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演讲稿(精选3篇)

师德修养演讲稿(精选3篇)

师德修养演讲稿 篇1

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 :

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

或许,这只是一支小曲,并没有道出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我们至少从中感受了一种奉献的圣洁和伟岸。是的,我们甘为人梯,吃也清淡,穿也素雅,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八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 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我不是没有想过三尺之外的世界,然而,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当夜深人静,欣赏孩子们那一篇篇优秀习作和敞开心扉、饱含激情的日记,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学高为师,德正为范”。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我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虽然我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的手中埋没。正因如此,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在课堂上,不再”高高在上,统领全军”,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摇篮。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的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职业,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同仁们, 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并肩,不回顾,不彷徨,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师德修养演讲稿 篇2

教师的良心就是指教师的职业良心。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现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和使命,是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良好的大学教育应当造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民族的良心。毋庸讳言,作为“培养民族良心”的教师必定要首先具有其“职业良心”然后才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其“职业良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愚以为,教师的良心就是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教师对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觉和自律。

教师的职业良心也是教师职业神圣性和权威性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毕竟是一种社会期待,教师是代表社会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的。

我们说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是教育事业的高尚属性所决定的。教育要把人类的先进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促使下一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丰富人类文化;教育要用真善美来塑造下一代的灵魂,使人类的精神不断地得以升华。这就是教育神圣的真谛。

教师的职业又是具有权威性的。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却丝毫也不排斥权威。没有权威,民主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一旦失去了权威就失去了人类的共同性,就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人类也就自我毁灭了。曾仕强教授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教育必须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是非常正确的。

教育的神圣和权威靠什么来支撑呢?靠权力和武力吗?不是,恰恰是靠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自觉和对职业行为的自律。没有高尚的师德和教师的自律,教师的神圣和权威就会在瞬间土崩瓦解了。

追求高尚师德,自觉进行自律就是具有“教师良心”的表现。教师的职业良心主要靠自我修养形成。具体地说,教师良心的修养主要包括“童心和责任心”两个层面。

不同年龄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站到儿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走进儿童的心灵,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你只要永葆一颗童心,你会挣脱功利的羁绊,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你全身心地从儿童发展的需求来看待教育,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你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当教师登上三尺讲台的时候,他(她)就成了社会期待的化身,因此必须把自己的“责任”铭记在心。他(她)以真诚的态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去学习、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个人走向成功,事业得以成就的原动力。

师德修养演讲稿 篇3

如果我要问“教师的天职是什么”时,也许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教书育人”。这的确是个标准答案,然而教书育人是怎样得以实现的呢?那就得靠上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个班。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教师的人生就是由一节节课,一个个班级连缀起来的。

斯霞有一本书《我的教学生涯》,记述了她70年如一日地研究教法,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级的故事。凡是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斯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师,就是基于她对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班级的崇高的责任心。

我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躬自问,为什么有的教师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却总是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什么有的教师总是能够受到学生欢迎,能够点石成金似地把差生变为好生,差班变为好班;而有的教师总是和学生的关系很糟,很对立,总是上不好一堂课,管理不好一个班级呢?

如果说没有上好课,没有管理好一个班级是因为教师懒惰、对学生缺乏爱心许多教师一定会大喊冤枉。因为他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确实劳心劳力,有的还做到了不顾家庭,不顾自己孩子而殚精竭虑,全身心投入,不惜加班加点地补课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事实证明,要当个好教师,单有良好的愿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及高超的教学艺术。

有个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的古代寓言叫“庖丁解牛”。这则寓言讲的是养生的道理,对教育、教学工作同样有效。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可见庖丁已经把宰牛的技术升华为艺术了。那他是怎样修炼到如此功夫的呢?庖丁解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我之所以不惜篇幅和大家再次重温了这则寓言,是因为其中的寓意太深刻了。我们的教学靠使蛮力肯定是无法奏效的。我们一味地照本宣科,一味地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甚至把作业作为一种惩罚(罚抄、罚写等)学生怎么会不反感、抵触呢?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然普遍存在这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假如教师为分数而教,就必定会喜欢好生而厌恶差生,甚至会因为学生“考差了”而迁怒于他们,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而学生为了好分数,也会不择手段,妨害他们的道德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分数的阴影中挣脱出来,要努力让学生对分数的渴求,变为对知识的渴望。科学的方法及高超的教学艺术基于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所谓优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体魄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换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认为,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就必须从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带好每一个班级做起。立足三尺讲坛,认真探求学生发展规律,使我们的教学适合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合我们。那我们就不难取得教育的高效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