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yǐng)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他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文学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4、《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全诗372句,93 节,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不被君王理解,满怀委屈,忧愤而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

  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二、重要字词: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三课时

  一、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二、研讨课文: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

  节、52句。

  1、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二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皆书楚语,

  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四、文 章 结 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八、哪些诗句表现屈原的外在美?

  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三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二)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二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问题四: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五:《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六: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七:《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寓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六、【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附、目标检测

  1、诗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用原诗句作答)

  明确:(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教案

2.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教案

3.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范文

4.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

5.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二第1课《伐檀》教案

6.高中语文《氓》优秀教案设计

7.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案设计

8.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9.高中语文《天狗》优秀教案

10.《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