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实用26篇】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通用26篇)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重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使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35,478,911,1190,59

生1:3=3.0-35=-0.6478=5.875

911=0.811190=0.1259=0.5

生2:这些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师: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例如:2、-5、32、33等都是无理数.

π=3. 14159265……也是无理数.

师: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无理数正无理数2,33,π,……负无理数-2,-33,-π,……

师: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所以实数可以这样分类:

实数正实数正有理数正无理数0负实数负有理数负无理数

师: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的坐标是多少?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OO′的长是多少?

生1:这个圆的周长为π.

师:O′的坐标是多少?

生2:O′的坐标是π.

师:所以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师:如何在数轴上表示±2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检查,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何关系?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师:请同学们做题:

2的相反数是________,

-π的相反数是________,

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________,|-π|=________,

|0|=________.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与有理数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

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例】(1)分别写出-6,π-3.14的相反数;

(2)指出-5,1-33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1)因为-(-6)=6,-(π-3.14)=3.14-π,所以,-6,π-3.14的相反数分别为6,3.14-π.

(2)因为-(5)=-5,-(33-1)=1-33,所以,-5,1-33分别是5,33-1的相反数.

(3)因为3-64=-364=-4,所以|3-64|=|-4|=4.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本节课通过对无理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通过举一些数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即按有理数和无理数归类,使他们对这两类数进行区分,更深入地认识这两类数的区别.

第2课时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运算法则.

重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

实数运算法则的正确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生:先算高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至右,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有理数运算法则仍适用于实数,请大家看几个题目:

展示课件:

【例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2;(2)33+2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

(1)(3+2)-2=3+(2-2)(加法结合律)

=3+0

=3

(2)33+23

=(3+2)3分配律

=53

师: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例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5+π;(2)3•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巡视、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5+π

≈2.236+3.142

≈5.38

(2)3•2

≈1.7321.414

≈2.45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4题,第57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知道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自主学习】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1125年,辽被 灭亡。 年,金军攻破开封, 灭亡。

3.1127年, (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4.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并以“ ”的罪名杀害岳飞。

5.宋金达成和议, 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合作探究】

1. 岳飞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2.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南宋为什么与金议和?和议的内容是什么?议和有什么影响?

【当堂达标】

1.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

2.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3.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 (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高宗

4.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赵构后来被成为( )

A. 宋高宗 B. 宋钦宗 C. 宋真宗 D. 宋神宗

5. 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

A. 打退辽军的战斗 B. 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 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D. 岳飞抗金的战斗

6.油条是我国常见的早点食品之一,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岳飞B.卫青 C.屈原 D.张骞

7.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 澶渊之盟的签订 B. 金灭辽

C. 宋金达成和议 D.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卷365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2)这个人精忠报国,坚持抗金,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还要“乞令班师”?

(3)材料二中的“十年之功”是指什么?这个人班师回朝后结果怎样?

(4)假如你就是这个人,你会班师回朝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1.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2. 背景: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当堂达标】

1.B 2.C 3.B 4. A 5.D 6.A 7.C

8.答案:(1)岳飞。

(2)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

(3)经过十年抗金斗争,南宋收复了许多失地,抗金斗争顺利发展。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权,之后被秦桧以所谓“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4)之一: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国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师,要坚持到底。之二:会的。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突出,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皇帝的命令高于一切。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4

七年级学生在对本章学习的基础上,对实数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欲望。所以本节课是以中考考点作为切入口进行的复习。七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爱发表见解,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是情绪、情感及意志能力不稳定,易产生受挫心理。对知识点的认识依然是感性认识占据主要认识方式。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采用较为生动、易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进行转变,多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实数章节知识点,熟练实数章节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维导图对实数章节知识点进行网络状构建,梳理知识点; (2)通过典例解析的学习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当堂训练,能力提升”巩固知识点,体会数学方法与技巧,逐步学会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在协作中快乐学习。

本章重点:无理数、实数概念、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

念及求法,它们是理解立方根、实数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本章难点:平方根、实数的概念,算术平方根双重非负性的理解应用

及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应用。

课时:第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微课学习,对本章学习过的主要内容进行网状构建,梳理知识点,提高复习积极性二、 从知识梳理中提炼本章重难点,明确复习目标 1、 实数、无理数概念及实数分类; 2、 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及性质; 3、 开平方、立方运算; 4、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 5、 算术平方根非负性的应用; 6、

∣a∣的化简。

三、通过典例分析讲解过程复习基础知识点,并归纳解题技巧、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考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请读出这两个式子,并求出它们的结果。 (1)

(2)

(3) 的平方根是

考点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 分别说出式子

有意义时, x的取值范围

(2)若a、b两数满足+=0,则 =

解析:(1)根据平方根性质,被开方的数需是非负数可得:

x≥0; x≥-1;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具有非负性可得:

≥0,

≥0 且

+

=0

∴ a =2 b=-3

=

=1

考点3、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解方程 3、解方程。 (1)4

-16=0 (2)4

-16=0

考点4、无理数的估算 无理数

在 与 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解析:方法一:借助数轴,数形结合

方法二∵2 ²=4 3 ²=9 (

)²=5

而 4 <5<9

∴在2与3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考点5、∣a∣ 的化简

5、化简∣3.14-∣

总结做题技巧:∣小-大∣=大-小 ;∣大-小∣=大-小

-1 0 1 2 3

三、

归纳解题技巧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思路与技巧

数学方法 整体思想 1、对于∣a∣的化简: ∣大-小∣=大-小 ∣小-大∣=大-小

2、结果具有非负性的三类运算:

( )²、

∣ ∣

3、从形式上来辨认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含开不尽方的式子、 含的式子 无理数 估算法

从特殊 到一般

整体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方程思想 类比思想

四、基础训练 1. 在实数

,,

,,中,无理数

的个数是 个. A. 1 B. 2

C. 3

D. 4

2.

的立方根是______ .

3. 若∣x-1∣=5, 则x= . 4. 若

,则

______ .

5. 已知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

6. 计算:

解方程:.

六、能力提升 7.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找出其

中规律,并将第个等式写出来______ .

8.如图,数轴上表示1、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点若点A是BC的中点,则点

C所表示的数为( )

B.

C. D.

七、小结

学习小贴士: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总结解题思路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高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愉快学习。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教师: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 意义

交通 → 意义

政治→ 意义

3、灭亡→残暴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6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女真的兴起和女真的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

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宋金议和。通过对金与辽、金与宋关系

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

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髙爱国热情和高尚

的个人品质,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各民族

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促进了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难点金对辽战争前后性质的变化及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金、南宁、西夏对峙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展示《满江红》全文,提

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能够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岳飞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好的从朗诵中感受到了

岳飞对敌人的痛恨和收复河山的决心,那么《满江红》中提到的作战双方

是谁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南宋和金。

三、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结合P37图片《女真人像》和《相关史事》了解女真人的生产和生活

情况。

2.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3.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从

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期,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

打得节节败退。

4.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5.小结女真勃兴的过程:生产发展—统一►抗辽—建立政权。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

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

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

辽朝。

2.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

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39《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讲述金灭辽的

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曾不可一世的辽为何会

走向灭亡?从辽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持

奋发向上的精神。

3.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

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4.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当辽、北宋的统治日趋腐朽时,生机勃勃的女真族是怎样以摧枯拉

朽之势,灭掉不可一世的辽,转瞬又灭了北宋。

(1)讨论:女真抗辽与金进攻辽、进攻北宋的战争性质是否一样?为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提示学生从目的、人民的态度得出女真抗辽是正义战争,女真攻辽、

攻北宋是非正义战争。

强调宋金战争、辽金战争属于民族间的战争,如兄弟打架一般,不同

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2)引导学生小结:何为正义战争?何为非正义战争?

为反抗民族压迫、奴役、掠夺,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要求的民族战

争 正义、进步战争;凡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其他民族进行奴役与掠

夺、阻碍社会发展、违背人民利益的战争——非正义、反动战争。

(三)南宋的偏安

1.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

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

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

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

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 (1)教师提出问题: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

教师归纳: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得到人民和北方义军的支持;岳飞的

军事指挥才能;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害岳飞?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希望人民武装在战争中发

展,同时担心岳飞拥兵自重,不如趁着南宋胜利和金人讲和。秦桧担心岳

飞继续胜利,使得抵抗派得势,自己地位不保,想杀掉岳飞得金人欢心„

5.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

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对宋金议和,可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

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

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

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2)从和议的内容来看,和议是平等的吗?和议对宋而言,意味着什

么?

(屈辱:称臣、献金、割地)虽然在绍兴和议中宋很屈辱,但却换来了

和平,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消极影响是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6.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

南一隅。

四、课堂小结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反抗压迫中

强大,建立了政权,推翻辽朝。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导致北宋的灭亡,

也即靖康之耻。南宋建立后,在抗金的过程中,涌现出以岳飞为代表的一

大批抗金名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绍兴和议,是建

立在南宋屈辱基础上的和议,但是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

平局面。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女真族的崛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及北宋:1115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3.南宋的偏安:赵构建立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计砝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8

【导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

2.借助课文文本,分析两种抒情方式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3.通过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抒发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践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战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指出共性问题。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

叙事六要素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写作要求】

1.写片段作文时,选择想要表现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写“爱”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烦恼”时,要把烦恼的事、为什么烦恼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4.作文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如果情感不够动人,讨论问题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作出相应的修改。

【技术点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恰当的抒情方式,犹如平湖中的一蓬绿荷,又如原野上的一树桃花,往往可成为记叙中的一抹亮色,成为我们作文生辉的亮点。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1.了解常用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已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例如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高声呼喊:“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间接抒情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等。

2.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在选择抒情方式时,要注意恰当合理,主要原则为:①根据抒情的位置选择抒情方式;②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抒情的方式。

3.知晓抒情的主要技法。要更好地抒发情感,需注意叙述的方式,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描摹人物;②细化动作;③细化景物。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我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2.字数在600字左右。

(二)明确题目

1.审话题立意。“爱”这个人人皆知、人人会说的话题,在审题方面难度较小,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动笔就写。在选材上,可以让思维发散开来,从多个角度考虑,我们爱的对象不仅包含父母、老师、亲戚、同学、朋友,也包括动物、植物、家乡、祖国、学校,还有希望工程、红十字会、星火义工、保护动植物协会、保护海洋协会等机构。“爱”字是全文题眼,文章要围绕“爱”字做文章,突出“爱”字的中心地位。

2.定对象抒情。先要确定写作对象,然后仔细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在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定文体作文。写作形式上,应该根据已知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为文章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写记叙文、小说、散文,写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表现“爱”的主旨,做到以情动人,不能故弄玄虚,无病呻吟。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我身边的爱

刘敏

临近小学毕业考试,感到自己时日无多,面对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从百位到十位再到个位,更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有时会想到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

小六学习劳累,回到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诱我飞奔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在煮鱼汤,香菜被妈妈切得粉碎,撒在鱼背上,香味更浓,正要喝时,“洗手了吗?”妈妈笑着问我。

我赶紧去洗手,回来时,热气腾腾的鱼汤已被妈妈盛起。我趴在桌子上,埋头猛喝起来,有了这鱼汤的滋润,一身的疲劳也就消失了。

睡的真香呀!“咚咚咚!”唉!准又是爸爸来敲门了,我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一看表,呀!快迟到了。我赶紧去洗漱、吃早饭。“迟了吧,我去送你。”爸爸微笑着说。那笑容像冬天里的阳光,暖洋洋的。我木然地点点头。到了车站,上了车,爸爸站在车旁,对我说:“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抓住那45分钟多学点啊!”我又点点头。车启动了,我说:“爸,你回去吧!”“没事,没事,别管我。”车一直向前行,我看到爸爸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

我是家中的宠儿。家人都对我倍加关爱,尤其是爷爷。临近毕业考试,爷爷给我买了很多补品。每天晚上,我在做作业时,爷爷会把补品端到我面前。有时,补品很难喝,我会向爷爷撒娇:“爷爷,可不可以不喝?好苦。”爷爷笑笑:“怎么能不喝呢?你要补一补。”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灌进了肚里,爷爷又笑了,笑得很灿烂。

我身边的爱,让我快乐成长。妈妈的爱,让我精力充沛;爸爸的爱,让我动力十足;爷爷的爱,让我信心百倍……爱是一日三餐的热气,萦绕在家里;爱是简简单单的叮咛,印在心上;爱是各种各样的补品,溶在身体里。

【名师点评】面对考重点中学的压力,考生一度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文章由此切入文题,直截了当,扣题准确。文章主体部分写考生所感受到的爱;妈妈为自己烧出可口的饭菜,爸爸送自己去车站,爷爷给自己买了好多的补品……爱在身边,让“我”快乐成长。爱就是这么的简简单单,却让考生铭记心头。文章结构清晰自然,文笔灵动细腻,读来备受一份爱的感染。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描摹人物

细化动作

细化景物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9

本学期我仍旧担任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工作,依据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计划,特制订我的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六班共有在籍生28人,女生14人,男生14人,住宿生11人,通勤生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与教育,我的班级的学生的品格良好率为98%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守则》、《规范》、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作息制度,学生总体学风正,风气浓,向心力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参与活动性的积极性高。但是班上13人来自独生子女家庭,3人来自特殊家庭,因此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的自觉性不强,在班级劳动过程互相推委,而且,学生的整体的体育素质不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加强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松江中学学生纪律卫生考评办法》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加强法制纪律安全教育,确保在校学生安全无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

利用早班会和班团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震防才踩塌等事故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3.构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桥梁。

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联系,通过电话访谈、请家长到校访谈、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等方式,在教育学生上与家长达成观点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主要工作及实施措施

1、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致到位

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让良好的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良好的行为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深入学习好习惯条例,切实抓实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班集体建设,每天由值日班长记录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学生日常行为日量化管理。坚持一日三扫的卫生制度,重视培养学生卫生保持的好习惯。

3、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一切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县级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

5、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与环保、卫生、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在班级、走廊、室内外乱扔垃圾,并教育他们能够随手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提高学生的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识。

7、开好家长会。按照学校的规定,定期召开部分家长会议,或请个别学生的家长到校,从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好家访工作,每个学年要对本班的学生家庭普访一次,特殊学生不少于两次家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8、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别或团体心理的输导。

各月主要德育活动:

三月: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时间

1、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政教处、团委3、5

2、庆三、八节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政教处3、8

3、学雷锋实践活动团委3、18

4、板报:学雷锋、树新风班主任3、14

5、“好习惯养成条例、德育知识”测试政教处、团委3、28

6、班会:新学期安全教育3、9

学习“好习惯养成条例”团委、班主任3、16

四月:法制宣传

1、清明节扫墓活动团委4、4

2、法制宣传月活动

①手抄报评比政教处、艺术组

②法就在身边主题班会班主任4、13

3、清理校园周围白色垃圾总务4、11

4、班容班貌检查政教处4、9

5、板报:做守法中学生一年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二年级团委、班主任

6、社会实践活动---“法律知识宣传”团委4、20

五月:爱国主义教育

1、美丽延边我的家:演讲比赛政教处、语文组5、14

2、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班主任5、12

3、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政教处5、18

4、趣味体育活动比赛团委、体育组5、28

5、庆“五四”征文活动政教处、语文组5、7

6、板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班主任

7、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5、20

六月:读书活动月

1、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政教处、语文组6、8

1、毕业典礼、文艺汇演政教处、团委、体育组6、22

3、禁毒日教育活动政教处6、20

4、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政教处、团委6、15

5、板报:品味书香团委6、8

七月

1、做好本学期班主任量化考核,完成“优秀班级”评比

2、暑假活动安排(根据教育局要求)

3、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长白山”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0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假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2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方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无心之文”,写作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无论记叙、议论甚至在说明事物时,作者的笔法都带着自己的感情,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写作时怎样抒情。

二、写作指导

1.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2.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可以将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即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法: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法: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②触景生情法: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③咏物寓情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④咏物言志法: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⑤融情于事法: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⑥融情于理法: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⑦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文一、片段作文

选取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

1.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例文欣赏:

我总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让我化作羽毛,徜徉在这无边的回忆。有时我沉默,不是不快乐,只是想把心掏空。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多几分快乐,少几分忧愁;多几分幸福,少几分痛苦;多几分憧憬,少几分绝望。相信阳光必将驱散阴云,雨后彩虹终会露出她醉人的微笑。

作文二、我的家乡

写作提示:

1.写作内容:可以写家乡的景色、特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侧重地写作。

2.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感情,也可在描写、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完初稿后,要进行修改。

例文欣赏:

我的家乡

望着被云雾笼罩的天空,回想起童年时候的家乡。一丝思念便涌上心头。虽然说时隔了十年,但是那时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久,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童年,是一片奇异的星空,神秘无穷;童年,是一汪清泉,洁白无邪;童年是一种心情。回忆童年,像咂摸一瓶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儿越浓。

袅袅青烟在家乡的上空飘荡着,屋檐边的瓜架上倒挂着丝丝未出藤的小瓜苗,几只鸭子迈着方步,在院子里觅食。那时的我,总是坐在屋门口,摇着奶奶的小扇,偶尔的望着天空。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那样的亮。清澈的小溪,泉水淙淙。枝头的鸟儿,啁啾歌唱。花间的蝴蝶,翩翩起舞。连田遍野,一望无际。把人们的烦忧一扫而空。我喜欢徜徉在这碧绿的天地里,更喜欢伫立在那飘散着泥土之香的小山丘,眺望着那使人充满活力的田野,载着满怀的绿意回故乡。我爱家乡,喜爱家乡的雨天!每当下雨时,天是雾和雨织成的朦胧,白茫茫的一片;那三三两两的茅屋,静静地横陈着,接受雨水的洗礼;路上的行人,渐渐地稀少了,只有那不堪寂寞的鸭群,不停嘎嘎着,白长袍的鹅先生,站在屋檐下,伸长着颈子,享受着雨水的淋漓;这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神仙境地。

这里的夜宁静而又美丽。天上的星星静静地向我眨着眼睛,浓密的森林在我身后伫立着,淡淡的星光一直披撒到那树尖上,为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不时有蟋蟀在草间鸣唱,小鸟在林间低鸣,空气中还飘有淡淡的奶牛味,让我感受到了这家乡夜晚,是那么的宁静,是那么的美丽。

我爱家乡,爱它的河流,爱它的雨天,更爱它那宁静的夜晚。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家乡,回忆了家乡的河流,家乡的雨天,家乡那宁静的夜晚。文中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读者深有体会。

作文三、我的烦恼

写作提示:

1.选材: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选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

2.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例文欣赏:

我的烦恼

娇艳的蔷薇因为昂翘的刺而不再可爱;醇美的酒因为浓烈的酒精而不再芬芳;盛灿的爱因为太深而成为甜蜜的负担。

--题记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如何孤寂、烦闷的心情。青春需要活力的舞伴。跳跃的细胞却在渐渐被爱吞噬。

天气晴好,浮云在空灵的世界自由飘荡,阳光暖得融化了心。

“出去逛?”“啊?这……好吧。”

安静地撂下了电话,心里却是澎湃的海潮在击鸣。我应允了邀请,可我又该如何面对那张严肃的面孔,求得应准;或是偷偷溜出去,抛下一颗焦灼的心。我慢慢推开了门。

“妈!”我轻轻地唤了一声。

“嗯?”她在忙碌,忙碌于那堆油腻的碗筷。冷冷的水声中偶尔碰撞出沉闷的咳嗽。

“我……同学约我去玩?”

“谁?”她立马转回了身,警戒地望着我。

“是……”是啊,对方是一个成绩并不怎么优秀却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女生。但,妈妈相信的只有拥有漂亮成绩的人。她只能看到这些。

“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每次考试都不落前三名。”我只觉得手心渗出了细密的冷汗。是啊,对面是一个爱我如此深的人,我怎么能欺骗她,伤害她?

妈妈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泡沫中隐现的是一双沟壑纵横的手,写满了沧桑的苦痛。我的心隐隐抽搐了一下。肥皂泡的梦被爱裹得紧紧的。

青春的生命需要自由的飞翔。有一天,我将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蝶。爱却在永远裹紧我的翅膀。沉重、甜蜜的负担。

--后记

【点评】这篇习作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叙写烦恼,妈妈的爱成为我沉重、甜蜜的负担,令我烦恼。开篇有题记,结尾有后记,构思巧妙,深化了主旨。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3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4

一、班级基本情况和目标:

整个年级各个班级是由学校平行分班,各班级不是相差很大。本学期我的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指导思想: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关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坚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六节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学生懂得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第三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第四单元共有五节内容,让学生懂得感受法律的尊严;让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教学目标:

1、力争学期检测全部达合格以上标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从中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

1、尊重他人与自尊的关系。

2、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3、自立的表现和必要。

4、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5、自强的表现和作用。

6、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7、为什么会有挫折,怎么应对挫折。..

8、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9、.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10、怎样预防违法。

11、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1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教学难点

1、如何树立自尊和自信。

2、怎样预防违法。

3、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4、怎么应对挫折。

5、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7、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8、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2、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及直观教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作业、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5、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6、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8、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课后多加强学生的重点知识的练习,以常见题型为主延伸训练。

七、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1---3 珍惜无价的自尊 6课时

4---5 扬起自信的风帆 4课时

6---7 走向自立人生 4课时

8---9 人生当自强 4课时

10--11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4课时

12--13 为坚强喝彩 4课时

14-- 15 感受法律的尊严 4课时

16-- 17 法律户我成长 4课时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5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1.以 “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 。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 (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到难题,他耐心帮助解答。

(4)他课间帮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进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接着出示一则选材真实的案例“妈妈夜晚为我洗衣服”片段:

“妈妈的身影朦胧在冷冷的、黯黯的灯光里,昏黄的光线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春寒料峭,风依旧像小刀一样锋利,吹割着妈妈的皮肤,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冻着她的手。“嚓、嚓、嚓……”妈妈用她那柔而有力的双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领子、袖口、前襟……单调的声音在清冷的夜里诉说着她无言的爱意,也一点一点地沉淀在我心底:那仔细的动作,让人觉得她手里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这个寂静清冷的夜里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无论岁月如何斑驳,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艺……”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抽同学分析这则材料选得真实,写的好的原因,然后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抓住细节、环境描写、修辞方法。

然后出示课件:“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请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为题,选择材料。思考后口头交流。”时间2-3分钟。抽同学回答后总结作文选材真实应该“观察生活,注意细节。”

3、讲解选材新颖。首先讲述何谓“新”,接着以《做早操》为题出示2份写作片段:

(1)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节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们班同学答案各不相同,有烦、无聊、害怕、厌倦……我觉得做操很高兴,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

平时,老师不在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发生大战了。你看,做第二节的时候,男生连忙冲过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们几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往右的时候,用了“如来神掌”,还好男生们稳定性好,只受伤。接下来往左时,男生用“葵花点穴手”,往右时,女生用“连环八卦掌”。有时几个男生或女生检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飞刀”。

通过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进一步讲解选材新颖应当“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然后以“被咬过的苹果”为主题选择新颖材料。注意:“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1-2分钟思考后抽同学讲述自己的选材,然后出示老师的选材:

①苹果像地球,奉献了甘甜却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过的苹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以《谢谢你》为题,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只写提纲。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8

一、依据课标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元代通过宣政院来管辖西藏,进而了解西藏在元代时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依据该课标内容,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让学生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了解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知道西藏在通过宣政院管辖后,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通过对这些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六课。在衔接第五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国分设10个行省;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治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通过一系列有建树的行政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对后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本课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

但由于本课讲述的是元朝的统治,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学生可通过寻找家乡现在行省名称和建制与元朝所属行省的关系来提高对本课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重点,设计学生活动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从元朝疆域范围、元朝疆域很辽阔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的,对该子目的了解主要是为后两个子目的学习服务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行省制度这一部分,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设置。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第二,行省设置的作用。设计时只有通过对行省官员行使权力的解读,来说明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

另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该子目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在最初的设计中想到要运用一些图像或视频资料切入,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单就元朝统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资料很少,其中就本课对元朝总体评价的有价值的资料就更少了,于是就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办法来加以概括。后来在翻阅姚大力教授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书后找到了灵感。遂把他对于元朝统治的经典评价加以归纳,开篇直接引入,并设问:为什么姚教授会对元朝给予这样的评价呢?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何无法抹杀的贡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对元朝的整体感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知晓元朝疆域范围,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版图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并通过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关于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设计中,把它和后面的第三子目进行了融合,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又进行了调整,从编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理解到在元朝,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后才有了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做既顺应了教材原有的体系,也符合对知识整体建构的规律。

3.关于行省制度的设计,在设计前,首先得认识到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加以理解。首先关于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元朝官僚机构不仅汉式特色明显,而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其次在对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读上,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让学生明白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通过对地方史的解读,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据教材编写体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设行省的区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据课标要求,在设计本子目时,教师重点以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让学生在理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明白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然后分别以东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为例,重点解释“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加强对地图的研究,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图(1330年)》,以该图贯穿始终。如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话的理解,设计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图加以对比呈现,通过寻找其中的区别,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元朝疆域的辽阔。另外关于民族交融这一内容,通过地理区域和动向图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概念。

此外,在讲解“行省制度”时,教师也紧紧围绕该图展开教学。通过寻找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十个行省及元朝地图与现行中国行政区划分图的区别,帮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最后,在讲解“因地制宜”这一管理方式时,同样也引用了该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以上地区的管理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的方式,使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引用相关史料,适时进行释疑解惑

对某些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缺少相关史料的补充和解释,显然是不足的。如在讲“元朝的疆域”一目时,除了引入地图外,还适时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正确描述出元朝的疆域范围,这比起简单的读、讲印象更为深刻,也更便利于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要理清该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机构。关于这一内容,教材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背显然是行不通的。设计时,教师除了精心制作“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框架体系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概括、理解填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增强他们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外,适时补充一些史料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关于中书省和行省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官员的权力的说明在教材中没有非常直接的呈现。而这一内容的掌握对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设计时教师及时引用了韦庆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话进行释疑和解惑,帮助学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内涵,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关于对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及对中国台湾地区管辖的过程的理解,也是通过一些史料的引用来加以说明的,但如能对以上这些史料的选择上再多一些甄别和删选,可能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19

1、计划课时:1课时

2、课前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

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

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6组漫画隋朝会二代而亡。图一是大兴土木组图,图二是三征高丽组图,图三是隋炀帝出巡图,图四是隋炀帝被部将勒死图。

第7组漫画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对比。用2个Q版人物做的图表。

4、初步预计制作所需时间:起码15-20个工作小时,大概需时10天。

5、历史漫画制作选材原则:符合史实,结合历史材料,为历史材料的解读服务。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0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5.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

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 《金刚经碑》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了解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还了解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鸥很高兴.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师:∵52=25,

∴这个正方形画框的边长应取5 dm.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填表:

正方形面积 1 9 16 36 425

边长 1 3 4 6 25

师: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师: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师:我们一起来做题.

展示课件:

【例】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4964;(3)0.0001.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派一生上黑板板演.

师生共同完成.

解:(1)∵102=100,

∴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

即100=10.

(2)∵(78)2=4964,

∴4964的算术平方根是78,即4964=78.

(3)∵0.012=0.0001,

∴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

即0.0001=0.01.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41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同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教师首先利用例子提出问题:请你说出上面等式右边各数的平方根,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加深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初步理解;然后在上面叙述的基础上提出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符号表示方法,同时用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由量变到质变,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节内容.

6.1平方根(2)

能用夹值法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会用计算器.

重点

夹值法估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难点

夹值法估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

二、讲授新课

师:将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几个直角三角形?

生:4个.

师:大正方形的面积多大?

生: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师: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如何求?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启发,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2,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知:x=2.

∴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

师: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多少?

生:对角线长为2.

师:很好,2有多大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适时启发,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

∵12=1,22=4,

∴1<2<2.

∵1.42=1.96,1.52=2.25,

∴1.4<2<1.5.

∵1.412=1.9881,1.422=2.0164,

∴1.41<2<1.42.

∵1.4142=1.999396,1.4152=2.002225,

∴1.414<2<1.415.

……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其实,2=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

师: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能,如:3、5、7等.

师:如何用计算器求出一个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或其近似值).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例2.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求出引言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小组合作完成.

第一宇宙速度:v1≈7.9103 m/s;

第二宇宙速度:v2≈1.1104 m/s.

展示课件:

1.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 0.0625

0.625

6.25

62.5

625

6250

62500

… …

2.用计算器计算3(精确到0.001),并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说出0.03,300,30000的近似值,你能根据3的值说出30是多少吗?

师:你能说出其中的规律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

求算术平方根时,被开方数的小数点要两位两位地移动,当被开方数向左(右)每移动两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相应地向左(右)移动一位.

新知应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题:

展示课件.运用多媒体:

【例】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 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 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解: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 cm,宽为2x cm.

根据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得

3x•2x=300,

6x2=300,

x2=50,

x=50.

因此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50 cm.

因为50>49,所以50>7.

由上可知350>21,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应该大于21 cm.

因为400=20,所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只有20 cm.这样,长方形纸片的长将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答】不能同意小明的说法.小丽不能用这块正方形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

1.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由于有的同学没有带计算器,所以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2.平方根移动的规律,须让学生通过查表、探索、发现、总结,最好是自己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6.1平方根(3)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2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

1课时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设计意图]写出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导入新课。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鲁迅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3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国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4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反馈: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 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2.1—7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2+∠3=90?,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 。

变式训练:

② 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 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 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 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

2.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 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5

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习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选择写作素材呢?今天,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写作指导:

阅读写作指导,归纳选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生活中真实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2.要围绕中心选材。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用;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

3.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

作文一、学会选材

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打算怎样选材?

写作提示:

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清幽、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3.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新颖,叙述或描写要生动、有趣。

作文二、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写作提示:

1.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2.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儿调侃的味道,这样会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例文欣赏: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高手出武林,“牛人”在我班。说起我们班的牛人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哈!说得那么神,你可能也不信,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吧!

风一般的人物刘玉

刘玉,尽职尽责,她可是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事务繁忙,每天爬上跑下,不是开会就是有事儿,一天不知上上下下多少回呢!“咚咚咚咚……”你听,刘玉开完会刚回来。只见她从我身旁飞回她的座位,然后一阵凉爽的清风从我耳边拂过,每天都能享受这种清风,真是惬意啊!不过可真是苦了刘玉。所以嘛说她是风一般的人物,可一点都没错。

开心果丁文皓

每个班都少不了一个幽默搞笑的人物,给我们班送来欢乐的人是谁呢?你瞧,她来了。几个同学嘻嘻哈哈地围在她身旁,嘴里嘟囔着什么。“在聊什么?”我也凑了上去。“猜谜语呢,你也来吧!嗯!什么情况下,0大于2,2大于5,5大于0?”0大于2,2大于5,5大于0?“当然是在错的时候喽!哈哈,我一定是对的。”我不假思索,直截了当。

“No,no,no,no,no,no……错啦,再好好想想。”5大于0对了,0大于2,2大于5?这怎么可能?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丁文皓终于公布答案了:“答案是,此处省略几个字。”“啊!你就别卖关子了,话可不能说一半,能急死人的!”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后,终于知道答案了,原来是在石头剪刀布的时候啊,“怎么早没想到呢?”“你们可真是,哎!说你们什么好呢?算啦!本小姐大人不记小人过,看在我们是同学的份上,就……”还没等丁文皓说完,一场追逐战就已经展开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跑不动了,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正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开心果”,我们的学校生活才会更多姿多彩。

“书迷”杨黎明

说起“书迷”,那可是我们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就是杨黎明,一个白白胖胖的帅气男生。因为他喜好读书的程度让人惊讶,只要一提到看书,他就两眼放光,好像自己就是为看书而生的。

他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如入无人之境,好像根本不受别人干扰,甚至会闹出许多笑话。一次下午放学,由于最后一节是自习课,他做完作业便拿出《橡树上的逃亡》看了起来,下课了也浑然不知,结果大家收拾完书包下去时,他的同桌才发现他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书,叫了他几声没反应,于是推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然大声地叫道:“你别欺人太甚,乔密西!”吓得他的同桌一下子愣住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迷到故事情节中了,连声向同桌说“对不起”。急急忙忙收拾好书包离开教室出门等车,等车时他拿起书又看了起来,公汽走了他仍然站在原地,同学们大声地喊他,他才回过神。

由于他爱读书,知识越来越渊博,成了大家十分佩服和喜爱的“才子”。

怎么样,我们班身怀绝技的同学们“牛”不“牛”?

【点评】本文选择班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班长刘玉、开心果丁文皓、“书迷”杨黎明,用典型事例突出了“牛人”的突出特点,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

作文三、我的一天

写作提示:

1.可以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你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

2.写作时要突出重点,不能让材料游离中心,或把文章写成流水账。为了便于把握,可以先列出提纲。

3.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着力展现需要突出的部分;与要展现的生活特点没有紧密关系的部分,可以用概括式的描述。

例文欣赏:

我的一天

今天是文学社团的最后一次户外活动。也许是老天爷想给我们画上一个圆满的记号,于是让这一天多姿多彩。

当我们怀揣着兴奋的心情来到集合地点时,却发现天空是灰蒙蒙的。唉!今天我们计划要爬毛公山,千万不要下雨啊!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可惜,天公不作美,车到半路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坐在车里的我真的有点怨恨老天的无情,我们好好的计划眼看就要泡汤了。此时的我,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现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由于大雨一直没有停下,我们只好改变原先的计划,先进行下一个项目:野炊、亲手做饭。这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个难题啊。不要说做饭,估计我们这帮独生子女进厨房的都很少。我们队的几个女生自告奋勇去做饭,可是到了锅前就乱了阵脚。“先加点盐,快点啊!”“锅要用油过一遍啊!”“鸡蛋,鸡蛋哪去了?”那场面真的好像是一堆实习医生在手忙脚乱地抢救病人一样,心急火燎却不知先干哪一样。经过了30分钟的“战斗”,三道菜终于出锅了:西红柿只切成了块,鸡蛋太多了;油菜有点生,味太淡……呵呵,问题是数不胜数。不过队友们吃得还是津津有味的,毕竟是一起做的饭啊!不过不能高兴得太早,辛苦可在后面等着呢!

吃罢午饭老天终于露出了笑脸:雨停了,此时已是晴空万里。我们坐上车,浩浩荡荡向着毛公山进军。

本以为我们会势如破竹,顺利到达山顶。谁知因为上午刚刚下过雨,山路上是一片泥泞,道路很不好走,怕摔倒我们爬山的速度比较慢,大概这就是在“劳其筋骨”吧!

终于,我们大队人马全部到达了山顶。虽然也有人掉队,却都顽强地赶了上来。站在山顶,遥望山下蚂蚁大小的人群,不由得感叹:“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如果说这一天仅仅是吃苦受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后当然要“happy”一下喽!

我们来到了葡萄园。眼前尽是又大又甜的葡萄,每个人都能吃上一大把。不一会儿,桌子上、地上就全是葡萄皮了。有些队友还顺便买了几斤,准备带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这新鲜的葡萄。

这一天,有期待、有焦虑、有辛苦、有快乐。真可谓有苦才有甜,先苦后甜也!

七年级下德育工作计划 篇26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 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 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 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 军事 监察 B.行政 外交 军事

C.财政 监察 外交 D.财政 军事 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中国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中国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 统一 最大 2.融合 3.(1)中书省 军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检司 琉球(2)中国台湾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