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一、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 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石油运输路线。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找找陆地上干旱地区,请学生说说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补充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不少地区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来导入新课,以新疆为例,人们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亚人们则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换取外汇,积累财富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表达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案干旱的宝地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是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能够指出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坎儿井的构造,两个干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教学思路】 播放影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探究沙漠地带人民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地人民是如何改造、开发和利用自然,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让学生进入沙漠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想办法求生存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观看鸣沙山录像并思考、比较影片中的景观与前几节课学过的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环境的优劣?如何形成的?人民如何生活? 播放鸣沙山录像,并请学生思考这与平原、山区、水乡、草原环境的不同。沙漠地区人民生存和生活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景观。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带着问题开始沙漠之旅,探究干旱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丝路明珠 在世界沙漠分布图上找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台指出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沙漠,思考这些地区为何干旱? 让学生在图上找陆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以先行组织者的方式让学生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区,然后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案例。 观看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质疑、回答:新疆气候为何干旱?对农业有利吗?干旱地区为何能发展绿洲农业?当地人民是怎么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问题的?观察坎儿井的结构,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坎儿井是如何开凿的?其作用、功能怎样? 教师引导:进入新疆境内跃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沙漠和绿洲并存及一个个井口大小的洞,那是什么呢?请你猜一猜,怎么开凿的?有何作用? 以丰富的景观图展示美丽的新疆风景,动态的图示形象的展示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的结构,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老师点拨解决。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古代人民靠聪明才智克服困难,用坎儿井引冰雪融水,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沙漠地带最重要的水源问题,征服自然,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由学生点明主题,新疆成为丝绸明珠。 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区?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理解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丝绸之路西端的西亚,今天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石油宝库 观看资料:中东一些国家� 展示卫星上拍摄的阿拉伯半岛全景图,让学生了解这里的自然情况。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图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 读图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石油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分析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得出西亚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宝库结论。 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 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油国。 石油输出换来财富,建立海水淡化场、引进节水灌溉设备等。 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政图片。 提问: 1、你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么? 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3、为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动态的石油输出线路,生动形象的说明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出地区。 配以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 师生互评 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 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指导学生总结、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的是强调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较点 丝路明珠 石油宝库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资源问题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场 绿洲农业产品 葡萄、哈密瓜、麦 椰枣、小麦、水稻 相同点 ① 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 ② 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课堂小结】 地球上有许多干旱地区,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在不少干旱地区严酷的地表下,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征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适应与改造自然,并合理的开发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综合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到在干旱地区人们因地制宜,利用能够指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人们都不会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激发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两个千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资料,自制课件。
四、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资源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目标(预期目标 |
一、课前检测 | PPT展示题目5题 (以选择和填空为主,难度为0.9) | 布置作业,完成后 与学生一起校对答案,得反馈,表扬鼓励 | 拿出白纸,做题,完成后举手反馈 | 唤醒记忆、难度简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4分钟) |
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 PPT展示图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区分布”与“大沙漠”的图片 | PPT展示 同时叙述:同学们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无法体会到到没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要深入到世界 | 看图片,谈感受 | (1分钟)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
三、师生合作探究“了解两大干旱地区” | PPT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气候分布图”“阿拉伯半岛的区域图”和“中国西北部区域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题,地图册 | 1、操作PPT,出示图片与复习题,阐述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讲台,个别交流,等待反馈。 3、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完成 4、师生共同小结:两个地区有个共同的特点——干旱缺水 | 拿出白纸完成复习题,3分钟后可与同桌交流补充,完成后举手反馈。与老师共同校对,完成 | (8分钟)系统地回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打基础 |
四、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干旱宝地” | 1、展示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与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展示坎儿井的构造图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输出路线 3、PPT展示复习题目 | 1、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在波斯湾沿岸地区国家如此富裕,实现了现代化 2、布置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与个别小组交流、辅导 |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区发展农业必不可少自然条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儿井;给波斯湾地区创造财富的是它们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了财富才能购买先进的淡化海水的技术设备,发展节水农业等) 2、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举手、反馈) 3、派代表反馈答案 | (8分钟)系统地回顾、综合性比较两大干旱地区的不同的生产与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区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
五、同桌讨论得启示“反思干旱的宝地” | PPT展示图片新疆地区丰富的物产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湾地区人们富裕的'生活。 同时展示材料新疆地区的绿洲面积缩小、坎儿井水量减少、数量减少的现状 | 提问:通过学习干旱的宝地,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正面启示与负面的启示) | 思考,举手回答 | (3分钟)从对比案例得启示,把浅显的知识层次学习上升为自我的启示,为知识迁移做准备 |
六、案例迁移 | PPT展示案例 “中国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衢州市的农业生产”与思考的题目 | 可以提示: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对于中国其他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何借鉴意义?对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启示? | 同桌间合作讨论,举手回答 | (6分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扩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七、填写小结的表格,按表格进行小结 | PPT展示表格 | 布置任务,与学生交流,进行个别辅导 | 填写表格,进行自己小结完成后举手发言反馈、发言 | (5分钟)自我小结、消化,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一步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生成。 |
八、巩固作业 | PPT展示作业 | 布置作业、巡视、答疑、师生共同完成,得反馈 | 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完成,举手表示 | (5分钟)以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