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1500字十篇
最近看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我〉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我,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我的看法,自我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我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主角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先的面目吗?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方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我自我以为书中说的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我。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思考,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理解,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理解!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我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我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我,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光,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只想说一句,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我!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思考,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更别得什么与身体联结了!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空谈理论,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做教师的好多年来,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着,那就是同事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做老师,你快乐吗?你幸福吗?”
当我把《做幸福的老师》读完了,也想了很多,希望从书中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不知为什么,思考了很久,总觉得好像还没有读!当再次把这本书放在枕边,伴着那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入睡时,梦中的我插上了翅膀在蓝天中翱翔;当伴着梦中的惬意醒来时,随手捧过《做幸福的老师》,再次重温“微笑教学——亮出最佳的名片”,微笑便荡在脸庞、溢在心间,就这样,为一天的幸福生活和工作拉开了心驰神往的序幕。
终于,现在,我有了一个使自己都感动的结论:“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自尊、自信、自强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只有幸福地做教师才能让学生幸福。我想,很多人往往是在人生路上,在行走的途中,错误地把行走当作目的而忽略了观赏沿途的风景,造成人生的错乱。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思维,每当早晨早早来到学校,有人会问:“你不觉累吗?”也许有时会有身体的疲惫,但是,我觉得幸福,因为我可以早早享受校园的宁静,可以早点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体育课的时候,陪着孩子们一起练习广播操,累着,但是快乐着,因为,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进步,感受的是他人所体验不到的做教师的幸福……
幸福地做教师,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育是用心去经营的事业,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可是我周围一些同事精神的沮丧令人担忧。教育是唤醒灵魂的事业,是塑造人格的事业,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心残者”,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个人生命的需要。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不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我们不要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不要“催命”的分数,不要使人窒息的无休无止的考试……否则,于学生于教师,哪里还有幸福的立足之地?如果学生们的心灵和情感已“沙化”得刮起“沙尘暴”,大家都把幸福预期在将来,把希望寄托在高考,于是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操练,挫伤了灵性,挫伤了创造力,不仅使得校园成为“失乐园”,而且也使教师和学生们成为被幸福遗忘的人。
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我们不能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幸福与生命是水乳融合的,没有了幸福生命也就失去了依托。
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想象的拓展,思维的升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乐趣。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材”,其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教师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会感染到学生年幼的心灵。
毋庸质疑,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本书其中的一个章节——《没有孩子是差生》,更是让我感动的泪花闪闪。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优秀是有标准的,“差生”几乎每个学校都存在。班级里差生多,许多老师就多了烦忧,幸福感大打折扣。“好学生”和“差学生”之间又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所受到的待遇也就很自然地有所不同,甚至老师看他们的眼神也截然不同。
我曾试图多方面了解美国的教育,源于我想弄明白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挑战,那么善于冒险,而且这挑战和冒险是充满了无限的睿智。读了很多书之后,终于明白:美国教育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国家恰恰相反。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的回答也许令他很失望:“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那还会有那么多对差生的无奈,对教育的失落吗?
不过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大多数教师正是以一颗爱心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聪明的孩子!
“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我在想,读了《做幸福的老师》,我应该将其有价值的思想和探索付诸行动,从而更大程度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动,达到提高自己,推动自己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你还等什么呢?
愿天底下所有的老师用您的微笑、信任,赏识我们的学生,用微笑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用微笑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播撒阳光照耀心灵……
亲爱的同行们,让我们抛却世俗的烦扰,感受工作和生活的精彩和美好,让我们一起——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吧!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我》,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我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光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我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我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光去照顾,耽误自我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我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我?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我,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但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个性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能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一样人的身上会有不一样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但是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我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思考,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理解,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还得起早上班。但是这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我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向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
我有幸拜读了陶继新专家的著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翻看了几页,我就被陶老师平实却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所深深吸引,不觉看至深夜,还不忍将书放下。一本好书的确能启迪人的心智。与陶老师平静如水的心境相比,我感觉到自己的浮躁,与陶老师的“取法乎上”对比,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是幸福的,也从中读懂了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感恩生活,享受幸福教育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以前我曾抱怨过教师职业的无聊乏味,曾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乐趣。其实幸福是一种心态,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教学生活,在平凡、琐碎中,寻找快乐的种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们就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岗位是幸福的:当我们坐在舒适宽敞的办公室里工作时,我们应该想到还有多少人为了生计正在不辞辛苦的劳作着;当我们抱怨福利待遇差的时候,我们要想着,还有多少人在为找不到工作而愁眉苦脸。在这样一个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荣的岗位上工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耀,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课堂,享受学生带给我们的快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温馨;长存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收获更多幸福!回想在教学的生涯里有多少次这样的情景出现:感冒咳嗽时,学生将含片递到我的手中,“老师您嗓子不好,含着它会舒服很多的。”因为批改作业这肩膀不舒服,“老师,我给你捏捏肩膀吧。”多少次,刚准备到处翻找红油笔,给学生批批作业,一只红笔已经出现在我眼前,“老师,给你用!不用再找了。”这样的事例真的是举不胜举,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的重复而淡漠了激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只有懂得感受教育事业的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
二、取法乎上,提升精神质量
陶继新老师特别注重读书,注重读书的质量,“取法乎上”四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仔细想想这话多么精辟,以前我也很喜欢看书,可更多的是把书当成一种休闲方式,我喜欢看《知音》《女友》《小小说》之类的书籍,而对于《论语》《压根就从来没想过去读,觉得那样的书籍太枯燥无味了。在陶继新看来,读书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获取文化最关键的途径之一,正像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必须且必要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深感惭愧!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并把这些思考、想法、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校经常鼓励老师读好书,然后写读后感,后来我逐步意识到,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会对所读书目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会一本书读过后很快就淡忘,对于书中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就应该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好,那样的知识才会深入心灵之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们就应该像陶老师那样,及早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储存一些文化食粮,只有这样,在我们年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活里留下了多少幸福的回忆,才能做一个身心都倍感幸福的教师。
我在家里认真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主要是写教师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良多。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有效就是高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高效能就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夜探寻、反复实践的课题。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有效教师》不像平日里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的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
正如文中的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却看不到前方的路标,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幼儿园的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幼儿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所欠缺的。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幼儿,亲近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茁壮成长。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期望。在中学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我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光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能够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我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能够代表我,于是用心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能够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但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我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我能够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能够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简单,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能够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够看见与知晓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够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以前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我》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能够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能够感受,观察,检验自我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我。当我把自我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我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我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但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以前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我面前,试图让自我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明白自我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完美的缘分。
没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能够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但是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取不一样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几年前学校推荐时读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今年市名师工作室推荐书目中正好也有此书,重又拾起细细品味,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书的感悟更深了一些。我被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被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所吸引,它给我带来清新与乐趣,我被一段段精彩的阐述,一句句充满深情的话语所吸引,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也给我展现出一个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新时代教师的形象。
人因思想而伟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现代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在我看到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前几日听到六职专任老师自喻“我是一名教师,我不想做蜡烛,要做一棵参天大树”道出了我的心声。我想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的是充实与愉悦。完美的心态,必定由此而生。书中也提到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教师的职业生命中应该除了学生,还有自己。教师要有理性,尽最大可能设计出“课堂四十分钟分分都是精华”的教案,授课力尽详细,简洁,提高课堂效率,那也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作为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21世纪是创造的时代、竞争的时代。我们教师也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出口,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爱心为基础,以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开展教育教学。
我已到不惑之年,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了20年,凡事竟然也以“老教师”自居,对于读书,学习总认为自己过了最佳年龄,只要做好自己份内与本职的工作就好。读了郭老师的书,反思自己从教二十载,明白一个人资历并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对我来讲更应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思想观念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追求科学从教、求真务实。
我看到别人改写的美国作家黛安E.著作《儿童世界》的一段话,感觉特别能达到我理想的课堂境界,借用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束语,我要力争:
让学生在宽容的生活中,学会大度;
让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中,学会自信;
让学生在赞扬的生活中,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让学生在公平的生活中,学会正义;
让学生在安全的生活中,学会信任他人;
让学生在赞许的环境中,学会自爱。
让我们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师生和睦,工作高兴;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吧!
女人的美丽或许与生俱来,明眸皓齿面若桃花是上帝赐予的尤物,而女人的温暖却是后天培养的,吐气若兰柔情似水要经过岁月的磨砺。女人的温暖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这种神秘的“暖气流”让女人欣赏羡慕,让男人向往迷恋。
女人的温暖很普通,也很平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默默让座的女人,在路旁看见被雨水淋湿的流浪动物,她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家。轻轻地搀扶着老人走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陪老人一起回忆岁月的点点滴滴。在深夜为辛苦的爱人奉上一杯清茶,用她的温情熨平爱人额头上的皱纹,为他抚平心中的忧伤。她是孩子心中明媚的太阳,孩子的喜怒哀乐,她会与孩子一起感受,陪着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她也许是一人,也许千千万。人群中她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平凡,那么的微不足道。当你看清她眼中的柔情,感受她心中的质朴,你会发现,温暖的女人脸上会泛着不一样的圣洁的光芒。
女人的温暖在心底摇曳成水草,女人的温暖在眸子里柔成水滴,女人的温暖在唇角凝滞成飞雪。女人的温暖在心,女人的温暖在态,女人的温暖更在情。
女人的温暖是一种美丽,含而不露,娇羞怡人;女人的温暖是一种风情,临镜照水,婀娜多姿;女人的温暖更是一种气质,如沐春风,和煦温馨,品质如兰流溢出缕缕幽香!
知性女人可以没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容貌,但她定有优雅的举止和精致的生活;知性女人也许没有魔鬼身材、轻盈体态,但她重视健康、珍爱生命;知性女人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保留着好奇的童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她总是出现在变化的前沿;知性女人有理性,也有更多的浪漫气质,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书本上的几个精美词句,都会给她带来满怀的温柔;知性女人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风雨,因而也懂得包容与期待.
知性女人内在的气质是灵性与弹性的统一。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能领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灵性是女性的智慧,它是和肉体相融合的精神,是荡漾在意识与无意识间的直觉,是包含着深深理念的感性。有灵性的女人以她的那种单纯的深刻令人感到韵味与魅力。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收放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自有一种主见。都说男性的特点是力,女性的特点是美。其实,力也是知性女人的特点。区别只在于,男性的力往往表现为刚强,女性的力往往表现为柔韧。弹性就是女性的力,是化作温柔的力量。
有弹性的女人既温柔,又洒脱,使人感到轻松和愉悦。灵性与弹性的结合,表明真正的女性智慧也具有一种大气,而非平庸的小聪明。知性女人是具有大家风范的。一个真正“知性”的女人,不仅能征服男人,也能征服女人。因为她身上既有人格的魅力,又有女性的吸引力,更有感知的影响力。知性女人的优雅举止赏心阅目,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她用身体语言告诉你,她是一个时尚的,得体的,尊重别人,爱惜自己的优秀白领。她的女性魅力和她的处事能力一样令人刮目相看。
一直很喜欢那种知性的女人,她们质朴本真,有着睿智的头脑,条理的语言,得体的衣着,一抹微笑就可以平复风雨,抵挡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