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最新6篇)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这次为您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最新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就已经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一味地追求工业产值曾使得我国国民经济走入困境。虽然这一问题并未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重视,但是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在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为后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精神财富。其中,植树造林、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以节制生育的方式控制人口数量以及注重荒地的开垦工作等理论思想在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对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具体分析。

一、植树造林,注重林业发展

毛泽东思想中强调国家发展应该注重植树绿化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我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因而做好水土规划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一味追求经济“量”的发展,如“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全国大范围内出现水土流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很大威胁。而毛泽东在当时的情况下,也针对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其讲话或文书中,都提到了各乡镇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十分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规划工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也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性,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经济建设成就,而在后来的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毛泽东主张做好全方位的规划工作,积极开垦荒山荒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做好林地、绿地的保护和规划工作。

二、兴修水利,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从我国水资源分布、河流径流量以及降水特点等多角度分析显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河流支流众多,且多以小河为主,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量不稳定,且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如何对分布不均的水资源进行调配也成为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且随着工农用水量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兴修水库、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在很早以前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毛泽东在1958年的讲话中就主张群众自主修建小型水库,在紧随其后的群众性农田和水利设施基本建设,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其重视水利建设的思想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三、控制人口,节制生育

受传统的“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影响,我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十分鼓励人口生育,但是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毛泽东提出了“我们要节制生育”的观点,他指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其中,虽然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实践,但是其节制生育的思想对我国后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不同的国情应该实施不同的人口政策,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做好荒地开垦工作等

所谓的做好荒地开垦工作并不是强调扩大荒地开垦面积,而是要开荒有度,在开荒过程中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的荒地都适合开垦,并不是所有的荒地都适合二次种植,在开荒之前应该做好充分调研,盲目的开荒会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比如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就不适宜进行荒地的开垦。此外,毛泽东还强调对废物进行回收和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循环经济”与其一脉相承。这不仅是对有限资源的节约,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除此以外,毛泽东思想中还包含一些节能节源、稳步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些在今天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很多的精髓,其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理论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毛泽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虽然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成分,但是其主流思想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其跨时代作用。

作者:侯佳君 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娟。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4(04):15-20.

[2]杨铮铮。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5-58.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2

基层民众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升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发展的快慢、成效的好坏。一是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养水平,并相应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素质;二是可以改善社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三是可以产生熏陶、浸染生态文明行为的良好教育效果,形成有利于创建生态文明的环境。缺乏对基层的生态文明传播,会直接造成民众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从而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和热情。基层民众观念的偏差和行为的不当,也会逐级引发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可见,只有加强基层生态文明传播,才能真正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群众、绝大比例领域保持良性互动,才能避免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虚化、异化,才能使生态文明传播在基层试点基础上不断突破、在难易结合中稳步推进,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要培养大批基层生态文明传播人才

任何一项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人才队伍。在生态文明传播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大量的、经常的。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生态文明传播人才肩负着生态道德教化、生态知识传播、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大量基层生态工作者、生态教育者、生态理论研究者应该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职业传播者、生态文明的行为变革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传播和沟通,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每一处城乡、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心中,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给农村、农民带来变化,实现变革。生态文明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及时培养出一大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化有着深厚感情、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人才,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组织、实践和推动。

三、不断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

理解;重要性与必然性;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2301

生态文明建设即是在人类的发展中结合自然的发展,使两者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对于目前世界各地对于自然不同程度的破坏,上千年储存资源的匮乏只能表示暂时的不可用,成片森林的砍伐与无数动物的灭种则表示人类的生存已岌岌可危,此时此刻,生态文明的建设不只是对某一国的发展而言,而是对于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改善与对人类灭亡的自我挽救;站在人类存亡的基点上,我们应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

就中国而言,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在中共十后全面提出的,中共十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各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优化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有限导致人口数量与城市建设的限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国土面积,在有限的空间获取最大的利益。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对于目前仅存资源的节约,一方面缓解日益加重的对于资源的需求,同时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为新资源的寻找争取时间。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大环境,没有自然的正常发展,人类也不能离开自然存活,使自然自己正常的运转才是人类在根本上进行的自救。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是口头的提倡,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依然会持续,一旦相应惩罚措施的制定,便能对于那些破坏自然的人类公敌进行正义制裁,在根本上遏制了认为破坏的势头。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致就以上四条,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自觉,公民也应该随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监督,只有人们开始自觉保护自然,才是真正做到了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1.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毫无疑问,在目前全世界资源匮乏与自然压力增加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烈的重要性与必然性。生态即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种规律被人类社会改变,从而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对于改造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克服,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世界性的革命,它涉及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更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实践性的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在另一方面,从人类整体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一路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这其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原始的生活方式演变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工业革命的出现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提升,现在人类已逐渐进入现代文明,信息化社会逐步形成。然而这一切的基石,依然还是自然,我们所需求的各类资源依然需要以自然资源原本,对其中所需物质进行提炼。曾经,人类一直妄想征服自然,实则,自然并不是用来被征服的,自然不是人类发展的阻碍,相反,人类的发展需要自然的不断支持,没有自然的存在,人类文明将不能得以延续,所以,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保障自然的正常发展才是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2未来发展道路

对于未来我国的发展,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后盾,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社会终极目标建设的必经之路。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成功实施,首先,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依然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法律是社会文明管理的一种方式,它能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对所有人进行行为言论的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来讲,健全的法律明确规定了生态破坏行为的底线,它能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而且在人为破坏规则的情况下还能对相应违法者予以处罚,并明确指出处罚办法,使得人们不能随意对自然进行破坏,也对那些觊觎自然资源的心怀不轨者进行警告,将违法行为遏制在最初阶段。

其次,对于自然的保护,国家需要明确划分保护范围,并对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详细监控,防止有不法分子钻空子。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公民的积极参与,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要使公民通晓,并在社会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宣传,对公民进行积极鼓励,使所有人都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自身的公民素养也是关键,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为生态系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系统不是传统上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而是生态建设与人类思想的大改造,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然,认识自己所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作用,并认识到未来自身发展离不开自然,整个生态是需要和谐一致才能达成各部分的完美效果。同时希望中国在即将到来的生态建设中达到相对的良好效果,并为世界生态系统的建设做好表率。

参考文献

[1]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生态建设论文 篇4

1.1农村的生态建筑缺乏系统的研究

生态建筑虽然在环保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受到了重视.但研究范围的重点多数还是城市之中.对农村环境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都秉持着自己的专业角度.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研究工作进行的不到位。

1.2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之中.生态建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也得到厂巨大的推动.但是目前所有的研究还是比较局限于理论方面.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实践过程生态建筑能够对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让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绿色在当前的建筑领域.探索城市的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人们今后的生活也需要生态建筑进行指引。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建筑是建筑与环保的结合形式.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生态建筑的设计是对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进行的完美结合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

2.1.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城市与建筑的建设应该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要时刻被重视和肯定.建筑行业在发展时也要充分实现自然与人的互动.在城市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广大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

2.1.2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对资源的利用.土地问题是所有资源利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今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有限的土地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技术的优势.让土地的空间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行建筑建设时要对土地原有的地貌和环境特点以及周围的气候相适应.只有在建筑建设时因地制宦.建筑才能与环境达到最佳的契合状态。

2.1.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和协调建筑物是联系使用者和自然环境的有效桥梁.人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分子.只有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凋关系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和报废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

2.1.4增加屋面绿化面积

生态建筑的外部能够与自然相呼应.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也应通过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而生态建筑的发展为绿化环境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绿化和水面来进行空间的划分.可在在建筑物的大厅及内庭院加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这样就能由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来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可使室内外的空间达成有机的联系。由此可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屋面绿化的因素.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得生态建筑在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生态建筑设计能够把建筑物与环保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在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结构.故此在建筑的设计中就应充分的利用生态因子来为居民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2.1坚持生态原则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在宏观环境方面要根据生态原则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在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中也要坚持生态原则.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好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结构功能配置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在具体的区域规划中要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解决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

2.2.2做好建筑设计微观环境的建设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使各种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单体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微观环境方面,还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建筑与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城市景观环境要按照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们的需求方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要做到空间布局的合理和统一协调,就要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来进行建筑设计城市是由各种环境设施所构成的.这些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设计和施工维护方面要做到使各种环境更适合当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3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和规范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规范是完成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法律规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情况好坏目前.在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已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起到了一定的节约建筑能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也对住宅产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健全政府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对建材的选择及能耗标准进行硬性规定.才能有效的实现生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所以要想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生态策略就必须在法律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不断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3.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5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具体化,着眼点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运用一切文明成果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对今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与游牧生产方式相比,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在《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能够尽量少地干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效法天地。此后战国时期的荀子则在《荀子•王制》中提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的思想。这种“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认为人们应当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利用人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崇拜自然,期待自然的恩赐。但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崇尚自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都一致强调“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关系的和谐,《易经•乾卦》就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名,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的说法。公认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当属宋学家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提出“天人一理”说法,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万物都有道德权利,人应当对万物负有义务和责任。除了在思想上强调“天人合一”外,我国古代的律法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据《尚书》记载,“帝舜曾任命九官二十二人”,其中就有管理山林鸟兽的“虞官”与“衡官”。《礼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杀虫胎,夭飞鸟,毋弭母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波池,毋焚山林。”将生态保护的限制具体到了各个月份。到了秦代,关于生态保护的律法进一步发展,云梦泽出土的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至唐代,生态保护的立法已经基本完善,例如《唐律•杂律》规定:“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明与清都沿用《唐律》,清代还设立专司水事的都水监,制定围猎、管理林木的条例,对随意砍伐者予以刑罚。这些逐步固定、完善的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创新表明,经过长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时常见诸与报端,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危害。实践证明,缺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根本无从提起,广大人民不可能拥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最终会因为生态危机而陷入混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基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矫正之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尽管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但资本无限制的逐利欲望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交换,造成生态异化和劳动异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要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变革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今天以工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中,不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工业文明的前途必然是生态文明,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贪婪本性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有着根本性矛盾。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是非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吸收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前苏联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就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湖泊萎缩,大片森林被毁,各大城市空气质量很差,主要农业区土地沙化,等等。尤其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更是贻害无穷。前苏联出现的生态问题表明了忽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严重性。结合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界潮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定要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

十八大报告指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一国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不仅会影响本国,更有可能跨越国界成为国际问题。近年来,生态纠纷已经成为国际纷争的主要诱因,有些国家甚至为了生态利益不惜大动干戈。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近代西方国家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我国在完成现代化历史任务的进程中继续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高能耗模式,不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将对全球的生态问题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进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必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然而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指导下,提出了生态殖民主义理论,不顾全球性生态恶化,妄图以牺牲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效益为代价,以换取生态问题的局部缓解。1992年《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一份名为“让他们吃下污染”的备忘录,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在里面写道:“衡量污染对健康损害的成本取决于从过去日益增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获的收益,污染对健康损害成本最低的国家,也应该是工资收入最低的国家。我认为,向低收入国家倾倒大量有毒废料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无可指责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由此可见,这种生态殖民主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经济逻辑最直白的表达。我国目前已经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一方面应当警惕发达国家利用我国迫切发展经济,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的状况,对我国进行生态殖民主义活动。另一方面,应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和谐世界的理念相结合,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路径。总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促成和谐世界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建设论文 篇6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2.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形式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它在带给人们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中,也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并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深地敲上绿色的印记。政府决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都将日益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其意义是巨大的。一是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二是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摘要】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科学发展呼唤“生态文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