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近几年来,*市立足于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个调整”的要求,大力推进人事工作职能转变,努力改变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扩大服务对象,切实把服务“三农”摆到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制定政策规定,加大管理力度等措施,初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乡土人才队伍,构建了乡土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的网络体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截至到目前,*市乡土人才入库登记人数已达1438人。

一、  我市的主要做法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农村人口90余万,分布了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以前由于政府引导力量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组织管理不规范,教育培训力度不大,严重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市领导高度重视,多方协调各涉农部门,理顺关系,出台优惠政策,为我市乡土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协调管理,形成合力。首先是把乡土人才开发管理列于我市“人才兴市”战略体系,成立市乡土人才开发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党群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科技副市长任副组长,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乡企局、团市委、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十几个部门领导为成员,对全市乡土人才工作实施统一领导,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督促,努力探索乡土人才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大力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单位和优秀乡土人才,为乡土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也根据市委精神,由乡镇党委书记牵头,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其次是构建乡土人才市、乡(镇)、村三级服务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市级服务机构由市人事局负责,主要对拔尖乡土人才进行管理;乡(镇)级由科技副乡镇长负责,主要对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乡土人才进行管理;村级由村支书负责,主要是对本村其他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进行管理。三是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市人事局对各乡镇呈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档造册,输入微机,建立乡土人才库。截止目前,我市乡土人才库已登记1438人,其中民间医术能手195人,致富能手能手141人,雕刻绘画能手136人,能工巧匠178人,治跌打损伤能手74人,种养能手539人,电器维修能手93人,技术革新能手82人。四是组建专业协会,实行自我管理。以拔尖和优秀乡土人才为核心,把各类乡土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乡土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乡土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使乡土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

(二)政策扶持,人才支撑,技术支持,优化环境。首先是政策上给与倾斜。市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乡企局、团市委等部门先后颁发了文件,明确要求各部门应转变观念,把乡土人才看作特殊的人才群体,加以培养,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合理情况下,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吸收他们入党,一部分优秀的乡土人才转干后已担任了领导职务。其次是提供人才支持。一方面我们为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另一方面是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上级组织选调等方式,吸引大中专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实我市基层人才队伍。20*年来,我市公开招考录用乡镇干部50余名,从机关选派到乡镇任职或挂职的32人,选拔到乡镇的优秀大学生7名,选调生6人。三是提供技术支持。市各涉农部门大多能根据本部门的职能,为乡土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如市农业局经常给马水、哲桥、夏塘、龙塘等粮油、制种基地送优良种子、科普杂志、《*病害预报》,市畜牧水产局经常给养殖大户讲解防瘟防病知识,市烟草办经常请省、市专家为烤烟种植户讲解病理知识。四是提供资金援助。乡土人才力量少、底子薄,启动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为此我市通过集资、捐款等方式向他们提供资金援助,并与多家银行协调,争取贷款优惠政策。仅去年一年,我市各市直单位为乡土人才援助资金、物品价值共256.68万元。

(三)立足实际,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贮备人才。 我市对乡土人才的培训主要是做到了“三实”,实际、实效、实用。

一是讲实际。我市对乡土人才的培训能立足于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一方面是注重加大投入,创新培养模式,创建了“党校+农校”的基地培训模式。近年来,我市先后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示范基地6处,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分期分批地到基地观摩、培训50000人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去年一年,全市掌握2门以上致富技术和拥有“绿色”证书的党员和群众分别达到了5400人和2900人。另一方面又注重盘活现有资源,把乡土人才培训与我市的党员远程教育和市农业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相结合。自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来,我市先后投资300多万,在全市建立了445个远程教育站,举办了农村党员培训班120余期,培训党员群众8000余人。市农业局也能跟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培训计划,20*年来,“阳光培训”工程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余人次。

二是讲实效。我市的乡土人才培训不走过场,培训内容不空洞,培训方式因人而异,讲求实效。首先是后备人才培养上追求打基础。对于后备人才,我市的培训方针是宽入口、严出口,高标准、严要求,只要是思想上进,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参加培训,并邀请省、市专家集中授课。对于学习不认真,掌握知识不扎实的学员,不与结业,不发放“绿色”证书,不纳入后备人才管理。其次是重点对象重点培养。把拥有“绿色”证书的种田能手,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私企、民营科技服务业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户、专业户中的一些先进生产者,种、养业能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做出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回乡知识青年,具有一定专长和知识面的退伍军人等七种对象纳入重点培养对象。第三致富能手特殊培养。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在地方影响力大的乡土人才,纳入特殊培养对象,邀请省市专家与他们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扶助他们发展,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引导、鼓励他们到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校继续深造。

三是讲实用。培训具有针对性,能从各乡镇、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什么优势就选拔管理什么人才,有什么需要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用。如全市28%的畜牧养殖类乡土人才主要集中在畜牧业较发达的哲桥、永济等乡镇,37%的种植类人才主要分布在马水、夏塘、竹市、龙塘等粮油、制种生产基地,而23%的技术革新能手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灶市街道办事处、蔡子池街道办事处等乡镇企业发达的乡镇(办事处),36%的能工巧匠则分布在大义、南阳、黄市等楠竹生产基地,42%的雕刻绘画能手分布在黄市、导子等大理石出产乡镇。由于这些乡土人才既产生于当地的优势行业,又都是该行业的技术尖子人才,同时又服务于该行业,因此,这些乡土人才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比较强。

二、  我市乡土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乡土人才的总量偏少,层次不高。*市是个农业大市,有农村入口近90万,从调查统计情况来看,每百名农村人口中乡土人才不足1名。且多数乡土人才所从事的都是附加值低的种养业,在种养户中又以传统的养猪、种稻为主,科技含量低。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人不多,尤其是像沙明乡竹制产品加工领头人朱清成,能树起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拔尖乡土人才更是缺乏。

乡土人才的教育培养缺乏针对性。近几年来,尽管我市加大了对乡土人才的培育力度,但由于乡土人才从事行业较多、综合素质和年龄差别较大,致使培训专业的设置难以适应乡土人才的需要,大多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的培训和基础性科技知识普及上,培训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够明显。

乡土人才的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基本上处于一种土生土长的状况,示范效应不明显。这其中既有乡土人才本身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如只致力于自家的发展、对农业的规模效益认识不足等,也有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开发力度不够大、教育培训方式不够多有关。

(二)对策与建议。健全培育机制,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乡土人才土生土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影响着乡土人才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乡土人才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阵地建设上,注重实效性。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把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成为乡土人才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乡土人才教育培训新基地。二是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灵活性。有计划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

健全选拔机制,在规范程序上把好关。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乡土人才的选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健全一套“好中选优、灵活实用”的选拔机制,促使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一是成立专门的选拔机构。建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经贸、科技、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二是明确选拔的对象和范围。针对乡土人才的实际,重点选拔从事种、养、加大户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人员、优秀民营企业家等。三是严格选拔程序。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重点考察在推广科技知识和从事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要坚持村摸底、乡审核、市审批的三级把关制度,严把选拔入口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