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

人生读后感(通用15篇)

《人生》读后感 篇1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近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平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就应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好处和价值,这个好处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好处:“我此刻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个性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我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

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我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丰乳肥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但它们的作者必须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能够后天培养。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在时光的历炼中能够构成自我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人生》读后感 篇3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人生》读后感 篇4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好处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但此刻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持续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人生》读后感 篇5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曾经,古人可以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待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现在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美好。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人生》读后感 篇6

一向十分喜欢于丹,喜欢她的聪明,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独特见解,喜欢她的不凡谈吐,而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人生不一样寻常的感悟。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大都不一样,有的人用心乐观,有的人消极颓废,于丹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她的大智慧体此刻她对人生好处的探索、对完美人生的不断追求。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当这么多的光环罩在她的头顶,她没有骄傲,没有被名与利所束缚。而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当我拿到于丹老师的<于丹趣品人生>一书时,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起来。

<于丹趣品人生>资料分为八大部分,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以及代后记生活之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如同手中的沙,越是想要攥紧,流失得却越快。我们投入全部精力,得到了名利,却体会不到些许的宁静;我们历尽艰辛,想寻得一份踏实,却最终迷失在忙碌的生活当中。于是,我们迷茫了。我就是这众多迷茫者中的一员,或许我比别人幸运之处便在于我看到了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老师透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体验了一番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认为,与古人相比,这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向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如果不依靠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能够企及的世俗的仪式。”于是,这本书出此刻了读者的眼前,带领读者走进了古代名士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现代人的生活脚步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如何去放松自我,如何放慢脚步,用一颗闲适的心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于丹老师用她的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开始反思自我的生活,以往的我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如此无趣、如此乏味。即便有闲下来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体会生活给予我的乐趣。以后,我要张开双臂,笑对人生,满面阳光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迎接完美的未来。

《人生》读后感 篇7

每次读季老的书,都能从他那简洁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与随和。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都会有自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好处。在文中,一代国学大师,一代圣人,还一口一个我辈凡人,这不免使得“我辈凡人”扪心自问,我该有怎样的人生?

品读这本书,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一齐探讨了一种用心的生活态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总结。关于缘分、关于命运、关于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感情、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好处,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是的,职责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职责感,每个人都就应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敢高声宣喊自我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己,能够不烦不躁;对人,能够互相谅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记得他曾笑谈过自我,几度摔倒,又几度爬起。

这种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拥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们此刻无法到达境界。他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年纪越大,涉世越深,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就会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许不明白现代年轻人的感受,可关于世事人情,命运,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总结着实让我有些触动。

人生慢慢旅长路,总会有福有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祸福相通,所以走运与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

“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季老对祸福的态度已经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态的平衡,情绪的稳定,才是长寿之道。季老用实际论证了这一点!他很快乐,生活很超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中,我们总会在特定的阶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缘起,他们中总会有些人只会碰我们走过一段短短的旅程,总会有些人会和我们成为兄弟,成为知己,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和我们一齐应对多舛的现实生活,携手走过那些艰难沧桑岁月。一齐飞,一齐闹,一齐哭,一齐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们并肩的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珍惜自我拥有的一切。

我们还有很多梦没做,还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让世界听见我们的歌。准备好没有,时光不再停留,想要飞不要任何理由。我们说过不管天高地厚。想飞到那最高最远最洒脱,想拥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资本,现代的年轻人都向往自由,这本身并没错,可如今的社会形势正一步步逼迫着这一代的年轻人抛弃自我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来,这就是命运吧,“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持续情绪的平衡。”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都被这骨感的生活磨去棱角,剩下的少数,不是牛X就是傻X。

幸福是一种心态,不满足是人生常态,麻烦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切,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种心态,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对此,季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透过用心有为的人生,促进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不满意态向满意状态转变。“知足者常乐”嘛!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季老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下。是啊!不抛弃,不放下。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应对不顺,正视它,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我投降。勇往直前,理解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间,不要天天为自我的事忧心忡忡,你该完成的使命,你该尽的职责,就自自然然地去尽职履责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难,害怕失败。做自我能做的,做自我就应做的,让自我问心无愧、不后悔就足够了。我们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计较它呢?我们就应做的就是透过用心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我。

最后,季老谈到了感情。“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务必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对于感情,季老不相信一见倾心。一见倾心只是人一时的冲动,不相信冲动的感情。两个人务必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并且,季老还说:不能花费太多的时光在这上方,余出来的时光应当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整本书读完,突然发现对于人生这个概念,读之前模糊,读时渐渐清晰,看完后又整个模糊一片。对于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注解,这个注解需要我们每个人用我们一生的时光去摸索、去探寻。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为的前人经验看待,每个人都有自我追求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我想要到生活。

如今,虽然季老已经无法续写传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品味。

后记:说实话,季老这本书,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别提读后感了。想完成论文,又无从下笔。只好乖乖的读第二遍,于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点感觉,写下这篇拙劣的文章。其实,对于每本书都是这样,只有用心品读,你才能在身心触动的同时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每一本书,都蕴含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人生》读后感 篇8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明白他是位名人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能够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能够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我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我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我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我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我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必须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简单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人生》读后感 篇9

大家都喝过茶,知道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来,“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一定要喝昂贵之茶吗?每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吿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终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习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人生》读后感 篇10

人生,是有很多不愉快的;人生,是艰难的;人生,是不公平的;人生,是残酷的!面对人生中所有的不愉快,你是如何做的呢?以前的我,一定会抱怨。抱怨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够优越,抱怨自己为什么当不上班长,抱怨父母不够宠爱我,抱怨考试题目太难,抱怨……但现在的我,不会抱怨,只会用自己很好的心态去面对!只因为我阅读了《不抱怨的人生》。我们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遇到的事儿,其实,都可以有很多的解决方案,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和我们周围的人相处。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有利有弊,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和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选择,有时候被称为抉择。“选择比坚持更重要!”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也就是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那么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其实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抱怨的对象。生活、工作上不顺利时,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也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

《不抱怨的人生》通过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为处于成长之路的职场新人们提供一个似乎真实的职场生存体验,也让职场新人们了解职场中的成长之痛,并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去看待。这些书,其实,都是在教给我们,当我们遇到在某种情况下自己认为的生活和职业中“问题”的时候,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成长和上升。然而,这些我们在某种情况下认为的是“问题”的问题,当我们以另外一种心态去看待,去思考的时候,这些问题,似乎看上去已经不再是什么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最最正常的一部分,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是没有付出的。我非常相信英语中的一句话:“No pains, no gains!”并且,时时以中学的时候,让我永记心中的一段古文:“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在寂静的黑夜中奋勇前行。”也一直是我遇到苦难和身处困境之中的激励!

我记得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曾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然而这个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则“: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抱怨的事。书中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可能我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事情失败了,习惯归结于他人的不体贴、不配合或不努力,从而逃避责任。这些负面思绪不只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还影响着别人。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对手。如果我们会抱怨不断是因为我们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占据着。那么我们要怎样逃离抱怨的泥潭呢?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有人去概括佛家的思想精髓:”自觉——自我觉悟“。那么”觉悟“,其实也是一种对待世间事物的心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我们就可以超凡脱俗,继而优秀卓越!

在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使我们学习到很多面对人生,面对学习所应该具备的心态,比如:”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包括国内外大学的校训,其实也都是在讲一种心态。有了好的心态人才会在不断总结中前进。

态度决定人生!——心态决定人生!用正确的心态去看每一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让我们每一天都成长和进步!

《人生》读后感 篇11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人生》读后感 篇12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以前,古人能够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盼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此刻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完美。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人生》读后感 篇13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静坐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人生》读后感 篇14

(一)人生的好处与价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季羡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我决定的,也是我们务必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这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就应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人生》读后感 篇15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