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优秀30篇

《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范文优秀3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宏观环境分析】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1

摘 要 造成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本文对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成因提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成因 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影响企业单位财务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上因素虽然存在于企业外部,但会对企业财务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宏观环境具有难以预见性,企业自身也无法改变它,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就必然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很多企业很容易违背企业经营效率的这个根本,而是在做大了一点后就进行简单的扩充,单纯地用金融化的手段替代企业经营,却忽视了如何通过合理途径实现目标。

(三)筹资决策失误

由于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沉重的财务负担,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结果是,一旦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企业面临的将不仅是丧失信誉,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四)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中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依然普遍存在,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会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管理方法

(一)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虽然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行为不能随意影响,但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依然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企业要认真分析研究瞬息万变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对其变化趋势及规律有一个宏观把握,并进而制定相对应的措施,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由于财务管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必须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抓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正确的财务决策与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都会增加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来防范决策失误风险。每一次决策,都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甄选,最终选择一种最合理的决策方法。

(三)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使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部门明确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赋予各部门相应的权力,做到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要本着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各方面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落到实处,这样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就会明晰了。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分配法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那些投资风险大的项目,企业间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就分散了投资风险,降低了独资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将资金投资于不同品种,就能够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不但分散了投资风险,同时又能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二)回避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企业选择理财方案时,通过对各种已经拟定的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做出较全面的分析,综合评价各项理财方案,只要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就应该在权衡利弊下选择一种风险最小的方案。例如:在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选择上,只要债权性投资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投资收益,那么企业在做投资方式选择时,就要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的风险较于股权投资要低得多。虽然股权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能会更多,但为了回避风险,企业从事股权性投资时还需谨慎对待。

(三)转移法

企业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嫁他人。在诸多转移风险的方式中,企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就把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企业投资建造固定资产,可以出包给他人建造,这样就把建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方。如果有了闲置资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这种将财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的风险转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降低法

有些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企业应当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无论是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都有必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能够吸引客户的新产品并积极开拓新市场,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避免因产品滞销,丢掉市场占有率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国内企业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这些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保证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分析 2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市场 营销环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中药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大势所趋,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振兴传统中医药、使之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风口浪尖上。本文就中药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中药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目前,世界人口总数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人口过亿的国家除中国外依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其中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中药的有利条件,据调查显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传统医学的慢疗即养的方法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2.5%,2050年预计达到20.7%,其中8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800多万,是1995年的将近两倍。在日本,日本人口现状可概括为“超老”。日本是一个长寿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19.24%,目前还在呈上升趋势,预计2050年65岁老年人人口将上升至33.7%。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经济

中药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特殊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对比2010年4%到5%的增长,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5%到7%,达8,800亿美元;2010-2014 年,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14%到17%的速度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

从中医药宏观经济环境来说,其行业投资稳步增长、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但由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中药行业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自然环境

植物药是世界药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国的地形地貌差别和气候条件不同,各国植物药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现主要叙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植物药分布及其概况。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东亚的突出自然特征。日本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物种类较多,分布有植物药1000多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目前日本使用的生药75%来自国外,主要来自中国。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和沿海以平原为主,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韩国有植物药500种。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主产热带植物药,有植物药1500余种,资源丰富,使用的植物药1/3位地产,1/3由中国进口。印尼地跨赤道,森林覆盖面积约为74%,有植物药7000多种,有无尽的天角药物资源。

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地势低,以平原为主,欧洲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约有1500种。非洲西北大部分在海拔500m以下,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赤道附近终年湿热,多为雨林,南北回归线一带多为沙漠,沙漠和雨林之间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多样的地形决定了非洲植物种多样丰富,药用植物2500-3000种。北美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约有植物药1000种。传统医药文明历史悠久,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应用的药用植物有5000多种,仅墨西哥就有约3000种。

近年来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原因是世界各国对植物药进行深入研究,而我国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严重,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因此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技术

科学技术是各企业把自然资源转变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物的最简单的手段,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既然作为营销手段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各医药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生产,并且同时和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和生存,共同作用,特别是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现在我在此对一些医药界新技术对国际医药营销的宏观影响做出调研。

新技术革命,不但给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断造就机会,而且带来新的威胁。如果各企业不及时的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可能被医药市场淘汰。各医药企业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掌握和学习对医药营销行业直接产生影响的新技术,用好新技术这种“催化剂”,生产出更多疗效更好的新药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政策法规

中医药想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要攻破贸易壁垒,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得到法律的保护,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领域产品保护策略,促进道地药材的国际出口。

(1)美国出台了《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2004年4月,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开始接受有复方制剂的植物作为研究药物,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

(2)欧盟、美国、日韩等国家纷纷采取c-GMP规范标准。根据国家食品药监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即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质量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欧盟、美国要求对所有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行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实施c-GMP规范。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都纷纷要求进口原料药达到GMP规范。2008年还分别就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门槛正在抬高,原先一些非药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药受到了限制。

(3)“传统医学规划署”的设立。近20年来,世界卫生贸易组织(WHO)给予传统医学高度重视,WHO专门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相关。

(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自2005年1月12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熊胆等。该公约还禁止野生的穿生甲,羚羊角、天麻、芦荟、小口莲、西洋参,只允许人工饲养或栽培品种使用。

六、社会文化环境

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是中药面向世界走进国际市场最难攻破的壁垒之一。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下面将从这几个国际市场或代表性国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水平

大体上可将东南亚国家不平衡的教育水平从高到低分为3个层次,跨国教育成为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日韩市场的代表国家日本每年有超过90%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近年来也不断重视与发展汉语教学教育。居于西方国家之首的美国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语言

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语言的多样性。据研究,该地区各国拥有语言的现状分别是:印尼最多;马来群岛、缅甸、菲律宾居其次;其他国家较少。日本语言单一;阿拉伯人只讲阿拉伯语;在美国国据2008年统计约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大家一般用英语进行交流。

(三)价值观念

东南亚国家大多采取保守的态度接受外来事物,在确保不会对本国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接触外来事物,人们缺少了解外来事物的主动性[7]。日本强调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及对外来文明尊崇、趋同的心态意识。阿拉伯国家因本民族文化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偏向完美性和保守性,民众大多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容易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宗教信仰

东南亚国家主要信 其宗教习俗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饮酒;天主教有离婚禁忌等。日本主要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反对禁欲。阿拉伯国家大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其宗教习俗有不食猪肉,不饮酒,女士不与男士接触等。美国居民在法律上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总人口中约91%。

(五)消费习俗

由于华侨华人众多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我国的相同之处不少,他们大多喜欢精致、色彩绚丽的事物,例如服饰、首饰等。日本人饮食习惯较清淡,营养搭配均衡,这体现了他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在消费上大多以实用性为主,崇尚节俭,不铺张浪费。阿拉伯国家注重传统,阿拉伯人喜欢肉食甜食。“高消费,低储蓄”和“超前消费”是大多数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他们也喜欢一些方便快捷和环保的产品。

七、机遇与威胁应对

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国家政府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搭建好海内外的沟通吧桥梁,以品牌为载体,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借用各种营销渠道将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塑造好,有效保证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联合技术研发,中外技术接轨。中药想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限制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开发产品,种植养殖组织生产销售,大力推广GAP,把好中草药种植质量关,严格执行GMP认证,提高中药的生产管理水平。

销售与教育并重,中西文化交流。中药科技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日益增加,这是个好苗头。因此,进一步推行中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政府的需要加强对中药文化的传播,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强中药文化的营销,使中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是削弱中西文化壁垒,促进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袁昌齐,肖正春。世界植物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学东。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3]文占权。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中药国际市场营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

[4]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何崇军。 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平衡发展[J]. 经济视角(中旬),2011.

[6]吕军录,张礼贵。使用地方语言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与实践[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7]简军波。民族国家的社会化――区域一体化对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的影响之比较研究[J]. 欧洲研究,2010.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3

(1)主体层面,首先政府部门是创新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政府部门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组织功能,起着系统整合的作用,从总体上对技术产品的生产、应用及扩散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由于创新过程存在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都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干预,对创新系统进行协调、引导、干预,提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最终是通过市场来实现价值的。企业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只有企业能够具备市场知识以实现创新价值。因此,企业运作对创新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各国的创新实践都表明,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创新最有活力的推动者。再次,技术产品生产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量投入未必会带来回报,企业对技术产品的生产没有太多兴趣。因此,拥有国家大量投入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技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来源。由于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因此,它们的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产出。同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身也 最后,科技中介组织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除政府、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之外最重要的主体,科技中介组织在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中实现其加速创新产出和升级的系统作用。这些作用和功能是通过互动关系实现的。科技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信息。

(2)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创新系统中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所处的成长环境是多层次的,本文根据环境作用的方向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作用力来源于企业边界的外部,直接作用于企业边界,进而作用于企业内部;内部环境的作用力来源于企业内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各项职能,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制定的基础,包括管理环境、制度环境、理财环境、生产运行环境、研究开发环境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相互交织,产生企业成长的促进力或者抑制力。

(3)宏观环境与任务环境。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所受到的外部支持力,其来源相当广泛,各种力的耦合促使企业成长发生不同的变化。然而,力的作用大小往往随着力发出主体的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受到相应力的牵引方向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受到外部环境作用力的作用方式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类,本文将其分为宏观环境和任务环境。任务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区别在于:任务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环境,宏观环境因素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也就间接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任务环境与宏

观环境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企业内部环境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宏观环境是大环境,只有在大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的前提下,才能培育良好的相对微观的产业环境,促进小环境中各个主体的优化成长,使更细分的环境得到改良。而小环境的改善又能够带动大环境的成长,因此,宏观环境、任务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对影响企业成长的环境的细分,三者形成了影响中小型高科技

企业成长环境的3个层次。任何企业的成长都要有硬环境支持,也要有软环境的

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自身的劣势以及科技型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特有需求,使得其对成长环境中的以物质环境为主体的硬环境和管理水平、政策支持、法律保护、人文等组成的软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和要求。

(4)各环境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分析。创新系统中各环境子系统的作用发挥是基于各创新系统主体的作用而实现的。各层级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

宏观环境分析 4

一、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包括整个社会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等。宏观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且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有不少同学反映无论是掌握理论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碰到实际问题也无法灵活运用。所以一些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学习兴趣,上课时间反而成了他们玩手机、睡觉的时间。

基于此,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此次对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分析的主要目标有两点:一是找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子;二是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改善措施。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具体因子有哪些?影响如何?哪些改善措施能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312名大二上学期学生,来自三个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平均年龄19.47岁,已学习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大多数学生高中学的是文科,男女性别比例为1∶2。

2.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为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由笔者自行设计而成,共有30个题项,对每个题项采用5级量表分成五个等级并赋值:一点都不影响-1、影响较小-2、基本不影响-3、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

3.研究进程。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21日至23日,在课堂上随堂进行。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30个题项进行选择,没有时间限制,平均用时6分钟。共发放问卷312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随后将所有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4.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有3个:(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主要对均值和各选项百分比进行统计;(2)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主要评估问卷内部各个题项的一致性;(3)影响因子分析,对影响动机缺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和提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表2、表3为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的相关数据表。从表1可以看出30个题项中有22项的均值都在3分及3分以上,这表明受试者学习兴趣普遍受到这些题项的影响。从各个选项的得分百分比也可以看出受试各题项的具体选择情况,其中4、5分(即影响较大-4、非常影响-5)的得分占较大比例,表明受试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受到较大影响。

从表2可以得出,经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数据表KMO值为0.73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 0.01,表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共有8个因子被提取出来。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各个因子后面的a为各因子内部题项的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具有较高的信度。表明这些因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四、影响因子讨论与分析

因子1为成本收益,包含7个题项,分别涉及课程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考研中能否用到、是否是经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及成绩、自学的难易程度。7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题项23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20.0%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8有27.4%和16.8%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课程能否马上应用或在工作中应用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影响。题项21有26.3%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8.9%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17有 34.7%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接近50%,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花费的成本与最终的学习效果及成绩等是否能正比。他们不但重视课程收益,即课程能否得到应用;而且还重视成本,即自学的难易程度。

因子2为他人影响,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辅导员对这门课的看法、学长对这门课的看法、家长对这门课的看法、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学习该课程。5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下,题项29有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4.2%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30有11.6%和5.3% 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28有14.7%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3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只有20%左右,表明较多的受试认为别人对课程的看法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小。题项27有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0.5%选择了非常影响。题项 24有18.9%和14.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两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都超过50%。课外辅导资料的多少相当于社会的关注程度。这说明同学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要大于辅导员、学长、家长。

因子3为教师因素,包含5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态度、学识水平、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教师的要求是否严格。除了题项4(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外其他4个题项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这表明较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学识水平和是否严格要求对其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应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因子4为教材与作业,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教材是否有趣、想学的内容课本中有没有、作业的多少。题项13有3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 21.1%选择了非常影响。超过50%的学生选择影响较大或非常影响,这表明学生很在意教材是否有趣。这也不难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材内容晦涩难懂、想学的内容课本没有,那么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严重的打击;题项12有23.2%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3.7%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超过 1/3学生选择作业的多少对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宏观经济学教师的重视。

因子5为课程性质,包含3个题项,分别涉及数学基础、是否是考试课、学分的多少。题项6有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有17.9%选择了非常影响。这表明虽然宏观经济学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多,但宏观经济学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仍让超过1/3学生认为数学基础有较大影响。超过 40%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考试课还是考察课、学分的多少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因子6为教学环境,包含4个题项,分别涉及教室人数多少、有没有空调、是否靠近喧闹的楼梯、投影仪效果。三四成同学认为教学环境对自己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有影响。

因子7为上课时间,包含2个题项,分别涉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题项7有29.5%和7.4%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题项8有 24.2%和13.7%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这2个题项选择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的比例分别为36.8%、37.9%,这表明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影响较大。

因子8为自我管理能力。题项9有35.8%和11.6%的受试选择了影响较大和非常影响。47.4%的同学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受自我管理能力影响较大。

综观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大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更易受外部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和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政策环境下,加上高等教育持续地大规模扩招,每年几百万的待就业大学生,使得天之骄子的辉煌不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早已成为他们学习与就业中无法避开的苛刻现实。因此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就看它是否能马上应用、工作中能否应用、能否训练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对当前复杂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完宏观经济学后收益更大。

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更容易受同学、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主要适应学生,努力消除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语与启示

本文对295名经管专业大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进行调查与研究,归纳出影响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因子:分别为成本收益、他人影响、教师因素、教材及作业、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上课时间、自我管理。研究对宏观经济学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抱着课本,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最想学习哪些内容,结合实际把课本中的内容加以扩展。笔者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利用最新的财经新闻,对所讲的内容向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通过观点的碰撞提高他们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同时,授课内容上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目的。当然,深刻的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上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模型的推导和求解,更要结合案例分析去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实现模型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最优组合。这样,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后就会感到收益很大,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会互相传递这种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多用,至少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这一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态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态度与学术方面,态度严谨、认真,学识渊博,站在前沿,不断创新;在教学方面,准备充分,内容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语音语速语调合理恰当,用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感到有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慎选教材、少留作业。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数学功底较差,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那么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就应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知识,从而少留作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整洁、桌椅整齐、高矮合适,光线柔和、教具齐备、色彩协调,会使人情绪愉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就会刺激学生的学习意向,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相反,校园卫生差,教室狭窄拥挤、桌椅破烂,就会使人感到不安、心情烦燥、情绪不满,难以使学生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必须美化、净化校园、课室环境,设法让教学设备齐全,物质条件齐备,使之对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起到促进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我们就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做起,而且这也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事情。

宏观环境分析 5

一、 宏观市场分析

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 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3.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4. 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环境对办公市场的影响

二、 办公宏观市场分析

1. 上海总体办公市场分析

2. 行业宏观发展态势分析

三、 区域办公市场特征分析

1. 区域概述

2. 供应、销售(租赁)、空置分析

3. 销售(租赁)价格分析

4. 产品特征分析

5. 主力客户分析

6. 典型案例分析

四、 项目地脉研究

1. 项目地块特质分析

2. 项目地块周边市政、规划情况分析

第~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 项目初步定位建议

1. 初步市场定位建议

宏观环境分析 6

关键词: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动态化。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更加关注外部宏观环境变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和避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常用PEST的框架进行分析。PEST分析是利用环境扫描分析总体环境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等四种因素的一种模型。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做强、做大,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对其至关重要。“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发展规划。笔者将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对同类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加以指导与借鉴。

1 政治法律环境

1.1 国家政策扶持拓宽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医疗器械的战略地位,因其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11月15日,我国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并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次年1月18日,科技部又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产品发展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布局和相关的保障措施。预期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可见发展空间很大。

1.2 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有效 医疗器械产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国家监管严格,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临床试验、使用和服务等的整个医疗器械产品生命周期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的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就对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管等均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条例》又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以令形式。现行主要的医疗器械规章共有11个,具体如下表。

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健全,为医疗器械生产、使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并保证了人民安全地使用。

1.3 新医改带来新机遇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前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①“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②“到2015年,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做到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域、资金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数量。因此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研发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品并能销售出去,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

2 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居民收入也随之增长。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增加4028万人。截至2012年9月底,264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基本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所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有新进展,表明医疗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不只停留在治疗层面了,更注重日常保养和早期预防,对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3 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因素是影响医疗器械宏观环境的主要因素。人口的数量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3.7%,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1%,表明我国目前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长期的医疗护理需求增强,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未来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家庭消费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4 技术环境

医疗器械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集成性。其发展代表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综合实力,对多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有着较强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4.1 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器械工业技术聚集着大量高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涵盖了物理、电子、机械、光学、生命科学及网络等学科,因而医疗器产品是多学科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又是交叉边缘学科知识的集合。

4.2 行业模式影响 如今我国生物智能、机器人智能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国未来医疗器械将向更高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的医疗多元化与微创医疗器械的需求,开启了微型化、智能化、便携化的医疗器械研发新局面,以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

通过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为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王智慧译。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M].第1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刘志刚,谭云清。战略管理――理论、案例与盈利模式[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收,毕少菲。企业战略管理――战略选择与核心能力[M].2003.

[5]于文明,侯书森。企业战略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6]金兴。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

宏观环境分析 7

关键词:民营外贸;宏观环境

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与其他各类企业一样,民营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在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中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行政服务环境

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通关业务管理中,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外贸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加大了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政服务职能。

第一,加强通关服务职能,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民营外贸企业的互动制度。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中,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服务和行政指导力度,逐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守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海关技术培训和海关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民营外贸企业技术应用水平和适应海关业务规范化操作的能力。对民营外贸企业批量较大的,且一次性又无法实现全部出口的货物,海关采取集中申报与分批出口验放相结合的快速通关措施,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通关需求。

第二,积极推行海关与民营外贸企业“信用通关”制度。所谓“信用通关”,即民营外贸企业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以人民币现钞结算”的规定,针对目前金融体制状况及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吉林省海关实行“信用通关”制度,也就是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是合法的进出口贸易行为,海关凭企业的承诺函、货物出口报关单、境外实际交易手续等,允许其携带超量现钞入境。

第三,进一步提高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服务水平。对民营外贸业务实行一站式管理,即对企业注册、年检、地址变更、通关、核销退税等业务的办理设在同一地点,提高办事效率。

二、社会化服务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建立、完善面向民营外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促进民营外贸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资格认证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第一,出口市场调研。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状况瞬息万变。单靠各个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一方面浪费资金,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重复工作。因此要求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第二,贸易信息服务。信息是制约外贸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起步晚,经验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许多困难。目前,由商务厅主办的各种贸易展会就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外贸企业了解信息的渠道。因此,建立健全完备高效、快捷的对外经济贸易信息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是吉林省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电子商务促进服务。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因此,促进国际电子商务在吉林省的开展,也应成为政府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组织专家咨询,协助企业进行国外市场调研。除向企业提供大众化信息服务外,也可以满足企业提出的个性化服务,如组织专家咨询,为企业解决开拓市场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

第五,建立贸易波动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数据库,推广预警系统,使之遍布各行业,逐步纳入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信息,用以强化贸易救济的功能。跟踪研究吉林省出口商品,主要是易引起反倾销商品在主销市场上的市场占有比例变化和竞争,以及国际同行业的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国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变化信息。

第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应积极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和办法,规范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经济活动,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证吉林省民营外贸经营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三、社会信用制度环境

信用是秩序的保障,也是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在发展民营外贸企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第一,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依法组建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政务信息网,由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统一采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省级各单位要建立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管理对象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向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许可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低成本、高效率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省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与省政务信息平台相连接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征信。

第二,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信用的监管,加大失信成本。加强信用制度的监管,培育信用社会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把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依法追究逃脱债务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提高市场信用。政府在建立信用方面应该发挥较大的作用,建立可行性的企业信用查询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档案上网系统工程,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记录在案,并在网上查询该企业的不良记录,并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质量把关,在行业内部开展维权活动。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强化企业自律。首先要提高企业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企业开展道德教育。自律是保证社会诚信守信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自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中去,企业要有勇气把自己推向公众,加入公开的社会信用网络,接受公众监督,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尽快形成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第四,加强和改进对民营外贸企业的监管。一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依法履行监管职能,规范监管行为,同时公开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包括对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安全、是否照章纳税、有无违法经营等监督检查,有效地保证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信誉。二是积极促进民营外贸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民营外贸企业现代信用管理制度,这种信用管理制度不但要能够提供制度资源和良好秩序,保证民营外贸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和经营风险。

四、税收政策环境

为促进民营外贸的发展,可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对吉林省民营外贸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大大激发民营外贸企业的积极性。

第一,取消对民营外贸企业的双重税制。在赋税方面,不能对民营外贸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重点加强民营外贸企业出口产品退税新机制的研究,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强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第三,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及出口特殊商品民营外贸企业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税收政策,扶植其发展壮大。

五、金融融资环境

当前吉林省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民营外贸企业融资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第一,完善民营外贸企业信贷服务体系。根据民营外贸企业的自身特点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作用;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对民营外贸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宜的贷款产品;用好用活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突出支持重点促进民营外贸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民营外贸企业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风险大,因此,应针对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特点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体� 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其发展,仅仅靠商业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鼓励商业银行融资的同时,注意规避相应贷款风险,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行性。

第二,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参与创业板市场融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架构将逐渐取代以银行体系为金融制度基础的传统金融架构。资本市场不仅具有资本聚集功能,而且能够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向银行贷款并非民营外贸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改革以银行为主体的单一的投融资体系,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是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证券交易市场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服务,容量有限,其上市要求高于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达到的水平,难以支持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成长型民营外贸企业创业板上市将是一条重要渠道。吉林省也应抓住机遇,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民营外贸企业优先上市甚至到境外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民营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民营外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目前吉林省的民营外贸企业还处于初期阶段,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很少,所以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困难,短期内吉林省可以借鉴西方及其他省市地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经验,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为其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在地方性、区域性的产权融资市场内当地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地缘性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辅助政府出台的有关法律和监管,双方的权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第四,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由于民营外贸企业规模较小,风险偏高,所以各地政府普遍对民营外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持谨慎态度,恐其扰乱金融秩序,但随着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投资者识别、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吉林省应积极赋予民营外贸企业在企业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权,使其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各种类型的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建立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向各类主体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充分挖掘吉林省民间资本的潜力,通过政府制定的特定优惠或约束政策,引导省内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既促进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的发展和壮大,又使其业务领域更符合政府的总体民营外贸经济发展目标。

六、人力资源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重点加强有关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第一,研究制定鼓励下岗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到民营外贸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如贷款等;创新成果由政府给予重奖。

第二,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行政管理政策,使民营外贸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定、国外智力引进、各类优秀专家评审与国有外贸企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帮扶政策。政府应有计划地选送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到有关院校进行培训或组织民营外贸企业家出国考察,开展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柯大钢。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9(5).

3、吴文洁,郭芳。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黄建忠。我国私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

5、林晓。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外贸的思考[J].银行家,1999(1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8

关键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中外研究评述 宏观经济环境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结构理论,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体系后,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本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地研究,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极大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最初集中在微观角度,从企业层面的特征角度来探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因素,这种静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认为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是最优的。但实际上,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而这种调整速度会因资本市场摩擦而变缓,最终导致企业形成最优资本结构的行为受阻。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面板数据的应用,学术界也逐渐利用动态模型来研究资本结构,并提出了动态权衡理论等。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是从企业微观因素角度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但有学者(如Welch,200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仅仅从企业特征等微观层面来研究资本结构,其得出的分析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会产生偏差。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融资的基本环境,是企业在融资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研究视点转向了探讨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金融市场环境包括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两个最主要渠道,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因此本文将重点从经济周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有些学者甚至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部分解释不同国家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差异。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及其动态调整速度影响的文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用时间虚拟变量和经济指标来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Graham和Harvey(2001)向300多家美国企业的CFO发放调查问卷,有2/3企业的CFO认为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认真考虑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价格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同样地,Bancel和Mittoo(2004)对欧洲国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企业管理层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考虑资本市场的情况,具有明显的择时行为。Brau和Fawcett(2006)在对IPO进行问卷调查时,82.94%的企业CFO认为股票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企业IPO决策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Booth和Laurence等(2001)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为样本,将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实际增长率、银行贷款/GDP、股票市场价值/GDP、通货膨胀率以及Miller税收项目,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横截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14个国家长期市场负债比率25.8%的变化,16个国家长期账面负债比率22.4%的变化,以及17个国家总负债比率27.5%的变化。

Nejadmalayers(2001)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能部分解释企业融资决策问题:(1)随着短期国库券收益上升,企业更可能发行债券融资而不是权益融资;(2)当长期国库券收益上升,收益曲线越陡,或者收益曲线越容易变动,收益曲线越弯曲,企业负债融资的可能性越大。

Korajczyk和Levy(2003)以违约差价、期限差价和三个月权益市场回报率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度量指标,对样本公司基于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分组,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研究样本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波动时的融资变化。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时间序列变化的解释程度达12%至51%;(2)宏观经济环境对无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且资本结构呈逆周期;(3)宏观经济因素对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大,且其资本结构呈顺周期的特征。

Drobetz和Wanzenried(2006)选用了90家瑞士企业1991-2001年间数据为样本,以期限价差、违约风险溢价、短期利率和泰德价差等四个变量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因素,建立实证模型测度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期限价差、泰德价差和违约风险溢价均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正向影响,而短期利率则为负向影响,并且经济环境良好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Douglas和Tian Tang(2010)以美国企业1976-2006年间数据为样本,选用实际GDP增长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价差和股利收益率为宏观经济变量,采用整合局部动态模型和两阶段动态调整模型,测量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资本结构具有逆周期特征;(2)无论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只要宏观经济环境良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就更快。

(二)国内文献综述

苏冬蔚和曾海舰(2009)以1042家1994-2007年数据为观测样本,用实际GDP的自然对数和实际企业所得税的自然对数衡量经济周期,以银行不良贷款衡量信贷违约风险、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自然对数衡量信贷规模、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深证成份指数年化收益率衡量股市表现,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分数响应两种非线性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黄辉(2009)采用GMM模型,选用996家公司的1997-2006年数据,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研究,该文除了以GDP实际增长率、国债息差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外,还引入了制度因素和过度负债、股价高估两个虚拟变量,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资本结构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有更快的调整速度,为0.7-0.8之间;(2)企业在融资时机和顺序上有融资优序和市场择时的动机;(3)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生扭曲。

何靖(2010)以378家公司1998-2008年平衡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采用GMM模型,直接将宏观经济指标内化到模型中进行估计,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样本公司对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还作为外生冲击,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并且在宏观经济环境上升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闵亮和沈悦(2011)选取了1998-2009年共9268个观测样本,以是否支付股利为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判断指标,将样本公司进行分组,以1998年和2008年作为宏观经济衰退期的哑变量,通过建立动态模型,研究了宏观冲击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问题,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宏观冲击与公司经营特征联合作用的结果;(2)不管是否有融资约束,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均对权益市场的规模效应较为敏感,而对信贷市场规模波动不敏感;(3)融资约束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更显著。

于蔚等(2012)以855家A股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股利支付率为融资约束度量指标,将样本数据分为融资约束较轻和融资约束严重两组,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以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研究了经济转型下宏观冲击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从资金供给方面来看,信贷市场和股权再融资市场的容量性指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和成本性指标(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对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2)宏观冲击的容量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融资约束较严重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更容易受到容量性指标的制约,而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则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化更敏感。

李勇(2014)以820家2001-2011年的数据为观测样本,选用实际GDP增长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债券发行规模和实际贷款利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实际GDP增长率将宏观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哑变量,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

三、中外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目前有关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研究结果都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及其调整有重要影响,并且是通过企业微观层面因素表现出来的。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国外文献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两种,国内主要是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以时间为哑变量或者以GDP增长率划分样本进行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则直接选取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的变量进行实证研究,虽然选取的指标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最终实证结果均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着资本结构调整。

第二,在选用实证模型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线性回归模型外,还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其他的模型,国外学者倾向于Probit模型,如Korajczyk和Levy(2003);国内学者则采用GMM模型,如何靖(2010)、黄辉(2009)。

第三,在研究结论上,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资本结构呈逆周期或者顺周期变动,以及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目前关于前者的结论不统一,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本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如李勇(2014);而Korajczyk(2003)、孔庆辉(2010)则认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呈逆周期特征,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则有顺周期特征,但更多的结论表明企业资本结构呈逆周期变动。关于后者,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融资成本越高,调整速度越慢;融资约束型企业调整速度更容易受到“容量受限”的影响,非约束型则更容易受到融资成本的影响,如Drobetz(2006)、Douglas(2010)、黄辉(2009)、闵亮(2011)、于蔚(2012)等。

参考文献:

[1]王淑娜。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约束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Flannery. M, K.Hankins, A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 [R].SSRN Working Paper, 2007.

[3]Welch, Capital Structure and Stock Return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

[4]苏冬蔚,曾海舰。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变动[J].经济研究,2009,(12):53-65.

[5]Graham. J.R., C. Harve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0):187-243.

[6]Bancel. F, U. R. Mittoo, Cross-country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A Survey of European Firms [J].Financial of Management,2004:103-132.

[7]Brau. J.C, S .E. Fawcet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n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Journal of Finance,2006,(54):399-436.

[8]Booth, Laurence, Varouj Aivazian, Asli Demirgue-Kunt and Vojislav Maksimovie,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

[9]Nejadmalayeri. A, On the Effect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Evidence [D].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2001.

[10]Korajczyk. R, Levy. A,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75-109.

[11]Drobetz. W, Wanzenried. G, What Determines the Speed of Adjustment To the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6,(16):941-958.

[12]Douglas .O. Cook, Tian Tang,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0,(16):73-87.

[13]黄辉。制度导向、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09,(3):10-19.

[14]何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0,(12):3-16.

[15]闵亮,沈悦。宏观冲击下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基于融资约束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2011,(5):109-118.

[16]于蔚,金祥荣,钱彦敏。宏观冲击、融资约束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世界经济,2012,(3):24-47.

宏观环境分析 9

关键词:民营外贸;宏观环境

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与其他各类企业一样,民营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宏观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在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中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行政服务环境

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通关业务管理中,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外贸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加大了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政服务职能。

第一,加强通关服务职能,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民营外贸企业的互动制度。在吉林省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中,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服务和行政指导力度,逐步引导民营外贸企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守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海关技术培训和海关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民营外贸企业技术应用水平和适应海关业务规范化操作的能力。对民营外贸企业批量较大的,且一次性又无法实现全部出口的货物,海关采取集中申报与分批出口验放相结合的快速通关措施,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通关需求。

第二,积极推行海关与民营外贸企业“信用通关”制度。所谓“信用通关”,即民营外贸企业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以人民币现钞结算”的规定,针对目前金融体制状况及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吉林省海关实行“信用通关”制度,也就是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是合法的进出口贸易行为,海关凭企业的承诺函、货物出口报关单、境外实际交易手续等,允许其携带超量现钞入境。

第三,进一步提高民营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服务水平。对民营外贸业务实行一站式管理,即对企业注册、年检、地址变更、通关、核销退税等业务的办理设在同一地点,提高办事效率。

二、社会化服务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建立、完善面向民营外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促进民营外贸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资格认证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第一,出口市场调研。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状况瞬息万变。单靠各个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一方面浪费资金,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重复工作。因此要求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第二,贸易信息服务。信息是制约外贸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起步晚,经验不足,对国际市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许多困难。目前,由商务厅主办的各种贸易展会就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外贸企业了解信息的渠道。因此,建立健全完备高效、快捷的对外经济贸易信息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是吉林省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电子商务促进服务。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因此,促进国际电子商务在吉林省的开展,也应成为政府外贸促进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组织专家咨询,协助企业进行国外市场调研。除向企业提供大众化信息服务外,也可以满足企业提出的个性化服务,如组织专家咨询,为企业解决开拓市场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

第五,建立贸易波动预警机制。建立预警系统数据库,推广预警系统,使之遍布各行业,逐步纳入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信息,用以强化贸易救济的功能。跟踪研究吉林省出口商品,主要是易引起反倾销商品在主销市场上的市场占有比例变化和竞争,以及国际同行业的反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国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变化信息。

第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应积极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和办法,规范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经济活动,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证吉林省民营外贸经营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三、社会信用制度环境

信用是秩序的保障,也是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在发展民营外贸企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第一,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依法组建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政务信息网,由省民营外贸企业征信机构统一采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省级各单位要建立本系统、本行业、本部门管理对象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向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许可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低成本、高效率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省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与省政务信息平台相连接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征信。

第二,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信用的监管,加大失信成本。加强信用制度的监管,培育信用社会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把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依法追究逃脱债务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提高市场信用。政府在建立信用方面应该发挥较大的作用,建立可行性的企业信用查询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档案上网系统工程,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记录在案,并在网上查询该企业的不良记录,并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质量把关,在行业内部开展维权活动。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强化企业自律。首先要提高企业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企业开展道德教育。自律是保证社会诚信守信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自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中去,企业要有勇气把自己推向公众,加入公开的社会信用网络,接受公众监督,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尽快形成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第四,加强和改进对民营外贸企业的监管。一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依法履行监管职能,规范监管行为,同时公开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包括对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安全、是否照章纳税、有无违法经营等监督检查,有效地保证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信誉。二是积极促进民营外贸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民营外贸企业现代信用管理制度,这种信用管理制度不但要能够提供制度资源和良好秩序,保证民营外贸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降低企业的信用成本和经营风险。

四、税收政策环境

为促进民营外贸的发展,可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对吉林省民营外贸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大大激发民营外贸企业的积极性。

第一,取消对民营外贸企业的双重税制。在赋税方面,不能对民营外贸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重点加强民营外贸企业出口产品退税新机制的研究,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强民营外贸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第三,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及出口特殊商品民营外贸企业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税收政策,扶植其发展壮大。

五、金融融资环境

当前吉林省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民营外贸企业融资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第一,完善民营外贸企业信贷服务体系。根据民营外贸企业的自身特点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作用;有效利用政策性银行对民营外贸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宜的贷款产品;用好用活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突出支持重点促进民营外贸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民营外贸企业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风险大,因此,应针对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特点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体� 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其发展,仅仅靠商业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鼓励商业银行融资的同时,注意规避相应贷款风险,规范民营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行性。

第二,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参与创业板市场融资。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架构将逐渐取代以银行体系为金融制度基础的传统金融架构。资本市场不仅具有资本聚集功能,而且能够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向银行贷款并非民营外贸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改革以银行为主体的单一的投融资体系,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是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证券交易市场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服务,容量有限,其上市要求高于民营外贸企业能够达到的水平,难以支持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成长型民营外贸企业创业板上市将是一条重要渠道。吉林省也应抓住机遇,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民营外贸企业优先上市甚至到境外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为民营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民营外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目前吉林省的民营外贸企业还处于初期阶段,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很少,所以解决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困难,短期内吉林省可以借鉴西方及其他省市地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经验,积极组建地方性、区域性产权融资市场,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为其快速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在地方性、区域性的产权融资市场内当地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地缘性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辅助政府出台的有关法律和监管,双方的权益都可以得到保障。

第四,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由于民营外贸企业规模较小,风险偏高,所以各地政府普遍对民营外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持谨慎态度,恐其扰乱金融秩序,但随着民营外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相应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投资者识别、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吉林省应积极赋予民营外贸企业在企业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权,使其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各种类型的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政府财政应在预算中建立民营外贸经济发展基金,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向各类主体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充分挖掘吉林省民间资本的潜力,通过政府制定的特定优惠或约束政策,引导省内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既促进民间民营外贸经济基金的发展和壮大,又使其业务领域更符合政府的总体民营外贸经济发展目标。

六、人力资源环境

吉林省政府要重点加强有关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第一,研究制定鼓励下岗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到民营外贸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如贷款等;创新成果由政府给予重奖。

第二,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行政管理政策,使民营外贸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定、国外智力引进、各类优秀专家评审与国有外贸企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研究制定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帮扶政策。政府应有计划地选送民营外贸企业人才到有关院校进行培训或组织民营外贸企业家出国考察,开展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柯大钢。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路径依赖[J].当代财经,2009(5).

3、吴文洁,郭芳。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黄建忠。我国私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4).

5、林晓。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外贸的思考[J].银行家,1999(11).

*本文属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振兴吉林经济与发展民营外贸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2009)297。

宏观环境分析 10

【关键词】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的作用

1.1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外部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存在环境后,才能变不适应为适应,变被动的适应为主动的适应,积极地利用环境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环境,发挥出自身的能动作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它是否能够准确地认识、预测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使自己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1.2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可以发现经营机会。由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产生和应用,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纪。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要健康有力地发展,就要对环境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各种信息,把握市场需求新动向,适时采取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求同社会发展和需要协调一致。

1.3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还可以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精神及内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从中发现并利用可能利用的机会,制订出明智的战略。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技术、自然等方面,任何一个企业及其微观环境,都在宏观环境力量的影响和控制之下。所以,企业要实现其目标,就必须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2、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

2.1人口环境

市场是由人组成的,人口环境应是市场营销人员研究的首要因素。人口的数量、地理分布、密度、流动趋势、年龄、出生率、结婚率、死亡率等都应是企业在做营销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2经济环境

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购买力,而总的购买力是与收入水平、价格、储蓄和信贷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1)实际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指数逐年递增,但通货膨胀有时却会带来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造成购买力的相对不足给企业的营销带来影响。

(2)储蓄状况。消费者的收入储蓄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储蓄的形式包括银行存款、购买公债、股票和不动产等,这些都可以随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在正常的情况下。银行储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但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消费者会将储蓄变成现金,争购保值品o

(3)消费者的支出模式。消费者的支出模式取决于收入水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支出模式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一理论对企业研究消费的需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是非常有用的。

2.3自然环境

企业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由所在国家的全部自然资源组成的。有些企业或行业还涉及国际资源,包括全部第一产业的资源及空气、水等等。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成本及价格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所需资源的储藏量、开采量和供应量的影响。特别是如果没有这种资源的代用品时,更是如此;只要企业的经营依赖于稀缺的物质资源,它的活动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会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影响。

2.4技术环境

技术对人类生活是颇具影响力的,既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大技术的发明,都会给人类带来新的产品、市场和投资机会。对于技术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变革的速度加快。许多今天司空见惯的产品在30多年前还未存在,如录像机、家用电脑、石英手表等。从未来的发展看,新技术的发明、开发和传播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2)创新机会无穷无尽。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创新机会。企业营销人员应懂得运用营销技巧,将新技术产品导人市场,诱导顾客消费。

(3)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随着产品的日益复杂,为了保证安全性,政府部门会对新产品的检查和管理日益加强,因此,企业在发展和推出新产品时,必须充分注意各种法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5政治法律环境

(1)政治环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的制定与调整。对企业营销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鼓励和促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限制和禁止。它既可为企业的营销活动限定范围,又可为企业的营销创造良好的机会。

(2)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有关的法规、条例、标推、惯例和法令。

有的法律、法规会起到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如《商标法》,国家为获得商标专用权的企业提供了法律保护,企业不得随意使用别人的商标或专利技术。有的法律、法规也会给许多企业带来营销机会。如《环境保护法》,国家对污染物的排泄、处理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企业就必须购买防治污染的设备,

2.6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由社会中每个人的观点、态度、习惯和行为模式组成的。这种环境难以用数字来表示,而且其变化也很难受指令的控制。所以,理解和洞察其内部各因素的变化,是一种不易掌握的技巧,而恰抢是这种技巧,对成功的经营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探讨影响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必须了解文化。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而且也影响着整个历史的发展(其中当然包括经济历史的发展)。

某种文化实际上是特定条件下的人口及其政府制度、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反映。

从市场学的角度讲,销售反映了人们的需求,而人们的需求又是社会和文化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社会中展开的,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对经营战略和策略的制订与实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密切关注、分析和把握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同一社会文化内各因素之向的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变动趋势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市场营销环境既给企业带来机会,又给企业带来威胁。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环境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并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应在企业中建立环境分析与监测机构,以评价环境机会和威胁作为基本职能,及时并准确地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关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应付环境的策赂。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分析 11

对于宏观环境督察信息获取机制研究,只有做好信息来源分析,即明确相关信息的存在形式,确定数据和信息的搜寻范围,从而达到减少重复、冗余的信息搜寻、定位工作,快速确定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目标。信息来源分析需要对宏观环境督察信息进行信息来源归类,对不同信息的信息来源归类,可以快速确定不同类信息的相似信息来源,明确同种信息来源的常见信息储存方式,通过储存方式的分类进行快速信息定位。以宏观环境督察政策信息为例,将宏观环境督察政策信息的信息来源归类为办公室文档、网络文件,就可以对应检索政府网站或咨询政府部门取用相关的办公文件,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报纸、书籍、多媒体等途径进行漫无边际的寻找。通过对宏观环境督察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1。通过以上信息来源分析,宏观环境督察的所有信息来源都被合理的归类,这样既可以实现宏观环境督察信息获取地点的明确化,又可以实现宏观环境督察信息信息获取方式明确化,为快速的信息资源获取建立基础。

宏观环境督察信息采集

信息快速定位后,通过信息获取的方法将最合理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文档等采用录入、上传等方式将可用的宏观环境督察信息获取进入数据库中。宏观环境督察信息获取机制中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包括通过各种信息获取手段获取也包括获取一般信息后对于信息资源的评价和加工过程。以宏观环境督察在水污染防治法督察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手段举例:(1)在宏观环境督察水污染防治法过程中,需要调阅相关的水污染防治法的法律内容、地区相关政策内容等,这部分信息获取是通过检索法和阅读法获得;在现场督察阶段中,需要跟地方政府交流,实际考察相关的政策落实情况,这部分信息获取是通过座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另外,在获取民意和调查事实情况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2)通过以上各个方法可以将信息汇总到宏观环境督察工作组人员手中,但是以上信息的信息来源有很大不同,必须通过信息的分类汇总和二次获取才能将以上信息顺利转化为信息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其中二次信息获取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就是信息化的文档上传、基本信息的填报和录入等功能。对宏观环境督察数据获取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通过多种不同类的信息获取功能,将宏观环境督察外部的数据获取到宏观环境督察工作中来,在宏观环境督察内部将信息进行二次获取,将存在形式多样、存储形式多样的数据输入为同一种信息来源格式,方便后续的信息过程。

宏观环境督察信息加工

宏观环境督察内部数据库信息获取是一种信息加工、管理的过程,通过内部数据的整理将数据由内而外的传输,可以更好的在移动端等位置形成对宏观环境督察的业务支持。宏观环境督察工作机制中需要多种信息获取手段相互结合,信息的获取方式必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完成宏观环境督察信息准确获取的任务。宏观环境督察信息加工分为2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加工出宏观督察所需的各类督察内容,形成督察调研表;第二个环节是对督察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督察意见,督察报告。督察内容根据具体的政策、法律、规划、标准的不同,具体督察内容有所差异,督察内容加工是在宏观督察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对具体法律(或规划、政策、标准)条款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细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督察指标,形成督察表格,详见表3。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系统,可以快速生成督察调研问卷,实现网上数据填报,材料收集等工作。督察结果分析包括将督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通过数据库进行集中管理,利用信息库中存放的不同来源、不同方面的环境数据,对督察结果进行质量校验,通过数据比对,逻辑判断方法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协助督察人员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督察提供支持。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12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借鉴国内外经验,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对风险程度进行精确地评估,确立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降低并化解财务风险,使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努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层次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一般而言,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负债有关的风险,特别是指在筹资方式中利用财务杠杆原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资不抵债的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此观点更加强调财务风险客观性和其现实意义,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处于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宏观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这些影响因素存在企业外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洞察宏观环境有害变化,必然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财务管理风险预测工作薄弱,必然造成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欠缺

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观念,在实际工作 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概念的狭隘认识,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及系统的管理流程,使整个财务管理过程陷于混乱之中,由于事前财务管理不足,事中和事后管理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财务风险不能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不能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

目前,企业财务决策失误是现代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许多企业未能建立科学有效地财务决策体系,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重大问题,只能依靠管理者凭借以往经验进行主观判断,没有科学的决策指导方案,对风险预期收益不能准确评估,管理者不能全面考虑,这样做出的决策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系统在当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有的企业没能认识到内部监控制度的重要性未能设立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没能明确各部门权限,管理与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监管执行力度不够,造成管理层混乱现象。

(五)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盲目扩大财务杠杆比率,加大负债筹资比率,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过高的负债比率使企业借款的风险溢价不断提高,增加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筹资的成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但企业投资或经营决策出现问题时用自有资金所创造的正常利润难以弥补筹资成本时,企业财务危机发生,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甚至加速企业破产。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企业应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应该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尤其是对国家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等经济环境,国际市场汇率变动、银行利率浮动等金融环境,进行充分研究,预测变化趋势,积极采取防范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本比率,规避和降低宏观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企业财务风险。

(二)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中起到核心作用,管理者需要通过定期不同形式的学习,加强管理者自身风险意识,提高运用科学化的财务决策应对财务风险能力,使其能在当前复杂市场经济环境中及时识别企业所存在的风险,迅速采取合理有效规避措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将防范财务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丰富财务方面知识,依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地估计和发现各类潜在风险,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三)提高科学化财务决策水平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决策,决策方向是否正确、决策方案的优良,直接关系到今后企业发展前景。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应该客观分析企业外部因素,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实际情况,采用定量计算分析、科学决策模型等手段减少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稳健的理财决策,强调科学投资、理性投资,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金配置,改善投资效益,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指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预测投资项目风险,对投资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最优投资方案,降低投资决策风险。

(四)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必要组成部分,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目标是防范风险,但并不等于化解风险。企业需根据其自身经营特点和规模大小的不同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对不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方法,明确不同岗位权责分配,制定内部风险监管程序,强化自我控制的能力,为防范由企业内部引发的风险筑起一道有力防线。

(五)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需结合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筹资期限以及筹资金额时,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分析成本与收益,分析各种筹资方式利弊,适当降低偿债压力,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宏观环境分析 13

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10.3%的增速。但是仍然延续了“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型投资在外部市场逐步恢复时没有及时退出,导致总投资因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同时增长而快速扩张,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食品及居住类价格的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侵蚀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抑制了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滑。这说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尽管已受到高度重视,但其实现仍须努力。

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紧缩流动性,但是,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加快增长欲望强烈,信贷扩张压力依然很大。

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预测2011年GDP增长幅度在9.5%到10.5%之间。其中,投资、出口小幅回落,而消费则稳中趋旺,投资增长22%,消费增长19.0%,出口增长22%,预计投资、消费、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5、3.9和0.6个百分点。

此外,国际贸易方面,各金融机构的预测不尽相同,而大多数认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2011年进出口增速可能回落。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同比增速预计为22.3%,比2010年下降9.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预计29.81%,比2010年下降9.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减少的态势还将持续。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出口竞争力仍然很强,今年以来进出口一直好于市场预期,近期有放缓趋势。由于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增长较强,整体出口增长仍能保持在15%左右。在总量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品占比持续大幅上升,消费品占比大幅下降,反映了中国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

二、通货膨胀

尽管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已经比较明确。货币政策转向了“稳健”,并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正视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危险,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经济格局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最近各地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以及正在召开的地方人大,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呼声很高,虽然,不少省市的“十二五”规划已经略微调低了增长目标,但大多仍在10%以上,有相当部分地区更提出未来五年翻番的目标。2010年,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实绩较大幅度地超过了全国增长率。如果今年中央政府不持坚决态度,采取切实强有力措施,整个经济的增长冲动将难以遏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8-9%的增长率、4%的通货膨胀目标,6.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以及14-15%的M2增速可能难以达到。因此,当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态度:在控制通货膨胀与追求经济增长之间做出权衡,并在二者的数量组合上做出明确选择。

当前控制通货膨胀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虽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较长期的任务,控制通货膨胀可以视为短期经济政策。但是,在目前,控制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因为,当前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而在这样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率可能因此较高,但是居民的收入从而消费需求却难以扩大,总需求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若不采取恰当措施控制通货膨胀并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的最终消费率还将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以食品价格及住房价格高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实质性地侵蚀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压缩了总需求的扩张,加剧了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因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首先必须控制投资过度扩张,也就有利于适度降低投资率;抑制通货膨胀,将使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得以保障,有利于增加消费,这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结构,实际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务必使各级政府充分明确:在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当把它作为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予以落实。

此外,西方国家宏观政策上没有变化,来自于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所以价格上涨压力不可小视。

三、利率

4月新增信贷接近7400亿元,但主要是短期贷款增加136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不多,表明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这从进口增幅大减、M1增速降至12.9%及工业增加值回落至13.4%等均可印证。

据金融机构预测,2011年信贷投放增速回落至13%-14%,信贷投放总额在6.5万亿左右,M1、M2的同比增幅将下滑至15%-16%之间,流动性泛滥的形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如果各种行政方法之下通货膨胀和热钱涌入情况无法得到有效抑制,则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央行在今年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未来货币政策如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

四、汇率

若参照2005-2008年人民币的升值步伐,预计2011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为5%左右。单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由于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即使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保持不动,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仍是呈现上升的态势。人民币未来实际汇率的走势,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通胀情况和美元汇率走势。另外,明年全球经济复苏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币汇率。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元,美元的波动会引起全球汇市的波动。因此,目前全球经济是否能够稳定复苏,美元的趋势至关重要。美元稳定,则全球经济复苏稳定;美元大幅波动,会引起国际市场的恐慌,包括汇市,股市等。

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宏观环境分析 1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越南;宏观投资环境;PEST模型一、前言

尽管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南的经济发展受挫,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也飙升至历史新高。但越南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调整经济,步入正常轨道,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GDP增长率。同时,近年来,越南的政治和社会较为稳定,和其他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相比,越南不存在明显的宗教问题和种族冲突问题,也极少发生恐怖主义事件。总的来说,越南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投资安全系数较高的地区。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2002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4年起,广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些都表明,中国正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多年来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0.3%。其中中国出口东盟2042.72亿美元,增长20.1%;从东盟进口1958.21亿美元,增长1.6 %;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84.51 亿美元①。而在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当中,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关�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越南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并且两国的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2004年,在两国领导的推动下,中越“两廊一圈”区域合作开始建设。

二、金融危机前越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越南经济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是越南对本国经济发展导向的一次再思考,是越南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越南的改革开放虽然来得晚些,但与中国极为相似。1986年至199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便使越南的经济和管理发展模式成功转型,打破了原有的高度中央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恢复了生产和贸易,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尽管越南面临着一些长期存在的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1997-2000年的四年间,由于受到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GDP由1997年的8.2%跌至次年的5.8%,1999年更是低至4.9%。不过在此之后的2001-2005年间,越南的经济复苏明显,GDP的投资发展率在2005年达到38.9%,其中私人部门的增长最快,这表明了越南国内商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06-2007年,越南的GDP年增长率已回复为7%(图1)。以投资发展积累率提高为导向的政策调整,使得越南近年的公积金总量持续增长,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国家预算的资金动员率从1990年的15.1%提高到2005年的24.4%,这已高出经济增长率和价格增长率,2006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资金动员率达到了约28%的水平。图11996-2007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

2006年11月7日, WTO总理事会通过了越南加入WTO的申请文件,越南于2007年1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第150个成员国。自1995年起,越南便开始其入世进程,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越南终于如愿以偿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作为WTO的成员国,越南承诺开放商品市场,改革其贸易体制,下调关税税率。越南的入世降低了外商对越投资的门槛,美国、日本等WTO的主要会员国与越南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大,这对越南全面开放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金融危机后越南投资的宏观环境分析

本文用PEST分析模型,对越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

为了配合WTO的要求,越南对其相关法律进行了修订,包括《劳动法》、《土地法》、《证券法》、《竞争法》、《企业法》及《投资法》等。2005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会第十一届八次会议上通过了《投资法》,以此替代了1996年的《外国在越南投资法》、1998年的《鼓励国内投资法》和2000年《外国投资法若干修改补充法》,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施行了7年多后,越南计划对《投资法》进行修订,并在河内召开了行业意见研讨会。修订后的《投资法》将对于外商投资的设立程序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界定,以消除外商对越投资的诸多疑虑,为外商营造更加透明的投资环境。

为应对金融危机给越南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南政府决定进行经济转型,在政策上向外商投资进行倾斜,以吸引更多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现行法律体制下,对越南的优先投资行业进行投资,能够享受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首个获利年度免征企业所得税;享受10%-2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根据《进出口关税法》的规定,进口的设备、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用于投资项目实施的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减免征收土地租金;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以前年度亏损结转等。

整体来说,越南是个经济政治较为稳定的国家,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越南极少会出现宗教问题和种族冲突问题。越南政府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得到了普遍支持,政治和宏观经济发展稳定。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

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越南也没能幸免,2008-2009年越南的GDP增长速度放缓,仅为5.5%左右。从2010年开始,越南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又再次恢复了快速的发展,2010-2011年越南的GDP每年提高约6.2%②。越南的长期经济发展前景很乐观,2012-2014年间,越南计划通过提高消费、投资和出口等途径来维持6.6%-7.2%的年经济增长速度。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越南政府决定重构越南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从而消除金融危机给越南带来的不利影响。2011年,越共十一大通过了《2011-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这是越南的第三个十年计划,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越南力争到2020年基本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更合理,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比2010年翻一番;现代化的产业要占到GDP比重的85%,高科技及其产品价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0%。《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其国际和区域竞争力,为建成现代化工业国家夯实基础。

1.通货膨胀

在确保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还要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是越南政府面临的挑战之一。图2越南2004-2012年通货膨胀率走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的通货膨胀率(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表示)基本控制在9%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8年越南的CPI一跃上升至22.7%,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在2009年回落至6.2%,但在2011年,由于越南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银根松动和过度的财政刺激,CPI又攀升至21.3%。越南政府下决心要将通货膨胀率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越南的CPI再次回落至10%左右。然而,随着全球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未偿还贷款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内需求压力的持续存在,使得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成为越南政府要面临的问题。

2.进出口贸易

近年越南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商品出口,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进出口总额基本平衡,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平衡,越南贸易逆差扩大。直到2012年,越南在20年内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但这对经济不景气的越南来说并不是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越南的进口在下降,而其进口的产品多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辅料,生产缩减会进一步影响其商品的出口,形成恶性循环。为此,越南政府加大生产力度,进一步调整商品结构,使其基本维持进出口平衡状态,将逆差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长期以来,越南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欧盟一直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地区,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日本和中国是越南商品出口额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有:原油、煤、纺织品、大米、电子元件、鞋类、海鲜产品、木材及木制品等,仍然是以原材料为主,经济价值较低。而其进口的产品当中,以电脑、电视等电子元件、纺织面料、塑料、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成品油、通讯设备及仪器等产品,多为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和深加工产品,经济价值较高。东盟依旧是越南进口商品的主要地区,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印度成为越南进口商品的首要交易国,2012年越南从印度进口的商品额达到287.9亿美元,而中国仅排第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仅为116亿美元③。

3.对外直接投资(FDI)

图3反映了近年来越南FDI流入额的情况。在2007年之前,外商对越南的直接投资力度并不大,但随着越南于2007年加入WTO,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当年越南的FDI流入金额较上一年度翻了两番,2008年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外商资金回撤,FDI流入额于2009年较前一年大幅回落,由于外商对越FDI是长期行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很多已经进行前期投资的企业只是放缓投资步伐,并未完全退出越南市场,因此越南的FDI流入额近几年仍能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如韩国三星集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其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了越南,2013年在越南北部投资32亿美元建设高科技综合体。而日本则是越南最大的FDI投资国,仅2013年日本在越南投资的金额就高达345亿美元。图32005-2012年外商对越南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013年,FDI创造了越南全社会投资的 25%, 占GDP 的 18%,为越南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但在FDI项目的选择上,越南越来越谨慎,为配合其支柱产业、大力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越南政府偏向于选择从事采用先进技术及节能环保的FDI项目。

4.旅游业发展

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度假首选地之一。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的旅游业一直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旅游业下挫了10%,但在第二年便很快反弹,自2010年至2012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金融危机使得人们的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越南对于东南亚邻国及发达国家的旅游门槛较低,其气候特点使得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海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因此越南的旅游业恢复比其他行业快。越南政府也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接待国际游客量实现740-750万人次,到2030�

(三)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1.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重组,就必须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越南政府在第三个十年计划即《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各资源投资于北南高速公路建设,升级现有铁路,修建各大城市的铁路系统。在规划的基础上,做好逐步修建适当路程的北南高速铁路的筹备工作;建设一些现代化的海港和航空港;改造和升级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形成北南交通的主轴和东西走廊各轴,保证各运输方式联结;建设达到国家技术标准的各条对外公路”。

越南的公路总长约为22万公里,但这些公路中仅有约19%的公路为柏油路面,路面状况不甚良好。越南很多公路的路面宽度不够,很多桥梁的承重能力欠缺,因此越南政府计划在国道与省道之间再修建7440座新桥。1号国道是越南公路运输的中枢,连接了6个主要的经济区,越南政府近期已着手对该国道进行升级和修缮工程,并计划投资500亿美元用于建设总长为5900公里的20条公路,部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如北部的惹桥-宁平-河内-海防公路、内排-老街公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公路的运力,将部分原先的水路运输转为公路运输,从而减少运输时间。

越南所有的铁路仍然使用的是窄轨铁路,河内-胡志明市线和河内-海防线是国内两条主要的铁路线,连接除湄公河三角区之外的大部分越南主要的经济中心。河内-同登线和河内-老街线与中国相连接,越南政府计划将铁路沿线进一步延伸,与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老挝相联系,同时政府也计划建设北部到南部的高铁,总长约1600公里,将耗资超过300亿美元。

越南的电力有39%左右来自于水力发电,越南政府2006-2010年间,每年投入约30亿美元用于发电站扩建、电力传输及配电工程。政府计划到2015年,越南的水力发电量将占总电量的40%,燃气发电量将提高至40%,并将火力发电量提高至18%。

2.教育及就业情况图42005-2011年越南高等院校学生总数与毕业人数(万人)

数据来源:越南统计总局

从图4可以看出,越南高校的学生人数在金融危机后增长快速,但其毕业率仍然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就算是情况最为良好的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仅为39.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8%。也就是说,越南对高水平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

越南是个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失业率均维持在2%以内,但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很低,劳动争议也相对较少。以越南国企劳动者为例,2012年越南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4465.6越南盾,折合0.21美元,同比增长18%。正由于此,和劳动者收入不断上涨的中国相比,劳动力更为廉价的越南成为诸多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为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2012年越南出台了《2011-2020科技发展战略》,根据该战略的部署,至2020年,越南的部分科技领域将在东盟地区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应用产品总产值将占GDP总量的45%,科技市场的交易额将以每年15-17%的速度递增;越南政府将提高在科技领域的社会投资,2015年实现GDP的1.5%,到2020年达到GDP的2%。同时越南政府还将大力发展科研机构,打造培养具备国际水平的、通过国际考核的科技人才。

四、越南投资宏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仍高居不下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机后,尽管越南的经济受挫,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的发展速度,而越南政府更为头疼的是高通货膨胀率、越南盾持续贬值和国际信用评级降级,东南亚周边国家和一些对越南投资力度较大的发达国家都在密切关注着越南政府的一举一动。2010年,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公司(Moody’s)将越南的债务等级由B1降至B2。尽管越南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宏观经济也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但穆迪公司仍然不看好越南的金融体系。

(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尽管越南的年经济增长基本维持在6-7%的水平,但就总体而言,越南的经济水平较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越南的人均GDP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就其总量而言,与中国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更不用说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了。依托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及“两廊一圈”经济走廊建设等机遇,越南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按其发展速度,在未来15年内,很有可能赶超部分东盟成员国中较发达的成员国GDP水平。

(三)技术型及复合型高级人才缺乏

在2013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由于受区域内持续的结构调整的驱使,柬埔寨、缅甸、越南等低收入国家成为吸引劳动密集型直接外资的亮点”,越南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越南视为极佳的投资目的地。但越南的熟练工和技术工相对缺乏,工作效率较低,且随着越南与东盟各国及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大,各行业对拥有高水平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加大,尤其对掌握多种语言的经贸人才需求逐年递增。

(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尽管越南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越南的基础设施整体来说依旧制约着越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其电力系统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且居民用电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市区大面积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上文所述的陆路交通,越南至今沿用的是法国殖民时期的窄轨铁路,严重制约着火车这一廉价运输方式的运力;而越南没有高速公路,这对于越南物流业发展很不利。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也影响了外商对越的资金流入。

(五)腐败现象严重

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2年的腐败度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排名当中,越南为31分4,位列第123名,低于中国的第80名,属于腐败程度较高的国家。2013年的排名中,越南位列116名。

如同中国一样,越南也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府也存在办事效率底下,公共部门组织结构臃肿,情况较为严重,对于外国企业而言,申请政府审批的程序很复杂,手续繁琐,严重影响了企业在越投资发展计划的正常如期开展。越南于2012年通过了《反腐败法(修正案)》,改修正案要求高级官员对个人财产进行申报,希望将反腐败制度化,体现了政府的反腐败决心。

五、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越南投资的建议

金融危机后,越南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其投资目标设在了越南。

(一)积极利用越南的投资优惠政策

2005年的《投资法》出台,不管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外国投资者,在越南都能享受到投资优惠。另外,在不同的省份和工业区,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以营造一个开放、多样化的投资环境。其主要的投资优惠政策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前期亏损结转;特殊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外商在经济落后地区投资项目的土地使用期限可以延长等。但越南政府近年来对外商投资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我国企业若想投资越南,要认真了解越南的相关投资政策,掌握其政策导向,才不至于投资不利。

(二)正确面对不利因素,合理进行规划

在越南投资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越南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如电力无法正常供应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生产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在对越投资之前必须估计到的。另外,越南的交通设施仍不够完善,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且货物在途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因此企业应当合理选址,避免造成运输上的不便。

应当鼓励中小企业到越南投资,因为中小型企业具有灵活的企业结构,适应性强,融资、投资方式可多样化,因此我国应为中小型企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以便让这些企业快速在越南打下基础,站稳脚跟。

(三)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

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年来体现极为突出,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越南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特点,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越南以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而针对越南高水平的人才缺乏,中国企业在对越投资过程中可以从中方聘用掌握中文和越南语的经贸人才,有助于加快中资企业在越投资的进程。

(四)改变贸易模式,加大直接投资力度

目前中国是越南进出口贸易的首要目标国,但对越南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额仍偏少,日本则是越南直接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日本还将在汽车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等优先产业与越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单纯进出口模式,积极探索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增加在越南的投资项目,争取获得大型项目的许可,进一步扩大我国与越南的贸易规模。

参考文献

[1]龙宇。金融危机后的越南投资环境分析[J].市场论坛,2011,(10):3-4.

[2]高歌。越南的经济发展与中越经贸合作分析[J].亚太经济,2010,(5):65-68.

[3]许梅,陈炼。越南的投资环境与中国企业在越投资情况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5):22-27.

[4]覃丽芳。越南的FDI结构:发展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2,(5):11-18.

[5]吕余生,王士威。中国-东盟年鉴[M].广西:线装书局,2013.155-189.

[6]KPMG Vietnam Ltd.Investing in Vietnam[EB/OL]./US/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Documents/investing-in-vietnam.pdf.

[7]赵颖新。越南投资环境及我国企业对越投资策略[J].特区经济,2008,(6):89-91.

[8]汪慕恒。越南投资环境述评[J].东南亚纵横,2008,(1):41-44.

[9]蒋玉山。危中求变:析后金融危机时期越南经济的转型[J].东南亚纵横,2011,(10):3-8

[10]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11]UNCAT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 - Global Value Chains: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EB/OL]./en/PublicationsLibrary/wir2013_en.pdf.

[12]越南统计总局网站 _en.aspx?tabid=491

注解

①数据来源:2013中国-东盟年鉴

②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宏观环境分析 15

关键词:PEST 农村旅游经济 宏观环境

引言

农村旅游经济过往研究分析的角度较为细致,缺乏对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宏观分析。本文基于过去学者的研究基础,运用PEST模型,从政治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文化环境S以及技术环境T出发,系统深入分析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基于PEST模型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以及政府的管制、产业及投资政策,政府补贴以及地区关系。在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政府对旅游经济的产业及投资政策,特别是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及投资政策。

我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保障,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的政治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旅游的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力较强,因此在产业及投资政策上政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我国政府对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看,首先是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实现了村村通水通电、水泥马路到家、电信服务到户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成为农村旅游开发有力的基础实施保障。自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促进农村旅游又快又好发展开始,我国政府将农村旅游经济视为发展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如,2006年,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五年发展目标。2007年国家旅游局、农业局联合《关于大力推荐全国乡村旅游的通知》(旅发(2007)14号文件)。2008年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优化农村旅游项目。2009国家旅游局举行了《全国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会议》。2010年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

从政府对农村旅游的关注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协调各部门加大旅游部门一线服务力度,提供专业规划和项目开发指导,帮助农村在保护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适度开发,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第二,加大对农村旅游开发的扶持力度,积极利用规划、环保、培训、基建等各种专项支持政策,并集中招商农村旅游项目,引导大型企业参与开发经营,推动多渠道资金用于农村旅游。第三,政府帮助设计旅游产品,做好市场开拓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对农村旅游发展的各项研究。第四,加强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农业、劳动、民政等部门共同推进,依托现有培训中心分级分类开展培训。第五,以点带面,扶持发展,培育经典。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旅游开发扶持,并首先培育示范县示范点。

政府对农村旅游开发的重视存在以下缺陷。第一,补助力度不够,资金有限,农村旅游开发资金缺口大,多渠道筹集资金瓶颈太多没有取得实效。第二,虽然示范县示范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以点带面没有落实,农村旅游开发局限于极少数示范区。第三,政府政策落实难,各种扶助政策不到位,对农村旅游监督管理依然不佳,管理问题频出。第四,农村旅游人才缺乏,当地农民经营管理知识缺乏,经营能力有限,各种服务依然落后。第五,农村基础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第六,政府扶持不持续,2005到2009年政府关注与扶持明显,但是2010年之后政府对农村旅游开发重视度又在降低。

(二)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是指整体的经济情况,涉及区域的经济稳定情况,行业面对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人们对该行业的消费情况。

我国农村旅游经济面对的首先是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这由我国的人均GDP可以体现。图1显示,1998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在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的放缓势必会影响人们收入的增速,影响旅游经济的增速。这对于各行业来说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不是绝对的。

农村旅游经济虽然是城乡共同参与,但是主要消费群体依然是城镇人口,此外农村旅游以探亲访友为主,专门旅游特别是往农村旅游的较少。因此,城镇居民收入状况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大,甚至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1998-2007年城镇人均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而在2008年之后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增速直接降低至1%以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旅游经济的开发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农村人均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趋势,即使在2008年之后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率,这主要和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扶持有关。

整体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人们收入的不稳定,而收入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城镇居民对旅游的消费。从图4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不稳定,增速波动比较大。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和城镇旅游消费趋势相似,增速不稳定(见图5)。所以,旅游消费对收入的弹性比较大。因此,经济的稳定性和具体形式直接影响了旅游发展。但是从图6可以看出,农村旅游收入从2006年开始一直呈高速增长状态,这说明我国旅游市场偏向于农村旅游,收入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城镇旅游的增速放缓,但对农村旅游经济的增长影响不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区域的居民教育程度、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结构等。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第一,随着城镇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们教育水平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生活环境的恶化与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形成矛盾。这种矛盾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村是山多水多环境优美的地方,许多城镇居民希望通过旅游享受新鲜的空气和美好的环境。这种消费偏向对发展农村旅游是有利的。第二,农村各种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和稀有性。城镇文化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工业不断发展,传统风俗逐渐会被同化,缺乏特殊性和稀有性。相对城镇,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人文风俗依然保持很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种地域性的稀有性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开发点,农村特殊的风俗民情能吸引那些对稀有事物好奇而向往以及希望通过旅游开阔眼界的旅游者。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学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观念发生变化,许多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阔眼界,提升自我修养及学识。第四,农村居民旅游经营户整体水平有限,管理水平有限,其对服务的概念理解较低,农村各种恶习依然大量存在,这些直接影响当地旅游的形象,直接影响当地旅游的发展,而农村综合的旅游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环境是指与行业相关的技术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对行业创新的支持度,该行业企业的创新度,以及区域对专业技术专利的保护情况,政府及企业对技术商品化的速度等等。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技术环境整体表现不好。首先,我国农村旅游目前缺乏创新性,不仅各个农村区域存在模仿,农村同城镇之间的旅游产品也存在模仿。第二,国家对农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支持度不够。虽然少数地区建立了专项资金补助农村旅游开发,但是对农村旅游产品的创新还未建立补偿体系,而农村旅游开发的时间相对比城镇更长,资金回收率更慢,支持度不够直接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第三,农村旅游产品的商品化速度低,这与我国农村生产水平以及市场化能力有关。我国农村普遍落后,农村居民的经营能力有限,无法支撑产品的快速市场化,这直接影响新产品的销售情况,甚至影响整个旅游区的市场推广。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政治环境上,我国政府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是存在不连续性,这些影响农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上,收入水平虽然随着经济环境不断波动,但由于人们对农村旅游消费的偏好使得当前经济对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较低;社会环境上,城镇生活环境的恶化与居民对美好环境的渴求之间的矛盾、农村特殊稀有的人文环境等促进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村各种恶习阻碍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技术环境上,由于我国对专利的保护力度不够、新产品的商品化速度低以及国家对农村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技术环境整体不好。

结合PEST模型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政府对农村旅游经济扶持的持续性,落实以点带面,完善资金渠道,加强对农村旅游区的监督管理,严惩各种欺诈行为;第二,建立针对农村旅游经营户的培训体系,提高其对旅游管理与服务的意识,同时建立定期的人才输送机制,不断优化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第三,坚持创新,保持农村特色,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扶助企业即旅游经营户对新产品以及旅游区的市场开拓;第四,加强对旅游创新产品的专利保护。

参考文献:

1.姚君泽。要重视发展农村旅游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1(3)

2.白惠芳,李朝阳,路艳杰。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3)

3.赵建佳。关于发展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若干思考[J].对外经贸,2013(5)

4.陈如霞。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王柔。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科技广场,2013(6)

宏观环境分析 16

关键词:锂电池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锂电池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PEST分析是指对显著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宏观因素进行的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一般包括对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进行分析,简称PEST分析。本文将利用PEST分析法,对民营锂电池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了解和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减少政策风险,有利抓住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节能环保已� 为此,国家通过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扶持绿色环保企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2009年和2013年,国家两次颁布并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不止国内, 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组件研发及公共设施建设。动力电�

2010年4月,国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于再生能源的利用,蓄电是重要的环节,而锂电池企业作为绿色环保的能够提供可行蓄能方案的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2012年7月,国家提高了铅蓄电池的行业准入条件,对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使其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由绿色环保的锂电池行业逐步替代。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限制之后,锂电池的市场需求会大幅上升。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各因素。

2008年经济危机的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各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尽管复苏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但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近年来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2011年484,123.5亿元、2012年534,123.0亿元,2013年588,018.8亿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稳中略降,2011年为9.9、2012年为7.7,2013年为7.7,但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及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24,564.7元、26,955.1元。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内需做好准备并为国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各类电子产品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随着手机网民的逐年增长以及PAD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与食物安全等问题。2015年由媒体人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民众高度关注,截至3月1日12时,网络总播放量迅速突破1.17亿。民众对环保的高度关注将积极推动国家政策的调整,而作为绿色环保的锂电企业无疑是符合时展要求的,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将给锂电池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随着新一代劳动力权益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像大多数老一代劳动力能忍受基本权益受侵害,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会离开,去选择有权益保障的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支出,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经超过20年,基本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总体而已锂离子电池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技术进步也非常快。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国外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主要创新点,这两点同时也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生过几起电动车起火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这两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进程有巨大影响。

锂离子电池很早就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之一,在“九五”期间曾被我国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近年来,我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自主创新和锂离子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

根据以上PEST分析,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锂离子电池产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性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郑平。YJ电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http:///20100221/n270328663.shtml.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也许是一种进步[Z].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17

【关键词】宏观环境;电力企业营销;分析

1 我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

1.1 行业布局

加入WTO后,电力负荷的结构、电力系统的布局,电力服务的重点等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的用户――各行各业将面临着很大地调整与挑战,将接受“市场规范化”的洗礼,有的行业、企业将被淘汰,而有的行业、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与壮大。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出现。因此,经济结构将会重新布局,这必然引起电力行业布局,电力负荷结构以及电力服务重点的调整与变化。

1.2 经营战略

无论是发电厂、供电局、电建企业、设备厂,还是电力公司,其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思路乃至行为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入WTO意味着我们许多方面要与国际接轨,意味着不能像以前仅站在国内来看待某一问题,要站在具有丰富“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经验的对手面前去思考;意味着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的交融、渗透意味着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将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电力与此相适应的发展经营战略、技术战略,均要随之调整。

1.3 知识产权

异常迅猛的技术进步、技术革新对技术密集型的电流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入WTO后,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的真正的高新技术将会“涌入”中国市场,将一改过去小打小闹、贸易的方式,以强劲的飓风冲击着电流行业。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大大缩短技术寿命周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会像目前那样差得太远。二是,技术的交易将不再通过商“汉化”过程或其他间接方式进入,而是更为直接的交易方式,交易成可望降低成本。

1.4 能源竞争

其他能源与电能的竞争将日益突出,加入WTO意味着开放度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的进入。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等将有可能以新的竞争手段和方式进入,或者以相应的非用电产品进入市场,这将导致竞争加剧。

1.5 理财方式

电流企业理财的方式、途径更加国际化,加入WTO,投资和融资的一系列国际惯例渠道、方法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证券化、市场化、资本国际化将更加突出。同时也导致理财理念、会计技术方面的变化,迫使着电力企业去研究信息会计、技术会计、“项目融资”等一系列新的东西。

1.6 观念冲突

可以设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长期习惯于垄断地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电流系统而言,会不习惯,会产生观念、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逐渐达到交融与渗透。因此,加入WTO初期,因知识产权打官司的事情会增加。

2 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与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信仰会对电流市场营销产生影响。比如“厨房革命”的结果是电气化,人们煮饭、做菜要用电饭煲、微波炉、电炒锅、电热水器、电抽油烟机等。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空调保持恒温,汽车内也要有空调,办公室要有空调,不仅有抽干机,也有抽湿机,不仅能制冷,也能制热,不仅能储冷,而且也能储热等。“假日文化”引发旅游景点的开发,保护与发展相应地对电力需求也要增加,新的目标市场、新的用电增长点,健康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用电的各种保健器材,也应运而生,这无疑对电力市场营销产生影响。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一各重要问题,社会文化对电力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

3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下子向“电力人”敲响了警钟,人们似乎从电力快速发展的优越感中突然惊醒,电力原来也需要市场营销。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均是电力企业的主要用户,占负荷较大比重。但是在目前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这些大户有困难了,逼迫着电力企业寻找别的用电增长点,可以这么讲,如果没有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就不能有目前的电力市场营销研究。

4 宏观环境下电力营销市场采取的战略措施

4.1 转变观念,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思想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电力短缺,供电企业不习惯服务,不能以用户为中心,在用户的眼里,供电企业是“电老虎”、“电衙门”。反映在国家电力发展方针上也是“重发、轻供,不管用”。因此,当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供电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消费者至上,用户第一的观念,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企业的营销活动。

4.2 改革现有的销售体系,提高市场营销在供电企业中的地位

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电企业政企不分,市场销售完全围绕着计划分配程序进行。因此,几十年来在供电企业都设有用电科(处);对外又叫“三电办”的机构,代表政府分配电力使用计划,提出定价方案,为政府筹集电力建设资金,统管电力销售工作。在供电企业众多的管理职能(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劳资管理、用电管理等)中,基本上是以生产管理为主,营销只作为一般的管理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供电企业必须改革现有销售体制,撤销用电科,将代政府管理的职能还给政府,供电企业应将市场营销置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成立电力营销中心,担负服务用户,收取电费,开展市场调查和予测,进行营销策划等职能。该中心应是用户与供电企业的桥梁与纽带,负责将用户的需求与欲望反映到企业;企业的其它职能部门通力为该中心服务,努力达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的目的。

4.3 农村用电市场

当前,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关键是降低农村到户电价,刺激农民用电积极性。要降低农村到户电价,必须解决四大问题:一是,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取消农村供电中间层――乡电力管理站和村电工,由供电企业直接供电到农户。治理农村用电市场环境,依法打击人情电、权势电,关系电和窃电行为;将各种转嫁到农户头上的不合理收费统统取消。二是,筹集资金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提高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网覆盖,降低农村电网损耗。三是,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农电营销人员必须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的思想,真正为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四是,做好宣传广告工作,引导农民的消费取向,提高农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最近,国家对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供电企业通过贷款改造农村电网,理顺农电体制,三年内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我们要抓住机遇,全面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4.4 城市居民用电市场

改造城市配电网络,提高进户线设计标准,实施一户一表供电方式,改变居民用电“卡脖子”现象,全面提高城市配网供电可靠率和电能质量合格率。配合家用电器销售商扩大销售市场,与其它能源展开竞争。一是,在电炊具上与液化灶器展开竞争。二是,利用电力洁净优势,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与一次能源(如煤碳)展开竞争。配合政府环保,规划部门制定法规,强力推广电锅炉,占领宾馆、居民生活小区热水供应和空调市场。

【参考文献】

宏观环境分析 18

关键词: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动态化。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更加关注外部宏观环境变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和避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常用PEST的框架进行分析。PEST分析是利用环境扫描分析总体环境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等四种因素的一种模型。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做强、做大,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对其至关重要。“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发展规划。笔者将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对同类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加以指导与借鉴。

1 政治法律环境

1.1 国家政策扶持拓宽发展空间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医疗器械的战略地位,因其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11月15日,我国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并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次年1月18日,科技部又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产品发展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布局和相关的保障措施。预期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可见发展空间很大。

1.2 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有效 医疗器械产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国家监管严格,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临床试验、使用和服务等的整个医疗器械产品生命周期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要求的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就对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管等均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条例》又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以令形式。现行主要的医疗器械规章共有11个,具体如下表。

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健全,为医疗器械生产、使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并保证了人民安全地使用。

1.3 新医改带来新机遇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前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①“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②“到2015年,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做到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域、资金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数量。因此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如何研发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品并能销售出去,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

2 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居民收入也随之增长。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增加4028万人。截至2012年9月底,264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基本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所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有新进展,表明医疗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不只停留在治疗层面了,更注重日常保养和早期预防,对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3 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因素是影响医疗器械宏观环境的主要因素。人口的数量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3.7%,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1%,表明我国目前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长期的医疗护理需求增强,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未来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家庭消费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4 技术环境

医疗器械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集成性。其发展代表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综合实力,对多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有着较强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4.1 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器械工业技术聚集着大量高新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磁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涵盖了物理、电子、机械、光学、生命科学及网络等学科,因而医疗器产品是多学科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又是交叉边缘学科知识的集合。

4.2 行业模式影响 如今我国生物智能、机器人智能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国未来医疗器械将向更高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家庭的医疗多元化与微创医疗器械的需求,开启了微型化、智能化、便携化的医疗器械研发新局面,以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

通过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为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王智慧译。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M].第1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刘志刚,谭云清。战略管理――理论、案例与盈利模式[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收,毕少菲。企业战略管理――战略选择与核心能力[M].2003.

[5]于文明,侯书森。企业战略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6]金兴。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

[8]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M].科学出版社,2010.

宏观环境分析 1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宏观经济统计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企业发展策略制定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发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数据对投资项目决策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注重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合理分配资源,保证企业获取持续的发展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思索规划经济发展模式,力图建设自然-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运行规则,在发展中保护现有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延续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从理论方面来看,可持续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注重生产力提升,通过科学决策来维持企业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将企业未来发展纳入到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度上。

2企业投资中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制定可执行的方案,对方案中的参数进行经济统计分析和估算,选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注重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在宏观背景下来统计项目的可执行性和经济性,保证项目决策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性是指在企业方面展开项目分析和评价,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性,保证投资项目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应当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经济效益纳入到项目决策可行性,确定项目投资对社会的影响。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从社会角度出发,对项目背景、内容、目标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对社会贡献,确定项目实施对社会带来正面作用,从而兼顾资源消耗和经济发展,促进项目经济效益发挥。再者投资项目决策经济分析要包含直接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重点从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来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性,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决策方案,把人类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3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施

3.1注意事项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管理和决策要基于经济环境的前提背景下,因此投资项目决策要注重发展目标的设置,在长期发展、稳固前进及高效推进的基础上对项目决策的宏观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中每一个目标参数进行评估。同时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统计模式,根据市场动态发展来制定执行方案。宏观经济统计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深入分析市场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在行内的定位,并预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统计信息显示了当前宏观市场环境的现状,预测经济中各个因素对企业项目投资的整体性影响。

3.2实施建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企业投资项目影响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指导作用上,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投资项目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这需要企业强化宏观经济统计的观念,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项目预测和判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基础之上,面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确定性的基础,应该加强对市场动态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的利用所以运用数理统计等相关的科学依据,为企业的决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风险概率,逐渐优化企业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指导理念下参与经济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驱动力。

3.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宏观统计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企业要重视数据信息的统计,其投资项目决策要依赖于宏观环境大数据,企业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信息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入手,联合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平台,把大数据转化为有规律的统计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完成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从生产效率、劳动报酬、资本回报、能源消耗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数据统计,做好能源消耗方案规划。再者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科技环境的统计,增强项目创新性可操作性,带动产业价值链,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增强产业间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度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强化对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方案,协调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保证企业投资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项目健康发展。

作者:宫来金 单位: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证嘉.从可持续发展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5)

[2]赵艳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宏观环境分析 2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越南;宏观投资环境;PEST模型一、前言

尽管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南的经济发展受挫,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也飙升至历史新高。但越南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调整经济,步入正常轨道,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GDP增长率。同时,近年来,越南的政治和社会较为稳定,和其他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相比,越南不存在明显的宗教问题和种族冲突问题,也极少发生恐怖主义事件。总的来说,越南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投资安全系数较高的地区。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2002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4年起,广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些都表明,中国正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多年来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0.3%。其中中国出口东盟2042.72亿美元,增长20.1%;从东盟进口1958.21亿美元,增长1.6 %;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84.51 亿美元①。而在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当中,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关�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越南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并且两国的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2004年,在两国领导的推动下,中越“两廊一圈”区域合作开始建设。

二、金融危机前越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越南经济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是越南对本国经济发展导向的一次再思考,是越南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越南的改革开放虽然来得晚些,但与中国极为相似。1986年至199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便使越南的经济和管理发展模式成功转型,打破了原有的高度中央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恢复了生产和贸易,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尽管越南面临着一些长期存在的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1997-2000年的四年间,由于受到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GDP由1997年的8.2%跌至次年的5.8%,1999年更是低至4.9%。不过在此之后的2001-2005年间,越南的经济复苏明显,GDP的投资发展率在2005年达到38.9%,其中私人部门的增长最快,这表明了越南国内商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06-2007年,越南的GDP年增长率已回复为7%(图1)。以投资发展积累率提高为导向的政策调整,使得越南近年的公积金总量持续增长,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国家预算的资金动员率从1990年的15.1%提高到2005年的24.4%,这已高出经济增长率和价格增长率,2006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资金动员率达到了约28%的水平。图11996-2007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

2006年11月7日, WTO总理事会通过了越南加入WTO的申请文件,越南于2007年1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第150个成员国。自1995年起,越南便开始其入世进程,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越南终于如愿以偿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作为WTO的成员国,越南承诺开放商品市场,改革其贸易体制,下调关税税率。越南的入世降低了外商对越投资的门槛,美国、日本等WTO的主要会员国与越南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大,这对越南全面开放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三、金融危机后越南投资的宏观环境分析

本文用PEST分析模型,对越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

为了配合WTO的要求,越南对其相关法律进行了修订,包括《劳动法》、《土地法》、《证券法》、《竞争法》、《企业法》及《投资法》等。2005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会第十一届八次会议上通过了《投资法》,以此替代了1996年的《外国在越南投资法》、1998年的《鼓励国内投资法》和2000年《外国投资法若干修改补充法》,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施行了7年多后,越南计划对《投资法》进行修订,并在河内召开了行业意见研讨会。修订后的《投资法》将对于外商投资的设立程序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界定,以消除外商对越投资的诸多疑虑,为外商营造更加透明的投资环境。

为应对金融危机给越南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南政府决定进行经济转型,在政策上向外商投资进行倾斜,以吸引更多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现行法律体制下,对越南的优先投资行业进行投资,能够享受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首个获利年度免征企业所得税;享受10%-2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根据《进出口关税法》的规定,进口的设备、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用于投资项目实施的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减免征收土地租金;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以前年度亏损结转等。

整体来说,越南是个经济政治较为稳定的国家,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越南极少会出现宗教问题和种族冲突问题。越南政府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得到了普遍支持,政治和宏观经济发展稳定。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

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越南也没能幸免,2008-2009年越南的GDP增长速度放缓,仅为5.5%左右。从2010年开始,越南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又再次恢复了快速的发展,2010-2011年越南的GDP每年提高约6.2%②。越南的长期经济发展前景很乐观,2012-2014年间,越南计划通过提高消费、投资和出口等途径来维持6.6%-7.2%的年经济增长速度。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越南政府决定重构越南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从而消除金融危机给越南带来的不利影响。2011年,越共十一大通过了《2011-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这是越南的第三个十年计划,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越南力争到2020年基本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更合理,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比2010年翻一番;现代化的产业要占到GDP比重的85%,高科技及其产品价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0%。《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其国际和区域竞争力,为建成现代化工业国家夯实基础。

1.通货膨胀

在确保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还要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是越南政府面临的挑战之一。图2越南2004-2012年通货膨胀率走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的通货膨胀率(用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表示)基本控制在9%左右,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8年越南的CPI一跃上升至22.7%,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在2009年回落至6.2%,但在2011年,由于越南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银根松动和过度的财政刺激,CPI又攀升至21.3%。越南政府下决心要将通货膨胀率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越南的CPI再次回落至10%左右。然而,随着全球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未偿还贷款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内需求压力的持续存在,使得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成为越南政府要面临的问题。

2.进出口贸易

近年越南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商品出口,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进出口总额基本平衡,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平衡,越南贸易逆差扩大。直到2012年,越南在20年内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但这对经济不景气的越南来说并不是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越南的进口在下降,而其进口的产品多为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辅料,生产缩减会进一步影响其商品的出口,形成恶性循环。为此,越南政府加大生产力度,进一步调整商品结构,使其基本维持进出口平衡状态,将逆差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长期以来,越南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欧盟一直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地区,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日本和中国是越南商品出口额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有:原油、煤、纺织品、大米、电子元件、鞋类、海鲜产品、木材及木制品等,仍然是以原材料为主,经济价值较低。而其进口的产品当中,以电脑、电视等电子元件、纺织面料、塑料、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成品油、通讯设备及仪器等产品,多为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和深加工产品,经济价值较高。东盟依旧是越南进口商品的主要地区,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印度成为越南进口商品的首要交易国,2012年越南从印度进口的商品额达到287.9亿美元,而中国仅排第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仅为116亿美元③。

3.对外直接投资(FDI)

图3反映了近年来越南FDI流入额的情况。在2007年之前,外商对越南的直接投资力度并不大,但随着越南于2007年加入WTO,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当年越南的FDI流入金额较上一年度翻了两番,2008年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外商资金回撤,FDI流入额于2009年较前一年大幅回落,由于外商对越FDI是长期行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很多已经进行前期投资的企业只是放缓投资步伐,并未完全退出越南市场,因此越南的FDI流入额近几年仍能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如韩国三星集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其生产基地逐渐转移到了越南,2013年在越南北部投资32亿美元建设高科技综合体。而日本则是越南最大的FDI投资国,仅2013年日本在越南投资的金额就高达345亿美元。图32005-2012年外商对越南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013年,FDI创造了越南全社会投资的 25%, 占GDP 的 18%,为越南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但在FDI项目的选择上,越南越来越谨慎,为配合其支柱产业、大力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越南政府偏向于选择从事采用先进技术及节能环保的FDI项目。

4.旅游业发展

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背景,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度假首选地之一。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越南的旅游业一直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旅游业下挫了10%,但在第二年便很快反弹,自2010年至2012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金融危机使得人们的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越南对于东南亚邻国及发达国家的旅游门槛较低,其气候特点使得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海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因此越南的旅游业恢复比其他行业快。越南政府也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接待国际游客量实现740-750万人次,到2030�

(三)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1.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重组,就必须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越南政府在第三个十年计划即《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各资源投资于北南高速公路建设,升级现有铁路,修建各大城市的铁路系统。在规划的基础上,做好逐步修建适当路程的北南高速铁路的筹备工作;建设一些现代化的海港和航空港;改造和升级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形成北南交通的主轴和东西走廊各轴,保证各运输方式联结;建设达到国家技术标准的各条对外公路”。

越南的公路总长约为22万公里,但这些公路中仅有约19%的公路为柏油路面,路面状况不甚良好。越南很多公路的路面宽度不够,很多桥梁的承重能力欠缺,因此越南政府计划在国道与省道之间再修建7440座新桥。1号国道是越南公路运输的中枢,连接了6个主要的经济区,越南政府近期已着手对该国道进行升级和修缮工程,并计划投资500亿美元用于建设总长为5900公里的20条公路,部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如北部的惹桥-宁平-河内-海防公路、内排-老街公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公路的运力,将部分原先的水路运输转为公路运输,从而减少运输时间。

越南所有的铁路仍然使用的是窄轨铁路,河内-胡志明市线和河内-海防线是国内两条主要的铁路线,连接除湄公河三角区之外的大部分越南主要的经济中心。河内-同登线和河内-老街线与中国相连接,越南政府计划将铁路沿线进一步延伸,与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老挝相联系,同时政府也计划建设北部到南部的高铁,总长约1600公里,将耗资超过300亿美元。

越南的电力有39%左右来自于水力发电,越南政府2006-2010年间,每年投入约30亿美元用于发电站扩建、电力传输及配电工程。政府计划到2015年,越南的水力发电量将占总电量的40%,燃气发电量将提高至40%,并将火力发电量提高至18%。

2.教育及就业情况图42005-2011年越南高等院校学生总数与毕业人数(万人)

数据来源:越南统计总局

从图4可以看出,越南高校的学生人数在金融危机后增长快速,但其毕业率仍然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就算是情况最为良好的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仅为39.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8%。也就是说,越南对高水平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

越南是个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失业率均维持在2%以内,但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很低,劳动争议也相对较少。以越南国企劳动者为例,2012年越南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4465.6越南盾,折合0.21美元,同比增长18%。正由于此,和劳动者收入不断上涨的中国相比,劳动力更为廉价的越南成为诸多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为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2012年越南出台了《2011-2020科技发展战略》,根据该战略的部署,至2020年,越南的部分科技领域将在东盟地区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应用产品总产值将占GDP总量的45%,科技市场的交易额将以每年15-17%的速度递增;越南政府将提高在科技领域的社会投资,2015年实现GDP的1.5%,到2020年达到GDP的2%。同时越南政府还将大力发展科研机构,打造培养具备国际水平的、通过国际考核的科技人才。

四、越南投资宏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仍高居不下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机后,尽管越南的经济受挫,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的发展速度,而越南政府更为头疼的是高通货膨胀率、越南盾持续贬值和国际信用评级降级,东南亚周边国家和一些对越南投资力度较大的发达国家都在密切关注着越南政府的一举一动。2010年,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公司(Moody’s)将越南的债务等级由B1降至B2。尽管越南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宏观经济也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但穆迪公司仍然不看好越南的金融体系。

(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尽管越南的年经济增长基本维持在6-7%的水平,但就总体而言,越南的经济水平较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越南的人均GDP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就其总量而言,与中国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更不用说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了。依托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及“两廊一圈”经济走廊建设等机遇,越南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按其发展速度,在未来15年内,很有可能赶超部分东盟成员国中较发达的成员国GDP水平。

(三)技术型及复合型高级人才缺乏

在2013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由于受区域内持续的结构调整的驱使,柬埔寨、缅甸、越南等低收入国家成为吸引劳动密集型直接外资的亮点”,越南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越南视为极佳的投资目的地。但越南的熟练工和技术工相对缺乏,工作效率较低,且随着越南与东盟各国及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大,各行业对拥有高水平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加大,尤其对掌握多种语言的经贸人才需求逐年递增。

(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尽管越南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越南的基础设施整体来说依旧制约着越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其电力系统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且居民用电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市区大面积停电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上文所述的陆路交通,越南至今沿用的是法国殖民时期的窄轨铁路,严重制约着火车这一廉价运输方式的运力;而越南没有高速公路,这对于越南物流业发展很不利。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也影响了外商对越的资金流入。

(五)腐败现象严重

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2年的腐败度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排名当中,越南为31分4,位列第123名,低于中国的第80名,属于腐败程度较高的国家。2013年的排名中,越南位列116名。

如同中国一样,越南也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府也存在办事效率底下,公共部门组织结构臃肿,贪污腐败情况较为严重,对于外国企业而言,申请政府审批的程序很复杂,手续繁琐,严重影响了企业在越投资发展计划的正常如期开展。越南于2012年通过了《反腐败法(修正案)》,改修正案要求高级官员对个人财产进行申报,希望将反腐败制度化,体现了政府的反腐败决心。

五、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越南投资的建议

金融危机后,越南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其投资目标设在了越南。

(一)积极利用越南的投资优惠政策

2005年的《投资法》出台,不管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外国投资者,在越南都能享受到投资优惠。另外,在不同的省份和工业区,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以营造一个开放、多样化的投资环境。其主要的投资优惠政策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前期亏损结转;特殊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外商在经济落后地区投资项目的土地使用期限可以延长等。但越南政府近年来对外商投资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我国企业若想投资越南,要认真了解越南的相关投资政策,掌握其政策导向,才不至于投资不利。

(二)正确面对不利因素,合理进行规划

在越南投资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越南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如电力无法正常供应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生产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在对越投资之前必须估计到的。另外,越南的交通设施仍不够完善,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且货物在途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因此企业应当合理选址,避免造成运输上的不便。

应当鼓励中小企业到越南投资,因为中小型企业具有灵活的企业结构,适应性强,融资、投资方式可多样化,因此我国应为中小型企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以便让这些企业快速在越南打下基础,站稳脚跟。

(三)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

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年来体现极为突出,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越南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特点,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越南以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而针对越南高水平的人才缺乏,中国企业在对越投资过程中可以从中方聘用掌握中文和越南语的经贸人才,有助于加快中资企业在越投资的进程。

(四)改变贸易模式,加大直接投资力度

目前中国是越南进出口贸易的首要目标国,但对越南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额仍偏少,日本则是越南直接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日本还将在汽车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等优先产业与越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单纯进出口模式,积极探索对外直接投资渠道,增加在越南的投资项目,争取获得大型项目的许可,进一步扩大我国与越南的贸易规模。

参考文献

[1]龙宇。金融危机后的越南投资环境分析[J].市场论坛,2011,(10):3-4.

[2]高歌。越南的经济发展与中越经贸合作分析[J].亚太经济,2010,(5):65-68.

[3]许梅,陈炼。越南的投资环境与中国企业在越投资情况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5):22-27.

[4]覃丽芳。越南的FDI结构:发展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12,(5):11-18.

[5]吕余生,王士威。中国-东盟年鉴[M].广西:线装书局,2013.155-189.

[6]KPMG Vietnam Ltd.Investing in Vietnam[EB/OL].https:///US/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Documents/investing-in-vietnam.pdf.

[7]赵颖新。越南投资环境及我国企业对越投资策略[J].特区经济,2008,(6):89-91.

[8]汪慕恒。越南投资环境述评[J].东南亚纵横,2008,(1):41-44.

[9]蒋玉山。危中求变:析后金融危机时期越南经济的转型[J].东南亚纵横,2011,(10):3-8

[10]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11]UNCAT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3 - Global Value Chains: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EB/OL].http:///en/PublicationsLibrary/wir2013_en.pdf.

[12]越南统计总局网站 _en.aspx?tabid=491

注解

①数据来源:2013中国-东盟年鉴

②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③数据来源:越南统计总局

宏观环境分析 21

[论文摘要]宏观环境是旅行社经营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既为旅行社经营活动提供方向、标准、途径和条件甚至经营项目选择,同时也必然因此而对旅行社的活动起制约作用。离开宏观环境分析,旅行社便无法作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宏观环境的分析是旅行社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旅行社的经营活动,不仅取决于其内部运作模式的完善,同时也取决于其外部的经营环境。旅行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经营环境,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由一些大范围的、与宏观条件相关的因素或力量构成, 是对旅行社外部的 政治 法律 环境、 经济 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 社会 文化 环境等的总称。这些环境因素对 旅游 企业短期的经营活动影响不大, 但对长期的战略计划和经营决策有深刻的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了挑战。本文试就近年宏观环境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趋势对旅行社经营活动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包括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对旅游业而言是制定服务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是由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的。就 国家法 定假日调整看,据 统计 我国自1999年10月调整公众休假制度以来,每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长假, 迅速带动了国内旅游 市场 的发展与成熟。七天黄金周举国长途大迁移盛况空前,而2008年我国取消了“五一”长假,将清明、端午、中秋增加为法定假日,“十一”假期不变,春节长假前挪一天将除夕包含在内。五一黄金周的取消,短假的增加,对于习惯于靠长假期吃饭的旅行社来说,是一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其中,既包含了挑战,也蕴藏着机会。虽然利用五一黄金周集中组织长线游的机会大大减少,但短假的增加又势必为旅行社组织短线游创造了条件。为此,旅行社应积极应对,顺应经营环境的变化,调整思路,在短线游上加大运行力度,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短线游项目,做好短线游线路经营。这已�

由此可见,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对旅行社经营战略的调整有重要影响。此外,海峡两岸政治关系向好的方面发展,2009年开始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获批以及即将于2009年5月1日实行的新《旅行社条例》,政府颁布的其它一些与旅游业有关的法律、 行政 法 规、条例、 管理 制度等,也必将会对旅行社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环境

(一)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从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看,国民生产总值是常用的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也较为发达。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候,国内旅游消费将启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国际旅游消费启动。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都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规模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条件下形成的。按照2005年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至2004年人均增长率为9.6%,近三年仍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虽然受始于2008年的国际 金融 危机 的影响,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有所下降,但我国仍将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可以肯定的认为,我国人均gdp向3000美元跨越将是不可逆转的,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也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总体经济状况的持续向好,将是我国旅游业持续兴旺的重要动力。从旅行社经营策略角度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能见底,西方发达国家何时能走出低谷还没有明确预期的情况下,旅行社应充分重视开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尤其是可以多组织出境游以弥补入境游人数减少带来的损失。

(二)居民收入及消费状况

从居民收入及消费状况角度进一步分析, 收入及消费状况是影响旅游需求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越高,代表着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越多。收入越少,用于享受和发展消费的资金就越少。人们只有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旅游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与可自由支配资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 调查 表明: 发达国家居民用于旅游消费的开支超过家庭收入的20%,而我国居民用于旅游开支的收入却不足1%。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

四、技术 环境

是指旅行社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 社会 现象的集合。技术环境影响到旅行社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技术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旅行社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增加了 旅游 产品的吸引力,提高了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的观念、早晚、人才引进等也给旅游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下面仅就 交通 运输 及互联网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现代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变

旅游者要实现从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必须借助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特色交通方式本身也 目前,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旅游交通工具种类增加、速度加快、舒适感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越来越高。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距离的缩短,使得旅游者的出行更加便捷,旅游者游览的时间相对延长,同时也丰富了旅行社的旅游线路,旅游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旅游需求潜力再大,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也会严重制约旅行社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现代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变为旅行社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是现代旅行社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互联网的使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丰富了旅游者信息搜寻的选择性,满足了信息社会旅游者对信息搜寻主动性和互动性的需求。网上旅游信息服务将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竞争和发展优势。旅行社应高度重视旅行社网站建设,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品牌宣传、产品推介、咨询互动、客户关系 管理 等各项经营活动,打破传统的宣传促销方式,提高旅行社经营的灵活性,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多维信息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五、社会 文化 环境

社会文化 渗透于所有的旅游经营活动中,而旅游经营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重大文化事件及 教育 水平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下面仅就社会文化事件、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变动以及宗教信仰因素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社会文化事件

宏观环境分析 22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1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较多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企业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才能进一步做好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转都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变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工业增加值、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贷款利率以及货币供给、原油价格、政府开支等变量。文章在选择宏观经济变量时,结合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贷款利率两大变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这个说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假设,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出现恶化和经济下行,这进而就导致GDP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必然就导致其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就导致企业的销售额减少,在以上基础上,因为居民购买力下降而变得困难,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受到冲击,就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与企业的财务存在密切联系,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出现宏观环境恶化时,企业的财务困境更加严重,而宏观环境变好,企业的财务运转会更加顺利,企业财务困境出现的概率就较小。宏观经济中的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将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2.1贷款利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相同的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上,即使是在企业运营状态良好的基础上,企业没有财务问题,而一旦银行的贷款利率升高,企业的借贷成本就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减少。而当企业面临财务问题时,企 由此得出,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银行的贷款利率增高,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就加大;与此相反,当银行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就降低。

2.2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假设一种其他市场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整个市场经济就表现得越繁荣,进而居民收入就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就加大了居民购买力。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的大背景下,企业的销售额将会被提升,然后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良好,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进而企业的外部资金流动也会加快和数量增加,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也会随之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关,并且是负相关的关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增长越慢,经济下行、增长回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3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中,笔者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两大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两大角度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实证的准确性,文章选取某一家上市公司为本次研究的实例,从该企业的年度数据报告得到数据支撑,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选择和分析,分析该企业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并进一步将此作为分析该企业财务预警的指标,从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财务变量,是指该企业的财务比率,具体包括企业的盈利、运营以及增长能力,还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几大变量,该变量所代表的是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营情况;非财务变量,企业的非财务变量指的是企业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M1年增长率以及加权平均年利率。通过对上文中的几大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就能够得到该上市公司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银行的贷款利率。企业的实际GDP增长率、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经济因素是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重要因素。通过某一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大经济因素与企业财务风险密切相关。

4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宏观经济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就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能够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上运营,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1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状况变化

想要成为优秀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企业管理,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如贷款利率的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如:当国家控制的银行贷款利率出现利率上调的变化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对企业的贷款业务进行及时调整,指导开拓其他资金来源。如:债券的发行,并减少或暂停银行贷款额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对公司财务运营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财务困境的风险的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点,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关心国家经济增长情况,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增长率。当国家政策宽松和GDP增长率上升时,企业要积极分析市场实际的供需状况,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适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加大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的生产要素投入,并协调好其他因素。把宏观经济因�

4.2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危机

市场经济变化难以把握,如果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和变化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高地,并想要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和生产经营高效率,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关键。企业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宏观经济的各大变量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分析把握宏观经济中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始终注意并控制每个因素。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除了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预警机制外,还必须将市场实时状况调查以及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包纳在机制之中,并进一步根据数据模拟来帮助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视预警机制的分析结果,当预警机制中对某一项目的计算达到最大风险评估,企业管理者要重视项目的风险,并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资金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资金安全。

4.3把握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

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企业财务实际状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反映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指标,认识到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并加强控制,控制好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减少因为关键性指标所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做好信用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及时回收资金,尽量避免因为忽视某一关键指标而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及时对资金进行回收,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率。

宏观环境分析 23

关键词:集团资金管理;发展动态;宏观环境分析

一、集团资金管理的发展动态

企业最重要的是生产经营管理,而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即企业经营过程的增值效应带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资金由国家拨付,盈利上缴国库,因此没有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当然不需要重点考虑资金链管理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逐步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企业也迅速成为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竞争者。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在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逐渐考虑到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确保企业所产生的“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如何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成本降到更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开始考虑寻求新的路径来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也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步进入集团管理的重点考虑范畴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发展存在的阻碍最主要的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投融资手段缺乏,衍生金融工具少。市场上更多的是投机操作,主要在从事债券或股票买卖。虽然从安全性考虑,不少集团已经进行了资金集中管理,但资金利用效率并不高或者说理财的增值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当然中国金融市场毕竟不像国外金融市场那么发达,它们可选择的短期投资产品丰富便利,资金利用的效率自然较高,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自然也就很明了;

对银行而言,它们对资金管理的关注视角更多的是现金管理。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是国际银行界一项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业务,它将银行账户管理、投融资管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多功能、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集团型客户的需求。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的经济危机,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影响到了我国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经济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例如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市场需求减少,产品滞销,出口量减少,金融公司也开始借贷。金融危机使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使许多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断裂现象而不得不面临濒临破产的危险境地。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的收贷、企业过往业务的迅速扩展(特别是多元化)、资产负债率过高等。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因此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有可能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如何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必然是许多集团公司发展中面临的—个重大难题。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该切实把“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思路落到实处,以实现资金筹措、使用和分配的平衡。

二、宏观环境分析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是随着集团公司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拓宽的。传统的企业资金管理仅仅局限于纯粹从会计的角度考虑或者说就资金论资金,因而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的作用从理论上来看显得相当有限。另外中国的集团公司无论国有还是私营,往往是成员企业(习惯上将集团下属企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核心,更应该是集团管理的重点,因此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来提高管理能力成为众多集团公司的共同选择。为何要加强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管理呢?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1.传统财务会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管理中推行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而无法彻底实现对经营活动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2.参与国际竞争的集团公司日益增多,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它们迫切需要加强对重要资源的统筹管理能力,例如资金。根据2012年集团公司统计年报显示,年度销售额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集团已近300家,集团内部交易增多、集团内部资金沉淀增多、与银行关系日益复杂是普遍现象,容易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效率不高。

3.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从而对中国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集团公司的规模壮大过程中,集团公司在不断拓展业务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财务资源的整合。

4.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资金管理也是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协调与配合的“中坚环节”,即一方面,集团公司是一台永不中断运转的机器,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特别需要与资金管理部门紧密协调与配合才能保障资金链稳定和安全,否则,缺乏稳定和高效的资金链管理将容易导致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从而直接影响集团公司的利润,甚至将影响集团公司的存亡。因而资金管理对于集团公司管理、控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管理可以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在业务决策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包括集团公司的投融资活动、资金调度、过高的财务杠杆风险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资金就像集团公司的血液一样渗透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保障资金充足、流转顺畅,才有可能实现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愿望和保证集团公司各项既定战略的落地执行。

参考文献: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24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影响因素

企业是由若干个生产要素构成,是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集合体,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是当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下,加强对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将结合市场发展的客观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市场营销的内涵与本质分析

1.市场营销的内涵分析

市场营销指的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实现商品或者是理念的传输。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形式,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社会经济交流活动,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定价、产品营销、广告宣传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为市场营销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市场营销本质

市场营销的本质在于通过营销主体,借助适当的激励或者引导行为,在保证真实性的全体下,进行全面的营销,获得适当的回报与利益,具体包含消费群体的回报、用户的回报以及购买的回报等等。市场营销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而企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各项利益关系的总和,在全面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营销需要实现对企业、消费者以及国家利益的有机整合。

二、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及组合策略分析

1.市场营销组合因素

企业营销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营销计划的制定,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营销的整体效果,故而加强对市场营销计划的分析十分必要。为了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则需要积极借助各类现代营销元素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借助质量、包装、价格、广告以及销售方式等,更好、更快的实现商品营销。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商品的价值、商品的营销策略等等,可以采用“4Ps”的营销组合策�

“4Ps”即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通路与配销(Place&Distribution)。这四项因素构成了市场营销的关键组合,同时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相关影响因素,比如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便能够组成“6Ps”。市场营销组合中任何一项因素的组合,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营销情况,在市场营销组合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项组合因素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改善当前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市场营销服务。市场营销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满意,所以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能仅仅将营销理念停留于推销过程中,通过各个因素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市场营销的总体效果。

2.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组合策略

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组合策略,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制定产品实施策略,根据制定价格、销售方式以及分销渠道等方式,构�

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其市场营销组合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故而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分析,明确市场营销的目的、中心需求,重点分析市场发展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在实际的企业营销过程中,可以通过详细了解市场发展环境,突出企业竞争的优势,实时调整企业营销组合以及相互协调市场营销组合等方式循序渐渐的开展市场营销组合。

3.详细了解市场发展环境

在市场营销组合之前,企业需要详细了解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同企业面对当前市场发展环境的策略,学习更多优秀的思想观念与改革策略。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对企业各项产品营销活动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故而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组合的重视程度,通过大量的实践论证与理论知识学

4.突出企业竞争的优势

在明确市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进入到市场中,在满足市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利用产品的组合、价格的调整以及促销方式的增加等行为,促进企业营销活动的深入开展。

企业需要突出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展现本企业发展中的优点所在,借助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不断增加企业的市场营销份额,使企业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5.实时调整企业营销组合

当前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下,每一天市场发展的环境都在发生着转变,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环境进行实时调整。市场营销组合是可以实现不断调整与全面控制的,故而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价值,通过科学的调整,不断提升整个营销组合的应用价值。

6.相互协调市场营销组合

营销组合因素必须相互协调,根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选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营销组合是动态的,当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发生变化时,其他组合因素也要随之变化。

三、市场营销组合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市场发展机遇分析与选择目标市场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抓住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更好的实现商品营销是每一个企业所需要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市场发展环境下,这些机遇则是相对较少的。企业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发展的环境,评估市场发展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企业可以在明确分析市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目标市场进行深入探究,明确企业需要进入的市场发展领域、经济发展部分等。目标市场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的效果,也是市场营销因素分析的关键所在。企业需要针对市场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市场发展的特点、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消费者普遍的需求等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优势,科学选择目标市场,为各项企业营销活动的深入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2.市场营销环境因素分析

纵观当前市场营销的环境,主要可以划分为宏观营销环境以及微观营销环境,不同的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不同。

3.宏观营销环境

宏观营销环境主要指的是间接影响或者是职业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加强对宏观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社会的发展大环境,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对策,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环境。

宏观营销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对企业而来,它的价值十分突出。但是针对于企业来讲,宏观营销环境因素是难以控制的,故而也对企业的营销策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时展环境下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主要包含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其中人文环境主要包含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当前对企业营销营销最大的关键性因素,其次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经济影响因素,也是对企业发展营销较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4.微观营销环境

微观营销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企业周围对企业营销较大的相关因素,比如企业同行业竞争者、公众或者是企业文化等等。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包含供应者的资源保证及成本控制;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决策、指挥、执行与反馈能力等等。

5.市场营销活动对营销情况的营销

企业在开展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外部的相关影响因素,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并通过各项策略的执行,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是实现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方式。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适当的营销控制手段,比如企业年度计划控制、企业盈利控制、营销战略控制等方式,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制定全面而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促进企业的发展发展。

四、结束语

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分析能够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分析,明确市场营销的目的、中心需求,重点分析市场发展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

参考文献:

[1]张蓓,黄志平,文晓巍。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02:47-56.

宏观环境分析 25

【关键词】木材加工;宏观营销环境

宏观营销环境这个概念产生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之上的,它是由于企业营销活动所产生形成的诸多的、有利于企业营销的市场机会和不利于企业营销、发展的环境威胁等社会力量。宏观营销环境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如人口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都处在宏观营销环境之中。对企业来说,如果想在企业营销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对其营销环境中所包含的所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合适的企业营销策�

1.以某木材加工企业为例,对其宏观营销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某木材加工企业死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森工企业,其企业以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林业产业 然而,比起其他早进入市场的林业加工企业,某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方面,某林业加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极为低下,这便造成了其产品的销售市场窄小,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力量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林业加工企业决定对其宏观营销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其所拟定的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林业木材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人文环境等五大因素。

1.1市场需求的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其建筑住宅以及家用家私等方面对木材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旺盛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和装修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木材加工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而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某木材加工企业在市场需求环境上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木材加工产品无论是销至国内,卖予建筑企业、装修装饰公司等对木材产品具有极大需求的企业,还是出口贸易,销至国外,都具有良好的销售门路和市场需求环境。

1.2政治环境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国家和政府专门针对森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为森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森工企业进行扶持,这在森工企业的历史发展上是从未有过的。可以说,国家对森工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森工企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1)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1]。对林业企业和个人生产的原木和其他林产品享受减免农业税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取消原木的农业税。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边境贫困的国有林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生长周期,由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森工系统中小企业融资,在贷款和财政担保上给予支持。

1.3经济环境的分析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多年来持续保持稳定的高经济增长率,连续20年平均在8%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居民储蓄也连年创新高,2004年4月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1万亿元。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一年全年的工作中显示,2004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这些经济数据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基础雄厚,这种经济环境对木材加工业市场的发展是有利的机会。

目前,全国木材产量已由高峰时的6700万立方米下调至4700万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为木材市场的升温带来了一线希望。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商将直接参与中国木材市场的经营,木材进口已实行零关税,家具、“三板”等产品进口关税也将大幅下降,国内木材加工产品市场将受到剧烈冲击。

1.4科技环境的分析

(1)技术的进步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在组织市场营销时,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由于技术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消费的变化,看准营销机会,积极采取行动。

(2)技术的发展为市场营销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技术革命是管理改革的动力,它为企业提高营销管理效率提供了更新更好的物质条件。

(3)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从而引起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

对于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某木材加工企业来说,其企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虽然具有较健全的科研、设计等研究机构,但缺乏科学完善的项目研究选择机制,并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极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在木材加工方面,其企业的科技装备和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因此,对于某木材加工企业来说,改善企业所面临的科技环境,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企业在产品开发、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1.5人口和文化环境的分析

2002年我国人口总数从1999年的125909万人增至128453万人,黑龙江省人口数由1999年的3792万人增至3813万人。而2003年我国人口数达到129227万人,综观我国全局,其增长的人口数量为木材加工业扩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营销条件。因此,对某木材加工企业来说,人口和文化环境这两个因素是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

2.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某木材加工业所面临的企业宏观营销环境,无论是从政治环境上分析,还是从经济环境和人口、文化等环境上分析,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所造成的影响都是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不但没有阻碍某木材加工企业的发展,反而为其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繁荣环境。在所有的环境中,唯有科技环境因素会对某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营销管理中,某企业领导者应该注意对其企业所处的科技环境进行全面、合理地分析,改善企业原有的营销管理方式和理论,创新适合科技发展环境的营销策略,力求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的方法,促进企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科]

宏观环境分析 2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机遇;挑战

就传统的宏观经济来讲,一般依据宏观经济指标来实施比对并就此来预估宏观经济下阶段的发展动向,而该指标包含金融、财政、消费、投资以及国民经济总体指标等诸如此类。传统经济指标而言并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预测,这就让宏观经济下阶段的发展遭遇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机会。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所面对的机会

1.数据的类型增多和渠道拓宽。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增的全球数据规模接踵而至,其类型扩展以及数量的增长都呈现出迅猛的态势,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部分数据库也在逐渐实现建立健全。就现阶段而言,大数据包含内容较多,例如诸多媒体的宣传以及报道信息、相关图片信息、邮件信息以及图像信息等等,以上形式存在的数据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根基。就相比于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学家就对上述数据解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数据的数量以及准确性,尽可能的让宏观经济数据的类型以及渠道实现有效的拓展。

2.提升了数据采集以及处理效率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促进诸多类型的移动通讯设施的进步,依靠这些移动设施来传送数据,能得到较高的传输的效率,例如:诸多企业运用微信及微博等网络平台企业相关资讯,比起传统的方式来说,这种办法的时效性优良,数据传播速度喜人。有效合理利用大数据有关软件来创建相对应的资讯处理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归类,并且能够开展实时的跟踪调研以及数据的采集,运用大数据的办法有效收集一些实时改变的实情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数据的收集以及解决效率。

二、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解析面对的挑战

从某些方面来讲,大数据阶段给予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诸多机会,但实际上同一时间带来的也有很多需要去面对的挑战。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

1.信息选择困难程度较高。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宏观经济有关信息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的筛选有效可靠数据也越来越难。从一方面来讲,大数据的源头十分庞杂,尤其是网络平台所包含的信息,并没有足够的价值,况且不能确定数据是否准确以及可靠,就此来说,准确筛选资讯数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讲,排除宏观经济的结构化数据之后,剩余信息中还包含大量视频、图片等资讯信息,就存在的这类数据会极大的增加筛选难度。

2.数据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现当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个人数据不再安全,以至于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客观影响。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非法分子的存在,他们对个人数据,企业以及国家信息造成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果有价值的信息过于集中就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从而受到攻击导致数据泄露,对宏观经济的分析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数据库的安全性不足,数据库是现在对数据进行储存的最基本形式,也正是依靠数据库宏观经济的分析才得以发展,但是在安全性上数据库的方式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这就容易导致数据的泄露,所以这些缺陷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3.缺乏相关人才。

虽然大数据在近来几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这个概念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因为我国最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推崇发展,所以人才的匮乏就日益的体现了出来。缺少能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手段的精英人才,大部分从业的研究以及技术人员的素养较低,能力不强,跟不上时展的需求,综合素质高的从业人员达到了稀缺地步。

4.宏观经济分析数据平台有待开发。

数据收集和处理在各个行业中都体现出不同,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开发出针对每个行业的数据交流平台,使其适应于各个行业的环境特点,适合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使用。因为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大数据系统不断地投入到了实践应用中去,比如最著名的Hadoop和Ma-pRe-duce系统已经实际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去,但是这两个大数据系统并不能适应所有的行业。由此看出各行各业对此类大数据平台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需求量,适应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仍然是很有市场前景的,加快此类平台的开发将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三、面对各项挑战所需要的应对建议

1.完善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的发展环境。

需要从多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首先,应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应该在大数据发明出台相关的有利政策,这将从环境方面对大数据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且应该拨款为其提供相应的研发与发展资金。资金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大数据也不例外,它的研究与推行运作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因此国家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资金以保持大数据系统的基本运行。同时,大数据也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在安全性上给与一定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在法律方面给与一定的保护政策,以保障大数据的信息安全。其次,为了创造良好的大数据运行环境,我们需要政府以及企业和科研人才的协同作用,保护重要的专业信息,培养信息精确性的环境土壤,使其能够更加便捷的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管理,在这些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精确性将得到不少的加强。

2.针对数据安全的监管规定予以提高。

针对现在大数据发展的环境而言,对其数据安全的监管予以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践中,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数据安全的监管工作,首先,我们应该以分析和统� 其次,通过对制度的准确执行以及不断加强改造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有关单位务必出台缜密的大数据库管理规定,同时遵循规定的计划来提高数据库安全性,使宏观经济的分析得到保证。在这个流程下,应该遵循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同时统一甚至加密管理关键的企业数据库,从而形成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这将有利于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

3.加强精英能人的培养计划。

加强精英能人的培养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宏观经济分析得到推动和加强,相关的精英能人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存在才能推进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践中的考察发现,可以在多个方向加强精英的培养,首先,现在的人才需求中,对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求较大,此类精英人才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而且还还应该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通过定期的培训,还要使精英人才搜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其次,需要推行各大高校的精英能人培养计划,对计算机的基础技能培训以及指引教育应该是所有高校对宏观经济能人培训中的重点,这样能够使得宏观经济分析的精英团队不断地壮大。精英团队的成长壮大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体现出它的关键作用。

4.加强对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针对现在大数据交流管理平台漏洞过多的现象,对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将变得非常有必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工作的开展可以注重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实行相关鼓励制度来使得计算机算法技术人才同现在的经济分析精英取得联动,对经济分析的未来走向和现行特点进行分析, 其次,提升技术的发展程度,大数据的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并非所有的技术都适合经济分析,所以,有关的科研部门应该参考国外的优秀思想,再同我国的现状结合后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国内的科研程度。由此可见,大数据的背景下,等待着经济分析的将是机会和困难,所以,应该对此背景下的工作引起重视,为大数据的发展构建适合发展的环境,通过数据安全性和信息的搜集与管理工作的完善化使得宏观经济分析的工作效率和国内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申红艳,吴晨生,扆铁梅等.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4(63)

宏观环境分析 27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基础。经济环境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营销,一方面是网络营销壮大的必然结果。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变为网络营销形成的提供了必要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网络营销 宏观环境

一、科技环境

1.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营销奠定了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的实现是人类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超越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距离,数字化、网络化生存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推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经如下:

(1)语音转化技术:使人和人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2)电子计算机技术:解决数字的处理问题。

(3)多媒体技术:解决了信息的载体问题,丰富了信息的信息的形式。

(4)网络技术:解决了信息的传输问题。

(5)电子商务技术:在前者的基础上解决了信息价值的交换,使网络营销得以使用。

1.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发展背景

①企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企业实现了产品生产网络化、企业文化推广网络化和市场营销网络化。简而言之即为,将现实企业中的东西都搬到网络,像阿里巴巴就是这么一个为所有企业提供网络服务的媒介。这样做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方便更多的客户以及增加更多的订单,此外还能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大员工办公有效率。

②消费者:

使消费者上网是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的前提。而在我国,这一前提得以实现基于: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电脑等信息技术产物走近家庭,为其进行网络消费提供了条件。

2)数字化电信基础设施在全国大面积的覆盖,保证了宽阔的通信信道。例如,电信部门大力发展更高更快的数字化综合业务传输,如ISDN、XDSL、ATM等使得消费者的网络通道更为通畅。

③业务支付方式:

货币信息转化成电子信号在网上传输,从而取代了现实生活中支票,汇款等支付凭证的流通,使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货币交换得以实现。其技术的关键在于银行间资金往来的安全、准确、快速,而自动清算中心的建立标志了业务支付的信息网络化。

2.经济环境

网络营销的经济环境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网络社会的土壤。信息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影响网络营销的根本因素。

2.1我国信息的经济进展

在近10年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超过1/4,其中计算机和通信业的增长率超过经济平均增长率的2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25%与信息活动有关;约有1/7数劳动力与信息职业有关,这表明我国信息经济在不断增长。

2.2信息经济下的资本形式使网络营销与传统工业营销不同

传统经济是物质产生的,是物质交换的经济。试想若一家Internet服务商通过为用户接入Internet网而直接收费,用传统经济形式看无疑很合理的。但从信息经济的角度则完全不这么看,信息经济是在网络社会中,进行信息的价值交换,是一种服务。Internet服务商们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此来换取用户数量的增长,再把用户当做资本,拥有用户就是拥有信息,然后出售这些信息就可以兑换成金钱。例如:谷歌和百度都绕过了向用户直接收费,而是与广告商打交道,从而解决了信息资本形成靠免费服务而又要有收入的矛盾。这种资本形式使用户更易接受,从而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和壮大。

3.人文环境

3.1网络社会环境

网络超脱了传统的国界,纵横全球,相对现实社会,虚拟社会中的信息是公开的。现实社会中媒体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过滤掉”某些社会中的公开信息以影响和引导大众判断,在虚拟社会中则不可能实现。此外,网络化使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经济规模多样化,平等化。网络化也使雇员和雇主间的关系趋于平等,雇员由于掌握了与雇主同样多的信息而是自己的选择更加的主动。因此网络实现了信息下的权利平等,揭示了网络经济的巨大潜力。

3.2 网络消费者

3.2.1网民结构变化

近年来,网民的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3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这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年龄群体逐步转移到高年龄群体中所致。

3.2.2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的因素

网络消费者选择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商品的价格,购物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商品的价格:是影响大多数网络消费者产生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通过统计可以发现网络上的商品价格多比现实中的便宜,受到更多的消费者亲睐。

购物的便捷性: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以节约时间。同时,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却能在很大范围内选购商品。

安全性:科技发展是网络安全性增加,从而使人们放心选择网购。

3.2.3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使网上交易成为可能,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①消费者用于购物的时间呈下降趋势;

②某些消费者消�

4.结论

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的技术环境是全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网络社会的信息基础。网络营销发展的经济环境是以信息交换为动力,以顾客为基本的信息经济。网络营销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虚拟社区的充分发展,其特征为自由,平等以及网络消费者结构和购买行为的改变。综上所分析的宏观环境,网络营销的发展有一良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申文果。如何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2000年01期。

宏观环境分析 28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宏观环境 PEST分析

一、引言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即分析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而言,都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类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的分析说明如表1所示。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自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2年4月23� 2015年3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了《加快发展现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6+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并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和茶园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

随着重庆工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新行业、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例如,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增长,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20%,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因此信息产业急需大量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到2015年末,IT行业新增100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达到30万人。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操作水平、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第一线从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重庆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在50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化工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在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建立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才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在10万以上。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新的职业、新的技能,并促使职业技能的形式向高技能、复合型转化。如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等。这要求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新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如信息、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使职业教育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增添了许多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以及近期兴起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内容,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社会环境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己形成共识。社会把技能的培训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技术、高技术的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就目前来说学历教育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以农村的孩子为主,家长送孩子读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途径让孩子能顺利就业。就业市场行情的趋势正在转向现代服务业,很多家长对服务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这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就业接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科技一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己经建立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职业培训的作用因此更为凸现。这种趋势预示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地保持旺盛的势头。

六、结论

从PEST分析来看,重庆职业教育从各个宏观环境因素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是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探索不同主体合作办学,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雅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9,(10).

[2]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 教师, 2009, (18).

[3]梁德。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管理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8, (8).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29

尽管理论界对于绩效的界定一直在争论中,但是对于绩效的特征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绩效是与工作目标相关的行为、结果和过程的多维体。早在1935年K.Lewin对场地论、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动力场”中发生的,动力场包括人和环境两个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行为公式,即b=f(pe),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由此得出,环境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

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一直是绩效理论与环境经济学共同研究的焦点。以往研究认为,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员工个体特质和心理定向两个方面,而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1990年Campbell[1]等人提出绩效影响因素理论,绩效受到决定因素和前件因素影响。决定因素代表产生绩效行为所必需的人的因素和组织因素,它是绩效的直接原因。而前件因素是导致每一种能力之不同的因素,它是通过对决定因素产生作用而间接影响绩效。受Campbell [2]理论启发,一些学者探索把对绩效结构与对绩效影响因素结合研究,提出绩效影响因素构想,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3]。因为绩效的实现不能脱离所处环境,不同的环境导致差别的绩效。不论是组织的内环境(组织机制、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还是组织的外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市场竞争状况等),都会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过程和结果[4],进而影响员工和组织的最终绩效。

近年来,学界将生态系统理论和观念运用于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概念,它强调金融体系的重构不仅着眼于金融系统内部在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完善,还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健全和建设。目前,学界尚未对金融环境作全面、详细的界分与实证。本文认为,金融环境随着金融主体与客体的变化而变化,微贷客户经理的行为活动与工作绩效是受组织、环境影响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因素具多样性。如果将微观金融作为金融内环境,那么金融外环境就是宏观金融,它包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小微企业贷款所处的金融环境必须紧扣小微贷款特点和机理,突出现实来展开分析。近年来小微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渠道,国家宏观的经济金融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愈加明显。商业银行同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取向、政府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部金融环境。外部金融环境在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带来影响。[5]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拓展了金融环境的传统理论,探讨了小微企业贷款涉及的金融外环境。其次,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因素影响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产生作用传导途径。本文在研究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和金融外环境之间多种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中的中间机制及其中介效应。最后,本文为决策层培育小微企业发展、改良金融外环境提供了建议。图 1 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微型金融离不开金融体系和经营外环境的支持,金融外环境包括微贷外部影响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

1. 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 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 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 “小而专”、“小而特” 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 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 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 16.0 版本的 AMOS 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

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 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四、统计与计量分析

1. 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 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

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 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 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 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

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 =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 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

3. 回归分析

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

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五、讨 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

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 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

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 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 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监管当局重视和关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和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都能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经营,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小微企业的活力”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监管当局创新法规传导过程比较复杂,金融外环境通过金融内环境影响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再经金融内环境影响工作绩效。所以,政府认同度可以使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共同导致工作绩效发生变化,这是双路径部分中介影响途径。政府认同度与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较复杂的传导路径。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30

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现实的企业环境及环境的未来变化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企业要进行战略管理、首先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可能遇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退,规避威胁,趋利避害。本部分要点包括:①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竞争对手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小,一般来说,环境力量总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企业应该认识环境的状况、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存此基础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对抗它。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一般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阅素和科学技术因素,它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或潜在的;二是行业环境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府者、竞争者、替代产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等,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或明显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经� 因此,在分析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形势时,首先应考察、分析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及企业行为的变化。

1.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的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它们是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向时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会有一家企业能获得惊入的收益。在竞争相对缓和的行业中,各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行业中竞争的不断近行,会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直至趋近于竞争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投资者将会把资本投入其他行业,甚至还会引起现有企业停止经营。在相反情况下,就会刺激资本流人和现有竞争者增加投资。决定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1.3竞争对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监测其竞争对手的各种行动,不去理解它们的战略,不去预测它们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那么它就不可能战胜竞争对手。竞争对手采用的战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对本企业如何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否需要阻挡竞争对手采取的行动,或者竞争对手的行动是否提供了一项新的进攻机会。因此,在确认竞争对手后,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观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也要知己,即对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也就是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战略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能够避免或改进弱点。

2.1内部资源分析

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重点在于价值活动分析。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把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图中的虚线反映了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共同支持整个价值链。出此,价值活动是企业内部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织合,决定着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

2.3经营能力分析

2.3.1财务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生产性这五方面分析。

2.3.2营销能力分析企业营销能力可以分解为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等,这四种虽然自成系统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企业兴盛存亡。因此,营销能力分析通常都离不开对这四种能力的分析评估。

2.3.3组织效能分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人与岗位之间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组织。没有组织的人群是乌合之众,是不会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组织是朽木之师,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组织才是精锐之旅,才会高效率。因此,分析组织效能,了解企业管理状况,对战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文化、目标与战略三者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出于企业文化具有长远不变性,一旦环境变迁而原有文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阻碍企业新目标、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2.5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称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经营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取超额利泊提供保证。

3战略制定

根据上述的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内部环境作出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方法作出判断,从而根据判断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综上为一个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整个分析过程,也是战略制定的一个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战略管理》,杰伊。巴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