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拉萨谣》。

2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 、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 、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 、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 、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 、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 、教师范唱(伴奏)。

4 、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 、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 、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才才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拟方法创作歌曲。

教学重难点:

1.空拍

34555(55)|65432(22)|71222(22)

2.2和#2的音高区别

教学内容:

1.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欣赏《踏雪寻梅》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1)、师生问好

(2)、课前热身

二、情境导入

(1)、谈话: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生:四个

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冬季

喜欢么?为什么?生:各种答。。。

(导出冬天里有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喜欢那么我们一起来一次冬之旅吧!

(2)、播放冬景

师:老师本人非常喜欢冬季,冬季里的美景吸引了我,特别是雪,因为雪花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带给我一个梦,怎样的梦呢?你们听!!!!

三、教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播放音乐

(2)、初听歌曲

带着问题聆听:

1、歌曲中有几种小动物?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后回答问题

歌曲的情绪(欢快)

1、播放歌曲中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以及其他冬眠的动物名称,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3)、初读歌词(加上动作)

(4)、再次聆听

带着歌词,简谱聆听,听一下或者看一下歌曲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符号

找出升号#指出难点讲解2和#2的区别(教唱时解决)

(5)、再次聆听

带着找出的难点重点聆听

(6)、教唱歌曲

1、教师范唱

2、跟琴模唱用“啦”模唱

3、学生填词

4、解决重点

35555(55)|65432(22)|

告诉小青蛙(呱呱)告诉小甲虫(嗤嗤)

71222(22)

告诉小刺猬(吱吱)

分组模仿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空拍,用动物

的声音来替代使学生更直观更准备的把握空拍。

5、集体跟唱

6、表演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圣诞老人看见我们表现的好给我们送来了礼物。(发放打击乐)

(1)、用各自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分组表演:舞蹈组、演奏组、演唱组

7、编创乐园

为歌曲编创歌词

三、欣赏《踏雪寻梅》

1、新课导入

有古诗《梅花》导入

2、播放梅花图片

踏着冬雪去寻找魅力的梅花

3、播放歌曲

四、拓展提高,完美结课

雪景非常美,但很少能看到了,因为人类的破坏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使全球变暖。所以我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谢谢!

教学反思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比较富有童真童趣的歌曲,内容中涉及到附点节奏,弱起小节和升记号三个主要的乐理知识点,旋律还是比较朗朗上口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目光主要是聚集到了如何将课堂上得更加有趣,即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掌握歌曲。因此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从目标入手,从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关注音乐的聆听两个点展开设想:在导入部分,我以语言讲述四季更替,直接导入冬天的主题,在图片转换过程中以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作此设计主要是希望在无意识中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涉及到的按节奏朗读歌词,配合伴奏音乐朗读歌词,在听音乐过程中寻找变化音,并跟琴演唱变化音等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准确掌握升号、弱起小节和附点节奏等乐理知识这两个课时教学重点而开展的;在基本完成学唱歌曲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们为歌曲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巩固歌曲,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在创编和拓展环节中,我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编能力,所以将创编由刚开始设想的改变冬眠小动物的名称,扩展到了对整首作品进行创编,当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否可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达到这个目标,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拓展欣赏的部分,以动物找到了温暖的窝冬眠,对比延伸到依然挺立在凛冽寒风中的植物梅花,进而聆听《踏雪寻梅》,为下节课进行欣赏介绍做好一个提前的听力准备,另外我也准备了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几首与雪花和冬季相联系的作品:《雪绒花》、《铃儿响叮当》、《我像雪花天上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以此拓宽孩子们的聆听范畴,具体赏析几首作品则根据教学实践的开展加以取舍。

这节课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上完了,学生的氛围也算是比较活跃,尤其是一起为歌曲加入动作,以及创编新歌曲的环节,学生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让我看到了五年级孩子非常可爱的一面,这一点让我十分欣喜。但整个教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主要的一个问题应该算是自己的老问题的,那就是备课的内容依然太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而本课在设计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涉及到了要巩固附点节奏、弱起节奏,但在实践过程中,自己还是太急了,没有展开切实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操作练习;另外对于歌曲的掌握和熟悉,其实做的也还不够,演唱的部分如果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巩固会更好一些。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锤炼,再接再厉吧!

五年级上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内容:

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选段。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2)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

(3)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尹桂芳

4、拓展性作业模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并交流评剧的有关内容: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3、欣赏《报花名》: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介绍演唱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并了解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木兰辞》

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看大戏》,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3)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4)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教师提供的音响材料

4、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4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听赏合唱《我爱我的祖国》时,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2、能积极参与二部轮唱,体验轮唱的乐趣;能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子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重难点:了解二部轮唱、体验二部轮唱的乐趣; 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一、 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在每周都要进行升旗活动吗?每当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 揭示课题

二、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的情境及节拍特点;

3、复习3/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4、引导学生说出6/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并讨论歌曲中几种典型节奏

5、全班随着范唱音乐轻轻划拍,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6、 随琴跟唱歌词三遍,第一遍用“|a”模唱,第二、三遍带词演唱;

7、突破难点,分组划拍演唱;

8、 艺术处理: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三、感受《我和我的祖国》

1、初听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特点;

2、复听全曲,体验“我”和祖国永不分割的情感;

3、再听全曲,表现情感,可跟唱,身势律动等。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 祖国在我心中

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演唱歌曲《祖国印象》,并随机评价。

二、读谱学唱《美妙的歌声》

1、介绍各种演唱形式;

2、随琴识读乐谱;

3、熟唱歌曲;

4、将全班分成两个轮唱组,并进行轮唱练习

(1) 要求:轮唱是不同时开始,但同时结束的演唱形式,结束时两个声部一定要整齐。

(2) 方法:当第一声部唱到回时,第二声部从处进入,第一声部将 反复一次,以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

5、说说轮唱与齐唱的气份是否一样,轮唱有何特点。

三、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1、 学生回忆2/4,3/4拍子的含义及其规律;

2、 教师弹奏谱例,学生随及轻轻划拍,辨别拍子;

3、 请学生为教师弹奏的谱例存档,将相应的拍子写上序号。

四、课堂小结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稍息立正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立正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伴奏下,大部分学生肢体协调、准确、具有准确的节奏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教版 篇6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积极参与这首歌曲的表演。能主动参与即兴接唱的音乐创遍活动。

2、能认真听赏电子音乐《森林晨光》,并能用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用欢快,明亮的音乐跟唱《绿色的歌谣》。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能主动搜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并参与课堂交流。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怎样指导学生创遍歌词、歌曲是本节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述《小鸟的故事》

二、导入

播放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你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一说。

三、导学

1、范唱

播放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即兴接歌词

用响板击拍节奏:

2 xx xx |xx x| 4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学生按此节奏接着说:这里 。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生:这里 森林 长成 排。

这里 草地 像绿 海。

这里 鲜花 为你 载。

这里 清泉 为你 开。

听老师弹奏四段曲子,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排列旋律

(1) 听旋律(1~4句);

(2) 说联系,组合旋律;

(3) 唱旋律。

四、组装词曲

将首先接歌词的内容添到旋律里,大家唱一唱。

五、学唱歌曲

1、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对比一下,这首歌曲有那些地方和我们创作的歌曲不同呢?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1)用小鸟展翅的动作解决八分休止音的节奏问题。

(2)用“啦”轻唱旋律。

(3)跟琴模唱第二乐段。

3、全班齐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表现创作

1、情感处理

(1)第一乐段;

①学生轻声唱一遍,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②分析讨论:小鸟们渐渐地飞回来了,飞来了。力度?情绪

(2)第二乐段:

①轻唱一遍,感受、体验;

②分析讨论:小鸟多自由吧!多快活呀!小朋友高兴地呼唤着小鸟快回来。这里力度?情绪?

③老师总结:

很好,这一段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些,用明亮的声音表现小鸟那种自由飞翔,

自由歌唱,愉快生活的情景。

六、表现歌曲

(1) 全班随乐轻唱歌曲;

(2) 分角色演唱;

(3) 用身势动作为歌曲配节奏。

七、交流体会,升华美感

1、和小鸟做游戏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歌曲《故乡的亲人》在教材中要求为“听赏与跟唱”。同时,本曲也是株洲市20xx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三必”内容之一。乐曲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联系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旋律优美,结构简单,音域跨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听赏能力和吹奏水平的范围。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故乡的亲人》情感意境

2.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故乡的亲人》

3.在学习《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认识美国作曲家福斯特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将竖笛教学贯穿歌曲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听赏、吹奏、身势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意境,同时认识曲作者。

教学设计亮点:

趣味的音乐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在简单的竖笛学习中熟悉歌曲,学生在歌曲意境铺垫的驱使下能够运用唱、奏等方式抒发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式感受歌曲

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竖笛、口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放松导入(集中注意力活动“拇指游戏”,伴奏《老黑奴》)

2.熟悉C调指法

①考眼力:指音唱音(单音)

指音吹音(单音、音组、音阶)

②考听力:弹音唱音(单音)

弹音吹音(音组)

二、新课

1.视力放松操

①播放《故乡的亲人》(师配节奏)学生视力放松操

②介绍曲名《故乡的亲人》、作者:史蒂芬·福斯特

2.身势律动

①原地挥手(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第一句:点头

第二句:单手一拍一次……

第三句:举起双手……

第四句:单手一排一次……(和第二句动作一样)

②走动(重复前面动作)

③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

3.用竖笛为歌曲伴奏

①学生吹奏每句的最后一小节(单独吹四拍→钢琴弹奏前面学生吹奏长音)

②学生吹第一个音伴奏(每个音吹足四拍)

4.教师口琴范奏全曲

三、拓展

1.学生用“Wu”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奏与原曲合作加支声伴奏

3.学生尝试与教师合作加支声伴奏

四、小结

拇指游戏《老黑奴》

作者:斯蒂芬福斯特作品:《故乡的亲人》、《老黑奴》

学生听《苏珊娜》出教室

教学反思:

现代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开阔的世界,学生成长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世界。在音乐教学中常常误入了“为了唱而唱”或“为了奏而奏”的教学模式里。为了追赶上学生日益多元的。信息量,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但一切的教学手段、学生所学习的技能、感受音乐过程中参与的活动等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辅助孩子们找到抒发情感的方式,和增加音乐表达能力所作的铺垫。经历这堂课的不断打磨和改进过程,我有了以上的启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