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200字(优秀17篇)》
1。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1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节日,在这天有这个习俗的地方会禁止生活。我们家乡在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种习俗,但是现在已经慢慢的摒弃了这种习惯,主要是因为这一天不能生活做饭,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说,我们不生活做饭其实是很难的。不过我记得小时候还是很多人过这个节日的,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的准备好第二天的食物,在这一天我们全部都是吃昨天剩下的饭菜。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介休的三贤之一介之推的节日。介子推,春秋晋国大夫。因为“割股奉君”之举而名闻天下。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大举封赏功臣,却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耻与争功邀赏者为伍,携母一路跋涉来到介休绵山归隐。有人写出《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情急之下,命属下放火烧山,逼迫素以孝子闻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身背老母,紧抱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重耳万分悲痛,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
不过小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习惯,就是在当天小孩子不能出门,据说是因为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我们也不能出门,要安安分分的呆家在里。小时候我还是很讨厌这个节日的,既没有好吃的东西吃,也不能像其他的节日一样出去玩,所以慢慢的我们这边的镇子也不过这个节日了,从而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俗习惯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2
每到“腊月二十四”时,每户家庭要把环境打扫干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拂尘垢蜘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每一处地方打扫的一尘不染,家家户户到处喜气洋洋地,干干净净迎新春,这是每家每户对新春的美好祝福
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公正,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对新春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方式。每到春节,每十户家庭就有九户家底都要把一个大大的“福”贴到门上。有些地方,他们会在窗户贴上自己剪的纸一一窗花窗,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目气氛,也不让春节那么单调。
除夕夜可真热闹,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年夜饭,到处是饭菜的香味,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闪烁的光芒。在外面上班的人,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必须回家吃团圆饭,这一次夜大家都不睡觉,都要守岁到凌晨一两点再睡
正月初一大家早早的起来穿上新衣,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拜访亲戚好友,小朋友们都会拿到红包,大人们在一旁有说有笑,女人们在厨房做着香喷喷的饭莱。
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都会吃上软软糯糯的汤圆,都会在门前挂几盏灯,吃汤圆表示家人们团团圆圆的。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 3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乡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我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看,大秧歌扭起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的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些发痒,不时地加入队伍。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向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项目。每当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种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粉墨登场,为节目增添无限的喜庆。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蹿动着,追逐着,嬉戏着,心里别提多开心哟!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家乡风俗作文 4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葛炉山村。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吧!
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的人都要拿着黄纸、香、鞭炮到自己家的祖坟上去请过世的人到家里过年。走到祖坟上,先给过世的人烧纸钱,点上香放鞭炮,接着磕头。然后,再说上几句:“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跟我回家过年吧。”说完之后就捧着香回家。
在我的家乡吃饭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一家人按辈分坐在不同的位置,再是所有的人都到齐的时候才吃饭。
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个人要磕头。年老的辈分高的给请来的人磕头,辈分低的给年老的人磕头。小孩子给大人磕头还给压岁钱。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让我也了解一下你家乡的风俗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5
我的童年是在丽水乡下度过的,那儿每年中元节都要放河灯。妈妈不许没有九岁的孩子去看河灯,怕出意外,再加上姐姐们每次看河灯回来,总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我于是也觉得河灯是个极神圣极美好的东西了。
九岁那年的中元节,我被允许第一次去看河灯。一周前,我就开始兴奋,天天拉着人家唠河灯。
终于熬到了七月十五,天还没黑,我就蹲在河边等。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时间走的多慢:云飘来又飘走,鸟儿已经飞了上百个来回,可天就是不黑。过了好久,姐姐才姗姗来迟。我催促她:“放吗?放吧!”可姐姐却只是故作老成地摇摇头,说:“还不到时候。”我急了,但却不说话,只是盯着姐姐看。她似乎也受不住我渴求的目光和河灯的诱惑,打开装河灯的篮子,拿出几个河灯。她做的河灯总是很精致:彩纸折成荷花的模样,每一片花瓣都是不同颜色,荷花中央用胶水固定了蜡烛。我不由联想到妈妈说“荷花灯是用来悼念逝去的亲人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意。姐姐点亮蜡烛,俯下身子,将河灯轻柔地往水中一放,荷花状的河灯便缓缓漂远去,直至没入一片灯光之中。
来放河灯的人渐渐多起来,河灯便也增多了。几十盏河灯汇成一股彩流往远处流去,然而没过多久又潇潇洒洒地分开了,将被夜泼上墨的湖重新染成霓虹色,并带着此岸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幽幽闪闪地飘向彼岸,烛光悠悠,温润而又神圣。
回到家后,我们还必须吃鸭子、喝茶。现在想来,那的确是极美好快乐的日子了。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6
“鬼”这个恐怖的字,一听,令人瑟瑟发抖。可我们丰都人呐,不怕!还有一个民间风俗——鬼城庙会。
说到这“丰都鬼城庙会”,就要说说“鬼城”的一个传说:
民间传云,汉代阴长山、王方平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民间将他们俩的姓氏合在一起,称谓“阴王”。后来又被误传为“阴间之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来此祭拜,祈求“阴王”消灾降福。
鬼城这庙会由来已久,早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存在。传说是为了纪念阎罗天子和他的妻子天子娘娘的结婚纪念日。庙会的主要项目就是上山“进香”,有的是独自上山,称“散香客”,有的则组成几十乃至上百的进香团。
进香形式一是“烧拜香”,二是“烧供香”。“烧拜香”,香客在“叫口先生”的'率领下,边唱边走,作揖打供,一唱一和,路上逢庙必拜,逢牌坊、土地都要插香烛赞祝一番;“烧供香”,出发时,每人需在名册上话押表诚心,要专心虔诚奉神,不得与人争斗。进香这个习俗,可是又有趣、又严肃。
庙会期间各种民间游乐活动多不胜数,四方商家更是云集于此,让人目不暇接。晚上时,人们会到县城对岸的名山鬼城游逛,五彩缤纷的射光照耀了整个名山,县城都能看见闪烁的灯光,还有壮观的玉皇大帝雕像屹立在山峰。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多的就是关于“鬼”的玩意儿,很多人都“装神弄鬼”——戴着个恐怖的面具,穿着个滑稽的鬼衣,再咆哮几声,来吓唬游客。鼓声锣声在名山上响成一片。
白天,是令人沸腾的庙会游行。有庞大威武的花车,有善良可恶的鬼,有美丽温婉的天子娘娘……孟婆、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许许多多著名主角通通在内。游行特别精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善恶面目,使游行的每一个方阵五花八门,各个都有特色呀!最有趣的,是那可爱的两兄弟——黑白无常,有的扮演吐舌的白无常,有的扮演咬牙的黑无常,总之,许多黑白无常穿上溜冰鞋在大街上到处乱窜,给人一种莫名的滑稽感,还稍带有恐怖感。这游行游他个三四天也毫不稀奇,人们看得毫不厌倦。
丰都,我亲爱的家乡,一个拥有历史悠久“鬼”文化的小县城,鬼城传说四海名扬,向人们诉说着“惩恶扬善,唯善呈和”的魅力传奇。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7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湖北随州,那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我家乡过年的风俗也很有趣。
就拿我们的年夜饭来说吧。我们吃年夜饭是在早上。为什么早上吃年夜饭?妈妈的回答是:吃年饭时,天空越来越亮,寓意明年日子越过越敞亮,生活会越来越好!
大约凌晨四五点的样子吧,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就已经把一桌香喷喷的年夜饭准备好了。瞧,餐桌的正中间摆的是一条红烧鲫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一道必上的。菜——“鸡”,意味着吉祥如意,除了以上两样家里准备的还有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等。
这些美味佳肴虽在眼前,我们却不能先吃。因为在我们开吃之前,还要先来祭拜一下我们的祖先。家里的每个人轮流为祖先瞌头拜年,许下愿望。祖先们先“吃”好后,我们才开始动筷子。席间,一家人在一起互道祝福,边吃边聊,开开心心,别提有多热闹!
年三十的晚上,也是我们小孩子比较开心的时刻,因为长辈们要给我们发“压岁钱”了。我们兜里揣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和大人们一起守住旧年的比较后一个晚上,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后还有元宵节,元宵节我们这里的节目有,看花灯,猜灯迷,吃汤圆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元宵过后,意味着春节就结束了,大人们开始上班,小孩们开始上学!
虽然春节过完了,可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个春节了!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8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我的家乡都有用地地菜煮蛋吃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吃了地地菜煮鸡蛋,一年都不会头痛。
这天早晨,我和妈妈挎着篮子来到田里找地地菜。哇,还真多耶,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我们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虽然已累得满头大汗,但却满心欢喜,只想采得更多。用不了多久,我和妈妈的篮子已经装不下了。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把菜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找来一口大铁锅放进去,再放入适量的水,最后放入鸡蛋,记住,千万别放盐,原汁原味才更香。
煮了四到五分钟后,要把鸡蛋拿出来,把蛋敲碎一点点,再放进锅里煮,这样才更入味。煮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开锅了,我们小朋友围在灶台边,看着妈妈从锅里把鸡蛋一个个捞出来,放到凉水里。闻到那香味,我们不禁直咽口水。还没等鸡蛋凉冷,就迫不及待伸手去盆里拿一个剥开,边剥边被烫得只叫喊,吃一口到嘴里,满嘴清香,地地菜的香味完全融入到鸡蛋里。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呀。
小伙伴们,你们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这天,你们能吃到这么美味的地地菜鸡蛋吗?
家乡风俗的作文 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象山,每当清明节,我的家乡就有捣麻糍的习俗。
捣麻糍是一种体力活,一般有几户人家相互约好一起来捣,到了那一天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土灶烧起,把前天泡好的糯米,拿出来给它洗个“冷水澡”之后便又要将它放进蒸笼里给它做个“桑拿”,过了一会儿凫烟四起,一颗颗糯米吸足了水分而变得饱满,晶莹剔透,闻起来一阵淡淡的米香。等糯米九成熟以后,放上事先准备好的焯熟好的艾叶撒在糯米上,然后加一点盐。
蒸熟后,两个人抬着大蒸笼,将香喷喷的糯米和艾叶一同倒进了洗干净的捣臼里面,一个魁梧健壮的叔叔先将捣锤头在冷的艾叶汁浸一下,接着用捣锤使劲的揉了起来,松散的糯米和艾叶混合在一起成了糯米团。接着那人岔开双腿成马步状,双手抓紧捣锤柄,高高扬起,高过头顶,对准捣臼狠狠地砸下面团,墩实的捣臼发出“嘭,澎”的响声,声音铿锵有力。这时旁边一个人双手浸一下放凉的艾叶水沾湿,不停地把溢出来的米团重新归队,时而抱起米团翻一个身,一人捣,一人翻。动作娴熟,配合约十分默契。没过一会儿那人大汗淋淋,面红耳赤,于是换一个人继续捣。经过几番轮流后,米团成了糊状,看不出米粒来,像一块绿色的翡翠大宝石,让人垂涎三尺。
把捣好糯米团从捣臼里抱起来,放在早已铺好的黄色松花的'大桌子上,并且左右两个人共同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平,擀均匀。面团乖乖的压成扁扁的薄薄的,然后用菜刀把它切成块。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蜂拥而上,抢着吃。
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捣臼“嘭嘭”的响声此起彼伏,互相应和,连成一片,在春天的微风中轻轻荡漾。真是“长安一片月,万户麻糍声。"我喜欢麻糍的味道,更喜欢打麻糍那热闹的场景。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10
明月当空,花灯把夜空映射得美丽无比,又是一个元宵节。
天露出了一抹鱼肚白,我就和朋友一起走着去买花炮。花炮的种类繁多,我们买的是万花筒、水老鼠和金转银盘。其中,万花筒看。喷出的火花颜色美丽,形状多样。
我和朋友一起去他家做花灯,我拿出了张卡纸,“咔嚓咔嚓”,一个灯的外壳就完成了,我找出了一个废弃的饮料瓶。剪掉上面一半,倒上油,放入外壳,花灯就完成了。
一转眼到了下午,我告别了同学,回家去吃汤圆儿,一进门,我就闻到了汤圆香甜的味道,我忙跑进厨房,一眼就看到了锅里正在翻滚的汤圆,那些汤圆白糯糯的。看起来十分美味,忍不住吃了一个,好吃!又往嘴里塞了几个,撑得脸颊鼓鼓的。
吃过了晚饭,我们去观灯展,灯的样子都美丽极了。有栩栩如生的小鱼,尾巴斜着,似乎在海中遨游,散发出淡蓝色的亮光;有在空中飞翔的鸟儿,扑着翅膀,恣意逍遥;也有一些卡通人物的花灯,米老鼠的、唐老鸭的、葫芦娃的,都十分可爱。我最喜欢的是造型为一条长龙的花灯,这花灯十分特别,它的身子可以摆动,浅绿色的光芒把夜空照得无比明亮。放眼望去,各种彩灯交相辉映,如同人间仙境。
回到家,我放起了花炮,先点燃一个万花筒,火花不断地喷出,颜色缤纷,火花也各式各样。又点了一个陀螺,嗖的一下就蹦到了地上,在地上滴溜溜急速转圈,火花也随着转动变幻,别提多有趣了。
我喜欢热闹的元宵节,它缤纷而又明亮;我喜爱五彩的元宵节,它火炽而美丽!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11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明白?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一样。街道上人来人往,明白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样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 12
其实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溧阳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大年三十要把家里所有的垃圾倒掉,表示倒掉这一年的脏物和不顺,而且大年初一不能倒垃圾或向别人借钱。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必定要烧鱼,每人都要吃鱼,表示年年有余(鱼)。在我的老家溧阳还有一个习俗,每年大年初一的早饭要男人做,因为女人做了一年的饭,大年初一早饭不用做,可以歇一歇。还有年初一的早饭,作为儿媳的要给公婆端早饭,以表示对老人的孝敬。
其中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给长辈拜年。晚辈在超市买些东西去长辈家里拜年,到了长辈家会递给小辈一杯红糖水或红枣甜汤,祝愿小辈生活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当然长辈也会给小辈压岁钱,我最高兴的是拿红包,我们溧阳给压岁钱时会放在一块方糕里,也会寓意生活、学习、工作步步高升。我今年收了不少的压岁钱,也有了自己的零花钱,我准备存入银行,学习中需要用时再取出来。
关于写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 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春节。在春节前,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妈妈会打扫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她说这叫“扫尘”,寓意着把过去一年的烦恼和不顺都清扫出门。爸爸忙着采购年货,各种各样的水果、零食、肉类堆满了厨房。当然,最让我期待的还是写春联啦!爷爷会挥毫泼墨,在红红的纸上写下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
到了除夕这一天,可热闹啦!全家人一起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红红的灯笼挂在屋檐下,整个家都变得喜气洋洋的。由完春联,我们一起准备一大桌丰盛的饭菜,有鱼、有肉、有饺子,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大家互相祝福。吃完饭后,我们就会守岁。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聊天。等到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鞭炮声就会响彻整个村庄。鞭炮声震耳欲聋,仿佛在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开始啦!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地就起床了,穿上新衣,去给长辈们拜年。见到长辈,我们会恭恭敬敬地说上一声“新年快乐”,长辈们就会给我们发红包,这可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啦!拜完年,大家会走亲访友,互相串门。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14
中国是一个大国家,由很多很多的城市组成,每一处地方的食物不一样,语言不一样,风俗更有差异。
每年快到新年,大家都要以各种方法祭奠我们的祖先。我土生土长的徐州有如此一个惯例,把一张张的黄纸折成一个锥形,用线一个一个串起来,还会把一片片金黄色的纸叠成一个个大元宝。最后再成袋成袋的将这两样东西烧给祖先。每到快要上坟的时候,母亲一直为这事“牺牲”好几天。而在连云港,这所有都无需费太多的精力了:先买来一沓子黄纸。将黄纸分成二三十张一摞,用底面是一个古时候铜钱状的“纸锣子”,像盖章似得把“铜钱”刻在纸上,最后再将这部分黄纸分散成扇子状,这部分工序完成将来,大家就能带上酒肉饭菜去祭奠祖先了。
新年期间,大家也不可以光祭奠祖先,还要热热闹闹的图个吉利呢!
瞧,那高高的、挺挺的,站在寒风里的叫“摇钱树”。顾名思义,就是摇一摇就能掉下钱来。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在每家每户的院子里看到这部分挺拔的“摇钱树”。爷爷每年都不惜花大价钱买来又高又茂盛的“摇钱树”,期望大家全家都能发大财,行大运。我家乡的风俗十分有趣吧,有空儿,你们也来亲眼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15
我的家乡在南垒河畔,是人们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名叫“孟连”,这里天气晴朗,湖水清澈,还住着勤劳朴实的傣族人们。
傣族人民都有许多热闹而又有趣的风俗,其中,一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最为热闹。
这一天的清早,天蒙蒙亮时,这里的傣族人民都会去到遥远的山上,采来鲜花和绿叶到佛寺供奉,盛来那澄碧、甘甜的泉水为高大、威严的佛像洗去尘灰。做完这些后,群众们都无一例外地来到中心广场上,那早已布置好的喜气洋洋的'广场上,都开满了凤仙花,给人以愉悦的心情。
群众性的互相泼水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老少,像一群群马蜂似的,朝着对方狂奔而去,他们把手上的铜钵、脸盆、木桶……各种各样盛水用的工具都急忙丢到水里盛水,人群欢呼声、笑声……涌出大街小巷,孩童们拿着小桶嬉戏追逐,大人们拿着铜钵、盆,互相泼洒,从头到脚,全身湿透,就像个湿淋淋的落汤鸡,只不过,在他们眼里,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幸福的水,无论是那个被泼的人,还是泼水的人,都喜笑颜开,笑开了花,像阳光一样灿烂无比。
中午,进行激烈的运动竞赛——划龙舟。在宽阔的澜沧江上,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欢呼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深蓝的天空中绽放着无数枝绚丽多彩的,美丽夺目的花,美丽极了!
我家乡的风俗就是那么有趣,那么热闹。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16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风俗吗?请听我慢慢道来。
每到农历正月,我们苗族便要开始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每到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穿着美丽的服饰,成群结队地来到年场。
你瞧,年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有舞狮子的,有上刀梯的,还有玩龙灯的。青年少男少女也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娘更是大展身手,三五结队,引吭高歌,互相唱和。听的人兴质高昂,即使下大雪,也抵挡不住人们对连场的热情。
更多时候有逢晨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看龙场时,不管是什么人,都得休息一天,如果干了什么农活,那就犯忌了。因此,我们苗家人。看龙场那天都会踊跃参加。大家对看龙十分重视。看龙日定在农历的。三月三。我们苗族人的一个节日,这时你就想问是什么节日了吧?是湘西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所有的苗族人都会在约定好的地点。尽情地唱,快乐地跳。一片喜气洋洋的气象。
这就是我们苗族人的风俗,你喜欢吗?
返回分类导航>>>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17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大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寒。春分送暖入屠苏。”正是我家乡的风俗――过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大扫除,也就是除旧迎新。之所以要大扫除,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传说坏神仙“三尸神”最喜爱搬弄是非,他向玉皇大帝报告,说人间那些挂了蛛网的人家正在作乱犯事。玉帝听了很生气,要惩处人间,这事被灶王爷知道了,他通知每家每户赶紧打扫卫生,玉帝一看,人间到处气象更新,并没有像“三尸神”说的那样,于是吩咐诸神为人间送瑞添福。
在除夕的'大早上,人们会点燃早就打算好的鞭炮,一串串的鞭炮“霹雳吧啦”的响,孩子们多躲在门后,之后再点燃一排圆形花炮,火炮“嗖”的一声声直冲云霄,再“轰”的一炸,化作一缕白烟。到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外出的家人再忙再远,也要在这天赶回来,年夜饭上有象征团圆的圆子,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代表长寿的面条……吃过年夜饭,长辈还要给小辈发压岁钱,红包上有“万岁千秋”“却殃除凶”等吉祥语,或者是龙。鬼。双鱼等吉祥图案,表达了长辈的关爱和祝福,孩子们收到红包也是非常欢喜。
拿过红包,小孩子们出去找玩伴,她们结伴放着花筒,燃着烟花。烟花在夜晚显得分外美丽,有红的,有蓝的,有紫的,有黄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孩子们还要守岁,一直要到镇远初一还算结实。
期望家乡的风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年味变的越来越浓,让这种历史文化能够更加悠久的继承下去。
返回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