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
1.老人不和子女住
外国人成年后,通常会搬出去独立居住,不会与老人同住,年轻人和老人各自生活。年轻人结婚后,是不会让老人搬过来帮助自己照顾孩子的。不依赖老人,只能什么事都自己来,把照顾宝宝的责任完全承担下来。
老外照顾孩子时,一般都是夫妻俩分工合作。爸爸会主动帮忙带娃,妈妈的负担就会减轻许多,整个家庭形成一种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亲子关系融洽的良好氛围。
2.吃饭和睡觉要讲规矩
说到讲规矩,中国父母真不能跟外国父母比,外国父母可比我们狠心多了!宝宝不吃饭,到了规定的时间就直接收碗,等他饿了就直接让他吃冷饭冷菜;晚上到了入睡时间,直接带宝宝躺在床上,没有妥协,唱唱歌读读书就让他安静入睡。
要知道,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减轻父母的带娃负担,而且越早养成习惯越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起床、吃饭、睡觉,可能一开始有点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孩子大人都会受益。
3.借助母婴神器
在中国,宝宝吃饭可是件麻烦事,需要有人哄他吃饭,宝宝不听话时常常把饭菜撒的到处都是;宝宝大便时也是,既费时又费力,一不小心红**、感冒就来了。
但在外国父母看来,这都不是事,主要是因为他们会借助母婴神器:
(1)安全围栏、地垫、安全玩具
父母总要做家务,这时候就不妨让他在安全围栏里安静地玩喜爱,这也能锻炼他的独立性。
(2)纸尿裤
纸尿裤既干净又方便,用完后就直接扔掉。给宝宝换上干净的纸尿裤后,别忘了给他及时涂护臀膏。
(3)婴儿专用餐椅
婴儿专用餐椅不但可以保护宝宝就餐时的安全,还能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4)婴儿背带、婴儿车
婴儿背带既时尚又方便,可以边带娃边做家务。婴儿车的功能就不用多说了,带宝宝出行的必备工具,有了它,妈妈和宝宝都很舒心。
(5)围嘴
宝宝带上围嘴,吃饭时就不用担心会弄脏衣服了。
4.吃饭多用辅食产品
宝宝到了吃辅食的年纪,中国父母习惯于自己动手做辅食。他 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外国父母可不会这样做哦~外国人喜欢从市场上购买各种辅食系列产品,比如鱼泥、肉泥、蛋黄泥、菜泥等,可以极大地节约烹饪和清洁时间。
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中外饮食习惯不同有关。外国家庭常常把罐头产品作为家常菜,但中国家庭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对于时间紧凑的中国父母而言,购买不同种类的辅食产品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在购买时要注意查看产品的牌子、保质期、营养成分等信息,就能确保宝宝的饮食安全。
国外父母育儿经验总结:
总体而言,外国父母能一个人把孩子照顾的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能有意识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宝宝也就不容易哭闹;二是多利用好的母婴产品,缩小带娃的负担;三是独立自主性强,不依赖祖辈帮忙。
总之,外国父母和中国父母虽然在育儿理念上有差异,但确实有好的育儿经验可以借鉴,也许会让你在育儿过程中增添一些乐趣!
最后提醒大家,带娃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宝宝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样你自己的生活就不会一团乱
2.上班族父母如果实在没有精力带娃,可以请保姆或者老人帮忙。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负担重,想要全职带娃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没必要一天到晚整天围着孩子转,每个星期让老人帮忙带几天,父母就能够单独相处,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4.带娃时,大家要保持良好心态。对于新手父母而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现在付出多少爱,将来孩子会更爱你。
5.夫妻两人要分工合作,爸爸要帮助妈妈带娃,妈妈的心情会更好~
(1)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在1920年,美国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里的玻璃,需要赔偿别人12.50美元。男孩子闯了大祸后就主动向家长认错后,但是家长却让小男孩子自己对这个过失负责。小男孩子很为难:“可是我没有钱赔给人家。”家长说:“我可以先借给你这些钱,但是你需要通过一年时间还我。”所以,小男孩在以后每至周末或假日的时候,就出去辛勤的打工,终于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挣够了12.50美元还给了家长。这个小男孩后来就努力成为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需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后果,否则会慢慢淡化孩子的责任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在小时候曾经被班主任老师当成“笨”学生来看,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则恰恰说明了这个老师的无能。所以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并且用各种方法来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变成了世界的大发明家,这与他 妈妈的教育与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需要和子女实际情况相适应,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教育。父母的期望在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
(3)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知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对着插满秋菊的花瓶,画静物写生。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却变成了梯形,菊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却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来表示。这个时候,父亲细心的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会很敏感,所以始就开始教他一些几何学与代数,培养他在数学上的才能。
点评:如果发现孩子在五六岁时对某一方面表现出很敏感与好奇心。父母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再正确的进行引导,为孩子打开成才的通道。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会主动帮助父母洗碗、扫地或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会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而在美国,1岁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饭,很少看到有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教育的弊端就是对孩子过于保护。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看了那么多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之后,大家可以对照着进行分析,将好的继续保持,错误的尽快改正,用的方式教育孩子成长。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这里的意思是一定要给孩子的成长一些空间,不管是教育孩子成人,还是教育孩子上学,父母都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程式化的东西,孩子不一定会去遵守,甚至有可能去打破它。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是这样,一定要给他们一些自由,逼得太急或者是太有规则,只会让他们觉得无趣,产生一些逆反心理,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2、鼓励他多外出运动
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他们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和外界有过多的接触,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家里得各种的病。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常宅在家里,要多鼓励他们外出锻炼身体,这样既能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也能保证他们的心理舒畅。尤其是处于学习重要的阶段的学生,他们学习压力非常大,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外出走走,多运动,这样既可以舒缓压力,又能增强免疫力,不至于在关键时刻生病掉链子。
3、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不要做一个“耳聋眼瞎‘的父母,一定要听到孩子的声音,看到他们的情绪,与孩子过沟通,特别是在学习上,更是要认真去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凭自己的意愿去让他们学这学那。
4、给他表演的舞台
正如前面说的,一定要给孩子的成长一些空间,更要去发掘他们的天赋。在人生这一场戏上,你不能规定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是要给他们自己表演的舞台,精彩与否,都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5、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的一面,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这种完美主义通常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要求上,孩子没考好,就要求他们考好,孩子考好了,就希望他们考得更好。其实,对于孩子学习,一定不要太过要求完美,要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水平,而不是要他们去做一些他们或许根本就达不到的事情。
英国:让孩子有失败的经历和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在英国人的观念里,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者干脆直接包办,而是再多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而非象不少中国的家长那样,直接自己动手干了。
美国:让孩子制定一个劳动计划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的任务指定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家务,让孩子有机会去做各种家务,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为自己的劳动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
在加拿大的家庭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也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孩子们能够整天的轻轻松松,能够有时间做游戏,玩玩具,在玩儿中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 通过争辩,孩子们会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从心里更加的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通过争辩弄明白了,孩子就会心悦诚服的去做。反之,如果你有难题,通过争辩,或许也会受到启发。
日本:让孩子独立自主
为了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立观念和能力,日本的家长会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判断是非,从而做出选择,比如,孩子想要去买玩具,家长们事先会定出一些金额,让孩子自行决定去买什么,如果家里准备出去旅游,也会事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
日本: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从家长到早教学校都会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你会发现在日本,孩子上课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都要无一例外的背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长和老师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导。
德国:
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丹麦:
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喜欢的事情”,“讨厌的。事情”,“擅长的事情”,“希望学习的事情”。丹麦幼儿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清楚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年纪稍大,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认识自己。到了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方面。
韩国:
近年来,在韩国的父母中间,“Nature(自然)育儿法”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自然育儿法”的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的回归大自然,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不管是婴儿还是幼儿,韩国人开始流行让孩子单独睡觉。
美国:
美国人非常重视幼儿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从婴儿1岁半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拉链、洗脸、刷牙、洗澡、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英国:
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出生到5岁,宝宝可以自由选择参与不同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父母也可以参加各种育儿的论坛和培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
法国: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早在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家长就开始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与激发课程。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
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些时就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课学习,而是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算等课程。加拿大的早教专家普遍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宝宝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若让孩子过早认字、写字和计算,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发展。
芬兰:
教育上,芬兰有些条件较不少国家略胜一筹。芬兰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费人力物力照顾移民的语言及文化适应问题。芬兰国民的文化水平也很高,他们曾被瑞典和俄 国统治了几个世纪,其间学习本国语文成为民族主义象征,大家都以本国语文自豪。
1.美国
美国父母认为,坚持与孩子共同进餐不仅可以增进大人小孩的食欲,还可以有机会向孩子推荐一些他从未尝试过的新食品。
对于偏食的孩子,美国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不给挑剔食物的孩子另做饭菜,如果他这顿饭不吃,在下顿饭之前,就坚决不给他吃任何吃的东西;父母也不当着孩子的面,对自己所不喜欢的菜肴说三道四。
2.英国
在英国,父母
3.日本
日本父母很重视全家人一起用餐这件事。他们认为餐桌上的愉悦情绪,能将父母的爱传达给孩子。孩子也由此得到满足感、信赖感,能健康地成长。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说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家庭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