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 1 CHINESENUM3 一 、【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大概在十六七岁左右,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心理都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学习本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父母之间的爱,从而正确处理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 2 CHINESENUM3 二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 3 CHINESENUM3 三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4 CHINESENUM3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作者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课文介绍了人由幼稚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中,爱的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文章还说道爱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你持有的爱的原则分不开的。文中谈到了两种不同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的区别;‘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的区别。文章重点说道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区别,还谈到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这是一篇翻译文章,有很强的思辨意识,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对两种不同的爱的原则的理解。
二、教案
授课人 胡小胜 学科 语文 学校 水阳高级中学 课 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以及《爱的艺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深层次地明白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4. 如何认识两种爱的原则。 教学重点 深层次地明白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两种爱的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合作研读、点拨、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实验
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考场外父母等待孩子的一组图片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
1、作家介绍:弗罗姆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
《爱的艺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2、解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对象:父亲、母亲、孩子
内容: 爱
3、本文是属于议论文,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文章初步理解。
明确: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母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5、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学生看了之后很感动,很多同学想到自己中考时父母期盼的眼神。
在讲解题解时候,许多学生误解对象有两个
学生往往能回答出本文写了父爱与母爱区别
许多学生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很难回答全面。
许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容易引起共鸣。利用相同经历直接入题。
先让学生了解目标,然后简介作者
介绍《爱的艺术》目的让学生很快明白作者意图:爱是一种能力。
题目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内容。
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怎样,对文章把握多少。
这是教学重点,首先学生得知道母爱是什么,父爱又是什么,才好比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 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比较?
明确: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母爱 :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认同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有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带来了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三:合作探究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学生填表)
学生一般都能回答上来,问题较为简单。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比较起来就容易总结。
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三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观点。
2、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
格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
升到理性层面,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
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速读课文:
①质疑答疑,突破难点;
(1)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母爱是无条件的,所以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因根本不需要换取,所以无所谓赢得,也就无法赢得。
(2) 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你怎样理解?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②谈谈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理清思路:
1-3:论述人爱的能力的发展。
4-8: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9-10:总结全文,人要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三、深入研读、感悟汲取:
1、提问:母爱与父爱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缺点?
区别积极面消极面
母爱无条件最伟大,人的内心深处最渴求。无法赢得
父爱有条件可靠努力获得,受自己支配控制。辜负父亲期望,就会失去。
四、探究讨论:
[探究一]:“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弗罗姆的观点吗?请结合实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人类的情感没有国界的分别,弗罗姆发现了一般规律,母爱是无私而热烈的,父爱是深沉而含蓄的。母爱是故乡、大自然和海洋,父爱是思想、纪律和秩序。然而两者也不是绝对的界限分明,父爱也有细腻、无微不至的一面,母爱也有理智与严格的一面。两者实际上是相融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显示资料:5.12地震短信留言,徐静蕾的父亲,朱自清的《背影》,毕淑敏的《妈妈为什么打你》)
“亲爱的宝贝,你长大了一定要知道,妈妈爱你。”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将来可以不再听我爸爸的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探究二]:“母爱的弊端在于无法赢得,父爱的优点在于靠努力去获
得”,看样子,无条件的无限止的给予式的爱并不是最佳的,你同意弗罗姆的观点吗?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
——《长短经》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前苏联】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总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父母对孩子的爱博大深厚固好,但也要讲究个度,。优秀的父母应当为孩子的长远打算考虑,呵护的同时加上锤炼,让爱的大船以无私为帆,以理智为舵。
引入弗罗姆观点:
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应当将母爱与父爱综合于一身,既要有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又要有父爱的冷静与理智。
五、拓展延伸:
年龄段特征
婴儿期(0-1岁)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幼儿期(1-8岁)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童年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对照人的爱的能力发展变化表,看看你属于哪一个阶段?你将怎样爱你的父母?
父亲节要到了,请你给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音乐起,写作,之后请同学朗读)
六、课后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请你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我有一个梦想
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分析
2.高二语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材视频
3.高二语文必修四课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4.小学四年级语文《马鹿有情》教案范文
5.小学四年级语文《梅雨潭》精选教案范文
6.小学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怀》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7.小学五年级语文《花的学校》教案范文
8.小学五年级语文《一句话》精选教案范文
9.小学四年级语文《爱是什么》优选教案范文
10.小学五年级语文《高山流水》经典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