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调查报告(精选3篇)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浏阳市荷花乡生猪的养殖总量一直保持在6万头与8万头之间。浏阳市荷花乡现有规模养殖厂196个(其中在建7个),有养殖小区50个(其中在建10个),规模养植户2879户。止六月底,浏阳市荷花乡猪存栏7.02万头,与上年同期持平,出栏3.77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59%。
二、生猪出售价格、养殖成本及收益情况
(一)生猪出售价格
1、育肥猪以每头毛重110公斤计算,按65%的产肉量,产净肉72公斤,每公斤批发价格12元,每头生猪可获毛收入864元。
2、仔猪养殖以40天为一个周期,其出栏价格一般在200元左右。
(二)生猪养殖成本
生猪养殖成本因为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的不同而有差异(详见养殖成本对比表)
备注:
1.仔猪育肥周期为150天,成本投入以一个育肥周期计算;
2.种猪养殖周期成本投入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计算;
3.仔猪养殖周期为40天,成本投入以一个育肥周期计算;
4.表上所列养殖成本仅是生猪养殖的饲料成本,不包括防疫费、人工工资、损耗等相关养殖费用。
(三)生猪养殖收益
1、仔猪育肥。以单纯的购进育肥猪计算,养殖成本为820元/头左右,以市场价864元/头的价格批发后,除去防疫费、人工工资等养殖费用,收益微乎其微。自产自销的育肥猪,每头育肥猪省去了200元的仔猪购进价格,从表面上看可以有200多元的收入,但如果把母猪的养殖成本分摊入育肥猪养殖成本,则几乎没有收入,此类养殖户在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收入低的状况下,只是降低了养殖风险,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收益。
2、母猪养殖。按一头母猪一年产仔成活16头计算,销售价格为每头180-240元,可获得收益2880-3840元之间,母猪养殖成本2742元和仔猪养殖成本60元*16头=960元,再加上公猪配种费、养殖运费、防疫费、人工工资等,每头母猪收益很少,甚至出现亏损现象。
三、生猪养殖户的心境写真
目前的生猪养殖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市场销售价格的大幅回落,造成了生猪养殖业的低迷,致使许多生猪散养户因承受不了市场风险的压力而退出生猪养殖市场,甚至有宰杀母猪的现象。生猪养殖户比较集中的顾虑和愿望主要有以下六种表现:
1、认为养猪风险大,盈亏难以把握。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是养猪的两大风险,也是导致生猪饲养量下降,养殖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2、普遍反映生猪养殖成本大,比较效益差。随着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尤其是玉米等饲料粮食价格的走高,使生猪饲料价格也不断走高,从而使养猪成本也居高不下。
3、部分养殖户反映养殖资金不足。一些散养户、规模户往往因资金不足难以扩大养殖规模,虽然现在农户可以申请小额借款,但对规模养殖来说仍然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规模户普遍反映融资难、借款难,基本没有借款,资金来源完全是自筹。
4、养殖户仍存在担忧心理。对下一步生猪市场行情如何变化,大部分养殖户比较迷茫,顾虑重重,犹豫不决。不少农户心态不一,看法各异。
5、对甲型H1N1流感,各方仍有余悸。养殖户的恐慌和消费者的恐惧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予以正确引导,消除和减轻养殖户的恐慌,淡化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巩固并坚定广大养殖户的生产预期。
6、希望政府从源头上根治生猪生产方面的问题愿望较强。要求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及疫情监管控制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生猪流通领域的'监管,切实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四、对策及建议
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将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举措,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其复杂性,调整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和稳定发展生猪养殖业的长效机制。在认真落实好国家现有母猪保险、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促进生猪持续、稳定发展的扶持政策,开展生猪保险,加大信贷投入,帮助养殖户在资金、市场开拓、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挺住当前的低价风波。鼓励农户发展生猪养殖,特别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向规模养殖大户、生猪养殖公司倾斜,大力扶持规模生产,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良性发展,逐渐建立稳定生猪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健全生猪防疫体系,保证生猪健康生长。要完善生猪防疫网络,定岗定员,分片包干,不断提高猪病防治水平,做到及早防疫,及时防治,降低防治费用,降低生猪死亡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损失,让农户放心饲养。
3、完善产业和市场的基础建设,稳定母猪规模。要保持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并在产业与市场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养殖户宰杀母猪,稳定母猪种群规模,避免造成今后仔猪市场供给不足。在消费方面,应当从宏观战略高度来考虑,建立猪肉收购与储备机制,至少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应对猪肉供求矛盾。
4、建立健全生猪市场信息预测服务体系。应成立生猪市场及技术等信息预测分析机构,采用科学方法,广泛收集信息,分析预测生猪市场行情走势,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定期发布生猪市场信息,指导生猪生产。
5、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提高规模化生产。走专业化养殖的路子,使生猪养殖户向专业合作社靠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以降低生猪养殖户养殖风险,提高其市场地位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扶持一批标准化的养殖小区,通过示范和政策扶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发展规模养殖场,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规模效益。
6、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猪肉冷藏及加工企业,让本地生猪就地销售。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签订合同,保护农户养猪收益。
三是加大培养和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本地生猪通过经纪人顺畅外调。
四是引导养殖户与生猪收购单位、生猪屠宰场挂钩,让生猪及时得到销售。
五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散养户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等方面形成合力,向一体化生产方向发展。
在实现方式上多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同时,组织好养猪产业与屠宰加工企业间的产销对接,建立公司-饲养户双赢的长效机制,规避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风险。更好地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生态环保化"健康养殖,提高养猪业的综合效益。
关于现阶段生猪养殖情况的做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如下:
平阴县物价局对平安养猪场和南坛养猪场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平阴县生猪市场行情低迷,生猪出售价格持续走低,生猪价格一跌再跌,养殖户亏损。
一、生猪出栏价格下降
调查户出栏生猪均价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上季度13.13元/公斤相比下降了1.13元,降幅8.61%。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XX年春节前后猪价不涨反跌,生猪价格“淡季不淡、旺季不旺”,部分养殖户又惜售压栏,继续熬着,导致生猪存栏偏高。
二是猪肉消费需求下降。今年春节前后气温比往年高,消费者储藏肉减少,猪价下跌。
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猪肉的替代品选择不断增多,提倡少吃肉,多吃菜,合理膳食,猪肉消费比例有所降低,生猪供应和猪肉消费量此消彼长,致使猪价和肉价双双下滑,这也使生猪价格下降的原因。
四是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禁令出台,国家提倡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再加上公款消费的大幅减少,餐饮业受到很大影响,随之猪肉消费也受到影响,这样对猪肉的需求量减少,也不同程度上加剧了生猪供大于求的矛盾,从而导致生猪价格的`持续下降。
二、仔猪价格下跌
仔猪均价12.53元/公斤,与去年同期16元/公斤下降了3.47元,降幅21.69%,环比下降了2.47元,降幅16.47%。据调查户反映,受猪价的持续低迷,仔猪补栏进度比较缓慢,从而限制了仔猪价格上行,出售仔猪亏损依然较重。
三、生猪饲养总成本略降
规模调查户生猪头均饲养总成本1199.65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0.48元,降幅为13.08%,环比下降了106.74元,降幅8.17%。饲养成本下降的原因是仔畜费下降。由于今年以来我县生猪市场行情低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挫,导致仔猪价格有所下降;其次由于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养的猪,缩短养殖期,使其饲养成本低,这样养殖户减少亏损。
四、生猪养殖亏损
规模调查户生猪头均净利润为69.02元,环比下降38.39元,降幅为35.74%。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生猪市场的客观因素。今年我县生猪价格持续低迷,造成了生猪养殖亏损。
另一方面是养殖户的主观意识。部分养殖户为获得更大效益,在1月份生猪价格相对较好的时候压栏惜售,期待春节前的好价格,但春节前后生猪价格不涨反降,且一跌再跌,后期养殖户压栏大猪被迫出栏,致使一季度生猪养殖出现深度亏损。
针对生猪价格下跌之实际问题,应采取相关对策:
1、扶持生猪生产,保持必要的地方冻猪肉储备、维护市场稳定;鼓励肉食加工企业增加加工消耗。
2、加强政府调控,以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养殖户利益。
3、建议广大养猪户密切关注相关部门监测发布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做好饲养管理,加强疫病防控,及时调整生猪存栏结构,适时出栏,尽量避免不
必要的损失。
4、增加生产和消费信心,达到供需平衡,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5、引导生猪散养户调查养殖结构,及时淘汰劣质母猪,努力生产优质肉猪,降低养殖风险,控制养殖亏损。
近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对我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反响较大,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呼声更为强烈,每年的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相关建议都在10条左右。10-11月,在江波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环资工委对全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畜禽养殖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技术的粗放经营,在给广大养殖户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养殖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农村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结合相关数据动态估算20xx年全区畜禽养殖规模为:生猪200万头,其中存栏70万头,出栏130万头;家禽4800万羽,其中存栏1600万羽,出栏3200万羽;山羊80万头,其中存栏35万头,出栏45万头;家兔390万只,其中存栏260万只;大牲畜存栏2.3万头,其中奶牛2万头;另外还有一定规模的鸭、鹅、鹌鹑、鸽子、孔雀等特种养殖。综合这些数据,我们估算全区畜禽养殖每天产生的粪污量约为7000-9000吨,一年总量超过300万吨,产生的cod和氨氮分别占到污染排放总量的49%和55%,已成为我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保证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已着手开展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区环保局、农委为主的各职能部门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我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作出了积极尝试。
1、政策引导源头管控。20xx年,区政府制定了《xx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指导各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对养殖户新建粪污处理发酵床、堆粪池(棚)、户用型沼气,以及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的运费,都给予一定经济补助,对集中处置利用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通过“三年行动”重抓畜禽养殖大户粪污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区发改委、农委、环保、国土等部门严格执行并联审批制度,严格把关养殖业项目审批,确保新建、扩建养殖场的选址符合规划定点和防护距离,小规模养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打下了基础。
2、分类指导摸索经验。一是积极推广生态节能养殖技术。通过重点推广畜禽科学饲喂、棚舍“三改两分”等先进技术,提高养殖生产集约化水平,促进粪污减量排放。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指导养殖户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零散养殖户主要推广直接堆肥沤肥还田,中小规模养殖户主要推广沼气生态、沼气+堆粪池(棚)、发酵床降解、发酵床+沼气复合处理等粪污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大型规模养殖工程化治污。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点自行建设相应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和堆沤、有机肥加工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3、专项整治打开局面。一是开展水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区政府以通榆河专项整治为抓手,对通榆河沿线一级保护红线内禁养区域进行了专项整治,拆迁整治14处畜禽养殖场(户),71户养殖户进行了综合治理。二是整体推进温氏合作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目前,温氏种禽场22万套种禽已推行室内粪污发酵床处理利用模式,222户温氏合作养猪户建成和在建的室外粪污处理发酵床237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300户合作养猪户的环保设施全部改造到位。三是积极推进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示范工作。日前,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办了《xx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置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区养殖业相对集中区域兴建一批规模适配的集中处置点和示范点,其中江苏苏港和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正式运行使用,年处理蛋鸡粪污8.75万吨。
二、存在问题
我区的养殖污染问题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分散性和累积性,畜禽以生猪、蛋鸡为主,布点分散,粪便含水量高,加之农村道路交通不畅通,不易集中处理利用,造成污染的累积和扩散。二是季节性,冬春季节粪便多用于水产养殖和农田基肥,而夏秋季节成为问题高发期和信访举报频发期。针对上述特征,我区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尚未形成。长期以来,不少养殖户粗放经营已成习惯,至今仍没有最基本的“谁收益谁投资、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法治常识,只算经济帐、不算生态环保帐,只管养殖赚钱,不管粪污处理。大多数养殖户存在法不责众的等待观望心理,对上马环保配套设施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抗拒,即使搞也想着要政府多给点补贴,或龙头企业多给点好处,而没有从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角度来考虑环保配套的必要性。目前农村的空气和水体环境遭到来自养殖业的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到了夏天,养殖点周边人居环境十分恶劣,群众怨声载道,也引发了很多邻里纠纷,加剧了对立情绪。
2、齐抓共管的机制格局尚未建立。由于前期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性后果缺乏预估,我区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引导和环保约束,造成布局不合理、养殖区和人群居住区交错的现象,不少“一户一棚”养殖工程未按规范配套治污设施,畜禽粪便都是直接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伤害。由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镇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没有得到明确而有效的.落实,仅靠环保有限的执法力量,无法应对分布在全区各个角落的养殖污染,加之目前环保执法仍缺乏有力的强制手段,有时即使开出罚单也难以执行,而处罚不到位又进一步加剧了负面示范效应。
3、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尚未显现。畜禽养殖污染由来已久,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显现,也无法让群众满意。就目前我区畜禽养殖业的现状而言,在硬件设施配套建设、规模养殖的集中度、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率,以及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部门职能与属地管理的协作机制、群众的生态环保法治理念等各方面,要实现大规模集中处理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所以分散处理仍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实现集中处置、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理想效果,仍需付出较大努力和较长时间。
三、相关建议
11月17日,国家财政部印发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从20xx年起对养殖业涉及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等进行重点扶持,这为我们做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政策支持。本次调查中,我区也有很多的亮点值得期待:一是区委区政府更加重视,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出台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方案,并向人大领导征求意见和建议。二是各职能部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区环保局、农委等职能部门立足本职,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作。三是各镇村组密切配合,积极行动,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比如白驹镇通过引进养殖大户,促进养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引导作用;新丰镇与温氏合作,以公司+农户模式提升养殖和综合治理水平,把考核责任落实到每个村组干部,组织定期巡查;草庙镇发挥川东居委会规模养殖+沼汽发电+有机肥+设施农业的产业链示范效应,激发养殖户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大桥镇结合土地流转,由种田大户集中使用农家肥来消纳多年累积的养殖污染。四是广大养殖户进一步认识到做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是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积极性正在提高;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明显地转化成带动养殖户生态养殖和污染综合治理的实际行动。这一系列的积极变化,增强了我们做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的信心。我们建议,在接下来的“十三五”规划期五年内,通过不懈的努力,确保我区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
1、加强领导,坚持规划引领。一是加强领导。区镇政府要完善相应的领导班子、协调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和各镇村要配备具体的工作机构和队伍。二是规划先行。要将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综合治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科学编写进“十三五”规划,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并根据种养殖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等指标。三是细化落实。要根据“十三五”规划期内必须完成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的硬任务、总目标,倒排阶段性任务和推进时间表,针对污染特征和分布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2、完善政策,促进良性发展。一是环保优先。结合国家扶持新政,对我区现行“一户一棚”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把配套粪污综合治理设施作为发展养殖业的先决条件,所有的规模养殖都必须配套治理措施先行到位。二是适度集中。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和养殖业法规政策的贯彻,引导现有规模养殖户相互合并、购并,进一步提升养殖集中度,进一步规范养殖和粪污处置行为。三是龙头带动。积极引进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养殖企业和粪污处理利用企业,加快对零散、小规模养殖户的整合,使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科学化、污染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的资源化水平同步提升。
3、强化服务,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健全技术服务机制,指导科学养殖。在养殖方式转型升级和组织化程度方面加强服务指导,大力推广节料节水养殖技术,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减量化。二是注重典型示范,指导科学处置。对正在推进的集中处理利用示范企业(点)的布局,要统筹考虑养殖品种规模、粪污收集条件、渣液处置综合利用以及处置企业(点)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各因素,合理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理方式和设备,确保示范效果。三是构建链式经营模式,指导科学利用。在推进养殖向规模化集中的同时,要有计划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兴办家庭农场等方式,引导创办规模化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通过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消纳更多的养殖业污染。
4、严格执法,依法追究责任。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普法教育、村规民约,进一步强化养殖户“谁受益谁投资、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意识,培育生态生产和环境成本理念,落实粪污综合治理的主体责任。二是落实监督责任。对新建、扩建的规模养殖场,严格实行并联审批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各镇村要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养殖厂场及其周边环境的日常监督管理。三是加大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依法强化执法,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要严格执行到位,充分发挥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