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0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和特色,你家乡的风俗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风俗年级作文篇1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2

闹花灯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至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天帝,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为了一个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往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来到大街上观赏花灯。美丽的花灯可真多啊,使人眼花缭乱!那漂亮的金鱼灯,全身金色,还吐出珍珠大的小灯泡,各式各样的小崽,灯来装饰整个鱼,真是既简单又漂亮。还有那夺目的五角星,美丽的小兔子灯全身粉色。它们都发出光亮,仿佛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

各式各样的花灯很多,看花灯的人也很多,大街上人山人海。连马路上也挤满了人,一眼望去,看不到人流的末尾。

终于到了猜灯谜的时间,我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了。心想:去年一个也没猜出来,今年我可是练过呢,我肯定会比爸爸妈妈猜的还多。开始了!开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过去,等我挤出来的时候手上拿满了灯谜纸。我找到一个地方,把灯谜纸一个一个铺在地上,开始思考答案。第一个,很简单:“多一半。”肯定是夕。因为多的一半吗。就这样,我一个一个地猜出了谜底。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我实在想不出来了:“无尺土之封。”我心想:好难啊,要去问爸爸。我跑到爸爸跟前:“爸爸,无尺土之封的谜底是什么呀?”爸爸思考了一下说:“是一”“为什么是一?”爸爸装作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说:“天机不可泄露。”听到这句话,我笑出了声。不过知道答案就行了,我还要去兑换奖品。我的奖品是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我正准备去问爸爸最后一题为什么是一呢?可是等我拿着奖品去找爸爸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只烤鸡,我一下子就把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到现在我还是没有问。

夜深了,在赏花灯的人,倒是越来越多,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3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4

只要提起习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节了,春节与其他的节日不同,春节要放鞭炮,去拜年等等,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收压岁钱啦!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吃着团圆饭,给远方的亲戚打视频电话,开开心心地聊天,吃完饭便睡觉,因为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就会有炮声四处响,果然,天蒙蒙亮时,四周的鞭炮声已响起,使人睡不好觉,我只好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妈妈也早已准备好了“红爷爷”见我起床便递给我,我高兴地喊了声:“新年好”!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妈妈下饺子,奶奶烧香,爸爸响鞭炮,都忙得不亦乐乎,凌晨6:30我们吃完饺子,我便随着爸爸妈妈去庙里磕头,天色昏暗,路上行人却多,一路上,我把“新年好”说个不停,看着手里塞来的压岁钱,我知足地笑了笑。

在我的记忆里,以往的春节初二就要开始拜访亲戚,爸妈带着我和姐姐一同前去,我们一天能走五六家亲戚,马不停蹄,热闹非凡,亲戚见到我们,都热情地来迎接我们,我们每个人聊着天,笑着,谁都那么亲热,一点也不拘束,我也能收到很多压岁钱,心中满是欢喜!在亲戚家坐一会就要回去了,家里也有客人,爸爸妈妈也要去招呼家里来的客人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临走时,亲戚们出来送行,看着我们离去后才回到屋里。

然而今年的春节是我长这么大最难忘的一个春节,出现了冠状病毒,祖国母亲生病了!全国人民都封闭在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愿祖国母亲快点好起来,等到明年,我们都过上一个快快乐乐,热闹非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6

我的家乡介休一直流传着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之所以能成为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也缘于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介休的三贤之一介之推的节日。介子推,春秋晋国大夫。因为“割股奉君”之举而名闻天下。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大举封赏功臣,却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耻与争功邀赏者为伍,携母一路跋涉来到介休绵山归隐。有人写出《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

晋文公情急之下,命属下放火烧山,逼迫素以孝子闻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身背老母,紧抱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重耳万分悲痛,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7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8

我的家乡是四川华蓥的一个小镇,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说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的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另外,新娘还带去几位年轻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同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得快,就意味着谁先得孙子,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的,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数目不小的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介绍。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9

老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除夕的晚上我们会和好朋友聚在一起,大人们打麻将、打牌,小孩呢,玩游戏:王者、吃鸡、英雄联盟……那时我们会玩到很晚才睡,有一年除夕晚上都没睡,晚上爆竹声响成一片,在城市中那算扰民,在我们这个小镇上是添加年味。

“快点起床,快点,要吃早饭了。”

每当过年,我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边打转。也许你们认为,是我赖床,大清早了还不起床。

过年的那一天,每个人都要穿新衣服,不管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要穿新衣服。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倒福。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呢?是因为家家户户都希望的到来。贴好福字,就要去亲戚那里拜年,每个人进去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说“新年好”就是说“拜年拜年。”个个都高高兴兴,小孩呢?就等着大人把红包拿来,有的小孩调皮,一进门就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大年初二我们会去舅爷,舅奶家拜年,还会收到压岁钱,过年的每一天都会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收压岁钱,真好!正月十六年就过完了。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开始,将2019年的烦恼扔掉,2020年过全新的一年。

一切又恢复正常,学生上学,大人们又去田中干活,新的一年在鞭炮声中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1

历史上的潮州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十万,却笼罩着酽酽的独特民俗,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当地的语言、戏剧和饮食习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响力,在当代中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话、功夫茶、牛肉丸、潮剧…谁人莫知? 话归正传。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潮州人传统过节的时间,住在城里的人春节就是春节,元宵就是元宵,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春节是重点,元宵闹花灯虽也闹出“元宵灯下看佳人”的<陈三五娘>这出戏,而真正的元宵节,却远没城外的好玩、热闹,城外的,春节照例也要祭祖,走家过户串门拜年,但简单多了,真正闹起来的,是元宵节。

潮州城外,一条村是一个姓,一条村里的人,十几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于是,在元宵节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节日。每条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里主事的“老大”就要烧香放炮请示祖宗,用抽筹的办法,抽某一天出来过节,抽中的时间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里人的多数是从城外来的,俺家爷爷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现在还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里。过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孙后代通通要赶回自家的村里,此时整条村人头涌涌,喜气洋洋,吉时一到,女人都全闪进里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门口的晒谷场,人不分老幼,不分级别,只认各家各户的辈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儿臂粗细的香,接着三通炮响,黑鸦鸦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头,全村顿时一片寂静,紧接着鼓乐齐鸣,大吹大擂,每八个壮丁抬一乘轿子,列祖列宗的十几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从祠堂鱼贯而出,形成一支大队伍,此时全村鞭炮齐鸣,硝烟滚滚,女人们也可以出来了看热闹了,安坐轿里的“大老爷们”由锣鼓开道,沿着村道,缓缓绕得一圈。

这一天,也是全村数千人人团聚的一天。很久没见面的亲戚一家家串门聊天,互送红包,喝功夫茶,抽烟,吃炒?条,还吃各种“红桃?”、糯米?…那种亲情,那种热乎,真是没得谈,谁让大家都是亲戚呢!

一般的游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来一趟,晚上的更热闹,又是点篝火,烟火也搬出来放了,接着是唱大戏,请来的潮剧团,在祠堂的对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戏,风雨无阻地演,全村老少几乎都在晒谷场过完这一天。

“以家族为单位,高度团结”是潮州人固有的习俗,当年小日本杀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乡下,留了一座空城给他们,小日本到乡下找吃的,结果是大吃苦头,最后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门外。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动苗头重现,窝囊了几十年的农民早就想抬祖宗出来游街出来冲冲晦气,拾回本家当年的荣耀。吓得当时的地方官员团团转,先是到乡里恳求大家别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乡里老大”一个个逮起来,谁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规矩是倒一个就必须有人顶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后出损招,把祠堂里的木像全没收,哈哈,你猜那些农民兄弟乍办?记当时他们是找个木头刻个牌又端出来…

住在乡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岁时第一次参加这类迷信活动,当时一边收红包,一边是很多亲戚对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现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2

我的家乡在临岐新华村,有一个爱做美食的奶奶,样样都会做。她懂得也很多,知道哪个节日要做哪个美食来给我们吃。

就比如大年三十那天,我们村并不会很忙,只不过是贴下对联,扫一下墓,下午才会很忙,因为我们村的人更注重团聚。那天,我们都会叫来自己的亲朋好友,摆出十几张桌子,让那些做菜好吃的人来烧菜,我奶奶也是其中一员,她要做暖锅,因为她在村里算是暖锅烧的最好吃的人。

快到傍晚,那一阵一阵的菜香扑鼻而来,一个个暖锅冒着热气,几位大人把分好的酒菜放在每个桌上面,从高处看,可以用人山人海这词来形容,就像有人结婚时婚礼的样子。

开始吃饭了,只见每桌的人打开暖锅的盖子,那正在沸腾着冒着香味的暖锅,看看就够让人口水直流了,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着,大匙大匙的盛着呢!

吃完了暖锅,我们来到人民大会堂里面,坐在椅子上摸着那吃饱喝足的肚子,看着那一出又一出精彩的表演,获得电玩具呢。这表演一结束,热闹才开始了,成群的小孩子们拿着火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直到晚上深夜才逐渐变小。

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老家过春节时与众不同的分俗,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天为什么要做这些,但是我很喜欢我们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3

今天是清明节,奶奶说清明节要蒸小燕。我问奶奶:“为什么清明节要蒸小燕?”奶奶说:“因为清明节过后,天气会逐渐变暖,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了。”明白了蒸小燕的来历之后,我马上开始动手蒸小燕。

首先,奶奶帮我和好面。面握在手里软软的,滑滑的。我先大体把燕子的头捏出来,然后又捏出它鼓鼓的身子。哈!我的燕子形状已经基本出来了。书上说:“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对,我还要剪出它的翅膀和尾巴!我拿起剪刀,三下两下的把它的翅膀和尾巴剪了出来。“真得是栩栩如生啊!”我自言自语地说道。剪完了翅膀和尾巴,接下来该剪它的眼睛了。奶奶给我找了两粒香菜种子,并告诉我要蘸点水再按在它的头上。

还差点什么呢?对了,还差它的嘴巴!如果没有嘴巴,我们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怎么能吃害虫呢?我用剪刀在眼睛下面剪了一个小口子,作为它的嘴巴。整个燕子就这样完工了。我仿佛看到了小燕子在说:“今天的天气多好呀!我多想飞到广阔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啊!”我赶紧把它拿到阳光下,让它享受到这春日里明媚的阳光。

我真的希望小燕子赶快飞到我们身边,为这美丽的春天增添无限生机。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4

我的家乡在达州市达川区西部的石桥镇,那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翻山铰子”和“烧火龙”,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夕早晨,一起床,就闻到了一股糯米香,我到厨房望了一下,才知道是一锅白白的大胖子汤圆,在水里翻上翻下,似乎想跳出来。

我舀了一碗,六个,夹一个上来,咬一口,红红的汁就流了出来,甜甜的,黏黏的,使人吃了回味无穷。

吃完汤圆,妈妈和奶奶准备年夜饭,而我和爸爸在准备祭祖时所要的物品,准备好了一块四四方方的腊肉,一块色如雪花的白豆腐,还有一瓶老白干,这是一瓶酒。带着这些物品,我们来到了后山进行祭祖。眨眼间,就到了中午,香喷喷的饭菜排满了一桌,有糖醋排骨、盐菜扣肉、红烧肉、粉蒸肉、辣子鸡、蒸羊肉、憨酥(酥肉)、糖醋鲤鱼。老人总说,年夜饭上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晚上都要守岁,而爸爸则张罗着给小孩、老人发红包。

大年初一,正式翻山铰子的开幕式。翻山铰子高台由由3张桌子,1张长椅子搭成,一张桌子一个人,人在上面相互配合。人在桌上的动作有很多,如:翻击,左右击和反击等。桌旁也有人在那里打铰子,边打边绕着桌转。一旁有人边走边打鼓,为此助威。四周还有吹唢呐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表演动作,如:白鹤亮翅,风吹杨柳和团鱼晒壳等等。其中风吹杨柳就是人把脚搭在桌子上,身往后仰,往后仰的同时,铰子又响了起来,他们的身体如杨柳,随风摇摆。

据人们的介绍,翻山铰子有高台,也有地台。据传,它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州石桥镇的一位民间艺人,冯白仁创立的,历经五代传承,至今有150多年历史。

正月十三,烧火龙正式开龙。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情,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是全国各地的一种风俗。特别是到了元宵节晚上,数条火龙游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炭等原料配成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举火龙的人只穿一条内裤和戴一顶帽子。然后用水泼道,以免皮肉被烟花烧伤。从一开始,人们就将火龙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放着烟花,这时,整个小镇灯火通明。直到结束,人们才缓缓散去。

啊!家乡的“翻山铰子”和“烧火龙”,你们已经成了石桥人们生活中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们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5

我盼望的春节一步一步向我走来,街上的小吃,总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节很特别,它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入四川的春节。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闻到浓浓的辣椒味,街头巷尾的小吃个个都是火红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独有的味道!巷尾老爷爷家的麻辣兔头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听妈妈说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爷爷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吃完还不忘打包带走,回去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四川的火锅是风靡世界的美食,同时也馋住了某些人的嘴巴,无论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劳热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欢围坐在火锅旁,哪怕汗流浃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顿,一阵阵笑声若隐若现。锅中沸腾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滚,如同跳舞一般,让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从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边,张大爷悠闲地吹着口哨,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卖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爱,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买上几个!那些有名的店铺门口总是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再配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还有的门上贴着财神爷和山水画,那些倒贴着大大地“福”字,处处都体现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联想起家乡的无比美好,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可是家乡的热闹和思念却永存下来,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它的年味总能令我念念不忘!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6

新兴,一个人杰地灵的圣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长、成佛之地,在古代,新兴被称为新州,且为历代朝廷或流放贬滴官员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融会贯通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这就是我的家乡。

新兴有着优厚的历史,是一个具有2000多历史的岭南古都,长久以来,新兴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创造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在“六祖镇雅冈村走大王”,这一项风俗活动是游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当天,村民们会举着绘有“国泰民安”等字样的旗子为“走大王”的队伍摇摆、呐喊,表达对新年的愿望。人们总会举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着一个穿神服的人,那个人与现代人不同,会微微带点绅士,抬头挺胸地被人们抬着,可它却不是真人,每次看见它,我心里都打着一个问号——里头有活人吗?

在中秋或春节这样喜庆的日子,舞狮大哥就派上用场来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舞狮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们有空时也会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铺主人专门请的,我想他要么是想推销,要么是想祝自己的店铺挥金如土,越来越赚钱,也有可能祝我们大家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花会,每到新年的前几天,花会就开始举办,只要爸妈去狂花会,我必定会一起去,其实我只是图能买一些花回家,几乎每次我都会买几盆多肉,可总是没养几个月,可怜的多肉就被养死了。去了花会,我们总要逛个二、三小时,爸爸也会买许多花,买后我们就大盒小盆的载到车上满载而归,每次来到或回去时,有些人把花放到电动车上,这放那放,连逛了许久的自己脚都要靠边放……

以上,“游神”、“走大王”、“舞狮”、“逛花会”这些活动只是我家乡风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到我家乡来旅游、参观、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7

我的老家在农村,所以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春节,我们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饺子……这些习俗一个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放鞭炮。

每次过年,爸爸总要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一点鞭炮。等鞭炮买回来,我们就开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节,爸爸还是和之前一样,去了小卖部。登巴巴回来,手里却多了个“金字塔”。“这是什么啊?”好奇的表弟冲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点了根树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树枝点火,身子向后仰着,打算一点上火就跑。由于不知道这“金字塔”是什么东西。表弟表妹都躲远远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会的精彩瞬间。

“点着了!点着了!”表弟见引火绳点燃了,大喊大叫。我听了连忙跑开了、只见无数火花从“金字塔”里窜了出来,构成了一个“火花喷泉”。这“火花喷泉”正如我们内心一样,十分灿烂,十分欢快。“火花喷泉”足足持续了两分钟,放完了弟弟赞叹不已:“太酷了!不仅放出来很漂亮,持续的时间还长。”我也想起了一句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时,妹妹说“为什么要在春节放鞭炮啊!”弟弟听了,也一脸疑问。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一个老人来到一个人家里,帮助人们吓跑“年”。他让老妇人在家里剁馅做饺子。到了晚上,“年”看到这家点了很亮的灯,又有剁馅的声音和门上的红纸,有些害怕。这时,那个老人走了出来,他穿着红衣服,并点了鞭炮,把“年”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留了下来,包括给压岁钱又要装到红包里。”

表妹表弟听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说:“春节每一个习俗都有传说和故事,一会我挨个给你们讲。”

春节有很多习俗,过春节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个习俗的由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8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融融。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19

在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有自己过年的习俗,而我们的习俗——放鞭炮。

在今年春节前,我们买了许多烟花、鞭炮,准备到除夕夜开始放,买烟花时我一直对爸爸说,买最大的烟花。爸爸同意就给我买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放炮。终于,等到了12点,我立刻跑下楼放炮,可是我突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炮,于是我问了爸爸,他笑着回答说:“因为放炮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而且在古代只有鞭炮,没有烟花,所以有了一个关于鞭炮的传说,‘从前有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后来有人知道了他的弱点——怕红、光、响,所以人们造出了鞭炮。’还发明了对联,留下穿红衣服,守更待岁的习俗。”

爸爸讲完后,我们便开始放烟花,爆竹。虽然烟花五彩缤纷,火树银花,但是我更喜欢鞭炮,因为每次放鞭炮都感觉年兽已经被赶走了。

放完烟花后,我查了一下爸爸给我讲得故事,原来那只是传说,关于鞭炮的来源—为了驱邪,一开始用鞭子抽地,后来有了火药,制作出爆竹,因为声音相似,就出现了鞭炮。

这次春节不仅玩得开心,还知道了关于鞭炮和春节的故事,真是一举两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篇20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其春节礼俗融汇 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 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 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 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腊月28日中午,周家的团年饭菜端上餐桌后,罗婆婆给饭碗里添一点点米饭,将一双筷子搁在饭碗上,在酒杯里酙了 一口酒,这些是供一房的长辈亡人灵魂回来团圆过年的食物。

传说这些叫了阴间列祖列宗吃过的饭菜禁止给人吃,忌给狗猫吃,如果吃了将会失去部分记性。

收拾好这些废物后,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团年饭。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