆乱放: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和柴堆、作物秸杆、土堆、粪堆及其他杂物,做到柴草码放整齐,物料堆放有序。并要求农户庭院无乱堆乱放。
清理乱搭乱建:全面清理村旁及道路两侧的乱搭乱建;拆除村内的违章建筑、构筑物,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清理村庄的残墙断壁和其他有碍观瞻的废弃物;整理村内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杆线。
洁化:全面达到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无害化要求。
绿化:充分利用村旁屋边空闲地,在村庄的房前屋后、路旁、水旁、公共活动场所补齐、补足绿化。绿化应以乡土乔木和花草为主、灌木为辅,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形成四季有绿、季节分明、层次丰富、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村庄内绿化面积达到可绿化面积80%以上。
四、整治进度安排
2015年起,对上年完成整治的中心村和50%自然村进行补缺补差,巩固成果。第二季度开始,对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所有村庄和全余下自然村摸清底数,按要求分月推进整治,到6月底完成30%,到9月底完成60%,到12月底完成100%。
五、整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村旁屋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将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纳入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各乡镇村旁屋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由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统筹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作。各乡镇要专门制定村旁屋边环境整治推进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加强协调指导,严格督查考核。
【关键词】江苏省 农村 环境整治 清洁能源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要求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将农村人、畜粪便及有机垃圾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特别是将厕所、畜圈建在沼气池上,实现人、畜粪便自流入池,使农村有机垃圾全部资源化,农民的院落整齐美观,空气清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通过使用沼气优质燃料,改变农村千百年传统的燃烧习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沼液、沼气,增加优质肥料,实现减本增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②规范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将畜禽场的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利用沼气技术,经过系统固液分离、厌氧、好氧及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处理,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优质有机肥料沼渣、沼液等,既解决了重点区域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问题,实现畜禽场的生态良性循环,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料,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农民普遍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这一资源,通过热解气化技术使其转化为优质能源供农户生活所用,实现农村炊事燃气管道化,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秸秆焚烧现象,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燃气问题。
二、目标任务和选建条件
(一)目标任务
2012年-2014年,全省新建17万处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和387处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其中大型沼气工程40处,中型沼气工程80处,小型沼气工程430处,12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12年,全省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40000处,配套改圈、改厕、改厨40000户;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98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7处,中型沼气工程14处,小型沼气工程9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1处。
(二)选建条件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在全省农村农户分散养殖畜禽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有一定基础,具备沼气建设相关条件的村集中连片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一个村不少于100户。项目 项目村要有村庄规划,建设重点在苏北和苏中等区域。②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在全省年出栏20-100头牛,2-10万只鸡,2000-5000头猪的养殖场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在年出栏100-400头牛,10-30万只鸡,5000-10000头猪的养殖场建设中型沼气工程;在年存栏400头牛,30万只鸡或万头猪以上的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并进行沼气发电。建设重点在太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和大中城市周围。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机场附近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地区,选择村级有一定经济实力,组织水平好,有村庄规划,秸秆资源丰富和农民有积极性的村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个项目村参加的农户要达到200户以上。建设重点在苏州、徐州等有一定基础的地区。
三、工程建设主要技术规范
(1)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按农村“一池三改”建设规范要求建设。户用沼气池建设要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①沼气池建设标准。建设沼气池应选择GB/T4750-2002国家标准中的池型,池容为6-10立方米。工程质量要符合GB/T4751-2002及相关工程技术质量规范。②猪圈改建标准。圈舍要与沼气池相通连,粪便自流入池,水泥地面,混凝土预制板圈顶,并要搭建暖棚等相应保温和防雨设施。③厕所改建标准。厕所要干净卫生,与沼气池、猪圈(舍)一体设计,要求安装蹲便器,粪便自流入池,有条件的要建设沼液循环冲洗式厕所。④厨房改建标准。厨房改造要洁净明亮,厨房内的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安装规范美观,砖垒灶台,瓷砖台面,地面要硬化。
(2)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沉淀池、调节池、厌氧发酵池、贮气柜等土建工程。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图纸、设备安装等应选择技术力量雄厚,且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企业进行,保证工程建设成效。
(3)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房,配置安装气化机组、燃气净化器等设备设施一套,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储气柜一座,铺设输气,配置安装入户灶具、气表200户以上。秸秆气化机组、灶具即配件等关键设备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储气柜及其它土建工程应选择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设计、安装及调试。
四、补助标准及对象
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是一项惠及百姓的公益事业,需增加财政投入,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2012年工程总投资2.4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亿元。
①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每处“一池三改”平均建设费用为2100元,省财政补助1000元/户。补助对象为项目村农户。②禽场沼气治理工程。每处小型沼气工程投资在3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10万元;每处中型沼气工程总投资在9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30万元;每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总投资在300万元左右,省财政补助100万元。补助对象为规模畜禽养殖场。③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处项目总投资在80万元左右,省财政平均补助40万元/处。补助对象为项目建设单位。
五、主要措施
关键词:生态家园;农村环境;治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79-04
1、引言
1.1 背景及目的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广西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且农村人口居住广而散,这给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探索广西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具有切实的推广意义,也与国家提出的西部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相呼应。
本文以生态循环项目――广西生态家园�
1.2 广西生态家园项目简介
广� 项目主要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乐县、兴安县、苍梧县、富川县、博白县、陆川县、防城区的64个乡(镇)445个村实施。
广西生态家园项目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体化农村高效能源生态模式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并配合沼气池建设进行改厨、改厕、改牛栏猪圈、农田改造、技术培训及村级道路建设等工程,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广西生态家园项目农村环境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广西生态家园项目的实施,减轻了农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不仅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还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减少了森林砍伐,保护了生态环境
户用沼气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农村能源供给,有效遏止了乱砍滥伐,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沼气产出优质清洁的能源,减少了传统燃料产生的大量浓烟和C02等废气对大气的污染,改善了项目村空气质量。对15个项目点和5个非项目点的实地调研中发现,沼气项目开展之前,有80%的农户家庭每天每人使用柴草5kg以上。沼气池建设后,43%的农户已经不再使用柴草,25%的农户明显减少了柴草的使用。农户只有在沼气池产气量不足时,才会使用少量柴草。
2.2 沼肥代替化肥,改善了土壤质量
生态家园沼气项目开展之前,农户主要以化� 大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还使得农田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沼肥的使用可以改良土壤,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和良性循环。对271户农户的调查显示:87.38%的农户认为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其中51.87%农户认为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板绪情况得到改善、土壤病虫害减少和农作物单产增加等方面。此外,沼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增加了蔬菜水果的原有风味,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2.3 农村水质得到改善
沼肥代替部分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农户将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垃圾、生活污水倒进沼气池,有效地减少了来自生活污水的污染。对271户农户的调查显示:建设沼气池前,有69.02%的农户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塘或者随地乱排的,建设沼气池后,农户乱排生活污水的现象减少了26.22%,32.85%的农户将生活污水倒进沼气池循环再利用。
由于调查屯中约有70%的农户的饮用水为自来水,其余大部分饮用山泉水,几乎很少直接饮用河水、井水。因此,沼气项目对农户饮用水短时间内影响不大。而项目屯农户的灌溉水主要来自雨水和附近的水塘,改善情况较为明显。
2.4 农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家园沼气项目对农户的厨房、猪、牛栏圈也进行了配套改造。使用沼气池后,许多农户养成每天清扫畜栏的卫生习惯,农户家庭的蚊蝇明显减少;而且不需要在庭院或厨房中堆积大量的干柴,释放了生活空间;同时,沼气灶占地面积小,没有烟灰积存,使厨房环境得到改善;“改厕”主要是给农户家庭的厕所贴上瓷砖,装上便盆,来改善厕所卫生。
沼气池建成后,人畜粪便污水直接排入沼气池,从而改变过去农村中厕所粪坑露天,禽畜粪便乱丢,污水污物横流,蚊蝇乱飞的现象,使得村容整洁,减少疾病传播,提高了村民的卫生健康水平。调查发现:生态家园项目开展后,38.38%的农户认为屯里的公共卫生得到明显改善;36.90%的农户认为公共卫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5 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态家园项目实施的推进,项目点农户从卫生环境的改善中得到巨大益处,逐步意识到改善卫生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生态家园项目开展后,不仅多数项目村修建了垃圾池,而且农户开始自觉将垃圾丢进垃圾池。在项目屯调研的271份有效问卷中,乱丢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由原来的70.11%降低到了20.3%,乱丢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由项目前的8.48%提高到了现在的48.70%。此外,项目屯农户赞成制定环境保护公约的比例高于非项目屯,认为环境保护公约难以实行的比例低于非项目屯。说明,项目屯农户有更强的意愿制定环境保护公约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也更愿意执行环境保护公约,具有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
2.6 节约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家园沼气项目实施对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有一定帮助。调查发现,农户家庭中每天需要一个劳动力上山砍柴,平均来回路程需要3~4h,58%农户家庭需要每天上山砍柴。沼气代替传统燃料,不仅节约了上山砍柴的时间,而且可以节约砍柴做饭时间,减轻了农村妇女家庭劳动强度,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农业工作或外出打工。
此外,沼肥代替化肥,减少了农业生产开支。调查显示,每户每年大约少用了30%的化肥量,可以节约800元。项目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3、广西生态家园项目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与项目主管部门交流,深入项目点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了解到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和困难。
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通过15个抽样项目屯的对比,发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项目点,项目开展的进度较快,项目实施的难度较小,尤其是村路建设情况对沼肥的使用范围影响比较大。首先,道路修建较好的屯,在建设沼气池时运输沙石等材料比较方面,建池成本相对较低,农村建池的意愿较强;其次,村路修建较好的项目屯对沼肥的使用率较高。村路建设不好的项目屯由于运输沼肥不便,只将沼肥施用在离住所较近的菜地和田地,无法将沼肥运往较远的田地,影响沼肥代替化肥的使用量。
3.2 缺乏劳动力和建池场地,资金支持不足
生态家园项目中,建沼气池是由农户自己投工投劳,项目给予一定的物资或现金支持。而建一个标准的8m2的沼气池大概要花费3500元左右,需每户出四个劳动力挖池一天,每天一个劳动力60~100元不等。项目实施中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缺乏建设场地及资金的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执行能力也较差。因此,项目开展常遇到农户家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另外,有些农村住房规划不合理,没有在住宅附近预留建设沼气池的地方。在非项目村调查中,有近40%的农户因此而无法建池。有些项目点只有生态家园项目约1 950元的资金投入,没有其他资金支持,农户还需要投入较大部分资金,给农户带来了困难。在非项目村调研发现,68%的农户因考虑到资金问题而没有建沼气池。
3.3 综合利用程度低,生态循环链条短
沼气不仅可 但304个调查农户只将沼气作为生活燃料,对于其他的用途却全然不知。且沼渣大多用作为果蔬基肥,极少数农户将其作为猪饲料的添加剂,以提高猪肉品质。沼液通常用于浸种或作为果蔬的水肥,仅有2%的农户将其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可见,项目屯农户对“三沼”的利用知识并不完全了解,致使“三沼”的综合利用度较低。沼肥使用面也不广,90%以上都只用于种植,没有能够将种植、养殖、渔业、林业等综合利用起来,项目点形成的循环模式主要为猪一沼一果。总体来说,生态规模较小,循环链条较短。
3.4 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不足
广西生态家园项目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投入的生态技术主要包括沼气池建设维修的硬技术和有关生态种养循环利用及“三沼”综合利用的软技术。沼气池建设和维修在项目中主要由县、乡、村级服务网点提供。但有的项目点农户遇到零配件损坏、漏气、管道堵塞等问题不知道向谁求助,更不知道有村级服务网点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率以及项目开展的效果。而且项目对生态循环利用的培训开展得较少,20%的项目点没有开展过相关培训,调查中75%的农户表示非常需要生态种养技术培训的支持。现有技术培训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总体推广程度不够。此外,农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难销依然成为农户获得更多收益的障碍,农民希望项目能够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3.5 宣传服务和管理落后
生态家园沼气项目对于沼气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环境治理措施的宣传较少。农户对环境保护的措施了解不够,环境保护的主动l生不高,农户总体环境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最后,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法律维权意识单薄,对于工厂带来的污染,许多农户不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农户环保维权意识。此外,项目村环境治理后续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完善。例如,调研中发现仅有20%的项目点制定了环境保护公约,但对于环境保护的具体管理措施较少,执行力不强。
4、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村环境的措施建议
广西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最终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应在以下方面加大措施力度。
4.1 加大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持
政府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治理宏观条件。首先,要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农村环境政策应以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综合农村环境现状、农产品安全以及农民收入等问题,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农村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做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再次,要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等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并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村级道路硬化、建设农村垃圾池、改善农村饮用水、治理农村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有机食品基地等工程,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4.2 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村生活的主体,是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的执行者,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利益获得者。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环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是要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各种途径和工具,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加强农民对环境污染危害以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鼓励农民参加环境治理工作,形成农村环境保护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提高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4.3 加强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持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村环境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而且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持还要结合农村区域特点,从污染源头抓起,采用科学施肥、生态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开发和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和低成本的垃圾、污水处理等的农村环保适用技术;运用科学技术设计农业生态工程,形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农业生产规模化过程中的技术投入,提高生态农产品产出效率;环境监测先进技术等等。总体来说,技术是支持着整个生态循环链条的形成的关键,是创造环境治理效果的核心。因此,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效益,并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建立农村环保技术服务网点,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4.4 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增加循环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农村环境治理;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12-008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技术向农村生产领域的渗透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趋于好转的同时,农村环境却逐渐恶化,这不仅干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环境问题没有城乡差别,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在波及城市环境的同时,更会通过农业食品链条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而,关注农村环境,致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而应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
自上世纪以来,农村环境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随后国务院在其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1]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一直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他们认真调查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仔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具体设计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供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践借鉴。
尽管我国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学者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极为关注,但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并未取得实际成效,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这一切都昭示着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环节存在着阻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某种问题,只有找出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为此,笔者在概览学者关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学术文章的同时,又深入苏北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对苏北地区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种类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工作踟蹰不前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内学者,其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环节出现了偏差或错误,没有正确把握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存在的类型以及产生的根源。为了消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障碍,有效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并及时加以纠正,为此,笔者以在苏北地区农村的实际调研资料为基础,并对照我国学者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理解观点,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环节中存在的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误区予以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对策,以期能扫除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停滞不前的基础性障碍,以推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环境保护和治理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各界缺乏对农村及其环境的深入了解,而且在当前“城市中心主义”的模式下,国内民众在用看待城市环境问题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又把本具有同质性的农村环境问题看作是不同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异类,在此种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国内民众在理解农村环境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认知偏差。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不全面。由于人类最早接触的环境问题是污染问题,而且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城市环境问题也主要是城市污染问题,再加上农村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获得关注也是因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因此,我国学者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便将农村环境问题等同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而忽视了农村环境问题所包含的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直接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无论是农民的正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农业资源的合理维持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维护,一旦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给农村乃至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不仅要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关注农村资源以及生态保护问题。但事实上,我国民众在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时,只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资源及生态所遭受的破坏问题却少有涉及,反映出我国民众包括学者们目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范围还比较狭隘,无法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全部。
2.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类型不彻底。为了充分认识环境问题,并依据不同环境问题的各自特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经过对环境问题的逐步了解,我国学者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环境问题予以相应分类。如依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破坏问题;按照被影响的环境要素予以分类,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以及生物环境问题等。[2]依据上述分类,我国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这对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分类还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那就是目前国内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所谓面源性环境问题,和点源性环境问题相对,是按照环境问题产生源的确定与否而区分的一对环境类型,其中所谓点源环境问题,是能够具有确定产生源的环境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只要查明该问题的源头并对其源头进行治理,环境问题即可消除。而对于面源性环境问题,由于其产生源无法确定,与点源环境问题有很大区别,而且由于面源性环境问题发现较晚,尽管目前学者对农村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已有所认知,但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具体而言,当前社会对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我国民众对面源性环境问题分布范围的理解有错误,许多民众认为面源性环境问题只存在于农村,城市里不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甚而有学者把面源性环境问题作为农村环境问题区别于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加以研究,并主张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来应对农村的面源性环境问题,但事实上是,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环境问题,其中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就是典型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其次,尽管我国国内社会对农村点源环境问题和面源环境问题作了区分,但却没有厘清二者的实质不同,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对策,要么避而不管,要么把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混为一谈,用点源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来处理面源环境问题,从而使农村的面源环境问题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治理,阻碍了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
3.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认知不准确。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国内的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而且有不少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看似发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但笔者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发现上述学者的观点与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存在一定偏差,他们并未准确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农村环境问题根源的认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误区之一: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学者认为农民环境意识不强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笔者认为,尽管农民环境意识不强与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将其归结为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源则实在言过其实,甚而存在错误。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对苏北地区农村村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问卷调研,在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中,除了个别村民对农村的环境问题漠不关心之外,大部分村民在表示对过去良好农村环境的怀念和留恋之时,都表达了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忧虑和关注,他们对农村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资源发生的不利变化都有切身体会,都有改变当前环境状况的愿望但都苦于无能为力。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农民的环境意识并不缺失。而近期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苏地区出现的群体性环境事件也直接表明了当地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环境权益受侵的焦虑,同时也是对“农民环境意识不强”论的有力反击。由此可见,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并不能作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寄希望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上面,因为农民的环境意识本来就不低。误区之二: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众多学者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中有关农村环境的立法缺失、农村环境执法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司法救济途径不通畅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诚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农村地区滞后于城市也并非没有可能,而这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掣肘作用,但是,如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作为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进行解读,则不仅无法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更会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引向歧途,反而会阻碍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因为农村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城乡二元化模式造成的结果,要想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化模式,在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实现对城乡环境的同等保护、同等治理,[3]而那种“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以及对农村环境单独立法”的论调看似对农村地区予以特别优待、特别保护,但实质上依然是在延续着城乡二元论的基调,不仅有害,也无必要。这是因为,首先,从立法层面上讲,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并无本质的区别,当前我国的相关环境立法不仅在城市地区可以适用,在农村地区也可以适用,如果立法有缺失的话,也应该是全国层面的缺失,而不会单单是农村地区缺失,因而没有必要单独为农村地区的环境立法;其次,对于农村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建设,目前的机构设置已足以承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任,如再在乡镇一级设立相应机构,不仅不能实质性地改善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状况,而且还会增加农村地区环境执法和司法成本,白白浪费国家的执法和司法资源。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处理并非无法可依,而环境执法机构和环境司法机关也并不缺失,反而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影响下,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无法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应引起国家、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三、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误区的纠正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导致国家难以针对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直接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就必须纠正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认知误区。
1.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要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认知范围过窄的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农村除了面临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工矿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威胁的同时,还面临着上述环节所带来的资源退化、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特殊性,其对资源、生态的依赖性要远大于城市的生产、生活。由此可见,除了污染会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之外,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维持平衡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关注农村地区的资源退化和生态失衡问题,而且我们在设计措施来防治工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同时,更应关注农村资源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在设计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要将农村污染防治、农村资源养护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综合考虑,将三者予以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如此方能有望全面彻底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2.彻底认知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如文中所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类型的认知误区主要存在于公众对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认识层面上,因此,为了彻底厘清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明确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明确面源性环境问题并不是农村地区特有的环境问题类型,在我国城市也存在面源性的环境问题,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农村环境问题当作异类而将其孤立于城市环境之外,并且还可以从城市面源性环境治理实践中吸取有益的治理经验。其次,要深刻理解点源性环境问题和面源性环境问题的区别,从理论上讲,任何环境问题都有其产生源,因而从实质上讲面源性环境问题也是点源环境问题,只是由于面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具有随机性、移动性,难以查明和确定。另外,还有一些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单独不能造成环境危害,而是众多面源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源共同交织作用才造成了环境问题,这都和传统的点源性环境问题有区别,因而在治理面源性环境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点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中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在面源性环境问题领域适用,需要对此种问题单独研究,单独处理。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城市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经验,把面源性环境问题的治理当作公共服务而由国家承担,发挥政府在面源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增加国家在面源性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农村面源性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4]
3.正确认识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既不是农民环境意识不高,也不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全,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差异所致。在此种结构模式的调控下,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致使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资金投入都低于城市,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也常常受到漠视,我国城市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则趋于恶化,并使人产生了“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全为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的假象。[5]因而实事求是地讲,成因与其说是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农民合法环境权益被漠视,农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保护权得不到保障的结果;与其说是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倒不如说是城乡二元模式下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地位缺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标准降低、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造成的,甚至在农村个别地区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因此,要真正消除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取消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实现国家对农村、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考虑和同等保护。具体来说,对于农村地区的点源性环境问题,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而对于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则要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导性作用,增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向农村引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从经济上鼓励农民采取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废物向农村环境中的排放,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
结语
由文中的论述可知,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要全面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范围,彻底把握农村环境问题的类型并准确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目前的农村环境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但正如文中所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只有废除这一模式,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可喜的是,伴随着人们对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深入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认可和采纳,目前我国各地都围绕着户籍、经济、环保的城乡一体化问题开展了理论性探讨和实践性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此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让我们看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培华,包文兵。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淮海文汇,2012,(1).
[2]吕忠梅。环境法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7.
[3]晋海。我国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制度建构:理念、原则与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4]刘璇,李娜。论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责任 [J].河北学刊,2010,(1).
一、指导思想
浅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荐(优秀16篇)
二、开展村屯环境整治
公司主要负责:各行政村的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农村垃圾分类;农村环卫设施的运营维护;村内旱厕(水厕)的定时(一年清掏两次)清掏服务;农村服务期内新生产的村内生产垃圾就近堆肥及建筑垃圾就近填埋服务;村内小河套、沟叉的垃圾清理服务;村内路两侧杂草清打;镇区和村内的道路除雪服务,针对行政村、镇政府、市农居办检查出的环境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全力配合各类人居环境迎检工作。
各行政村主要负责:1.对公司的日常保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针对保洁工作不达标的点位及时通报公司,由公司落实整改任务;2.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3.保持街路两侧建筑物外饰整洁美观;4.清理路障;5.清除村道两侧废弃农用车、建筑废料、木材堆垛等;6.清理残垣断壁;7.拆除废弃倒塌的泥草房、棚架、圈舍、仓房和院墙;8.加强畜禽养殖户的规范管理;9.广泛宣传动员农户大力开展庭院卫生整治工作,村干部党员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清理自家庭院树立庭院卫生标杆,带动农户开展庭院治理的积极性;10.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道路两侧、休闲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农户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工作;11.围绕清洁卫生庭院美、室内美、栽树栽花景色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和谐村庄美的“美丽庭院”标准和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干净人家”标准,引导发动村民主动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治理;12.开展“七必拆”危旧房屋设施排查及整治工作,着力整治影响村容村貌和危险的房屋设施;13.各村对照省A级示范村标准进行全面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打造任务;
三、整治时间
《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百日攻坚实施方案》自2020年9月1日起实施,11月中旬结束。
四、成立镇级督察检查领导小组
五、检查时间
11月2日-11月11日镇级领导以换村互检方式进行对环境公司及各行政村清洁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分。
六、考评制度
关键词: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保障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提出了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环保部下达《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十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4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实施治理的村镇采取“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0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近半的省份进行了整治,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同样被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现就以编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讨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方法及存在问题,便于今后更好的稳步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给后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人员以参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村庄为单位。实施内容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就以上几方面,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分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2研究区域概况
眉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处于境内,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境内形成了东西沟塬相间、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863km2,辖8镇,1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
眉县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2.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18亿m3,水资源总量为3.54亿m3,全县平均径流深283.7mm,平均径流总量2.448亿m3,按多年平均值计算,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国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属于贫水区域。
3项目规划时限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整县推进,涉及全县8镇的12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规划为2012~2014年。为确保项目逐年,有计划的推进连片整治工作。规划2012年实施4个镇24个行政村,农户数12364户,145组,共计47846人。2013年实施7个镇48个行政村,农户数27507户,355组,共计106645人。2014年实施7个镇51个行政村,农户数28846户,382组,共计108925人。
4眉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眉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通过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处理处置设施运转费用高昂,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广泛的参与热情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县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据计算,眉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7.6万t。调查显示,眉县还有3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简易填埋为主,距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还有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两部分。灰水主要为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黑水主要为冲厕排水。经计算可知: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240万t,其中BOD年排放量约为144t、COD约为288t。目前,眉县除了首善镇的葫芦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废水(灰水)的人工湿地处理试点外,其余村庄均无相应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旧村改造中虽然建设了简易污水管网,但未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渗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沟渠后进入水体。尤其是各镇周边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给眉县周边流域水体水环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围环境均带来严重影响。
4.3饮水水源地保护方面
8个示范镇区中除了汤峪镇的楼观塬村和营头镇的街道村部分村组的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镇的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眉县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307处,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处、地表水源共有50处。目前已有92处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措施,还有215处未划定保护区范围,尚未设置标志牌和界桩等警示标志及隔离保护措施。个别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矿库遗留矿渣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杂物任意堆放,存在潜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问题。
4.4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
眉县涉及的养殖小区共计19个,其中养牛小区9个,养猪小区6个,养鸡小区4个。经计算,年排放污水量约2.5万t,CODCr、氨氮和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41.5t、 37.3t和28.1t,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产生量见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对大气、水体、土壤、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示范工作内容及实施计划
5.1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方面,研究一种高效、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规程及规范\[1~7\],结合眉县的实际考察情况,考虑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发与下渗的损失较大,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按70%考虑,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25L/d·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5L/d·人。由于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渭河水体,其排放标准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研究过程中随即抽取首善镇第五村、段家庄村、横渠镇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样进行检测,检测水质结果见表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的自然生态净化处理工艺,其中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水冲式厕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分散处理技术;镇区及周边农村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卫生条件好(水冲式厕所普及率高)、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集中处理技术。根据眉县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眉县适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处理法,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以自然生态处理法为主,即人工湿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经计算分析,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共建设89处,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为14套,分散式处理设施为75套,污水主干管总长度57.68km。其工程量和总投资见表3。
5.2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应实现分类收集,并且分类收集应与处理方式相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机垃圾(农业果蔬、厨余等)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的方式收集。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无机垃圾结合当地废弃物收购系统,对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险废弃物运至指定危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其余不可利用无机垃圾填埋或进入周边镇垃圾处理系统。眉县垃圾处理模式见图2。
图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据计算研究,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75kg计算,人口增长率为3.14‰,到2015年,预测全县日垃圾量为125.35t。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眉县每10户配置2个垃圾收集桶(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红、绿二种颜色分别代表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每50户配置1辆保洁车(三轮手推车)和1名保洁员;1个行政村配置1辆机动三轮车、1个垃圾分类收集房、1个有机垃圾堆肥房和1个3~5亩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眉县大部分连片村属于经济较发达和欠发达的村庄,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在垃圾填埋处理的同时,建议建设自然通风静态堆肥场。
眉县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由收集与清运项目、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构成,项目总投资3352万元,其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见表4所示。
5.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畜禽养殖治理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根据对国内同类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的类比调查,各种畜禽粪、尿及污水的产生系数详见表5和6,眉县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7。
根据现场调研,眉县全县畜禽养殖户234个,其中80%无处理设施,需要建设10m3沼气池188座。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分布20处,需要处理池容积为3600 m3,建造干粪堆池57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57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20处。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8。
5.4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根据眉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眉县农村饮用水需要开展8个镇110个村组215处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最小15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砖墙围井或铁丝网封闭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点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铁丝网封闭(泉水也可采取砖墙围泉)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同时对保护区实行生态恢复治理,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保证水源水质合格、水量稳定。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观察水环境变化,掌握水环境变化规律,确保供水安全、正常。
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建立围栏和标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9。
表9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结语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包括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镇与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大方面,总投资费用:8510.3万元。项目实施后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受益人口26.5万人,收益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不低于95%。可以说从根本上提高了眉县农村环境面貌,对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居民对于环境的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加强宣传,并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议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环保协调、融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巡察制度,保证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有效。对于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更高效的节能处理设施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 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试行)\[12\].西安:陕西省环保厅,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1.农民是农村环境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对于广袤的农村,农民最有感情。农民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其一草一木。如今的社会,上层人纷纷跨入城市享受富贵荣华,过上有保障的生活;一些权力部门可以安心地享受着各类产品的“特供渠道”;精英富裕阶层可以通过“环境移民”到国外呼吸新鲜的空气、享用安全的食品。而对于“贫贱不能‘移’”的广大农民来说,农村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农民是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并且时常是全家族、几代人深受其害,“癌症村”村民的切肤之痛岂是外人能够体会?同时,只有农民自己才能最真实地知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农村环境,什么样的农村环境最有利于自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如此重大的事项只能由农民自己作主,就如同自己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由他人定夺。
2.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真相最有力的见证者
农村的土地养育了农民祖祖辈辈,农民也以世世代代的身家性命记载着农村环境恶化的历程: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每年近3亿吨生活垃圾,1/3随意堆放;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通过截污,城市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搬迁转产,城市空气质量提高了,农村空气质量下降了;通过生活垃圾填埋,城市市容市貌换新颜了,农村土壤、地下水污染加重了;通过“菜篮子”工程,城市生活供给有保障了,农村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了,一些地方的农民在一步步地沦为“环境难民”。农民虽然没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突出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是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生活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过程,掌握了太多谎言和无知掩盖下的污染真相,理应是农村环境治理最有力的发言人。
二、偏离农民主体地位的农村环境管制理念和措施弊端凸显
1.传统的命令控制型农村环境管制模式执行成本高昂
作为公共支出的环境保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农村环境治理也不例外,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改善和治理农村环境。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措施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能够使环境状况在短时间内取得可测量的改善,长期以来被视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受政府青睐,适用范围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手段的执行成本极其高昂,且可能欠缺科学性基础。首先,命令控制型措施有效的前提是“政府可以掌握完整而准确的环境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排污标准和技术标准”,而这仅仅是理想的假设;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第三,对不同的污染源不加区分地采取一刀切的标准,治理污染能力强、治理减排成本低的排污者因无利可图而缺乏降排治污的动力,而治污能力差的排污者不得已要采取昂贵的污染控制治理措施,从而带来巨大的效率损失。由于农村地域广袤而人口众多,破坏环境的活动极其分散,命令控制措施实际执行起来相对于城市有更多的被动和无奈,如为了禁止秸秆焚烧,各地加强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撤官职、人盯人等措施层出不穷,基层乡镇人员甚至日夜巡逻在乡间地头,但秸秆焚烧依然屡禁不止。
2.单一依靠行政手段的农村环境政策在实施中政府失灵严重
传统观点认为,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纠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无所不能,完全可以大包大揽。实践证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时常会产生角色错位,背离自己的监管职责,政府也会失灵。虽然中央已经提出要改革政绩考核制度,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但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在地方政府和官员眼里,经济产值是硬指标,生态保护是软指标。在城市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市民环保意识迅速提高的背景下,落后产能城市生存空间日渐狭小,而追逐GDP和经济利益的冲动促使不少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对广阔的农村窥视垂涎。政府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与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用公权力为污染企业撑腰,此时的地方政府已经与污染企业一起结成同盟,成为与农村环境公益博弈的对立方。所以,诸如媒体报道的:在云南省红豆杉森林遭受灭顶之灾时,负有保护红豆衫职责的政府部门居然承担起了收购树皮的业务;安徽省怀宁县环保局招商而来的污染企业致使当地一百多名儿童血铅超标等,类似事件频繁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有学者断言,目前环保危机的实质可归结为政府权力异化所致的政府失灵。3.农民对被动承受的环境治理措施普遍持消极甚至抵制态度农村环境治理中惯用的命令控制型手段没有体现农民的自主权、参与权、决策权,农民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有一种透过环境管理的权力压迫感。许多农民认为农村环境治理是政府一方的责任,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代表的不是生存于该环境中的农民的利益,而是政府的利益、上级的利益,“政府治污”与“农民致富”是相背的。所以,对于政府推行的、需要农民配合的农村环境治理措施和环保项目,一些农民缺乏积极性,不想干、不愿干,指望政府全包全管而自己坐享其成,政府若强制推行,农民则团结起来抵制。例如“,以奖促治”农村环境政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在实施执行中,政府规定“促治”先行,“奖补”置后,要求农民先治理,有了环境效益后再给奖补资金,而农民要求先给启动资金。再如很多地方的农村生态村创建工作,由上级政府确定目标,基层政府自己“搭台唱戏”,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出力不讨好,得不到农民的认可。这样使很多农村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陷入“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处境。长期的政府包办也造就了广大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阻碍了农民自我治理能力的培育和提高,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以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1.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和“环境公众参与”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地位环境公众参与滥觞于公民环境权。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将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下来,时至今日,“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观点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脱离公民环境权,环境公众参与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妄谈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了。很多在国外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管理措施在我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中最重要的主体却长期缺位。我们亦应顺应历史潮流,在宪法中确立“环境权”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在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单项立法中将“环境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规定下来,保障公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权等权利。目前《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第五条已将“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原则。其他单行立法修改完善时也应当将其确立为基本原则并将其具体化,为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动力之源。
2.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
“知情”是“参与”的前提和基础,而健全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公众环境知情权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以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几乎没有涵盖农村地区,导致目前农村环境治理中严重缺乏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据报道,现在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的全国性基础资料只有采用抽样方式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对农村的污染源也只是普查了农业源,农村生活污染源等并不在普查范畴之内。人们都知道农村污染很严重、治理很艰难,在缺乏科学数据支撑的状况下,又都不太清楚污染的内在机理,对治理路径都没有太大的把握,甚至不知该从何下手。政府尚且如此,农民的知情权更无从谈起。当前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投入重资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农村环境基础信息。同时农村环境信息不应有“秘密”,对农民更应该如此。要通过完善立法和司法案例破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实施中信息主动公开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容易知道的公开多不易知道的公开少、以“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作挡箭牌等突出问题,防止农民环境知情权落空。另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农村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不失为环境信息公开一种重要方式,还可以发挥其针对农民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功能。在针对农民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中,要做好各类环境质量体系、指标、标准、数据等相关信息的解读和说明,尽量使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
3.支持农村环保社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拓宽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渠道
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是农民进行环境利益表达、实现环境权利、增强环境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补救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重要举措。只有广泛深入地参与,农民才能提高环保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才能改变政府单线作战的状况。农民群体虽然为数众多,但是个体具有极强的差异性和离散性,力量十分有限,再加上农村污染源分散,排污隐蔽性强,农民个体环境参与效率低下,效果甚差。城市环境保护实践证明,不少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不需取悦于强权力量或资本力量,更容易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在提高公众参与效率方面作用显著,使公众参与上升到组织化、制度化、理性化的层次。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借鉴这个宝贵经验,政府对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应实现从“叶公好龙”到“与龙共舞”的转变,鼓励支持农村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组织如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协会等的环保功能,鼓励环保公益组织将活动领域延伸至农村,构建“政府—社会—农民”共治与互动的农村环境管理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就可以探索发挥各类环境学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中立第三方的作用,对农村环境费用征收、环境治理资金的使用绩效和使用方式、环境政策实施效果、农民参与治理效果等进行公正评价。政府部门则应努力拓宽农民参与渠道,丰富农民参与形式,充分尊重并调动农民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引导他们自己做主,使农民从“要我保护环境”转变为“我要保护环境”,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农村环境的主人。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依靠农民群众,保障其主体地位,发动其主体作用,就能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能留得住绿水青山,就能让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把农村环境综合整�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着力改变我市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农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具体指标为:
(一)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0%(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污水分散处理模式)。
(三)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
(五)户外道路硬化率≥90%。
(六)林木覆盖率≥35%。
(七)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
(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50%。
(九)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50%。
(十)建设有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
(十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乡镇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行政村配备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十二)村容村貌:村有卫生保洁人员,清扫保洁到位。柴草、杂物、畜粪等分类堆放整齐;无乱搭乱建、残墙断壁、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
(十三)群众满意度≥90%。
三、整治范围、整治重点和技术规范
(一)整治范围
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连片村庄统一综合整治。优先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农村建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新型社区、迁村并点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移民迁安村),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交通枢纽和工矿企业周边,风景名胜区。
(二)整治重点
按照国家、省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要支持内容,我市的整治重点为: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隔离设施建设、标志设置及排污口的拆除等。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加快固液分离、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强化畜禽养殖小区及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4.历史遗留的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对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农村工业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对工业企业“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导致的周边农村地区水源、居住区、农田污染进行治理。
(三)技术规范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包括对现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的清理整治,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4章“给水设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_)》。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包括通过管网将污水收集到大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土地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单户或联户通过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膜生物反应器)、净化槽等对污水采取就地处理的分散处理模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7章“排水设施”、《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第5章“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和省环保厅印发的《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包括就地填埋和资源化利用(沼气、堆肥利用)等方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5章“垃圾收集与处埋”、《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第6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涵盖选址要求、场区布局、清粪工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及固体粪肥利用等方面,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及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达标排放及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具体技术规范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等。
4.其他指标。户外道路硬化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第8章“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林木覆盖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61号);户用卫生厕所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交)》第6章“卫生厕所类型选择”及“厕所建造与卫生管理要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技术指标参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质检总局令第12号)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67号);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参照《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指导标准(试行)》(豫建村镇〔〕16号)。
四、资金管理
(一)专项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将在三年内向我省投入专项资金9亿元,其中年2.5亿元、年3亿元、年3.5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按1:1的投入比例。省、市、县三级资金配套比例为3:4:3,财政直管县省、县两级资金配套比例为5:5。市、县级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政解决,鼓励县级增加配套资金,另外,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投入力度。
整合涉农资金。市直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职责,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片区,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电力、通讯、绿化等设施建设资金向农村环境整治片区集中。各县、区政府要按此要求集中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合部门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扩大综合整治成果,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二)使用方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点面结合、示范先行的原则,优先支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县和生态县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鼓励支持经济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作用强、有一定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方积极性高、资金配套有保障的县、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各县、区要按照集中连片、示范先行的原则安排项目。
(四)资金监管。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要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年度资金,并报市政府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政务公开的原则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五、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审批。按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便函〔〕17号)的具体要求,坚持逐级上报、专家审核、层层筛选的原则,确定项目总数及投资额度。项目由县、区政府组织申报,市财政、环保部门审查,经市政府同意,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初审,经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环保部备案,并下达各县、区组织实施。
(三)实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公示制。县、区财政、环保部门要及时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布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及验收考核情况。乡镇政府要会同村委会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在村庄张榜公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王学杰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梁东雁、市财政局局长安洪海、市环保局局长李凤刚担任,成员由市委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局、市畜牧局的主要领导组成,统一领导全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
(二)明确职责。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具体分工如下:市委农办负责新农村建设;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项目的立项;市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并参与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综合整理;市环保部门参与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负责监督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市城管部门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市农林部门负责沼气池推广、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造林绿化、参与畜禽水产养殖治理;市卫生部门(爱卫会)负责农村改厕;市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当地政府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
(三)加强督导。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县、乡各级政府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制度。县财政、环保部门于每月25日前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并于每年1月25日前将上年度项目实施情况报市财政局、环保局。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效,资金到位和安排使用,后续管理措施与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市财政局、环保局要对工程管理、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分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先进经验,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