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师: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
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
1.完成第1题。学生口答: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完成第2题。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根据什么解的?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3.指导完成第3题。师:你知道这卷薄膜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吗?“正好铺满”说明这块长方形秧田的面积就是多少?表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4.指导完成第4题。
三、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2.完成第5题。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完成第6题。你是怎样找到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24和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10和21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怎么找?
四、课堂师:
通过复习,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呢?在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 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续页)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2.05×6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
(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
(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课后小结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o:p>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 KFC NBA QQ (中国中央电视台 肯德基 美国男子篮球联赛 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 c=( )
②b+ b + b=24 b=( )
③a×5=40 a=( )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
a+b=( )+( )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X,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 4×a=4.a =4a 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 )
⑵6×4可以简写作6.4 ( )
⑶x2与2 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 S=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 c=( ),b=( )。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 )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 )个。
5、5x+4x=( )
8y-y=( )
7x+7x+6x=( )
7a×a=( )
15x+6x=( )
5b+4b-9b=( )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 )相等。
(1)a×2 (2)a+2 (3)a×a 2、2x一定( )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 )岁。
(1)2 (2)b-a (3)a-b (4)b-a+2 4、当a=5、b=4时,ab+3的值是( )。
(1)5+4+3=12 (2)54+3=57 (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3+0.74、1.25×8、0.25×0.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2.095、4.307、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列式,板书:0.049×45。
4、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课后小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课后习题
1、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值(三位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 个位上的数是4,十分位的数是4、3、2、1、0; 个位上的数是3,十分位上的数是5、6、7、8、9。
板书
积的近似数
2.45×2.5≈6.13(元)
竖式
答: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知道圆周率的近似值,了解人类研究圆周率的有关史料,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谈话: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每天上学骑的自行车,车轮就是圆的。生活中,通常用车轮直径的长度来表示车轮的规格,这里有三种不同规格的车轮(出示例1的情境图),直径分别是22英寸、24英寸、26英寸。英寸是英制长度单位,换算成厘米分别是56厘米、61厘米、66厘米。
谈话: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这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几号车轮滚动的路程长?为什么呢?(车轮的直径长,滚动一周的距离就远。)
揭示: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短有关。
提问:(指最大的车轮)这个车轮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量)
追问:量是一个办法。你知道怎样量圆的周长吗?(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并演示,媒体演示。)
:用量的方法,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出示:游乐园的摩天轮。
提问:这么大的摩天轮,量它的周长,方便吗?怎么办?(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启发: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4”,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 2”,周长总是长与宽的和的2倍。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是否等于直径的倍数呢?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吗?如果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到底是多少呢?(学生提己的想法,并估计这个固定倍数的值。)
二、 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 测量,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
出示:实验记录卡。
(1) 实验:每位同学测量一个圆的周长、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由组长把小组内同学测量与计算的结果在下面的表格里。
(2) 发现: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倍、 倍、 倍、 倍。
谈话:知道怎样做上面的实验了吗?请大家找一个圆形物体,借助手中的测量工具,按上面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参加小组活动。
学生测量并计算,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组织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把实验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介绍实验的过程。
提问: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估计的结果一致吗?(不一致。)怎么办呢?(学生可能想到求每个同学计算结果的平均数。)
谈话: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能表示正确的结果,因为我们测量时是存在一定误差的,求出的平均数也是不准确的。怎么办呢?我们继续观察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出示学生得出的几个倍数:3倍多、2倍多和4倍多),大多数同学算出的结果是多少?(三点几)也就是说,大多数同学得到的结果是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2倍多吗?可能是4倍或4倍多吗?(学生意见不一)
谈话:数学需要动手实践,更需要细心、周密的思考。继续我们的探索,好吗?
2. 推理,逐步逼近。
出示右图。
引导:图中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讨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可能是4或比4大吗?(学生讨论,得出圆的周长不可能是直径的4倍或比4倍大)
画一个圆,并作一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提问:我们看到正六边形的边长正好等于圆的半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可能比3小吗?(学生思考发现,圆的周长不可能是直径的3倍或比3倍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下面的短片。
3. 演示,揭示结论。
课件演示“割圆术”:分别作圆的内接正12边形、24边形、48边形……计算内接多边形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同时介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具体内容见教材第102页“你知道吗”)
交流:看了上面的短片,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周率 = 圆的周长 ÷ 直径 = 3.1415926……
讲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方便,我们通常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并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板书:π ≈ 3.14)。
4. 揭示圆周长的公式。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经历实验、推理等活动认识了圆周率。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C = πd C = 2πr
三、 巩固练习
1. 分组计算三个车轮的周长。
2. 给出摩天轮半径,提问:你会算这个摩天轮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四、 课堂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建立
学具准备:学具袋(圆形纸片1张、长方形纸片1张、一分米棉线1根、水蜜桃图片5个、火柴棒12根、同一样式的纽扣8个)
教学过程:
一、单位“1”的意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这是几?表示什么?能具体说说可以表示1个什么吗?
学生回答(1个苹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一群羊、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
师: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师:取出学具袋,倒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
【评:开门见山教学单位“1”,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单刀直入式的导入无疑是本课亮点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其分一分、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我们可以把单位“1”怎么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
师: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学生操作,组内交流,各组推荐汇报。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强调“平均分”,尽量做到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内容。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教师将几种学具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用分数表示,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研究分数单位
师:你们想研究别的分数吗?
教师出示1/○
师:这是分数吗?你会读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请大家拿出12根火柴棒,分一分、说一说,看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来表示1/○ ?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 →6根、1/3 →4根、1/4 →3根、1/6 →2根、1/12 →1根。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知识!
【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进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单位的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锁,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三、深入研究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
师:猜猜看,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教师出示要求:
分一分(选择合适的学具表示这个分数)
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这个分数)
折一折、涂一涂(选择合适的学具,用折叠、涂色的方法表示这个分数)
说一说(组内互相说说这个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推荐学生汇报……
【评: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得精且极具开放性、挑战性,以丰富的操作实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注重学生感性认识,学生真正在“做数学”。】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在课前我们也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你现在知道多少分数的知识,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看看数学书上专家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圈划、摘读,组内交流。
师:什么是分数单位?我们刚才研究了吗?35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 7/12 、11/20 呢?
【评:教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在设计时,教者注意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数的写法
师: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会读分数了,想写吗?
师:会写的请到黑板上在任意位置任意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好看。(学生一拥而上,在黑板的上上下下写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分数。)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黑板上这些分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
【评:教者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板书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每个分数后面都藏着那句经典的概念,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印象投射在所写的分数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的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
师:你觉得谁写得规范好看?写分数是要注意什么?分数有几个部分?能结合具体分数说说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吗?
【评:生成性的课堂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强烈地拨动着思维之弦。】
师:下面请同学们练习写分数,比一比谁写得规范好看?任务是8个。
学生在写分数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
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分数?你能用刚学的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师:对于分数的意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问。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你掌握的情况如何,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数的知识说一说吗?
(如果学生说出类似5/5 这样的分数)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分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评:学以致用,在应用中赋予数学活力与灵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评:
纵观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1、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设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过分刻意地去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来体现教学的严谨性。整节课教师都没有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塞给学生,但是整节课彻头彻尾都紧扣“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苦心经营,匠心运作。
2、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紧密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满意义,注重现实体验,力避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体现生活中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大胆改革教材的例题呈现方式,“跳出教材教数学”。
3、强调合作,知识增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设计做到均衡学生差异,组建合做学习小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多些成功的体验,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中完成任务,没有把学生当作所谓新教学方式的道具,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殖,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4、以人为本,注重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习者的角色去分析学生,以了解什么知识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学习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积极寻求以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5、注重体验,培植兴趣。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课教学中的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观察、试验、合作的能力。
1、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本节教案侧重于逆向思维题目的设计与训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学生的思维在自然的过渡中顺势转换,使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在设计中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肯定和赞扬,保护学生幼小的创新思维萌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0张扑克(其中梅花1张、方块3张、红桃6张)
学生准备
1个纸盒、10个红球、3个黄球
教学过程
⊙游戏活动,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师举起扑克牌)
预设
生:扑克牌。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中的10张扑克牌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谁愿意参加?
师指出21名同学参加,其中一名同学在统计表中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其余20名同学每人依次抽取一张扑克牌,记录后再放回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交流实践,探索发现
1、讨论交流,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得到了一张简单的统计表,这张统计表显示了每种花色的扑克牌被抽出的次数,同学们能从这张统计表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生: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红桃被抽出的次数最多,梅花被抽出的次数最少。
师:能用我们学的可能性的知识说一说吗?
(红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
师:说得很准确,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种事物对应总数中的数量越多,它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可能性越小。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统计表上的结果,猜一猜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哪种花色的多?哪种花色的少?
预设生:因为红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所以一定是红桃最多,梅花最少。
(师把手中的扑克牌举起,让学生看清楚每种花色的扑克牌的数量)
师:同学们真聪明!红桃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数量最多;梅花被抽出的可能性最小,所以数量最少。这又一次证明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2、实践操作,深入探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规律性。
(师出示教材46页例3情境图)
(1)小组活动:盒子里装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每个小组的盒子里装的球都是一样的。从中摸出一个球后再放回去摇匀,重复20次并记录下球的颜色。
(2)分8组完成汇报,教师出示表格并进行填写。
(3)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猜测一下,盒子里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习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小结: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题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板书】第4节 连乘、乘加、乘减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
师: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
【情景图出示】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交流汇报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生: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生: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生: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扩展提高
师: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师: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计算一下,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对不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的结果,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自主探究
师:出示例题:0.25×4.78×4。
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2)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难点释疑
师:出示题目0.65×201。
师:� 这一天菲菲来狐狸波利这儿买香蕉。“香蕉一元钱一斤,您买多少啊?”波利很热情。“我买一百斤,不过得麻烦您把它们全部剥好,我给您每斤香蕉皮5角钱,每斤香蕉肉5角钱,行吗? ”狐狸波利想:5 角钱加上 5 角钱,还是每斤一元钱。便爽快地答应了。熊猫菲菲把钱付了,可是狐狸波利盯着自己的钱,总感觉有问题,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波利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提示:假设熊猫菲菲买的香蕉皮有a斤,香蕉肉有b 斤,a+b=100(斤),那么应付的钱数为:
0.5×a+0.5×b
=0.5×(a+b )
=0.5×100
=50(元)
所以熊猫菲菲少付了50元,让狐狸吃了亏。
六层灯塔:一个六层塔,每一层点灯的盏数都是它的上一层的3倍,已知最顶层点了2盏灯,求这座塔共点了多少盏灯?
[5]小结
师:�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堂练习
“做一做”
⑴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提示: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参考答案:72×0.81+10.4 7.06×2.4-5.7
=58.32+10.4 =16.944-5.725.8
=68.72 =11.244
[2]巩固练习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50.4×1.95-1.8
=50.4×0.1
=5.04
运算的顺序错误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50.4×1.95-1.8
=98.28-1.8
=96.48
第二题3.76×0.25+25.8的乘法部分计算错误了,应为:
3.76×0.25+25.8
=0. 94+25.8
=26.74
2.综合练习:
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参考答案: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118.34×2.3 =15.47-7.8 =16.652+3.93
=272.182 =7.67 =20.852
3.用简便方法计算7.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4×1.25×12.5
=8×0.8×1.25×12.5
=(8×1.25)×(0.8×12.5)
=10×10
=100
(2)15.12-6.82-8.18
=15.12-(6.82+8.18)
=15.12-15
=0.12
(3)0.76×0.43+0.24×0.43
=(0.76+0.24)×0.43
=1×0.43
=0.43
(4)5.86×0.4×0.5×0.5:
=5.86×0.4×(0.5×0.5)
=5.86×0.4×0.25
=5.86×(0.4×0.25)
=5.86×0.1
=0.586
课后小结
师: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板书
第一章 小数乘法
第1节 连乘、乘加、乘减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我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 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 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 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 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
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求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做课本第62页练习九第二题。
学生直接填在课本上,校对后提问:
(2)如果去掉“50以内”的限制,我们在填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生:应写上省略号,因为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出了7和14的最小公倍数,比较麻烦。所以,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大家会吗?
求28合35,25、30和100的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用短除法计算,指名板演。
[28,35]=7×4×5=140[25,30,100]=5×5×2×3×2=300
反馈校对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中初小的典型错例的反馈、分析)
3、做课本第62页练习九第4题。
(1)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
(2)反馈,讨论:第(1)小题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对的,求最小公倍数时,用质数或合数做除数都可以,但必须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才行;第(2)小题计算错了,因为第一次用公约数2去除后,三个数还有公约数2,必须当三个数的公约数都找尽后,才能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所以,正确的结果应是240。
(3)教师可选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例补充、调整为改错练习。
三、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备 注
1、求下面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1735和752和7822、66和44
40、10和205、2和11
学生练习后校对,并进一步讨论归纳:
(1)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乘积是最小公倍数。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最小公倍数;如果三个数两两互质,那么它们连乘的积就是最小公倍数。
我们在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2、完成课本第63页第5、6两题第1、2两竖行。
四、巩固延伸
求15、20、30、25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2、师:如果求五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行吗?六个数呢?
3、请你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作业《作业本》
求最大公约数或者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中各数的关系,然后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正确、迅速地求出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