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给家人们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活动计数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群整5、整10数数,并说出总数。

2、能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操作过程。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猴子捞月”挂图,音乐磁带等。

2、学具准备:金色珠子。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教师幼儿互相问候游戏:小鸟飞。幼儿念儿歌学小鸟飞,听音乐站圈,音乐停时就站到写有数字的圆圈中,如写的数学是“10”,就只能有10个幼儿站到圈中,剩下的幼儿再去找其他的圆圈。

二、集体活动

1、 创设情境:看谁数得快又准。

今天我们来举行数数比赛。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讲个猴子捞月的故事。老师一边出示挂图,一边讲故事:有一天,一只小猴到河边玩,看到水里有个黄黄的月亮,打叫:“月亮掉进水里了。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很多小猴来捞月亮,你看,先来了几只小猴,又来了几只小猴,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子?

2、 引导幼儿说出总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出来的。如: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我是先数先来的5只,再接着数后面的。

3、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数的饿更快呢?引导幼儿用5个一数或10个一数的方法数出总数。

4、教师依次出示学具“猴子捞月”若干组,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方法说出总数。

三、分组活动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品,我们来分组比赛吧。

1、数花生。5个5个地数或10个10个地数花生,记录总数。

2、数手指。完成操作册作业。

3、数珠子。10个10个地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珠子的总数。

四、游戏活动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玩个游戏庆祝一下。

游戏“拍花巴掌”。幼儿两人一组相对站立,一边有节奏的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数的认识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中班数学活动《去郊游》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巩固8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8,初步理解8的实际意义。活动中,运用情境导入"去郊游"激发幼儿兴趣,找座位的游戏复习了7以内物品的数量,也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然后欣赏场地景物认识数学8,理解8的实际意义。再到最后的游戏环节采蘑菇按物取数,按蘑菇的数量分类,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感知数量。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2、认识数字8,初步理解8的实际意义。

3、在情景化的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

活动难点:数字和图片、圆点的对应。

活动准备:

1、《去郊游》音乐,《8的形成》PPT课件。

2、每个座位上贴上1-7的数字。每人一张圆形卡片(上有不等数量星星、小红花的原型卡片)。

3、圆点为5-8的蘑菇若干,上粘有数字5-8的小筐4个,小篮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幼儿随郊游音乐入场)

二、复习7以内的数量

1、游戏:找座位游戏规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挂了一个卡片,看,我的卡片上有什么?有几个?那我要去找数字几呢?(七个小星星就去找7号座位)请你数数你的卡片上有几个小星星或小红花就去找几号座位,好吗?)

2、指导幼儿数数量找座位

3、找到座位后,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互相检查。

(此环节以郊游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活动中的对号入座也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复习7以内数物的对应)

三、学习活动:出示PPT,认识数字8.

1、复习7以内的数量。

请幼儿观看课件:请幼儿点数情景图中出现的事物,说一说用数字几来表示。

2、认识数字8,理解8的实际意义。

a)操作课件:师:嗡嗡嗡!飞来了一群小蜜蜂,我们数一数有几只?(7只)瞧!又飞来1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8只)原来有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

b)师:现在一共师8只蜜蜂,用数字8来表示。8像什么?

操作课件:依次出现8多花,8只皮球、8个苹果等等,请幼儿点数。

小结啊:8能表示任何数量是8的物品。

(此环节为新授知识,在复习7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数字8,了解8的实际意义。)

四、游戏:采蘑菇

1、请幼儿采8只蘑菇。(巩固数量8)(师:老师发现这里有很多的蘑菇,我们去采蘑菇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因为这里的小动物也很喜欢吃蘑菇,所以我们不能都捡走,要给它们留一些。那我们采几只呢?采8只,每个小朋友采8只蘑菇。)

2、蘑菇分类。(根据小蘑菇上的圆点数量分类,同等数量的放在一起。)(此环节为练习对8的数与物的对应,复习5-8数字与圆点的匹配。)

3、请个别幼儿检查,复习巩固8以内数量。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采了这么多的蘑菇,我们回家做蘑菇汤吧!幼儿排队随教师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从幼儿实际出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孩子们学得快乐,我们教得也轻松。同时,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及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我觉得是每个活动必不可少的。每个活动过后,总有不足之处,而此次活动的最大不足就是细节考虑不够到位,如导入的律动不熟练,没有充分让幼儿体会到郊游的快乐气氛;量词的运用反复变换,易使幼儿混乱;在游戏分蘑菇时语言的组织不够准确,致使幼儿不清楚是不是要把小篮子里的蘑菇都分掉等。细节决定成败,以后我会多关注细节,让教学更有效。

教师评价:

1、从目标达成来看,通过去郊游的一系列游戏活动,使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2、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语言的有效引导,启发提问,倾听,观察,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知识点。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幼儿主体"的理念,老师做到了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找,让孩子说,让孩子数数,做到一一对应。

3、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比较到位,师幼互动起来。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始终,以幼儿的前期经验为基础,在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轻松学习。

活动反思:

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2、中班数学活动认识8以内的序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8以内的序数,初步了解序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所处的位置,进一步感知数字的顺序性和方向性。

3、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8层动物房子挂图一份;动物卡片不少于8个(小兔、小猴、小猫等);小火车挂图一份(车厢8节);幼儿座椅8个

活动过程:

1、“枪打数字”手指游戏,复习数字1-10

2、活动目标导入

(1)动物宝宝坐火车

师: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要去旅游了,他们要去城市见见世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宝宝呢?(请出动物卡片贴在黑板上)

幼:兔宝宝、猴宝宝、猫宝宝…

师:小朋友们来数数看共有几位数字宝宝要去旅游呢?

幼:1、2、3…共8位

师:谢谢我们的小朋友把动物宝宝请出来,那么老师要问森林里的动物宝宝怎么才能去城市旅游呢?

幼:汽车、火车、飞机…

师:没错,动物宝宝要坐火车去城市啦,他们可是第一次坐火车呢,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的火车有几节车厢呢?(出示火车挂图)

幼:8节

师:小朋友们真棒,可是动物宝宝们犯愁了,谁坐第一节,谁坐最后一节呢?小朋友们来帮帮我们的动物宝宝,帮他们坐火车好不好?

幼:小兔在第一节,小羊在第二节,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幼儿上黑板操作)

师:小朋友们分的座位真合适,现在老师要问问,坐在第三节车厢、第五节车厢的分别是谁呢?

幼:小狗、小猪

师:你们是从哪到哪数的?(从左往右)那如果从右往左数,第三节和第五节车厢是谁呢,动物宝宝们变了吗?

幼:小猫、小牛,变化了

(2)动物宝宝住高楼

师:小朋友们,动物宝宝们已经安全抵达城市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高楼大厦,眼看天要黑了,动物宝宝们需要小朋友的帮忙来住高楼,小朋友们愿意吗?(出示动物房子挂图)

幼:愿意。小牛住第一层,小狗住第二次…(幼儿上黑板操作)

师:嗯,现在小动物们都找到房间了,可是第三层的小兔嫌弃第四层的小猪打呼噜,小朋友们怎么帮助小兔解决困难呢?

幼:把第五层的小羊和第四层的小猪换个位置,小兔和小羊是好朋友

师:小兔非常感谢小朋友,这下他可以安心睡觉了。那么老师要问问,小朋友们你们是从哪往哪数的楼层数呢?

幼:从下往上

师:那么老师要为难下小朋友,如果从上往下数呢?还一样吗?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是谁?

师:这下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幼:从下往上,从上往下不一样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在数第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字的方向,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下往上、从上往下是不一样的。

(3)幼儿游戏

师:老师来请八位小朋友上台来做“听指挥做动作的游戏”,好不好?

师:好,以XXX为首,请第三个小朋友来拍拍手,请第七个小朋友来跺跺脚…(反方向做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是认识8以内的序数,并感知序数的顺序性和方向性。设计过程有三个环节,环节设置及课程难易程度符合大部分幼儿的年龄特点。环节中幼儿操作部分居多,积极性及参与性颇高,幼儿基本达到本次教学目标。教具新颖,准备充分。在坐火车和住高楼的环节中,幼儿能理解序数的意义,即第几。但是,活动中发现,幼儿对于序数方向性的把握不够完善。左右、上下等空间概念还有待提高,出现方向模棱两可的教学反馈。有个别(2-3)幼儿在操作环节中虽然积极举手,但上台操作后总是出现错误,归根结底还是方向的错误。在今后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因首先明确方向,让幼儿开始时就对方向有清晰地认识,尽量减少方向性的错误概念

“统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设计思路: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的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人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多媒体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   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师:老师今天很高兴,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

生:是一些小动物。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

生1:我最喜欢猴子。

生2:我最喜欢熊猫。

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

生4:我最喜欢马。

生5:我最喜欢鸭子。

……师:那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动物的人最多?

生1:我认为是喜欢猴子的人数量最多。

生2:我觉得是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3:我猜测应该是喜欢马的人数最多。

师:有的同学说喜欢猴子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说喜欢熊猫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能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呢?

生1:我建议喜欢熊猫的同学站一排,喜欢猴子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马的同学站一排,喜欢鸭子的同学站一排。

生2:我认为这种办法很麻烦,我们可以在纸上写出这四种动物,然后用画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这个同学聪明,提出这么好的一个办法,那我们就以画正字的方式去记录本班同学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①小组长统计各喜欢动物的人数。

②老师收集数据,老师报学生以画正字的形式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2.小组合作,自主搜索,完成统计图。(1格表示工作单位)

①学生报统计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喜欢的动物人数猴子12熊猫14马8鸭子4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猴子的有12人,喜欢熊猫的有14人,喜欢马的有8人,喜欢鸭子的有4人。

生2:我还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所收集的数据除了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

生1:用统计图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师:你们能教教老师怎样涂吗?(出示统计图) 猴子 熊猫 马 鸭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喜欢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欢熊猫的有14人,就涂14个格子;喜欢鸭子的有4人,就涂4个格子;喜欢马的有8人,就涂8个格子。(教师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师: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

组1:我们�

组2:我们�

组3:我们� 组4: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不够,就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人,涂6个格子就是12人,这样更方便一些。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

生1:我

生2:我也喜欢组4的方法,这样很方便。生:……

师:既然你们都喜欢组4的办法,那我们就以这种办法去完成统计图。

③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并选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学生评论。

④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涂得非常好,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者是更大的数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统计(板书课题)

⑤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师:刚才我们把统计图完成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喜欢猴子的人数比喜欢熊猫的人数少2人。

生2:我知道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知道喜欢猴子的和喜欢熊猫的一共有26人。

生4:我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5:我知道喜欢熊猫的比喜欢鸭子的人数少6人。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啦!你们喜欢参加些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谁来告诉老师喜欢参加些什么体育运动?

生1:我最喜欢跑步。

生2:跳绳。

生3:我喜欢打球。

生4:我也喜欢参加跑步这项运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体育运动名称)

师:老师把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板书在黑板上,下面我们推举一位统计员上台以画正字形式统计我们班上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①学生自己报,统计员统计。

②汇报统结果。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人数跑步12跳绳16打球10

③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师:同学们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喜欢跑步的有12人,就涂6个格子;喜欢跳绳的有16人,就涂8个格子;喜欢打球的有10人,就涂5个格子。这样又好涂又好看。

生2:我也是按这样的方法来涂的。师:你们能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少4人。

生2: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打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少6人。

生3: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跑步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我知道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打球的多6人。

生5:我知道喜欢跳绳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26人。

生6: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这三种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统计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统计到的数据。通过看同时也可以依据统计出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果收集的数据过大,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更大的数去制作统计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课后请同学们调查每个同学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把数据填写入统计表中,并把数据大小制作统计图。丢弃塑料袋个数7891011其它户 数

反思: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设计学生课后自己实践,把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单位制作统计图,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国宝大熊猫》教案 篇5

你们见过大熊猫吗?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见过,但是你们对大熊猫真正了解多少呢?下面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大熊猫的颜色十分特别。它不像老虎、狮子有彩色的皮毛,它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它的耳朵、眼圈、眼睛、鼻子、四只爪子、肩膀和胳膊是黑色,剩下的部位是白色。成年大熊猫体长约1。2—1。5米,体重约50—80公斤,在人工饲养下体长可达1。8米,体重200公斤。

大熊猫平时吃新鲜的竹叶、竹笋,有时还吃其它植物。大熊猫吃东西时一般是后面两只脚坐在地上,前面两只手拿着吃。大熊猫栖息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随着环境被过度开发,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收到破坏,大熊猫可能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人类在近年来建立了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野生大熊猫的寿命一般是12—20岁,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可以活到30岁以上。雌性大熊猫孕期一般为3—5个月。生前,熊猫妈妈会找一个阴暗背风的树洞作为产房,刚出生的小熊猫体重约36—200克。

传说在古代人们称熊猫为“食铁兽”。熊猫真的能吃铁吗?据说古时候熊猫肚子饿了就喜欢闯入民居觅食,舔食那些铁制的炊具,甚至因为找不到东西吃而发怒,用强力的牙齿咬坏炊具,村民们误以为大熊猫喜欢吃铁,就把它叫做“食铁兽”。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熊猫可爱吗?

中班数学活动计数教案 篇6

教学反思

1、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参与,能够分清上面、中间、下面,为下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出示杯架,幼儿很清楚地了解上、中、下的概念。

3、在点数过程中,幼儿很认真,能够正确点数。

4、本节课流程清晰,幼儿积极参与,能够掌握空间与数的对应。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

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

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统计”教学设计 篇7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 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件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手啊?生:喜欢苹果的举手,再数一数。然后喜欢草莓的举手,数一数……师:哦~你们听明白了吗?请你上来试一试。生:(数出)喜欢苹果的有*人。师:哇,这个办法可以吗?接着这三种水果也象这样通过举手的方法数出各有几人,就能知道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了。还有别的办法吗?〖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喜欢每种的人为一组排队,再数一数。师:恩,排队也可以啊,让喜欢吃梨的小朋友排排队,再数一数有几人就可以了。〖备选〗若学生提出:还可以用投票的方法。师:怎么投呢?生:给每人一张纸,每个人把喜欢的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票就行了。师:你觉得这种办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备选〗若学生提出:不用排队,数人数这么麻烦,人多的时候也可以用。师:对呀,如果现在食堂叔叔想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也用排队举手好不好?生:不好,太麻烦了。师:是啊,但是投票这种办法可以不用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数一数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备选〗若学生不知道师:你看,举手、排队这些方法都不错,但是现在食堂叔叔想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也用举手排队好不好?生:那不好,太麻烦了。师:是啊,但是投票这种办法可以不用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数一数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二、探索方法,体会过程(一)统一投票。师:每个小朋友桌上都有4种颜色的选票。我们用绿色的代表西瓜,红的代表苹果,黄的代表梨,粉色的代表草莓。请每个小朋友选一种种你最喜欢的水果,想好了吗?好拿起代表这种水果的选票。放到老师这个盒子里。多余的三张放在一边。师:好,现在全班小朋友的选票都在这个盒子里,那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生:要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看谁多。师:怎么才能知道谁多。生:要数一数。师:对啊,数一下就可以了。好办法。那不数行吗?如果我们不数怎样看出谁最多呢?生:摆起来,看谁长。师:对呀,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投票的方式来收集喜欢吃水果的人数。其实其它班的小朋友也有这样的想法。瞧,老师从全校各个级段抽取了8个班级的选票带来了。我们也帮他们整理一下好吗?请每组小组长上来领一份。然后先回到位置上。师:好每组小朋友都拿到了一份。先请你们小组声音轻轻的讨论一下,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选票整理在这张白纸上,然后再动手整理,看那一组合作的又快又好又安静。(二)反馈。师: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把选票整理在白纸上了,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来评一评,哪一种摆法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比较出谁多谁少,看的很清楚。预设: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太好。有点乱,我看不出谁多谁少。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好,看的很清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争取意见)生:可以。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生:每个数字对这一样水果。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看的很清楚。   师:对啊,如果老师给它加上一个表格,和小朋友桌上那张粉红色的表格一样了,这就是一张统计表。(板书)从这张*班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生:我知道了喜欢西瓜的有几人。……   师:是啊,这张统计表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         3、师:(统计图式的摆放)这种摆法可以吗,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谁最多?生:能。师:谁最多?你是怎么看的?   生:西瓜最高嘛。 师:不仅要看谁最高,还要看看起点,你看,他们把开始部分对齐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比较了。只要看谁最高就可以了。那觉得这种摆法好在哪里啊?师:对啊,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谁最多,多的程度怎么样。师:但有的小朋友说,这样我如果想知道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我还要去数,真不方便。为了方便大家看,我们就把这些有颜色的小方块填在这样一张表格里,这就是一张统计图了。统计图的下面是每一个项目,告诉我们每一栏分别是什么。左边有一排数字。有了这张统计图,我就不用去数有几个方块了,只要看看旁边的数字就可以了,你会看吗?生:喜欢西瓜的有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上来指一下。师:只要看最顶端对应的数字就行了。会看了吗?(三)巩固整理。师:那我们把刚才自己组整理的数据也做成这样的统计图,好吗?我们可以用铅笔涂小格的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图。为了涂的方便,我们可以用画斜线的方法来涂。先来画苹果的,要画在苹果两个字的上面。那我在这里画了一个小方格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喜欢苹果的有一个人。师:好,那我接着画。那这一条的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喜欢苹果的有6个人。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涂。涂好的小朋友也可以完成那张统计表。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涂好的统计图,小朋友你们看,整理好的统计图看起来一条一条的,数学家就叫规定叫它条形统计图。那从这张我们班小朋友的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收集到什么信息呢?生:我知道了喜欢草莓的比喜欢梨的人多。生:喜欢西瓜的人最多。师:是啊,那我们就可以建议食堂叔叔给我们买西瓜了,对吗?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刚才我们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统计。我们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统计图。这个表格就是统计表。三、提高发散。师:你能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张统计图,提一些数学问题吗?生:喜欢的比喜欢西瓜的多几人?生:喜欢西瓜和喜欢梨的一共有几人?师:谁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师:小朋友,我们帮食堂叔叔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这个统计图和统计表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其实啊,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你还在哪里用到过统计呢?师:是啊,我们现在学的还只是比较简单的统计,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复杂的统计,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爸爸妈妈经常用到比较复杂一点的统计图。老师希望小朋友在学习这些知识后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吗?新课的引入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设计了“帮食堂叔叔想办法”的情景,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将每种方法加以演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教师再适机地进行归纳,巧妙地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在认识会看统计图、统计表之后,积极地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课件出示不同的统计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深刻了解它的作用。五、教学片段实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较好,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性体现的较好。师:好,现在全班小朋友的选票都在这个盒子里,那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生:要分类,看哪种颜色的多。师:怎么才能知道谁多。生:数一数有几张。师:对啊,数一下就可以了。好办法。那不数行吗?如果我们不数怎样看出谁最多呢?生:摆起来,看谁长。(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比较一致,效果较好。师: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把选票整理在白纸上了,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来评一评,哪一种摆法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比较出谁多谁少,看的很清楚。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生:每个数字对这一样水果。我知道了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   师:对啊,如果老师给它加上一个表格,和小朋友桌上那张粉红色的表格一样了,这就是一张统计表。(板书)从这张*班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生:我知道了喜欢西瓜的有13人。……   师:是啊,这张统计表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         3、师:(统计图式的摆放)这种摆法可以吗,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谁最多?生:能。师:谁最多?你是怎么看的?   生:西瓜最高嘛。 师:不仅要看谁最高,还要看看起点,你看,他们把开始部分对齐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比较了。只要看谁最高就可以了。那觉得这种摆法好在哪里啊?师:对啊,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谁最多,多的程度怎么样。师:但有的小朋友说,这样我如果想知道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我还要去数,真不方便。为了方便大家看,我们就把这些有颜色的小方块填在这样一张表格里,这就是一张统计图了。统计图的下面是每一个项目,告诉我们每一栏分别是什么。左边有一排数字。有了这张统计图,我就不用去数有几个方块,只要看看旁边的数字就行了,你会看吗?生:喜欢西瓜的有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上来指一下。生:这个最上面对过去是13,所以是13人。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生活实际中提出“怎样才能帮助食堂叔叔”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接着在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统计多样性,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在这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几组随机抽取的数据,也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的情况很多。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方法不同,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统计中来,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第三个环节,拓展空间,提高发散。从统计图或统计表中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次让学生感悟调查活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作出恰当的决策。在本节课中在新课导入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挺高,但是部分学生对统计的目的还不是非常明确。直到后来巩固整理时才清晰。另外,在体验统计过程中并且必须注重统计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环节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把所有的数字全部加起来好象不是正确的总数。教师没有及时因势利导,渗透基本的检验方法。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着发现、探索检验的方法。

“统计”教学设计 篇8

第六单元    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 单的数据分析。 1、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 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课件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展示统计图。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从更高的角度认识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达到提升。

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 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 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课件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观察统计表

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展示统计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整个社会所有的车辆中,轿车的数量是最多的。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课题你寄过贺卡吗?课型    实践课教 学 目 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 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5、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贺卡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 贺卡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阅读材料 汇报内容 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 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中班数学活动计数教案 篇9

活动名称:

1、复习10以内数量物品的计数。

2、学习物品数量与特征的二次对应。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教具:数群卡片。学具:人手一本幼儿用书,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完整描述物体特征。(形状、颜色、数量。)

1、教师分别出示大小相同的6个红色正方形雪花片(图卡),7个黄色圆形雪花片(图卡),5个绿色三角形雪花片。

师:图上有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师:那他们各有几个呢?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他们是什么,各有几个?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物品的数量及其特征。

教师指着一排红色正方形的雪花片提问:“这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完整地语言回答:“这是6个红色正方形的雪花片。”

3、教师分别出书画有6只铃鼓的松鼠图片,7只拿着碰铃的猴子的图片,8只拿着响舞板的熊猫的图片。

师:图片上有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乐器?有多少个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如:这是6只拿着铃鼓的松鼠。

二、练习根据物品部分特征进行指认。

1、教师将这三种物品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2、请幼儿根据物品的部分特征指认物品。

玩法:教师只说出某种物体的一种特征或数量,请幼儿猜一猜老师说的是哪种物体并指给老师看。比如教师说请你指向数量是5的物品,幼儿就迅速用手指指向放绿色三角形的地方;当老师说请你指向红色的物品,幼儿就迅速指向6个红色正方形的雪花片;当老师说请你指向圆形的物品,幼儿就迅速指向7个黄色圆形的雪花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待会儿老师说的时候看谁的小手最快指向对的地方。

师:同时,你们在指向的时候,还要说一说他们是谁各有几个,要说完整噢!明白了吗?

师:准备了好吗?请你指向数量是5的物品!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师:请小朋友拿好自己的书本,拿好一支铅笔,翻开书本第6页。我们有一个题目,需要小朋友开动脑筋完成。

2、师:我们先来看看图画上有什么小动物?数一数他们各有几只呢?再比一比他们的穿戴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8个戴帽子的鲤鱼;9个戴着头巾的乌龟;7个戴着皇冠的章鱼。

3、师:请小朋友看下面这个习题,我们要用连线的方式,把他们相关的东西连接起来。

4、幼儿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一起说一说是怎么

《统计》教学设计 篇10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大熊猫、大熊猫图片、录音机、磁带、彩笔、油画棒、绘画纸,小椅子、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着音乐全体小朋友学着大熊猫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身上有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有两只半圆形的耳朵,身体胖胖的……)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太好了,大熊猫身体肥胖,四肢粗壮,皮毛黑白分明,四肢、肩部和耳朵黑亮,眼睛周围也是八字形的黑毛,其余均为白毛。而且大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喜欢吃竹叶和竹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朋友们看磁性黑板,出示熊猫图片,请幼儿观察静止的熊猫的样子。

3.老师在卡纸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1)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2)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3)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4)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5)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4.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1)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7.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8.小朋友,今天我们把大熊猫的一家打扮的这么漂亮,它们可高兴了。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来做一个《大熊猫钻圈》的游戏,好不好?(好!)

老师讲明游戏的玩法、规则和注意事项。

玩法:幼儿排成两队,第一个幼儿学习大熊猫的模样,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看哪一队的小朋友先钻完,哪队便为胜方。

规则:必须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

注意事项:不能碰倒呼啦圈。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让我们把大熊猫送回家吧。

听着音乐,组织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到互动墙壁上。

四。结束部分:

随着音乐,老师组织孩子们学着大熊猫的样子,出去寻找东西吃。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大熊猫,发动家人和朋友一起爱护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

【活动反思】

虽然这只是一节随堂课,但是作为执教者,我觉得它不仅目标明晰,环节清楚,而且从幼儿的'作品上分析,幼儿对这次的活动很感兴趣,并基本上把大熊猫圆圆胖胖的身体特征表现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一、情境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大熊猫要出国演出,它想把自己的画像送给外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好吗?”,教师给幼儿创设了“给大熊猫照相”的情境,小画家一下子变成了摄影师,幼儿别提多兴奋了。有的幼儿为了让大熊猫的演出更精彩,还给大熊猫佩戴了漂亮的蝴蝶结呢!为了加快幼儿的绘画速度,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说:“哇,现在大熊猫已经上飞机了,飞机马上要起飞了,你们赶紧画呀,否则熊猫的画像就没法带到国外去了”,刚说完这句话,就听见幼儿喊:“飞机快起飞了,大家快点画啊!”

二、图形结合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大熊猫圆圆胖胖的,身体与四肢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耳朵半圆形、眼睛圆形、眼圈椭圆形、嘴半圆形、鼻子半圆形,用图形结合法组织幼儿绘画,便于幼儿对熊猫基本特征的把握。由此我联想到,许多绘画作品如房子、小动物、人物,都融合一定的形状在其中,在组织教学时是否可以借鉴此法呢?

三、简洁的提问启发幼儿积极地思考

活动中的提问简洁明了、环环相扣,能积极地启发幼儿的思考。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范画的观察,大胆的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一步步的解决问题,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绘画技能的学习,同时还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黑色原来也是一种漂亮而有用的颜色,圆圆胖胖的大熊猫原来时如此的可爱。

启发:

在诸多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作品的绘画方法,追求的是幼儿是否画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是与《纲要》精神相违背的,教师应以美术教学为载体,积极融合情感、科学、交往、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成功的活动中,往往会有很多相关的因素,细细思考总结出最重要的一点,再把它挖深扣细,这样会更后深度,更有着眼点,比如:突出情境性等,名字也可以更适合内容来起,你说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