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初级中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高级中学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关键词:初中教学;综合实践课;难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初中综合实践课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要改变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模式,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真理。因此,教师要积极解决全面开展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难点,并实施相应的策略,保障综合实践课的效果。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作用
综合实践课开创了新的课程理念,一改传统单一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模式,使学生离开课堂,融入生活和社会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的难点
1.思想保守落后
一些教师和学生受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能充分理解综合实践课对学生的作用和益处,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和创新,一味地依赖课堂授课,不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不能真正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倡导创新,导致综合实践课成为摆设,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失去了课程的价值。
2.课程资源有限
由于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模式的教学课程,一些制度理论方面还有待完善,课程资源比较有限,不能真正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践内容进行开发创造。受课程的制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充分地实施,且在综合实践课上的师资力量还不完备,更加制约了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
三、全面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措施
1.了解综合实践课的作用
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综合实践课的作用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充分认识到课程对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课程的价值。只有足够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才能使学生充分投入到综合实践课中去。
2.增加课程资源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注意与学校的课程紧密相连,促进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的全面性,保证学生对实践选择的自主性,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确保能真正、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课程体制
由于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真正了解综合实践课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完善课程体制,真正做到综合实践课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全面地投身到综合实践课中去,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掌握,使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
综合实践课是初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积极克服全面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难点,全面了解综合实践课对初中学生的作用,初中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是保障初中教学效果和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完善综合实践课的体制,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创设具体情境,加强训练
情境的创设对初中语文口语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演讲情境和交际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三分钟简短的演讲情境,在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和空间,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具体的主题进行演讲,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进行突击式提问,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演讲情境设计中,教师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新闻报告法、格言阐述法、新闻采访法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表达方式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新闻报告法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国内外、校园、生活中新闻向同学们一报告,报告的中心要明确,内容要简明扼要,要用几句话就突出文章中心。在新闻采访法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人进行模拟采访。让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另一位同学担任被采访的对象,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最后由记者把采访的情况向全班同学进行简要综述,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这种演讲情境中,学生可以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就把具体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方法打印成册,在班级传阅,然后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三分钟演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有效地加强了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还需要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把提升口语能力的方法都运用到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在创设交际情境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较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灵,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听众,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口语交际。
二、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口语训练
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初中语文口语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课外实践,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日常的口语训练之外,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暑期社会实践当中,例如,参观、访问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慰问老人,关爱孩童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跟家长沟通。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教师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同时,又因为想、初中生处在成熟与叛逆并存的时期,教师需要让学生和家长沟通,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能力能真正的落实到社会实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达到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目的。
同时,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同学的个性差异,在开展活动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询问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期待,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训练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实践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内心,真正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初中生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把口语教学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又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推动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进程。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吧学生从繁重的重复训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应对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挖掘语文教材,加强口语训练
教师除了开展专项的语文口语训练之外,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语文素材加强口语训练。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找准训练的契机,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材题材广泛,比较重视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添一些口语训练活动,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者通过讨论、复述等方式培养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要想让学生能够切实落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让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地方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社会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初中政治教学主张利用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研究与创新观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办法,加强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表明,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接下来笔者就对怎样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论述。
一、立足兴趣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组织活动时,要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形式及内容,这样才可以有效增强其实践能力。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将当下热点事件或者和课题有关的内容融合进去。例如,在“3.15”前,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带领学生去超市、饭店等地方进行调研和采访,收集相关资料,还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创建一个活动课基地,保证活动课的顺利进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举办活动,保证活动是真实的、有效的,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二、结合认知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依据学生的认识程度来开展活动。比如,在进行《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教学时,组织合理使用“批评建议权”教学活动。教师组织一次“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让学生将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等写下来,递交给学生。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踊跃参加,将对食堂、作息时间、课程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都写下来,虽然有些意见并不能完全采纳,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都有了参加政治文明建设的感受,知道怎样才能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利用课余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举行实践活动应该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而不应该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及学校可以将活动放在周末、假期,或是在刚开学课程没有那么紧张的时候。例如,在完成《珍爱生命》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安全教育活动,一同观看有关的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在假期中的经历来制作相关题材的手抄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本次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学习安全知识,还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关键词 中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即初中生所具有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态度。由于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的差异,初中生与小学生、高中生或大学生等社会群体相比,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因而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育对策的提出和构建必须从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初中生自身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出发,从而增强培育的针对性。
1完善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法体系
1.1改善榜样示范法
所谓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诫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示范法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讲,这一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今后运用过程中,应当着力做好如下两点:一方面,注重所选榜样与初中生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就目前来讲,教师所选榜样与初中生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较为突出。在许多情况下,教育者所选的榜样只是贴近了教育者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教育者所关注的榜样,而并没有站在初中生的视角下去选择榜样,从而使榜样的示范意义大大降低。因此,今后在榜样的选择上,不仅要避免将榜样树立成为“高大全”的形象,还要避免选择“教育者自己的榜样”,而应当选择那些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在初中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关注的榜样,如同班同校的同学、儿时的玩伴、邻居、亲友或者初中生所敬佩的某类人,在榜样的选择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初中生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者本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众多榜样中,教育者本人事实上是最好的榜样,但调查显示,教育者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育者,特别是与初中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和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有注重自身行为习惯对初中生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负责任行为有意识的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1.2强化实践锻炼法
所谓实践锻炼法,“就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同榜样示范法一样,实践锻炼法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之所以再一次提出,原因在于实践锻炼法多年来处于理论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尴尬局面,而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有可能真正培育起来。因此,在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实践锻炼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但却是一种最需要强化运用的方法。首先,要祛除妨碍实践锻炼的保守观念。例如,针对有些教师认为“实践锻炼法费时费力”的观念,应当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提升负责精神;针对有些教育者认为“实践锻炼法安全隐患大”的观念,一方面要使教师明确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不能因噎废食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安全保障制度,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其次,要适度增加实践活动的“量”。既要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又要增加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方式,同时,还要保持课堂实践、课下实践与课外实践在频次和时间上的合理比例。再次,要注重提升实践活动的“质”。对教育者来讲,就是要做好实践活动的事前规划、事中执行、事后总结与反馈工作,建立学生的实践活动档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解决。
1.3整合咨询辅导法
所谓咨询辅导法,“就是指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体,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对教育对象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以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常常将咨询辅导方法局限在心理咨询上,将咨询辅导法等同于心理咨询。事实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来看,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过程不仅受到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各种思想因素、道德因素、政治因素或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咨询辅导法在其结构要素上应当摆脱局限,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咨询辅导。首先,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处于最为基础的层面,如果初中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或具有相应的心理障碍,社会责任感培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初中生遇到的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帮助其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完善其人格,为社会责任感培育奠定心理基础。其次,开展道德咨询。帮助那些在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或困惑的初中生明确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从而推动其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再次,开展法纪咨询。通过对法纪的了解可以使初中生明确在集体和社会中的某些行为标准,而开展法纪咨询就是要帮助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之外建立一条全面了解法律和纪律的渠道,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优化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路径
2.1优化“显性课程”路径
“显性课程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正式课程”。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讲,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显性课程即在教学计划当中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正式课程,目前在初中阶段,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而要优化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显性课程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做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持续优化。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在充分考虑初中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设置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向初中生灌输“假大空”的理论教条。其二,做好地理、历史课中社会责任感培育资源的开发。与思想品德课相比,地理、历史等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地理课通过对我国地理情况的讲解,对于培育初中生的民族责任感、国家责任以及环境责任感有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历史课通过对我国历史进程的梳理,特别是对我国近现代史的阐释,更能够激发初中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做好各显性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对课程内容编排顺序进行调整,或者对同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等方式,使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课程间的相关内容能够实现相互照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有学者提出要开设专门性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课的问题,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从显性课程的整体设置来讲并不合理,只能加重学生负担,而对现有德育显性课程进行优化则为上策,而笔者进行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调查显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大多数人均对开设专门课程持反对态度。
2.2开拓“隐性课程”路径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杰克逊(P.W.Jackson)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它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指“那些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非正式课程”。具体而言,它既存在于教材、课堂活动当中,也存在于师生关系、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各类教育要素当中。与“显性课程”相比,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加隐蔽,不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而且其作用范围更加广泛、作用时效较长。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在“显性课程”在我国德育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隐性课程”开发相对不足,而要改善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必须大力开拓隐性课程路径。首先,注重通过物质环境创设隐性课程。即要做好教室环境布置,校园绿化清洁等工作,一方面使学生受到熏陶,自觉形成维护班级、学校整洁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物质环境保持学生的愉悦心情,从而增强教育实效。其次,注重挖掘师生关系中的隐性课程。即在教师热爱学生、关怀学生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力量,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并更好地接受教育内容。再次,注重探索文化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即在与他人、与集体成员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学会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最后,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衔接。即要树立“大课程”观念,认识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自的缺陷及二者间的互补性,采取措施实现“显隐”结合,形成培育的合力。
2.3发展网络培育路径
随着网络对初中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日益增强,对其所进行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社会层面,而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开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网络路径。首先,要运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师资力量,并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录制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课程,而由于网络课程并非学生必修课,因此,还可以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专项课程建设。同时,要做好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最大限度吸引学生主动听课。其次,开展以强化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例如通过电子邮件、QQ、MSN、微博、社交网站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网上主题辩论、主题征文等活动,或者充分利用初中生热衷网络游戏的特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维护公共秩序等社会责任观念渗透到网络游戏的情节设置当中,例如开发环保主题的游戏或在普通游戏中设置问题回答环节等。总知,要尽可能运用最先进、最流行的网络应用调动实中生的参与热情,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性虚拟实践活动。最后,要建立综合性的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一方面,将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各类素材汇集其中,方便学生和教师浏览、下载和上传。另一方面,注重收集各类教育主体在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经验、教训以及具体培育成效等信息,提供给其他教育主体参考和研究。
3构建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长效机制
3.1“家校社”三位联动机制
在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学校是主要的教育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教育主体。初中生社会责任感能够最终形成并能够持续强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教育主体间的联动机制,使家庭、学校、社区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共同推动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取得实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联系与沟通体系。要开通学校与家长、家长与社区、社区与学校的短信、电话及网络联系渠道,使得各方主体能够方便畅通的进行信息沟通。在此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互动平台,三方教育主体可以及时、查阅相关信息,并在需要时,实现双方或三方互动,共同商讨培育问题与对策,当然,商讨的形式既可以在网络互动平台内进行,也可以视情况开展家长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其次,在畅通联系与沟通渠道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三方联动模式,特别是要明确各教育主体的职能定位和权责分配,避免产生教育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或者培育的空白点,实现主体间的协调配合。再次,在实现日常沟通与互动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某一教育主体或初中生发生特殊情况时能够启动预案,实现快速响应。例如建立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预案,当初中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安全问题时,能够有效保障其人身安全。 (下转第29页)(上接第12页)
3.2社会责任感培育评价机制
社会责任感培育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和实效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反馈方案的过程。就目前来讲,包括社会责任感培育在内的整个德育领域都存在忽视德育评价的倾向。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利用程度较低,许多学校的评价活动甚至只是“走过场”,“走程序”,在每年发放和回收一定表格后,对评价结果不做分析。因此,今后要构建和完善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评价机制,具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评价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体。应跟据不同的评价范围和级别确立相应的主体,如校内评价可以建立评价委员会统一组织和实施评价,而更高级别的评价则由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由评价专家、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其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设立反映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指标,而且要设定能够测评培育态度、内容、方法、途径的指标,同时,还要将指标进行多级细化并建立配套的评价标准。再次,要重点做好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评育经验,发现培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分析的结果真正反馈给各培育主体,并监督培育主体的改进情况。
3.3互联网环境净化机制
如上文所述,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互动性、反权威性等特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空间中各种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形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初中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环境净化机制。首先,要建立网络信息的技术检测体系,完善消极信息的收集、分类、举报、处理系统。一方面,对于各类垃圾信息、黄赌毒信息以及反动信息进行及时的清理,另一方面,对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有消极影响的其它合法信息进行分类管理,限制其传播的受众范围。其次,要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政策法规体系,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各互联网主体的行为,并定期或不定期依法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使各种影响初中生成长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无处藏身。最后,注重网络舆论引导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初中生的网络活动轨迹和网络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正面信息引导,如在初中生常用的QQ空间、微博、论坛当中引导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遵守舆论引导的“第一时间效应”规律,在某一相关的网络事件发生时做到快速反应。另一方面,网络引导主体不能只作为“外来者”的身份出现,而应当有意识的培育初中生所信服的“意见领袖”,使舆论引导的主体成为初中生群体的“内部成员”,然后通过意见领袖的言论引导初中生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四性;四面
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时明确指出: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实验稿教材高度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实践,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品德和能力的发展。因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构建这一模式呢?这就要求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点:即本学科要达到的目的和本地区所具有的人文及自然特征。明确这两点才能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及内容可以见课程标准,这就不必再言。那么与之相联系的本地的可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又如何呢?这就需要全面地分析一下本地的具体资源。现就以我校所在地为例,化龙小学是广安市的一所农村学校。广安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邓小平故居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广安的华蓥山更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华蓥山游击队遗址更成为了广大青少年学习革命先烈好教材。这些都是学校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如果老师把这些充分利用起来,再与教材相结合,我们的教学怎么还会是单调的、狭隘的教育视野呢?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这些资源,并合理适当的加以开发利用,那初中思想政治课也一定能够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片天地了。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四性
从初一到初三,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不同,以及要求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列出实践活动总体安排表,确定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活动项目,形成一个科学的实践活动程序,这是完全可能且必要的。在具体上好每一个社会实践课的时候,要注重做好活动的四性。
(一)注意针对性 在上每一节社会实践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例如在初一下的教材中,每个活动主题涉及的内容有3-5个方面。其中有的是“主要”内容,“核心”专题;有的是“辅助”内容,或“次位”内容。对于“主要”内容和“核心”专题,教材给于“浓墨重彩”的处理;对于“辅助”内容或“次位”内容,则“轻描淡写”。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就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地位考虑,调整所要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总之,教材的地位和学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
(二)注重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择时而动。老师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和当时社会重大时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避免形式主义,有始无终或放任自然。力争做到把握全局、渗透知识,人人所得。
(三)讲究灵活性 教师在深入把握教材内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巧妙地重组教材,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的渠道,通过提问、讲解方式,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践内容的选择、要求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特点灵活予以掌握;在实践设计上,要多层次,多档次。注重变化,形式多样。
(四)抓住聚散性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及时反馈,及时评价,长善救失,赋予学生成就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找到误点,及时补偿,不让失败定格,循循善诱,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四个方面
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方面 每年的寒暑假,学生都有大量时间深入到农村,能观察、体验和思考农村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生产、收获、出售三个环节来考察,分析农村现在的经济体制。这样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知识。
(二)农村民主政治、精神生活方面 通过学生进入农村、深入农户,可以了解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制度,知道我国是怎样的人民当家做主。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三)参观、访问红色教育基地方面 每年的清明节可以让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访问老区的革命历史遗迹等。在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时,一定先制定好计划,做好学生动员,让学生事先找好资料,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再去参观、访问,然后结合教材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立志成才,这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会更深刻。
一、确定活动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但这些活动往往受到季节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教师要适时安排,确定活动目标。
l. 开放性地确立活动内容。可以是老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各种生物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着重对某一知识点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可以是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2 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场所。可选择山地、河流、农田、校园、街道、社区。3 每次活动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实践活动的要求、目的、方法及纪律,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目的明确,秩序井然。4 活动一定要有记录,活动结束后要讨论总结,并写出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探究。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是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课题组的规模要适当,并由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导师;2.个人独立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地完成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3.全班集体活动。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课题,分工、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在按分工进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收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然后可以进入第二轮探究,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4.采取小组合作活动和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
三、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任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开设讲座、交流阅读信息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日常生物现象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与他们原有知识的差距,从而发现并归纳出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案和思路。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活动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生物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2.实践活动、解决问题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生物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初中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实践活动结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四、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l.针对初中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指导学生选择活动课题,起草形成活动方案,比如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资料(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活动探究过程;2.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记活动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交流、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3.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遇到困难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活动计划;4.鉴于初中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活动的实施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其切入口和操作点也可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