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海南省海口市公开课】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他们说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时 篇3

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时:zàn

:yì

: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xx。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

(四)技术准备 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谈话导入

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2、揭题,解题

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三、激情朗读,激发兴趣

1、(指名读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是啊,分别的时候令人肝肠寸断,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能够深深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离开朝鲜的亲人,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国,回到白发双亲和妻儿身边,可是此时此刻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

4、师导: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等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让志愿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

四、品读课文,读出感情。(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

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自由谈体会)

(3)感情朗读。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

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总结学法,归纳:

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

五、总结写法

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用第二称呼,这样写好像在面对面说话,更方便表达情感,而且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在写下来。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   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 “ 唯一、雪中送炭 ” 的含义,能用 “ 雪中送炭 ” 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 “ 情 ”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 理 ” 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完第一部分后,我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哪些血的代价?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现在你能说说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③第一部分三个题目的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披文以入情 ” 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 “ 知 ” 和 “ 情 ” 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 教是为学服务的。 ”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 、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 2 、 3 自然段。

3 、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 )”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习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

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通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⑴ 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⑴ 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海深)

⑵ 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