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上行下效》(最新1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
上行下效的故事 1
【拼音】hàng xíng xià xiào
【基本释义】效:仿效,跟着学。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贬义
【出处】《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近义词】言传身教 邹缨齐紫
【反义词】源清流洁 两面三刀 根正苗红 阴奉阳违
【成语故事】
春秋时, 齐景公自从宰相 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领导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的一种理解。
现代民间故事:上行下效 2
上行下效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在民间也有存在这个小故事。
上世纪末,有一位一生从事政法工作而且担任过局长职务的老人,由于养成了说话简单粗暴的作风,因此退休回到家里以后依然不改这副德性。小孙子很淘气,老局长动不动就开口教训他说:“小兔崽子,我警告你。以后你再这样,我对你不客气。”
小孙子已经四五岁了,老局长还是经常这样对孙子说话。因此小家伙也学会了爷爷的腔调对别人说这些话。
有一天,一家人在吃晚饭,爷爷又警告了孙子。爷爷说完话以后,小家伙也理直气壮地对着老局长说:“爷爷,我也警告你!”
老局长一听,问道:“你警告我什么?”
孙子振振有词大声道:“以后,你再敢在深更半夜摸进奶奶的房间里,我对你不客气!”
老局长张了张嘴巴,可是无语。奶奶和孙子的爸爸妈妈却忍俊不禁。
上行下效造句 3
1、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2、他的母亲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他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3、他的父母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作儿子的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4、自从新经理上任以后,勤勉自励,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绩效大增。
5、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你争我夺,于是上行下效,风俗必然败坏,道德必然沦丧。
6、上行下效,当头儿的老违反规章制度,事情那能办好呢?
7、皇帝为自己荷包着想,官员上行下效,贪污风气延续到清末,遂成为清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8、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9、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于是,即使一般银行工作人员,都可以滥用手中的权力。
10、两个助手既然无能,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11、文王的儿子武王,上行下效,也很孝顺文王。
12、上行下效,畸型发展观还带引社会向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道德深渊急速滑落,“笑贫不笑娼”,竟成一时风气。
13、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14、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上行下效的造句 4
1) 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不但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批评与自我批评”上行下效,形成了庸俗的官风和林林总总的潜规则。
2) 上行下效,贵族们纷纷炼丹服药,连文人士子也是如此,各种方法纷纷出现。
3) 可是在正事上,大家却必须做到公私分明,上行下效,令行禁止。
4)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
5) 下面百姓便上行下效!国之污秽民之可恶!这样的一个国家被人侵略那还不是个早晚的事儿!
6) 上层贵族的很多风气,不管好坏,被帝国普通凡人学去,皆奉为圭臬,所谓上行下效,不过如此!墨雨一个人穿梭在殿外亭园阁楼之间,远处蝉鸣虫嘶声不断。
7)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为了以示庆贺,在城内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放水灯万盏,一时上行下效,这个风俗很快就传遍了明朝各地。
8) 局长都这样啦,上行下效,下面的也就懒得多过问。
9) 在宋初已极为盛行,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也常与臣属斗苛,上行下效,颇具影响。
10) 市委市政府豪情万丈,上行下效,基层区委、办事处坚决响应,号召广大民众积极行动,大有赶英超美之势。
11) 俗话说,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跟着仿效。
12) 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13) 自从新经理上任以后,勤勉自励,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绩效大增。
14) 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你争我夺,于是上行下效,风俗必然败坏,道德必然沦丧。
15) 上行下效,当头儿的老违反规章制度,事情那能办好呢?
16) 皇帝为自己荷包着想,官员上行下效,贪污风气延续到清末,遂成为清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17)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18)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于是,即使一般银行工作人员,都可以滥用手中的权力。
19) 他的父母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做儿子的也沾染了这种恶习。
20)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21) 文王的儿子武王,上行下效,也很孝顺文王。
22) 上行下效,畸型发展观还带引社会向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道德深渊急速滑落,“笑贫不笑娼”,竟成一时风气。
23) 他的母亲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他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24) 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25) 他的父母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作儿子的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26) 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27) 由于这些人能逢迎上官,而贪墨之风却上行下效。
28) “上行下效”“上好下甚”多用作贬义词,但“上行”“上好”的若是正义之事,这两个成语也可以是褒义的。
29) 所以,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原则是上行下效,而孝敬最重要原则的是“尊重”。
30) 流风所及,上行下效,一些富裕的官宦富豪之家也大量使用紫檀家具来装点门面。
31) 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毒四方。
32) 这不,上行下效,人们开始对两支军队进行押宝。
33)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博戏是一种流传久远且广泛的风习,并发展出桔补、双陆、打马、掷骰子等各种方式,在上层社会以此做为消遣与娱乐,市井小民也上行下效。
34) 长辈赌博斗牌,晚辈耳儒目染,自然
35) 在“一把手”的示范带动下,作为崂山土地主管部门的区国土资源局的“一把手”于志军(于志军),也就上行下效,依样而行。
36) 精简会议,裁减冗员,消除会海,这些都必须从中央做起,上行下效,才能提高行政效率。
37) 上级主管只讲门面排场,下属当然跟着摆阔气,于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风。
38)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朝代上行下效,中国式谎言流行至今。石康
39) 孙元起急忙接过来,一看,却是一张揭帖,上面写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40) 感叹四,父母不父母,才有子孙不子孙,也就是父不父、子不子,上行下效嘛!推而广之,也就是,君肆意不君、臣顺理不臣。
上行下效造句 5
上行下效造句
1、长辈赌博斗牌,晚辈耳儒目染,自然
2、自从新经理上任以后,勤勉自励,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绩效大增。
3、文王的儿子武王,上行下效,也很孝顺文王。
4、上行下效,当头儿的老违反规章制度,事情那能办好呢?
5、两个助手既然无能,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6、在“一把手”的示范带动下,作为崂山土地主管部门的区国土资源局的“一把手”于志军,也就上行下效,依样而行。
7、皇帝为自己荷包着想,官员上行下效,贪污风气延续到清末,遂成为清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8、上行下效,畸型发展观还带引社会向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道德深渊急速滑落,“笑贫不笑娼”,竟成一时风气。
9、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于是,()即使一般银行工作人员,都可以滥用手中的权力。
10、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11、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12、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你争我夺,于是上行下效,风俗必然败坏,道德必然沦丧。
13、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博戏是一种流传久远且广泛的风习,并发展出桔补、双陆、打马、掷骰子等各种方式,在上层社会以此做为消遣与娱乐,市井小民也上行下效。
14、上级主管只讲门面排场,下属当然跟着摆阔气,于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风。
上行下效是贬义词吗 6
上行下效是贬义词吗
上行下效这个词含贬义也含中性词,是一种通用词,褒贬之间通用,主要是根据,一句话和一件事情的。程度和结果,来判断是褒义还是贬义。
【解释】: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
【近义词】:如法炮制、鹦鹉学舌
【反义词】:源清流洁
造句:
(1) 他的母亲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他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2) 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3) 他的父母天天玩牌,结果上行下效,作儿子的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4) 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5) 精简会议,裁减冗员,消除会海,这些都必须从中央做起,然后上行下效,才能提高行政效率。
上行下效的出处 7
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宋·范仲淹 《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终闻乎比屋可封。”
上行下效的历史典故 8
典故一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领导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的一种理解。
典故二
从前,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典故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比喻上行下效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邹国国君爱戴长长的帽带,百姓也跟着佩戴。最后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上行下效成语接龙 9
效死输忠 忠孝两全 全始全终 终焉之志 志坚行苦 苦思冥想 想方设法 法无二门 门不夜关
关门打狗 狗盗鸡鸣 鸣雁直木 木头木脑 脑满肠肥 肥遯鸣高 高风峻节 节用裕民 民困国贫
贫病交攻 攻苦食淡 淡妆浓抹 抹月秕风 风清月朗 朗朗上口 口角风情 情深骨肉 肉跳心惊
惊才风逸 逸兴遄飞 飞灾横祸 祸不单行 行号巷哭 哭笑不得 得意忘言 言和意顺 顺水放船
船坚炮利 利害相关 关怀备至 至德要道 道不举遗 遗珠弃璧 璧合珠联 联袂而至 至公无私
私盐私醋 醋海翻波 波路壮阔 阔论高谈 谈不容口 口轻舌薄 薄命佳人 人心归向 向隅而泣
泣下沾襟 襟怀磊落 落魄不偶 偶烛施明 明心见性 性命关天 天凝地闭 闭门思过 过颊即空
空言虚语 语不惊人 人非物是 是非口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泣云愁 愁眉苦眼 眼花耳热
热气腾腾 腾蛟起凤 凤头豹尾 尾大难掉 掉舌鼓唇 唇鎗舌剑 剑胆琴心
上行下效的典故 10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上行下效解析 11
[释义]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语出] 《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ɡ”。
[辨形] 效;不能写作“笑”。
[近义] 如法炮制 鹦鹉学舌
[反义] 源清流洁
[用法] 用作贬义。说明上下之间的影响重大。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步入后尘”有别:~侧重于形容上下级之间仿效;“步入后尘”侧重于形容一般人之间的仿效。
[例句] 领导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这样~;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英译] The inferiors imitate the superiors
上行下效的含义 12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
四字成语故事-上行下效成语故事 13
上行下效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上下其手成语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后来,他们便请伯州犁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决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山鸡舞镜成语故事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从小聪明过人。曹操特别宠爱他,想立他为继承人。有一年,南方献给曹操一只极美丽的山鸡,可是它在殿堂上不肯鸣舞。众人束手无策,认为请曹冲来也许有办法。为什么这五六岁的孩子受人器重呢?前不久,孙权送来一头大象,北方人从未见过,很想知道它的重量,就是没法称。曹冲在边上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吩咐按曹冲的办法去称。曹冲命人把大象牵到空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两边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去,再拿粮包、石头装到船上,装到刻记号的地方为止。曹冲再让人把船上的粮包、石头分别点数,过称。这些东西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现在曹冲被请到殿堂上,他一看到山鸡,就命人取一面铜镜来。山鸡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美丽的形体,仿佛置身于明净的湖面,居然连连欢叫、翩翩起舞。山鸡越舞越得意,竟不知停歇,直至倒地死去。成语“山鸡舞镜”比喻顾影自怜,自鸣得意。可惜,聪颖无比的曹冲只活到13岁便死了。曹操痛悼爱子早亡,失去了理想的继承人。
上行下效的造句 14
[释义]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语出] 《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ɡ”。
[辨形] 效;不能写作“笑”。
[近义] 如法炮制 鹦鹉学舌
[反义] 源清流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