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午夜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2篇孔子观后感,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日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象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象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象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象模象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象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前几天,听老师说我们学校同学们也要进行一次军训。
今天早上八点左右,学校门口真的来了一辆大巴,从车上走下来大约二十几位武警叔叔,他们是来教我们军训的。八点半左右,我们全校老师和同学都来到操场上集中,首先武警叔叔表演给我们看,我认真地看着他们的队伍报数,行走等等,都非常地整齐,看的我们眼花缭乱。接着每个武警叔叔到每个班级队伍中,武警叔叔把我们三年级的同学聚在一起,教我一首歌,名叫“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还每个班比赛,看哪个班唱的好,后来就开始训练了,武警叔叔教我们立正、稍息、正步走等等,下午又训了一小时左右。最后武警叔叔给我们带了摔跤表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今天的军训。
武警叔叔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朗朗上口的“论语”就是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家——孔子的言行。孔子——这位伟大的人,这位高尚的人,这位智慧的人。
今天,我们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令我的心灵彻底震撼,好像自己的心灵被无形的力量净化着。从这部电影里,我学会了智慧,学会了仁义,学会了做人。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的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孔子想实行自己以礼冶国的方法来发扬鲁国。但是,鲁定公的软弱和三桓的独霸让鲁国变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有一天,孔子在家里发现了季桓子的家奴,由于这个孩子要被季桓子当陪葬品,所以孔子就收留了他。孔子——这个善良的圣人在朝堂上为这个孩子求情,因而改变了残忍的制度。
但为此也与季桓子结怨。齐国的人想杀死孔子和鲁定公,但孔子与敌方斗智斗勇,不费一兵一卒,夺回了鲁国城池。就这样,他成了鲁国国相。后又想实行堕三都政策,但因鲁定公的懦弱而不得不终止。狠毒的季桓子假传圣旨,将孔子逐出鲁国。于是,高尚的孔子与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在这艰难,痛苦之旅。在路上,孔子自己因过度饥饿而昏迷不醒,因弟子颜回之死而伤心欲绝……但上天还是很眷顾他的,最终让孔子返回了鲁国。
从孔子身上,我学会了智。孔子在与齐国对抗时,总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计谋,巧妙保护鲁公,而且不费一兵一卒夺回自己的城池。
从孔子身上,我学会了仁。孔子非常爱自己的弟子的,当他知道颜回和子路相继去世时,他悲痛欲绝。当他抱着颜回的尸体发呆时,有谁可知道他心中的苦?
从孔子身上,我学会了志。孔子是个有志向的并且有志气的人。孔子的志向一直都是以礼治国,从末改变过。孔子也很有志气。季桓子假传圣旨废黜他时,他毅然决然离开鲁国,直到老年。季桓子请他回国时他才回到家。在这期间,孔子的思乡之情一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浓烈,但他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心,孔子是极为自律的人。
通过孔子的一生,我仿佛感受到了孔子一生的艰辛。更加明白了,一个伟人的成功靠的是丰富的阅历,只有经过世态炎凉,才能体会得到人生的真谛。
春节前,吃饭的间隙,将《孔子》看完了,没有能够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总体印象,觉得孔子是一个苦难的思想家。后来,有些疑惑,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孔子的思想应该是被淹没的呀,怎么会流传至今呢?(这大概跟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影片中并未表现过多。
今天在阅读《中国新闻周刊》(总第454期)时,读到了《电影<孔子>诞生记》。读到了一些这部电影的前后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这部电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当我还不知道孔子的时候,我听说了儒学,那时,还特别以为“经世济用”就应该是人生的伟大追求;后来,知道了孔子,读了一些《论语》,觉得他的一些话说得挺对,对现在的我仍然有用处。但是,至于“纪念”这一主题,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现代人真的想纪念孔子?想纪念孔子的什么?
又读到《我们应该如何纪念孔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我并不了解孔子,所以,我才浅陋地说了一些话。戴佩荣先生从“个体与群体”“羞耻心与罪恶感”“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孔子精神的现实意义。当然,这还是浅尝辄止的,我觉得深刻一些的,我应该认真读《<论语>今读》。
不了解是可怕的,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与权利。当自己了解得还比较少的时候,尽可能少一些开口说话。
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但却不是从他出生而是在鲁国做官时说起,直至寿终。这段时间,恰是孔子一生最辉煌、最丰富多彩的时期。
孔子,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儒家的始祖,他的名字被代代相传,就算是读书不多的都能很大声读音正确地说出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一些思想理论却知之不多。这部影片上映于2010年,那时的我正是在努力学习,为将来考大学做着准备,但却对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修习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观看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了。虽然电影中的一些布景等与史实不甚相符,不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出那个历史时代中的一切,但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它更直观立体地让我们走近了孔子,只是纸面上不能给予的。
如果说,在孔子身后,他堪称是极备衰荣的话,那么,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备尝坎坷艰辛的。正像人们所形容的,“真正圣人临终未免也要叹一口气”,孔子正是抱着壮志未酬、“天下无道,莫能宗予”的遗憾而抱恨终天的。然而,也正是这一条多艰的人生之旅,鲜明地反衬出了孔子坦荡、执着而又中庸,集仁、智、勇于一身的生命形象。
孔子在鲁国从仕时,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职位。数年之内,孔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期间颇能体现孔子之智慧与勇气以及政治才干的事件在影片中都有反映,如峡谷会盟、堕三都。在看到这些时,我不禁为孔子拍掌叫好,但同时也为他深深的担忧,因为孔子当时已经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果不其然,鲁定公最后还是中了离间计,孔子的治国措施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君主的疏离和季孙斯的挑拨,孔子随后开始了生命历程中悲壮而又执着的一幕——周游列国。可见,政治思想斗争自古就已存在!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其中一个镜头是孔子被迫出走时,他的弟子们得知消息之后赶来誓要与夫子共进退。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夫子啊!我想,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孔子必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的教导和指引,必是付出了许多真诚,才会换来这一切。
颜回死的过程是我最痛心的。我记得,就是这个好学的颜回,在陈、蔡绝粮、同学们大都有怨色的时候,站出来给了老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发表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铿锵之言。就是这样一个得意门生,最后死在冬天的寒冰、寒水之中。这里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反映出了颜回爱书之切!痛哭失声的孔子边哭边诉:“噫!天丧予!天丧予!”我想,他是在为颜回的早逝哭,也是在为失去一个学生、朋友、同志、知音在哭。我曾经反复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数千学生长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没有钱财,也没有官位,可是学生们能够把青春把生命都掏给自己的老师。即使在老师去世之后,学生们依然将一种深厚的热爱放在老师的身上,维护他的人也维护他的学说。这已经高高的超出了利益关系。是老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学问,是老师博施济众的仁爱的精神,是老师丰富多彩、满溢着人性之美的人格魅力在如春雨一样无声地灌溉着学生们,也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学生们?
我想是的。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今天,我读完了吴祚来的《孔子学堂》,里面的名句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
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
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亲自时间获得的认识是正确的,学习获得的认识不一定都正确。我们要拥有辩证的思想,拥有辩证的思想,让我们更能认识到本质。《孔子学堂》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也给我们带来生存的知识。
《孔子学堂》真是本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好书。置身其中时,孔子的形象仿佛被复活了,你会看到一个可爱的老师,他和自己的学生们不断地讨论问题,他的学生们不用考试、不用做作业、不惩罚学生,还有大量的时间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只是让学生们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通过对话来讨论问题。我怀着愉悦的心情,轻轻地合上了这本书。好想也来这么一趟别样的求学之旅!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成语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唐·李翱《李文权文集·陵庙日时朔祭议》:“先儒穿凿,各伸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又如: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成语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舆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表明他对孔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弟子,他对弟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是个清贫的人,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喜欢在清贫生活中执着于理想的人,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贫艰苦的,但又非常执著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将修为置于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汉高祖刘邦变贬孔为尊孔,李约瑟对孔子有“中国的无冕皇帝”的评价……孔子的思想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寻。
《孔子》年初已经上映了,我却一直没有看,昨晚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竟也看出一点感觉来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还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说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观赏这部电影的。
《孔子》是胡玟导演的力作,画面精美,气势恢宏,述说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称霸目的相互征战,而孔子为了理想在列国之间奔走,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影片活灵活现在刻画了一代儒师的大家风范。周润发饰演的孔子表演极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韵,他总是面带微笑却刚正不阿,从容不迫却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经典的论语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来人文气质浓厚。让人们在观看电电影、回顾历史的同时,得到启悟和学习。
在影片在开头不久,孔子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鲁定公面前勇敢谏言、取消陪葬,与季孙氏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胜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正义,以及一种无比坚定的勇气。
孔子在50几岁后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主张“为政以德”,政绩显赫,并得到了鲁定公的'绝对信任和赞扬。齐国一心想吞并鲁国,却对孔子心存惧意,于是想出一个除掉孔子的计谋,约鲁定公和孔子在齐鲁交界处商讨齐鲁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诈,为保证鲁定公安全,便向季孙氏借战车500乘。当孔子和鲁定公去赴约后,齐方便露出真面貌,试图致鲁孔二人于死地。孔子知道季孙氏的战车不会到来,因此用了一个计谋,命人在山谷另一边以树技等道具制造灰尘及吼声,并对齐王说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战车在山谷口候命。齐王见山谷那边灰尘大起,信以为真,便撤了军队,最终还失去了占领鲁国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计谋在历史上无可考究(三国时期的孔明也用过此计),可能是编剧加上去的情节,以此来歌颂孔子的军事才华。破了齐国的计谋后,孔子名声大震,被提为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一职。这是孔子从政来的辉煌的时期。
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势力,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从此处处被牵制和排挤,最终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离开家乡鲁国,和弟子一路颠沛流离讲学,一走就是数年。
在卫国,他见到卫国国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见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对话加起来寥寥数句,但很细腻传神,把一种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达得奇妙而精准。最终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然后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样的回礼。所有的人格得到升华,所有的人性得到彰显。
孔子在同游列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有一次被人围困,绝粮7日,孔子险些被饿死,谨有的一碗稀粥,孔子还和弟子推来让去,最后一人只喝一口,场面温馨而感人。
多年后,孔子终于重回故乡鲁国,头发胡子已经花白,面对城楼,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长跪不起,老泪纵横……那是落叶归根的情结,那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归属感,那是永远的游子情怀!
最后影片在《幽兰操》的歌声中结束,那是对孔子诗意而完满的总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给孔子,也给生活中每一个有着高洁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电影,值得一看。
影片中,孔子驾着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走,最后还被摔倒在地上,倒在地上的孔子对天大笑的情节让人看了心发酸,那中失意,那种痛楚,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还有一碗马汤的故事情节。孔子那不是做作,那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所表现出的信念战胜一切的心理。也表现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的困境与窘迫。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我更像丧家之犬哦。
让我动容的一段是孔子的大弟子颜回的死去。那一刻我落泪了。我见网上有人评论,说颜回在抢救孔子的书时,运用的拍摄技术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根本没法和>像比。什么理论啊,从人的感情来说,我认为也是不可比的。孔子跪在冰面上,悲伤的喊:"颜回,我的回。你在哪里?"也许女人看电影和男人看电影角度不一样,整部电影最打动我心的就是这一段。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对孔子不离不弃,相伴身边。在冰冷的河水中一次又 一次的抢救那厚重的竹简,他知道那记载着老师孔子的全部思想,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观看孔子,我真的是感觉自己太不了解孔子了。网上有人说沉闷无味,说什么的都有。我不苟同别人的意见,孔子,我看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教育的意义来说,都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洗化,还是值得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
孔子,你的德行如同美玉,清高而至洁;你的操守如同幽兰,奕奕而清芳。
生活在公元前的大思想家,尚处在奴隶社会的夫子,你的远见超越了你的时代。在礼乐随诸侯而出的春秋末期,在奴隶制度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处萌芽的历史关头,征战成为必然,杀戮成为必然,而你却提出了一条“仁义礼信”的治国大道。
没有人采用你的方案,不是因为你的方案行不通,恰恰是因为它的伟大而使人难以瞻仰。以仁治国,是通向大同社会的途径;修复礼制,是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标榜诚信,是教育人民要成为君子。
历史的距离总会产生隔膜,但孔子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君主制已经从中国消失,孔子思想中的“君”皆可换成“人民”。在通向“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和“共产社会”(也许会吧)的终极目标中,“以仁治国”、培养君子、以礼服人、以德服人的那套儒家理论依然是那么行之有用。
仁前提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仁,对于“杀身成仁”的说法,我一直不认同。我承认“仁”的重要,也承认为了仁可以舍弃生命,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只是被迫的举动,“人仁”两全需要战术上的妥协。
用仁政来治理君子,国家便不需要法律,每个人安分守纪,听从教化,不去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便会昌盛——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就必须遵循自然,克服自己的本性,以后天的道理约束先天不好的本能是困难的。英文字幕上将汉语“君子”翻译成英语“绅士”其实不是十分恰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绅士,但成为“君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的思想需要变通的执行,去掉那些“遥不可及和虚无缥缈”的部分是有必要的。“君子食无求饱”等理论显然是将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马克思认识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以要在“社会主义”的前面加上“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当然这个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没想到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东西)。
我们可以不是“君子”,但不可以不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孔子的哲学必将被世界发现,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 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 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 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 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 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