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特产作文优秀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
安徽特产作文 1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如北京的烤鸭、杂酱面、驴打滚儿……天津的老豆腐、大饼鸡蛋、狗不理包子……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特色美食——格拉条。
“格拉条长,格拉条香,格拉条得劲,格拉条爽,一顿不吃想的慌……”在阜阳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格拉条店,听到这熟悉亲切的叫卖声。无论是开宝马奔驰的老板,还是骑三轮车的普通市民;无论是衣着时髦的美女,还是满身尘埃的民工……都喜欢吃这美味的格拉条,这种小吃让人们百吃不厌。
格拉条也叫格拉面,是咱安徽省阜阳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小吃,也是咱们阜阳特有的一种舌尖上的美食,很受阜阳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在阜阳方言中,“搅拌”,就是“搁拉”之意,所以这种以“搅拌”为主而做成的面食就叫“格拉条”。
好吃可口的格拉条做法特别,不同于一般的'面条那样做。和面要硬,然后将和好的硬硬的面团放入一个圆铁桶内,圆铁通的一端用圆形铁片密缝,铁片上打有小孔,圆筒上部装着千斤顶。制作时用千斤顶从上边使劲下压,筒内的面团就从布满小圆孔的筛盘下挤出,压成筷头粗细的圆柱形面条来,挤压出的面条随即落入下面滚烫开水的锅内,几分钟后煮熟,捞出沥水,放入碗中。最后倒些豆芽、芹菜丁、豆角丁和咸菜丁、香菜、调味汁,再淋上芝麻酱,用筷子用力搅拌,立即一碗酱香四溢,令人食欲大开的格拉条就可以上口了。吃上几口,这筋道的面条,豆芽脆爽,在配上一碗鸡蛋茶,真是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格拉条虽然名字不雅,模样也不精,但这样的普通面食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一些酒宴中也能吃上这道美食。真有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之感!
“格拉条长,格拉条香,一顿不吃想的慌……”阜阳特色小吃——格拉条,让人久久难忘。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阜阳,一定要尝尝这让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格拉条!
好客的阜阳人,欢迎四方客商前来做客,细尝美食——格拉条。
安徽特产作文 2
亲爱的朋友,欢迎来到合肥。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面积大约有平方公里,400多万的人口。这儿的风景不如杭州婀娜,扬州迷人,但却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合肥的逍遥津、包公祠、紫蓬山都是国家级景区。其中,逍遥�
逍遥津是三国时期的战场。著名将领张辽曾在这逍遥津畔与敌人殊死搏斗。《三国演义》中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指的就是这段典故。现在的逍遥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游乐场,后面是张辽的衣冠冢。游乐场内有许多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什么疯狂大摆锤,林中飞鼠……都会使人流连往返,大呼过瘾。在后面的衣冠冢内,有一座张辽的石像,冢旁有张辽的简介和他的英雄事迹。张辽一战成名,威震全世界,到现在都有不少外国人来了解张辽,学习中国的历史。
合肥不仅有不少著名景点,还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数合肥特色小吃——龙虾了。
龙虾浸在棕色的漂满辣椒油的汤汁中,虾壳儿鲜红欲滴,空气中飘满了啤酒和辣椒的气味。那鲜浓的气味呵,深吸一口就叫你口水直流,味道更是鲜美的没的说。热气腾腾、麻辣鲜香的龙虾,配上清凉的冰镇啤酒,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爽”。龙虾迅速征服你的。味蕾,让你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合肥还举办了龙虾节,诚邀合肥市民们一起品尝鲜美的龙虾,一起品尝合肥名小吃。
二、三月游人更多了。二、三月的合肥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风景如诗如画,到处一片花红柳绿的景象。合肥虽不能与花城昆明相比,但那百花争艳的景象也煞是好看。让我们不禁想起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除此以外,再没有一幅春联能把春日的合肥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怎么样?合肥是不是别具一格呢?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合肥的独特韵味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请来合肥吧,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你!
安徽特产作文 3
合肥烘糕为传统名点,被誉为合肥糕点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说起烘糕的由来,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滨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翁媳的男人从军在外,家里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时局动荡,田地欠收,日子甚不好过。为了照顾好老婆婆,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饥。翁老太见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儿子在外,是死是活没有准定,自己又年逾耳顺,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儿媳。一日,翁老太将儿媳叫到跟前,好心规劝儿媳改嫁,另谋生路。然翁媳是个贤媳良妇,执意不从。
无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儿怜媳,渐渐病倒。为了侍候好翁老太,翁媳日日想方设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为了使翁老太能开胃口,一日,翁媳突发奇想,将在外讨得的一点面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煎烤,待焦黄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闻此香味,胃口顿开,边品尝边问翁媳道:“这是哄糕?”翁媳为了让翁老太高兴,便随口付和了句:“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烘糕”。
却说这翁老太嘴尝烘糕,心里却记挂着儿子,便有意将烘糕节存些在罐子里:一来好让儿子回来后能尝到烘糕,二来也是要告诉儿子,其在外时,媳妇对其照料得很好。
过了一些时候,金兵终被岳家军打败。一日,岳家军将领刘琦领兵路经翁老太家门口,翁老太一时高兴,叫翁媳搀起,拿着其存放的烘糕慰劳抗金将士。因烘糕香脆且甜,将士们尝后均交口称赞,从此烘糕的。名字就被传开了。
后来,合肥民间糕点师将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进,做成小长方形薄片糕点,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烘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