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8篇】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

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

①河梁:桥梁。 ②杳杳:深远幽暗貌。 ③悠悠:遥远。 ④钿筝:嵌金为饰之筝。 ⑤芙蓉:荷花的别名。

[试题]

⑴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⑵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3)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恨”与“愁”,从全词内容看,诗人由何而生出“恨”与“愁”?(4分)

(4)这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5.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6.“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⑴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2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1分)为全词奠定了抒情基调。(1分)

⑵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倚身热闹欢愉的赤叶楼上。(1分)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1分)醉眼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

(3)①从上阕的“河梁”、“郊丘”、“茅店”等意象看,词人有漂泊、羁旅之愁;(2分)②从下阕的“灞桥杨柳”、“鸳浦芙蓉”看,词人有痛别思归之恨。(2分)(意对即可)

(4)表达技巧上的突出特点:①借景抒情,借“河梁”、“郊丘”、“茅店”等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旅人漂泊之愁苦,借“灞桥杨柳”、“鸳浦芙蓉”来表达词人的离愁别恨(2分);②虚实结合、对比,词人一边写眼前现实,一边写梦倚赤叶楼,回想与爱人相依相伴、共赏“钿筝歌扇”的情景,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2分)。(意对即可)

5.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6.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赏析]

作者秋月里在一座荒村野店生发的客途别恨和怀人之情。全词言短意长,含蓄有味,写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细,语言醇雅,堪称小令中的佳作。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在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以下两句转写山野客店“坞”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间村落,“黄茅店”是茅草盖的客店。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引起羁旅愁怀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他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身在城里的一座高楼上。“高城 ”指大城市,“赤叶楼”是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根据词的传统表达习惯 ,可判断“ 赤叶楼 ”与绮情有关。“红楼”、“青楼 ”之为歌妓所居,有五代、北宋的大量词作为证;梦中去寻找楼中的情人,晏几道就有很多类似的描写:“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是最著名的一例。此二句,对仗精工,声律和谐,虚实相生,对比鲜明,意境凄美,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和无穷的`回味,艺术表现技巧颇为高超。

下片好梦难留的怅恨,将愁肠恨绪表现得百转千回。“天杳杳,路悠悠”,这是作者醒来之后,想象明天踏上征途的情况:天是这样的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走着走着,离开心爱的人,也就越来越远了。于是他想到“ 钿筝歌扇等闲休”,在那位佳人身边享受“钿筝歌扇”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钿筝”指秦乐,“歌扇”指唱曲,显然都是那位歌女的当行技艺。这里包括许许多多两情缱绻的往事,寄寓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此词写秋景,抒离情。上片写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梦倚高楼。下片写离别之后,天远路遥,钿筝歌扇,早已捐弃。惟见灞桥杨柳,年年牵恨,鸳浦芙蓉,叶叶含愁。

苏庠——《鹧鸪天》 2

枫落河梁野水秋。

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

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

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

鸳浦芙蓉叶叶愁。

作者:

苏庠(1065-1146) 字养直,澧州(治今湖南澧县)人,伯固之子。初以病目,自号眚翁。徙丹阳(今属江苏)之后湖,更号后湖病民。绍兴间,居庐山。以徐俯荐,被召,不赴。有《后湖集》、《后湖词》。他一生淡于名利,故其词境亦极潇疏,有尘外之音。

注释:

①河梁:桥梁。

②杳杳:深远幽暗貌。

③悠悠:遥远。

④钿筝:嵌金为饰之筝。

⑤芙蕖:荷花的别名。

赏析:

此词写秋景,抒离情。上片写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梦倚高楼。下片写离别之后,天远路遥,钿筝歌扇,早已捐弃。惟见灞桥杨柳,年年牵恨,鸳浦芙蕖,叶叶含愁。

全词情景交融,委婉含蓄。词中佳句深得唐人妙处,为宋词中罕见之作。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3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

作者:苏庠  朝代:宋  体裁:词   梅妒晨妆雪妒轻。远山依约学眉青。樽前无复歌金缕,梦觉空馀月满林。鱼与雁,两浮沈。浅颦微笑总关心。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4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

作者:苏庠  朝代:宋  体裁:词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5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8.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9.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阅读答案

8.答: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9.答:

“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6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4.(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15.(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7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 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问题:

1“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2.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1.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8

鹧鸪天,鹧鸪天苏庠,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

作者:苏庠  朝代:宋  体裁:词   秋入蒹葭小雁行。参差飞堕水云乡。直须银甲供春笋,且滴糟床覆羽觞。风压幕,月侵廊。江南江北夜茫茫。悬知上马啼鹃梦,一夜惊飞宝鸭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