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心得(精彩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心得(精彩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两个男主角吕成和刘好,典型的老实,害羞,不散言辞的奔三男人,事业和爱情对于他们两手空空,一日的偶然,遇到两个同龄的白领女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最终让他们抱的美人归。

对于付一平,他真的很悲剧:有能力,人很聪明,会处理事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没有把握好尺度。面对相爱的人,最终默默离开,对待感情一定要谨慎,不要脚踏两支船,可能是太聪明,让人没有安全感。事业和爱情都不想少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曲终人散后,感悟到鱼和熊掌不可皆得。一个好的女人,一旦错过了,一身就再也不会挽回。在事业和爱情迷茫时:他感慨要先成家后立业。

对于艾小方,在追求名利和爱情面前,忽视了自己的人格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待她的结果是不得人心,让人憎恨。同时爱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付出,最终会心理变态。

对于林国亮,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梦想用贫瘠博的心爱的人的同情,幻想得到自己的真爱,其实当谎言被人揭穿时,一直的欺骗只会让人讨厌。在爱情面前,欺骗总会被揭穿的,你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喜欢一个人,首先做他(她)最好的朋友,了解他(她)的习惯和爱好。用体贴和感动来融化他(她)。在现实面前,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放弃也是承担责任的过程。爱情不仅是感情,更是责任。

真正的相爱,爱是刻骨铭心的,痛也是刻骨铭心的。

尤其是大结局部分,感受颇多。特别是梁爽的几句话让我感动。

她说:“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很痛。我想她的父母虽然看的很不忍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想让李好为难不得已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大气呢,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也很自豪的吧!

是的,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观后感《剩女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她不想这样。她还说,“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

一段婚姻牵系着两个家庭,两边都同意自然很圆满;若有一方不同意,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再美好也会有遗憾。不过最后看到大家和和美美的,就踏实了。

真诚是可以打动人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电视剧里面有坏人出没的时候,我都会恨之入骨。可是,最后,看到他们醒悟之后,我又会觉得他们是如此可怜。“我”本善良,一点都没错!我本以为这个结局也是这样的,可是疯子就是疯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好朋友。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需求或是好消息愿意与他(她)分享的。希望会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会出现愿意听我与他(她)分享的人。相反的,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朋友。只要是朋友有所需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出现在他(她)的眼前听他(她)诉说他(她)的故事。再好的故事也是要有人分享才快乐!有时,快乐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时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看着电视剧中的梁爽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脾气、处理事情的风格、做人的风格……甚至写日记的习惯,好多好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年龄的不同吧,不知道我到了她这个年纪时,能否混出个这么好的职位来。不过我相信那时的我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呵呵……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我也有很多毛病,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改,不过,当我爱的人出现后,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会愿意为了那份感情去付出,作出努力。可惜,我心目中的李好还没有出现,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我遇见,这一次我一定不会放手。

李好就是我想要找的依靠,寻找一个李好这样成熟而稳重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值得的。

真的可以找到吗?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的生活不如普通人。他本可以接受父母的婚姻,过上普通人那时应该过的生活,但离家出走仍然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不愿意被这样摆布。她不想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这个角色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结局。他是小红。

萧军曾经问过萧红,当他在一个小旅馆的仓库里浪费时间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活着?小红回答:“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事情让我死不瞑目。”我们现在看到萧红说的让她死不瞑目的自然是旧的封建制度。萧红不愿意平庸或平凡。他想用他自己和他的笔来帮助被旧体制迫害的妇女。当时,萧军也被萧红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所感动。

然而,动力属于动力,天赋属于天赋。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毕竟是悲惨的。女性的悲伤不仅来自于当时人们的颓废思想,也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情感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足以粉碎他们。

女人生来就不是站得高的。

现在“女强人”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一个坚强的女人只在情绪控制上更优越。她们的本质和其他女人一样。他们外表像刺猬,傲慢好斗,但他们的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改变。

自古以来,女人不应该因为她们的一些缺点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他们不应该站起来面对天空!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400字 篇3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电影黄金时代优秀观后感 篇5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500字 篇6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