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论文范例(优秀3篇)

这次为您整理了大学物理论文范例(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物论文 篇1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人才,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也出现的井喷式的发展。但是,高素质、综合性强的优秀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现有的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校的规模扩大,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本建设中,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寝室楼等,而实验室的建设资金投入则很有限,特别是基础实验室,没有学校的资金,也没有政府性的专项基金,因而在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对于,一般的省属高校物理实验室,大量陈旧、落后的实验仪器、设备还在使用。高等学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离不开所在高校的支持和资助,但是省属高校由于资金和科研工作的滞后,未对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投入足够的的重视,从而使学科发展成为物理实验的瓶颈和绊脚石。许多省属高校认为教学是高校立足的根本,没有必要加强一些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中。长此以往,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长期停滞、瘫痪,实验室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更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授课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2学校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管理缺乏认识

尽管高校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同时也加强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但是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全校布局、资源分配、学科定位、项目申请以及教学改革的布置仍然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培养的情况。学生被动的预习实验、应付式的完成实验,而教师也没有很高的教学积极性,被动的授课,降低了实验学科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更难得到锻炼和加强。

3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物理实验,不简简单单是一门课程,更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实验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基本是依附《大学物理》所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实验的操作性远远超过实验的设计性,大学生被教材和老师设计好的题目紧紧地束缚着,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能力基本上就等于操作能力,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者,大学物理实验既然是基础性课程,就应该向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艺术生,他们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学习和锻炼,全面满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求。同时,一个学校内的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室也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例如: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实验室的设与管理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和仪器的大量购置,一个开放的实验室能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优点,整合各个学科的长处,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也使学生们从不同实验室得到精髓的知识,对学校的科研和人才的最佳配置也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4物理实验室改革的解决对策

大物论文 篇2

一、 关于《公孙龙子》的逻辑学思想的研究

2002年,由周昌忠撰写的《公孙龙子答客问》中说道:“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构成我国古代逻辑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业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他的思想建构了知性思维的最基本原理――确定性和分析性。以《名实论》、《白马非马》为代表的“正名”名篇无疑确立了语言哲学里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物”、“实”、“位”、“正”、“名”。知性思维的确定性归根结底是概念的确定性。定义是知性思维确定性的基本机制。对上述几个范畴的探讨,也就是一个确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过程。这一点在《公孙龙〈名实论〉的逻辑哲学意义》中作出了很好的思考。这篇文章以对《名实论》的析讲为主,对内以墨子的逻辑学说为参照,对外同亚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学家学说相比较,十分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公孙龙子逻辑思想上的“同一律”,作者武断地指出除了表述上的不同,三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而《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再探》则从《白马非马》入手,比较全面地讲到了该篇强调对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以及二者的反变思想、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思想和内涵的固定性。

二、 关于《公孙龙子》的语言学思想的研究

1、语言哲学的研究

周昌忠强调《公孙龙子》中整个的语言分析哲学体系是以本体论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跳过本体论阶段,直接进入对人的本性和人生意义的考察。但是《公孙龙子》无疑“转向对‘名实’本身及其关系的形而上反思”,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者的文章中得到反映。曾祥云的一篇叫《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的文章中写道:“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石二’、‘二无一’ 诸论,都不过是一种‘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其实质都是关于名即语词符号问题的论述。”他同样认为奠定该学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名实论》和《指物论》是其论说的基础。他认为在这两篇文章中公孙龙子给出了“名”的经典界说,提出了“正名”和“名实一致”的重要性。在一篇《关于如何正确说话的理性反思――公孙龙语言认知思想研究》中作者重点关注了文本中“是”的语言分析,通过对于“名实”联系的语言分析,“探讨作为认识者的人对于‘此之为此’,‘彼之为彼’本身的意义的认识和把握”。

《指物论》的文体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曾祥云说:“指物论在事实上是否为客难主答式对辩体,本就是一个值得深究和需要讨论审明的问题。”他驳斥了钱穆、庞朴、陈柱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指物论》并没有体现对辨风格。2006年的一篇邯郸学院学报上的文章给我们大致区分了“物”与“指”和“指”与“非指”的关系。在一篇《公孙龙的〈指物论〉篇悬解》中,作者大致述评了诠释《公孙龙子》的观点,他把诠释理路分为传统和西方两条,又在这两大类中细分。然后深入考辨了其中的“物”“指”意义。美国学者在浙江大学学报发表文章,从《指物论》的英文翻译这个接受角度考察其中的逻辑和本体。这是一个新的视角,美籍华人学者拥有天然的优势,西方理论的渗透使整篇文章浸透着理论的深度。时隔三年,一位叫江向东在《中国哲学》把《指物论》整篇附上,集中笔力对其逐句疏解,他采取的“知识理论”视角将这篇文章解读比较透彻。

2、语言符号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出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文章对《公孙龙子・指物论》一篇中的“指”这一新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方面的分析,并明确提出了公孙龙哲学中的、与“语义三角”理论极为相似的“实在―思维―语言”的三因素框架;其次对《公孙龙子・坚白论》一篇进行了分析,依照西方语言哲学的观点,解释了表示事物特性的称谓之间的、相互独立存在的特性;再次对《公孙龙子・通变论》的中心论题“二无一”进行了语言符号学意义上的分析,探讨了复合词作为语言符号的能指的独立性,并揭示了复合词的合成规律;最后对《公孙龙子・白马论》一篇作了全面的现代语言学分析,对前面各篇目中的经过现代语言学分析而得出的理念进行总结,用以解释“白马不是马”这一长久以来无法本人们接受的理念。这是一篇详尽探讨了《公孙龙子》五篇分别体现的语言学思想。再看其它文章,大致同这篇硕士论文相符。不过一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上的名为《好微眇之言,持无穷之辩――公孙龙学说及其在当代语言学―美学的意义》对公孙龙语言思想开辟出了新的研究格局,将美学融入语言学的研究中。作者认为公孙龙的学说和西方艺术美学理论相契合,他以“离”这个字眼为切入点,说明人类生活自有一种“离”或者“隔”的孤独感和荒诞感。这样的思路和分析是十分独特的。

参考文献

[1]江向东。《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诠[J].中国哲学史,2011,(01).

[2]曾祥云。关于《公孙龙子》研究的若干问题[J].哲学研究,2009,(10).

[3]段景莲。公孙龙《指物论》再析简说[J].哲学研究,2002,(03).

[4]成中英,理查德・斯万,胡星铭。公孙龙《指物论》中的逻辑和本体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5]曾祥云。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J].学术界,2009,(05).

[6]曾祥云。《公孙龙子・指物论》非对辩体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03).

[7]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

[8]曾祥云。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J].学术界,2009,(05).

[9]牛军。《公孙龙子》中“离”之辨析[J].理论界,2010,(10).

[10]黄克剑。公孙龙“离坚白”之辩探赜[J].哲学研究,2009,(06).

[11]陈筠泉。《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05).

[12]陈声柏,李巍。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J].中国哲学史,2008,(01).

[13]鄢晓玲。再论“白马非马”[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5]张长明。《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6]曾祥云。《公孙龙子》辩题求解――从语言哲学的角度[J].湖湘论坛,2009,(04).

[17]张岱年,辛冠洁。读《公孙龙子新注》[J].哲学研究,1981,(08).

[18]朱前鸿。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J].学术研究,1997,(02).

[19]曾祥云。《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0]周昌忠。公孙龙子答客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中华书局,1987.

[22]夏国军。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再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3]景阳,张路安。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文化特征探析[J].人民论坛,2010,(20).

大物论文 篇3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 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应该具有4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二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三是教学质量评估 的依据;四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旧大纲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指导性较欠全面。新大纲则对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做 出了具体安排,对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和项目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学要求层次做了说明,还对教学设备的配 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