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使用的高阶技巧

  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作文备考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高考作文素材使用高阶技巧

  1.凝缩素材,取其一点

  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

  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却只选取了人物“自我修行,成就道德”的一面,从而论证“人,只有自我修行,提升道德,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多人组合

  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应做到异质叠加,避免重复列举;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

  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由笔尖到人心,一脉相承,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如马尔克斯,孤独哲思。

  ——《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映衬

  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

  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如虹气势?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剪辑组合

  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法,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同向强化组合,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

  二是异向强化组合,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

  三是延伸强化组合,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

  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而成:

  巨鹿

  ……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阳

  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镜头组合”法。第一组镜头由“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由“项羽乌江自刎”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

  三组镜头,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上下文无须过渡,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拓宽深度

  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余例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

  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切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

  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所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地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画龙点睛

  妙引名句,就是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诗文、名句、歌词、俗语、民谚,多么丰富的语汇,又是多么的富于文学魅力。名言精练,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

  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

  如下面的文段: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刚柔相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