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读后感【通用3篇】

家长必读读后感(精选3篇)

《家长必读》读后感 篇1

如何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生活?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以完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要试着用朋友相处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思想,用换位思考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并处理矛盾;孩子们或是调皮捣蛋往往都是有极其隐秘的心理原因的。当他表现出烦躁、故意顶撞家长或者说粗话等,家长往往并没有注意到他这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心理意义。而只是孩子,这种就不能对症下药。倾诉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孩子内心的若是无人知晓,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负担,让孩子大声地说就是一种的方式,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苦恼,而且他们因为的薄弱,承受能力更脆弱,一些界根本不能称为问题的问题都会成为他们承重的负担。

家长如果认真倾听孩子,哪怕是对孩子的苦恼不能给予任何实际的帮助,至少也会在上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在支持和鼓励自己,而不是和自己在相反的立场。

《小学生家长必读》这本书为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推荐了方法,相信在我们学校全体老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会更健康跟快乐。

家长必须了解和倾听自己孩子的,结合自己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因地制宜的教育和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

进入小学后,家长要跟老师一样,把更多的爱藏在心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一个是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孩子,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看到优点,就及时表扬;看到缺点就及时,不能一味表扬,也不能一味,应该表扬与相结合。表扬和都要恰如其分。表扬时,不要说得完美无缺,时,不能简单,说得一无是处。

首先我觉得习惯并不是进入小学才开始培养的。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懂事后,日常生活必须竖规矩,要让他们知道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把孩子向有利方向引导,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来培养学习习惯会更轻松一些。孩子从出生时候开始,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着好奇地想要去了解。不夸张地说,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积极地渴望着学习的,即使平时没有人教,但是只要自己感兴趣,她一样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把她喜欢和好奇的东的头头是道;但当孩子一但进入了学校,这样的渴望就消失了,他们开始厌倦学校的生活,开始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一种枯燥但是必须要完成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的学习,说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对孩子来说,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快乐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有了记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孩子自然会充满自信,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就不会,或者选择逃避,面对学习也能相对的快乐些。

《家长必读》读后感 篇2

古希腊有一个传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艺术。有一次,他在完成一座少女雕像时倾诉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并对这尊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情使少女雕像突然活了,两人最终相聚在一起。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爱”的巨大效应。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它用在了教育预测实验中。他随意抽出学生进行测验,并开出了一张“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结果8个月后的再次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任课教师受名单的影响,对这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抱有更大的期待,这种期待又表现在与这些学生交往中的态度和情感上。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态度的积极影响,也就真的表现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主动配合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因教师的期待而潜移默化促成学生进步的心理作用就是教育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确实,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学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态度、行为实际上是学生一生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国著名作家三毛曾经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时间长达7年,在这期间她不肯上学,害怕所有的人,不愿与外界接触。而起因是初中二年级因为成绩不佳,一个数学教师在她的眼上画了两个“鸭蛋”,使她当众出丑。有人认为这一心理疾患还是她后来自杀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而这种相互关系在师生相处中更为重要,在生活中师爱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杜鲁门总统的成功就与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但很多时候教师可以把爱和期待毫不吝啬地用在好学生身上,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给予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坏”学生。其实没有一个“坏”学生是天生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人格,做学生情感的反应者,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将尊重和爱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快乐地成长,这和敢于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

孔子早在几千年之前就有“欲来者不拒”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伦理精神,心是用心去换得的,我们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小的教学行为上,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一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体验成功,都能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中。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以为,爱与期待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必读》读后感 篇3

女儿的出生赋予了我一个神圣的称谓:妈妈,简单的两个字代表的不仅仅身份,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段贯穿生命的奇迹。女儿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蹒跚学步到满地奔跑,从牙牙学语到口吐连珠,从一无所知到懵懵懂懂,一路走来我从未缺席,甜蜜的母女深情、幸福的亲子时光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女儿的入学又赋予了我一个全新的称谓:家长,它与"学生"配套出现,又与"学校"紧密相连。孩子即将步入陌生的校园,走向她崭新的人生起点;而我也将进入陌生的角色,开始我漫长的陪伴生涯。我信誓旦旦地承诺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我们将继续上演幸福与甜蜜,绝不因为角色的转变而有丝毫的影响。

理想总是那般丰满,现实却又如此骨感。看着她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我充满了期待,但也有一丝担忧,入学不到一个月后,我的忧虑彻底沦为现实。我们每天总是以"催催催"开始,又以"催催催"结束。上学磨磨蹭蹭,学习用品丢三落四,书本乱七八糟,课堂上沉默寡言,做作业更是"三请四邀"。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活变得一团糟,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因此蒙上了尘埃,这让我一度迷茫:成功的"妈妈"为什么不能蝉联成功的"家长"?

看似不起眼的《家长必读》摆在了我面前,在班主任老师的要求下,我一头扎了进去。慢慢的,书中的文字竟然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急功近利,仿佛听到了孩子发自肺腑的声音,更闻到了孩子含苞待放的芬芳。我坚守了陪伴,却忽略了独立;我给予了关爱,却遗忘了倾听;我浇灌了期望,却屏蔽了成长。书中既有科学的教育理论、真实的教育事例,也有形象的亲子互动、生动的资源链接,还有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它的出现为我打开了家长那扇门,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新的梦想、新的征程。

"做一个优秀的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习惯,使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一段开场白解答了我内心的困惑,我和孩子所有的不适应都来源于我们未曾拥有的小学生习惯。她习惯了幼儿园的随意,我习惯了包办的喂养。培养从源头开始,打破旧习惯,重塑新习惯。我们约定起床洗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时间,如果按时完成就奖励一朵笑脸花,反之则贴哭脸花,一个月累计笑脸花25朵即可获得一次奖励,哭脸花超过10朵就要接受一次惩罚。刚开始孩子还有些手忙脚乱,渐渐地她习惯了闹钟一响就起床,放学到家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及时整理书包,临睡前检查第二天所用学习用品是否带齐。在此过程中我学会了放手,并适时地加以鼓励:"你今天起床好准时哦!今天的作业完成得不错哦!今天的书包整理得好快啊!"当孩子的节奏跟上我的要求时,我开始关注更多的环节,看书写字的姿势、注意力的集中、独立作业的能力等等。

"研究者发现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1天,不过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孩子逐渐将我们的约定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习惯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书包不再凌乱,课堂不再沉闷,作业不再拖拉,生活不再杂乱无章。洗漱间里有孩子爽朗的欢笑、课堂上有孩子积极的发言、饭桌上有孩子快乐的分享、睡觉前有孩子幸福的亲吻。这一切都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真实。

看着身边的朋友开始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我也蠢蠢欲动,在观望中否定,在否定中寻找,最后决定让孩子学小提琴、街舞,外加小主持人,一想到以后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我就一阵激动。当我带她去报名时,她却坚决不同意,当时气得我火冒三丈,甚至还狠狠地责骂了她一番。《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点醒了我,"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就像治水,不能光靠堵,还要善于疏导。父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某种模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只有找到孩子真正内在的兴趣,孩子才会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她说她喜欢动听的古筝声音,也喜欢做各种创意手工,还喜欢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看心仪的校园小说。原来我的兴趣不是孩子的兴趣,她有她的世界,也有她的梦想。我和孩子走进古筝课堂,随着优美的旋律放飞心中的希望;我和孩子走进拂堤长廊,随着飞舞的柳絮构思手中的梦想;我和孩子走进书香之门,随着油墨的芳香迎接奇妙的天堂。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茁壮成长。"

"父母最有权威影响孩子,孩子也从父母身上获得一切。"

"实现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以及协调一致的配合。"《家长必读》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一篇篇、一段段充满哲理的语言浸染着我的心灵,一句句、一个个透入心扉的字词鞭策着我的行动,未来的教育之路我不会迷茫。它让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学会用微笑去迎接孩子的每一次拥抱,用宽容去面对孩子的每一次失败,用信心去等待孩子的每一次盛开,我们终将放手,孩子不会孤单,因为她有我们倾注的全部的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