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

  高中物理时理综中拉分比较严重的一个点。所以高三理科生的复习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高中物理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物理知识都是很困难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因为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而且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有以下几个做题方法

  1、利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

  2、根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的方向特点进行分析。

  3、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受力分析:

  (1)确定研究对象 —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

  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

  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二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同步练习题】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在某一时刻等于零时,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运动形式上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受力上看,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一时刻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力不一定为零,故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物体相对另一物体静止时,该物体不一定静止,如当另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该物体也做变速运动,此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C选项符合平衡条件的判断,为正确选项;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不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选C.

  答案:C

  2.为了测量A、B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测力计读数稳定时,认为其读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测力计测得的滑动摩擦力最准确的方案是()

  解析:A与B选项很难保证物体A匀速运动,D选项中测力计示数为F与摩擦力的合力,选C.

  答案:C

  3.一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已知物资的总质量为m,吊运物资的悬索与竖直方向成θ角.设物资所受的空气阻力为Ff,悬索对物资的拉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

  A.Ff=mgsinθB.Ff=mgtanθ

  C.F=mgcosθD.F=mgtanθ

  解析:救灾物资匀速飞行,受力平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向右的阻力Ff和沿细绳斜向上的拉力,可得Ff=mgtanθ,B项正确.

  答案:B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三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四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很少用):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然而,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②根据“正交分解法”进行分解——先合理选定直角坐标系,再将已知力投影到坐标轴上求出它的两个分量。

  关于第②种分解方法,我们将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几类典型问题: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将物体放在弹簧台秤上,注意弹簧台秤的示数,然后作用一个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从水平方向缓慢地向上偏转,台秤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拉力除有水平向前拉物体的效果外,还有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所以,可将斜向上的拉力沿水平向前和竖直向上两个方向分解。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所示,在斜面上铺上一层海绵,放上一个圆柱形重物,可以观察到重物下滚的同时,还能使海绵形变有压力作用,从而说明为什么将重力分解成F1和F2这样两个分力。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

2.高考物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3.2020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4.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5.高考理综复习必备知识点总结

6.2016年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7.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8.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9.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集锦

10.高考物理必考知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