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翻译赏析【通用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八月涛声吼地来写的是哪里】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前言」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⑴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⑵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⑶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⑷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⑸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⑹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⑺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⑻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⑼争:争论,比较。
「翻译」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困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干·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前言】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最早见于宋代的《草堂诗余》,词作者为无名氏。宋代至明代大多文人以为此词作者为欧阳修,清代至近代有个别学者推断此词是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所作,但没有翔实证据证明为李清照所作,所以权威学者如王学初等将此词划为李清照存疑词。
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又称作《浪淘沙令》,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②画楼:华丽的楼阁。
③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后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④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黄庭坚《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⑤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⑥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⑦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⑧弹:挥洒。征鸿:即大雁。
【翻译】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赏析】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此七字蕴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陈廷焯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
“回首紫金峰,”故乡邀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清然泪下。“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乡目送归鸿”(《六州歌头》),所有词均如此都是这样。
浪淘沙慢
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注释:
堞:女墙。城上如齿形的矮墙。
脂车:在车轮轴上涂油脂,以利行走。
东门:指京都汴京东门。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乍阕:方停,刚结束。
红泪:女子的眼泪。传薛灵芸别父母进宫,泣泪如血(见《拾遗记》)。
耿耿:明亮貌,引处引申为清晰。
连环解:喻指爱情被拆散。
旧香:用贾午偷异香赠韩寿事。
琼壶敲尽缺:传晋王敦酒后常咏曹操“老骥伏枥”诗,并用如意击唾壶为节拍,壶口尽缺(见《世说新语·豪爽》)。
译文1:
晨曦天空乌云重重,严霜凋敝两岸野草丛丛,浓雾隐藏城上矮墙。南边路有滚轴涂满油脂的车辆待发,东门帐内饯别饮宴刚刚席罢。垂柳随风荡漾轻轻拂面,正可攀折那绿丝绦,伊人擦拭滚落珠泪 ,纤纤玉手亲折柳枝一条为我送别。想当初留连汉水畔,我这失群的孤雁不知飞向何方?已经很久很久她的音信断绝。
情深意切,了望远方地遥天阔,在这露冷风清荒凉之地,我的忧愁耿耿于心,只听得寒夜更漏声声呜咽。嗟叹世上万事,惟有无法挽留的离别,最让人不忍伤怀忘却,我的碧绿翠玉般的酒尊,只要美酒没有喝尽,就渴望与她共享共饮,我想凭借天边的一片断云,能留取西楼上挂的一轮残月,还想她在这月夜也是如我一般地心结。
我罗带的光采已经磨灭,绣被锦纹乱皱重叠,连环解扣解拆,她赠我的异域奇香突然熄歇;我的怨歌悲曲响起,永没有休止声声激越,将所有的玉杯琼壶尽相击碎敲缺。恨春去不与人商榷,它故意摆弄夜色凄凄切切,空余满地梨花似雪。
译文2:
天空阴沉沉的,岸边的青草已被严霜打得萎蔫枯凋。晨雾弥漫,隐没了城墙上的雉堞。南街上涂足油脂的车子等待出发,东门外的别宴也已经停歇。垂柳拂面,那柔嫩的枝条像是可以采下来编结。美人儿以手掩面,拭去离别的泪水,又伸出玉手把柳枝儿折。想那汉水边的鸿雁,你究竟去了什么地方?离去那么长时日,音信杳无,可曾知有人把你挂牵?
情意切切,思绪绵绵。登高眺望,只见地远天阔,哪有她的身影踪迹。在这露冷风清、无人顾及的地方,只听得寒夜漏壶滴滴,凄楚呜咽,更惹人心烦意乱。可叹世间万事,唯离别最难忘怀,想那时,悔不该轻易分手道别。翠玉杯中酒未干,待等重逢时再斟满。但愿那片薄云,留住西楼角上将落的残月,让我举杯对月,遥遥思念。
她送我的丝罗带久经摩挲,已暗无光泽,花纹绣被久叠一边,皱折已难平展。双环相扣的玉连环也已断开解结,芳馨的异香一时香消气散。不停地怨唱悲歌,敲壶击拍,玉壶已被敲得尽是破缺。可恨的是春光竟匆匆逝去,也不与人事先商量相约,空留下满地梨花,装点得夜色皎洁如雪。
「译文3」
拂晓天色阴沉,寒霜使河岸的秋草凋谢,城头的矮墙在浓雾中隐灭。南去的道路上膏油的车马等待启程,东门帐暮的饯饮刚刚结束。正当拂面的依依垂柳能够收揽,折枝送别。遮掩着泣血的泪眼,伸出白玉般的嫩手亲自折下柳枝一截。想他像江流水滨的离群孤雁去到了哪里?经过长久时间还是音书断绝。情思切切,企望中只感觉离得地远天阔,向着露冷风清的无人地界,耿耿不寐地倾听着铜壶滴漏的泣咽。哀嗟呵世间万事皆难忘,最难忘唯有那轻易的离别。翠玉杯中美酒尚未枯竭。请把那几缕扯断的彩云挽留住,还有西楼将附的残月。腰上的罗带已掉光彩,锦纹抛在应酬上空叠。玉连环已然解开,旧日的香气顿时消歇;哀怨的歌儿缠绵不尽,击节歌吟将玉壶敲得残缺恨春光悄然离去,不与人预约归期,而今赏玩这春归的夜色,空剩下了这遍地梨花似茫茫白雪。
「译文4」
大清早阴云密布,严霜打得青草凋残,浓雾笼罩城上矮墙,南街上车儿正等待出发,东门外别宴也已停歇。垂柳正拂人面,柔嫩的杨枝已可以编结。我以手掩面拭泪,亲自把送别柳枝采折。想那时汉浦别后,他就如鸿雁不知飞向何处?长时间音信断绝。
情切切,登高望远地遥天阔,在这露冷风清之时,在寂寞无人的深闺,我只能苦熬这漫漫长夜。叹人间万事最难忘的,只有轻率的离别。翠玉杯中酒未喝完,愿凭借天上残云,留住西楼下落的明月。
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绣被叠一旁,连环锁已解、旧香早消歇,我久久把怨歌唱,玉壶被我敲得边全缺。可恨春天不与人相约,装点夜色的,只剩下梨花满地白如雪。
赏析一:
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为主线,通过对离别、思念、追悔、期望、怨恨、空茫等人物思绪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统观全词,上片为回忆离别时的情景;中片通过对别后的某个夜晚的描述,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下片回到当前,写此时的怨恨之情。全词层层铺陈,结构紧凑,通过多角度的刻画和描写,把词人此时思念、愁闷、烦恼等复杂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先回忆当初与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从“霜凋岸草”等语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秋季。“晓阴重”三句写景。词人在一开篇,便用“晓阴重”三个字为全词营造出一种抑郁的气氛。接下来,岸草在严霜的打压下渐渐枯萎,城堞被浓浓的雾气所笼罩。这些景色描写,又准确地烘托出了离别双方惆怅的心情。“南陌脂车”以下几句由写景转而写送别之事。“帐饮乍阙”四字说明分手的时刻就要到了,远行的人该上路了。“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则采用通常送别时折柳相赠的情节,并对旧有材料重新进行了铺排描述。恋人已经泣不成声,掩着满面的泪水,亲手折下了一条柳枝送给词人。“红泪”一词,使其悲伤的程度更加深切。这几句动作描写生动细腻,使人物的神态、表情跃然纸上。然而,自从别后,一直没有恋人的音信。“经时信音绝”一句便既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又包含着一层深深的牵挂。
中片通过描述自己在别后的某个夜晚的行动,来表达思念之情。从“露冷风清”等词语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秋季的夜晚。“情切”二字直呼心声,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呼喊的感觉。词人翘首盼望着恋人归来,然而,“望中地远天阔”,恋人仍然是杳远难寻。此处词人登高并翘首盼望,这个动作准确地传达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深。“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用铜壶滴漏来暗示自己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啜泣,既形象又贴切,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写人间万事中,最让词人感觉悔恨、难忘的就是当初与恋人分别时太轻率了。“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几句,运用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写自己有信心等待恋人归来,到时候,两人就可以同酌共饮了。
下片写此时的怨恨之情。“罗带光消”,指丝织的衣带没有了光泽;“纹衾叠”,指绣有美丽花纹的被子被弄得折皱了;“连环解”,指本来联为一体的玉连环被分解开了;“旧香顿歇”,引用典故,说明过去恋人赠送的香已经失去了香味;“怨歌永、琼壶敲尽缺”也引用典故,指一直不停地唱着哀怨的歌,并随着节拍敲打唾壶,竟不知不觉把壶都敲得残缺了。以上五种美好的事物“罗带”、“纹衾”、“连环”、“旧香”、“琼壶”到最后都遭到了破坏,词人这样写,更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被离别之苦所折磨的痛苦情态,从而从侧面写出了怨恨之深。接下来,词人笔锋一转,将满怀的对人的思念之情转到对春天离去、“不与人期”的怨恨上来,并通过描写“空余满地梨花雪”这样的实景,进一步写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怨恨。这种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本词显得饱满充实,细致全面。
全词从整体结构上看,层层铺叙,严密规整,从局部细节上看,灵活自如,细腻生动,词人驾驭长调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词作最后以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赏析二:
《浪淘沙慢》(晓阴重)分三片。上片写女子在秋晨雾浓之际送别情人。"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秋晨寒草依稀,浓雾迷离,此景谓主人公抑郁沉重的心情,亦暗含前程未明让人迷惘忐忑之意。"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脂车,车新上油脂,即准备远行。帐饮,临别饮宴。乍阕,刚刚结束。即言远行人已整装待发。"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垂柳依依,掩泪折之,一种不忍离别之意。红泪,言泪冲胭脂染红而流,有似泣血,亦如心泪,极言其伤痛。玉手,言人之娇美,亦喻心思单纯,暗引后文痴心苦盼之意。相思之人神态心境毕现。"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人远去何方?是否如雁飞高远,一去杳无音讯?
中片写离别时伤怀落魄之情。"情切",言离别之时,两人依依惜别,情真意切。直书心声,总领全片意绪。"望中地远天阔。"地远天阔,情人明日人在何处?"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想来只剩我在夜阑人静时独自伤悲哭泣。"露冷风清", 秋景正凄凉;"耿耿寒漏咽"言泪似沙漏般簌簌而下,夜长泪亦长。此句思�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由上句所想,方叹万事刻骨难忘者,莫如别离。"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念及此后光景,唯以酒对月。酒杯未干,似待人归来;人凄苦无依,唯有残月相伴,因而请断云留其不落,以慰相思之意。"断云"、"残月"意喻往后之生活不再完整,只有别后之悲而无欢会之乐。
下片言离别后苦思无极,愁肠百转。"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两句均为触景伤情,排比而下,甚为惊心。好似积怨喷涌而出,让人不胜其悲。"罗带光销",丝织的衣带光泽尽失;"纹衾叠",华美的衾被横生褶皱。罗带纹衾皆隐玉容憔悴之意。"连环解、旧香顿歇",玉连环散成两半,情人所赠香囊亦芬芳渐消。此景之意似生怕情人负心,离散难合,是相思中一种特有的忐忑揣摩心情。"旧香"用西晋韩寿***之典,指恋人所赠香囊。"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哀歌似诉,永夜不断。"琼壶敲尽缺",东晋王敦敲壶当歌,直将壶口敲缺。这里比喻哀歌之长,怨意之深。"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昔人一别,原来已是春秋辗转而过,幡然回顾,前句说罗带、纹衾、玉连环、香囊、琼壶等,都言时间之长。现在点明,果然是岁月如梭。闺中人恼恨春去匆匆,不让人预知,只于夜色中空留满地梨花胜雪。此恨无理,尽显其痴,而那种无可奈何的悲伤如同梨花满地,不可收拾。"满地梨花"与首句"霜凋岸草"暗合,草凋花落,两种境界,一样伤情。末句亦总全篇,自离别以来的伤悲恰似梨花点点,铺满心间。
全篇曲折回环,极富层次感和意蕴的和谐之美,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清代陈廷焯尤其欣赏下片开头的句子。他说:"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的确如是。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前言」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 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翻译」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鉴赏」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前言」
《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词作(有 全篇四句二十八字,表达了作者的吊古伤今之情。
「注释」
①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②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
③渡却:渡过。
「翻译」
无。
「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写世事流变之理。作品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题中的汴河,唐人习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