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小鱼儿帮助大家整理的12篇有关乡情的中考作文。
今年1月26日星期四天气晴来到江南常熟,已经整整三年,爸爸妈妈的工作稳定下来了,我和妹妹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再有什么忧愁的了,一过元旦,我们全家就计划着回老家过年,我急切盼望农历年快快到来……
终于,我们全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列车在原野上飞速驰骋,而我的心像插上了翅膀,早就飞回了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亲,故乡人!甜,故乡水!美,故乡景!也许此刻,奶奶正站在村头的那棵大枣树下,顺着公路向远处延伸的方向张望着,张望着……累了,奶奶,您就坐下来吧,大枣树下,那条长长的石凳,一定还在吧,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它的模样,厚重,光滑,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石凳上,泛着清幽的光,似乎在诉说着遥远的岁月。也许此刻,爷爷正忙着杀鸡宰羊,土灶上,锅里正烧着热水,热气弥漫着整个厨房。门口屋檐下,一定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当然少不了的,一定还有一串串风干的猎肉,咸鱼肉……对了。
密篓里,一定还准备好了黑豆吧,那是山上特有的野生黑豆,我最喜欢吃黑豆子饭,糯糯的,粘粘的,软软的,香喷喷的……诶,嘴角怎么湿漉漉的?呀,口水流出来了。村前,小溪依旧吧?清澈,明净。村后,青山依旧吧?高大,巍峨。在那座山上,我和小伙伴曾经种下了一棵石榴,三年前,我离开那儿的时候,已经和我一样高了,现在,它一定长大了吧。在这寒冷的冬天,光秃秃的样子一定没有初夏时节满树绿叶满树花时好看,但是,那是我和小伙伴亲手栽的石榴树,那是长在故乡土地上的石榴树!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列车呀,请快点儿开吧!我的心早已迫不及待,我的故乡情已浓得化不开!
家乡,是多少人、心中的骄傲。家乡,是多少人、心中的思念。家乡,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下面来看看我的故乡吧……
春季的家乡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鸟鸣了,那是小鸟正在唱着春季的歌儿呢!下过一阵雨后,在我家乡的田园里,万物生辉,美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家乡的小溪看上去愈加清澈,微波荡漾,泛着金色的光。春季的家乡看上去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而大家,在这小溪下,留下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滴滴答答的流水声,悄悄进入了大家的心里,流淌着;小溪的流水,静静的留着,天边的红晕,衬托出一片安静,又不会寂静的黄昏……
夏季的家乡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清晨,蜜蜂忙着采蜜。午后,知了在树上长鸣。夜晚,蟋蟀在草丛高歌。家乡有片池塘,荷花开得正旺,蜻蜓满天飞,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家乡夏季的清晨,是格外清爽的,站在田野里,听着风轻轻的呼啸,看着朝阳慢慢的升起,摸着树的轮廓,惬意顿时升起了……
秋季的家乡穿着金红色的庄严的晚装礼服。家乡的田野里,到处是金红的果子。大街两旁的树叶,萧萧地落下,发出簌簌的响声。家乡的秋季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大家常常喜欢在秋季里,去赏析所有姹紫嫣红的水果。青的,红的,黄的,绿的……姹紫嫣红的秋季,常常是令大家久久回味,却永远回味不完的季节……
冬季的家乡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在家乡小镇的街道上到处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下雪了,雪像柳絮一样,像芦花一样飘落下来,美极了。雪停了,村子的屋顶上,篱笆上,木棚上,到处都覆盖着一层雪。我在无聊的时候,约几个小伙伴,一块“武装”去打雪仗。由于我那时非常小,不会回打,也常常打不准,所以,常常是身上缠满了雪,却越玩越有味……
这,是我的家乡,是我小时候喜欢的乐园,是我目前梦想的天堂,是我将来向往的归宿;这就是我热爱着这片土地的缘由,是这片土地的四季,给了我无穷的回味,是这片土地,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是这片土地,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以前从未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有一次我在二姨家住了几个月,才深深地感受到离家之苦、别乡之痛。
我对家乡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我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家乡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草坪上,淘气的小草弟弟探出小脑袋,打量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山坡上,桃花杏花汇成一片花的海洋。村东的小河匆匆地赶着路,发出“丁冬丁冬”的音响,像在演奏一曲欢快的歌谣。
家乡的夏天是美丽无比的。争奇斗艳的花朵个个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现出优美的身姿。挺拔的大树撑开绿色的大伞为人们遮荫蔽日。一群小朋友在树下快活地玩耍嬉戏,老人们拿着蒲扇悠闲地坐在树下喝茶乘凉,聊着一天中最有趣的话题。树林里一队同学正在兴高采烈地采集标本。各种各样的树叶装满了他们的书包,也装进了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家乡的秋天是笑声朗朗的。看着拖拉机载回的一车车大豆和玉米,人们的心里乐开了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愉悦,嘴里不住地夸着社会主义的好政策,有说不完的甜蜜和幸福。树上的叶子枯黄了,落得满地,成了一块块金色的地毯。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足音,带出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红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真像一个个红灯笼。
家乡的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雪花落在树枝上,落在房顶上,落在街道上,落在山坡上,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大人小孩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享受着天地给予的恩赐。
看不够家乡的美景,品不完浓浓的乡情。故乡啊!在我眼中你永远是最美丽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记
我喜欢我的家乡,因为这儿景美、物美、人美。
故乡的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春天,太阳欣欣然睁开了眼,在清晨洒下第一缕阳光,穿过牛奶色的大雾,是暖的,是亮的。小草从地底下钻出来,柳树枝上冒出了小芽。第一场春雨落下来,晶莹剔透的雨珠滚落在小芽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五彩的光,像一颗颗宝石。小芽贪婪的吮吸着雨水。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小溪,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打破冰面“哗啦哗啦”的流着,小鱼小虾不停地触动水面,向昔日的老朋友打招呼。
我坐在窗前,在洁白的纸上画画。奶奶抚摸着我的肩头,轻轻的问:“为什么要同时画太阳和白云呢?”“因为太阳公公太热了,白云给太阳公公遮太阳”,小时候的我总喜欢这样回答,奶奶总是在一旁一边笑着,一边抚摸着我的肩头,奶的手很大,很暖。
从窗户向外望去,有一株梅花才长到我的大腿高,没有人知道它是谁种下的,只是奶奶每隔几天就去浇一壶水,枝条还是光秃秃的,只有几片小小的叶子。
故乡的秋天是丰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清晨的太阳刚在东方升起,公鸡才开始打鸣的时候,我便和奶奶去了田里。哇!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风中摇曳着,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奶奶乐得合不拢嘴,“今年又是一个好丰收喽!”,我站在乡间的小路上,带着遮阳帽,埋身于整片麦田,金澄澄的一眼望不到边。烈日在空中悬浮着,我拿起水壶和毛巾去找奶奶,几把镰刀几堆堆麦子,我看见了爷爷奶奶一年的辛勤付出,也体会到了没有付出,哪里来的收获呢?
等我回到家,我惊喜的发现那颗梅花有了小花苞,它又长大了。
故乡的夜是宁静的。
当夜晚降临,月亮和星星偷偷的升起来时,奶奶就搬出桌子,拿几张椅子,奶奶靠在椅子上,织着毛衣,嘴里哼的是我从小听到大的童谣。
温柔的晚风,墨色的夜空,解暑的西瓜,冒泡的可乐,灯火像闪光灯般零星闪烁,沉寂的繁星在天空炸裂,支离破碎的星辰碎片拼凑了完整的银河,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梅花的叶子上,这个季节的天空总是很高,清秀辽远。
不经易间窗前的梅花已经开放。
一年又一年,窗前的梅花开了落,落了开,繁花落尽,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这就是故乡,我们走出故乡去寻找山那边的海,曾记得一本书中写到,“没有人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人生是一条长河,他会越过高山,绕过盆地,风一吹,便掀起一阵波澜,也许在未来故乡也会成为过去式,我们终将离开,何时回来呢?没有人会知道答案。
乡情如梦,是午夜梦回的渴盼,乡情似水,流淌在心田,乡情是那一方葱郁的田野,乡情是那一缕青岚的炊烟。
我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是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衣食无忧。父亲是被贫穷吓怕了的,他告诉我只要每天饭能安顿吃上,他就很满足了。母亲总会善意嘲笑他永远改不了农村人的习惯,父亲听了之后,操着一口乡音,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要记得,你永远都是农三代,不是富三代。”
他的乡音,伴随了我十七年,从未改变。若突然间换成普通话了,我是听不舒服的。我幼儿园时,父亲会趁他在家休息的时候,坐在我的床头用生硬的普通话,讲故事给我听,忒别扭!顺其自然地说着乡音,其实挺好的!
父亲是在外地工作的,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老家离他工作的地方是离家的两倍远,他思念家更思念故乡。一到放长假,他就按捺不住自己了,小时候有我陪着他一起期待和激动回老家的那天,现在我渐渐平淡了,而父亲十几年从未变更过。踏上故土的那一瞬间,他的笑容多了,抛开了无关的不悦,用着淳朴的乡音问候每一户熟悉的人家。
爷爷的身体不好,行走不便,父亲就扶着他一点一点的挪着,没有一丝不耐心,我在后面看着,最本真的温馨总能打动人。父亲陪奶奶打麻将的时候,会故意输,让她赢,我问他为什么,他拍拍啤酒肚,笑道:“做能让自己、别人都开心的事,猴拉而不为喃(何乐而不为呢)?”
哪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不念家、不爱自己的亲人呢?
从我记事开始,父亲是经常不在我身边的,他在广东、四川、江苏都呆过,曾经有那么几年他是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四处漂泊的他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会显得沧桑一些。或许,父亲的乡音没有以前那么纯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本真,这种认为是父亲带给我的。他的执着努力,他从不依靠关系,依靠的是自己的实力,还有他这些年从未改变的乡音。这些细微,有人都忘了吧,当老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遗失了最不起眼又最珍贵的东西。
有次我用电脑放费翔的《故乡的云》,我看到了他眼里闪过了些什么,但他却掩饰地说:“你做侬喜子(你在做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每次外出旅游,袋里总要装几包福建的铁观音。福建人喜欢喝茶,喜欢那种甘甜的味蕾享受,我也一样。
寒假,与朋友一同去北京游玩。宏伟的建筑、宽阔的街道,很是气派。北京人也爱喝茶,但喝的是大碗茶。大碗茶,顾名思义是用大碗装着煎过的茶水。在老舍茶馆里,耳边的国粹字正腔圆,手中的大碗茶京味十足。我轻轻抿了一口,平淡的茶水在我看来与白开水没什么区别,碍于面子,我艰难地一口一口咽着。身旁的老北京很热心地示范:他拿起茶碗,一口气大半碗下肚,喝完还告诉我,喝大碗茶讲究的是“一口闷”。一下子,北方人豪迈的气概表露无遗。我学着他,是很快,一大碗茶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只是茶的味道,令味蕾难以捕捉。
回到酒店,我急切地想尝尝家乡铁观音的味道。撕开茶袋,熟悉的清香扑鼻而来。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倒入茶碗,用开水冲泡。不一会儿,茶香再一次漫开。碗里的茶叶,缓缓展开柔美的身躯,在水中跳着圆舞曲。茶水一点点地泛黄,盖上茶盖,这香气,依旧。闭上眼睛,寻着香气,眼前浮现出那个美丽的海边小城:清新的空气,细腻的雨丝,荡漾的波涛……置身市井,谁家的小院洋溢着茶香?三五个老人坐在桌边,细品着,侃谈着……几分钟后,我轻轻拿起茶盖,茶香更加扑鼻,更加浓郁。一手扶着碗底,一手侧着茶盖,把精致的茶杯斟得七分满。
迫不及待了,用食指与大拇指拿起茶杯,放在嘴边,轻抿一口,微黄的茶水如一股清泉直达口腔,甘甜的味道在唇齿间徘徊,甘醇的茶水润湿了我干涸的喉咙。再闻闻杯中的茶香,细细品味,这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这茶,不如大碗茶豪爽,却带着闽南人的雅致。在家乡,喝茶是一种享受。中秋节一家人围坐着,以茶代酒,互送祝福,别有情趣。冬日,来一小杯热茶,慢慢啜饮,寒意全无……
没想过,在异地,这茶香,依旧弥漫,这茶水,依旧甘醇,而乡情,却更浓烈。
这里是双辽,我成长的地方。
小时候我在乡下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儿也属于双辽的土地,我对双辽不能了如指掌,但至少生人问路时说出个大概不是问题。祖母家在乡下,我的父母在城里打工,没时间照顾我,于是将我放在我祖母家。那儿的人祖母都认识,当我在外面提到我祖母或者她的两个女儿,他们都会对我们很热情,夸张的还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顿饭。有一次,我和兄长去找商店,走遍了各个角落,也不见一个商店,问了人才知道,东边的小棚子里即是商店。当我们付钱给商店老板时,他问我们是哪家的,为什么没见过。当他得知后,给了我们几袋零食,又把钱还给我们。本应该是惧怕时才会如此做,可老板笑得很温暖。自此,也因为我们走了好远的路,所以我们对去商店的路非常熟悉了。
城里也不比乡下差,自从我来到城里,每天几乎都会去各个地方转一圈,对小区、商铺都非常了解,什么时候哪里的店铺换了老板,装了修或是关了门,新开张都知道。城也不小,人们会疑惑,为什么我这么了解,我会毫不掩饰的说:“我父亲是开出租车的,前段时间还送过外卖,哪里有好吃的他都会告诉我,但不带我去吃,我深知他想让我努力学习以后让我自己去吃”如果店铺老板总在外面透气,还很喜欢孩子或是喜欢唠嗑的,都认识我的。“今天怎么没去上学呀?”“中午吃的啥呀?”我能从中听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屈,所以我尊敬他们——劳动人民的冰山一角,代表的是中国若干的劳动人民。
这里是中国东北的小县城,充满了乡情,我对家乡的情。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
——余光中
多少人异国求学,多少人他乡奔劳,大家都生活在忙碌的世界里,乡情仿佛成了被时代丢弃的情感。
再说,人们该去哪里感受故乡的味道呢?
相似的高楼大厦,一样的柏油马路,每个地方好像都是这样,乡情能在哪里立足呢?
乡情在哪儿呢?为了寻找答案,我去过江南。
江南的梅雨仿佛是美人的眼泪,淅淅沥沥飘洒不尽,依依缱绻,惆怅迟疑,落到人间就化成了晶莹纤柔的雨帘。
这是多美的雨啊!可我却喜欢不起来。如此的连绵柔弱没有风骨,时间长了岂不惹人厌倦?
在江南的时候我总想念家乡的雨,家乡的雨是爽快的。它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在空中打几下鼓,倾盆的大雨便奔流而下,就像万匹骏马飞跃山岭一样令人震颤。
在炎热的夏天淋一场这样的雨,岂不快哉?家乡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它带来清新凉爽的自然气息,带来了雨过天晴的绚烂彩虹,带走了人们内心的浮躁和不安。
为了寻找乡情,我还去过长江。
长江波浪滔滔连绵起伏,万丈狂澜冲向云霄。
它不畏艰险一往直前,它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它奔向遥远的太平洋,在那里完成自己伟大的壮举。
可是长江震天的涛声却敲不开我的心房,它澎湃的惊涛声有些陌生,它骄傲的姿态仿佛随时拒人千里之外。
看长江的时候我总想起家乡的黄河。比起长江的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黄河更像是一个质朴的老农,沉稳而刚健。
它静静地一路流淌,时而翻起几朵昏黄的浪花,碰到岸上碎成繁星点点。
它不爱张扬,只是默默地向自己的目的地行进,它要到太阳升起的'大洋,在那里唱出生命的赞歌。
它从远古流现代,中华文明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它胸怀里沉淀成厚实的黄沙。
黄河,它目睹了多少人的身世起伏,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这样的大气宽广又怎是长江能比得上。
我渐渐明白了,也许乡情流淌在家乡的雨里,也许乡情奔腾在家乡的河里。它从来不曾间断,也从不曾远去。
从我们生下来时,它就藏在我们的血液里,让我们在某个刹那间与乡情不期而遇。
顾炎武,朱柏庐,归有光,这是昆山三杰;昆石,琼花,并蒂莲,这是昆山三宝;周庄,千灯,锦溪,这是昆山三古镇。昆山,我的故乡,一个介于上海和苏州之间,山清水秀的小城市。
“金生丽水,玉出昆岗”,昆山虽只是一个小城市,但和大城市并没有什么两样。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昆曲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故乡。
春天的昆山春暖花开,在哪里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正是应了秦观的那句“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路旁的草地上都是各色的鲜花,“有桃花红,杏花白,菜花黄”。多美啊!
夏天,昆山更热闹了。学生们放了假,都出来玩了。各处景观里人头攒动,一眼望去黑压压的。时不时传来一阵知了声,闹得人心里痒痒的,恨不得自己也变成一只知了,成为它们中的一员。
接着是秋天。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了。迎着阵阵秋意,到阳澄湖里走走,那满地的落叶,厚得如棉被,踩在上面软软的。多数树都成了“光杆司令”,但路旁那平时毫不起眼的桂花树上却传来阵阵幽香,黄色的小花藏在宽大的绿叶里,从远处看就是一树翠色,只有凑上去仔细看才知道小花的存在。
菊花也绽放了,这两种只有秋天才开的花为秋意肃杀的秋天增添了一抹亮色,让它也有了一些温暖。玩完了回家时,别忘了去蟹庄里买上几只昆山阳澄湖产的大闸蟹。回家蒸一下,那可是色味双美,嫩白的蟹肉蘸上调料,往嘴里一扔,顿时让人精神一震,真是“阳澄湖美,巴城蟹肥”啊!
冬天到了。冬天的昆山基本不下雪,但若是下了,那肯定就是鹅毛大雪。从家里朝外看,外面艳阳高照,似乎很暖和,但等你到了外面,肯定会被冻得直打哆嗦,怪自己怎么才穿这么一点。冬天到了,春天也就快来了。大家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丝毫不减少对生活的热情。
昆山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有着平平淡淡而又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为自己生在昆山而骄傲!
记忆中的家乡,似一位沉稳的老人,平和、慈祥,总让人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泛出一种对她深切的依恋。而我的家乡山东高唐最让人无法忘记的是她的一种特色小吃——老豆腐。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与之有关的香香的味儿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喝老豆腐,似乎是高唐人天生的嗜好。清早,到附近卖老豆腐的小店坐下,叫上一碗豆腐脑,搭配着刚出锅的、酥脆的烧饼和香美的卤蛋,成为了高唐人早晨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每当我坐在摊前,品着香气扑鼻的老豆腐,听着身边的吃客们互相打着招呼,悠闲地唠着家常,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总在心头洋溢,滑爽的豆腐脑儿和香喷喷的汤汁便在味蕾上绽放开来,那家乡味儿也就浓浓地萦绕身边了。
老豆腐的制作过程虽不复杂,但很讲究。
首先将黄豆去皮碾碎,放入经阳光长时间照射的水中浸泡,待碾碎的黄豆涨足后,用石磨磨成浆。之后,经煞沫、滤渣后入锅熬成豆汁。退温后装入桶内,点入石膏,封口二十分钟后,鲜嫩的老豆腐就制成了。掀开桶盖的`那一刻,雾气缭绕,给桶内的老豆腐裹上了一层神秘面罩,再定睛一瞧,白白嫩嫩的豆腐,静静地卧在桶内,似小婴儿般白嫩的脸蛋,那么纯洁无瑕,那么柔软,让人总忍不住想用手指戳一戳,那质地,软软的,劲道十足。
制作好的豆腐用平板儿勺撇上几勺,盛上多半碗,再浇上似玳瑁琥珀般的卤汁,红中透白,红白相间,香气扑鼻,味蕾也随之在此刻绽放。舀起半勺豆腐加半勺卤汁,放入口中,入口即化的豆香与卤香交相辉映,有肉味儿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这时再咬一口那外酥里嫩的烧饼,那个香啊,真是不可言表,令人百吃不厌。
在济南上学的我,每次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喝老豆腐。在外曾经喝过许多地方的老豆腐,可那些都不如记忆中家乡老豆腐好吃。也许,在高唐吃出的是一种别样的家乡味儿吧。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绽放在味蕾上的老豆腐,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情绪,那就是家乡味儿……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桂花树,每到八月,全村便笼罩在桂花的香气中。当水鸟飞到桂花树上歌唱时,仿佛在说,桂花好香啊!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村民们平时靠他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小时候,我便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捉小鱼,掏鸭蛋。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捉来玩。
一条长长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桂花丢在水里,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家离小桥很近,跑的话一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木桥,那是通到竹林去的。我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过竹林。我喜欢欣赏竹子下的小竹笋,至今一看到竹子,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故乡的居民大都姓汪。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老屋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一排排低矮又古朴的老房子白墙黑瓦,焕然一新,高高翘起的檐角在碧蓝的天空中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如水墨画一般清新淡雅。老房子中间立着一幢二层小楼,老式的门窗坚强地镶嵌在刷得洁白的墙面上,勤劳的蜘蛛们在窗上织着美丽的梦,这就是我们许久未住人的老屋。
老屋边上是一条修缮一新的宽阔沿江马路,马路左边,一座古老的拱形洞桥,横跨在窄窄的、如绿色飘带般的快船江上,我最喜欢跟伙伴们一起在石板桥上来来回回,古老的石板发出轻吟低唱,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应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马路另一边崭新的河栏上,晒着几床五彩斑斓的新被子,远处一块空地上立着几颗挺拔的绿树,树下一排排健身器材错落有致,我们从桥上跑过,争先恐后地玩起荡秋千,在单双杠上翻跟斗,跷跷板上也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身影……
嗬,好一幅恬静、优雅的古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