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我们都是无忧无虑快乐地过每一天,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的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 (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把)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词语积累:
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
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
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为怡然自得
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