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天赋,又或者因为别人能轻易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不平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完全没办法。现在的我倒觉得这样也好,世上或许有人能一步登天,但那人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份,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一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本节包括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化能合成作用六个知识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需要掌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用到的材料、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并注意提取的时候用提取液,分离的时候用的是层析液,叫纸层析法,并明确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明确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需要掌握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的几个重要实验,如萨克斯的实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恩格尔曼的实验——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物中的氧气来自参与反应的水、卡尔文循环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掌握。根据条件不同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有光才能进行,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剂——ATP、[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所以,二者相互影响,正常情况下,不能分别持续进行。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通常考查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矿质元素等等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不同的作物对光照的强弱需求不同,不同颜色的光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CO2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缺乏氮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影响光合作用,过多时,易倒伏;缺乏磷时,蛋白质合成受阻,抗性降低;钾影响糖类的合成和运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是各种酶的辅助因子等等。
化能合成作用是另外一种自养型生物的代谢类型,如硝化细菌,称为化能自养型。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称为光能自养型。简单掌握就可以。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考点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代谢部分的重中之重,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都具有较大的出题比例,出题的类型灵活,形式多变,知识的考查方面也比较多。再就是考查光合作用的时候肯定离不开呼吸作用的考查,因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肯定要进行呼吸作用。高考中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考查或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研究通常出综合性简答题。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知识点误区】
色素的提取和分类的实验注意提取和分离是两个步骤,方法和原理不同,用的试剂也是不一样的,提取的时候用的是提取液,提取液是有机溶剂,是纯净物,如无水乙醇或丙酮等,而分离的时候用的是层析液,是混合物,必须准确区分。为什么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呢,因为色素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再就是准确把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来分析不同条件下或改变条件时ATP、[H]、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等的含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
1.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色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绿叶中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所以叶呈绿色
B.所有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四种色素
C.细胞内的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D.有的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含有一定量的色素
思路解析:绿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占3/4,类胡萝卜素含量占1/4,二者之比为3∶1,即前者是后者的3倍;植物细胞内的色素按功能可分为光合色素和非光合色素,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内,非光合色素,如花青素分布在液泡的细胞液中,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它们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答案:B
2.绿叶中叶绿体内的色素分布在()
A.外膜
B.内膜
C.类囊体薄膜
D.基质
思路解析:绿叶中叶绿体内色素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要牢记。
答案:C
3.研磨绿叶时加入无水酒精的目的是()
A.使色素溶于其中
B.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
C.为了研磨充分
D.使叶绿素从四种色素中分离出来
思路解析:研磨过程中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CaCO3是为了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受到破坏;加入无水酒精是为了提取色素,使四种色素溶解到有机溶剂无水酒精中,而不是使叶绿素从四种色素中分离。
答案:A
4.某同学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后,画出了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分布的模式图,以此主要表示色素的含量及间隔距离的大小,其中比较能显示真实情况的是()
思路解析:叶绿素a含量最多,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间距最小,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间距。
答案:A
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体内叶绿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双层膜
B.其内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
C.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基质中
D.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思路解析:色素只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而不分布在基质中。
答案:C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二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三
细胞内的能源物质种类及其分解放能情况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2.主要储能物质:脂肪。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的糖原和植物细胞中的淀粉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3.直接能源物质:ATP。糖类、脂肪、蛋白质中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命活动利用。
4.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为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当外界摄入能量不足时(如饥饿),由脂肪分解供能;
蛋白质作为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一般不提供能量,但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状态下也可分解提供能量。
对糖类、脂肪功能的理解分析
(1)糖类功能的全面理解
①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a.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70%);
b.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而纤维素为结构物质,非储能物质。
②糖类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成分
a.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主要成分;
b.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的原因?相对于糖类、蛋白质,脂肪中C、H的比例高,而O比例低,故在氧化分解时,单位质量的脂肪较糖类、蛋白质消耗的氧气多,产生的水多,产生的能量也多。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四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
(包括的合成)。
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
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间期,称前减数分裂间
期(premeiotic interphase)
或前减数分裂期
(premeiosis)。
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在G1期和S期把麝香百合的花粉每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发现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将G2晚期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向减数分裂进行,说明G2期是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关键时期。
和有丝分裂不同的是,DNA不仅在S期合成,而且也在前期合成一小部分。D. E. Wimber和 W. Prensky(1963)认为合线期-粗线期合成大约2%的DNA。Y. Hotta等人(1966)在百合属(Lilium)和延龄草属(Trillium)中发现,粗线期合成大约0.3%的DNA。称为合线期DNA(zyg-DNA)或粗线期DNA(P-DNA)。这些DNA的合成可能与联会复合体的形成有关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减数分裂的特殊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①细线期(leptotene)、②合线期(zygotene)、③粗线期(pachytene)、④双线期(diplotene)、⑤终变期(diakinesis)。必须注意的是这5个阶段本身是连续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1)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持续时间最长,占减数分裂周期的40%。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细线交织在一起,偏向核的一方,所以又称为凝线期(synizesis),在有些物种中表现为染色体细线一端在核膜的一侧集中,另一端放射状伸出,形似花束,称为花束期(bouquet stage)。
2)合线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有丝分裂周期的20%。亦称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synapsis)。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
。在光镜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bivalent)。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tetrad)。
3)粗线期: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在光镜下只在局部可以区分同源染色体,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在果蝇粗线期SC上具有与SC宽度相近的电子致密球状小体,称为重组节,与DNA的重组有关。
4)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叉点(chiasma)上还保持着联系。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在电镜下已看不到联会复合体。
交叉的数目和位置在每个二价体上并非是固定的,而随着时间推移,向端部移动,这种移动现象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端化过程一直进行到中期。
植物细胞双线期一般较短,但在许多动物中双线期停留的时间非常长,人的卵母细胞在五个月胎儿中已达双线期,而一直到排卵都停在双线期,排卵年龄大约在12-50岁之间。成熟的卵细胞直到受精后,才迅速完成两次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核。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昆虫中,双线期的二价体解螺旋而形成灯刷染色体,这一时期是卵黄积累的时期。
5)终变期: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所以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 由于交叉端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故交叉数目减少,通常只有一至二个交叉。终变期二价体的形状表现出多样性,如V形、O形等。
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膜解体,但有的植物,如玉米,在终变期核仁仍然很显著。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核仁消失,核膜解体,标志进入中期,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二价体有4个着丝粒、姊妹染色单位的着丝粒定向于纺锤体的同一极,故称联合定向(co-orientation)。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由于相互分离的是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每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仍为2C。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使母本和父本染色体重所组合,产生基因组的变异。如人类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组合的方式有2个(不包括交换),因此除同卵孪生外,几乎不可能得到遗传上等同的后代。
23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间期
在减数分裂I和II之间的间期很短,不进行DNA的合成,有些生物没有间期,而由末期I直接转为前期II。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
的两倍。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3.减一中期.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的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一后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和极体。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
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
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第3 / 7页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
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
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1.减Ⅱ前期 2.减Ⅰ前期 3.减Ⅱ前期 4.减Ⅱ末期
5.有丝后期 6.减Ⅱ后期 7.减Ⅱ后期 8.减Ⅰ后期
第4 / 7页
答案:9.有丝前期 10.减Ⅱ中期 11.减Ⅰ后期 12.减Ⅱ中期
11.减Ⅰ前期 12.减Ⅱ后期 13.减Ⅰ中期 14.有丝中期
七、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经过和)的
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和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就
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
意义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原因(类比推理法)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
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个。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1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
第5 / 7页
P _红眼(雌) × XY白眼(雄)
W w 配子
_Y
W wW F1 _红眼(雌) XY红眼(雄)
WWw
又通过测交进一步验证。
1、摩尔根等人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用实验证明
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一对遗传因子即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
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一个染色体上有 多 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 排列。基因和
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 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
位 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 基因 会随 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 基因的分离或组合
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 染色体上的 等位 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 基因 自由组合 。
第3节伴性遗传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_
● 性比:一般 1 : 1
● 常见生物: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的性别通常就是由
性 染色体决定的。生物的种类不同,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相同。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 ①XY型:雌性的性染色体是生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Y型。雄性(男性)个体的精原细胞在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可以同时产生含有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的精子,并且这两种精子的数目是相 同 的,而雌性(女性)个体的卵原细胞在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只能够产生1 种含有 X 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由于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 相等,因此,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所产生的后代中,雌性(女性)个体和雄性(男性)个体的数量比为 1:1 。
● ②ZW型:该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是ZW,雄性的是ZZ。蛾类、鸟类的性别
决定属于ZW型。
2、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 伴性 遗传。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人类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 隐性 基因,遗传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 母亲 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 女儿 。(2)男性患者 多 于女性患者;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上的 显性 基因,这种病的遗传特点是:女性患者 多 于男性患者。
总结: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
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并)指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五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考生物重要复习考点汇总相关文章:
1.2017高考生物复习重要考点归纳
2.高考生物核心考点梳理
3.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4.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5.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6.高考生物高频考点总结表格式
7.高考生物知识点重点总结
8.生物高考考点知识总结
9.高考生物知识点冲刺复习大全
10.高中生物知识点最强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