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的观后感范文【优秀10篇】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的观后感范文【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观看纪录片苏东坡的观后感 篇1

苏轼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从小学时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初中时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高中时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

之前对于苏轼的了解大多是由他的诗词而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苏轼的诗的,苏轼的诗风比较多样,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属于比较豪放而旷达的,《水调歌头》则属于比较柔美的,然而婉约中又不失大气。人们对于苏轼的喜爱,也从当今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诗被谱曲编歌传唱至今,耳熟能详,东坡肉作为人间美食流传至今。由此亦可见,苏轼的才华不仅仅只局限于诗词歌赋方面。近日,观看《苏东坡》纪录片后,使我更加走进了这位旷世奇才——苏东坡。

纪录片共分为六集:雪泥鸿爪、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和南渡北归。此片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角度观照苏轼在黄州之前和黄州以后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了苏轼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情节当属“不合时宜”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一次,苏轼饭后携婢妾散步,摸着肚皮问她们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满肚子学识。苏轼不以为然,惟有朝云的回答让他捧腹大笑。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那时的苏轼拥有不同于世俗的真知灼见,却始终得不到认可,但我们又可以从苏轼的玩笑言语中感受到他的那份开朗豁达。

苏东坡被贬后被再次任用,当时他发现新法的一些政策对百姓是有利的,于是便极力支持,一切为了百姓着想。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这是他多年执政的经验之谈。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的为人原则。

苏东坡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古今中外,到处都传唱着他的佳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吸引着我们。因此,我们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苏东坡学养贯穿儒、释、道,造诣纵横文、书、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因其非凡的才华和潇洒飘逸的人格魅力名满天下,是唯一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纪录片《苏东坡》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个维度出发,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苏轼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辅以当今最新的苏轼研究成果,汇集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再现出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纪录片苏东坡观后感 篇3

王尔德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毫无疑问,宋代的苏轼恰恰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不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一名佛、道学爱好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员。在央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中,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谈道:“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轼正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命运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将他从一个意气风发、愤世嫉俗的轻狂少年变成了那个我们所熟悉的饱经沧桑、放达自况的东坡先生,但他总能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即使在艰难的生存中仍不忘品味生活的趣味。

当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身为戴罪犯官,日夜处于严密监视当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好友徐君猷见他生活得如此窘迫,便将军营的一块荒地暂且让给他耕种以养家糊口,地虽不是什么好地,但苏轼依然甘之如饴,为了致敬景仰的前朝诗人白居易,他将此地命名为东坡,且自号为东坡居士。对有些人来说,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对于苏轼来说,黄州之徙虽然残酷地摧毁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也正是黄州成就了他的创作生命。所以黄州之于苏轼仿佛是“第二故乡”般的存在,是他的精神家园。在临终前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黄州度过了自己的四十五到五十岁,在惠州度过了自己的五十九到六十二岁,在儋州度过了人生的六十三到六十六岁,“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意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觉得最能体现出自身价值的三个时期。

无论自己被贬谪到哪一个地方,苏轼都会努力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让自己生活的与他们无异,而不是时时执著于仕途失意的不快,因为异乡人的身份而与当地格格不入。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中天下间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所以在黄州,他故意打扮得像一个老农,与当地人喝酒烤肉,谈天说地,夜晚喝醉城门关后便由城墙爬入城内,无所顾忌,连邻居都不敢将他与那个名满京华的大文豪联系在一起。苏轼还是个很会生活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肥猪肉没人愿意吃?不要紧,苏轼用便宜的价格将猪肉买回来,精心烹饪,制成的菜肴肥而不腻,鲜嫩可口,远近闻名,名为“东坡肉”,他将制好的“东坡肉”分给老百姓品尝,是不是颇有些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境界?岭南是蛮荒之地?疟疾横行?不要紧,这里至少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羊身上只剩下羊骨头可以买回家了?不要紧,苏轼将羊骨头放在火上炙烤,美其名曰:“烤羊脊”,并在给弟弟的信中大肆介绍了自己这道新发明的美食,还称这道菜吃起来很有蟹的味道。再次被发配到边疆之地、天涯海角的儋州?不要紧,已值风烛残年的他早已做好了身死异乡的准备:“今到海南,首当做棺,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苏轼这一生未曾屈服过,他在朝廷一直是受打压的对象,直到死都依然是罪臣之身,他的爱妾王朝云评价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此话无不贴切,但已多次被外放地方,苏轼又有何惧?留在京城,不是泯灭本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是陷入党争,无法脱身,对他而言,离开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反而能坚守本心,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

苏轼有一首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相传,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蛮荒之地的宾州为官,受贬之时,其歌姬柔奴对他不离不弃,毅然随行至岭南。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宴请苏轼等人,请出柔奴为众人劝酒,苏轼见其风姿绰约,容色清丽婉约更胜当年,笑靥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缕岭南梅花的清香,不禁疑惑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不料柔奴欣然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便作此词,以赞柔奴。“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内心能够得到真正的安定,无论此时身处何方,又有什么所谓呢?这颗心得到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句话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得需要多大的底气和自信啊,但苏轼说出了,当然他也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他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将他心中对世界的善意带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旁人的眼中,他永远都是那个豁达乐观、况然自适的东坡先生,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底气地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宣言吧。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该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该片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自2015年12月启动拍摄以来,摄制组行程10余万公里,除在黄州、罗田、麻城、眉山等地取景外,并远赴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拍摄大量珍贵素材,对余光中、叶嘉莹等数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了访谈,还采访了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全球知名学府的教授,以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探讨苏东坡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纪录片苏东坡观后感 篇5

相比一些纪录片以一些有争议的题材拍摄,我喜欢央视的这个调调。这部片子里面采访的人都是研究苏东坡领域的专家,他们无一不是怀着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情,讲述着他们熟知的那些事,那些词和诗,对于苏东坡的率真、洒脱和天才,这些采访的人也都流露出一股自然的激情。整部片子对于苏东坡的讲述还是有些概括的,但也有自己的主线,我觉得它更多的讲了苏东坡天生和在后天环境中磨练和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一份洒脱与一份热爱生活。

片子里讲到,最后苏东坡死前曾和一位高僧的对话,高僧让他念一念西方极乐世界,而苏东坡却说,我一直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几次遭遇打击,生活不是很顺利而又很有才能的人,能够如此的豁达,能够如此的享受当下,享受生活。片子多少都透露出了他们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一些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苏东坡而有所感悟的人性,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里面的动画制作应该算是国内质量很高的了,水墨风格,稍许3D效果,中国古典美的意境就是这样如诗如画。苏东坡的超脱,率真和大隐于市,不愧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偶像。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6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7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8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9

苏东坡有一种情怀,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沉浮。然而他沉睡千百年,直到2018的现在,都不曾改变。(文章的开头可以稍微铺垫一下,开头由于直白了一些,显得有些突兀。或是可以把第二段和第一段换一下位置,可以从当前的现象引出苏东坡,与之形成一种对比或共鸣。或者也可以把首段放到第三段的开头)

爽朗的天空绽出烈日的笑颜,云朵在光束中毫不显眼,但真实骨感。街上多了些叫卖的小摊,对面开张的餐厅里氤氲着酱香,可是被那奢侈厚重的玻璃门阻挡。清晨的街市边总是坐着些工人和流浪汉,整条路上充斥着菜香和垃圾腐烂的气味。我坐在餐厅靠窗的一角,看着最近网上曝出的假疫苗和假奶粉的事件,同样替那些父母感到担心。“末日动荡”,人心泯灭,这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眼前的新闻和窗外的景象,我不禁黯然神伤,陷入深思。(此处可以穿插,我想到了苏东坡)

北宋有位伟大的政治家,苏东坡。他生平经历起落跌宕。每个人在青涩之年都是懵懂无知,不知收敛性情的,亦如他,在书文中大发劳骚,被贬谪,后升官,欲升又贬。他反对新政法,却用一生的时间温暖了他任职还有贬谪地方的每位百姓的心,时刻保持着“民贵君轻”的信仰。越是艰苦贫贱之地,他越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在杭州任职时,当地粮食短缺,苏东坡就拿修葺官舍的钱去换粮食,并向朝廷申请,资以补粮,百姓们这才度过了干旱之季。第二年,杭州大闹瘟疫,眼下百姓的生计,让他不得不食言自己的挚友巢谷,开了“圣散子”这一济药方。因为此心安处,便是故乡。

苏东坡一生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他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甚至是海外,都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然而,在今2018,大部分的人情世故越来越冷漠。他们认为一切都需要金钱,一切都为了名利。为了提高成本,而大量散卖假药,不顾万物生灵;为了显示自家菜品的奢华,而背着良心标价;想要成为网红的人,却在网络上发布残虐猫狗鼠兔的视频……(这段文字口子开小,与苏东坡的某个点结合起来写,并写详细,这样会好很多。太过于面面俱到不好。)

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我们原可以像苏东坡那样,用顶风迎雨的态度,多点淡然,少点虚荣,过真实自在的生活。不计较名利地位,不比较高贵谦卑,与每个人都如旧相识般亲切。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被永远地用澄澈的水洗涤,不再抱有遗憾和不纯的思想,不再有对于世间的罪恶感,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像苏东坡那样活在2018,枯树会发芽,石头会开花,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 篇10

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于赤鼻矶上游览眺望,虽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内心依旧满怀着对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是的,时间的确太过残酷,让多少心怀壮志的男儿鬓染白霜。但苏轼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他多年的信仰。多少年后,出猎密州的他依然高声吟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的情意,字字的血泪,那份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与不舍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磨练,让他成长,让他成为成熟的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