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合集30篇】》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通用30篇)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学生。阅读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书中介绍的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建立师生关系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当然,阅读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例如,某些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并不那么顺利,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但这恰恰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总的来说,这次阅读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更加坚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希望能够将这些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3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4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5
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读完这本书,我强烈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怀有梦想,工作中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节等,的确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曾遇到过“烫手的山芋”——“捣蛋鬼”、“双差生”。同学们害怕他,躲着他,老师们提起他也头疼,但对他又无可奈何。大家都认为他“思想品德恶劣,不可救药!”对于这样的头疼学生,我的做法是与家长、任课老师沟通,体察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去参与。让同学们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他缓慢的进步。我还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他改变认知观念,终于使他明白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然后,我与他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从一学年的大目标到一星期的小目标。每天对照行为,评议——表扬——奖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个捣蛋鬼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上课也会听课了,还能踊跃的回答问题,也能积极劳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善。现在,也很少听见同学给我告他的状了,代课老师也说他进步很大。有一次课间活动时,他走到我跟前说:“张老师,我喜欢上你的课”。我心里顿时感到很欣慰,真正体会到只要你付出努力,总会得到好的回报。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各方面都会取得进步的。可见,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6
只看了一眼,《学习,别听学校的》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我并不惊诧,德国人以严谨而著称于世,更何况,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名作家,她绝没有凤姐那种恬不知耻炒作的勇气。她所说的,定能反映德国学校教育的一些现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真的叫人汗颜。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但如此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外籍华人获此殊荣,真的是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肯比尔认为: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但随便问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几个是愿意自觉主动学习的。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磨灭了孩子的一点点的学习兴趣。老师累,学生苦。
肯比尔还主张 适时合作、讨论、深入浅出、简化知识、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学校等等。肯比尔也主张,孩子应该走出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游也成了奢望。孩子就如囚禁在笼子中的小鸟,缚了翅膀的笼中小鸟。赵德成教授曾讲了小鸡学飞的故事,其实,有时并不是小鸡不想飞,而是小鸡被缚的太重。
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 的确是这样的,老师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让孩子在家里自由地学东西 。为什么?肯比尔说: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句真理。教师一定要还给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学校整体来说真的是不自由的,学校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那样地自由,班级授课制自创办之日起,其实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相信学校,孩子将会忘记自由,忘记了自由,就会把自己的人性忘记,就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了。
以上几个片段,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的后面标的是10.2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四、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专著,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7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8
近期,我阅读了几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详细解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应对和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书中的许多案例也让我反思,过去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细节,是否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如“罗森塔尔效应”等,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明白了,教育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效果。
总的来说,这次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还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9
阅读教育书籍,对我这位教师而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这些书籍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引导我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其中一本我特别有感触的书籍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试图寻找更加符合这一理念的教学方法。
此外,这些书籍也让我对教育行业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总的来说,阅读这些教育书籍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0
阅读教育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收获的经历。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内容让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都各不相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心理的关注。现在,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目标,也为我提供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1
假期我读了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二、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进十三中十多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三、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四、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五、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2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这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真得很伟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3
当我翻开这本教育书籍时,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深思。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方法和目标,使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作者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阐述,使我深受触动。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这次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知识,还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4
3月2日晚,高场办事处积极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在办事处3楼会议室及时开展刘明刚违法违纪案件警示教育学习会,全会先由办事处纪委书记夏华华同志介绍了刘明刚违纪违法的案例,党委书记郑琼同志紧接着针对此案件进行了剖析,并从11方面对全处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遵纪守法的警示教育。
郑琼同志强调全体机关干部要引以为戒,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清醒、严以律己、廉洁自律,不断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防线,信守承诺,坚守底线,严格规范用权,做到正人先正已,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信念坚定,时刻自警自律,慎独慎微。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同时,办事处纪委要充分发挥纪委监督作用,对违纪违法行为一旦发生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要切实打好防腐拒变的“攻坚战、持久战”。
全体机关干部也针对此次学习活动踊跃发言,结合工作谈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并纷纷作了表态,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文件精神,要以此次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为警示,坚决抵御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筑牢防变思想道德底线,从思想源头遏制,加强个人修养、恪守从政的各项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
根据市纪委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2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以“两重一作”(重把政治关、权力关、金钱关,重视思想、交往、家风,作好表率)为主题的刘明刚案件警示教育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金萍、洪秀波、何伟、黄发军、王文群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功民在全市党政主职干部刘明刚案件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刘明刚案件警示教育学习资料,并开展专题讨论。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5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个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资料有所选取、决定、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用心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能够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到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群众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能够自由选取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能够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的探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潜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能够是文章的思想、资料,也能够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够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能够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好处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理解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因为它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礼貌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无悔地追求着我的职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6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升职,有的人却落聘。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费拉尔·凯普谱写的《没有任何借口》对此作出了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启迪。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寻找借口就是对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弃,它会让你失去别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宝贵的财富”朋友不仅是心灵,精神上的慰藉,有时他也是你事业的得力助手。如果你总是约会迟到,朋友不会抛弃你,也可以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他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时,他一定会想到你,但他转念一想,就会否决,因为他觉得你在事业上是不值的信赖的。
做为老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给予批评、罚款、处分,总是不服,认为该领导太严厉了,不给面子,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众所周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接受,要敢于承担责任,不得有任何借口和抵制心理。一个好的学校,就因为它有整套严格的科学化管理。反之,做为一个领导要是不负责,对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的提出批评,只顾面子,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学校还有希望吗?其结果又是怎样?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
是呵,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执行任务的机器。我们是鲜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丰富的人。我们工作时,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按照指定程序进行流水性进展,而是在接受指令后,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标与完成时间,考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作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执行人员的思维方法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执行而不注重对执行人员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让执行结果变得非马非象。
思维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惯性与工作习惯。当我们将所有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思维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复时,习惯也就悄然形成了。工作时,我们的大脑总是按照惯性搜索最近使用与最常使用的信息,并引起外显的条件反射。借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与温水煮青蛙的韧性,也有着铜墙铁壁似的顽固性,正是因循了人类思维的这种特性,肆无忌惮,以致于让许多人都成了它的阶下囚。可能有许多人会说他并不希望如此,但不知道怎样才能克服借口的漫延。就此,我们试着结合借口的各项属性来谈谈解决的办法:
第一、借口总是在拖延时间、推卸责任
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
第二、不要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
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
第三、让认真工作成为你的习惯
首先,让工作成为你的爱好,这样,因为有爱,所以你会想方法对所爱之物做出贡献。其次,工作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保障、心智的发展与自我的完善,也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奋斗的激情与灵感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它视为珍爱之物,并将它恪守成习惯。
第四、让行动与全力以赴见证我们的优良习惯
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7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8
阅读教育书籍,对我这位教师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知识,更让我对教育这个伟大的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书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使我认识到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关于引导、启发和激励的旅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发现并培养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此外,我也深刻体会到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变化和发展。
总的来说,阅读教育书籍让我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用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多的教育奇迹。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19
阅读教育书籍,对我而言,就如同在教育领域中探索未知。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深度教学》的书籍,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书中的理念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
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理念,让我有了很多新的启示。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也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0
去年10月的一天,通过与杨校商议,我选择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并成为了一名领读者。写到这句话,现在的我仍然感到震惊!因为顺应天性,我的发展是跟着导师读书,比如跟着杨校读《吾国教育病理》。可是赵老师鼓励我做领读者,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也为了有一点属于个人的事情可做,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这本书的领读。
我所理解的领读就是自己带头,引领大家读书。既然是引领,就读得更加扎实深刻一些。而且现在我觉得这个选择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种感觉是多么地自然而美好啊!
当初我们的美好愿景是:读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态度的生活。通过共读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过我们的关注与思辨,探讨与践行,争取在体制变革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东师大出版的《周国平论教育》分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两本书,从去年10月开始,除寒假及特殊情况外,我们安排每周读一辑,要求组员认真研读,每周二晚上抽出1个钟头,由1位书友领读,小组成员集体线上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成员普遍感觉到了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愉悦,收获到心灵的丰盈,体验到共读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点谈谈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感悟与收获:
第一:名人的引领。周国平作为一位哲学教授,对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见,他惜字如金,语言简洁优美,如出水芙蓉,让人如沐春风。如同与一位年长的智者谋面:他的谆谆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尤其是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常常锋芒毕露,高屋建瓴,让我们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得到一种清新而隽永的灵魂洗礼。
文字之美,贵在乎准。我喜欢笔者的文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带给人流畅简约之美。特别是之前的我,寡言少语,讷于表达,通过阅读,通过与大家的探讨交流,不仅打开了我的思路,而且开启了我语言的天窗,似乎有了源头活水,我的文字也渐次萌发,让我畅享恣意表达的愉悦!
第二:阅读的启蒙。周教授作为一位哲人,给人的感觉却如同一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细数自己读书写日记的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要求我们:做一个读者,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成为一个文明人。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提升自己,阅读及写随感,或者通过文本记录自己的思想脉络,是的自我成长之路。
在周教授读书精神的感召下,我为自己之前读书太少深感遗憾。于是我珍惜一切时间和机会,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去孜孜不倦地阅读,汲取蕴藏在书籍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尽力做到及时汇集整理灵感的火花,诉诸笔端,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小文。通过阅读,周教授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使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经历就是一个人的最为宝贵的财富,生活中的灵感也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特别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岁月的更迭中,能够捕捉思想的轨迹,显化自己心中不时喷涌而出的文字,这不仅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使自己做一个灵魂的觉醒者,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对话的人。从而提醒自己跳出固化的思维,摆脱惯常的行为模式,时刻成为自己的主宰,成为灵动而有魅力的存在,成为超凡脱俗的崭新的那个我。
我感到:阅读和生活是源头活水。有人说过: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我穿行在上下班的人潮中,手机中的录音或网络音频带给我饥渴的灵魂以慰藉,让我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时间所抛弃;而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读书是的选择。周国平论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梭罗的瓦尔登湖,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等等,让我爱不释手,孜孜以求。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而且读书进展很慢。但是我觉得,阅读贵在过程,有的书适宜囫囵吞枣,有的却适宜细细品味,就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需要精心研读,需要和读书伙伴去讨论碰撞,从而真正领会书中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思维,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读书共同体中,大家一起研学旅行,一起聆听大师的讲座。读书会的线上研讨活动,书友们各抒己见,思想激荡,智慧的火花不时喷涌而出,让人感到其乐融融,感觉生活富足而美好。
第三:思想的启迪。在这本书中,针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周教授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读来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面对择校问题,周教授指出: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素质足够好,那么,只要你不去压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他将来都一定会有出息的。他谈到: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不会太看重她能否进入,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样的学校,务必让她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护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体制损害。我觉得,孩子的智力素质因人而异,在择校问题上家长应该理智,注重孩子的内在体验,注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学习成绩,大学,甚至一份好的职业,都应该成为孩子身心素质健康生长的副产品;重要的是家长需要负起呵护孩子天性,并为其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功课分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周教授呼吁: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生机勃勃的社会。我觉得,做人比学习重要,人性比成绩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起责任,呵护引领孩子成长为人性健康生长的幸福的人。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能够按照自己兴趣安排学习计划的“自我教育者”,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做善莫大焉。这也是我的切身体会。我觉得:自学的习惯,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我的觉醒较晚,但我庆幸自己成为一名觉醒者。我的天性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可是之前的我可以说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现在的我,在我生命中许多重要他人的帮助下,通过学习思考,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宇宙,我绝对不会去怨天尤人,我只是感到自己蹉跎荒废了几乎一半的宝贵生命年华,用血的教训买来了今日的内在觉醒。我觉得自己的外境一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自己那些心中的纠结,愁怨随着岁月的更迭一定会冰释。我是一切的根源,我需要通过审视省察,发现自己的不足,用心发掘生活中幸福生长的契合点,从而不断砥砺,朝着心中的目标奋力前行。这让我感受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巨大力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已然虚度了过往的年华,可是从此我将奋力追赶,用尽洪荒之力,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用阅读慰藉生命,用自我教育救赎灵魂。生命中的所有挫折坎坷,只会砥砺我超然前行,甚或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一直在路上,欢迎伙伴们与我一起携手同行!
怀特海说过: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周教授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做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按照这个标准,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往往是机械的,死板的,它只有和生活中的情境,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一个教育人的基本价值之所在。之前的我非常喜欢学习,可是而已。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消化,不能够举一反三,常常是自那儿学又还回到那里去。现在,我感到了思考探究省察的重要性,同时力求在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智情双修,通过阅读实践,使自己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将教育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过一种内富外丰的精神生活。让人性与尊严在生活的智慧中闪光。
周教授指出:一个好教师还应该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在应试体制下,一个好教师的责任和本事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对付考试,另一方面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教师是在为社会的未来培养人才,我们的眼光当然不能拘囿在好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上,而要着眼培养学生“神圣的好奇心”,使其拥有“内在的自由”。正如周教授所说: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保护和培养都有赖于外在的自由。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要去扼杀它们。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向体制争得应有的的自由成长空间,呵护其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等智力素质健康生长。真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能够逐渐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
周教授谈到:这样的教师在现行的体制中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凭良心做事,要有一个信念:良心的评判高于体制的评判。周教授还谈到好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受冷漠。教育关乎人类未来。我觉得,能够着眼未来的教师一定是用良心做事的教师,是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当然也是人性意义上秀的教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教师也一定有着一份淡泊宁静志在高远的人生境界。作为教育部门或学校的领导,也应该不要在应试教育方面过于功利,为这些好教师打开身心自由成长的绿色通道。
家长也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向应试教育体制争自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其美好青春保驾护航。当孩子无忧无虑玩耍时,当孩子编织美丽梦想时,不要去打扰他,纠正他。纪伯伦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剥夺他的童年。我们无法改变体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友好的成长环境,呵护孩子的天性健康生长,培养其独立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而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去为了一个好成绩而拼尽全力。记得有一个关于要把孩子培养为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视频,逼迫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去拼博好成绩,如同让一只鱼去爬树,天性无限地扭曲,怎么能够指望收获一个好的结果呢?!因此,孩子的未来握在他自己的手里,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对不是由家长说了算,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仔细观察,顺应其天性,呵护其健康快乐成长。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的成就。不过,为人父母者所遭到的的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呢?我觉得首先家长要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凡事能够站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鼓励孩子自主思考,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呵护其天性健康生长,尽而引领他向着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前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教授的家庭是一个爱阅读的家庭,那么孩子自然而然自书籍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人的敌人是自己。父母做好自己,不断学习改变提升挑战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顺理成章。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这句话,应该是父母成为孩子人生导师方面的座右铭。我的孩子也曾经是一个逆反的孩子,当他对父母的话油盐不进的时候,我们感到万般无奈。可是,我们还是要帮助孩子,通过朋友届入,通过自身成长侧面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为孩子的情绪流通找到出口,总而言之,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对自己的未来燃起希望之火,让他的内在充满正能量,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终于,我们协助他战胜了成长路上的挫折,从而自己去逆风飞扬。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勇于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孩子自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要求孩子优秀,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周教授说: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生长。周教授谈到:今日的家长们似乎都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时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这种做法无疑是野蛮的。但家长们也是迫不得已。
关于素质教育,周教授指出: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正本清源,追问何为教育?使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应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长,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性得到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从而善良而高贵地生活。素质教育可以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实质上归结为真善美的目标。
人的生命和灵魂是最宝贵的,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丰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善良就是有同情心,作为生命对别的生命有同情的感应,高贵就是有尊严感,意识到并且在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人和人之间互相把对方当作生命和灵魂来对待。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守护人性,是教育的使命,传承高贵,是使人性得以弘扬的教育的终极使命。为了这一崇高的教育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努力追逐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1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有名教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2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3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4
寒假里,学校安排了新教育读书活动,读了朱老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虽然有的读书笔记只是摘记,但边读边写的感觉却越来越好。因为有这样一个活动,这个寒假比以往的哪个假期都有意义。这次读书活动对我来说,已经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了,每天的看书活动对于我来说是种享受,因为阅读之后,心生喜悦。
读书活动,一旦真的读起来,写起来,真的很有收获。新教育读书活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新”,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方法,新的发展。绝不同以往的、陈旧的、迂腐的教育思想方法。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会有欣然、顿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在某些自己迷失的领域,又让我幡然醒悟。尤其是“专业阅读,教师发展的基石”、“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以及“新教育的九大定律”这三部分读完,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有手不释卷,爱不释手,不厌百回读的想法和经历;以至于直想对所有人呐喊、呼吁:都来读读这些文字吧!
真的是这样,读经典的、专业的书籍,就是在和大师交流、对话,碰撞思维。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读到最后终于明白: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这是展勇气、显大气、励志气的教育理想与壮志情怀。虽然是写给青年教师的,但对于“老教师”的我来说,也读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拍案叫绝,掩卷深思。我想我遇到了一本好书,一个良师诤友。读书有心得,写作助成长,专业发展的路上,我才刚刚起步。
读了《新教育》,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去,以往的工作自己是有爱心,但现在感觉还应该会爱,要走进学生的心田,多与学生交流。感谢学校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朱老师的这席话拨动了我的心弦。以前我只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一转眼过去了二十多年,回忆自己过去的教育历程,仅用“平庸”一词即可概括。朱老师给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天写教育日记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原封不动的记下来,在写笔记的时候教师能够与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虽然在这些年里也记下了一些教学随感,但因为恒心不够,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客观的借口而疏于动笔。为了心中的梦想,从现在起我要挑战我的恒心,磨练我的意志。
读罢《新教育》,掩卷沉思,我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感谢朱朱老师让我正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感谢朱老师让我明白做一个“书香教师”的重要性,感谢朱老师让我正尝试着去做一名理想的好教师,同时也非常感谢学校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5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6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的方法。
一、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印象最深的是20xx年有幸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华应龙老师和张奇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被他们的教学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寻找他们的教学视频,经常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读书有利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多读教育书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刚开始教学时,拿到教材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浅,不会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就知道为什么教材上这样设计,为什么又要这样处理,遵循的是什么教育规律等等,知道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也就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变和重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课堂质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阅读教育书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
多读书的老师经常会从书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更多的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上课过程中没有关注全体学生了,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爱不够了,某些方面没有让学生养成习惯了,忽视了一些教学中重要的隐性问题了等等。而当你关注这些细节后,你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四、多读书会提升教师气质,伸展教师个性
既然新课程理念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那么首先我们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我们经常备专家们的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我想,正是他们对书的热爱,阅读大量的书籍,才慢慢形成了大气的风格。我们每个人也应具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前提是要多读书,从书中慢慢积累,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就让我们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好好读点书,边读边思,与思考结伴,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7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在不为。记得石校长在大会上经常要求教师们、特别是年青教师应珍惜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多读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那时我就决定要多读些教育类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说来惭愧,这几年来,书是看了一些,但大多是看教育杂志方面的书,而真正的教育理论的书看得很少。但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印象最深的是有幸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华应龙老师和张奇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被他们的教学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寻找他们的教学视频,经常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读书有利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多读教育书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刚开始教学时,拿到教材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浅,不会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就知道为什么教材上这样设计,为什么又要这样处理,遵循的是什么教育规律等等,知道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也就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变和重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课堂质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阅读教育书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更加关注课堂的细节。多读书的老师经常会从书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更多的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上课过程中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爱不够了,某些方面没有让学生养成习惯了,忽视了一些教学中重要的隐性问题了等等。而当你关注这些细节后,你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四、多读书会提升教师气质,伸展教师个性
既然新课程理念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那么首先我们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我们经常备专家们的的教学智慧深深折服。我想,正是他们对书的热爱,阅读大量的书籍,才慢慢形成了大气的风格。我们每个人也应具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前提是要多读书,从书中慢慢积累,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就让我们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好好读点书,边读边思,与思考结伴,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8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29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远离家乡在遥远的河南,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一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但是,我每一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你自己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护,当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常常记挂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间就像回到了你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在你母亲的怀里,或是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样貌。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精选合辑 篇30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一书,获益匪浅。
书中共谈了69条建议,涉及到教师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如:认识自己、人生境界、教师的魅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发现自己的潜能、个性教师的魅力之源、快乐、健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把小事做好、明锐的观察力、毅力、读书要学会品书、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等。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个个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为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又好像有一个个和蔼可亲而又博学多闻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教师,认识你自己”,初看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学生如此差劲难以调教?为什么学生成绩老是提不上来?为什么自己不被赏识、重用……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准确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师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师需要有激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细心。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教师需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牵着学生的手,用心去呵护去支撑;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师。
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教师一般都是喜欢比较听话的,积极要求上进,对老师和同学也比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欢个别的将自己表现的与众不同、总是显得自己那么桀骜不驯的孩子。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师生之间“水火不容”,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上课捣乱,教师费尽心思,疲于应付……所以,教师需要学会宽容与欣赏。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得到表扬。如果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危险期的中学生,由于此时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逆流而上”,有的甚至与老师与家庭不可调和,再加上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有的又很差。当教师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教师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就学会了尊重。让教师多用赞美之声,克服逼迫之声,放下我们的架子,少一些居高临下。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