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小编在此整理了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关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约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分界线;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约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三)、地球

  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与赤道周长 6371千米、4万千米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极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111×cosθ

  特殊经线 0°、180°、120°E、20°W、160°E

  纬线和纬度 和赤道平行的的圆。以赤道为零度,向南向北各90度。

  特殊的纬线 0°(赤道)、90°(极点)、30°、60°、23°26′、66°34′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经纬网上方向的判断 平行四边形法则

  经纬网上距离的计算 经度每差一度相差110×cosθ(当地纬度)、度相差一度相差110千米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旋转,南极俯视呈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1670km/h×cosθ)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快,七月初(远日点)慢。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晨线和赤道相交处的经线为6点,昏线和赤道相交处的经线为18点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即零度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有三处偏离,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太阳高度为90度,昼半球的中心点,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21.)秋分日(9.23.)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北半球昼长>12h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南半球昼长>12h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日出时间为12-L/2,日落时间为12+L/2;L为昼长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往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往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为冬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立冬(11.7/8)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四)、宇宙探测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2005年神舟6号。2008年神舟7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二、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必需;构成生物体成分;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讯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人类的保护伞。

  (二)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选择性吸收、反射(无选择性)、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保温作用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于风向右侧,南半球垂直于风向左侧。低纬度小,高纬度大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斜穿等压线。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与等压线平行。左右手法则。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低压槽、高压脊、鞍部。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赤道低压、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1月,北纬60度) 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夏季主要气压中心(7月,北纬30度) 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

  ②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三)大气降水

  降水的条件 物质条件:水汽、固体杂质

  临界条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结达到过饱和。

  降水的类型 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 东岸多、西岸少。赤道多、两极少。沿海多、内陆少。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极地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四)天气、气候与人类及气象灾害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过境时与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冬季的寒潮、沙尘暴(冷锋)、梅雨(准静止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锋面气旋 温带气旋,东面暖锋、西面冷锋。暖锋锋前、冷锋锋后一侧阴雨。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20-35°。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40-60°大陆东岸(仅东亚)。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街道方向与风向平行(利于通风)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居民区相反。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近中心风力>12级。影响低纬度东岸。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的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调整。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南方酸雨严重①西南(四川盆地)②中南(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五)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的判读技巧

  三、海洋

  (一)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热容量很大。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海水热量的收入、支出 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平均盐度:3.5%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大多东西方向)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受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影响。

  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副热带为中心)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副极地为中心) 仅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自东向西流(东北季风),夏季自西向东流(西南季风)。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补偿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东格陵兰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寒流减温减湿降盐) ②海洋生物(四大渔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③污染 ④航海(顺流逆流)

  (二)、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阳光集中、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主要渔业国在温带地区)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海洋矿产资源分布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金属矿产)深海海底(锰结核)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土耳其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纽约、神户等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主要海运航线 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亚澳、好望角、北美东岸经巴拿马运河至西岸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领海(主权)、专属经济区(资源管辖权) 12海里,200海里。

  四、陆地

  (一)陆地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主要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二)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裂谷海洋)为主、升降运动(海陆变迁、地形起伏)。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生长-张裂(裂谷、海洋),消亡-挤压(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海洋)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和外力地貌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降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物质坚实,成为山岭。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利于隧道、水库等工程)。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冰川地貌类型 U形谷,冰蚀湖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喀斯特;风蚀洼地、沙丘等。

  (四)陆地水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大,水位变化大

  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小,水位稳定。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

  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五)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纬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生物循环的作用 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有机物质⑤生态

  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

  (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主导。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相对应。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南北更替,热量为基础)。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更替,水分为基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垂直更替,热量为基础)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非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 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多倍

  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预防措施④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五、地图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方向 ①一般定位法②指向标法③经纬网法

  图例和注记 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岭、盆地,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农、林、牧、副、渔)

  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市场、交通及技术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养羊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美国)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生态农业) 甘蔗、果树、桑蚕、鱼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分析(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工业的投入因素和产出 投入: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产品和三废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技术革新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 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 ①减弱②仍具吸引力③通达性,趋于重要④生产自动化,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水污染(河流下游),大气污染(下风向),与居民区距离,卫生防护带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①生产的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工业集聚的优势 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较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①自发形成②规划建设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 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二、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 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 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 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美国三大城市带 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形、气候)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五、文化地理

  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 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 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远距离)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与了解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正常秩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外交。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 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发展新能源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10个国家。

  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世界主要国家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二、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 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4、 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 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6、 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7、 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 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所以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与德国、俄罗斯不同)

  9、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东南亚

  1、 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 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 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 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苏门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5、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多火山:这里是亚欧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三大板快交界处。

 

 

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石油

 

 

主要国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印尼、文莱、马来西亚

  6、 新加坡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河流

 

上游河流

 

流经国家

 

城市

 

 

红河

 

元江

 

中国、老挝、越南

 

河内

 

 

湄公河

 

澜沧江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金边、万象

 

 

湄南河

 

 

泰国

 

曼谷

 

 

萨尔温江

 

怒江

 

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

 

 

中国、印度、缅甸

 

仰光

  南亚

  1、主要国家:印度(用东城5.5区的区时,即东经82.5度地方时;与我国有三段相邻)、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马尔代夫

  2、 这里是佛教和印度教发源地。

  斯里兰卡——佛教,印度、尼泊尔——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斯兰教

  3、 地形:北部是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平原,南:西高东低

  4、 印度河平原为什么是沙漠地区: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季风影响不到这里。

  5、 热带季风区什么时候最热及原因:旱季刚结束(3—5月份)。①太阳高度较最大②气候干旱容易升温③日照时间长

  6、 主要农作物及分布区:(注意原因)

 

 

水稻

 

小麦

 

棉花

 

茶叶

 

黄麻

 

 

半岛沿海和恒河三角洲

 

德干高原东部和恒河平原

 

德干高原西北部

 

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

 

恒河三角洲

  7、比较:

 

 

气候

 

地形特点

 

矿产

 

分布地区

 

 

德干高原

 

热带季风气候

 

平缓

 

铁、煤、锰

 

德干高原

 

 

巴西高原

 

热带草原气候

 

面积辽阔,平缓

 

铁、煤、锰

 

东南部

 

 

云贵高原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崎岖

 

煤、有色金属

 

东部

  8、印度工业、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班加罗尔:电子工业中心

  中亚

  1、 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2、 地形与气候: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十分稀少。

  3、 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主要河流是锡尔河、阿姆河,最大湖为里海

  4、 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城市。

  5、 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是:

  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大量引锡尔河和阿姆河河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破坏植被,湖区荒漠化严重。

  6、 中亚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7、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2001)

  8、 非洲部分

  1. 古代丝绸之路起止以及途经国家

  答;由西安沿甘肃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境内,再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到达欧洲

  2. 西亚的五大产油国以及西亚石油的特点

  答;五大产油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

  油质特点;出油高,埋藏浅,油质好,储藏量大。

  3. 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答;A。波斯湾——地中海,红海沿岸

  B.波斯湾——好望角,苏伊士运河——西欧,北美

  C.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日本

  4. 非洲之最(山峰,湖泊,河流,裂谷,海湾,岛屿,盆地)

  答;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

  最深湖泊:坦噶尼喀湖

  最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最长河流:尼罗河

  最大海湾:几内亚湾

  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5. 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答;上游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河水泛滥。

  6.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特点和形成原因

  答:起止: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6000千米长。

  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形成:板快张裂初断裂形成

  7.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答: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形成

  8. 非洲自然带呈对称分布的原因

  答:赤道横穿中部,气压带风带的对称分布,自然带的对称分布

  9. 非洲的资源及对应的产地

  答:石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尼日利亚,苏丹,安哥拉

  金刚石:刚果金,南非

  黄金:南非

  铝土:几内亚

  铜:赞比亚

  10.埃及人口的主要分布地

  答:尼罗河谷地,河口三角洲地区

  11.阿斯旺水坝的利弊

  答: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

  弊:下游泥沙大大减少,尼罗河三角洲受侵蚀,海岸线后退,土地肥力下降,

  渔业资源减少,下游地区地表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

  12.埃及的四大支柱产业

  答: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13.埃及最大的港口和人口最多的城市

  答: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

  人口最多的城市:开罗

  14.埃及长绒棉生长的有利条件( 重点)

  答:灌溉便利,夏季阳光充足,冬季温暖无霜,土壤肥沃

  15.埃及人口大量迁入沙特的原因( 重点)

  答:地理位置较近,埃及人口多劳力过剩,沙特人口稀少,石油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两国语言 宗教 生活习惯相似。

  16.苏伊士运河的地理意义

  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17.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答: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18.刚果盆地东侧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重点)

  答: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终年形成大量降水,因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19.埃及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重点)

  答:历史文化价值高,距离欧洲发达地区近,市场距离近,交通通达度好,环境承载量较大,地区接待能力较强。

  20.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答: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灌溉,入河水量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湖周边地区开垦过度,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欧洲部分

  1. 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上的湖泊,曲折的峡湾(冰川侵蚀),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湖泊(冰川侵蚀)以及平原部分波状的丘陵(冰川堆积),由什么作用形成?

  冰川作用

  2. 伊比利亚半岛内部, 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沿海区域各是什么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 欧洲为什么少长河?

  由于大陆轮廓曲折,并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形成.

  4. 多瑙河发源于哪里?流经多少个国家?在哪里注入什么海?

  它发源于瑞士西南部山地,流经9个国家,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5. 莱茵河发源于哪里?流经德国哪个工业区?该工业区兴起条件,衰弱因素及后来的兴起条件是什么?

  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面 流经德国鲁尔区.

  兴起原因:1)煤炭资源丰富.2)靠近铁矿.3)水源充足.4)水陆交通便利.

  衰弱原因:1)煤炭能源地位下降.2)生产结构单一.3)世界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

  后兴原因: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第二产业.2)改善交通,形成交通网络.3)发展科技.4)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6. 德国陆上九大临国是哪些?

  丹麦(北) 波兰 奥地利 捷克(东) 瑞士(南) 卢森堡 荷兰 比利时 法国(西)

  7. 德国的南北地形及所在地形的农业情况.

  南是北德平原,可发展畜牧业.北是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多,可发展林业,高山牧场.

  8.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是什么?

  分别为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9,俄国四大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钢铁 机械),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 军事工业)

  10.俄罗斯内河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1) 河流封冻期时间长,海洋封冻期时间也长.2)海域较封闭,不与外国联系.3)呈南北走向,经过经济发达区域较少

  11、温带海洋法气候广大的原因是: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12、英国农业分布的特点是: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13、法国的工农业特点是: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14、德国内河运输发达的原因是:

  经济发达运输量大;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运河的修筑;境内河流众多,众多大河流经,航运发达;气候为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沛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

  15、德国的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16、 俄罗斯:

  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不利于航运,有凌汛。贝加尔湖世界最深。

  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

  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农业区: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美洲部分

  1、美国农业特点:

  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

  2、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山脉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势较低

  3、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大陆西岸分布狭长的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阻碍西风进入

  4、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原因:

  北美温带大陆面积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地区;西部和东部山系阻挡西风太平洋水汽和大西洋水汽对内陆影响;中部为平原,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气团北上,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气团长驱南下,中部平原冬夏温差大。

  5、加拿大主要工业部门和主要出口产品:

  主要工业部门:采矿、木材、造纸、水产加工、钢铁。

  主要出口产品:矿产、新闻纸、木材、水麦、肉乳、水产品。

  6、美国的五大湖沿岸是工业最集中、发展最早的地区,简要分析这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①开发历史悠久;②阿巴拉契亚山区有煤,五大湖地区有铁,资源丰富;③五大湖、河、大西洋廉价航运,交通便利;④发达的农业,提供条件。

  7、说明乳畜带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合粮食,适合牧草生长,城市人口集中,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

  8、分析芝加哥钢铁工业发展的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廉价水运,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9、尼亚加拉瀑布位置:

  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10、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大面积分布的原因:

  ①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且平原面积广阔;②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内,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有利于同一气候分布;③南北两面有低缓的高原,来自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和东南风都可以进入,有西部山地抬升,降水丰沛。

  11、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

  海上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气候条件温和湿润。

  墨西哥人口分布在墨西哥高原原因

  气候温和宜人。

  12、拉丁美洲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世界第一)

  咖啡、甘蔗、香蕉。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

  13、亚马孙河航条件及其形成原因:

  发源于安第斯山,流经赤道地区,全年降水丰富,干流水量极大,季节变化小,支流多航线长,流域内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14、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原因

  减少城市职能,加强对内地管理开发,加快内陆经济发展;高原气候温和宜人

  15、巴西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

  16、巴西水能丰富的原因

  位于巴西高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落差大;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水量大

  17、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形式

  水闸式、海平式

  18、巴西重工业分布

  东南部临近铁矿和海运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19、北美五大湖形成原因

  冰川融水,洼地积水,地壳下陷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

  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20、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工业区

 

发展特点

 

工业中心

 

 

东北部工业区(五大湖南岸和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世界著名工业区,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海港、综合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钢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铁路枢纽

 

底特律:最大汽车工业中心

 

 

南部工业区(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二战后工业迅速发展,条件优越的“阳光地带”石油、化学、宇航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西部工业区(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地)

 

二战后兴起,资源丰富的“阳光地带”,航空、石油、电子

 

洛杉矶:最大飞机制造中心,航天、电子、石油、电影

 

圣弗朗西斯科:港口、电子石油、农产品加工、华人集中,硅谷、

  21、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发达的原因: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③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④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⑤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⑥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注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律。

  a.历史基础;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e.消费市场;f.科技力量;g.劳动力。

  (运用以上分析规律,学会分析日本、德国、英国工业发展的条件。)

  22、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伊塔比拉铁矿);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秘鲁附近的渔场;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23、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是:开发历史、交通、地形、气候。

  24、巴西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

  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大洋洲、南极洲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2、大洋洲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3、澳大利亚东、中、西部的地形特点是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4、动物独特性和古老性的原因是:

  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5、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6、 澳大利亚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著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17、 南极洲气候极其寒冷的原因是: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

  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④洋流――南纬400――60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9、南极洲主要资源: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10、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

  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一、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大陆海岸线 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隔海相望的国家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领海和内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二、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交通③水能资源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4-5月(华南)6-7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主要咸水湖 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航运

  长江的源流概况 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长江主要支流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长江的开发利用 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黄河的源流概况 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黄河的主要支流 河、湟水、汾河、渭河

  黄河的开发利用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珠江水系 西江(上游红水河)、北江、东江

  京杭运河 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三、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中国民族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主要铁路干线 5纵3横(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柳,宝成-成昆、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长江对外贸易港 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 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主要的商业中心 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主要的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四、我国的国土整治

  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水分差异)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国土整治的概念 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 ①地域差异显著②人口众多③基础薄弱

  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举例 ①大江大河②跨流域调水③防护林建设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我国区域发展 ①战略步骤②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遥感技术(RS) 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①脆弱的环境②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①自然原因(土质、气候)②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②扩大林草③改善天然草场④开展土地复垦

  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保塬、护坡、固沟)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 ①旱农垦区②草原牧区③绿洲边缘④河流下游⑤基本建设(采矿、修路)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风沙)②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垦)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①协调人地关系②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

  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 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调水⑤养殖⑥旅游

  三峡移民的艰巨性 ①规模大②难度大③关系重大

  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 ①环境容量大②就近后靠安置③工程周期长④政府重视

  三峡移民的方针 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①有利影响(中下游)②不利影响(库区)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①不可逆转的影响②作用较大的影响③作用较小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①形成新景观②迁建、保护、抢救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②气候因素③人为因素 (旱涝、盐碱、风沙)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②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理背景 ①优势(气候、生物、土地资源)②问题(红壤改造、水土流失)

  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立体农业②生态建设(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恢复天然植被)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 ①土地资源优势②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①黑土的利用②沼泽的保护

  东北商品粮基地 ①特点②主要农产品③发展方向

  东北林区开发现状与问题 ①采育失调②覆盖率下降③以皆伐为主

  东北林区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①合理采伐②人工造林③促进更新④提高利用率⑤自然保护区建设

  东北林区的综合开发 ①木材采运业②木材加工业③林副业

  西南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 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条件③资源条件④社会经济条件

  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①政治意义②经济意义③战略意义

  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 ①铁路②公路③水运④航空⑤管道

  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①扩建新建铁路②提高公路等级③发展对外贸易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①地理区位优势②热带资源优势③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①合理布局产业②发展特色经济③海洋环境保护

  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①天然气资源特点②天然气分布③开发和利用格局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 ①资源和技术保证②市场前景

  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 ①促进西部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②促进东部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①区位条件②城市规模的扩大③老城区的问题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 ①国家政策②区位条件③地形及用地条件

  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①发展方向②形态布局规划③公共绿地

  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 ①基础设施②新区格局③经济快速发展

  相关知识:如何进行高效率的高考复习

  一、紧抓考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备考的依据,可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是搞好综合备考的重要一环。

  2018高考地理怎样才能做到一轮复习的省时高效?

  二、重视教材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

  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

  2018高考地理怎样才能做到一轮复习的省时高效?

  三、紧扣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图表复习可分为三种图表复习

  1、等值线图

  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2、统计图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3、区域地图

  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一轮复习,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018高考地理怎样才能做到一轮复习的省时高效?

  四、关注热点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

  五、强化训练

  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

  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的单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

  2018高考地理怎样才能做到一轮复习的省时高效?

  六、正确答题、掌握技巧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要掌握答题步骤、答题的技巧、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要通过考试,把考试的技巧和方法牢记在心中。

  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

  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

  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

  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