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初怀着一颗期待又平静的心走进电影院去看《冈仁波齐》,离上一次走进电影院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这部电影(确切的说,应该叫电影纪录片)应该是叫好不叫座吧(具体原因后面告知)。
最近这部电影的宣传是从某个网络视频平台上看到的。由于我去过两次西藏,对西藏有一种特殊的怀念,看到《冈仁波齐》的简介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看一看这部电影,所以就在昨天,一个人去了电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闻网站的佛学频道里有一篇别人写的关于《冈仁波齐》的文章,多是对“信仰”、“佛教、“藏传佛教””的个人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于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厅里的时候,看到里里面熙熙攘攘的目测整个影厅里不超过20个人,还有两个是妈妈带着儿子去看的,在开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认为即将看的是一部“电影”,直到电影开篇的时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镜头开始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诸多细节不在这赘述,就从电影里的一群藏民开始朝圣之路说起吧。
以前在藏区看到很多磕长头的人,也听到过说他们都是磕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一直在路上,当时觉得还将信将疑,心里也常常想着: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地笃信和虔诚?在电影中,他们从家门口开始启程,带着家人的期盼和担忧,上路了。
坦白说,在他们磕下第一个长头的时候,我被感动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但是在这个时候,坐在我身后的一对小情侣在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说这部电影通篇在讲述的是一群藏民的朝圣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与人生。
这部纪实电影,用最平实的电影镜头记录着这样的一群平凡的人的朝圣之路,可以想象的到,从他们的家乡——芒康县到拉萨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还带着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和一个九岁的女娃。一个年迈的老者和一个“沾满血”的屠夫,两个刚成年的年轻人,一个即将当爸爸的男人和和两个中年父亲,也许有些人从出发的时候就不确定会否能走到终点-冈仁波齐。
这群人的朝圣之路,在电影的镜头展示下,显得极为平凡,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磕头-搭建帐篷-做饭-念经-睡觉。日复一日,不管风雪还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车祸,没有人会在这条路上放弃。
在朝圣的路上,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 .。.。
匍匐、磕头、起身——匍匐、磕头、起身。.。.一个动作、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不管外界自然环境如何变化,他们的生活姿态从不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当下,和一个远方,这是我从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最真实的人生信仰。
在他们磕头的`路上,有无数的路人走过,万千的路人眼中,有万千个他们,而他们的眼中,也许万千个路人,就是一个路人。
我想大多数不了解这些信徒的人都很难理解他们这样的一种坚守和信念,其实我也一样,我也不过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也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群人。我们常常习惯用一种生活方式去评判另一种生活方式,最近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么?你们真的不吃肉吗?或者你们吃肉佛祖会惩罚你们吗?。.。.。.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城市里的生活逻辑和态度,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有农村人独有的思维。
向外看,每个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质,或是名利;向内看,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放到大千世界里,都差不多,有的人执着于向内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断探索这一世的终极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里追求极致的升华,生命本身没有好坏,生活本身也没有对与错,而人生来就有不同的心识,短短数十载的光阴,用物质包裹了原本透彻的心和灵,也有人生来就像挣脱这层包裹,有的人在历经沧桑后看破了这层迷障。
如果我们有幸找到了远方的方向,那就寻着这个方向“匍匐、磕头”,如果我们依然在所谓的当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头”。所谓信仰,其实真的很简单,你笃信什么,并且坚守什么,当下其实你已经得到了。
人生无常,黑也无常,白也无常,好也无常,坏也无常,善业无常,恶也无常。.。.。.唯有生命的信仰会让稍纵即逝的光阴在当下永恒。
无常,才能让生命璀璨!
这是一部“零明星”的文艺片,这是千万藏民生活、朝拜的真实写照。我是一个热爱藏地文化、喜欢去西藏旅行的旅行者,一直以来我无法准确的言明西藏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看了冈仁波齐,我哭了,虽然感觉很“臭屁”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部片子展现出来的种种,就是我一如既往往西藏跑的理由!
触动一:积水路段,朝拜也不能断!
大家都知道,在318国道上,从然乌到波密段有大概10米的道路是流淌着山上的积雪化作的水流淌在道路左边的河流中,虽然在左手边有一段绕行路段,可以暂时避过淌水路,但是这一行朝拜人沿着主道依旧决定拜过去!即使水深可以掩埋身体,依旧阻挡不了一个朝拜的虔诚之心,和坚决毅力!
触动二:被旅行车撞倒,因为对方有人高反,因此毫不阻拦,他们的善良让我折服!
在翻越米拉山之前,一辆“川A”牌的越野车超车时为避让对方车辆,将朝拜者的补给拖拉机撞翻在地,车子也因此无法继续前行了,由于旅行车中有两位乘客严重高反,必须要尽快赶往拉萨治疗,因此朝拜者直接让他们先走了,根本就没有提“赔偿”之类的字眼和话语。自己的车没法走,只得卸下后箱改由人力拉车。
翻越米拉山,这座318川藏线上最高的一座海拔5013米的高山,给予了朝拜者极大的考验,男人在前面拉车,女人在后面推车,大家一起唱着民谣为自己加油打气,一行人齐心协力将车子推上了垭口,每次拖车一段距离就要停下来,返回推车起点,然后在一步一步朝圣过来,这朝圣路,绝对不是用脚一步步走完的,而是磕头磕完的!
触动三:路过然乌湖,遇到热心老藏民相邀、帮忙!
经过然乌湖的时候,车子的机油箱螺丝掉了,只有然乌镇才有,这时候遇到一位藏族老人(他是该村原来的村长),他邀请他们去自己家住宿,维修车辆,朝拜者为了感谢老人的帮助决定帮老人耕地种青稞,这里也展现了藏族耕地的习俗和文化典礼,到了耕种时节,需要烧香、祭拜等隆重的仪式,随着现代化的逐渐渗透,现在的藏地年轻人们逐渐摒弃老一辈的传统,依靠了现代机械化农作,这里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最后与老人告辞继续朝拜,由于小女孩的朝拜布破了,老村长也送给她一件新的。
触动四:在怒江峡谷中,山体落石也阻挡不了朝拜者的决心
在怒江峡谷中行进,突遇山顶积雪垮塌,伴随巨大落石砸下,大家依旧继续朝拜,小女孩差点被落石砸中,这时候屠夫立即上前将小女孩护在身下,自己的腿又被砸伤了。
晚上,屠夫与尼玛扎堆诉苦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尼玛扎堆宽慰他,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好运的做了喇嘛,不好运的遭遇磨难,我们去朝圣,要怀着纯净祈福的心,不仅为自己祝愿平安,还要为众生祈福,不能有杂念。
触动五:朝圣路上降下新生婴儿,取名丁孜登达,意味一生幸福、长命百岁!
睡到半夜,次仁曲珍肚子疼,临盆在即,尼玛扎堆赶紧送她到镇上的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顺利降下男婴,取名丁孜登达。藏族的女人是没有坐月子的,生完孩子没多久又继续她的朝圣之路。怀孕时不便磕头只能走路,生完之后又开始磕长头。曲珍还说:小娃娃从小生活在佛的环绕之中,这是多大的功德,我们想还没有机会呢。这让我很叹服!
触动六:翻过米拉山,终于来到了拉萨
抵达拉萨时,他们并没有欢心跳跃,静静地对着布达拉宫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着那句吟诵过无数遍,已经化为血液的“嗡嘛呢呗咪吽”。
触动七: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路费没有了,用十万个头赚钱
在旅馆住宿,大家正在商讨如何赚钱,因为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路费没有了,老人家去了洗车场帮人家洗车,年轻小伙子去了拉萨的修路工地搬建材。旅店老板娘请他们去帮她完成10万个朝圣磕头,就免去了他们的住宿费用。因此晚上他们所有人就绕着大昭寺一步一叩首的朝拜。
酒店的老板娘很善良,在旅馆住了2个月,房间费用全部都免了。朝拜者也非常虔诚,帮助老板娘磕了10万个头!
触动八: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神山脚下去世
终于来到了神山——冈仁波齐,这里的天气非常寒冷,绕着神山朝拜,几乎没有路,只有一代代朝拜者留下的朝拜痕迹,在冰天雪地里,所有人都一如既往的虔诚朝拜,杨培爷爷过世应该就是感冒引起的肺水肿,因为头一天前晚上,他就在一直不停的咳嗽,第二天依旧在朝拜的行列,一步一叩首。
第二天早上起床,才发现他永远的睡着了,大家都没有太大的波动,情绪收敛的很好,虔诚的为他诵经、请喇嘛,送他上了冈仁波齐神山,大家不是不悲伤,他们相信命,不强求、易满足!
电影《冈仁波齐》一个真实的纪录片,五个家庭,五种人生: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
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
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
小女孩 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
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
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 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 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
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
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
最近,张杨导演的西藏题材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这部安静的公路片在《变形金刚5》的喧嚣中辟出了一条幽径——9天,票房破2700万,对于艺术电影,这个成绩可以称得上“大卖”了。
因为口碑和上座率持续高走,《冈仁波齐》的院线排片也从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电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张杨导演正带着他在西藏拍摄的两部电影《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奔走于各大电影节,本刊在那段时间采访了他,从《冈仁波齐》聊到在西藏风餐露宿的十个月,从近些年的的电影创作,聊到他的坚持、局限和困惑。
那时,张杨对《冈仁波齐》未来的院线表现并不乐观,具体的宣发策略也不明确。对他来说,今天的票房成绩是个惊喜。对于艺术电影进院线来说,《冈仁波齐》也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
《冈仁波齐》看起来是纪录片,实际上是个故事片。导演的控制力在于截取藏族素人演员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孕妇,一家三口,一个屠夫,一位死在朝圣路上的老人,电影中的这些人物是早就设计好的,只有现场拍摄是纪录式的。”张杨说,他让演员们正常烧火、做饭、喝酥油茶,摄像机一直开着,碰到好的场景就暂停,想几句台词,加在刚才的场景里,“整部电影都是这样拍摄的”。
这种“伪纪录”的形式也曾出现在张杨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当年,张杨把演员贾宏声吸毒戒毒的经历写成了剧本,让贾宏声和父母一起,在镜头前表演他们真实的生活。《冈仁波齐》看似与张杨之前的作品不同,但“伪纪录”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过往的作品中使用过,“形式和内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里,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张杨追求仪式感,希望在马年把它和《皮绳上的魂》拍出来。摆在他眼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找投资。早年拍电影,张杨没为钱发愁过,但眼前的两个片子,无论从题材还是他希望呈现的影像风格,都没有能赚钱的卖相,想要筹钱不容易。《皮绳上的魂》起码是个完整的故事,《冈仁波齐》连剧本都没有,他只能和投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摄方式和希望呈现的风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谁敢投啊!”张杨也觉得,自己这看起来不靠谱的项目有些为难投资人。
眼看着已经到了2013年底,再不进藏,《冈仁波齐》就来不及拍摄了。这时,好友李力站了出来。作为合力辰光的董事长,李力最赚钱的一笔电影投资是《小时代》,从那部电影里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劝张杨拍商业片,大制作、大IP、大卡司(演员阵容),张杨总是犹豫不决。他投资过张杨的上一部电影《飞跃老人院》。那部电影没能让他赚到钱,眼前的这两部电影更没有赚钱的希望,但他依然对张杨承诺:“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给你托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资还没到位,张杨就带着一个30多人的剧组进藏了。剧组买了七辆面包车,一路走一路拍,遇到县城就住旅馆,没有旅馆就住帐篷。随队的有厨师和医生,饿了吃大锅饭,病了也有人照看。他们还在当地雇了藏族的摄影助理,刚开拍的那段时间,因为高原反应,摄影师扛不动摄像机,全靠助理们出力才能顺利拍摄。
拍完《冈仁波齐》,张杨把剧组扩张到120人,又花费两个月拍完了《皮绳上的魂》。在藏区的10个月,张杨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只有缺钱时,才打电话催催投资人。
10个月下来,张杨成了现在的张杨,皮肤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银戒指,坐在人群中寡言少语,他有意无意地与周遭保持着距离。“刚从原生态的地方回来,大家都不适应或者排斥乱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试着分析张杨,“但他的这个劲头持续的时间有点长。”
抽空去看了《冈仁波齐》,也确实需要放松和跟着他们进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远观。
影评简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应。后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羞愧,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信仰且在行动的人,但看到他们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的虚妄太多了。
他们走出村子,踏上国道,砰地下跪,我顿时泪崩!我想起了20xx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骑行者、去朝圣的藏民,还有拉扑楞寺里的那个小男孩;我想起了在灵光寺舍利塔旁失声痛哭的善男信女、围坐在舍利塔脚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们不问结果,简单纯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这是不是我们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的。
信仰
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调侃的语言,着实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对于有信仰的反应,也同时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许是觉得空泛,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过标榜,所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调侃。
不过经常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浅薄了些,却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杀生后以喝酒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杨培为了哥哥的孩子终身未娶,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加入了磕头的行列,遇到积水脱掉衣服磕过去的大家,他们从未说过自己的信仰,一大早开始的长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念经,如果没有信仰,又怎能坚持?!
人与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过盘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芜,又一路丰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归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块凿开来烧成水、山谷里的树枝捡起来生成火、人死去的躯体放下来让兀鹫吞食,原来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统一。
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浮夸而又浅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赞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着满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谁说了这句话,我不记得,仿佛我也说过,当然你也可
一米二的床铺,一日三餐的饮食(或者可以两餐),几件衣服,两三本书(也可图书馆借阅),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电话费用,让自己生存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电影《七宗罪》,片头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着饭店广告里的美食宣传,再次觉得自己完了,我在扫大家的兴致。
尘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种修行,我们在生活里修行,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之上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吗?我不信!即便如《万物的签名》里在生活横冲直撞百折不挠的亨特,他喜欢的除了钱和植物,还有哲学和书。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坚持也罢!
比阿特丽克斯对她十五岁左右的养女普鲁登丝说“沉默是另一种虚荣!”惊愕!仔细一品,仿佛有几分道理,于是发出一点感想,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算做修行!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 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这两天,朋友圈在刷完屏幕后被称为《okaren Boqi》,看过和没看过的人都被含泪的影评感动和鼓励。电影评论提醒那些看过电影的人比较描述是否与数据一致,然后添加幕后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没有看到的内容。那些没见过面的人正计划和家人一起去。
我两天前也去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被照片刺穿了好几次,被他们的虔诚和平静刺穿了。然而,不管我们流多少眼泪,别人的故事终究会过去。我们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自己的故事。如何让这种震撼发酵成营养,成为通过反思滋养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如果你不能将能量用于自我理解、拥有和使用,几天后热量就会消退,一切都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油就是油和水,你仍然过着过去的习惯生活,不管作品多么令人震惊和感人。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个生动的场景,而是在别人的灵魂里看到自己。观看后的感觉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置于那种情况下,问我会发生什么?向自己学习并改正自己。
当我看书、看电影和听故事时,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种情景中。我问自己,如果那一刻是我,我该如何选择?
我将这一年的朝圣之旅延长了20xx多公里,以实现我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路上的每一次朝圣,这是我想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我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惊喜,但这并不妨碍我时不时地以简单、愉快和冷静的态度对待它们。没必要担心。士兵们将挡住水,覆盖大地。没有必要问生活的结果。只是它会在黄土下面变成一缕烟雾,而体验过程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必急于得到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停下来闻花香,停下来喝杯茶,爬山涉水。你只是选择毫不犹豫地向前走,犹豫和失望!最终到达你向往的目的地——圣山。
艺术最需要的是真实
从拍摄的技巧和方法来讲,影片很少有人物的面部特写或泼墨重彩的语言表述,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场景的自然呈现,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我更觉得它像一部写实的记录片,记录了一群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的起初和过程。没有华丽的妆容和服饰,没有深不可解的台词,有的是平铺直叙的对白和不怎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正因如此,影片才更显得贴近现实生活。
与其说导演在拍摄电影,倒不如说,他只是将当地的生活某态通过镜头原生态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设置,都是本色出演,自己扮演自己,这是艺术真实感的来源,也是打动人的地方之一。
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要高于生活的琐碎,但是其始终来源于并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某些哲理或感悟赋予平凡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而由观影者自我去感悟,而不是将所谓的大道理直接从生活中抽离打包并以猛灌鸡汤的形式强行输入到每句台词中。所以,真实应该是艺术最不能缺少的品质之一。
反观我们的人生,也许不 这应该是真实的影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冈仁波齐》间接传达出了艺术的真谛:最精湛的电影,其实是演员并不需要去扮演谁,而只需要做好自己。
生命在于敬畏
“我杀了那麽多耗牛,想去朝圣赎罪”。
“只有在上坡路她自己体力不支的时候,她才肯让毛驴拉车,她心疼毛驴,毛驴就是我们的家人”。
“我想为死去的那两个人祈祷,也祈祷更多的人能幸福安康”。
我们见惯了心安理得的掠夺和杀戮,从来不曾因此而怀有丝毫的愧疚,生命究竟能在多大的意义和程度上得到尊重和理解。几乎没有人教导过我们,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孩子生命观的培养,远远比不上强压之下榨出一张满分试卷所带来的荣誉和成就更能让人满足。
这几句再朴实不过的语言和独白,展现了当地人纯粹的生命观和朴素的自然观,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建立在足够信仰的基础上。有信仰,才能有敬畏,而后也才能通晓,人的欲望必须要有精神界域的限制。正所谓,有可不为方才能有可为。
西藏被誉为灵魂的栖息地,圣洁的天堂,它之所以能够承载得起灵魂的重量,可能不仅仅是地理原因,也跟当地的人为,信仰,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有关。除却生命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平等和尊严之外,《冈仁波齐》也通过朴实无华的表白,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和人之间的大爱和关怀。
当所有的人匍匐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急速在旁边一闪而过的时候,那一刻,突然觉得那些现代文明在这些匍匐的双膝以及肿胀的额头下显得如此渺小。
你会听到同伴小心地提醒同行的人:小心路过的汽车;也会注意到,即使在雪花如毛的半山间,每一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时,人们依然将暖和的帐篷让给妇孺……在前行的每一步中,都要为死去的同乡或者为更多的人祈福,希望幸福和安康,能够抵达更多人的心灵。
人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在路上,死,也应该在路上。
丁孜登达还在母亲身体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朝圣之行,我们感叹这个小生命在一千多公里的曲折路途中渐渐长大,当他逐渐会哭,会笑,甚至会说话,会走路时,生命就在这一次次的朝拜中强大和坚毅起来。当所有人为生命的盛开和绽放欣喜的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生命的逝去,亦是随时随地,恍如花开花落。
杨培长眠在了圣山脚下,悄无声息。生命就这样平和的结束,直到前进的最后一步。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从婴儿到幼童再到成人,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躯体的栖息地,所谓的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似乎等所有的欲望都尘埃落定后,人生就可以一马平川。可是再过稳定的人生,也抵不过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来的巧妙啊。
生啊,就在每一次细雨的滋润中,和每一次春风的吹拂中。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影视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必看影片叫《北方的纳努克》,电影讲述的是在北极生活的爱斯基摩人的日常。导演弗拉哈迪是个采矿工程师,他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把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拍下来,剪辑成一个小短片,拿到纽约放映,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语方式说『口碑爆棚』。但他吃了没有硬盘的亏,有次抽烟时不小心把火星溅到了胶片,引起了一场火灾,素材没了。
弗拉哈迪不甘心,准备充分后重回北极,找到了一家爱斯基摩人,在影片中他们被称作『纳努克』,然后跟随式拍摄。为了配合表演,纳努克们忽略了正常的过冬储备,没有攒下足够多的食物,在弗拉哈迪走后的那个冬天全家饿死了。
《北方的纳努克》很好看,凭借人类的猎奇心和冒险精神,1921年的爱斯基摩人如何吃住过活的情形,通过影像得以保存。同时期的中国,民国迎来第九个年头,电影《阎瑞生》同年上� 巧的是,九十多年之后,导演姜文将之改编为《一步之遥》,成了他的又一次滑铁卢。
姜文也时常在谈到影片时流露出一些不甘心,但如今不会再有人说起《一步之遥》,那像是一个遥远的闹剧了。
说这些是我早上去看《冈仁波齐》时想到的,电影自诞生起就有纪实和幻想之分,会玩的美国人,把地球摸了个遍,留下来一个个传奇,小孩喜欢,大人也不讨厌,像是看到童年一般坐在孩子边上看完。
《北方的纳努克》就是好电影,有纪实,也有故事,还有奇观。如果只是生活,我们直接去看就好,不用拍,在火车站、医院待一天就够编剧写三年了。好电影是看的时候如临其境,看完之后久久回味,它教会了观众一些东西,观众也在观看时缝合了一些记忆。在影片中,『纳努克』们搭建雪屋、捕获海象、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哦,他们是这样生活的』——这是我当时的反应。
后来一路看下来,电影的光晕越来越单薄了,我也越来越喜欢看老电影。弗拉哈迪是个优秀的故事捕手,他只是把故事搬运到当时的大城市纽约给人们看,他知道自己的摄像机应该架在哪里;张扬导演则显得沉浸在故事里了,导致视角是含糊的,有些时候你分不清楚,这些朝圣的人,他们是本来就这样,还是被安排成这样——后者是导致这部影片被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