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1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四字词语。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看谁能把这些四字词语读的又快又准确!

2、出示四字词语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4、读句子(指名读)

5、大家对这些词语掌握的非常扎实,我们注意了平时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词语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

6、通过复习(指着大屏幕),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两名学生发言?

7、作者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木雕象墩的愿望实现了吗?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5-15自然段

1、我的愿望实现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15自然段,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2、指名说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看来,作者实现愿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买木雕时的犹豫到放弃木雕时的遗憾,得到木雕时的高兴、感动。

3、我为什么犹豫了呢?

出示句子: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1)“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作者喜欢这个象墩木雕吗?喜欢,请你读一读文章的5-9自然段找到我喜欢象墩木雕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出示: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齐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爱不释手

(2)查字典:请大家快速查出“释”有几种意思,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3)我们理解了“释”的意思,那“爱不释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4)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爱不释手”在文中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从“爱不释手”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这个象墩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象墩

(7)从“捧”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8)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齐读

5、我们理解了犹豫的意思,为什么我感到遗憾呢?

6、哪个句子是写我遗憾的,谁能快速找到。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只有我遗憾吗?还有谁遗憾?

(2)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黑人少年的对话吧!

7、出示对话

(1)齐读

(2)指导读体会每句话的语气

(3)男女生分角色读

8、通过我和少年的对话,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遗憾呢?仅仅是因为我没有买他的木雕而遗憾吗?“您是中国人吗”少年的遗憾和我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联系吗?可下,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说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9、资料交流:***交流展示彩色图片老师资料交流

10、请你再想一想,少年的遗憾还包含什么?

11、体会“我”和“少年”遗憾的不同。

(1)出示句子:齐读

(2)这两个句子都有一个词“遗憾”,所包含的意思一样吗?

(3)运用字典查一查“遗憾”的意思

(4)“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

总结:看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的,要想理解一词多义的词语,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对话,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的心情。

三、自学10-15自然段

1、不能把我喜爱的木雕带回国,我的心情是遗憾的,是谁的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感动呢?

2、文中是怎么样描写黑人少年为“我”做的一切呢?

3、自学10-15自然段

(1)出示要求

a、认真读读10-15自然段

b、用“﹏”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

c、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交流

(1)“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重点品悟“沉甸甸”,沉甸甸的只是象墩吗?还指什么?并再次出示: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两个“沉甸甸”有什么不同?

从“沉甸甸”这个词我们又感受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朋友无价,友情不分国界。少年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是怎么说的?

(3)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是怎样的笑容啊!

5、三个层次的朗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名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小结:让我们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齐读11-15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的5-15自然段,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美好情谊。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了“遗憾”“沉甸甸”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

2、作业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At the zoo》教学设计 2

【课题】Unit Six At the Zoo

【教学重点】 听、说、认读几个形容词 small, big, long, short 。

听懂含有形容词的几个指令,并按指令做动作。

【教学难点】单词small 中[ l ] 的发音,舌头要上卷。

【教具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 教师准备Let’s learn 部分的课件。

3 学生准备动物玩具,每人带1-2个。

4 教师准备所学单词卡片和图片。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会话展示。

(2)教师播放 “Hide and Seek” 的歌曲录音,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3)利用字母卡片复习26个英文字母。用升、降两种语调读字母,注意每个字母的发音做到准确到位。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游戏:猜动物。

T: Listen to me, children. Guess what it is.

It has a long nose. It has two bi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t’s gray. 教师在说谜语时,可适当配合一些手势或动作。

S: It is an elephant.

T: Yes. Good. It is an elephant.

(2)在播放之前,教师说:You will see a beautiful picture. Look at it carefully and tell us: What’s in it?/What are they?

教师快速展示系列动物图片:giraffe, elephant, monkey, mouse, rabbit, tiger。

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说说动物单词。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

(3)继续展示图片: An elephant and a mouse. 对比大象和老鼠。

T: What are they? They are an elephant and a mouse. Oh, Look! The elephant is very big. But the mouse is very small. 教师强调big 和 small 。

此时,教师可播放动画课件, 将鼠标移到elephant 的图案上,图案elephant的下面出现单词big 。将鼠标移到mouse 的'图案上,图案mouse的下面出现单词small。用同样的方法学习short 和long。

注意:单词small 中[ l ] 的发音,教师提示学生舌头要上卷。

(4)完整播放动画, 学生跟读学习单词; 教师也可关闭声音, 让学生看动画读单词。

(5)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手指单词跟读。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将Let’s learn 部分的单词卡举起,带读,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如果可能,可以让学生拼读单词。图:s-m-a-l-l small, etc.

(2)Let’s do 部分的内容。

a. 教师播放 Let’s do 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说边做此部分的活动。

b. 教师使用Let’s do 部分的动作图卡,让学生看图说图卡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做的动作。

c. 学生再次听录音,鼓励学生说出指令内容,同时请几个学生上台前表演动作。

(3)游戏:耳语。

把学生分为5—6组,教师向每组的第一名学生耳语一个指令,如:Tall,tall,tall! Make yourself tall. 这名学生依次向组里的第二名学生耳语这个指令。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学生。最后这名学生快步跑道讲台根据指令做动作,谁又快又正确就为他们组赢一分。然后,每组的第一名学生站到队尾。

4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36页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同以前。

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让学生说说有关动物类的单词,如:panda, kangaroo, duck, cat, dog, giraffe, elephant, monkey, mouse, rabbit, tiger 。

随后,让学生分小组将自己准备好的动物玩具拿出,形容动物。如:The giraffe is very tall. The elephant has a long nose. 还可以告诉学生,颜色词也是在形容事物,鼓励学生将一种事物的样子和颜色都说说,如:The panda has two black eyes.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非友谊学习资料文本打印数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高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非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旅行时,想买一个为纪念,但却因为所以放弃购买,感到很,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了我,我很。

2、交流。

三、欣赏木雕,积累语言

1、故事围绕着木雕发生,那么什么是木雕?木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木雕图片,师简介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自己读一读课文的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读一读。

4、交流。

用文中的词语再来形容形容图片上的这些木雕。(指导理解四字词语。)

5、小结填空。

课件出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四、品读言行,感悟形象

一读勾画:

1、当作者正在挑选木雕时,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现在作者的面前,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括号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

①“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②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③“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④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⑤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

⑥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⑦“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⑧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⑨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二读抓行为:

1、同桌之间再互相读读这些描写少年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少年的哪些行为?

2、交流。(指导理解词语:遗憾)

随学生交流板书:

卖——猜测——遗憾——专门等——送——不要钱

三读激疑:

1、少年先是热情的卖我木雕,然后猜测我是中国人,为我不能带回木雕感到遗憾,于是他傍晚在宾馆外专门等候,送我一个与白天心爱的木雕一模一样的小木雕,而且不要钱。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从少年的这些行为中你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2、交流。

四读释疑:

1、根据提示阅读。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学习资料,再读一读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一想少年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假如你就是那位卖木雕的少年,将你内心的想法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课件播放图片,师补充介绍中非友谊资料。

4、师引读:

朗读:“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指导理解词语:沉甸甸)

五读小结:

1、自己再读一读这些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语言把这位非洲少年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交流。

五、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故事学完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各族人民都成为朋友。

《卖木雕的少年》优秀教学设计 4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四字词语。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看谁能把这些四字词语读的又快又准确!

2出示四字词语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4读句子(指名读)

5大家对这些词语掌握的非常扎实,我们注意了平时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词语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

6通过复习(指着大屏幕),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两名学生发言?

7作者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木雕象墩的愿望实现了吗?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5-15自然段

1、我的愿望实现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15自然段,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2、指名说犹豫---遗憾---高兴----感动

看来,作者实现愿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由买木雕时的犹豫到放弃木雕时的遗憾,得到木雕时的高兴、感动。

3、我为什么犹豫了呢?

出示句子: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1)“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作者喜欢这个象墩木雕吗?喜欢,请你读一读文章的5-9自然段找到我喜欢象墩木雕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出示: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齐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爱不释手

(2)查字典:请大家快速查出“释”有几种意思,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3)我们理解了“释”的意思,那“爱不释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4)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爱不释手”在文中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从“爱不释手”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这个象墩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很喜欢象墩

(7)从“捧”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8)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齐读

5、我们理解了犹豫的意思,为什么我感到遗憾呢?

6、哪个句子是写我遗憾的,谁能快速找到。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只有我遗憾吗?还有谁遗憾?

(2)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黑人少年的对话吧!

7、出示对话

(1)齐读

(2)指导读体会每句话的语气

(3)男女生分角色读

8通过我和少年的对话,谁来说说少年为什么遗憾呢?仅仅是因为我没有买他的木雕而遗憾吗?“您是中国人吗”少年的遗憾和我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联系吗?可下,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说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9资料交流:***交流展示彩色图片老师资料交流

10请你再想一想,少年的遗憾还包含什么?

11体会“我”和“少年”遗憾的不同。

(1)出示句子:齐读

(2)这两个句子都有一个词“遗憾”,所包含的意思一样吗?

(3)运用字典查一查“遗憾”的意思

(4)“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

总结:看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同的,要想理解一词多义的词语,我们必须结合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对话,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的心情。

三、自学10-15自然段

1、不能把我喜爱的木雕带回国,我的心情是遗憾的,是谁的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感动呢?

2、文中是怎么样描写黑人少年为“我”做的一切呢?

3、自学10-15自然段

(1)出示要求

a认真读读10-15自然段

b用“﹏”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

c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交流

(1)“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重点品悟“沉甸甸”,沉甸甸的只是象墩吗?还指什么?并再次出示: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这两个“沉甸甸”有什么不同?

从“沉甸甸”这个词我们又感受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朋友无价,友情不分国界。少年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是怎么说的?

(3)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是怎样的笑容啊!

5、三个层次的朗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名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因为---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因为——

小结:让我们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齐读11-15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的5-15自然段,从我的心情变化中感受到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美好情谊。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了“遗憾”“沉甸甸”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不同意思。

2、作业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5

【课业设计】

一、选择正确读音

栩(yǔ xǔ)  宾(bīn bīng)  甸(diān diàn)

二、组词

构(  ) 端(  ) 辨(  ) 堆(  ) 模(  ) 掏(  )

沟(  ) 喘(  ) 辫(  ) 推(  ) 摸(  ) 淘(  )

三、填空

名( )虚( )  ( )人( )织   琳琅( )( )

栩栩( )( )  ( )( )释手  ( )( )伦次

四、写出近义词

摊点里陈列(  )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  ),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  )地挑选。

【能力迁移】

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挑战奥赛】

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设计 6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7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

“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上周三上了《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试教了两个班,最后在自己班级开课。虽然课题一样, 在上节课中,发现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未能如常发挥,甚至有点迟钝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是“课文未熟就开讲”闯的祸。“课文不熟不开讲”是自己最强调的,但这次的公开教学却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的是如何在这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呈现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是如何使教学更完整、多样、有特色。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激qing高涨;学生朗读教到位,教学预设基本达成。

二、始终抓住“沉甸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最后让学生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朋友的友情,可谓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板书设计教有新意,为学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四、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总结,学生明白了爱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肤色。有效使用了课文前的单元说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这节课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几点:

我忽略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作用,学生第一课学习任务松了,只要求读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没有给学生进行初步复述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考、阅读的过程。假设学生在多次的阅读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我”正要买一个心爱的木雕象墩时,考虑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购买。傍晚,卖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宾馆,等候我,为我送来一个一模一样的木雕小象墩,并不收我的钱,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相信第二课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一、是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就深入研读,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体认识文本的铺垫,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敏锐地搜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句子,并通过迅速捕捉关键词语去体会、感受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是让学生默读第10自然段然后划出描写少年等待的词语,这里提问不明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可 这样难度会降低,目标会明确,预设也能生成。

四、是学生在撰写小练笔——“想想人们会怎么夸他,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时,似乎非常词穷。原因在于无非就是说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伟大。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后,我们又愿意不完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和实现完美。这就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意“的态度。正视这种“不满意”的态度,使我们不断获得改进教学的动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趋于完美。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

耳朵像( ),

身子像( ),

四条腿像( ),

象背上驮着( )。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 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 )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 )时的犹豫,

更忘不了作者带着( )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 ),因为( )。

于是,他( )。

【设计意图: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预设:

生1:于是,他飞奔回家,做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木雕。

师:我现在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在这里做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阿姨喜欢木雕,我给她做一个。

师:你从我们家的木雕里给她选一个吧。

生:她是我们的朋友,不能随便选的。阿姨喜欢小象墩,但是太大了,带不回去,我做一个小的送给她。

师:妈妈支持你,我去卖木雕,你做吧。

生2:于是,他飞奔回家,取出了自己心爱的、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是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回来取这个木雕做什么?

生:妈妈,一个中国阿姨喜欢这样的木雕,我送给她。

师:这是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的礼物,你怎么能随便送给陌生人呢?

生:妈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我们非洲人那么好,我应该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她。

师:你做得对,真是我的好孩子。

生3:于是,他来到其他卖木雕的摊点,买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现在是卖木雕的人。孩子,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木雕吗?

生:是的。但是,我想买一个小小的象墩木雕。

师:为什么偏偏买这样的呢?

生:刚才,一个中国阿姨到我这里买象墩木雕,因为我家的太大了,所以没有买。我要买个小的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送呢?你和她认识?

生:不认识,但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不应该要钱的。

师:对,他们对我们非洲人这么好,你这样做得对。给,拿去,你也不用给我钱。

生:谢谢您!

生4:……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自然的对话中,真实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想象和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想象小木雕的来历是多角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的人物角色是不同的。然而,在他们的对话中,少年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共性的,都是建立在少年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升华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初步体会了对于朋友的理解。】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预设:“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①这回我不遗憾了!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设计意图: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次读对话,虽然文字又回归到了文本中的简简单单,但是,由于前两次补白的心灵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的内心相通,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将对人物的理解读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

2、透过少年的微笑,体会少年的内心

(1)出示: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2)这是怎样的笑容?

预设:幸福 善良 愉快 满足 安慰……

【设计意图: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体会少年笑容的含义,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升华文本

1、出示:我们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2、复沓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复沓读,总结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情感表达推向高潮。】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 张 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

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6、师: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指名说——齐说。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我”强大的购买欲望,但是“我”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五、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为什么最终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2)刚才是对“我”的描写,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这个卖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面对我的遗憾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通过“我”与少年的一席对话,你觉得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是啊,为什么少年会如此地尊重中国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国人曾经帮助过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那面对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终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认读词语,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和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许遗憾,那最后“我”会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深入学习,揣摩人物内心

1、朗读第十至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师: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这一词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还在哪里出现过,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自从少年白天和我见过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这些举动,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朴与善良。)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四、指导书写。

板书:         27 卖木雕的少年

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国际友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