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达标个人工作总结(精选3篇)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更刺激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甚至会打起瞌睡来。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过慢,造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因此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使教师的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中把‘高’‘寒’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100%。
2、目光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随时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多种感情,人的洗、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可以通过目光的变化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教师期待的目光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由于学生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开口。这时如果教师把目光变化为亲切期待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询问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变的放松、大胆,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的变化获得信息反馈。实践表明:当学生兴奋时,对事物就感兴趣或领会了教师意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时,瞳孔变大;反之变小。这时教师要调教学方案。
教师在目光变化时要自然、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在讲课时,教师不能总盯着天花板、灯棍,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切忌暗淡无光,昏昏欲睡。视角变化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学生觉的老师心不在焉。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回给学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表情的变化
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所证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一种鼓舞,他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课堂上产生和谐的气氛。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课前应做好授课工作计划,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幅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4、手势的变化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
(1)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类手势。
(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立即回答。
(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
(4)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如:山东象攥起右手身开拇指的拳头。
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扣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
根据xx县教育局及白旄镇教委《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达标评级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我校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际状况,于x年9月11日—21日开展了课堂教学评级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 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四名免评人员为评级成员,确保达标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学习《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9月11日,组织教师学习了《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明确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用以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准备。
三、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9月14日—21日,分两组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每组评委2人,同时其他同年级或同年级段的教师随堂听课,间接性参与督导评价。
本次活动共有42人参加,其中4人为评委,其他均为参评者。通过一周的评价活动,38名参评者中获得优秀的有9人,其中语文3人,数学3人,英语1人,体育1人,音乐1人;获得良好的共有18人,获得合格的共有6人,没有出现不合格者。
四、出现的亮点与问题
在此次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真准备,按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并出现了很多亮点。
1、大多数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更加有效。
2、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正确地运用教学策略,使教学流程更加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
3、一些老老师虽然教学手段不是很先进,但是准备得却非常认真,如于文龙老师教学提纲设计得非常细致,并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课文,令人肃然起敬。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个别教师准备不认真,教学流程松散。
2、个别教师教具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差。如低年级拼音教学仅使用随手画的四线格。
3、近两年毕业的新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把握、教材的解读、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还不够深入、灵活,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
本学期,学校组织进行了课堂教学达标,在本次达标中,我进行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学《比例尺》之前,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平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并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最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并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1、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造成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效率低。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更好的体现新课标,课堂的调控力差,不能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2、集体回答问题次数过多,造成部分学生不肯动脑,不能体现个体差异。
但无论怎样精心设计的课在实际操作中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在听课中我就在不断的思考:如果我们老师的导入再吸引人一些、课堂节奏再快些、操练方法再多样些、再把课堂多还给学生一些、多注意小组的合作等,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