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优秀7篇)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搭石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搭石》完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搭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

(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检查预习效果。(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⑵、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最佳拍档是哪两个?

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

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指名说,出示句一)你找得很准,注意不要添字,(不读错字)你再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出示句二)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搭石对家乡的人们太重要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句一)

四、品读体味——欣赏搭石

1、这么重要的搭石美吗,请同学们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概括描写搭石的句子(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句三)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想不想一块儿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1、一行人“走”搭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而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把,男生先来。

(男生读一遍)

师:读准了,来,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1、“协调有序”的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好。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出示画面)

师:(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3、朗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出示)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样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1)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2)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走出了有序和谐美。

(3)难怪,刘章爷爷赞叹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俩人相遇让搭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句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很准。这里的让对方先走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好一个谦让啊,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把我们体会到的谦让美送到句子中去。读。

怪不得,人们赞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3、背老人“过”搭石图

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儿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看看那个词语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了?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说得多好啊!——敬老。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是的,还有很多的假如……人们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放乐)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待会儿咱们再说说。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是的。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咱们回去写一写吧。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却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2、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摆搭石的相关内容,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搭石》 篇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借助第一自然段)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两岸,小溪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必须脱鞋绾裤而过,夏去秋来,冰凉的秋渐渐地逼来,过小溪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于是,淳朴的乡民们就根据水的深浅,找来龙去脉石头,摆于溪中,供行人过河。这就是搭石。(配乐边述说边绘图)(板书:搭石)

二。朗读课文,寻找美

1.明确要求:(师深情提示)孩子们,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让我们一起去寻觅吧!(板书:寻找美)

2. 生深情读文,师个别指导。

3.寻找美。师:孩子们,你找到乡亲们怎样美的画面呢?找生说句子,并幻灯出示。

句1:上了点年岁的人,尽管急于赶路,只要发现搭石不稳,都会及时调整,满意方去。(板书:---------美)

句2:上下工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如一幅活的画。(板书:---------美)

句3:两人相向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板书:---------美)

句4:遇上老人则伏身背负。(板书:---------美)

三。深情朗读重点句子,感悟美

(一)师:孩子们真棒,请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句子取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起来吧,你可以坐着读、站着读,找你的好伙伴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美吧!(板书:感悟美)

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多形式读句,多角度感悟

1.你喜欢哪一处美呢?请你说说好吗?

抽生说一处,师引导生悟一处,并反复朗读(可指名读、找好朋友读、齐读、配乐读),并相机深入理解。

a“摆搭石”句子

①生找句子,并自读(出示幻灯)后,说它美在哪里。(悟美),生补充说美。

②幻灯展示句子职加点词“无论……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才肯……”

抽生找好伙伴齐读,师读关键词,生接句读。

③ 师:此时我不由得对老人肃然起敬,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

幻灯出示句子:

a 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                     ,他不由停下匆匆的脚步,深情地想:“                               ”。

抽生填空,师: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这样地做着:(幻灯展示句子)

b他首先                               ,接着                           ,然后                          ,他深情地

,仿佛                                  。

④你从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抽生说,(板书:奉献美)

⑤师范读句子,生配乐朗读。

b “走搭石”句子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抓听觉、视觉之美)这句话给了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我们用什么部位感悟到的呢?(耳、眼)

(听觉美:踏踏    视觉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③生齐读感悟。

④师:这是多么和谐的美啊!(师板书:和谐美 )

c “相互礼让”句子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从中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生自由发言。(谦让美)

③女生读句子。

d“敬老美”句子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师:是啊,老人的眼中涌满泪花,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然后,可爱而纯朴的乡民们啊,并不止于此。(出示课件)

假如遇上怀抱小孩的大嫂,                                 。

假如遇上身体孱弱的病人,                                 。

假如                                                     。

抽生自由发言,补充。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生说,师相机板书:(助人美)

③    师:是啊,这一切本该发生在亲人身上的事,却被乡民们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对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想说点什么呢?

抽生发言,谈对“理所当然”的理解:

a 词义:认为应当这样,这么做是很正常的事。

b 引申;可以看出乡民们对助人为乐已日常化了,并不以为奇。

(三)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抽生配乐读,齐读。

师: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四)师:乡亲们是多么相亲相爱啊,你一定从文中还感悟到了他们许许多多的   美吧,你能上台把它抒发出来吗?

( 生上台自由写﹍﹍﹍美)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 配乐曲“爱的奉献” )师:是啊,孩子们边搭石这么小的事物中都饱含着美,我们从中发现了作者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生自由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2.你打算如何创造美呢?抽生自由说。

五 师总结:

美是什么?美是寒夜中点亮的萤萤之火!

美是什么?美是饥饿中赠予的淡饭一盂!

美是什么?美是面对难题时,同学讲解的执着!

美是什么?美是伤痛中父母轻轻的揉搓!

美是什么?美是世界上一切真善的因果!

宛如含苞的花蕊,绽放出红霞朵朵!

让我们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去付诸行动,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美妙!

(这是我上过的一节公开课的教案,敬请各位指正)

《搭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搭石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点拨学法)

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

2、交流。相机点拨并板书:

摆走

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

△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

(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

(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5)、师抓住“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引读。

△语段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它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人们正在干什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

A、从字面上理解。

B、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

(3)、这句话中你们还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

(4)小结。

五、学习写字。

1.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哪个字你要提醒同学的?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抄写2遍。

2.朗读课文。

3.抄写喜欢的句子。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课文叙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人性之美。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

作为学习这一课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要透过课文质朴的语言发现美,感受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人性美,进而受到感染、熏陶,是在设计本课预案时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预案的设计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美?”这一中心话题,让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充分朗读,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在教学语段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语句走进人物内心,体会看不见的心灵之美。教学语段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在头脑中建构乡亲们走搭石的场景,体会如诗如歌的画面之美。

整个设计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享受发现平凡之美的审美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一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弱化了语言的积累运用,在理解了“协调有序”这个词语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个词口头造句,等等。

《搭石》语文教案 篇6

《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学习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2.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质疑

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

师: 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不错,我们的班的同学真会读书,找出了文中描写搭石美的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应指导学习,师简笔画)

2.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排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 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课件:课间同学在操场做游戏,做得很高兴,可看到地上有纸张,他们都会停下来把纸拣干净。

①谁能用书上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说说这件事。(小组交流)

② “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通过对照亲身体验,感受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3.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简笔画)

【简笔画勾勒,再现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听一遍所获得的信息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3天后只能记住40%;如果视听结合,3天后则能记住70—75%。通过简笔画把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在搭石前互让、背老人走搭石一道道亮丽山村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感受山村搭石的'美,感受乡亲互帮互助的心灵美。简笔画在给学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想象空间。】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

(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

A(一个人走)

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

师:你想办法超过他?

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

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

师:所以走搭石……

生齐:不能突然上步。

D三人依次走。

师:这就叫……(协调有序)

【情景演示,展示人性之美。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节器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研究表明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要用2.3秒;用线条符号和图示要用1.5秒;用黑白照片,要1.2秒,用彩色照片,要用0.9秒;用实物要用0.4秒。因此在课中请一个学生走,后师问:“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生:“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教课开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理解 “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后面的学生从搭石上落下来,这就是不能突然止步;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景展示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美景。】

5.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出示画面,这是什么美?)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搭石的美?

师:你再给大家读一下,同学注意听这一句写什么?(简笔画)

师:还有呢?

“假如遇到……”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会看成“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是应该的?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亲之情,读起来让人感到多么亲切。谁能把这亲切感读出来?谁能读得更亲切一点?指读。

6.老师跟你们配合读好吗?老师读前面的词语(如果……,总会……。假如……年轻人总要……)停下来后你们接着读。

【读中感悟,领会人性之美。语文不仅是工具学科更是人文学科。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实现语文课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强调通过读以获得感悟的教学方法。 “一读”领会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二读”找出文描写搭石美的句子;“三读”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这些句子领悟乡亲心灵美的情感; “四读”,让学生轻声、自由地读。读时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表达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师:刚才同学提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逐一把已解决的问题擦掉。)

7.学习、了解了作者家乡的搭石,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是赞美什么?

师:还赞美搭石的什么?

师:乡亲哪些美好的情感?

(小结:摆搭石、走搭石、互让、背老人过搭石板书: 心美)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心灵的美;

2.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写一件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21 搭 石 美好的心灵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1.质疑问难。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统领学生的问题。这样做: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对于城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通过简笔画勾勒搭石、让学生走搭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3.读中感悟。本可教学不仅重视朗读指导,更重视读中感悟,四次朗读每次要求不同从初读到欣赏陶醉感悟搭石那种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精神,以及乡亲们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

《搭石》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