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教师演讲稿

演讲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演讲稿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长会教师演讲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家长:

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再次汇聚一堂,交流孩子们的情况和我个人的教育感受。

还记得去年的家长会,家长们给了我不少宝贵的意见。比如有些家长提出“上课的进度是不是要慢一些?”“上课语速是不是要慢一点?”“能不能站在后面讲课,多关注坐在后排的孩子?”等等,我觉得提得真是好,真是要谢谢这些家长,谢谢他们的提醒和建议,谢谢大家的支持!上一次的家长会,我觉得我是紧张而焦虑的,因为我既不够了解我的学生,又未完全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工作也做得不够到位,感觉很难和家长交代。不过,后来我发现咱们的家长比我想象的还要宽容,既没有对我的工作横加指责,还那么谦虚地为我提供宝贵意见!真是感动!令我感动的还有我班的孩子们,他们也是那么的宽容而可爱,是他们给了我信心,陪我渡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刻!也谢谢我的搭班老师——杨老师的支持,他的到来给我班带来了新的气象。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讨论两个问题,这两件事情也是家长们比较关注的。一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二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首先聊第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在这里交流,一是家长们都很关注;二是我近来发现学生们对“分数”很敏感,期中考试试卷对有些孩子来说,相当于一颗***。我想,出现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很显然,它和家长们的过度重视分不开。由此,我想问问亲爱的家长们: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的呢?孩子考得好,家长们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奖励和表扬。但要是孩子考得不好,那答案可就千差万别了,根据学生给我提供的答案以及家长们的电话,我知道这里的问题的确值得讨论。期中考试后,我接到询问成绩的电话比较多,期中有两个电话让我特别难忘。一个电话是一位家长在向我询问了孩子成绩之后准备挂电话。我听出来他对孩子的成绩是不满意的,就问了一句:“你平时对孩子的关注是不是不够多啊?”结果这位家长就很气愤地在电话那头冲我说:“怎么不多啊?每次考试不及格我都要打的要骂的!”我很惊讶,我的问题是:他是否关注孩子。我真希望是我听错了。不然的话,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打骂等于关注,关注就是在孩子考试不好的时候打骂他——这样的结论是我不接受不赞同的。第二个电话也是一位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打来的。他先问我孩子成绩怎么样?得到结果后,也是很气愤地说,气死我了!我说了一些孩子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可孩子的家长最后只说了一句话:烦死我了!我这次,真的感到尴尬,不是因为我教不好这个学生,而是我感觉到我和这位家长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其实,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年年在经历各种考试,他有考得好的时候,也有考砸的时候,但不管怎么,我都没有因为他的分数打电话问过他的老师,孩子自己会给我看试卷。这期的期中考试,我儿子语文也没有考好。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我儿子考完期中试回来,神情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语文考砸了……原来儿子没有写作文,他说他对那个作文题目“第一次——”完全没有感觉,所以空在那里。那怎么办?作为上个学期的校级学习积极分子,这期他肯定拿不到了,我知道儿子一定很难过。于是轻松地对儿子说:这不就是一次考试嘛!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值得难过哦!不过,你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少了一点观察,是不是啊?儿子好像下了决心似地说:看来我一定要记好日记了!

我经历过的这些事,其实也正发生在不少没有考好的孩子和孩子家长身上。作为家长——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一样——说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念紧箍咒一样,天天挂在嘴边上,对孩子说成绩好将来会怎么怎么样,成绩不好将来会怎么怎么样呢?我觉得那是不好的。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有百害无一利的。我身边有不少朋友的小孩,小时候挺喜欢上学的,成绩也好,但读着读着就厌学了,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太过于重视分数的高低,孩子简直不能在考试上有任何的失误和闪失,搞得学习期间精神紧张,因为负担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

考试没有考好,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前面我说的“考砸了”,考场发挥不好;一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一种情况会更多一些,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不应该成为家长责怪打骂孩子的理由啊!考试考砸了,那就是一次考试失误嘛,何况那绝不会是有意为之,哪个孩子愿意故意考不好呢?孩子要是连意外的过失都不能有,那他们是不是生活得太累了呢?至于学习习惯,那更不是考试那天才养成的。考试之前的每一天才更重要吧?如果孩子因为家长的责怪而厌倦了考试,甚至厌倦了学习,那才更得不偿失呢!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有些家长甚至因为考试后的责罚,与孩子关系紧张,使得孩子对家长充满了敌意和戒备。对于考试,我们是不是该和传统的一些错误做法说“再见”了?

我的建议是;找原因,找方法,抓落实,多鼓励。想办法,能尽可能的帮到他们最好,暂时帮不到,别给孩子加压。千万不要重复重复地去质问孩子为什么考不好,这样只能巩固孩子失败的经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要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这次只考了5分,下次考了10分,就值得表扬啊,每一个大的进步不都是由小进步累计起来的吗?如果以一句“又不及格”去打击孩子,那么下一次,孩子怎么可能有信心有力气去努力呢?其实,对于那些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习比较困难的“学困生”,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家长们只要肯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制定孩子达不到的目标)多一点耐心,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会越来越明显。家长们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们的分数,对学习习惯多加重视,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保持浓厚的兴趣,更热爱学习!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

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有些孩子成长得很茁壮,看起来越来越可爱,有些孩子却正好相反,让家长头痛呢?我想,这应该和我们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有关。

和同学们在一起的两百多天里,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慢慢在长高,也慢慢地懂事了,虽然每个同学的进步程度不一样,但我能感觉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孩子。而且我发现,哪怕一句小小的表扬,也能在一段时间里激励一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孩子们是那么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那么,来自他们亲人的肯定呢?一定更有力量!于是我想问问各位家长了“您是否经常肯定自己的孩子?让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呢?”在此,我想以我自己的体会来提醒大家:爱孩子,别忘赏识孩子。赏识,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强,更健康!

那么怎样去赏识孩子呢?怎样做才算赏识孩子呢?这是接下来我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问题。

赏识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多给孩子交流的机会。大多数家长都会关心孩子考得好不好,吃的饱不饱,穿暖了没有?可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也许并不多。也许有家长会说,我一天到晚挣钱养家,他应该体谅我就对了,还要我去问他喜欢玩什么,喜欢看什么书,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那是不是要求太多了点?可是,这真的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噢,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你可以不可以把你的工作状态告诉孩子,你能不能在共同的劳动中让孩子理解一些生活的道理呢?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工作是什么,家长们也不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经历。可是,离开了了解,难道不会很容易产生误解吗?

所以我想说,爱孩子,就要多和孩子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时刻关注他们。交流,是赏识孩子的前提。没有交流的父爱和母爱都是有缺憾的。

赏识孩子,就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赏识”的“赏”,是“欣赏”的“赏”,这就要求家长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许有更多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要是老表扬他,他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更加不得了了!”“我那孩子,看着都让人生气,怎么赏识?”诚然,我们作为长辈,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但是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错事,那每一个孩子都会显得很笨。于是批评就来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傻不傻?”“你怎么老是怎么怎么”……否定的话也多了“不要这样”“这是不对的”“那样会浪费时间”等等,批评的话听多了,孩子就会有挫败感,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没用。不自信的孩子,又怎么能健康成长呢?所以说,家长们,你们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一种高级营养品都比不上的。

赏识孩子,不拒绝批评和惩罚。一味的表扬,孩子错了也不指出,那不是赏识,那是溺爱。真正的赏识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帮助他做到最好。那么在孩子做不好也不肯努力的时候,批评就是必要的,要是老在一个地方犯错,那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家长们,请注意了,批评孩子,请注意场合(不当众批评),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否则适得其反。惩罚孩子也要讲究方法,第一次犯错一定不可惩罚,惩罚是为了规避第二次犯错,最好先和孩子约定好惩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立规矩,因为孩子只有自己也参与了,他才会更加积极地规避犯错的机会,如果不小心心再犯,也会乐于接受惩罚,起到好的效果。

赏识孩子,就不要去比较。尤其不能拿别人孩子长处来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学习成绩好和生活自理能力不错的孩子得到的表扬不够多,因为爸爸妈妈永远在比较。不少孩子明明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可是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老是比不上谁谁谁。学习习惯不好的或生活习惯不好的孩子得到批评和呵责更多,因为爸爸妈妈几乎经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巴边上。比较,是一把利刃,它能把孩子的自信心无情的割掉,更使得孩子失去了尝试挑战的决心。而作为家长,更加不要用一把尺子来测量孩子的智力和懂事程度。

培养孩子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所有的孩子学得快乐!最后,也祝愿所有的家长教育成功!家庭幸福!谢谢大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