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语文教学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每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的学生,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学生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开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以其方向性贯穿与诸育之中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方向,起统帅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开始拿到语文课本后,要通览教材内容,了解编者意图,针对各类型课文的内容作出统筹规划,制订本学期德育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品词析句、朗读体会、作文教学等来渗透德育。平时,课堂上我们要与学生通过平等交往,拨动“情趣”这根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踏上将来的人生道路,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有时引进音乐、舞蹈、游戏等形式,

  赋予教学内容以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当我们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打好语文基础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特别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应尊重学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凭借教材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浇灌学生纯洁美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寓学于乐,化难为易,既增添学生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养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对于汉语言的精髓,在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时,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这些精品,让他们熟读成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使其受用终身。

  五、贯彻课标精神,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面对新课标,我们应牢牢树立现代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立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二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三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四是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学习观。

  2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一、课前,教学准备要充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备无患”,可见,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教师而言,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认真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教材观”,讲课不是讲教材,而是学会“用教材”。要做到用教材,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要认真钻研新教材,透彻了解教材的文体特征、结构特点、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等。

  比如:学习写景的文章,就应让学生了解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景物特点的,作者借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学习写人的文章,应让学生弄清楚作者如何以事写人,或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或歌颂了人物的什么品质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什么,怎样做,怎么学等。

  此外,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教材更接近学生,富有生活化。

  2、充分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特点。学生是上课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关注所教学生,注重了解研究学生的特点。不仅了解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

  因为,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见识、认知水平等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少年闰土》中提到的趣事,农村的学生肯定比城里的孩子有更多的体验,而学习《北京欢迎你》时,由于城市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因而对奥运会相关知识的理解较农村孩子更深刻。

  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后,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良好氛围。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教学方案要精心设计。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备问,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要少而精,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备作业,要求作业有拓展有延伸,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备“三语”,即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课后的总结语,都要精心推敲,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为引导学生的思考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师应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

  如:学习了《伟大的出征》后,可以对我国“神六”、“神七”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学习《中国的花》,可以补充介绍中国十大名花分别象征什么品格,并和学生说一说中国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国国花,以及不同种类的花代表的“花语”等,这些补充的知识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感到有新意。

  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时游刃有余,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教师有了精心的教学准备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避免不必要的差错发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课上,教师提问要有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讲解得多么生动、形象,但要想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检测学习活动的效果,则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比如,《爷爷的芦笛》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关键语句体会文中感情。

  因此,学生在充分感受强强在爷爷的笛声变得勇敢起来的前提下,理解课文结尾句“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时,教师提问:这句话仅仅是对“海边的孩子”而言吗?“海水”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当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明白,爷爷希望强强能在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健康成长,从而体会到爷爷对强强的关爱与期盼之情。

  2、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不可过浅,又不可过难。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太浅显,过于琐碎,会造成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的局面,如: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语文《松坊溪的冬天》“飞雪”一部分,这样提问:这段话写了什么景物?(生:飞雪)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来写?(生:比喻)作者把雪比作什么?(生:柳絮、芦花、蒲公英的种子)柳絮、芦花、蒲公英的种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白的)还有呢?(生:都很轻、很柔)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生:写出了雪的特点)松坊溪的雪有什么特点?(生:白、轻、柔)这样,教师就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养成不愿思考、懒惰的坏习惯。

  如果这样问:“这段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是用怎样的写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呢?”就增加了问题的容量,能促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人次去解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说话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过难、容量过大,又会让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完《山茶花》第三自然段后,提问:文中有哪些遣词造句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结果学生面面相觑,不管老师如何启发都回答不上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对于过大过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降低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问答式提问——“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启发性的提问,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

  在学习《松坊溪的冬天》“溪石”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了作者如何把被白雪覆盖的溪石写具体、写生动的,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

  老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 好不好?为什么?学生一听后便会将老师改动的句子与课文的原文对照,研究书上那样写的好处,最后通过交流讨论,一致得出结论:书上原文写得好,不仅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溪石外形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溪石写活了,赋予它们生命了,让人感觉到这些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新。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巨大动力。当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更要着眼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开拓、进取、探索等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

  如在教学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都批评楚人舍本求末,喧宾夺主,你对他装饰盒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经这一问,学生有了拓展思维的空间。

  有的说,楚国商人制作精致的盒子装珍珠卖也不算错,这样才与珍珠的价值相匹配,试想,如果我们送礼物给别人,配上精美的包装,会提高礼物的档次。有的说,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做宣传别人也不会知道,精致的盒子就相当于为珍贵的珍珠做了广告,下次一定会卖出好价钱的。

  还有的说,既然是商人,只要能赚钱,卖什么都无所谓,既然别人喜欢盒子,以后就多做类似的盒子卖,不也是生财之道吗?总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5、提问的形式要新颖。提问呈现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我曾这样提问:同学们的小老师当得不错,现在,你们摇身一变,由小老师变成了大诗人李白了,我想对李白说:大诗人呀,词语的意思我都懂了,可整首诗的意思我还不太清楚,你能给我讲讲吗?我还这样提问: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1244年前的那一天吧!现在,你登上了李白的小木船,和他一起离开白帝城,顺流而下到江陵去(出示小男孩图片,贴在挂图的小船上),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独特,语言精妙,时常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具有趣味性、挑战性,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因而使师生对话“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6、提问要有延展性。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情感、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教学《迟到》到最后时,可以这样问学生:你的父母对你是慈祥的还是严厉的呢?你体会到他们对你的爱吗?你是怎样对待这种爱的?同学们,爱的形式不同,但能否正确对待,关键还在自己。这样的结语,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切身体验父母对自己独特的爱,正确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常怀感激之情,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课后,教学反思要及时。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认识过程。反思应做到:反思所失,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所得,总结经验,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如:在《美丽的晋祠》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时,先让学生自由欣赏晋祠山和树的图片,并配上钢琴曲,结果花了两分多钟时间,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课后反思,认为这一环节随意性太大,教师没有适当引导,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因此,对导入稍作调整,将图片精简一半,突出了重点,另外,随着一张张图片跃入眼帘,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逐一介绍,“……这些树,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它们,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正所谓,‘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润呢……”这样,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既对上节课所学的写山、写树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回顾,又为本节课写水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创设了情境,作了铺垫,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一、构建教学情境,提供探究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教学的细节,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小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还要提供探究性问题,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成长,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思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意识。

  只有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比如,讲小学语文《丑小鸭》,为了让小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丑小鸭的亲身经历,并从中得到启发。我创设了课堂情境,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一个平静的湖面,上面有一只小船,突然湖面泛起波浪,小船在湖面随风飘摇。

  此时,小学生都盯着课件,关注着小船的动态,我及时进行引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就像湖面上的这艘小船,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偶尔也会遇到各种坎坷,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只坚强的丑小鸭。

  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学生提供探究性问题: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丑小鸭离开家都遭遇了哪些事?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它可怜?当他看见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他是怎样的一种表情?

  二、培养学习习惯,加强读写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我加强对语文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仅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给小学生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小学生都得到进步。

  比如,讲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我首先进行了学情分析:由于小学生阅历有限,年龄较小,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还有些小学生家境不富裕,没有外出旅游的条件,语文教师在讲解本课时应该多向小学生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小学生的直观感受,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时我组织小学生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得既准确又快,小学生都非常有感情的朗读,语文课堂学习氛围高涨。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内洞的特点,我鼓励小学生背诵下来,并用心去体会溶洞奇观。

  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小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游记书写方法,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游览,抓住每个景点的特色进行描写,在书写游记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游记更加具体和生动。课后我给小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游览一个地方,写一篇游记。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每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而且对于团队协作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已有的语文实际经验提高活动效率。

  比如,讲小学语文《将相和》,我给小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小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课文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我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小学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我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分别选择小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在表演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特点,展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在小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前,我给小学生播放了与课文配套的视频资料,帮助小学生把握人物特点,理清表演的思路。通过小学生的表演,语文课堂欢笑声不断,小学生不仅更加喜欢上语文课,还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意识。

  四、强化课堂练习,指导学习技巧

  很多小学生在做语文阅读题时,总是看着问题去“猜”答案,并没有真正的回归阅读材料找答案,结果造成小学生语文阅读题效率偏低,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比如讲小学语文《一夜的工作》,课文描述了作者亲眼所见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景象,进而提倡小学生学习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敬业精神和简朴低调的生活作风。

  为了改变小学生的学习误区,我启发小学生进行不断的质疑: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小学生说为什么周总理要工作这么长时间?有的小学生说周总理的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还有的小学生说课文主要是想表达什么主体思想呢?我指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______”画出说明周总理辛苦工作的句子。

  最后我给小学生设计了丰富的课堂练习内容,旨在强化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练习包括多音字注音组词,解释词语并造句,按要求改写句子,修改病句等,我还让小学生发挥写作潜质,写一件事情,主要表达出一个人的出色品质,要表现出真情实感,描写要具体。

  4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1阅读

  古人云:“”写尽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小学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巧妙的构思、出新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他们真的是见多识广,一点也不比大人逊色。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唐宋八大家文集》、《诺贝尔奖获得者文集》、《读者》、《人民文学》、《诗刊》杂志等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yao读名著读经典作品,培养孩子阅读经典与名著,阅读习惯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

  背诵经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小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0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5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1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基本功就有些本钱啦。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3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基。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稳步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写作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备的方法技巧

2.小学语文成绩提高的方法技巧介绍

3.怎么提高小学语文成绩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5.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秘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