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灰椋鸟》课文及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是整理的五年级语文《灰椋鸟》课文及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语文教案-灰椋鸟 篇1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印发关于灰椋鸟的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鸟儿,人类的朋友》。

2.制作投影片:①指导造较复杂的比喻句的例句;②劝诫儿童爱护鸟类的古诗《鹰雏》。

3.歌曲碟片《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影碟机。

4.灰椋鸟标本。

第一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前伸,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探微,感悟课文内容。

1)启发学生回忆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写到鸟。

2)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

4)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说出全文主要内容。

5)启发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理解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壮观场面的段落。

1学生回忆、背诵。

2学生提出与学习课文有关的问题。

3学生自己选读一小节,说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

4学生阅读、思考,口述写作顺序和全文主要内容。

5学生自读、自悟。

(1) 朗读句子和段落;

(2) 提出问题;

(3) 讨论问题。

作者等候灰椋鸟

椋鸟(1---2节)

灰椋鸟开始归林(3节)

归林时(4节)

归林后(5节)

作者感想(6节)

一、按大语文教学观将课内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二、从质疑开始,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思考、学会概括。

四、自学自得,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指导思想

1熟读积累。

2迁移运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

3简要概括,拓展延伸。

4作业 练习。

1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熟读、记忆课文的3至5自然段。

2教师示范背诵。

3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学生阅读、感悟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的。

5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讨论如何从一种事物想象到另外两种事物或者从一种情景想象到另外两种情景。

6启发学生从课文回到题目,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介绍作者爱鸟的事迹,播放碟片。

8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鹰雏》。

1)学生讨论发言。

2)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3)学生试背。

4)井离乡学生讨论发言。

5)学生思考讨论填空。

(1)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象-----,又象------

(2) 雪下了整整一夜,缀满雪的松树枝条,似----,如---。

6)学生思考发言。

7)学生听介绍,听歌曲,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8)学生作业 :

(1) 抄写《鹰雏》。

(2) 用“---好象----又象----”、“----似----如----”各写一段话。

(3) 阅读《鸟儿,人类的朋友》。

(4) 学唱《一个真实的故事》。

1抓住写时间先后的词语帮助记忆。

2读课文由文字想象画面,背诵时由画面记忆文字。

联想和想象。

徐秀绢(优秀团员,革命烈士)

1让学生学习讨论,掌握背诵的方法。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模拟创新。

3从部分到整体,让学生学会概括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爱到精神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增强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语文教案-灰椋鸟]

《灰椋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篇2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作业设计

1.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2.完成文后习题2。

板书设计

灰椋鸟

准备观看

灰椋鸟归林

归来感想

课后反思

《灰椋鸟》 篇3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灰椋鸟。还记

得上节课孙文霞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生:记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师:陈杨同学的答案是: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你们对这个答案满意吗?

(生摇头)

师:作者到底看了什么录像,我们无法看到,本节课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看一看灰椋鸟。读读第四自然段,你看到的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生:我看到的灰椋鸟是这样归林的: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师(投影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我们的手就是灰椋鸟,在课桌上方盘旋。

(学生的小手在课桌上方不停地转圈)

师(在投影片上写上:飞入):将“投入”改为“飞入”行不行?

(生读这一句,点头表示同意。)

师:哪个词好呢?读一读。

生:“投入”好,因为“投入”比“飞入”飞得快,表现了灰椋鸟归林的急切心情。

师:真不错,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这一句中已用了一个“飞”,这里用“飞入”就重复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其它原因吗?我提醒一下:有一首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入怀抱,幸福享不了。”

生:刺槐林在灰椋鸟心中就像是母亲,家一样,所以说

灰椋鸟投入了刺槐林的怀抱。

师:说得真精彩!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很好。

(该生读得很有感情,“投入”这个词读得特别好)

生:我看到的灰椋鸟是这样归林的: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投影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大部队”指什么?

生:指一群群的灰椋鸟。

师:你一定知道这里为什么用双引号了!

生:这里并不是真的大部队,所以用双引号。

师:这里的“大部队”让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成群的灰椋鸟就像是很多空军,飞机,快速飞过,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声音。

生:我看到的灰椋鸟是这样归林的:它们大都是整群整

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投影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

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我们学校从东边到西边只有一百多米,而灰椋鸟的长队有数百米长,是它的好几倍。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用手比划:这么大)

生:不是,是巨大,好大好大。

师:(在投影上写:还有的呢?)

生:还有的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正在接受我们的检阅呢!

生:还有的围成一朵大大的花儿,正对我们微笑呢!

…………

师:读读这(投影片上)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生:壮观

生:浩浩荡荡

生:气势磅礴

生:灰椋鸟归林给我的感受是壮观,气势磅礴。

生:灰椋鸟归林壮观,气势磅礴,令我永生难忘。

师:把你们的感受带到课文中去,读出你们的感受。

(生很投入地练读)

师: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生:我听到: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师:同学们,你们也读读这几句话,看看此时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气势磅礴吗?

(生练读)

生:我感觉它们就像是一群好朋友在一起倾诉,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很温馨。

生:我还感受到一种友谊,一种爱。

师: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师:多美的鸟儿归林图,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敢和老师比一比吗?老师读书可是很厉害的,好好练练。

(生认真练读)

[nextpage]

生读(该生是同学们推荐的)

师:老师开始了:(深情背诵)

(生鼓掌)

师:相信你们多读几遍,一定会比我背得更好。

(生练读,练背,更投入)

师(过渡):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如果此时的你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

(生读第五自然段)

生:我会拍摄: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还记得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

生: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师:怎么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好好读读这一句。

生:因为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成了金红色的了。

生:因为灰椋鸟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就像在跳舞。

师: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所以灰椋鸟在她的眼中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

师:(为她鼓掌)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很好。

(该生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会拍摄: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生:灰椋鸟的叫声。

师:我们一起来想象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声音。

生:这种声音就像万马奔腾。

师: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灰椋鸟的叫声成了什么?

生:成了一个交响乐团在演奏。

师:该怎么读知道了吗?

生:读得不好,声音较小。

师:看来你这个天然俱乐部没有什么生机。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有信心吗?

(该生再读,声音很响,也很有感情,)

师: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

师: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你们一定也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你们会欢呼什么呢?

生:灰椋鸟太美了!我们爱你!

生:真是一幅壮丽的闹林图!

师: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热闹想到了什么?读读第六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

生:想到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支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

生:这样感情更强烈。

师:你们读读看。

师: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吗?

生:徐秀娟

师(深情地介绍):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的只有23岁的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欣赏音乐)

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生:(含着泪,声音哽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支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生:(有点激动)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支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你们想对徐秀娟说些什么呢?

生:你为了保护丹顶鹤,为了环境保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崇敬你!

生:一个徐秀娟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我们会站起来!

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生:保护环境,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课以后大家读一读徐秀娟的

文章,读一读徐秀娟牺牲的一些报道,读一读巴金的《鸟的天堂》。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灰椋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篇4

《灰椋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蒋建春

习惯了上完一篇课文进行一些浅薄的反思,前几日上完“护鹤”烈士徐秀娟写的《灰椋鸟》这篇课文。好几天,我都没反思出什么?一则,反思我没从“第一时间”开始,二则,这篇课文我钻研得不够深。今夜我在回顾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灰椋鸟这种灰不溜秋、普通的鸟儿,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那么美,那么值得写呢?本来,作者也不觉得灰椋鸟美,自从欣赏了一个关于灰椋鸟的录象后,作者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决定去林场看一看,在静谧的刺槐林中,作者他们耐心地等待着,夕阳西下,灰椋鸟归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此时的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来了。因此鸟儿归林的气势非凡,令作者叹为观止,作者再观察并描写了灰椋鸟归林之后的情景,那场面的热闹、热烈感染了作者,心由境生,境由心生,两者相互影响,在作者的眼里,在夕阳下的鸟儿是那么美丽,是那么惹人喜爱,自然界是多么美好。我相信,在作者的影响下,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鸟,撇开语文的工具性不说,这就体现了文章的人文性——谁还不喜欢鸟呢?

课文《灰椋鸟》教案设计 篇5

课文《灰椋鸟》教案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椋鸟》一课,知道了灰椋鸟的样子(出示图片)引述尖尖的嘴

师:貌不惊人的灰椋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作者和他的同伴在一个下午前去林场观看呢?

二、学习3~5自然段

过渡: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快速读3~5自然段。

2、交流:什么原因使作者前去观看灰椋鸟?

学习第4自然段

1、是啊,灰椋鸟归林场十分壮观,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再读第4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2、生自由读文、划句子、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及图片)

A、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从我们头项飞过

①指名读,评价:你们听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了吗?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壮观的?

整群整群、巨大、一批又一批、浩浩荡荡

③再读句子体会壮观

B、没有几分钟,听到它们的叫声!

①指名读

②理解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什么意思?

看图,师引述:看,没过几分钟它们大都是这时的`灰椋鸟真可谓是排空而至啊!

4、同学们,当我们看到灰椋鸟归林时,在天空中美丽的声势浩大队形,听到它们如雷般的叫声,你想说什么呢?

让我们呈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另一组读第1句,紧接着第二、二组读第2句,然后一二三组读第3句,最后全班读第4句。

5、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真切地体现到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为什么要如此浩浩荡荡归林呢?

①交流:因为林中有亲人,有伙伴

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相机出示句子)

③师:是啊,林中有亲人,它们要与亲人团聚,分享食物;林中有伙伴,它们与伙伴共叙友情,互诉衷肠。

④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回到林中在说些什么呢?(播放声音)

A、想象说话

B、指导朗读(指名读:我们能否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快乐?)

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读一读!)

C、让我们走近灰椋鸟的家看看(指名读3自然段相关句子)

D、灰椋鸟对他的家长满意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一开始投入刺槐林(抓住投品味灰椋鸟对家园的热爱!)

E、林子是它们成长的摇篮,避风港湾,远行的加油站,让我们再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齐读!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剌槐林和竹林,原本就很美丽的灰椋鸟的家园此刻变得更加浪漫而温馨,整个剌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赞成把剌槐林和竹林说成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吗?

2、读读第5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意见

3、师生交流:

①俱乐部是什么?

②你赞成吗?理由呢?(灰椋鸟在林中唱歌、跳舞)

A、看,这几只刚落在枝在翩翩起舞呢!

a. 嘴尖尖,背灰灰,黑乎乎的灰椋鸟作者认为它此刻美吗?它怎么一下从灰姑娘变成美丽的公主了呢?

b. 指名读(评价:美吗?)

c. 再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

B、树林内外如惊涛拍打岸滩

a.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

从这个打比方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播放声音),听,他们在唱些什么呢?

④灰椋鸟生活如此快乐,他们在幸福地歌唱,指导朗读。

4、总结:是啊,舒适安逸的环境,唱歌跳舞的灰椋鸟,此刻的剌槐林和竹林,俨然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5、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听到如此热闹的声音,作者不禁这么想:

(引述反问句)作者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作者会欢呼些什么呢)

三、学习第六小节

1、回家路上,她不禁想到(引述)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3、介绍徐秀娟(出示音像资料)

4、让我们怀着对徐秀娟的深深敬意,再读读她的话吧!

四、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随着徐秀娟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的快乐与幸福,鸟儿在这儿安居乐业,可以说这儿是鸟的天堂,其实巴金爷爷也写过一篇文章《鸟的天堂》,课后大家找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灰椋鸟》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作业设计

1、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2、完成文后习题2。

板书设计

灰椋鸟

准备观看

灰椋鸟归林

归来感想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灰椋鸟 篇7

语文教案-灰椋鸟

第15课《灰椋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一个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印发关于“灰椋鸟”的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鸟儿,人类的朋友》。

2.制作投影片:①指导造较复杂的比喻句的例句;②劝诫儿童爱护鸟类的古诗《鹰雏》。

3.歌曲碟片《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影碟机。

4.“灰椋鸟”标本。

第一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前伸,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探微,感悟课文内容。

1)启发学生回忆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写到鸟。

2)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

4)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说出全文主要内容。

5)启发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理解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壮观场面的段落。

1学生回忆、背诵。

2学生提出与学习课文有关的问题。

3学生自己选读一小节,说出该小节的主要内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